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学

建筑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筑学

建筑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筑学;建筑观;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传统建筑学的困惑

1.1传统建筑学的发展

人类是在有意识地创造并美化居住环境的活动中积累知识、总结经验、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一些系统的思想,建筑学作为一门学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断的成长起来。建筑学是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学科,艺术和技术的进步与建筑学的发展息息相关,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历史上每一次建筑运动的掀起、建筑学的每一次飞跃都与二者存在着深层次的关系。

事实表明,建筑技术的进步和建筑艺术的创新绝非凭空而来。一方面,建筑技术的进步要求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运用。现代建筑的萌芽与后现代建筑的兴起与钢材、玻璃等新材料的运用直接相关。另一方面,建筑艺术的创新则是社会意识形态不断变更的外在表现。哥特式建筑衰落和古典建筑的复兴与文艺复兴中人本主义思想的兴起有着莫大的关系。

1.2传统建筑学的困惑

传统建筑学发展至今天,其技术和艺术成就都达到相当的高度,但是当我们用传统建筑学的眼光去审视今天遇到的问题时发现,传统建筑学似乎陷入“束手无策”的境地。

2新时期的建筑学

2.1广义建筑学

“我们谈建筑活动与建筑事业的发展,不能就建筑谈建筑,必须从‘人——建筑——环境’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由此广义建筑学是从更大层面关注人类的居住问题,它要求我们摆脱那种传统的“建筑设计”的思维方式,运用多学科知识去研究人居环境(set,tlement)”[1]。这是吴良镛先生对广义建筑学内涵的精辟论述。广义建筑是对传统建筑学进行扩充,将传统建筑学的研究范围扩大,使其关注更多的问题。广义建筑学的研究要求采用多学科融合的方法对问题作出全面的分析,并非片面的、孤立的做出回答。

建筑设计是建筑学的核心内容。指导建筑创作是建筑学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广义建筑学应用到建筑设计中要求建筑师要有更为宽广的视野,多学科的知识储备。在进行项目的开发时应参与到方案设计以外的其它环节中去:要改变以往的工作框架,摆脱“就设计而设计、建筑师仅参与设计环节”的传统工作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在项目的运作之中更大地发挥建筑师的专业才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2.2“返朴归真”的建筑观

建筑产生于人类对于遮风蔽雨的需求,但是,在当今中国,社会赋予建筑过多本质之外的重任,已使得建筑无法实现自身的价值[2]。建筑成了政客们实现政治抱负的工具、成了建筑师名利双收的载体。随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生态问题的凸显,众多学者又开始寻求建筑的本源,回到维特鲁维的建筑时代。这种“反朴归真”的建筑观对我国现今的建筑设计提出了众多的批判。笔者以为,“返朴归真”并非是对现今建筑设计的否定,而是要求建筑设计更加重视“坚固、实用、美观”的基本法则,充分考虑建筑的经济性。从某种程度上讲,在进行建筑创作中追求艺术上的完美、设计中保持个性,存在一定的“怪”也无可厚非,但更为重要的是不可忘“本”。那种片面的追求艺术上的“怪”而忘了建筑的经济性、安全等因素的观念与建筑的本质相背离,是不可取的。

2.3建筑与人居环境

就建筑本身而言,只要达到“遮风雨、御寒暑”即可,但现今有许多建筑师在设计中追求建筑的个性,追求形体上怪异的同时却忽略了建筑最基本的要求。事实上,只有与周边环境充分融合的建筑才能经得住考验,堪称经典。流水别墅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普遍叫好,并非其建筑本身的设计采用什么“高招”,而是设计者巧夺天工,将建筑与周边的环境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毋庸置疑,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时应对其周边的环境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对更大范围内的环境给于更多的关注,如建筑所处的城市乃至地域中的建筑文化等。

“我毕生追求的目标是,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吴良镛先生在中科院举行的“中国科学家人文论坛”上所说。[3]从中可看出吴良镛先生对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工作者所提的目标——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无论是建筑学还是城市规划,还是其他的一切学科所追求的目标都是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就人居环境而言,建筑仅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局部应该符合整体的逻辑,单纯的追求单体建筑设计的完美是远远不够的。

3新时期的中国建筑师

3.1传统“建筑设计”的羁绊

在传统的建筑设计中,任务书的制定、项目寻址、投资预算等环节很少看得到建筑师的身影。这就导致项目在最初的立项环节就可能存在不科学性,或具有严重的错误。试想在不恰当的前提下怎能出现优秀的设计。建筑师应积极的参与到项目的众多环节中去,用专业知识提供必要的参考意见,利用“整合”的思想对项目做出预见性的思考,而非以任务书“唯命是从”。

3.2重视理论修养

时代在进步,各种新思想层出不穷,甚至有些鱼目混珠、是非难辨的现象。人们的艺术审美观也在不断的发展,建筑师如何面对这一切呢?“建筑学的发展必须分析与综合兼顾,但当前宜重在“整合”。提倡广义建筑学。并非要建筑师成为万事俱通的专家(这永远是不可能的),而是要求建筑师加强业务修养,具备广义的、综合的观念和哲学思维,能与有关专业合作,寻找新的结合点,解决问题,发展理论”。这就要求建筑师要在方案的创作过程中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汲取不同学科的精华,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不断的充实自我。只有这样才能在具体的方案设计中游刃有余,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可固步自封,只顾用已积累的“老底”,否则终有一日将“坐吃山空”。

3.3提高社会责任感

2008年发生在汶川的大地震至今还令人心有余悸,灾区的建筑中不乏过度追求建筑艺术的“怪”却连最起码的安全都无法保障。建筑师从事的职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建筑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职业精神,本着对社会负责的心态进行创作。以一颗平常心对待问题,切不可利欲熏心、随波逐流。在设计中既不可深陷利欲的泥潭更不可头脑发热做出一些有违现实的设计来。

3.4“落后就要换打”

随着对外开放一天天加强,国内各行各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剪刀差”将长期的存在。就建筑界而言,来自世界的冲击更是日益明显。中国一些标志性的建筑几乎都是外国建筑师的创作,中国建筑师要想在世界建筑界有所建树,要想应对国外建筑强大的冲击,我们只有靠自己。面对来自世界强大的冲击力,我们需要牢记:“落后就要挨打”。

世界是纷繁复杂的。放眼建筑学科发展的历程,Shelter(遮蔽物)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正经历着Architec—ture(建筑学)的时代,但却举步维艰、困难重重。面对当前的形势,我们需要用全新的视野来迎接Settlement(人居环境)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

[2]仲德毙,在原点上反躬自问——5.12汶川大地震引发的建筑思考[J],新建筑,2008(4).

[3]王军,吴良镛与一个城市和一个学科[K],嘹望,2005年第29期.

建筑学范文第2篇

问:建筑学专业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建筑,综合了工程技术、人文社科与艺术设计等多元化知识体系,规划与改善我们的居住环境、设计出兼具审美艺术性的与功能实用性的建筑空间。

问:本科核心课程有哪些?

答:包括建筑美术、设计基础、建筑设计系列课程(贯穿5年学制)、中外建筑史、建筑物理、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材料与构造、建筑设备、城市设计、环境景观设计等。

问:建筑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什么特质?

答:如果说工科注重学生的逻辑表达与理性思维,文科注重学生的文思慧智与社会协调,那么建筑学需要的是建立在良好逻辑理性思维之上的直觉感悟能力、对形态的发散想象与对空间的激情创造。学生应具有整合的思维理念和开放的知识结构。本科阶段我们会着力培养学生在建筑设计中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的能力、建筑环境控制的能力与协调合作的能力。

小编插话:看来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储备专业的工程技术知识,还要接受艺术的熏陶,积淀人文、历史、心理、社会等方面的知识,是很考验综合素质的。

问:在建筑学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答:建筑学的作业多以图板、实物等形式展示,做起来复杂且费时间,熬夜可能是学生的家常便饭。另一方面,由于建筑设计并没有标准答案,对一项作业的完善可能是永无止境的,只要乐意,永远都有修改的余地。在项目允许范围内,一个有追求的设计师,都不会容忍自己的劳动成果只有60分。

小编插话:追求永无止境,这句话适用的领域很多,对建筑设计师来说尤为重要,想要闯出一片天地,只有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付出更多的努力哦!

问:在社会上是否存在对建筑学专业的理解误区?

答:人们往往以为,只要会画画就能轻松学好建筑,这种认识是片面的。首先,建筑房屋要保证坚固、安全与实用,这涉及工程技术领域的力学、结构、材料、物理(声、光、热)、设备(给水排水、采暖通风、强电弱电);其次,建筑空间涉及造型、比例、色彩、韵律、节奏、光影、心理等,这需要艺术创意领域的音乐、绘画、造型、文学等造诣;还有,建筑是为了不同性质、不同人群的使用,营建于不同地区、不同场所,具有很强的地域历史、人文与社会性。因此,“会画画”只不过是该专业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小编插话:学好建筑学可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除了“会画画”这一基本“硬件”,还得装载很多很多“软件”,打通各个学科的壁垒,难怪本科阶段就要5年时间了。

问:社会生活中有哪些问题,需要通过建筑学专业人才来解决?

答:对建筑的理解与认识应该是有梯度的。在底层,是要解决最基本的生存与安全问题;往上第二层可能是环境改善的问题;到了第三、第四层则是环境舒适度、空间品质的问题,再往上应该是个人情感的体现、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建筑师,首要任务就是改善人居环境和建筑空间,但不同的建筑师可能从不同的层面介入,有些从底层介入,抓住最重要的因素;有些可能从中间介入,有些则可能从最高处介入。当然这其中还有委托方的意图、使用者的需求、客观条件等制约,并非完全以建筑师的意志为转移。

问: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是面向哪些行业,哪些职业种类就业?

建筑学范文第3篇

2、内容简介:

《房屋建筑学》是职业院校土木建筑工程专业系列教材之一,根据职业教育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编写。

本书共13章,内容包括民用建筑设计基本知识、民用建筑构造、建筑工业化、工业建筑,以及课程实践环节的内容,即课程实训的目的、要求、方法以及求职面试中可能遇到的与本门课程知识有关的典型问题应对。

建筑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宇源建筑学、复杂、认知、非线性、后现代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现在的建筑不只是方方正正的盒子,非线性建筑设计越来越普遍,我们在学校接受的仍是现代主义较为学院的设计方法,对非线性建筑杰出不多,而后现代主义的界限仍模糊不清,到底应该怎么去理解这些新形式的建筑呢?带着些疑问,我读了查尔斯•詹克斯的《后现代建筑语言》,这是建筑评论家查尔斯在 1986年出版的一本书,其中对“非线性建筑”的见解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非线性建筑设计强调生成的“过程设计”方法,即重视各种影响设计的参数量的相互作用,并通过分析研究过程,让建筑形态自然浮现,这样一来,就将作为结果的建筑转化为了作为“过程”的建筑,因而生成的结果不再具有模仿性和再现性,而具有了唯一性。非线性建筑设计探讨了实际空间随着物质的折叠、展开、再折叠而形成的世界。是物体自组织的体现。这一观念打破了欧式几何的传统空间概念,展现了一个动态的时空共存的流动空间。

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如复杂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兴起,预示着人们设计和制造复杂形态的可能性的到来。自然界中的不规则形体以及有机的生物形状,都可以被建筑师拿来进行成为设计的原型。到了60年代,当复杂性科学理论建立时,就有建筑师把它运用在建筑上,试图改变设计方法,但是因为缺少有效的计算机辅助的失败,但直到在90年代末,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这种设计方法迅速才得以流传。

詹克斯的后现代观中充满了积极的乐观的情绪。他鼓励创造,提倡多元,积极的关爱人类和世界。詹克斯认为,新兴的复杂科学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基于牛顿经典力学和欧几里得几何学的世界观,因而当今很多新的建筑风格都可以看成是新兴的复杂科学的结果,从而为理解自然和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提供了前提,他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这一观点:

首先,复杂科学的非线性与建筑形式的非线性之间的关系。线性方程式是长期以来科学研究所依仗的基本数学规律之一,也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所使用的基本原型。詹克斯提出了“新科学=新语言=新的表现形式。所谓“新的表现形式”就是指建筑空间中对线性的人为干扰,倾斜的、反透视、曲面、的细节等。

其次,复杂科学所研究的不规则形态、突变和自组织与建筑形式的任意性之间的关系。认为对事件偶然性的强调是对建筑形式随意性的解释。

再三,复杂科学中的时空观念是对建筑形式的“有机”概念的改变。传统的“有机”建筑空间多被解释成流动、自由的空间概念和想植物自然生长般的内外同质同构的特性,但仍摆脱不了固定的时间和空间。新的有机建筑则要求淡化绝对的几何关系,以复杂的造型来模拟自然形态、不规则形等不易被认识的自然形状,关系不能够再用简单的秩序与等级来表达。

詹克斯从复杂性科学中所看到的首先就是“复杂”,并且认定世界本质上是复杂的。詹克斯的早期理论中,建筑创作的源泉几乎无一例外地来自建筑以外,它们是流行文化、回话真是文学风潮等。所差无非是现代派认为“简单性’是建筑的终极价值,而詹克斯则代之以“复杂性”。在宇源建筑理论中,他更多的是呼吁建筑呼应宇宙的复杂性,通过复杂的形式反映世界的复杂性,在建筑之上的只有一个“宇宙”。应该说,这种主张已经很大程度上靠近了现代主义对建筑的理解。

在后现代主义之后,建筑界正上演着一场看上去更加理性的戏剧。建构学、极少主义的兴盛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主义建筑观的复兴,它们将当代建筑引向与后现代主义完全不同的方向向建筑自身回归:在充分尊重结构、材料、功能之类建筑构成要件的基础上,寻求合平逻辑的形式。詹克斯一生都在与现代主义进行着艰难的抗争,曾经一度他几乎看到自己梦想的实现。事实上,詹克斯建筑理论内部发生的转变也可以看做这种趋势的一个投影。但现代主义终于还是死灰复燃,这改变了当代建筑的命运,令其行进在一个与詹克斯设计的完全不同的方向上。并获得流行文化的强大支持。非线性建筑远离了传统建筑带给我们的几何特性。它赋予了建筑新鲜的生命力。非线性建筑使建筑获得形体自由,脱离了传统建筑的条条框框。它有可能颠覆几千年的传统建筑理念,非线性建筑将成为新世纪建筑主流。

当似乎一切都值得感动之时,道德标准会发生偏差。现代大都市的兴起,导致大量资源在少数局部高度集中。异质性文化之间的邻近性,使得市民文化的融合成为可能。美学标准随之失去特定的内涵,仿佛感知本身就是唯一标准,就像过多的信息使人眼花缭乱,作为学生,常常觉得在多种多样的建筑风格中无所适从。

那查尔斯又是怎么看待这些风格的呢?他以何种标准衡量?查尔斯•詹克斯没有仔细区分“晚期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而是把它们全都看作文化断裂的同一种症候。 詹克斯预测,中东、新加坡、香港和中国大陆,将会成为纪念表现主义的大客户。最重要的,这些国家和地区看中了“晚期现代纪念碑风格”,以及外国建筑师“拥有将超级方案放在一起的专业知识”。这为詹克斯后来支持库尔哈斯为央视新址大楼所作的设计提供了说明。

查尔斯试图用复杂性科学重新解释新现代建筑或解构建筑,并尝试根据分形等复杂性科学用语的简单图解设计苏格兰园林和雕塑。这些想法的最大缺陷在于,他极大地简化了复杂性科学本身的内涵。

通过对查尔斯•詹克斯《后现代建筑语言》书中所体现的思想的理解,通过电子媒质得到的身体感觉,是一种完全排除物质性的抽象表现,这种 物质性的被排除往往只是表现在事物上的某种特质被抽掉了。所谓的后现代及非线性建筑与现代主义简单的几何形态,强调混凝土玻璃形成的抽象感平面等信条并非对立,立足于信息传播与人们的思维方式。通过电子媒质,通过传播媒介达到某种抽象的表现和交流,建筑作为人类生活等不可缺少的容器反过来又对人们产生一种排斥作用,这个矛盾往往在强调抽象时被忽略。

人类的认知行为是复杂的,因时间空间而变化,像织物一样重叠交错,比织物还错综复杂,人的行为经常融合在一起,功能是个抽象的概念,说道功能往往强调简单明确的要素有各式各样的分类,,而容易忽略比较含糊爱美的内容。 现代都市尽管都是没有个性的空间,但也存在各种流动变化的因素,人们通过在建筑上砌墙阻断交流和流动,而在内部形成单一没有特点的人造空间。所以对恢复场所的尝试,使各种流动空间复原,并在他们交织中形成类似混沌的区域。从人的体验出发,也许是非线性建筑的出发点 。

参考文献:

[1] 《后现代建筑语言》〔美〕查尔斯•詹克斯 著,李大夏摘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 《德里达的底线》陈晓明 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 《当代建筑的理论和宣言》〔美〕詹克斯、克罗普夫 著,周玉鹏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建筑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学;课程设计

美术基础课是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美术课程包括建筑素描和建筑色彩等课程,课程的训练过程是艺术修养和技术技能提升的过程。“设计”一词的概念在各国的解释多样,包含:计划、草图、构想、预想、预设、配合、意图、企划等。美术课程设计化教学介于绘画与专业设计之间。设计化是在各种设计专业中,人们根据造型和色彩审美要求对制作形式的谋划;是在感性思维的基础上,主动的观察对象,用理性、辩证的手法表现对象的表里构造因素。设计思维的训练是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提炼表现造型的写生训练,在训练中发现其设计意义的形态符号,并运用这些形态符号来充实自己的设计意识和手段,经过一定时间的设计训练有助于建筑设计意识的培养。

1建筑专业的设计化美术课程的训练

1.1设计素描和色彩的训练与一般性写实绘画训练的区别

建筑学专业的设计性素描和色彩写生是衔接绘画与设计的桥梁。从造型基础训练的角度出发,美术写生训练可分为一般性写实写生训练和设计训练。写实写生是为了获取造型能力的一般性规律的写生训练;设计素描和色彩的训练是以主观归纳性的艺术造型写生为主。一般性绘画的画面为一点透视,设计性绘画的画面的透视多为散点透视,和中国传统绘画有相近的地方。这种散点透视的画面的特点是:装饰性强;绘画手法丰富;构图灵活。20世纪初西方美术现代绘画主义的野兽派的代表人物马蒂斯的绘画作品,极富视觉冲击力、装饰性强,就是受东方美术的散点透视的启示,在手法上和色彩运用上大胆、自由、设计性强。

1.2如何进行设计绘画的训练

首先进行写实性素描和色彩写生训练,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设计化训练。设计性素描和色彩写生是介于具象绘画和平面装饰绘画之间的训练写生,与一般性绘画写生训练有相同点;画面都为焦点透视,空间、质感、虚实、肌理等因素在画面中都有所体现,把绘制对象的明暗造型、色彩冷暖、空间远近等加以概括、总结、提炼,是以客观呈现的状态为画面表现的主要形式。接下来进行平面性设计写生的训练,目的是锻炼学生如何将三维的立体的物象通过绘画语言表现为二维绘画,通过构图、造型、色彩的装饰化处理,绘制出来。通过平面性的设计训练,使学生暂时抛却焦点透视的对客观对象立体空间感和远近虚实关系进行描绘。再有就是意向性设计写生训练,是设计素描和色彩训练中比较高级的,也是设计意识较强的训练阶段,与解构性写生的最大区别是更具抽象性,意向性写生设计训练主观表现意识更强,是打破习惯性思维、强调探索性、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阶段,使学生的写生作品更富有意境性、表现性、情绪性。

1.3建筑学专业设计素描和色彩训练的方法

设计素描和色彩写生当中应注重主观意向的表达,丰富造型、结构、色彩关系、抽象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工具材料的应用选择,包括肌理的运用。对于学生应采取发现特色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发散思维的绘画设计,给予个性的指导,开发学生的丰富的主观思维。对于以往写生教学当中对学生是“掰开了揉碎、喂”的方法,约束了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学生缺乏个性表现,作品过于规范,遇到问题依赖老师、依赖成品抄袭等解决,设计和创新意识淡薄。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建筑设计写生教学和现实生活结合不紧密,设计意识培养不够。应该在写实美术写生基础上,更注重引导学生主观分析对象的绘画语言,使其画面更具创造性、目的性。在设计素描和色彩写生训练中,从写实性造型设计写生,到平面性造型设计写生,再到解构性和意向性造型设计写生这一限制的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歌德在《自然与艺术》一书中写道:“在限制中才能显出高手,只有规律才能给人以自由”。限制与创意是可以转化的,归纳色彩写生训练正是这种规律认识可转化为表现的自由,最后,产生别具一格的、具有强烈装饰性和形式美相融的艺术品[1]。

2在建筑学设计素描和色彩写生当中培养设计意识

(1)用主观意识培养客观事物的思维。在建筑设计绘画的训练中,大家面对的静物只是个参考,是客观存在的,是为建筑设计造型作品提供的表现素材。经过素材的提炼、加工而成为设计造型作品的过程是设计思维活动的过程,是将客观事物通过归纳总结、主观重现绘制的过程,这一工作的好坏,是最终成果成败的关键。建筑设计绘画的过程是计划、制作、使用所形成的循环过程。建筑设计专业通过一系列专业基础课有目的地不断渗透和强化来实施,建筑设计素描和色彩写生训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头、眼、手、脑相结合进行锻炼的过程。

(2)培养学生创新、个性的思维意识,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尽可能大的想象空间,以画面有较高的可视性为前提,运用多种手段、多种思维方式,表现设计意识。比如对于一组静物造型,学生们可以画成二维的平面设计写生、可以画成三维的写实性设计写生、可以画成四维的抽象设计写生作品;用想要传达给观者的造型表情定位画面,表现出个性思维、个性意识。设计写生的训练是摒弃了客观描摹的写生方法,使每个学生笔下的对象都是各异的、生动的,造型是丰富的,是很好地培养分析设计意识的课程。

(3)培养学生用抽象的概括、观察、提炼、夸张、整合等手法进行造型设计。设计绘画写生训练通过归纳总结、绘制的过程,舍弃琐碎的绘画语言,突出主题,培养化繁为简的设计意识;在写生训练中,注意画面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用设计思维把握构图、构色、构形,培养化繁为简的能力。如果写实写生是摄影的提升,那么设计绘画是写实绘画的提升,这一提升是意识上的提升,是将无意于画面的语言精简,将有力度的绘画语言强化,达到烘托主题、升华画面的目的。

3通过设计绘画的训练培养设计意识在建筑设计当中的运用

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功能,正常活动有70%都与视觉相关,人类的审美主要来源于视觉,画面效果好给人们的是感性的美,当我们面对丰富的造型和色彩的时候,总会找到情感的共鸣。作品的情感是感情与经验的结合。被人们誉为“冷抽象”代表蒙德里安所做的一些“色格子”设计及其形式受到现代许多建筑设计师和室内设计师的青睐,用于其作品中;“表现主义”代表人物克里绘制的许多抽象的、充满想象的设计色彩作品,被运用到建筑设计和室内外装饰当中;法国的色彩大师朗克罗将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设计原理运用到建筑群设计的过程中,使形式单调的建筑群落由于色彩和造型的变化,赋予了设计的思维和灵性。意象性的造型设计写生训练是建筑造型设计的构形和构色的启示;设计的训练思维过程是对设计目标的艺术设计过程的完善。西班牙建筑大师高迪的抽象效果建筑充分表现了个人的主观和修养,让人看后过目不忘、惊叹不已。

4结语

总之,设计不能只凭感觉,更多时应考虑到各种因素,寻找各种表达方式,要把自己的设计意识转换为受众理解的语言形式。要通过设计素描和色彩训练得出相应的语言形式表达设计意识,通过限制造型的理性的设计意识,绘制出无限魅力的艺术作品。

作者:张敏 单位: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