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珍爱生命的诗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古诗词;意境;人文教育
一、引导学生全身心沉浸在诗词这个美丽的世界中
诗词的内涵涉及现实生活、纷繁社会、人生命运、思想情感。它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其独特的美。当我们步入诗词的世界,就步入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它点燃我们渴望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欲望之火;它能使我们能够对丑恶的东西洞若观火,使我们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点、每一刻。语文的生命在于深刻地表现人生和真实地宣泄情感。
二、掌握握诗词鉴赏的方法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例如我们在鉴赏《蜀相》时,在明确这首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览古迹,称颂蜀汉丞相诸葛亮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身先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写诸葛亮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三、把握意境,体味情感
要把握一首诗歌的精髓,就必须要从诗人所营造的意境入手,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意境的形成是一个形象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过程,要把诗人在诗歌中所选取的意象通过联想的手段,在大脑中形成画面,再结合诗歌所给出的信息,综合分析。诗人的创作是经过一段认识、酝酿的过程。在众多的素材面前,诗人必须要经过选择、取舍、概括,最后才构成艺术形象。
把握诗歌的意境,首先必须要抓住诗人所选取的意象。意象是指在诗歌中赋含了诗人情感的物象。找出意象是形成意境最关键的一步。例如纳兰性德《浣溪沙》,开篇“西风”便已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西风”“黄叶”“疏窗”“残阳”“沉思往事的词人”,到这里,词所列出的意向仿佛推出了一个定格镜头,长久地锲入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为之深深感动。下阙很自然地写出了词人对往事的追忆。“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词人在此借用了赵明诚、李清照夫妇“赌书泼茶”的典故。纳兰性德毕竟是个痴情的人,已是“生死两茫茫”,天人相隔,而他仍割舍不下这份情感,性情中人读来不禁潸然。
四、链接人文教育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营造轻松民主的氛围,引导学生探究这些人文内涵,有助于他们构建积极健康的人格框架。
诗词教学的魅力,就在于能在学生的客观认知、心灵感受与情感体验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礼义人文之邦,小农经济社会里游子思乡、征人远戍、思妇盼归构成永远的情感主线,人与人之间纯朴美好的情感是慰藉孤寂人生的灵丹妙药。古诗文中,多少离别的苦痛,经缠绵的相思,在久远的时空中酿成了情感的美酒。
我们常常用“珍爱生命!”“我很重要!”作为生命教育的主题词。而古代多情的诗人们,在物我关照中不自觉地审视自然、审视人生,把思考的理性融入事物中,融入情感中,以形象、哲理来解读这一主题,熔铸而成的诗句,如电石火光般,刹那间震彻灵魂深处。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宇宙的永恒,才浩叹生命的短暂,理解生命的有限,承认生命的脆弱,是肯定人生价值、向往人生美好的重要前提,所以没有理由不去珍爱生命,没有理由不去创造生命存在的最大价值,正因为“朝如青丝暮成雪”,所以才要充分地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1 生命教育的内涵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花的教育。它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一般来说,生命教育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一般是指关于人的生命的教育,就是指个体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提升,展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广义的生命教育则是指关于所有生物的生命的教育。学校的生命教育则侧重于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从而让学生对生命有一定的认识,珍惜和尊重生命,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充满爱心,使他们获得人格上的全面发展。
2 生命教育缺失在学生身上的体现
2.1 认识片面,缺乏思考。人可以通过聆听、阅读、思考等多种渠道来了解生老病死、体验生命个体之间的情感、感悟生命的精神价值。而有些学生由于受方方面面的影响,认识事物比较片面,缺乏思考。在和这些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有两个较为极端的表现,一是由于家庭成员溺爱所导致的自恋和自私。他们认为,自己是家庭的中心,周围的人都应该让着他们,而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可以不必付出什么。还有一种是由于与他人相比较所导致的自卑和怨恨。他们认为,自己啥都没有,什么事也干不成;更有甚者,抱怨父母给自己一个有遗憾的家庭,抱怨自己人生的坎坷、社会的不公,产生仇视人生和社会的情绪。这两种极端思想往往把自己的生命囚禁于生理的状态,而不去想应该怎样发掘自身潜能来回报家庭和社会。
2.2 以“我”为主,缺乏协作。有些孩子为人处事往往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凡事都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要求人人为己,却置别人的要求于度外,不愿为别人做半点牺牲,自私自利,觉得周围的人让着自己是应该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管这是否影响他人的生活习惯,依然固执己见,将自己困在狭窄的圈子里。往往缺乏与人相处时协作、共事的经验,自我控制、自我调整的能力较差,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或内心矛盾无法控制时,就容易引发冲动。
2.3 轻视责任,缺乏担当。有些学生比较任意,并不计后果,动不动就“拼命”。他们往往只强调自己的权利,却忽视自己的责任和公共道德。当和别人发生矛盾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别人怎么对不起自己,却从来没有想到自己是否对不起他人,没有一点儿反省与担当。
3 语文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
3.1 研习语文文本,渗透生命教育。语文文本就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和情感体验的最好载体。情景交融的诗歌,富含哲理的散文,主题鲜明的小说,哀婉动人的戏剧……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切实把这部分内容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生命的特质,发挥自己的优势,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独特而闪光的成长之路,竭力展示自己的风采,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一个人在遇到不幸时,要豁达、乐观、积极进取。
在引导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以多媒体直观的视觉冲击力、凄清的音乐和真情投入,创设了感人的教学情境。海伦?凯勒的感恩和豁达令学生动情动容;史铁生的坚韧和其母无奈而深沉的慈爱令学生潸然泪下。姑且不去探讨是否做作,但学生确实能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凝重、母爱的无私,也能在艰涩的人生中品味出真情的伟大。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将恋人间的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长亭送别》把张生和莺莺的离别之情写得哀婉深沉;诗歌《雨霖铃·寒蝉凄切》畅叙离别的无奈和惆怅;《幽径悲剧》表达了季羡林矢志不渝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雅舍》表明的是乐观豁达的精神和不为外物所屈的品格。无论是爱情的纯洁还是离情的“渐远渐无穷”,对于学生来说,我们都要敢于探讨,正确引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3.2 引导参与教学,体验生命情感。语文文本底蕴很厚,情感因素很浓,有亲情、友情、爱情的主旋律,有爱国、思乡、怀人的“乡土情结”,有智者的声音和仁者的呐喊。如《生命的化妆》中对生命最高境界的寻根,总能拨动我们最敏感的神经。如果能充分发掘并利用好文本,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产生并形成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等教学方法,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体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解读生命、生感。在读出作者的同时,也能够读出自己。
一、完善生命教育理念,树立良好身教典范
教育是人的灵魂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认识与堆积。良好的生命教育理念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前提条件。生命教育的成效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信念。因此,地理教师应强调对生命本体存在价值的珍视,要致力于强调对生命神圣性的追求,要注重对生命家园的建构,对生命审美境界的引导,强调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在进行生命教育时,应在认知、情意与技能方面多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不断充实生命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具备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生命观。教师不但应具有正确的、健康的及自然的态度,同时更应该是位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及关爱生命的教师,而且应本着赤子之心,甘愿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对生命的情感和体会,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使学生能充分地感受生命的活力和生命的喜悦。另一方面,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随时出现的问题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引导,要关注我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举一动,这些都会对学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它的教育功效有时甚至比知识的传递更为重要。再者,要注重教师的教学理念因素。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集中表现为两点:一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发展的情境。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会在课堂上即时捕捉学生动态生成的资源,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只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才能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主动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在实践中学习。同时教师应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这才是地理课堂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深挖教材,构建富有“生命气息”的地理课堂
生命教育应该是充满活力的教育,是引导人生走向美好和完善的教育。让课堂充满关注生命的气息,让生命的活力充分地涌流,应该成为我们教学的追求。初中阶段的生命教育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掌握自我保护、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悦纳自我、接纳他人;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学会欣赏人类文化。地理学科的特有性质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进行生命教育的机会,教师充分关注和挖掘教材中显性和隐性的生命教育素材,努力构建富有“生命气息”的地理课堂,引导学生建立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教会学生如何关心自然、关心社会,进而培养其形成科学的生命观。
1.创设情境,启迪心灵,在感受自然魅力的同时,懂得珍爱生命。
有人说,生命教育就是“从生物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开启希望之光”。地理学科中强调对生物的保护,对生态平衡的维持,实际上就是要引发学生内心中对绿色、阳光、生命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认识世界,尤其是祖国的大好河山,增进学生与大自然的亲密感情,培养学生的生态情感,使他们欣赏并感激自然,让他们感受到自然之美,才能逐步养成主动的、带情绪色彩的生态行为习惯。教师在教学时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情境教学法,引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声音、图片的再现和鲜活的生命展现,使学生入境、生情、思考、感悟,体会生命的价值,引发学生心灵的感知和情感的共鸣。
例如八年级《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如果单纯地只通过书本内容是很难带动起学生的思维共鸣的,我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引入了大量精美的图片、浪漫的诗歌,还有自己旅游时的照片,此外我还选取了科教频道近来播放的纪录片《美丽中国》的片段,抒情的文字、优美的歌声、震撼的图像,通过大尺度、多角度的空间展示,把祖国的壮丽山河尽展在学生的面前,为学生打造了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充分带动起了他们的情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进而引发了他们珍爱地球、珍爱生命的情感共鸣。又如我在讲授《台湾》一课时,课前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制作手抄报、绘制台湾地形图,用这些资料来装扮教室,烘托氛围,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灿烂的文化、富饶的物产、台湾繁华富丽的都市、多元的现代享受、鲜美的水果、闻名于世的阿里山、日月潭……充分激起了学生对台湾的向往,课上一曲《阿里山的姑娘》彻底点燃了学生的热情。
2.合作探究、启发思考,在了解人地协调的同时,懂得尊重和敬畏生命。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尊重生命,既要尊重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又要尊重自然界所有的生命。大自然总是用一只无形的手巧妙地平衡着各种关系,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和自然和谐相处,遵循规律,敬畏自然中的生命。中学地理教材是以人类生存发展所依赖的地理环境为出发点,以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为主线,以人地协调理论为依据来编写内容的,其中蕴含着大量人与自然如何协调发展的案例。教师应运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观念,进而渗透生命教育。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改变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注重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空间,积极倡导新课程理念所提出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化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生命意识,这是地理教育回归学生、回归自然、回归生命的最终目的和体现。
如,我在讲到关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时采用了合作讨论的方式,课上学生们讨论得很热烈,提出了很多点子,集思广益,开拓了思维,虽然其中也不乏一些不太实际的方法,但毕竟是一种创意,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然后我又以“低碳生活,有你有我”为主题,开展了一次班会活动,通过绘制手抄报、编排小品、废旧物品变废为宝小制作等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如何在生活点滴中注重环保,为低碳生活献计献策。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极大地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深化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加强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如我在讲到有关“保护文化遗产”时,让学生小组讨论“保护遗产的重要意义”,由于答案具有开放性,有一定的思维和探究的价值,有利于学生热烈参与,并且各组的回答也不一致,最后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讨论,从而得出保护遗产的重要意义。通过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课堂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再如我在讲授《北京》这节课时,课后活动中有一个关于老北京规划,四合院和胡同的去与留问题,我采用了分组分角色来进行辩论的合作学习形式。角色扮演要求学生转变思维方式,真正从所扮演的角色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并采取行动。对于如何保护和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这个问题,学生往往存在懂得其中道理,但又与实际联系不上的情况,采取分组角色扮演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可以全面认识这个问题的。每一组学生从一个角度、一个目的进行问题的诠释,每种角色对于文化遗产的作用认识不同,拯救文化遗产的方式和措施各有不同,通过思维的交流与碰撞,有利于全体学生从多个角度,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增长能力,同时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与沟通。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更有切身感受。
3.开展研究性学习,组建课外活动小组,在实践活动中提升生命教育的价值。
地理学科内容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使得地理研究性学习在内容选择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作为新课程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其目标之一是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活动中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然、认识社会。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直接感受;在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过程中,懂得多方面地去获取地理信息,并用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因此,很多知识我们完全可以借助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研究性学习来进行深化,在活动中提升生命教育的价值。例如:“室内环境污染与改善建议”“小区绿化与居住环境的改善”等,这些课题的设置可以促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懂得保护大自然就是珍爱我们人类的生命。又如我在讲授人口问题时,安排学生进行了一次课外调查活动:调查自己居住的小区周围的人口、环境、资源状况,理解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理,感受生活质量的提高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再如我在讲授天津地理时,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搜集资料,或是出去采风,进而了解天津的风土人情、乡土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并由此上升到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我在讲授《中国的自然资源》这部分时,结合学校倡导的“珍爱地球,保护环境”活动,搞了一次“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爱护环境的实践活动,通过给学生进行垃圾分类的介绍和指导,普及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加深学生对目前地球环境不断恶化的认识,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有关演讲和手抄报、宣传海报的制作活动,在班级内部开展节能减排的各种创意活动,进而把各项活动推广到学校和家庭,深化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唤起学生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情感,让他们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就是珍惜生命、爱护生命。
三、关注时事,联系热点,服务现实,提升生存技巧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打开教材,我们会看到关于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方面的叙述占了相当多的篇幅,还涉及到各种人为灾害,如大气污染、水污染、滥砍滥伐、酸雨、臭氧空洞、全球变暖、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等。教材要求学生对各种自然与人为灾害的发生、防御有正确认识,具有安全意识,并能基本掌握自我保护的措施。从“生存教育”的大视野来看,教材还特别强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强调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关爱生命”“生命至尊”的精神。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出台的《地理课程标准》,把“关爱生命”提上了日程,发挥了纲领作用。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组织学生“进行一次针对某一突发性自然灾害的自救演习”,再如“联系生活经验并运用有关资料,讨论季风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举例介绍家乡的主要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举措与存在的问题”等。作为教师,我们是学生成长的守护者,理应教给学生各种生存的知识、方法和逃生的技巧以及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在学习地震、海啸、洪水、飓风等知识时,让学生意识到:在大自然面前,生命是脆弱的,自然界任何一个微小的环境变化都可能使生命受到伤害。联系现实,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灾害是其中一种,其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毁灭性极大。5.12汶川大地震,震颤着整个中华大地,短短几秒钟就夺去了十几万人宝贵的生命,给我国带来了巨大创伤。虽然我们无法预知和躲避灾难,但我们能从现在做起,把学生培养成知危险、懂安全、能自救的最强生命力,这也必将使他们受益终生。我们可以利用地理课堂教学,讲授防震减灾知识,同时我们还应切实有效地进行一些地震应急对策训练,要求学生经过训练后,能表现出良好的防震意识和应急素质。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普及生存技能知识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选修课的时间,开设一系列关于逃生技能方法的校本课程,更多更细致地为学生讲解生命危难关头的自救方法,要充分联系现实,尤其是近些年来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像洪水、冰雪天气、冻害、浓雾天气、沙尘天气、雷电天气等,要让学生真正感觉到学到的知识与自己是息息相关,非常有用的。事实证明,地理学科的“生存”教育具有坚实的基础,具有长期的积淀,具有系统的载体,具有深刻的内涵。
一、呼唤“生命意识教育”的到来
1.新课程呼唤“生命意识教育”
生命意识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于1968 年首次提出,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经过近四十年的实践历程,河南大学的刘济良教授在全面考察了国内学者的重要观点后提出,生命意识教育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这一概念正与《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不谋而合。
2.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呼唤“生命意识教育”
阅读教学是凭借阅读材料中具有客观意义的文字符号,通过感觉、知觉、思维和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来理解阅读材料的意义,掌握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形式,它是帮助学生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把生命意识与阅读教育结合起来,就是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这一有效的途径,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灌输,培养学生优良的品格、聪慧悟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感觉,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生命意识教育的实践途径
(一)结合初中阶段青少年心理需求,深入挖掘教材中生命教育元素,理解教材中深刻而丰富的生命内涵
初中语文课本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与资源,教师首先应该结合初中阶段青少年较突出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元素,归纳生命教育主题,做到目标明确化、系统化、实用化。
1.确立“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生命元素主题
青少年在情感方面异常脆弱,害怕挫折,个别还无视生命的珍贵,教育应该把“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这一主题放在首要位置上,让学生了解生命的美好,帮助他们塑造一个健康光明、乐观坚强的人生。如课文《蝉》,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当知道蝉17 年埋在泥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本来无足轻重甚至恼人的蝉令作者惊讶起来。这些就是让学生知道一个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生活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不管90 年,90天,都要好好地活着。
2.确立“同情弱小、平等尊重”生命元素主题
初中阶段的青少年身心发育正处在巨变期,他们情绪变化大,控制能力差,特别是受到家庭暴力、社会暴力、影视文学暴力影响的青少年,情绪压抑,性格暴躁。近几年来校园暴力的新闻屡见不鲜。教师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情怀,培养他们同情弱小、物我平等、相互尊重的情思。如课文《老王》,杨绛用细腻的笔触真实动人地描写了那样一个令人同情的忠厚而不幸的底层劳动人民,并且字里行间渗透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关爱等观念。
3.确立“学会感恩、善良博大”生命元素主题
初中阶段的青少年人生观、是非观已初步形成,但并未形成正确的评判标准,受外界影响很大。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教材中“学会感恩,学会善良博大”这一生命教育元素充分地挖掘出来,达到以文育情的目的。如课文《散步》所体现的价值观是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写作目的是希望把这种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平时身体力行,把它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用心去孝敬你的父母,体谅他们的每一份苦心。
4.确立“放眼世界、关注现实”生命元素主题
初中阶段的青少年正是个性形成时期,有叛逆心理,注重自我价值体验。教师要善于挖掘此类生命教育题材,不断地引导学生走出小我,放眼世界,关注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如让学生感受诗歌《观沧海》中曹操抒发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感受《〈论语〉十则》中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的光辉的人格魅力;感受《音乐巨人贝多芬》中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和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依托语文课堂教学,构建生命教育平台,完成师生共同的生命成长。
课堂是维系教师与学生的桥梁与纽带,是教师与学生传
授知识、交流感情的最重要场所。郑桂华博士曾经说过:课堂是师生共同完成生成长的地方。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教育环节。
1.构建情境的课堂,突显生命教育元素
处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他们思维的组合性已经向辩证的逻辑方向发展,但需求仍多样化。如果我们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激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会更易于生命教育课程目标的完成。如在教授《散步》时欣赏音乐《让爱住我家》,然后再过渡,“同学们,听着这温馨甜美的音乐,我想大家一定会想到我们温暖的家。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家里有哪些人?大家在一起时会干些什么呢?”这时,学生都有很多话好说,教师再顺水推舟,切入到亲情与生命的主题,出示一些温馨家庭的图片。
2.构建民主的课堂,完成师生共同的生命成长
生命教育的指向目标应该是学生,生命教育的成果体现也应该是学生。构建一种民主的课堂氛围,使教育过程人性化,更有利于生命教育目标的完成。构建民主的课堂,完成师生共同生命成长,应该具有以下条件:教学过程在民主的课堂氛围下进行;学生善于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善于倾听学生的个体性表达,做一个民主课堂的鼓励者,同时也是高屋建瓴的引导者。这样的民主课堂才会展现出鲜活的个性、向善的张力和生命的能动性。 转贴于 3.构建“读- 品- 悟”相结合的课堂,追求深度的生命感知
生命教育只有和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才会真正变得鲜活、有意义、充满生命力。学生在与文本、作家平等对话,充分交流之后,会结合自身实际,得到独特的生命体验。如教授《台阶》一课,学生被作者笔下的父爱所感动,其中一位同学这样写道:“学习了《台阶》这篇课文,我从李森祥笔下了解到了父爱的伟大。而我的父亲呢?这份伟大是否一直在平凡的生活中被我忽视?我曾经抱怨过父亲只是一位普通的泥水工,一个月1000 多块钱的工资只够维持生计,不能给我锦衣华服的生活,更不能让我像别人那样上学有私家车接送。但是,今天,我忽然懂得,父亲这个平凡的泥水工,给予我生命,教会我生活,教育我如何做一个有价值的人,这就足以让我尊敬、感激他一辈子!
(三)充分利用语文阅览课,拓展延伸生命教育
目前杭州市各级各类学校大都开设了语文阅览课,旨在拿出专门的时间,让学生广泛地、主动地阅读,拓宽视野,增加积累,提高人文素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课程资源,有效拓展延伸生命教育。
1.对学生的阅读方向做适当的指导
可以按照本文所设定的四个生命教育主题,定期分批为学生提供一些高质量的阅读书目。如《童年》———在苦难中长大,《鲁滨孙漂流记》———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昆虫记》———谱写昆虫生命的诗篇,《简·爱》———人生追求的二重奏等等,引领学生在更广阔的生命教育海洋中邀游,去汲取更多的生命素养。
2.指导学生写读后感,畅谈对生命的思考
这个反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摘抄上,因为摘抄只是简单的记录,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情感得不到升华。学生的反馈更应该突出其思考的色彩。因此笔者设计了一个生命教育阅读质量反馈表,其中包括“阅读时间、阅读目的、阅读内容、阅读体验以及阅读反思、教师指导意见”共六部分内容,既便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又便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阅读进度。
3.设立生命教育阅读话题交流专场
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文章拿出来一起交流分享,把学生的生命感悟活动由纯粹的个人行为变成大众交流行为,既丰富了学生的生命情感,又创设一种主动、互动、生动的阅读局面,可以说起到了1+1>2 的明显效果此外,教师不应该把阅览课仅仅定位在读书的形式上,还可以带领学生观看网络、影视、音像等方面的生命教育资料,丰富生命教育内容。比如观看汶川地震教育片,其中的一个个震撼人心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可贵,让学生形成观后感等。
三、反思
语文教师应不只是教学目标的实施者,也应是经由语文教育去树立其正确的生命意识,积极实现其生命价值的富有创造的实践者。通过以上实践,教师们自身的生命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当然在以上三个实践途径的实施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在四个生命元素主题的确立中,我们往往看到是大量的现代文阅读,而把古汉语阅读给忽略了。古汉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如何在古汉语的阅读教学中更好地挖掘生命意识教育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旦开始,便不能终止。这就是坚持。
通向理想的道路,不会是平坦的,一定布满了沟沟坎坎,甚至荆棘与悬崖、激流与险滩。只要理想不倒,只要我们还在行走,就要勇敢地继续前行。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准备风雨兼程,义无反顾。
坚持是让我们在奔赴目标路途上,汲取动力的源泉,是我们能够获取成功的最终保障。正如荀子在《劝学》中所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涓滴之水最终可以磨损大石,并不是因为水滴力量的强大,而是由于水滴能够昼夜不舍的滴坠。只要我们能够在艰难与困苦的环境里,仍能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仍然能够咬紧牙关,不停息地做下去,就有成功的一天。
热爱生命
汪国真
汪国真是中国当代诗人,他的诗像小溪,轻盈地跳跃于山间,流淌着清脆的声响。语虽清浅,却蕴含着对生命真诚的热爱。下面的这两首诗,是他的代表作。请你仔细阅读,体会诗人对生命的独特感悟,会让你在前行的路途上,充满新鲜的诗意。
我不去想,
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
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
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
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选自《汪国真抒情诗选》,学苑出版社1990年)
走向远方
汪国真
是男儿总要走向远方,
走向远方是为了让生命更辉煌。
走在崎岖不平的路上,
年轻的眼眸里装着梦更装着思想。
不论是孤独地走着还是结伴同行,
让每一个脚印都坚实而有力量。
我们学着承受痛苦。
学着把眼泪像珍珠一样收藏,
把眼泪都贮存在成功的那一天流,
那一天,哪怕流它个大海。
我们学着对待误解。
学着把生活的苦酒当成饮料一样慢慢品尝,
不论生命经过多少委屈和艰辛,
我们总是以一个朝气蓬勃的面孔,
醒来在每一个早上。
我们学着对待流言。
学着从容而冷静地面对世事沧桑,
“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这便是我们的大勇,我们的修养。
我们学着只争朝夕。
人生苦短,
道路漫长,
我们走向并珍爱每一处风光,
我们不停地走着,
不停地走着的我们也成了一处风光。
走向远方,
从少年到青年,
从青年到老年,
我们从星星走成了夕阳。
(选自《汪国真抒情诗选》,
学苑出版社1990年)
赏析
诗歌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意,会让我们在长途跋涉的艰辛中,感受到生命的多重况味。我们疲惫的心灵在诗歌隽永的情感滋润中得到慰藉,并重新燃起前行的渴望。
小泽征尔的坚持
施雪钧
在小泽征尔舞动着魔幻动感双手的瞬间,音乐的灵魂已经站在了我们面前。
1994年,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回到出生地沈阳,他决定指挥辽宁交响乐团上演《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
乐团团长后来回忆说:“第一天,在排练完第四乐章快板后,小泽的脸色骤然沉了下来,紧皱眉头,低沉地自语道:‘怎么会这样?这样的乐团怎么去演出?’忽然,他将指挥棒重重地敲了一下乐谱架后说:‘从明天起,我们进行个人演奏过关训练。’我当即蒙了。这等于在说,每个人需要从基本功训练起。这绝不是大师级指挥家做的事。这时,等候在演练厅的地方官员要与他商量安排接见和宴请事宜,小泽一一谢绝。他说,我这次来只有一个目的,就是送给沈阳市人民一台满意的交响乐。我不想见任何与音乐会无关的人。”
此后,每天训练六个钟头。到了第三天下午,小泽实在太疲劳了。他先是蹲在地板上指挥,后来,干脆就跪在地板上指挥,脸上的汗水挥洒在乐谱和地板上,他一次次地纠正第一小提琴手,可还是难以过关。望着大师被汗水浸透了的头发、一脸的疲惫,第一小提琴手心中难受极了,先是流泪、抽泣,后是失声哭了起来:“大师,对不起!您另选他人吧,我不行。”在场的人都以为大师会发火,不料他却十分平静和气地说:“你行,只差一点点,请再来一次!”当她拉完一遍,大师捋了一下头发说:“谢谢!请再来一次好吗?”就这样,当第一小提琴手过关时,她已经泣不成声。大师大口喘息着接过毛巾笑着说:“你们都行,谁也没有理由泄气……”
除了天分,小泽拥有更多的是勤奋。日本作曲家武满彻曾经在小泽寓所住过一段时间,目睹了大师的勤奋,他说:“每天清晨四点钟,小泽屋里就亮起了灯,他开始读总谱。真没想到,他是如此用功。”原来,小泽从青年时代就养成晨读的习惯,一直坚持到今天。
“我是世界上起床最早的人之一,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常常已经读了至少两个小时的总谱或书。”小泽说。
(选自《意林》2007年第23期)
坚持是什么?坚持是一种品格,是一种对追求的承诺。为了追求一个音的精准,就需要重复演练几十遍、几百遍。这是怎样的一种坚持啊!但似乎只有这样的近乎苛刻的坚持,才能达到音乐演奏的至高境界。坚持还是一种修养与习惯。只要是对自己的修养有益的事情,再小也要坚持去做。当这些事情成为了一种习惯,我们的生命自然就会散发出美丽的芳香。
书名:《告别三分钟热度:
坚持,再坚持一下》
作者:[日]佐佐木正悟
译者:盛 文 等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1月
成功的人很少,并不是因为有志向有目标的人少,而是能够一天天坚持下来的人,太少了。如果我们不能改变自己“只有三分钟热度”的问题,我们就会距离成功非常遥远,根本无法取得成功。
接下来就是如何改变这种状态了,我们很想改变,却不知道如何改变,因为很多人不知道通过什么方式来改变自己,只是满怀着一腔热情,盲目地尝试。
如果想让自己拥有坚强的意志力,想要做坚持走到最后的人,就请翻开这本书吧,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断地坚持!
书名:《俞敏洪口述:在痛苦的世界中尽力而为》
作者:俞敏洪/口述 优米网/编写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7月
坚持意味着什么?我觉得俞敏洪的“无论世界怎样痛苦,都要不懈努力、尽力而为”的说法更形象、更切中真义。坚持,并不像说起来这么简单,而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懂得“坚持”二字背后所隐藏的真正含义。
俞敏洪十分平实地回顾了自己的童年和求学的经历,还有自己在创业过程中的心路历程,没有夸大,也没有刻意隐瞒,字里行间都让人感受到朴实与诚实。“人生就是这样,你不受这个苦就会受那个苦。一个人如果从苦中能找到快乐和幸福,那他就是幸运的。……我深刻地意识到什么也不做的痛苦比任何其他痛苦更加深刻,所以我一定要做事,做事的标准就是必须做对社会有好处的事情。以最大的努力在痛苦的世界中尽力而为”。
书名:《一个人的朝圣》
作者:[英]蕾秋・乔伊斯
译者:黄妙瑜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3年9月
生活中,常常会有意外,我们也常常会有一些冲动或奇怪的想法,但我们很少会把这些想法付诸行动。如果付诸行动,肯定会被认为是疯狂的举动。
一个平凡的退了休的70多岁的老者,前面的日子都是在默默无闻中度过,工作不突出,几乎没有朋友。然而一天,他接到了在英国另一端的朋友的来信,得知朋友得了癌症。不知是哪来的勇气,还是一时的冲动,他打破了70多年来自身平稳的处世风格,他作了一个决定:一个人步行横穿英国去给他患病的朋友打气,给予他信念的支持。
故事看起来简单,但是精彩之处在于深刻、准确地描写出了这个70多岁的老者心理、思想上的变化。茫然,孤独,怀疑,想要放弃,但他还是选择了前行。其实人生也像这一个人的行程,只要选择了出发,唯有执着坚定、目标明确的人才能走到最后。而在这坚持行走的过程中,自己也在改变着。
片名:《肖申克的救赎》
导演:弗兰克・德达邦特
主演:摩根・弗里曼 蒂姆・罗宾斯
片长:142分钟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上映时间:1994年
这是一部经典的影片。主人公看似不动声色的内心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为了自我救赎和自由,他相信自己,不放弃希望,不放弃努力,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属于自己的辉煌,这就是肖申克的救赎。
Andy虽身处监狱,但在他内心,一直记着“希望是好事――甚至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失”。因此,Andy能够用二十年挖开Red认为六百年都无法凿穿的隧道。当他终于爬出五百码恶臭的污水管道,站在瓢泼大雨中张开双臂,拥抱重获的自由时,我们仿佛看到信念刺穿重重黑幕,在暗夜中打开了一道耀眼的亮光。
曲名:《坚持信念》
作词/作曲:黄家驹
演唱:Beyond
Beyond是香港殿堂级摇滚乐队,成立于1983年,是华语乐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乐队,其队名的中文意思为“超越”。
我们的人生究竟要做些什么,是财富,还是权力……我们总是期望得到更多,总是在追求的过程中,忘记了自己,忘记了自己最初的理想。我们不缺少远大的志向,也不缺少克服困难的智慧,但我们去常常因为缺少坚持,而让我们与成功失之交臂。池田大作说:“人生恰恰像马拉松赛跑一样……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人,才能称为胜利者。”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坚持,只有坚持,才能让我们拒绝生活中的种种诱惑,全力迎接挑战,不断地靠近,直至实现我们心中的理想。
一生中可拥有几多
人人期望一刹可拥有最多
只想抓紧一瞬光辉
随时随地甘于走险错也可
日夜梦想怎可富强
为着利益跟风转
绝未料到他朝变成祸
一生匆匆得到几多
谁能明白知足可拥有最多
一失足地找错理想
随时随地失去比拥有更多
若是面对种种诱惑
尽力用信心抵抗
用实力去争取胜利
坚持信念 迎接挑战
只向前永不倦
紧握信念 划破黑暗
真挚诚会更光
若是面对种种诱惑
尽力用信心抵抗
用实力去争取胜利
坚持信念 迎接挑战
只向前永不倦
紧握信念 划破黑暗
真挚诚会更光
坚持信念 迎接挑战
只向前永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