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健康咨询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R749.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7)04-00288-01
中国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经历了启动(1949/1965)、停滞(1966/1977)、准备阶段(1978/1986)后,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才有初步发展[1]。近20年来,从事此项工作的专业人员也日益增多。如何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构中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使该专业更系统更完善更健康地发展,已引起医政部门的关注。本文就上海市40家心理咨询机构从业人员的现状做了一项调查,现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上海市现有心理咨询机构共70家,本次调查受上海市精神卫生临床质量控制中心委托,与上海市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合作,将这70家心理咨询机构按顺序编号,然后按统计学随机表进行随机抽样,抽取其中的40家(其中区级精神卫生中心9家,市、区级综合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的心理咨询门诊31家)做一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函40份,其中2份因机构整合无有效反馈,获有效资料38份(有效率95%)。其中区级精神卫生中心9家(占24%),综合性医院18家(占47%),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家(占16%),其他专科医院5家(妇幼保健医院4家,儿保中心1家)(占13%)。
1.2方法 将调研内容设计成表格式调查问卷,主要调查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从业人员从业资质、职称、专/兼职,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方面的专业培训及培训时间、培训机构等。
2结果
2.1 服务人员分配及职称情况 38家机构中服务人员共157人,其中医生115人(占73.25%),护士27人(占17.20%),其余15人为心理评估师、治疗师及相关科室医技人员(占9.55%)。在115名医生中,正高职称者23人(占20%),副高31人(占26.96%),中级61人(占53.04%)。男女比例接近1∶1。从年龄分布层次看,以40岁至60岁之间者居多。
2.2 服务人员专/兼职情况 在115名医生中,专职从事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的仅12人(占10.43%),兼职者为103人(占89.57%)。其中精神科兼职者72人(占69.90%),神经内科兼职者10人(占9.71%),其他由内科、妇产科、行政人员等兼职者共21人(占20.39%)。
2.3 服务人员培训情况 所有参加门诊的医生均接受过上海市心理咨询培训中心及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分中心开设的心理咨询师及心理治疗师培训班的培训。除此外有的还参加过中德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等开设的心理咨询培训班,但在培训时间上,以6个月以下者为多。
3讨论
本调查资料显示,目前上海市从事心理咨询服务的人员总体数量不多,相对于上海市心理咨询门诊量近几年来每年以25%-30%的速度递增[2]这一现状而言,现有心理健康咨询机构的服务人员明显不足,其中虽有一定的职称层次,但专职人员不多,这与王维玲等的调查结果基本相符[3]。在兼职人员中又以精神科专业人员为多,可能与我国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大多设立于精神科专科医院,精神科专业人员能较从容地处理一般心理问题和明显心理障碍有关。其次可能与心理咨询者中仍有较大比例的精神疾病患者,且我国对心理咨询服务尚缺乏统一的专门管理机构和制度,专业人员无明确定位有一定关系。调查显示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分布不甚合理,40岁以下中青年从业人员所占比例较少,提示应该加强从业人员的后备队伍建设,特别是要采取多种措施,吸引青年医务工作者的加入。
调查显示虽然所有参加心理咨询服务的从业人员均接受过上海市心理咨询培训中心及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分中心开设的心理咨询培训班的培训,但培训时间以不超过6个月的为多,这与国内的相关调查结果一致[2,4],可能与我国心理咨询服务起步较晚,职业化认证制度尚处于萌芽阶段有关。提示应进一步规范和系统地培训心理健康咨询从业人员,使其不断适应并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心理卫生需求。
心理辅导员:XXXXXX
学生姓名
XXXX
性别
女
年级
9年级25班
辅导时间
2019年9月22日
班主任
XXXX
家庭住址
XXXXX
年龄
15岁
问题表现
发现该女同学行为异常,经常在行政楼前面晃悠,最初她说了一些谎话,后来经过谈心谈话她承认她有一个病就是天天尿床,宿舍里的同学嘲笑他,让她把褥子收走时,她说没地方放的时候,发现行政楼二楼团少活动室的门是开着的,再说也挺暖和的可以晾干褥子。
原因分析
1、个人因素:谎话连篇,性情变化无常为其行为不良的主因。
2、家庭因素:父母离异,她住在姥姥姥爷家。父母亲都重婚有另一个家庭,该生缺少家庭温暖,缺少正确细心的引导和良好的表率作用。
3、学校因素:对该生未能跟踪教育,班主任老师没有对该同学进行重点观察。
因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该同学在七年级的时候偷过老师的700元。行为习惯不好,并形成了心理障碍。
辅导对策及过程
(1)、建立良好的帮教关系:作为心理辅导老师,利用上课及课余时间,多与该生接触沟通。并于班主任交流,提议上课时,尽量多向她提问,多给她表现和发言的机会,并对他进行适时的鼓励和表扬,这样做,一来让她感受到老师对她的关注。
(2)、系统脱敏训练:通过导入式或自我想象的方式让该生去想象犯错误(偷别人东西、说谎的)后的后果,这样多次的反复后,引导她自觉地对自己的言行加以控制,降低犯错率。
(3)、采取行为分析矫正方法:帮助该生制定阶段目标,并督促其实现。如有进步,马上给予表扬,推动他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当然,学生的许多毛病不是一下子都能改过来的,经常还会反复。需要我们耐心帮助。
(4)、该同学进行自信教育:提高自强意识,认为自己,我会把一切都视为,就能克服的困难。好好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
(5)、寻求他班级同学的配合。改变和他在一起的小伙伴的思想品德行为,且建立互助学习型小组,为他创造一个健康、理想的活动环境
关键词: 心理健康 自我训练 训练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在高节奏、高度紧张、高效率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之下,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精神状态,是人们学习、工作或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的重要保证。从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看来,心理健康训练已逐渐成为大家关心的热点话题之一。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研究者发明了很多种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在提高人们心理健康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在我国,由于心理训练发展较晚,心理训练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与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
同时,心理健康训练并不仅仅针对于有严重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的人群,也包括生活中的每个人,人理想中的一生应当是幸福、快乐、满足、健康的,可现实往往会为我们设置各种困难与阻碍。这些困难与阻碍也许一不小心就会让你焦虑、抑郁并痛苦着,但这些并不会使你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心理病人。这时我们就需要一个有效的心理健康的自我训练方法,使自己摆脱工作、学习和生活带给我们的不良情绪,恢复自信,保持良好的心情,微笑并快乐地面对每一天。
国际知名心理咨询及治疗专家约瑟夫・J.卢斯亚尼认为,焦虑和抑郁是由人们自己的不安全感所驱动的,但是没有人生来就缺乏安全感,内心满是愤怒、无聊和抑郁。事实上,快乐才是真正的自然状态,慢性的不愉快:焦虑和抑郁只是一种坏习惯――一种可以改掉的坏习惯。
对于心理健康的自我训练,笔者认为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自我放松,缓解自己不良情绪。
想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我们必须懂得放松自己,缓解自己的情绪。没有一个不懂得放松自己并长期处在紧张、忧郁、焦虑的状态下的人能拥有健康的内心世界。所以,想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我们需要学会自我放松。
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不同放松方法,笔者对与自我放松有以下几种方法作为建议。要做到自我放松,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通过想象,想象一个自己中意的地方,如大海、高山,讲自己所有的思绪放在想象物体上,渐渐地自我放松或者也可以通过调节呼吸放松自己,从快速进行浅呼吸到慢慢吸气、屏气,最后呼气。当然还可以平躺在地毯上,面朝上,身体自然放松,紧闭吸气,再放松,使腹部恢复原状,反复几次。
同样也可以建立自己的信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信仰更显得难能可贵,从禅宗佛教、道家庄子、基督教甚至穆斯林的思想中,都可以找到很多种让自己放松的心灵法门。
还有一种音乐放松法,音乐可以缓解人的紧张情绪,减轻心理疲劳,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心理状态和紧张程度,选择适合自己的各种不带歌词的音乐,让自己融入音乐之中,使自己情绪松弛、心情舒畅。
二、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优点与缺点,用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优点与缺点。
每个都会认识、评价他人,但是时常无法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或许,这个缺点我们穷尽一生都无法改正,但是我们可以从心理上逐步纠正,不断地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与缺陷。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拥有健康的心理。
如何能够做到正确认识自己呢?吾日三省吾身,在做到放松自己之后,以平静的心态,仔细回忆自己每天经历过的事情,以及自己的情绪回应,品味自己的情绪波动及心态变化,分析出自己的不良情绪的根源及原因,并不断提醒自己,在下一次遇见相同情况时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使自己在不断的自省中慢慢纠正自己的情绪缺点。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在正确认识自己的过程之中,只依赖自己的视野必然是狭隘的,我们可以从身边的朋友、老师、父母、同事的眼中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心理缺陷,不断地改正、克服它。
认识自我是一个伴随我们一生的过程。要想真正正确地认识自己,就必须在自省和他人的意见中不断总结和吸收,对自己的条件有更清楚的感知。对于自己心理上的缺陷更正确地认识、对待它,并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能力对其进行不断改正,以健康的心态面对、接受和纠正自己心理上的缺陷。同样,面对自己的优点,要牢牢保持并不断弘扬。
三、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暗示,消除自卑,增强自信。
自我调节的训练方法是以稳定情绪和增强抗挫能力为目标的心理训练方法。一般来说,这需要让自己穿上舒适宽松的衣服,在一个安静、柔和的环境中,播放轻柔的无词音乐,躺在靠椅上,放松自己的身体,头脑中浮现美丽的经历、情感体验及相关的人和事物,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使自己内心处在一种宁静、平和的状态。这种自我调节使自己的心理功能增强,活动效率得到提高,并能有效增强自己的意志。
接下来,就是心理的自我暗示,自我暗示的训练方法主要是为了增强个人的自信心。多种实验证明,当人们面对一项从未遇到过的挑战性任务时,如果准确认识自己的力量并以足够大的勇气承担并完成该项任务,那么结果往往能很优秀地完成挑战。但是,如果人们缺乏自信心,就会影响到工作的效率和结果。
自我暗示的训练方法既有积极的自我暗示作用,又有消极的自我暗示作用。我们可以通过积极自我暗示的训练提高自信心。例如,我们在遇到困境时,可以不断地用“我很棒”,“我能做到”,“我很优秀”,“我很快乐”等肯定自己的话进行自我安慰和自我激励,锻炼意志,使自己保持一种愉快、向上、轻松的心理状态。从而肯定自己、稳定自己的情绪,消除自卑心理,坚定必胜的信念。这样,当我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就能使自己以一颗自信、向上的心,克服一切不利因素,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四、学会遗忘,学会放下。
很多人的心理压力往往并不仅仅来自于对未知未来的恐惧,还来自于过去某件事的失败的阴影,或者发生在其他人的类似的不幸,都会在人们心中留下痕迹。例如,某天你决定第二天去漂流,可就在当天夜里,你听说有人漂流出了事故,即使新闻报道已详细说明是由于漂流者操作不当导致漂流失败,但人们往往都会在心中认定漂流会出事,最终可能会导致你取消第二天的漂流。同样,一个因为车祸受到过伤害的人会害怕开车,虽是意外,但我们经常会将很多意外的对自己有伤害的事情牢牢记在心里,并在遇到类似事情时选择逃避。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学会遗忘,学会放下。只有学会遗忘、学会放下,才能在遇到事情时以平和的心态面对。
遗忘有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分别是:转换频道,冥想。
当我们听歌时,会想听自己喜欢的歌。当我们遇到不安全的事时,我们会充满消极思想、怀疑和恐惧,这时我们就需要转换频道,让自己思想变得积极。随着我们不断地练习,会发现自己能随时将消极的思想装换为积极的思想。
冥想会使人放松,头脑变得清醒、敏锐,在冥想的过程中,我们会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并不让任何东西使自己分神,使世俗的自我意识离开内心,头脑和身体摆脱不良影响从而得到生理与心理的双重释放。
在这个日益发展的社会里,学会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的自我训练尤为重要。希望自己的四种方法能够帮助各位缓解自己的情绪与压力,从而获得健康、自信、向上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Phillip L.Rice.压力与健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45163.76.
[2]公安部政治部编.公安民警心理健康训练[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85-200.
[3]王淑合.警察心理调试[M].北京: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88-94.
[4]赵桂香.领导者心理咨询手册[M].北京:北京华文出版社,264-266.
[5]张振声.警察心理学[M].北京: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99-10
[6][美]孙金昌著,马铁译.七步心理训练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
[7]张梅.心理训练[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8]颜世富,庄清,李凌编著.催眠人生――心理训练与心理自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关键词 发展性咨询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4.084
Abstract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implementation mode i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s, we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and feasibility of the reforms of the mental health courses assisted by "developmental counseling", according to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nother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reconstruct a kind of implementation mode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s, suitable for the actual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bring the reforms of the mode, function, content and the philosophy of the mental health courses in colleges.
Key words developmental counseling;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0 引言
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心理健康课的开设对早预防、早发现、早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我们仍要清醒地意识到,目前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在课程实施模式上存在一定问题,教学效果和实际应用价值欠缺,很难满足当代大学生群体。因此,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所处的外部环境,重新设计一种更科学、更有效的心理健康课程实施模式势在必行。而“发展性咨询”理念给心理健康课程改革带来了很多启示。
1 “发展性咨询”理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启示
发展性咨询是指以全体学生为对象,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尽可能地圆满完成各自的心理发展课题,妥善地解决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以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为重要目标的一种咨询活动。①从“发展性咨询”的视野来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成长。每位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潜能,如果能够有效激发这种潜能,使学生能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从而妥善地解决自身问题,最终达到促进其人格完善的目的。因此,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1.1 增进大学生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主体的自我认识,是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己的态度的统一。②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密切。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已接近现实,他们不断地思考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这类问题,开始树立自我理想,考虑未来的生活道路。然而,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使得他们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理想我”和“现实我”的矛盾、渴望独立与依附的矛盾、心理的闭锁性与寻求理解的矛盾、性成熟和性心理的矛盾以及情绪上的矛盾。③由于内心世界存在着种种矛盾冲突,有的大学生可能会出现自我意识混乱,自我定位不准的现象,甚至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因此,在心理健康课程设计时就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引导大学生按照自我方向度过人生的各个阶段,有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1.2 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
人格反映着个体心理与行为的稳定性和整合性,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态度、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整合。④人格会影响心理健康,比如A 型性格容易产生更多的心理压力,罹患紧张性疾病(如焦虑、抑郁、心血管疾病)。⑤情绪不稳定者(高神经质)的症状检出率较高,且神经质可直接预测心理压力水平。⑥而且,大学生的人格还与其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高度相关,⑦甚至可以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⑧因此心理健康课程如能有助于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则不但能够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幸福感,提高他们在学业等方面的表现。这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今后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承受挫折和考验,实现个人价值的需要。
1.3 提升大学生心理韧性水平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复杂的问题及扑面而来的各种压力,有的学生因内心比较脆弱,充满无助感,导致情绪失控,甚至走向极端。这是因为在现实压力下,人们往往过于关注所面临的问题,而忽视了自身应对困境的潜力。心理韧性是面对逆境时能调整自己灵活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能力。它可以在不利环境下对个体的良好适应起到保护作用,可以抵消或对抗风险因素的不利影响,甚至对个体自杀行为也可以起到缓冲作用。然而就像只有少部分人天生就具有音乐或绘画的才能一样,这种灵活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复原能力也只是少部分人的“天赋”,其余大多数人则是具有这种复原的潜能,是有待被发现、挖掘的。如果大学生能学会发掘并利用这种潜能,他们在大学四年乃至整个一生就能不畏艰辛,有所收获。在心理健康课程设计中注重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可以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增强其心理健康水平,使其在面临学业、经济困难、人际交往、就业等压力的时候能够坚忍不拔,愈挫愈勇,甚至将逆境转化为机会,这对大学生的毕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发展性咨询”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实施模式构想
在“发展性咨询”理念的基础上,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建构一种更有效的心理健康课程实施模式。这就要求一方面要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运用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些原理,解决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着重激发大学生自身存在的积极力量和品质,帮助其渡过“自我同一性”危机。另一方面要改进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能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1 教学目标从笼统到具有操作性
目前心理健康课程设定的教学目标往往不具备可衡量性和操作性,如“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增进自我意识,提升心理韧性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等等。这样的教学目标看上去比较明确,但却很难得知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可以将上述教学目标调整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
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增进大学生自我意识――使学生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且能坦然地谈论自己的优缺点,同时接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并且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对未来发展进行规划。(2)提升大学生心理韧性水平――使学生了解自身内在的资源,发掘自身潜能;培养学生积极心态,掌握ABC理论,使其在面对困境时能习惯性地从积极角度思考,改变认知偏差。
为了检验教学目标的实施效果,还可利用心理量表对该领域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自评和他评。
2.2 教学内容从重理论到重实践
目前很多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授课对象并不是心理学专业出身。这些学生本身不可能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所以我们的教学目标也并不是把他们培养成心理学专业人才,而是使他们能够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解世界,养成积极心态。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纯粹照本宣科,那么理论化和抽象化的教学内容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结合发展心理学领域中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
一是要使大学生了解大学阶段可能产生的心理困惑,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并接纳自我。二是在此基础上,解决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如角色转换和适应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求职与择业问题等等。应用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以这些常见心理困扰为重点进行案例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自身问题,达到改变自我的目的。
2.3 教学模式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填鸭式”的教育,但这种教学模式的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好。我国新课程改革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发展性咨询”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与新课改的要求相契合。在“发展性咨询”视野下,除了传统的课程讲授,教师还可运用如下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理念就是让学生学习问题“是什么”、解决问题的一些技巧和问题产生的原因,形成一种态度,做到知行合一。这种方式贴近大学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挑选的案例要发人深省,具有教育意义,同时还要蕴含一定的心理学原理。案例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事件或名人事例中选取,也可以从经典的电影、电视剧等视频中截取。比如,在讲授学生情绪管理课程时,可选择大学生人际交往受挫的现实案例来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体验案例主人公的情绪感受和想法,探讨案例主人公对事件看法的不合理之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改善这种不良认知,调节消极情绪。随后引申到现实生活中,若自己遇到类似挫折事件的时候,如何调节我们的心态。再比如,通过观看电影《美丽心灵》片段了解心理异常的表现,进一步说明有了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视这些问题,并做出积极的改变。
(2)课堂体验式活动。课堂上使学生亲身体验某种心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产生情绪情感的共鸣,并进一步整合和内化所学的知识。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积极感受,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这种“做中学”的过程会令学生印象深刻。比如,在讲授赞美在人际沟通中的重要作用时,让学生三人一组进行“戴高帽”活动,即让每个学生说出另外两名组员的三个优点,并说明理由。学生通过挖掘别人优点和自身优点,体验到被人赞美是幸福的。同时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体会到别人获得赞美的时候也会产生同样的感受。亲身感悟赞美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使学生领悟到世界上并不缺少美,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同样我们也有自身的优势,也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
(3)情景模拟法。模拟一定情境,让学生参与活动,使学生领悟到现实生活中类似情境的可能结局,改变学生对某些事情的看法。比如,在讲授大学生恋爱心理时,针对目前某些大学生把恋爱视为大学生活的必修课,盲目恋爱而忽视学习的现象,现场进行“爱情配对活动”。让学生身带不同筹码,进行一场挑选与被挑选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因筹码大的同学往往成为大家竞相追逐的对象,筹码小的同学则被人“嫌弃”,使同学们意识到爱情也是讲究“门当户对”的。当你平台高,筹码大,可供选择的机会就更多,接触的对象层次也更高。进而教育学生应努力使自己变得优秀,从而提高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竞争“筹码”。同学们通过情景模拟亲身领悟到学业才是大学生活中真正的主修课,爱情只是大学的选修课。
(4)小组讨论法。以小组为单位,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集思广益,目的在于打破“惯性思维”和“群体思维”,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思维,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比如在讲授个体思维差异的时候,给学生呈现16幅图,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16幅图两两配对。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每一位成员将自己的配对结果与其他组员分享,并谈谈理由。因个体看待问题角度的差异,同学们在交流过程中会发现,每个人的配对结果可能都不一样。然后让各小组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再让小组派代表谈谈本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而说明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各不相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多事情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也提示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多角度看问题,多角度欣赏他人,多听听他人的见解,多站在对方的立场来理解对方。
3 结语
学生在课堂上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印象更为深刻。通过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方式要比单纯地听老师讲课所学的知识记忆更好。这意味着,采用寓教于乐的互动教学模式效果更好。研究还发现“发展性咨询”理念指导下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模式与原有填鸭式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模式相比,在课程价值、教学方式和实际助益上都得到了学生更强烈的认可,教学效果有了显著提升。⑨这说明,这种课程实施模式是有效的,并可以为今后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充分发挥心理教师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根据“发展性咨询”的原理,完善现有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施模式,更好地完成高校的教育目标,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培养出心理健康、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强的大学生。
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发展性咨询理念指导下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模式的建构”(编号:QJY 1251505);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课题“大学生对网络负面新闻情绪反应的实证研究”(编号:Hnky2016-2);海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hdjy1642)
注释
① 马建青.发展性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咨询的基本模式[J].当代青年研究,1998.5:7-11.
② 杨治良等.简明心理学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53.
③ 赵迪.发展性心理咨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拓展[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4.
④ 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8.
⑤ 孙菲,王生,吴咏今,余善法.人格特质与职业紧张及工人健康关系的初步探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4):436-438.
⑥ 黄敏儿,吴钟琦,唐淦琦.服务行业员工的人格特质、情绪劳动策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学报,2010.42(12):1175?1189.
⑦ 张兴贵,郑雪.青少年学生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98-103.
【中图分类号】 R 395.6 G 44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9-1123-02
【关键词】 性教育;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学生保健服务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关键在师资队伍。1999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02年9月,教育部又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意见》和《纲要》都强调指出:中小学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培训,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培训骨干教师。
1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状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严重匮乏和专业水平较低是目前制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瓶颈。笔者曾对4所学校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这4所学校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没有一人是师范院校教育学、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也没有一人获得过国家心理咨询员或心理咨询师之类的上岗证书,只有3人参加过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短期培训;有3所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设在政教处,由政教处的干事担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1所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设在医务室,由1名校医兼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普遍感到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教育主管部门的教研室和学校都没有真正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业务机构;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的预、决算;在职称评聘上也没有相应的学科,只能挂靠其他学科;学校用房紧张,有的心理咨询室只能与其他部门在一起办公。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状况不容乐观,且近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培训理念和实践衔接不够紧密,普及性和实用性方面存在不足;培训选用的教材针对性不强;培训模式单一,与教师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不适应;培训形式脱离实际、效果较差;培训考核不严格,奖惩激励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培训规划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等[1]。这些问题亟需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的注意和重视。
2 建立科学培训体系
2.1 加强政策导向,进行宏观管理 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或修订针对性强、易操作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规划,加强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的制度建设,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的质量评估制度,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的成本补偿和良性的经费投入机制。要建立省一级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中心,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工作列入全省师资培训计划以及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统筹安排中小学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负责审定和选用质量好、水平高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教材[2]。
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的普教处(科、股)要进行宏观管理,不断总结和推广一些行之有效的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的做法和经验;省、市、县各级教研部门,要成立相应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积极组织和开展本地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要明确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要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提供必要条件。制定有关政策,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的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依托有关高校,严格加强、科学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和队伍建设,逐步做到“持证上岗”,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职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学校要认真遴选和培养心理咨询专、兼职教师。
2.2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形式一是要建立和健全省、市、县3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网络,完善培训运行机制;二是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短期培训与脱产学习相结合;三是有条件的高校,教育硕士招生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专业;四是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也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五是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培训形式和方法,开发和创新任务合作式、自我驱动式、案例交流讨论式、课题研究式等培训模式[3]。六是要进行分层次、多元化、有针对性的培训。如校长培训、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全体教师培训等。不同的培训对象要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提出不同的培训要求[4]。七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培训出勤考核制度、成绩报告制度、奖惩制度和淘汰制度[5]。
2.3 建立和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经费保障机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日常教育、课堂教学、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科学研究(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还可开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等诸多方面的工作,需要人、财、物、工作场所等方面的经费和相关物质保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建立和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经费预、决算和支出的保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专项拨款外,还要提留一些中小学校的学杂费,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的专项经费,做到专款专用。培训经费由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按一定比例分担。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度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把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办法,逐步形成领导到位、机构到位、投入到位、师资到位和措施到位的工作格局。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还要从实际出发,在舆论导向、资源配置、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师资培训、评估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设计、整体推进、综合改革,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的长效机制。
3 参考文献
[1] 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中折射出的师资培训问题.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23(9):123-125.
[2] 朱益明.近年来教师培训研究发展述评.上海教育科研,2004(11):4-8.
[3] 李玉华.互动式教师培训效果好.中小学管理,2003(9):24-24.
[4] 杨培升.中小学教师培训失真成因及对策浅谈.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5(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