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治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抑郁症;心理治疗;进展
【Abstract】The depression is one kind of common emotion barrier mental illness sickness, is in the world illness sickness burden heavy mental illness gets sick one. At present the commonly used depression’s mental healing technology had the general mental healing, the cognition behavior therapy, the supporting mental healing,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reatment and so on, this article nearby generation of depression mental healing progress has carried on the summary.
【Key words】Depression; Mental healing; Progress
抑郁症是一种情感障碍性精神疾病,临床上很常见,以情绪低落、兴趣缺乏和意志活动减退为特征,并常伴有失眠、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躯体症状。近20年来,随着对抑郁症病因学和病理学研究的进展,药物治疗的主导地位逐步确立。但由于抑郁症的确切发病机制仍然没有完全明确,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有一定的难度[1]。因此,临床上对抑郁症的处理越来越趋于药物与心理治疗的综合应用。抑郁症心理治疗方法常用的有一般性心理治疗、人际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等,本文就抑郁症近代的心理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1一般性心理治疗
一般性心理治疗即个别心理治疗,是目前最常见、使用最多的心理治疗。它依靠的是人类的一般常识以及治疗者对人性的理解。一般性心理治疗的原则在任何治疗学派上都可以见到:首先需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所以,医患交往是心理治疗的最重要和最一般性原则。对待患者,耐心、肯定、理解及信心很重要[2]。医学模式的转变及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使得抑郁症患者更需要特殊的关怀、照顾和护理。我们应当教育患者正确对侍疾病,使患者克服自卑感,增强自信心,教会患者应对疾病的技巧和方法。同时,应当加强对民众精神卫生知识的宣教,争取家庭和社会对患者的支持,给予患者更多的照顾和帮助,以减少不良刺激,以便为患者回归社会打下基础。一般性心理治疗常用的技术包括以下几种:倾听、解释、指导、减轻身心痛苦或逆境矛盾、表达和疏导发泄、鼓励和支持、保持良好的医患关系等。
2特殊心理治疗方法
2.1认知行为治疗(CBT) Beck认为,抑郁症患者往往存在有一定的认知偏见,这种偏见阻碍着患者的康复。
目前有观点认为,抑郁症患者存在的功能失调性认知是在童年的生活经验中形成的,它是抑郁症的一种症状,同时也是人格的一部分,能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情感和行为。认知行为心理治疗能够改善抑郁症患者的认知,改善抑郁症状。[3]高勇等人[4]研究显示,采用一些基本的认知行为治疗,配合药物治疗能够取得满意的结果。他们指出,抑郁症的治疗过程中配合采用认知心理治疗,可起到预防复发且疗效持久的效果。研究报道,认知治疗对预防复发效果更好,复发率为20%一40%,而单纯药物治疗的复发率为60%~75%。陈远岭[5]等报告应用认知行为疗法结合抗抑郁药的方法治疗抑郁性神经症,发现远期疗效优予单独药物治疗[6]。吕仲群[7]治疗结果显示,单纯药物治疗仅仅能缓解抑郁症状,但抑郁症患者失调性认知仍相当程度的存在,所以,在临床治疗抑郁症中常常采取药物治疗与认知行为治疗相结合的办法,部分患者可以减少药物的摄人,甚至可以不需要药物的治疗。
2.2人际心理治疗(IPT) 人际心理治疗理论来源于梅耶的精神生物学理论和沙利文的人际关系理论。抑郁症患者大多存在人际交往的困扰甚至丧失。改善和重建患者的人际交往,会减少抑郁症的发作,促进抑郁症患者康复,降低抑郁症的发病率。人际心理治疗主要用于抑郁症的急性期,重点改善抑郁症患者的一些社交问题。治疗的特点包括[8]:①重点在于处理目前的困难,而不是解决过去的问题;②注意识别与治疗原发抑郁症和抑郁发作伴发的继发症状;③治疗技术包括确认靶症状,澄清角色以及修正沟通模式。人际心理治疗是一种短程的、限时性的和可操作性的治疗,它主要改善患者的心境、提高对生活的兴趣,减少患者自责以及自杀观念。Sloane(1985)做的IPT与三环类抗抑郁药及安慰剂的比较研究表明,老年人对心理治疗的反应较好,更适于使用IPT治疗。IPT与三环类抗抑郁药联合使用可降低抑郁症的复发率,迅速改善症状,缩短病程。一项对青少年的研究显示,IPT治疗能显著缓解抑郁症状,提高自尊心,增强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
2.3其他心理治疗方法
2.3.1家庭治疗: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相互帮助、支持,重新建立一种更加适当的功能。急性的或持续时间较长的抑郁症会给家庭生活带来影响,家属对患者的不理解、不知所措甚至失去耐心也会造成家庭的不良气氛,甚至干扰治疗。家庭治疗是治疗抑郁症伴行为障碍的一个重要方面。
2.3.2集体心理治疗:将患者集合起来,进行相互交流和了解,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促进其社会功能的恢复。有研究表明,集体心理治疗在改变认知和个体的某些人格特点上都有作用。在克服人格发育上的缺陷、改善应对行为上集体心理治疗都有一定的帮助。
2.3.3心理音乐治疗:心理音乐治疗是现代医学模式转变过程中,医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物理学等学科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在音乐疗法中,患者可以通过音乐更好地宣泄和释放自己的情绪,以减少消极的情绪,增加积极的情绪。音乐疗法最大的优势在于其没有药物的副作用,在安全性上更好。其他的心理治疗方法还有心理分析疗法、暗示疗法、认知领悟、心理疗法、催眠疗法、森田疗法等。
3展望
目前,心理治疗的有效性得到世界上的普遍肯定。我们应取长补短,采纳国内外各派理论与实践经验,全面综合地咨询和治疗。任何方法都不是独立运用的,还要结合病情和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灵活选择。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效果最佳的治疗抑郁症的方法是将抗抑郁药与心理治疗方法结合起来。综合应用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还可以提高患者的心理社会适应功能,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参考文献
[1]Manji HK,Drevets WC,Chameg DS,et al The cellularneurobiology of depression[J].Nat Med,2001,7:541—547.
[2]王希林.对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治疗[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3):176—177.
[3]Sapohky RM.The possibility of neurotoxidty in the hippoeampus in major depression:A primer on neuron death[J].Bid Psychiatry,2000,48:755—765.
[4]高勇,宫玉春,郭风丽.配合认知行为治疗法治疗抑郁症疗效对照[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2003,12(4):460.
[5]季建林.抑郁症心理治疗的策略[J].临床医学杂志,1994,4(3):176—178.
[6]陈远岭,徐俊冕,李一云,等.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性神经症的疗效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228—230.
关键词 心理治疗,过程研究,活性成分,中介变量,改变机制
分类号 B849;R395
1 过程研究的兴起
在心理治疗的效果研究领域,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做得最多的是结果研究,以随机化临床试验(randomized clinical trail,RCT)为研究范式。目前较统一的看法是心理治疗对几乎所有的心理困扰都有相当积极的效果(夏勉,江光荣,2005)。如果不考虑治疗取向或诊断类别,治愈率与改善率分别约为60%与65%;复发或恶化率约为5%到10%(Lambert,2007)。但为何治疗能够奏效?结果研究并不能回答这个问题,而过程研究则可以。早期,研究者着重通过编制量表来测量特殊的治疗事件与即时的会谈内结果,并运用录音技术,通过对会谈中对话录音的言语质量和情绪水平等进行编码,来获取会谈双方互动的信息。到80年代中期,研究者的兴趣更多地集中在会谈内行为对最终结果的影响上。与前期关注治疗过程(therapyprocess)不同,此时研究者开始关注改变过程(process 0fchange),即不再局限于对治疗特殊事件的描述,而是注重事件对最终结果影响的探讨。因此,在心理治疗效果研究主题的分类中,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将改变过程的研究独立出来,称为过程一结果研究,结果研究与过程研究分别为另外两类(如,Elliott etal,,2001胡姝婧,江光荣,2008)另一种观点认为改变过程研究表示了过程研究关注重心的转移,把对过程的研究作为理解改变过程的途径之一,所以分为结果研究与过程研究两类(如,Kadizn,2007;Paehankis&Goldfried,2007)。本文采用了第二种观点的分类。
进入90年代以来,临床工作者面临营来自管理式医疗责任制和质量保证的压力,这使得结果研究成为研究者的工作重心。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治疗改变的机制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过程研究重新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领域。美国心理学会的临床心理学分会专门成立的心理治疗研究工作组已对此提出要求(Weisz et al.,2000)。最近,由美国心理学会的临床心理学分会和北美心理治疗研究协会共同发起组织的另一工作组,也提倡运用先进统计手段和研究方法来澄清可引导当事人发生改变的治疗规则(Castonguay&Beutler,2006)。
可以说,过去50多年来,心理治疗研究的重点正逐渐从结果研究转向过程研究,且近年来在过程研究领域中也正发生着一些新的变化,包括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主题;在对假设,检验式的量化研究做出改进的同时,对发现式的质化研究的渐趋重视;以及研究者对简单的线性研究的不满,开始转向复杂的非线性研究等。这些变化和趋势无疑是心理咨询与治疗研究领域特别值得重视的。
2 研究内容的扩展
一直以来,对发生在个体水平上的治疗有效因素的探寻是过程研究主要的内容。另外,个体在治疗中的症状改变路线及疗效的增强因素也是过程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但近来,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趋势。
2.1 从因素研究扩展到机制研究
当前对心理治疗疗效原因的探索中,主要有两类研究,一类试图找出治疗中存在的活性成分 (activeingredients)。另一类则沿用了心理学研究的传统概念,将中介变量与调节变量作为疗效研究的对象。由于这两类研究都是在探寻治疗过程中产生疗效的因素,因此,可统称为因素研究。尽管此领域的研究中也有“机制”的提法,但它与“活性成分”、“中介变量”等概念是混淆在一起的,一般认为找出了活性成分或中介变量,即是揭示了治疗的机制(如,Johansson&Hoglend,2007;Kraemer et al,2002)。但最近,Kadizn(2007)将“机制”概念予以澄清,认为机制是“效果的基础,即是解释改变发生的过程或事件”。中介变量或活性成分只是一种独立性、静态性的因素,并不能解释改变发生的确切的过程。机制的解释则更特殊、更具体,层次更深,反映了治疗(或某个变量)致使改变的步骤或过程,是一种过程性、动态性的解释。
这类机制问题的研究目前较少,只有少数学者对此有过探讨。如Kadizn(2007)提出理解心理治疗机制的一条途径是,将在治疗情境以外的神经病学或生物学指标来描绘人们的社会互动;江光荣(2003)曾对治疗关系在心理层面上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讨论。也有研究者如Adolphs等人(2003)开始着手此类研究。虽然在治疗关系是如何引发症状改变的问题上,其神经生物学描绘与具体解释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但这已超越了当前治疗文献中的研究,并预示着深度理解治疗机制的开始。
2.2 从治疗过程扩展到复发过程
传统意义上的过程研究关注的是随着治疗的展开患者发生改变的过程,Witkiewiz和Marlatt(2007)则将过程研究扩展到某些病症在治疗后的复发过程,认为对复发过程及复发预防的关注标志着研究者尝试去更好地理解治疗后的改变,包括个体“为什么”以及“怎么样”回到治疗前的问题行为。在对复发的决定因素进行辨别(个体内因素与人际间因素)并根据其与复发行为之间的时间长短进行区分(远端与邻近因素)之后,他们结合复发的潜在的波动过程(tomc process)和动态的阶段过程(phasic process),提出了一个综合的复发过程动态模型,并应用非线性的动态系统理论中的突变模型(catastrophe model)对其进行建模与评估。这些工作增进了对复发过程的确切理解,其研究结果为选择理想合适的复发干预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
复发作为诸如抑郁、药物滥用、精神分裂症、躁狂、犯、危险、节食、焦虑障碍等病症治疗后的常见现象,对其开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这项工作是传统意义上的治疗过程研究的延伸,两者的结合将会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双向把握患者心理改变的过程,最终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WitNewiz和Marlatt(2007)的研究附带的意义是,其对复发过程的动态建模值得当前心理治疗过程研究中采用主流的单路径、线性研究范式的研究者们思考。
2.3 从个体水平扩展到社区水平
一般地,过程研究在个体和团体水平上进行。目前,研究者开始将研究对象扩大到更大的单元
―研究者和研究参与者所组成的社区。例如,Prinz和Sanders(2007)的一项对受虐儿童的家庭养育和支持的研究就走出了治疗室来到社区。这种社区水平研究中的过程问题大大地相异于治疗室中的过程问题。社区水平的治疗实质是一种心理社会的干预,它必须考虑的过程包括:资金保管者和临床医生的契约,导向的组织因素,借助媒体和传播策略来使人群获得充分的服务,以及促进项目的施行等。特别地,对于有效干预在社区中的施行问题,他们建议应考虑到广泛的、系统的影响因素,包括通过项目有效性的自我评价来更接近真实的数据,使项目具有多学科基础,建立具有可进入性的项目,增强评价者、实践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合作等。Prinz和Sanders(2007)的研究示范了心理治疗的过程研究可以扩展到干预模式的社区推行过程。
社区水平的过程看似与传统的心理治疗过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研究主题,但从提高心理治疗在临床工作中有效性的角度来看,它们的目标是相同的,只是所走的路径不同。传统的过程研究是从治疗内部去寻求提高疗效的方法,而社区水平的过程研究则是从治疗所在的外部环境去发掘提高疗效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水平的过程研究是一种新型的过程研究,它使研究从微观层面走向了宏观层面,这将在社会组织层面上提高心理治疗项目的应用性与有效性。这种拓展会对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立及政府心理健康政策的制定产生极大的影响。
3 研究方法的改进
3.1 量化研究中时间维度的加入
相关研究、序列分析(sequential analysis)、分解与构造研究(dismanfling and constructive study)等是过程研究者采用的量化研究方法。其中,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是不能确定关键变量与治疗结果的因果关系。分解与构造研究在过去50年中对活性成分的探索也没有较大进展(Lambert,2005)。序列分析则由于其统计分析十分复杂繁琐,与巨大的工作量相比得到的有用的结果可能微乎其微,从而导致其应用不太广泛(胡姝婧,江光荣,2008)。
最近,Laurenceau等人(2007)对RCT设计做了改进,加入了之前被忽略的测量时间因素,用以对治疗过程进行追踪。虽然之前一些方法论研究者已经注意到测量的时间和间隔问题,但却很少在实验设计的指导原则层次上讨论这个问题。例如,近来被美国心理学会所采纳的CONSORT声明(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reporting trials,临床试验报告的统一标准)建议在治疗前后对结果变量进行测量,却没有提及如何使用多重测量来提高机制研究效果。因此,Laurenceau等将RCT与纵向研究中一种基本的设计――时间设计(temporal design)相结合,提出了RCTs时间设计(temporal design of RCTs),即对结果变量与中介变量或活性成分以会谈为基本单位的多点测量。Laurenceau等指出,可以通过增加测量的次数和缩短测量的间隔来把握治疗过程的改变,而适当的测量时间点和测量间隔需要与一定疗法的治疗改变理论相匹配。对RCT的时间细化考虑无疑会增强它在过程研究中的能力,但在实施中却遇到一些问题。据Garland等人(2003)的调查,此种研究的最大阻碍来自施测和评分所需的时间,因而建议编制简短、反映灵敏和易于解释的量表以保证研究的可行性。此外,研究中的被试效应也是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此种设计需要使用精细的分析方法。目前应用于追踪研究数据的新型处理方法中,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latent growth ClllVe model)可以分析随时间的改变轨迹,但局限是不适用于总体不同质的情况(刘红云,2007)。另一种被称之为潜变量混合增长模型(latent growth mixed model)的分析技术可以克服前者的缺点,但局限在于其实质是线性回归,而现实中患者的变化可能是线性的,也可能是摇摆的、突变的(Hayes et aI,,2007)。最近,动态系统模型(dynamical systems modeling)的分析方法被引入,它将心理治疗过程视为一个稳定和变动相结合的动态过程,对非线性和非连续的变化轨迹进行建模,可以较真实地反映出个体的变化情况,使研究者更接近个体的改变机制。此外,还可以进行中介作用(mediation)分析来确定中介变量。Baron和Kenny(1986)提出的系列回归分析模型是其中应用较广泛的方法。它与RCTs的时间设计的结合,可以解决中介变量与结果发生的时序问题。
3.2 质化研究的逐渐重视
当今社会普遍推崇科学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方法,在这样的方法论认识下,主流心理学研究采用的是量化研究范式,所以多数的过程研究至今仍是量化的、假设,检验式的。然而,研究结果中却有很多令人失望的笼统的或矛盾的结果,尤其是当研究者试图从一个概括的、评价性的变量(如,治疗关系)深入到一个具体的、临床性的现象(如,治疗者干预的类型)中的时候(Stiles,1996)。其原因可能在于那种只强调理性、客观、线性的因果关系的研究范式对在临床治疗中存在诸多因素综合影响,其改变过程呈复杂的、动态的、非线性的过程研究并不完全适合。Stiles(1996)就曾强烈批评过这种量化的过程研究范式。尽管这种不满并未成为多数研究者的共识(Hayes et al.,1996),但质性研究在此领域的重要性已逐渐被提升起来。有人(E1Hott et al,2001)认为现在应是研究者采取更加开放的、发现取向的方法来理解治疗改变的时候了。其具体研究方法除借用心理学领域外的现象学(ohenomenology)、诠释学(hermeneutics)、人种志(ethnography)、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会话与会谈分析(conversation/discourse analysis)等方法以外,已有专为心理治疗过程而发展出来的完整过程分析(comprehensive process analysis)以及共识质化研究(consensual qualitative msearch)(Hill&Lambert,2004)。而在研究者的工作及的情况中,这种态势也有所体现,期刊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Psychotherapy Research分别于1994年和1999年编辑出版了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过程问题的质性研究特别专集,Elliott等人(2001)对过程研究中的质化研究方法做了详尽的介绍,张日等人(2008)也认为过程研究是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中非常适合采用质化研究的主题。
4 研究结果的新发现
4.1 关于症状改变的路线
对心理治疗改变的一般假设是,改变是渐进的、线性的。然而,已有研究发现一些心理治疗的过程是非线性、非连续的。在焦虑障碍方面的研究中,Nishith等人(2002)考察了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妇女在延长暴露及认知识加治疗过程中症状的改变路线,结果发现曲线函数比线性函数能更好地拟合PTSD症状在两种疗法中的改变过程,表明焦虑是先增加后减轻。Gilboa-Schechtman和Foa(200I)考察了犯后三个月中的自然康复过程,也发现早期的激烈反应预测了日后的康复,而延迟的激烈反应则预测了日后更严重的症状。这些发现表明即使在没有治疗的情况下,创伤后随即一段时间内的高度症状反应也会促进康复的过程。
在抑郁的治疗中已有三种非连续的改变被辨别出来。Ilardi和Craighead(1999)在对抑郁症的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中发现了“早期快速反应”(early rapid response)模式,即到第四次会谈为止,抑郁症状急剧减少,而后改变开始变得平稳。Tang等人(2005)在对抑郁的认知疗法治疗的早期阶段的研究中发现了“突然获得”(sudden gmns)模式,表现为在早期会谈的间隔中,有一个会谈间隔里症状有急剧改善,且不会倒退。而在Hayes等人(2005)对抑郁的认知与暴露疗法的结合治疗中却发现随着早期的一个快速反应模式之后,在进入到暴露阶段,症状在短时间内出现了加重的现象,即“抑郁尖峰”(depression spike)。后两种改变模式都预测了治疗结束时抑郁症状更好的改善。此外,治疗后的结果保持也是非平缓的。Witldewiz和Marlatt(2007)的研究就表明,表示突然、非连续改变的尖突变模型(cusp catastrophe model)比线性模型能更好地与治疗后的复发过程相拟合。
不同的改变模式可能潜藏着不同的改变机制。所以,对改变路线的研究可以揭示改变的速率和稳定性,从路线的形态上了解何时发生了最大改变,进而增加对在此处发生作用的因素的理解和操纵,来加大改变的速率。研究的另一个作用在于可以揭示无效者的信息,对无效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4.2 关于治疗的活性成分
目前,此研究领域存在三种观点,即独有成分(unique ingredients)、共同成分(common ingredients or commonfactors)和中间立场。独有成分的研究结果比较混乱。持中间立场的研究则较为缺乏,且没有大的进展。在共同成分的研究结果中,以Lamber总结了40年来关于结果的实证研究后于1992年首次提出,Miller等于1997年修正的“大四”共同因素(the Big Four common factors)被多数研究者所接受,具有广泛的影响(Castelnuovo et al,2004;Dfisko,2004;Saggese,2005;Sprenkle&Blow,2004)。这四种共同成分及其所占比例为:当事人和治疗外因素占40%,关系占30%,期望占15%,模型或技术占15%。
近年来,有学者对活性成分的假设提出异议,认为活性成分只有在条件适当时才发生作用,在另外的情况下是无效的,进而提出了时间特异、个体特异或问题特异的改变模型,如Stiles等人(1990)提出的同化模型(assimilationmodel)和Stiles等人(1998)提出的反应模型(responsiveness model)。这些模型关注治疗的情境性、患者的特异性和治疗的动态性,这是与活性成分观点不同的。
活性成分具有条件性的看法与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结合的图像是类似的。两者不同之处在于,活性成分是一种作用性因素,比如治疗关系,它本身就会发挥一定的作用带来患者症状的改善;而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则分别属于过程性因素与背景性因素,它们本身并不会发挥作用,只是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改变的表现与影响表现的情境。所以,两者是不同的。那么,根据Stiles等人的模型就能断定没有活性成分的存在吗?还为时尚早。活性成分研究对心理治疗领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第一,即使是最好的疗法也不可能帮助所有的患者,对活性成分的识别可以通过在未来试验中利用这些变量来确保治疗的效果(Kraemer et al,2002)。第二,通过综合研究的结果,能有助于提取各疗法的共有改变机制,来促进不同疗法的统合(汪新建,2003)。第三,已经通过实证证明的活性成分可用作“适合性治疗策略”的“特制变量”。在适合性治疗策略中,这些活性成分被管理和调整,使得治疗是为个体量身定做的(Collins et al.,2004)。
4.3 关于治疗改变的机制
从机制定义的“过程”性来讲,似乎机制研究早就存在,比如,Karver等人(2005)提出的共同成分过程模型,Hill和O'Grady(1985)的描述患者与治疗师互动的过程模型,以及Hill(2005)提出的一个新的泛理论过程模型等。这些模型实质是一种描述治疗进展阶段或治疗操作的过程模型,并未揭示出治疗操作如何引发改变和患者身上所发生的改变过程,因此不属于机制研究。
在探讨改变机制的问题上,最近Mergenthaler(2008)提出了一个以心,脑交接为理论基础的共鸣的心智理论(resonating minds theory),认为心理治疗会带来脑的变化,这种生理变化又会引绪、认知和行为管理的改变,进而影响后续治疗类型的选择。Mergenthaler建议用治疗循环模型(therapeuticcycles model)对此理论进行实证评价。
4.4 关于疗效增强的因素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人们就发现剂量,即治疗中会谈的次数,可以增强疗效。已经证实剂量与当事人进步和正常化的可能性呈正比,并在较高的剂量水平情况下问题复发的可能性减少(夏勉,江光荣,2005)。现在一些研究者正致力于提高治疗效果的研究,他们通过对治疗过程进行管理和提供反馈信息来达到这一目标。目前已有研究证明,给治疗者提供当事人每次会谈后的效果信息可以增加会谈的次数以及提高治疗效果(Okiishi et al,2006)。
5 问题与展望
目前,过程研究已在心理治疗研究领域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其研究内容与方法都出现了新的趋势,并且也有了一些有价值的发现。但迄今为止,研究者还不能确切地解释心理治疗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即便是目前活性成分研究中最为肯定的结果之一的治疗关系,其研究也大多是相关研究,不能确
定它对治疗结果的因果关系。可以说,心理治疗的过程研究还很不成熟,正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发展方向的要点如下。
第一,活性成分的层次性观点。在活性成分是否存在的问题上,有人提出活性成分具有条件性,这种看法是吸引人的,而且又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据此做出结论,认为治疗中没有普适的因素存在,还为时尚早。虽然来自治疗关系的研究大多是相关研究,但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一个患者不信任、甚至讨厌他的治疗师,那么对他的治疗是不会成功的。治疗中的活性成分可能具有层次性,其中某些成分具有基础性,适用于所有的情况;而另一些成分效用的发挥需视具体情境而定。活性成分研究的任务是找出基础成分,但其相对观点也提醒研究者,研究中未证明疗效的成分并不一定无效,应采取开放的态度来面对研究结果。
第二,改变机制的双线研究及与治疗过程模型的结合。深度解释治疗改变发生过程的改变机制研究,必须进入到患者改变的心理机制和神经生物学机制的研究层次上。这两者均是从患者内部所发生的变化过程来解释疗效产生的原因,可以说是疗效起因的根本解释,是需要研究者在未来工作中进行研究的方向。此外,改变机制的研究可与Hill等提出的从患者外部描述治疗过程的模型相结合,用以对整个治疗改变形成一个全面、完整的图像。总的说来,心理机制与神经生物学机制是改变机制研究的两条路线,它们与宏观的治疗过程模型的结合,将会对治疗改变的发生做出全面而精确的解释。
第三,借鉴邻近学科的研究成果。对治疗改变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的探寻决定了这类研究必须借鉴诸如神经科学等邻近学科的研究成果。而来自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也为治疗改变的发生提供了神经生物学水平上的证据。心理学工作者应该欢迎来自临近学科的研究成果,或许在本学科研究遭遇瓶颈时,它的未来将借助这些成果而得以深入与扩展。
第四,改善RCTs时间设计。RCTs时间设计在过程研究的历程中是一个大的进步,它为未来研究奠定了新的基础。从理论上讲,这种设计由于对中介变量与疗效的多次测量,可以掌握二者的改变情况,来确定它们的改变的时序问题,为二者的因果关系增加说服力。虽然Laurenceau等人(2007)认为测量的间隔需与一定治疗理论的设想相匹配,但如果测量间隔较长,包含2个及以上的会谈,那么在此期间,若两个变量均发生变化,这就不能对其时序做出判断。如此看来,测量间隔以1个会谈为好,这样可以减少两变量在同一间隔内均发生改变的情况的发生。对于二者在1个会谈内仍同时发生改变的情况,可对假设活性成分直接进行控制,即变原来无治疗的控制组为无活性成分组。这样的改变在实际的运用中会有很大困难,且对某些因素并不合适,比如,治疗关系,在治疗中来自人际的影响是时刻存在的,治疗者很难做到对这种变量的控制,并且这样的试验对患者来说是不道德的。
第五,关注质化研究。虽然目前已有学者开始呼吁采用质化研究,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其可能耗费的大量时间与精力,及对理论素养的高要求和研究发表的困难,这类研究仍十分缺乏。但由于质化研究常带有发现的性质,它在过程研究领域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虽然目前众多心理疗法理论的建立阶段即为发现式的质化研究,但这并不排除仍有尚未被总结出的因素或机制的存在。而且它关注人类体验,重视人们自身的叙述、解释、情景和意义,是对现象的深度研究。这对于治疗改变机制心理层面的探索是非常合适的。
【关键词】 古代 心理治疗 医案 评析
在中国,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心理障碍、心身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及社会适应不良等,已成为影响现代人健康的主要因素,其危害性呈迅速上升的态势,[1]对于这类疾病,单纯的药物治疗往往是不够,甚至是无效的,而心理治疗却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2]目前国内心理治疗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3]但中国人的人格特点、心理状态等与西方人差别很明显,[4]心理治疗中不能简单、机械地套用西方理论、模式。[3]作为中国的心理治疗,必须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与医学有着深入的理解。[5]中医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许多独特的心理疗法,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6]中医得心应手的治病技艺,数千年来主要在医案中体现,本文选择部分历代心理治疗医案,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归纳整理,并结合现代心理学理论对所选用的每个医案进行客观分析。
劝说开导
劝说开导疗法是针对患者的病情及其心理状态、情感障碍等,采用语言交谈方式进行疏导,以消除其致病心因,纠正其不良情绪和情感活动等的一种心理治疗。劝说开导疗法,应用范围极广,是中医心理治疗的重要方式之一。
其运用要点:在进行劝说开导时,良好的医患关系是治疗的关键,因此医生要有极大的同情心,态度要严肃、诚恳、热情,语言要慎重,鼓励、引导病人吐出真情,因为病人的倾诉不仅可以帮助判断病情,本身也是一种宣泄,可以缓解其紧张、焦虑的情绪。
怡悦开怀 主要是通过医生对患者进行语言劝说开导,使患者了解自己的情志障碍所在,从而积极主动地加以自我调节,控制情绪,纠正不良心理。
案一:杨朱之友曰季梁。季梁得病,七日大渐。其子环而泣之,请医。季粱谓杨朱曰:吾子不肖如此之甚,汝奚不为我歌以晓之?杨朱歌曰:天其弗识,人胡能觉?匪佑自天,弗孽由人。我乎汝乎!其弗知乎?医乎巫乎!其知之乎?其子弗晓,终谒三医。一曰矫氏,二曰俞氏,三曰卢氏,诊其所疾。矫氏谓季梁曰:汝寒温不节,虚实失度,病由饥饱,精虑烦散,非天非鬼。虽渐,可攻也。季梁曰:众医也。亟屏之。俞氏曰:汝始则胎气不足,乳有余。病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渐矣,弗可已也。季梁曰:良医也,且食之!卢氏曰:汝疾不由天,亦不由人,亦不由鬼。禀生受形,既有制之者矣,亦有知之者矣。药石其如汝何?季梁曰:神医也。重贶遣之。(《列子·力命第六》)[7]
按:如何治疗季梁的疾病,因三个医生的语言、治疗水平不同,故效果、待遇迥异。矫氏按一般情况硬套,被辞退。俞氏重视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得到病人好评。卢氏指出此病产生既不由天,亦不由人,更不由鬼,药物也不能治好。人存在很大的个体心身差异,若能明白这个道理,寻求适合自己心身特点的调养方法,这病是能好的。卢氏的劝说除了暗示作用外,与病情相符,言语契合病人心理,被愉快接受,增强了其痊愈的信心。
释疑解惑 释疑就是根据患者存在的思想疑虑,通过语言说理开导或是采用其他的方法,解除患者不必要的怀疑或猜疑,帮助他们去掉思想包袱,恢复健康。
案二:吴桥治陈龙,年八十而病尿浊不禁,则隐几而日夜会,不复近衾。诊之六脉沉沉垂绝矣。叟乃命孙扶起,曲跽告曰:老夫春秋高,子孙仅立门户,死其时也。吾从侄继鸾,年四十,病瘵且危,家极贫,举室五口,嗷嗷待哺,愿公救其死,即尤死贤于生。就而诊之,卧无完席,室中仅二缶作炊。然左脉平,右脉虚大而数,曰:此忧思伤脾也,扶脾土则有生理,治宜补脾抑肝。叟闻瘵者可生,则大喜过望,其病一再剂而愈。逾月瘵者无恙,则夫妇帅诸子罗拜谢之。(《太函集》)[8]
按:陈龙,年八十,病尿浊不禁,不复近衾。古稀老人并不畏死,一番言语让吴桥知晓了,“尿浊不禁,六脉沉沉垂绝”的根本原因是担忧“从侄继鸾病瘵且危,举室五口,嗷嗷待哺”。医家又诊其侄,告知瘵者可生,解除了陈某的思想包袱,大喜过望,接受治疗,二剂病除。
暗示转移
暗示转移法亦即意示疗法,指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以诱导患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医生的治疗性意见,或产生某种信念,或改变情绪和行为;一部分医家同时借助语言等方式,剖析本质、真情,以解除患者的疑惑,治疗由情志因素引起的疾病。
其运用要点:暗示转移法主要是使用语言或借物示意。语言暗示包括词句语言和肢体语言。借物暗示指借助于一定的药物或物品,暗示出某些现象或事物,以解除患者心理症结的方法。医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具有较强的分析推理能力,掌握丰富的社会学和生理知识,运用时应该谨慎从事,切不可令患者看出任何破绽,否则难以取效。
案三:一人在姻家过饮,醉甚,送宿花轩。夜半酒渴,欲水不得,遂口吸石槽中水碗许。天明视之,槽中俱是小红虫,心陡然而惊,郁郁不散,心中如有蛆物,胃脘便觉闭塞,日想月疑,渐成痿隔,遍医不愈。吴球往视之,知其病生于疑也。用结线红色者,分开剪断如蛆状,用巴豆二粒,同饭捣烂,入红线丸十数丸,令病人暗室内服之,置宿盆内放水,须臾欲泻,令病人坐盆,泻出前物,荡漾如明,然后开窗,令亲视之。其病从此解,调理半月而愈。(《名医类案·卷七·诸虫》)[8]
按:醉甚口渴,而饮石槽水,但天明视之,槽中俱是小红虫,疑心顿起,郁郁不散,心中如有蛆物,“思则气乱”,胃脘便觉闭塞,脾失健远,渐成痿隔。“情疑而病,向来以药治之,皆无验也”。吴球用药催泻,将红线丸混入排泄物中,使病人产生虫去病将安的信念,“其病从此解,调理半月而愈。”可见暗示疗法确是心因性疾病的上佳治法。
顺情从欲
顺情从欲是顺从患者的意念、情绪,满足患者的心身需求,以消除患者心理病因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情志不遂所引起的心身疾病。
其运用要点:人的欲念无论恶劣与否,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如果正当而必要的生活欲望不能得到满足,不仅影响人的正常生理活动,甚至会导致精神情志的病变。此类病变,单凭劝说开导、移情易情是难以解除患者的疾苦,必须“以从其意”(《素问·移情变气论》),只有当其基本欲望得到满足时,神志病变才有可能痊愈。
案四:有荷担贩盐者,家无斗粟,盐为捕所夺,呕血数升,匍匐求治。同文潜以白金半锭杂药中,其人启函得金,以为误也。同文曰:我安得有金?即遗汝,必明告汝矣。其人得金喜,饮药立愈。(《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第十二册·医术名流列传》)[7]
按:赤贫之人,以荷担贩私盐为生,盐为捕所夺,“怒则气上”,呕血数升,匍匐求治。本案治心为上,药治为辅。钱同文巧妙地以半锭白银混入药中,使贫穷者极需挣钱养家的渴求,因得到意外之财而满足,对症治疗,饮药立愈。
移易性情
移易性情疗法就是转移注意疗法,是通过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或通过精神转移,改变患者内心思恋的指向性,从而排遣情思,改变心志,以治疗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
其运用要点:心身疾病病理过程中一些导致或影响疾病的境遇或情感因素,常成为影响患者心身功能稳定的刺激灶,它反复地作用于心身功能,使之日趋紊乱,而这种紊乱又强化了刺激作用,以致形成恶性循环,使病证迁延难愈。对此,可借助移情易性转移注意疗法,有意识地转移患者的病理性注意中心,以消除或减弱它的劣性刺激作用。如魏之所言:“投其所好而移之,则病自愈。”
转贴于
凡患者过分关注自己的病痛,以致这一心理活动有碍于疾病治疗和康复时都可选用。若患者过分注意躯体的某些部位,从而成为强化了的病态条件反射,亦可试用。此外,还可用于纠正某些由于注意力过分集中而出现的病态行为。
案五:按《古今医统》,莫君锡,不知何郡人,大业中为太医。炀帝晚年,尤迷于色,方士进大丹,帝服之而阳过盛,日饮水百杯而渴不止。君锡奏为置冰于帝前,日夕望之而渴逐止。(《古今医统》)[7]
按:隋炀帝过服壮阳药,“日饮水百杯而渴不止”,莫君锡让隋炀帝把注意力转移到冰上,面对冰形成条件反射,凉意生,烦渴止。此法与曹孟德望梅止渴异曲同功。
激情疗法
有意识地诱发病人某种情绪变化,如激怒病人,或使其羞愧、惊恐等,利用随激情而出现的某些可以预期的强烈机体或行为反应,从而改善躯体功能状态,达到治疗目的的疗法,可以称为激情疗法。
其运用要点:此法难度极大,容易被病人误解。此疗法用之失当,有可能刺激伤害患者,侮辱其人格,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故非万不得已不可行之。
案六:齐闵王疾,使人之宋迎文挚,文挚诊王脉,谓太子曰:非怒则王疾不可治,怒王则文挚死。太子曰:苟已王疾,臣与母以死争之,愿先生勿患也。文挚曰:诺。与太子期而往。不当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履登床,履王衣问疾。王怒不与言,文挚因出陋辞以重怒王,王吐而起,遂乃疾已。王不悦,果以鼎生烹文挚,太子与母合争之不得。夫忠于平世易,忠于浊世难也。(《吕氏春秋·至忠》)[7]
按:此为激怒疗法。文挚诊齐闵王卧病不起,认为怒可愈。首先与太子商定出诊时间,但三次爽约令王怒;在诊病时又逐渐增大刺激力度,故意“解履登床,履王衣”,加深怒意,最后以陋辞诱使王大怒,怒则气上,郁积之物随之一吐为快,“遂乃疾已”。
案七:邱汝诚治一女子,欠伸臂不下。邱命其母裸女上身,以单裙著之。曰:俟吾揭帘即去下裳。母如命。邱扬声而入,女羞缩臂即复故。(《挥尘新谈》)[8]
按:激起人的羞愧之情,每能诱发其做出超常的反应,特别是强有力的保护行为。合理地进行诱导,正常地利用这种自身强有力的保护性行为反应,常可起到纠正心身病态,尤其是运动系统病态的作用。本案是妇女运动系统的病态,类似于神经性强迫状态。男尊女卑是封建社会的价值取向,男子可乐无度,但女子却不能失去贞节,甚至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说法。在陌生人面前暴露身体意味着失去清白,邱汝诚抓住女性的这种意识,突然上前佯要脱其衣裙,女子因羞愧下意识做出超常的自我保护,心身病态得到纠正。
案八:一人无故舌出于口寸余,他医遵古方熏以巴豆烟,饮以清心脾药,不效。先生(陈梦琴)命取鸡冠血涂之,使人持铜钲立其后,掷于地,声大而腾,病者愕顾,而舌收矣。或问其故,先生曰:舌为心苗,心主血。用从其类,必鸡冠者,清高之分,精华所聚也。掷钲于地者,惊气先入心,治其原也。以按:周真治妇盖从其法化出。(《冷庐医话》)[9]
按:此为惊恐疗法。舌出于口寸余,熏以巴豆烟,饮以清心脾药,不效。陈梦琴用鸡冠血涂舌来转移病人的注意力,“使人持铜钲立其后,掷于地”,巨大的响声令“病者愕顾”,随响声出现了强烈的应激反应,使舌出不能收的躯体功能状态得到改善,舌能收回口腔中。
参考文献
1 董湘玉.中医心理学基础·编写说明[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
2 王米渠.中医心理学[M].武汉:湖北科学出版社,1986:67.
3 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379,378.
4 李 黎,俞锦宾.试论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的本土化[J].绍兴师专学报,1994.(1):55.
5 阎勤民.女性潜意识——一个心理医生的导引手记·自序[M].合肥:花城出版社,1999:5.
6 徐 斌.心身医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
7 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第十二册·医术名流列传[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l983:152,291,129,80.
随着国家经济状况的好转,冠心病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有所增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狭窄使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冠心病的发生。
现在医学科学研究证明,老年人除了脏器功能减退造成心绞痛发作外,家庭环境,生活条件和社会因素等的改变所引起的心理状态的变化,主要指不良刺激的作用,均可导致心绞痛的发作。因此,在治疗老年冠心病时,除了要注重药物治疗外,尤其要加强心理治疗和护理。本文仅对老年冠心病人的心理治疗提出几点看法:
1、主动培养与患者的感情,创造良好的心理治疗环境冠心病患者,大多表现思想负担大,顾虑重重加之老年人疑惑感强,孤独感重,患病后,悲观失望、急躁、好挑剔、不予配合,给心理治疗造成很大障碍。因此,与患者建立深厚的感情,取得患者的信任,创造良好的心理治疗环境,仍是实施心理治疗不可缺少的先提条件。
怎样与患者建立感情,创造良好的心理治疗环境:一是对病人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要以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端庄的举止和朴实的作风,积极主动地与患者接触,尤其要注意第一次接触,以便打下良好的印象;二是要尊重患者的人格,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三是要处处理解和关心,休贴和照顾好患者;四是要把患者当成亲人,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这样就会使患者感到医务人员好接近,关系融洽、亲切、彼此产生感情,觉得住院如同在家一样,心情舒畅,信心倍增,思想解放,顾虑全消国。因而,他们对医务人员完全信赖,言听计从,积极主动地予以密切配合。
2、深入调查,确定治疗方案患者入院后,一方面要注重创造良好的心理治疗环境,另一方面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以便摸清发病情况,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做到对症下药。
怎样调查呢?一是同患者直接对话,详细听其自述;二是向所在单位的医护人员,邻居及探视的亲朋好友做好了解;三是查阅病历;四是做周密调查,细致的观察。调查的方法很多,只要灵活运用,处处留心,就可以了解到你所需要的东西。调查哪些内容呢?首先要摸清患者的病情及相应的思想反映;其次要了解冠心病、心绞痛发作的直接和间接原因,摸清家庭、所在单位、邻里之间和社会情况等。对发病有无影响。另外,要摸清患者生活习惯和嗜好,摸清心理治疗所需要的有关情况,如患者的性格及需求。调查中要对患者的情况做祥尽的记载和积累。调查后要认真仔细地整理和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特定治疗方案,具体地确定心理治疗方案。确保对症下药,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3、讲究方法、分别对待心理治疗的方法特别重要,要根据所调查和观察到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从近几年来冠心病病人心理活动到的情况看,大概可以采取下例几种方法:
3.1开导疏通法大部分冠心病病人对疾病的严重程度不甚了解,有的过于重视,有的不予理采,如个别病人认为:人活着,就是靠心脏的跳动,心脏出了毛病,人就活不了多久,往往患者病后一厥不振,忧心忡忡,思想负担过重,往往外界稍给予不良刺激,就引起心绞痛发作。这时,医务人员对病人就应该循循诱导实行一些必要的讲解,尤其对疾病的发生,发作及予后做大概合情合理的讲解,解除病人思想负担,做到疏之有情,导之有理,使病人心悦城服,安心养病。
3.2缓解松驰法如前述,有的病人将自己的病情看得过于严重,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这样往往会诱发心绞痛,而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如曾在我科治疗一个冠心病病人因呼叫嚣一时失灵,十分紧张,每晚睡前,必嘱护士多巡视他的病房。可就是这样,也没有避免他频发的心绞痛发作,对类似病人,就多做思想工作,病情可从轻讲解,以谈话的形式讲解诱发心绞痛的诸种原因,说明此病可以避免发作,可以好转及痊愈。以松驰患者的紧张情况,增加抗病信心,而在医务人员的头脑中对患者的病情有充分的估计,加以分别对待,精心进行治疗。
3.3精神镇静法有些频繁发作心绞痛的病人,往往精神恐慌,尤其在心绞痛发作时,有种轻生感,此时,医务人员应镇静自如,冷静处事,要具备熟练的业务能力,使病人有种安全感,对医务人员产生依赖,情绪安定,在精神上配合治疗。
3.4心理康复法在病人住院期间,一方面要进系统的药物治疗,另一方面要给予心理治疗,让病人了解冠心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预防发作的方法,指导病人在吃,住、行方面进行调理,怎样使情绪安定,以致怎样才能避免疾病的发生、发展,使病人在内心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3.5关心体贴法多数病人患病后,性格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加之生理功能的减退会出现许多不良习惯及行为。例如:失眠、易躁、多疑、喜静、厌物等,这样就需要一个良好的养病环境。医务人员在生活上就要加以关心体贴,尤其对那些无人照料;孤独感强的病人,更应无微不至,首先在态度上要和蔼可亲,不急不躁。另外,在生活上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温暖病人的心,使病人心情舒畅,清除不良情绪,安心养病。往往医务人员的一举一动能起到药物所起不到的作用。
3.6鼓励表扬法前已述,有些病人患病后,意志消沉,对战胜疾病缺乏信心。这样我们就应多与病人交谈,鼓励分阶段产发扬年轻时的创业精神,藐视疾病的存在,但也不能轻视它,要以顽强的精神战胜它。
3.7严重警示法个别病人对自己的病情不足,尤其是那些心电图变化明显,而临床表现不典型的尤症状性心绞痛患者,在正常生活中不予重视,我行我素。对医务人员的劝告不予理采。对这种病人,病情及予后就可从重讲解使之认识到疾病的严重性,在生活上加以注意及避免诱发心绞痛的诸因素,防止意外事情的发生。
医学心理学认为,人患病不仅仅有身体疾病,而且还有心理疾病[1]。引起身体发病的原因,不仅有病理因素,而且还有精神因素。在健康和疾病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其心理状态、情绪变化及性格特征等心理因素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飞行人员的康复疗养多为伤病恢复期的疗养,其目的是为了使患者早日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对行员来说,在伤病临床治愈进行一定的疗养是促进康复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在此期间,医生除掌握患者的病情外,及时准确地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情绪变化及性格特征等,对于提高疗养效果,促进飞行人员的康复是很有必要的。
1 疾病恢复期的飞行员的心理特点
在任何躯体疾病中都可能有心理因素的作用,都可能伴有心理状况的变化[2]。疾病恢复期飞行员的心理变化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的特点。
1.1 疾病恢复期飞行员的心理变化
不同疾病及不同性格特征的恢复期飞行员在入院疗养时的心理状态是不一样的。总的来说,都迫切希望通过疗养能早日康复,重返蓝天。同时又非常担心自己的身体是否能恢复到或接近病前水平。根据疾病的种类及病程的长短、性格特征等不同,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差异,简单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其一,意识觉醒程度升高,特别警觉与敏感,疑虑较多,焦虑不安。这主要表现在那些病程较长,病情较复杂,躯体症状多,性格内向的飞行员。对于此类飞行员,若不及时掌握其心理变化并给予适当的心理治疗,其可能自以为康复无望,重返蓝天将成为泡影而由焦虑不安转为消极悲观,甚至出现抑郁。结果导致在治疗上不积极,得过且过或不配合。其二,有些飞行员则低估病情,过分自信。这主要表现在那些病程短,病情轻,躯体症状少,性格外向的飞行员。疗养中由于过分相信自己机体的抗病能力,则表现为不配合治疗,不听取医务人员的劝告等,我行我素,以致恢复期的治疗不能正常进行。其三,对自己疾病过分关注,甚至夸大症状。这类飞行员多在医院治疗时学会了一点医学知识,加之疾病的不良刺激,故在恢复期仍然想法甚多,自我暗示也多,以致造成消极后果。其四,对疾病不能正确认识,甚至受一些社会坏习惯的影响,而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如骨折患者不相信医学,却受“伤筋动骨一百天”等社会习俗的左右,在恢复期不敢做必要的功能锻炼。
由上可知,恢复飞行员的心理变化是多方面的,若不及时给予正确疏导和治疗,就可能降低疗养效果,造成不必要的病程延长。
1.2 恢复期飞行员的心理需求
每个飞行员入院时都希望自己所进的疗养院环境幽雅,气候宜人,适于养病;医务人员能够热情接待,尊重自己,关心自己,并给予温暖;同时盼望能碰上一个“好医生”,对自己的病症仔细检查,积极治疗,以期在心理上得到一定的安全感。
在治疗过程中,飞行员则希望医生能密切注意自己的病情变化,随时给予妥当处理和一定的解释,以达到生理上的舒适和心理上的平衡,增强自己的信任感,希望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以缓解紧张心情,消除疾病精神神经系统的不良影响,还希望有可口的伙食和营养,充足的睡眠和必要的社会信息,以满足自己生理和精神的需要。
2 疾病恢复期的心理治疗
康复疗养的飞行员,虽然疾病已基本达到临床治愈,但机体并未完全恢复尤其是疾病对其心理的影响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这就提醒我们除了作必要的临床治疗外,切不可忽视了心理治疗这一重要环节。
2.1 一般心理支持疗法
疗养期间,医生应充分利用疗养院各种疗养因子及有利条件,有的放矢的对飞行员进行心理支持疗法。
2.1.1 疗养院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适宜的医学气候条件,干净整洁的疗养室等,即可稳定患者情绪,同时又消除了许多不良刺激。
2.1.2 处于伤病恢复期的飞行员,由于疾病的不良刺激和影响,常表现出一些病态的情绪反应,如不耐烦、易怒等,我们应充分理解患者的心情,对其要有同情心,发扬友爱精神,主动和飞行员建立良好健康的医患关系。以建立一定的信任感和亲切感。
2.1.3 根据飞行员的兴趣,开展各种形式的、丰富多彩的、健康有益的文娱活动,使之在疗养期间始终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让机体一直处于最佳生理和心理状态,以利于临床治疗和身体的康复。
2.2 其它对症心理治疗
即运用心理学的方法,通过医护人员与病人的交往过程施予影响,充分动员疗养员的主观能动性,改变自身的病态。
目前,心理治疗的方法很多,如谈心疗法、暗示疗法、行为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精神分析疗法、音乐疗法、幽默疗法等,然而在这些疗法中选用哪种疗法对症治疗,医生必须有充分的准备,要在摸清治疗对象的病情特点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把集体心理治疗与个别心理治疗相结合,拟定出一套完整的治疗方案,以期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