首页 > 文章中心 > 低碳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方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低碳生活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低碳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方式范文第1篇

平时勤动手动脑,让旧物换新颜,也可以实现 “低碳”。一般家庭都有很多废弃的盒子,如肥皂盒、牙膏盒、奶盒等,其实稍加裁剪,就可以轻松将它们废物利用,比如制作成储物盒,可以在里面放茶叶包、化妆品之类的物品;还可以利用方便面盒、罐头瓶、酸奶瓶制作一盏漂亮的台灯;喝过的茶叶渣,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既舒适还能改善睡眠……

外出时,如果路不是很长,可以步行,不需要坐车。这样既锻炼了身体,又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好处多多。

在家中,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种了几盆花,这样既改善了空气,又让家中变得春意盎然,永远都是绿色的。

我的家里有一个大木桶,不仅能装要洗的衣服,还可以储存我们洗完澡和脚的水,用那些水拖地、冲厕所等。一个月下来,我发现节约了不少的水呢!

如果短时间内不用计算机,就将它转为睡眠模式。如果长时间内不用计算机,就将它关机。这样既省电又维护了你的电脑。

回到家后不需要把所有灯都照明,在哪个房间就开哪个房间的灯,离开房间后要关闭房间的灯。

少用纸巾,改用手帕,相当于保护了半片原本将被砍掉的森林。

尽量少用一次性筷子,出门用餐时自己随身带一套餐具,这样既卫生,又不浪费。

定期清洗空调,不仅为了健康,还可以省电。

如果堵车的队伍太长,还是先熄了火,等车队开始移动再开火吧!

考虑到坐公交为世界环境做的贡献,至少可以抵消一部分开私家车带来的优越感。

用废的电池不能和其他垃圾共同放在一个垃圾箱里,要把它们专门放进“废旧电池垃圾箱”中。

科学地勤俭节约是优良传统;剩菜冷却后,用保鲜膜包好再送进冰箱;热汽不仅增加冰箱做功,还会结霜,双重费电。

买衣服时,最好是买棉质、亚麻和丝绸的衣服,不仅环保,而且还耐穿、优雅。

低碳生活方式范文第2篇

政府制定和出台实现居民低碳生活方式的法律法规,为实现居民的低碳生活方式提供制度保障,积极宣传低碳生活方式,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发展方式过于粗放

长期以来,基于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及整体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物质消耗的粗放型增长的方式来实现。为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过于粗放,依靠对能源的消耗来推动经济的迅速发展,因此,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一)大量消耗化石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走完发达国家用了一两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道路,但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多依靠高能耗和高污染的工业,造成巨大的碳排放量,因此,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高能耗和高污染工业的支持,而且在我国粗放型经济尚未得到解决的时候,经济社会有面临着新问题的不断出现,例如,第二产业的比重较高,第三产业的比重相对较低;东部地区发展速度较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较慢;企业发展的创新能力不足;投资大,但是消费水平较低等现象的存在,造成经济增长不仅需要依靠大量的化石能源的消耗,代价较大,而且工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严重,生产力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

(二)我国环保产业发展水平不高

我国环保产业虽然得到较快发展,但是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与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年来,极端天气、海啸、地震、温室效应等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环境保护的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而环保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政府政策的支持,因此,我国作为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必须要把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并且实施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我国节能产业大多都处于起步阶段,总体规模相对较小,环保产业的发展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我国环保产业的创新能力不强,节能环保创新体系不够完善;我国环保产业的规模相对较小,节能产业的节能环保设备也不够完善,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没有实现品牌优势;我国经济发展过于依靠高能耗、高污染工业的支持,而且污染治理的相关设施还没有在污染型企业中建立起来。

二、国家有关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从全球范围来看,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温室效应的过程中,世界各国普遍制定和完善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为实现节能减排提高制度保障,我国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尚不够健全,即使我国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以此约束和激励居民的生活行为,但是我国出台的相关的政策法规扔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政府在营造相关制度体系方面还有很到的发展空间

居民低碳生活方式的实现虽然是属于生活领域,主要依靠居民的自觉行动,但是需要政府营造一个推动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的制度环境。近年来,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通过税收手段、提供政府补贴等方式引导居民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生活方式,但是我国政府在制定相关的政策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政府在制定低碳政策的过程中,对低碳政策的设计缺乏总体的设计,没能形成完善的低碳环保体系,相关低碳政策的配套性功能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低碳环保体系的总体功能;第二,我国政府虽然重视节能环保,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节能环保体系,但是,我国政府已经制定和出台的低碳法规和低碳政策主要是针对生产领域,倾向于抑制高污染和高能耗企业的发展,而对居民生活领域的相关的低碳政策则相对较少。

(二)政府及相关的工作部门应承担着榜样的作用

居民低碳生活方式的实现需要政府制定和出台的相关的政策法规来约束和规范居民的行为方式,推动节能减排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落实,但是,居民低碳生活方式的实现不能仅仅依赖于政府制定和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低碳生活方式的实现还需要每一个居民的努力,而每一个居民的努力还需要依靠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带动作用。政府是居民实现低碳生活方式的身体力行者,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在实现居民低碳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应该起到引领作用,通过自己的低碳行动向周围的人宣传低碳生活方式,在吃、穿、住、行、用等各个生活领域中践行低碳行动,引导居民实现低碳生活方式。因此,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在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生活方式的过程中起到表率作用,对政府机构存在的严重的浪费现象起到监督和遏制的作用,通过政府工作人员的自身的低碳行动带动居民的低碳活动,从而引导居民实现低碳生活方式。

三、宣传力度不够

低碳生活方式是当前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必须建立的一种绿色的生活方式,居民对低碳生活方式的支持力度还是相当高的,但是居民对低碳生活方式的认识水平不高,而且,大部分居民在认识到低碳生活方式重要性的时候并没有做到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一)居民的不良生活习惯没有得到改变

尽管大部分居民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一部分低碳行动,但是大部分居民是出于习惯的支配,而不是受低碳意识的支配,而且大部分居民并没有意识到实现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居民在思想上没有形成低碳生活的意识,在行动上就难以实现低碳生活方式。首先,政府对实现低碳生活方式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不够,使大部分居民意识不到当前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使居民意识不到自己的行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作用,居民认识不到自己的不良的生活习惯对环境造成的严重危害;其次,政府对低碳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使居民对低碳生活方式的认识不够深入,自己的低碳行动也只是局限在简单的节约用水和节约用电的层面,或者,有相当一部分居民希望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但是却不知道怎样实现低碳生活方式;最后,政府对低碳生活方式的宣传存在不平衡的现象,有些地区对低碳生活方式的宣传相当到位,但是有些地区对低碳生活方式的宣传则相对较少,这就造成了有的地区的居民在积极的践行低碳生活方式,有的地区则仍然按照原来的生活习惯生活。

低碳生活方式范文第3篇

一、宣传周和低碳日活动主题

全省节能宣传周活动的主题是“节能有我,绿色共享”。低碳日活动主题是“工业低碳发展”。

二、宣传形式

采取媒体宣传、网络宣传、事迹报告会、专题讲座、宣讲团巡讲、技术交流会、展览展示会、现场体验活动、悬挂宣传条幅等多种形式,开展广泛宣传报道,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宣传内容

(一)开展节能低碳主题宣传活动

通过宣传展示、技术交流、互动体验等方式,积极宣传节能文化、普及节能知识、提升全民意识,培养广大民众勤俭节约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深入报道企业先进技术及典型案例,推广节能新技术和高效节能产品。责任部门:省发展改革委

(二)开展节能低碳进校园行动

以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为重点,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开展贴近学生、形式多样的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实践活动,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及科学知识,培育生态文明意识,推动形成勤俭节约人人尽责、节能减排人人担当、绿色环保人人作为、生态文明人人践行的校园新风尚。

在青少年中大力宣传生态环保理念,普及节能低碳知识。在青年中广泛开展节能减排创新创效活动,组织发动优秀青年走近青年志愿者、青年环保组织和学生社团开展宣传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和短视频、动漫等新媒体手段,倡导低碳生活理念,营造节能环保氛围。责任部门:省教育厅、团省委

(三)开展节能低碳科普宣传行动

广泛开展节能减排低碳科技示范活动,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节能与低碳新技术和新工艺,推动相关产业的低碳升级改造,引导全社会把使用节能减排创新产品作为一种自觉行动。责任部门:省科技厅

(四)开展节能低碳进企业行动

积极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吉林实施纲要”和《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7-2019年)》,大力宣传并全面推行绿色制造,以多种形式在工业企业、园区宣传一批绿色制造企业的重大技术、典型模式以及标志性产品。重点宣传普及工业领域节能低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相关知识,引导企业职工自觉参与节能低碳行动,形成良好的绿色发展氛围。组织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单位从自身推动工业低碳发展的实际出发,在全省低碳日前后开展各具特色的工业低碳发展经验宣传和交流活动。

督促国有企业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高耗能、高污染工艺与装备,发展低碳、清洁、高效能源,推广节能减排降碳新技术、新工艺,持续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带头履行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的社会责任。指导省属国有企业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开展节能、节水、节地及减碳等活动,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加快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切实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国有企业建设。

组织开展“践行新理念、建功‘十三五’”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活动,将生态文明作为职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绿色生活行动,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围绕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组织开展“我为节能减排作贡献”活动,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开展以“三比一降”(比创新、比技能、比管理、降能耗和排放)为主要内容的对标竞赛活动,促进完成重点行业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责任部门:省工信厅、省国资委、省总工会

(五)开展环境保护宣传行动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全面贯彻落实《“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及新《环境保护法》,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推动绿色发展,努力实现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充分利用节能宣传周活动引导全民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积极弘扬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理念,通过创新开展全社会宣传教育活动等方式,促使公众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当中来。责任部门:省环保厅

(六)开展建筑节能低碳宣传行动

开展建筑领域节能与绿色建筑宣传,引导绿色生活方式及消费。积极宣传更高水平建筑节能标准,提高建筑门窗等关键部位节能性能要求。重点宣传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的特点,引领节能建筑新标杆。加大绿色建筑宣传力度,推广绿色建筑使用技术、产品和高效运行管理措施。结合旧城更新及环境整治、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及危房改造等工作,宣传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加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宣传力度,提高运行效率。积极鼓励公共建筑建筑业主及使用人开展能效对标,引导公共建筑物业管理单位设置能源管理岗位,聘任能源管理专业人员,实施专业化用能管理。鼓励农村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居住建筑按《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T50824)、《绿色农房建设导则》(试行)等进行设计和建设。加强农村建筑工匠技能培训,提高农房节能设计和建造能力。积极研究适应农村资源条件、建筑特点的用能体系,引导农村建筑用能清洁化、无煤化进程。责任部门:省住建厅

(七)开展交通节能低碳宣传行动

大力宣传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成效,充分利用视频、微信、海报等多种方式,在车、船、路、港领域宣传交通运输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动节能低碳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推进港口电能替代和公路绿色拌和站。积极鼓励支持共享单车,倡导公众绿色出行文明出行,营造绿色交通氛围。责任部门:省交通运输厅

(八)开展节能减排农村行活动

大力推广农村沼气、清洁炉灶和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推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加快推进节水农业,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强化畜禽水产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开展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为主的农业清洁生产示范,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进一步加大技术咨询和宣传培训,引导农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提高节能意识。责任部门:省农委

(九)开展商务节能低碳宣传行动

以“创建绿色商场,推广绿色技术,促进绿色回收”为重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流通领域宣传活动。加大绿色商场创建工作的宣传力度,鼓励流通企业按照《绿色商场》标准促进绿色供应链建设,采购绿色商品,开展节能产品促销,在营业场所布置节能环保宣传标识标语,引导绿色消费行为。鼓励流通企业使用节能技术、产品、设备开展节能改造,组织节能技术产品设备供应商与流通企业对接,举办节能技术交流会、改造案例分享会等,促进流通企业发现节能机会,挖掘节能潜力。举办社区绿色兑换活动,采取散发宣传册、图板展示和技术人员现场专题讲座等方式,增强社区居民对再生资源回收的认识。责任部门:省商务厅

(十)开展媒体宣传专项行动

组织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体以新闻、专题、访谈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节能低碳理念和知识,宣传接地气、贴近性强的节能低碳技术,发挥新闻媒体作用。责任部门:省新闻出版广电局

(十一)开展节能低碳进机关行动

积极发挥公共机构在节约能源资源中的表率作用,深入宣传贯彻《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十三五”规划》,组织各级各类公共机构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节能宣传活动,带头普及节能常识,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促进资源循环利用,践行垃圾分类,倡导低碳出行,共享绿色环境,推进节约型机关、节约型医院、节约型校园创建活动,培育崇尚节俭的社会风尚,厚植绿色生态文化,充分发挥公共机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社会深入、持久、自觉行动,以高效的能源资源使用效率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责任部门:省管局

(十二)开展建设美丽家园行动

在城乡妇女和广大家庭中持续倡导节俭养德、低碳环保理念,引导妇女从自己做起、从家庭做起。身体力行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影响他人、奉献社会,携手共建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吉林。充分发挥妇联系统所属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作用,开展节能低碳、绿色生活、节俭养德等方面的宣传和教育,从而增强妇女和家庭保护生态、节俭节能、低碳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责任部门:省妇联

(十三)开展低碳发展宣传行动

贯彻落实《国家“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和《吉林省“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积极宣传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低碳发展的必要性,培育绿色低碳发展意识,选择优秀案例展示工业低碳发展成果和成功经验,推动工业企业和相关单位开展低碳行动。各低碳试点单位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在全省低碳日前后开展宣传和交流活动。责任部门:省发展改革委

四、具体要求

(一)加强领导,协同配合

全省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活动涉及部门较多,宣传覆盖面较广,任务艰巨而繁重,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领导,精心谋划,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全面开展好本地区、本领域的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活动。

低碳生活方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主观贫困线 测算方法

中图分类号:F84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073-05

一、研究背景

当前,中国正快步进入一个崭新经济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社会发展大业的重中之重。为防范经济增长过快可能导致的贫富差距持续扩大以及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衡等问题,中央和各级政府必须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尤其是要构建和完善好“社会最后一道防护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贫困人群的基本生活需要,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促进社会公平。

我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为“低保”制度)是指国家对单个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地方政府制定的最低生活标准的人群给予一定的现金资助,以确保该家庭成员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制度,该制度肩负着兜底社会最低保障职能的使命,是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低保制度按照人口所持户籍的不同类别,一般被划分为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笔者选取城市低保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二、研究意义

城市低保,是指政府对城市贫困居民按照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给予差额救助的一种创新型社会救助制度。凡申请城市低保的居民必须符合相关的的规定,只有在满足国家规定的政策条件下,因个人生理原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原因以及其他原因致使真正陷入生活困境,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城市居民,才能给予一定的城市低保救助。城市低保救助是一种暂时的、短期的社会保障政策,一旦被救助对象摆脱了现有困境,相应的政策待遇就会随之而终止。早在1997年9月,国务院就下发了《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国发〔1997〕29号),文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旨在有效解决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问题。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城市低保始终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突出的是有效缓解了上世纪90年代末国有企业改制诱发的大规模下岗职工生活保障问题。此后的十多年里,城市低保制度作为改进民生工作的一大要务不断完善和发展。

当前,关于城市低保问题展开的研究日渐增多,研究内容主要围绕城市低保标准(保障线)的确定和低保制度的运行效率两大方面。笔者认为低保标准的确定作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的核心内容,是制度运行效率的前提和基础,且直接关系到低保对象的生活水平和实际利益,具有更重要的研究意义。然而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城市低保核算标准存在着一定缺陷:首先,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确定在全国范围内缺乏统一的理标准,不同地区适用不同的方法,相互之间差异较大,且地方政府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地的低保水平,在实际制定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其次,保障线的动态调整机制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托,保障线的浮动对于关键社会经济指标(收入、消费支出、物价等)的变动情况缺乏弹性;此外,现行的低保标准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体对自身福利水平评价的变化,这就导致低保制度运行效力的低下。这些缺陷使最低保障线时常处在高于或低于其真实水平的位置,从而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当保障线较低时,保障对象的基本生活需求不能被满足,低保政策背离其制度目标;而当保障线较高时,民生支出占比过大会给地方财政造成沉重压力,阻碍地方经济的长期发展,此外,还容易引发“福利依赖”,即通常说的“养懒汉”,增加了低保制度下的道德风险。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对目前全国各地主要使用的低保线确定方法及其调整机理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弥补现有方法缺陷,从而寻找一种更为科学的低保制定方案。

三、文献综述

最低生活保障线这一概念,最早源于国际上对贫困线的定义,其测度方法也是建立在贫困线的确定基础之上,之后逐渐被丰富和扩展。池振合,杨宜勇(2012)曾对当前贫困线指标的制定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将主要的贫困线划分为四大类,即绝对贫困线、相对贫困线、主观贫困线以及其他贫困线。其中,绝对贫困线部分详细介绍了传统的预算标准法、马丁法、消费支出比例法和食物―能量摄入法;而在相对贫困线部分则着重介绍了现代的预算标准法、扩展线性支出法(ELES)、社会指标法和收入法等;在主观贫困线部分则详细介绍了使用交叉法计算SPL的主观最低收入。通过对现有理论的梳理不难发现,国内学术界对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研究基本围绕上述方法展开,在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后,提出了很多建立在广泛的数据调查和实证分析基础上的最低生活保障线确定模型和方案。

国内关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研究要早于低保制度的正式建立。国外福利经济学的诸多理论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国内学者将西方发达国家的贫困和福利理论框架逐步迁移到适合我国国情的实际中来,并取得了长足的成效。童星、林闽钢(1990)共总结了7种计算绝对贫困标准的方法和2种衡量相对贫困标准的方法。唐钧(1997)使用恩格尔系数法、收入比例法、“市场菜篮子法”共同构成的“综合法”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线。洪大用(2003)选取了四层次八步骤指标体系建立弹性最低生活保障线。米红、叶岚(2010)结合弹性理论的扩展线性支出法(ELSE)测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边恕(2015)在马丁法的基础上通过引入食品的价格指数、消费价格―人均收入的组合指数、人均收入增长率的联动调整机制确定城市低保标准。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在经济学界,大多学者使用绝对贫困线理论研究贫困的相关问题,这些理论和方法着眼于满足个人基本生存,突出贫困人群的个体差异。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前中国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贫困人群的基本生活需要已不仅仅体现在食品消费支出上,而更多地扩展到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因此,绝对贫困线的适用在当今我国的社会经济现状下存在诸多不足,笔者认为从主观贫困线(或相对贫困线)视角设定最低生活保障线更为科学合理。

目前很多学者运用相对贫困线的诸多方法对最低生活保障线进行研究,尤其是对扩展线性支出法(ELES)的应用,经过进一步修正和改进后已被学术界所认可。然而我国现阶段各省市城市低保标准的制定往往更加简化,很多地区的制定标准只参照同期当地人均收入水平。笔者研究的山西省潞城市使用的具体测算方法是根据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和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2.6%求和得出。比如,该市2014年7月份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8953元乘以25%除以12加上调整数的32元(上年度人均消费支出14734元乘以消M者物价指数2.6%除以12)得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一般要求其增幅不可低于当年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在同期物价(以CPI为衡量指标)上涨程度较高时,适度进行物价补贴弥补实际购买力下降问题。因此,笔者认为现有方法可以为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定提供良好的借鉴,但由于缺乏对低保制度实际运行情况经验的掌握,仍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

城市低保制度一般实行差额救助方法,对于某单个家庭而言,实际人均得到的补助金额等于当期城市低保标准减去该家庭的实际人均收入。研究低保标准,若不考量家庭收入指标及低保对象的收入核算方法,就不可能更加全面地考量保障政策的有效性。很多学者采用ELES时,对各变量系数的确定,一般使用本地区全体样本的收入、消费支出水平进行回归求得,忽视了总体水平与特定贫困人群的差异性;同时,对于不同类别的产品和服务的偏好水平很难界定,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不同低保家庭的致贫原因存在很大差异(疾病、失业、教育、自然灾害等),例如,医疗支出在因病致贫家庭的整体支出中占有更大比例;因上学致贫家庭则把更多投入在教育项目的花费上。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在本文中将选取潞城市城市低保对象作为研究样本,运用主观贫困线SPL测算方法,将该特定群体的收入、家庭规模作为观测指标,求出回归系数,再计算出低保标准,最后根据文章的研究结论提出对应的政策建议。

笔者的创新点在于对某一城市的城市低保对象作为样本进行研究,而非其他学者选择无差异的城市居民作为样本总体。其次,在考虑到贫困家庭的收入测算缺乏控制约束,具有很大主观性,因此选用主观贫困线的确定方法构建低保标准的反馈机制,即通过前期实际数据的测算对后期标准的调整提供依据,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此外,还有一个更加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可以充分考量贫困人群个体的主观最低收入预期,引导政府的政策制定更加人性化,从而把改善民生真正同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生活福利水平联系在一起。通过此方法对我国城市低保制度进行的研究目前仍属较少,笔者希望本文可以为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制定提出更好的借鉴。

五、潞城市城市低保标准的现状分析

潞城市城市低保制度的发展起步较晚,2005年以前还没有系统的政策依据,当地居民由于对低保政策缺乏全面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对该制度持有抵触情绪,加上地方政府对于低保政策宣传力度不足,导致这一时期,潞城市城市低保的发展处于较低水平(包括低保费用总支出、低保标准和低保总人数等水平)。2004年8月,山西省颁布了《山西省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潞城市低保制度才开始逐步进入规范化阶段。

1.潞城市城市低保制度的发展。潞城市城市低保工作于1998年启动,当年城市低保对象仅有5户,19人,全年发放保障金4134元,而随着城市低保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截至2014年7月,低保对象已升至908户,1951人,该月发放低保金492994元,城市低保水平及覆盖面都大幅提升,对当地困难居民基本生活提供了保障。自1999年以来,经过10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当地民政部门秉持加大投入、扩大覆盖、完善制度、规范管理的理念,对地区的城市低保各项指标进行了长期的调整(如表1所示)。

2.潞城市城市低保标准水平。潞城市为保障城镇居民基本生活需求,每年根据当地的实际最低工资水平变动进行调整,自1998年以来,由110元逐渐提升至452元。近年来,潞城市城市低保标准始终领先于山西省的平均水平(如表2所示)。

六、基于主观贫困线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测算

1.主观贫困线(SPL)思路下测算模型的建立。国外经济学家们发现,在分析社会福利效应时,个体对自身福利的评价往往能够提供更多的理论借鉴。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不断扩展和丰富,基于个体福利视角的主观贫困线已经可以适用在我国的最低保障线确定问题上,该贫困线正是根据个体对自身福利水平的评价来划定最低收入水平。因此,笔者将基于SPL(Subjective Poverty Line)的基本思路,使用Goedhart(1977)提出的交叉法来进行分析。Goedhart主张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得受访者对设计好的关于“最低收入问题”(MIQ)的回答。国外Flick、Praag(1991)就曾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居民对不同收入水平的主观定性评价,继而确定贫困线;国内陈立中、张建华(2006)曾在全国多个城市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引入多个虚拟变量作为参数研究贫困线的确定。

主观贫困线理论模型的构建,首先要定义个体的福利效用函数:

U(Y)=L(ln Y,u,σ)=Φ[■](1)

其中,Y为个人的收入水平情况,u,σ为福利函数的参数;假设最低生存效用值为U0,且Φ(θ)=U0,要达到最低的福利效用个人收入水平应满足■=θ,此时可以求得最低福利效力下的收入水平方程为:

lnYmin=σθ+u(2)

对于福利函数参数的确定,常常要依赖于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除其实际收入水平外,家庭规模、年龄、身体状况、所在地区发展程度以及教育水平的指标都可以作为研究指标。结合这些因素,此处不妨对原方程(2)进行改进,得到新的方程:

lnYmin=β0+β1lnY+βiXi(3)

其中,β0为截距项,β1为实际收入水平的系数,βi为其他综合因素Xi的系数。将各指标数据代入方程(3),进行回归分析,求出β0,β1,βi的值。

交叉法确定的SPL以实际收入和MIQ调查得到的收入交叉点为准,即要求lnYmin=lnY,从而可以得到SPL观测值,方程为:

ln(SPL)=lnYmin=■

进而得到:SPL=exp(■)(4)

上述模型为下文进行计量建模和回归计算的基础,同时也是笔者整个最低保障线测算问题思路的理论基础。

2.指标的选择和数据的获取。笔者选取潞城市城市低保2014年7月份900户低保家庭,共计1912人作为研究样本,调查问卷附在入舻鞑楸碇校以家庭为单位,设计的MIQ为:“在你目前享受的低保金补差下,你认为自己的收入达到多少可以满足生活需要”,考虑到很多低保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较低,在入户调查过程中工作人员对问题要进行详细阐述,并限定填写值在“100~600之间”(符合实际情况,避免产生异常值),结合主观贫困线的设定模型,研究还调查了年龄、家庭规模(成员数量)、实际人均收入、致贫类型等指标作为模型解释变量。其中家庭的实际人均收入由民政部门严格按照本地区的家庭收入核算标准进行测算,即最终的补差额参考收入(人均补差额=低保标准-实际人均收入)。致贫类型主要包括大病、上学、疾病、残疾、单亲和一般六类,为简化研究模型,笔者按照当地的折减系数权重,对各类型对应赋值:“大病”为“5”,“上学”为“4”,“疾病”为“3”,“残疾”为“2”,“单亲”为“1”,“一般”为“0”。

本次调查最终共发放问卷900份,收回861份,其中有效问卷为752份,涉及1607人(剔除的样本主要为填写不完整或未按要求填写导致收入观测值过大)。上述调查工作均由潞城市民政局协助完成,所有统计数据均由该单位内部提供。

3.数据的统计描述。此处不妨对收入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潞城市城市低保对象该时期的MIQ调查值(渴望得到的人均收入)集中在200~300之间。(如图1所示)从调查数据来看,该结果符合本次调查的设定的现实条件,用来进行进一步的回归运算和分析是可行的。

将MIQ调查值与低保家庭的实际人均收入进行比较(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各家庭的实际人均收入与观测值总体上具有很高的相关度,且MIQ调查值要普遍高于实际的人均收入,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每一个低保家庭总是均期望获得更高的收入以满足其当前较低的生活水平,即便是选择无差异的城市居民为总体样本总体,这一现象也无法避免,在经济学中,我们通常假定每个经济人都是理性的,若不加强制约束,他们都期望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而对现状总是容易产生不满。对于本文的研究目标来言,此处可以预见主观贫困线确定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也应该是较高的。现行低保标准水平往往低于实际应达到保障水平,这一点同样不可否认。

4.回归系数的计算及测算方程的确定。根据方程(3),构建本研究的计量方程lnymin=β0+β1lny+β2X1+β3X2+β4X3,其中ymin为MIQ的调查值,y为实际人均收入,X1为年龄,X2为家庭成员数,X3为致贫类型值,使用Eviews6.0软件将截面数据代入方程回归,测算出各变量的回归系数。方程回归结果如表3、表4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截距项c以及各个变量对应的P统计值均很小,每一个变量都相当显著;而方程的R2值较大,整体的拟合程度较高。可以初步得出结论,本次研究选取的变量指标以及使用的调查数据较为合理,研究可行性较高。利用求出的回归系数,可得到测算方程为:

lnymin=3.773178+0.332953lny-0.002916X1+0.021330X2+

0.167710X3(5)

对各变量系数分析得出,低保家庭的实际人均收入与MIQ调查值成正相关关系,这与以往的研究经验相一致;家庭年龄结构与MIQ调查值成负相关关系,这可能是由于在“一般”致贫类型下,较高年龄人群的相对低消费结构所导致(多体现在食品的支出上),其相关程度比较低;家庭规模与MIQ调查值成正相关关系,笔者认为这是由于所有家庭成员的多元化需求冲抵了家庭福利的规模效应,不同成员消费需求的差异化对家庭总收入影响更大;致贫类型与MIQ调查值成正相关关系,这是因为致贫类型主要反映了该家庭的大额支出项目,诸如“大病”和“上学”类型需要获得更高的收入以应对大额支出(我国当前的医疗和教育服务价格还比较高),所以从系数上看,该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高度相关。

通过上述方程的变量系数值,我们可以看出,对MIQ 调查值的影响因素中,一些潜在的消费变量相比收入变量也有不小的影响,即贫困线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消费指标,这也验证了以往学者通过恩格尔系数法、马丁法以及扩展线性支出法(ELES)计算贫困线的适用性。而笔者假定实际生活中单个家庭的收入、消费指标的测算原本具有主观性,主观贫困线的方法克服了其他方法下严格的约束条件,具备更直接的适用性。

5.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分类计算。结合方程(4),可得出既定低保补差水平下的收入线,即

ymin=exp(■)(6)

在测算时,要确定各被解释变量的值,可以先对各解释变量Xi的分类,通过各变量不同类型的权重,来确定最终使用的Xi测算值,以及该类别下人均补差均值(测算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ymin值+人均补差均值)。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测算结果更具有代表性。统计得出,低保家庭的年龄结构集中在35-65之间;家庭人口普遍处于3人以下;“一般”“残疾”“疾病”致贫类型的比重较大(如表5所示)。

根据上述统计分析,笔者分别求出了各变量三大高权重类别(即年龄选取“35-65”,家庭人口选择“1、2和3”,致贫类型选择“一般、残疾和疾病”)下的均值,以及对应的人均补差均值,同时对样本总体各变量数据求均值(如表6所示)。

根据上述的统计分析结果,将各对应变量数据分别代入方程(6)求得对应ymin值(如表7所示)。

上表共显示了四类控制变量下的ymin测算值,并计算出了各控制变量下的人均补差均值。可以看出不同控制变量下的ymin测算值实际差异并不大,其中致贫类型下的值最小,而家庭人口类型下的值和总体样本均值较大;不同控制变量下的人均补差均值分布与ymin测算值大致相同。将计算出的ymin值与对应人均补差均值相加,就得到了模型估计的城市低保标准。在四个低保标准测算值中,致贫类型下的值最小,同样是家庭人口类型下的值和总体样本均值较大。

6.实证部分的总结。笔者基于交叉法构建主观贫困线(SPL)理论模型,通过回归和计算,最终得到了带有低保家庭主观福利评定性质的低保标准线。从结果来看,测算出的低保线高于现行的城市低保标准(452元),这是由于在问卷调查过程中,低保家庭普遍认为自己处在较低生活水平,且需要更高的收入来提升自身的福利效用。这一测算数据显然高估了真实的低保标准,然而利用主观贫困线计算保障线的目的恰是在于更加人性化的衡量特定群体的期望获得的最低福利水平。在以往学者的研究者中,他们普遍认为各地区的低保水平线总是偏低的,而没有能达到较高水平主要是由于缺乏科学的测算、调整方法,以及受到国家和地方财政支出压力的限制。

因此,笔者认为在对最低生活保障线调整时,可以设定现行低保标准(或传统的以最低工资标准一定比例得出的标准)为下限,以主观贫困线测定法得出的保障线为上限,并在此范围内进行确定和调整。上述实证结果显示,在控制致贫类别和年龄变量后,测算值低于全体样本的测算结果。可以预见,若对变量进行更加严格的控制,那么将会得到更接近真实水平的低保标准。这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不失为一种可以借鉴的思路。

笔者的不足之处在于简化了测算模型,且选取的变量指标不够全面,导致了测算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偏高。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设定更加严格的约束条件,使测算结果更加接近真实水平。

六、结论和建议

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确定不是一个单纯的测算问题,对于“贫困”概念的不同理解,得到的保障线含义也千差万别。很多学者在不同概念和理论支撑下,致力于研究出更加科学、严谨的低保标准制定方法,笔者使用的主观贫困线的测算方法对前人的理论可以进行很好的补充,同时能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借鉴。对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研究指导意义,突出表现在地方政府低保标准的制定和调整上,而更深层次的含义在于引导政府的政策更加人性化,把改善民生真正同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生活福利水平联系在一起。

(一)针对分析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1.使用更加科学、严谨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测算方法。过去很多地方政府对于最低生活保障线测算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往往存在“靠钱定线”“应付差事”的情况,随着低保制度的发展,全国各地已先后研究出十几种保障线制定模型,对于低保标准的确定也更加科学。当前我国的绝对贫困人口已大幅下降,全国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人们对于基本生活需求的理解已然更加深刻和广泛,过去使用的消费支出法、菜篮子法、恩格尔系数法以及马丁法,若不对选取的消费产品和服务项目做出扩展和调整,将越来越不适应当今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制定。主观贫困线测算法的意义在于引导政府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福利水平,即包含了物质消费的福利效用和精神生活的福利效用。

2.加快完善城市低保动态调整机制。在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低保标准确定机制以后,还要保证低保政策运行的动态性。这不仅仅是国家对地方政府低保制度改革的根本要求,更是保障当地贫困人群基本生活的重要条件。所谓动态调整机制,一方面是指,应从多角度及时对城市居民的收入、消费、福利水平、物价水平以及当地财力状况和资金的使用等情况进行全面掌握,仔细分析、认真研究,通过综合平衡后,调整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另一方面,动态调整机制还应体现在对低保对象个体的把握上,在严格收入核算机制的基础上,及时了解低保对象的收入(包括一般所说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资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以及各种消费支出等基本生活状况,调整本地区低保覆盖面以及低保对象个体补差金额。对于符合低保标准而未被纳入的家庭要及时纳入,对于享受低保而实际上不符合标准隐瞒真实情况的家庭要严肃清退;对于享受补差金额低于实际生活需要的应适当提升保障力度,对于享受补差金额高于实际生活需要的应适当降低保障标准。只有按照这些要求,才能够依托于动态调整机制,真正做到“应保全保、应退全退”。

(二)对低保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进行思考

1.逐步建立服务于低保制度的多部门联网信息系统。在全国、全省或本地区搭建居民家庭经状况信息核对平台,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全面协调,严格管理”的原则,结合各地区民政部门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以建立低保信息管理系统平台为立足点,构建各级民政部门的信息化基础支撑环境,通过多部门的沟通、协作,全面掌握低保受理对象的真实家庭经济状况。这样一来,民政部门可以大大降低低保审批难度,提升工作效率和审核精准度,同时,有利于地方政府建立覆盖面广、层次分明、公平公正的精细化梯级救助体系。

2.进一步提升低保资金的利用效率。低保资金的利用效率直接关系到低保政策的有效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低保金的按时、足额发放,使资金能够及时到达低保对象手中,切实保障好其基本生活需求。此外,还应加强低保资金配给的创新,现阶段,部门地区已尝试将医疗救助资金与商业医疗保险相衔接,以实现受助群众利益的最大化,低保也已与医保制度相关联。今后低保资金应尝试同固定的产品和服务供应挂钩,以进一步保证低保资金发放后的合理使用,防止出现低保对象滥用保障金的情况(赌博、购买非基本生活品),使低保政策充分发挥其效用。

参考文献:

[1] 池振合,杨宜勇.贫困线研究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

[2] 童星,林闽钢.我国农村贫困线标准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44(3)

[3] 唐钧.确定中国城镇贫困线方法的探讨[J].社会学研究.1997(2)

[4] 洪大用.如何规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测算[J].学海,2003(2)

[5] 米红,叶岚.中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模型创新与实证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0(5)

[6] 边恕,孙雅娜.城市居民低保标准确定及指数化调整机制设计――以辽宁省为例[J].人口与经济,2015(1)

[7] 基于改进的ELESM法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测算――以山西省为例[J].兰州学报,2013(12)

[8] Theo Goedhart, Victor Halberstadt, Arie Kapteyn, Bernard Van Praag. The Poverty Line: Concept and Measurement[J].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1977

[9] Robert J. Flik, Bernard Van Praag. Subjective Poverty Line Definitions[J]. De Economist, 1991

[10] 姚建平.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统一问题探讨――以消费支出比例法为例[J].社会科学,2011(9)

[11] 姚建平.基于消费支出比例的最低生活保障线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2(1)

[12] 陈立中,张建华.中国城镇主观贫困线测度[J]财经科学,2006(9)

[13] Aaberge, R., Atkinson, A., 2013. The Median as Watershed, Discussion Papers 749 (2013), Statistics Norway, Research Department, Oslo.

[14] Alpizar, F., Carlsson, F., Johansson-Stenman, O., 2005. How Much Do We Care About Absolute Versus Relative Income and Consumption?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56, no.3, 405-421.

[15] Cowell, F., 2000. Measurement of Inequality, in ”Handbook of Income Distribution”, eds. Atkinson, A., Bourguignon, F., Handbooks in Economics 16, Elsevier, Amsterdam.

[16] Cowell, F., 2009. Measuring Inequality, series LSE Perspectives in Economic Analysi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ecember 2009.

低碳生活方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低碳经济 黑龙江省 低碳消费方式 途径

“低碳经济”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它包括经济发展各个环节的低碳化,即低能耗高利用、低污染高安全,其中低碳消费是其重要环节。不同的消费方式必然引导着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低碳经济必须依托于低碳消费生活才能实现真正的节能减排目的。

一、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降低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和重视的一个焦点课题。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既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部,是我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黑龙江省既是生产大省,也是消耗大省。黑龙江省也是国内气候变暖最显著、产业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明显的省份之一,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和工业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需要,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增强产业竞争力、推进全省现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面对全国乃至全世界低碳经济竞相发展的大趋势,黑龙江省必须要增加紧迫感,强化低碳意识,加快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引领全省经济低碳化发展。

目前黑龙江省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现状不容乐观,居民生活废水所占污染比重越来越大,这些废水多集中排入城市附近河流,对地表水体造成污染,也制约着黑龙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黑龙江省作为高耗能省份,发展低碳经济,不可忽视其活跃的消费市场,它是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因此,研究低碳经济背景下黑龙江省低碳消费生活方式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构建低碳消费方式,对于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黑龙江省培育居民低碳消费理念的指导思想

1、树立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

发展低碳经济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努力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倡导人们绿色出行,适度消费。低碳生活方式要求减少并逐渐消除一次性消费,树立低碳消费理念,倡导循环消费及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指的是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其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特征是节约资源、减少污染、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2、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倡导节能理念

居民要转变消费态度、树立节能理念是低碳生活的重中之重,是城市发展的当务之急。

要坚持不懈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倡导居民要实行低碳生活的指导思想,要抵制过度消费和面子消费,面子消费往往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居民应该认识到生活质量还包括环境的质量,如果环境恶化,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最终会下降。在环境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低碳消费方式是一种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方式,倡导节能理念。

三、黑龙江省居民实行低碳消费方式的途径

1、充分发挥地方政府服务职能,实现低碳生活的硬性指标

在倡导低碳生活过程,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政府要引领居民实行低碳消费。一是完善政府激励低碳消费的法规政策。政府要出台政策和法规,鼓励居民实行低碳消费。二是培育全民低碳意识,相关政府部门应采取广泛宣传的措施,营造低碳消费文化氛围,积极宣传低碳生活方式。三是政府机构应从自身入手,带头节能减排。制定和实施政府机构能耗使用定额标准和用能支出标准,实施政府内部日常管理的节能细则,制定政府节能采购产品目录,推行政府节能采购。

2、企业要加强社会责任意识主导低碳消费方式

低碳消费方式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生活方式,给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带来新的机遇。只有企业提供了低碳节能的消费品,使公众在超市或其他商场购买产品时根据低碳化程度有所选择,才能有更广泛、深入地推行全民低碳消费方式的物质基础。

实现企业生产性消费的低碳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企业具有减排的社会责任意识并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通过技术创新降低企业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最终实现企业生产消费过程中能源结构趋向多元化和产业结构升级。

3、居民要提高低碳消费意识养成低碳消费的生活习惯

消费既是生产的终点,又是生产的起点,低碳消费方式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居民应积极参与到低碳生活中来,在生活中尽量做到低能耗、低排放。低碳生活实际上就是一种生活态度,低碳生活方式就是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消费者首先要有低碳消费的理念,低碳的生活方式是可以培养的,传统的生活方式是可以慢慢改变的。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已经是第二大温室汽体排放国,仅次于美国。中国消费者应该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采用低碳的生活方式,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第一,改变不良的消费嗜好,减少每个人的碳足迹。低碳生活需要每个居民提高低碳消费意识,应尽量采用低碳的生活方式,培养低碳生活习惯。在出行过程中尽量采用公共交通工具,采用节能装置,减少一次性物品的消耗,不购买过度包装的物品等。如尽量注意生活细节,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包括一次性餐具、一次性购买袋、一次性面纸巾;家用灯具尽量换成节能灯,随手关闭电灯、电脑、电视以及其他电器;每人每年少买几件不必要的衣服,旧衣服充分利用,每人每天少吃0、5千克的肉,多吃素食;洗菜水浇花,其他生活用水冲马桶做清洁;出行时,尽量少开车,多坐公交或骑自行车,或选择坐轻轨地铁;多用电邮,少用传真打印机等。上述所说这些,都属于低碳生活习惯,只要用心去做,都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第二,选择低碳家居,尽可能地减少碳排放量。近年来,家居装修风格,一直在不断变化,选择简约的设计风格就是一种低碳的生活方式。要改变过去那种崇尚奢华的家装设计理念,选择简约的设计风格,走简约路,以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为原则,减少空调、电灯的使用机率,节约装饰材料,节约用电、用水,减少建造成本。除此之外,在建材的色彩使用上,尽量使用冷色系,减少使用暖色系。建筑材料尽可能地使用绿色环保材料和可循环材料。

第三,注意废物利用,减少碳排放量。首先,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对于可回收物、不可回收垃圾分类后再处理,一方面可以节约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污染;其次,注意生活细节,变废为宝。如将喝过的茶叶晒干做枕头芯,不仅舒适,还能有助于改善睡眠;用废纸壳做烟灰缸,随用随扔,不仅省事,而且更方便;将易拉罐盒改装为花瓶,或茶叶罐,美观又实用。

四、结语

促使居民消费生活模式从高碳向低碳转变,黑龙江省政府力图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和宜居社区,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规,在各个方面都做了根本性的转变,只有通过政府和居民双方共同努力,不断更新观念,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实现黑龙江低碳经济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花卉:低碳视角下沣渭新区居民生活理念研究[J].知识经济,2011(19).

[2] 刘敏:低碳经济背景下构建湖南低碳消费生活方式研究[J].消费经济,2009(5).

[3] 柴方营:低碳经济和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机遇[J].经济研究导刊,2011(2).

[4] 毕鹏、高培贤: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性分析[J].对外经贸,2013(2).

[5] 芈凌云:城市居民低碳化能源消费行为及政策引导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

[6] 李军军:中国低碳经济竞争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

[7] 范进:基于个人碳交易行为模型的电力消费选择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

[8] 张馨:城乡居民家庭能源消费及其生存现状的多维视角分析[D].兰州大学,2012.

[9] 王韶华:基于低碳经济的我国能源结构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

[10] 刘书英: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2.

[11] 汪东:城市化进程中居民消费碳排放估算方法及减排路径研究[D].南开大学,2012.

[12] 张露:碳标签对低碳产品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

[13] 郗婷婷:REDD+机制参与碳交易的理论研究及路径设计[D].东北林业大学,2014.

[14] 王博: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的文化应对[J].北方论丛,2010(5).

[15] 韦恒、柴方营、李友华: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商业研究,2010(8).

[16] 章金萍:低碳时代与产品包装策略[J].包装世界,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