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磁铁教学设计

电磁铁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磁铁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磁铁教学设计

电磁铁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电磁继电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

了解电铃、电话、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了解信息的磁记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电磁继电器的结构,理解其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积极参与实践探索的精神,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品质。

重点

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

难点

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问:电磁铁的组成?

展示:常见的电磁铁

问:说说电磁铁的的优点?

讲述:既然电磁铁有这么多的优点,那么生活和生产中有哪些物品用到了电磁铁。

学生回答:螺线管和铁芯组成。

观察图片,联想实际生活中的电磁铁。

回答:(1)磁性的有无可以通过电流的有无控制。

(2)磁场的方向可以通过电流的方向控制

(3)磁性的强弱可以由电流的大小、线圈匝数的多少控制。

问题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讲述:生活中很多物品用到了电磁铁,根据他们不同的作用,我们分成了以下几类。

首先了解一下:电磁继电器,是由电磁铁控制的自动开关。

读图说说电磁继电器的结构。

电磁继电器的特点?

说说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

活动:

1、观察电磁继电器。对照电磁继电器的说明书,认识电磁继电器上接线柱的位置,并思考说明书上写着的电流和电压是什么意思?

2、把电磁继电器上的线圈接到电源上,组成控制电路。观察通电和断电时电磁继电器的动作情况。注意观察通电时哪两个触电相连,断电时哪两个触点相连。

3、利用另外一个电源和小灯泡组成工作电路,通过电磁继电器控制小灯泡的亮与灭。

4、水位自动报警器是利用电磁继电器工作装置,请按以下要求连接水位自动报警器电路:当水位在安全以下时,绿灯亮;水位达到安全线以上,红灯亮

思考与讨论:根据电磁铁的工作原理,分析电铃是如何发出铃声的?

阅读课本说说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

问:用于信息的磁记录的产品有哪些?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多少的关系

讲述:硬盘的组成是由磁记录盘片、读写磁头以及其他配件,硬盘的原理是盘片的表面均匀涂有一层极薄的磁性颗粒(小磁铁),读写磁头实际就是一块电磁铁。

图片展示银行卡和录音机和录像机:记录声音、文字、图象等信息的磁带的一面都涂有一层磁粉,每一个磁粉粒就是一个小磁体,通过磁头把磁粉磁化,把信息记录在磁带上。

说说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其它应用。

阅读:P14电话也是一个电磁感应器啊!

电磁铁、衔铁、弹簧、动触电

学生讨论后回答:用低电压、弱电流来控制高电压、强电流

当控制电路的开关断开时,电磁铁没有磁性,弹簧把触头拉向绿灯触点,则绿灯亮;当控制电路的开关闭合时,电磁铁通电,有了磁性就吸引衔铁,使工作电路闭合,则红灯亮。

表示电磁继电器正常工作的电流和电压

学生根据要求画出电路图

闭合开关,电流通过电磁铁,电磁铁产生磁性吸引弹性片,使铁锤打击铁铃而发出声音,同时电路断开,电磁铁失去磁性,由于弹性片的弹性,使电路又重新闭合。上述过程循环重复,电铃持续发生声音

工作原理:列车轨道上强电磁的磁极与列车上的电磁铁的磁极是同名磁极相互排斥,使列车悬浮,消除了磨擦,减少阻力,增加运行速度。

学生讨论后回答:磁带、软盘、移动硬盘、磁卡。

1、不放在高温环境中,不宜长期贴身携带;

2、应注意不能剧烈地震动,不能用坚硬的物体敲打;

3、不靠近产生强磁场的家用电器旁边,以免被强磁场重新磁化而失去原来的重要信息。

洗衣机、电饭煲、电磁起重机、发动机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构建知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

小结

引导学生自主小结,并逐步完善和形成概念图

回顾

板书

一、电磁继电器

电磁继电器:由电磁铁控制的自动开关。用低电压、弱电流来控制高电压、强电流。

二、磁悬浮列车

列车轨道上强电磁的磁极与列车上的电磁铁的磁极是同名磁极相互排斥,使列车悬浮,消除了磨擦,减少阻力,增加运行速度。

电磁铁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课前翻转

课前翻转目的是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观看课程视频,提高学习效率,视频学习过程中可以快进、后退、重复播放,同时可将在学习中遇到的疑惑和感悟记下来,以便同学们进行互动交流。

翻转课堂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相关材料。①有针对性的微课视频,时间控制在十分钟左右,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②制作“学习任务单”。由于生理特点和知识建构等限制,小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弱,“学习任务单”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③事先制作电磁铁吸起小铁圈的实验微课视频,方便上课的时候播放,用于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以及解答学生问题等。

“电磁铁”课前学习任务单

学习指南 观看老师提供的微课视频(日常生活中电磁起重机吊起重物,接着老师出示电池、铁线、一个线圈以及一些小铁圈)请同学们看完微课视频后,完成学习任务单内的相关内容。

学习任务 (请同学们利用手机或相关的电子设备把自己的实验过程拍摄下来)利用实验器材包的材料组装电磁起重机;让电磁起重机靠近小铁圈,有什么现象?如何让电磁铁吸起更多的小铁圈?(看谁的方法最多)如何减少电磁铁吸起的小铁圈的数量?(方法越多越好)τ诘绱盘有哪些新发现?

你遇到什么困难? 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上一起观看微课视频,然后课外完成学习任务单。

本节课笔者利用实验作为课前引导学习,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一步步从浅层次向深层次的方向发展,学生的热情自始至终都很高。

课中引探

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开学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小组成员互补搭配,形成积极上进的小组文化,以分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在课堂当中必须解决好“课前导学”和“课堂指导”的结合问题,把学生课前学习的困惑、问题、典型错误,以原生态截图的方式或者微课视频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上,让学生存在的问题转化成为课堂教学的资源,是一种把“课前导学”呈现在当堂的巧妙方式。翻转课堂下“电磁铁”教学设计:

直接引入 用多媒体出示电磁起重机吊起大型铁块的图片。

问题导入 教师问:为什么电磁起重机能如此力大无穷?有学生回答:因为电磁起重机内有个巨大的电磁铁。师小结:确实是因为电磁起重机内部的电磁铁的缘故,电磁铁具有神奇的力量,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

情境自学 过度引入:同学们在家里也对电磁铁进行了探究,教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跟全班同学分享一下学习成果。汇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自己喜欢方式对学习成果进行汇报,并播放自己动手操作的实验视频。同时提出课前学习遇到的问题,老师做好记录。教师小结,并播放事先准备好的“电磁铁吸起小铁圈”的微课视频,纠正学生刚刚实验时出现的问题。

合作互学 向合作伙伴提出自己的疑惑。(小组长主持,有序高效,活而不乱);小组成员主动解答, 相互间敢于质疑, 找到大家比较满意的结论;记录好:已解决的问题,未解决的问题,新生成的问题,做好小组展学记录;利用桌面上的材料对未解决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关注每一个小组学习情况;小组自我评价学习效果。

班级展示 各小组以本小组喜欢的方式对本小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教师重点关注: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语言组织、表达与素养,其他学生认真参与度的情况、纪律情况、记录学生中质疑对抗的关键点; 对比各个小组展示情况:已获共识度、演示操作力、表达与风度、新思维度、成员参与度等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对各小组做好综合评价记录。

拓展 以微课视频的形式,展示电磁铁在实际生活中多方面的应用。

作业 (完成课后延伸)有了课前翻转作为铺垫,课中教师与学生有更多共同讨论和交流学习的时间,教师可以更好的为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学生。

课后延伸

翻转课堂经过课前翻转、课中引探,在课后延伸环节主要是对学生已学习到的知识的一个拓展与延伸,通过微课视频的应用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因此,一方面,可以利用微视频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课后自主的拓展学习;另一方面,课中引探中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电磁铁又可以使微课资源进一步丰富与再生。

“电磁铁”课后延伸如下: ①观看教师准备的课后微课(利用身边废旧材料进行电磁起重机的小制作的方法指引);②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电磁起重机;③对于“电磁铁”你还有什么疑问?

电磁铁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北师大版 浙教版 教材 比较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051-03

一、教材的结构

(1)本章的开篇

两版教材的开篇都附有与本章节知识相关的背景图片――磁悬浮列车,北师大版仅针对图片安排的导学问题简短清晰:它在做“零高度飞行”时不与轨道接触,那么什么力量支撑着它呢?但是浙教版侧重点不是与图片直接关联的问题,而是电与磁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文字介绍篇幅较长:磁带是怎样记录声音的?发电机是怎样发电的?电话及时怎么样实现双方通话的?两个版本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大胆质疑、究根寻底的精神。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磁带几乎已经不在应用,很多学生几乎不知磁带为何物。那么是不是应该将磁带换成其他学生非常熟悉而又与电磁相关的其他科技产品?

(2)两种教材的结构

北师大版:1.磁现象――磁体与磁极,磁性材料;2.磁场――磁感线,地磁场;3.电流的磁场――实验探索,右手螺旋定则;4.探究――影响电磁铁性强弱的因素;5.电磁铁的应用――电磁继电器,电磁阀门车,磁浮列车;6.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左手定则,动圈式扬声器和耳机;7.直流发电机;8.电磁感应――动圈式话筒,发电机(注:从109~131页,共计22页)。

浙教版:1.指南针为什么能够指南――磁体和磁极,磁场和磁感线;2.电生磁――直线电流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3.电磁铁的应用――电磁体,电铃,电磁继电器,磁悬浮列车,信息的磁记录;4.电动机――磁场对通电导线和线圈的作用,直流电动机;5.磁生电――电磁感应,交流发电机的工作原理;6.本章提要(注:从103~122页,共计19页)。

我们对比发现:虽然两种教材安排的节数、所采用的标题均不同,北师大版更加细致化,但实质上都包括磁现象、磁场、电生磁、电磁铁、电动机和磁生电。两种教材结构上最大的不同有两点:①北师大版把电磁铁磁性强弱作为单独一节实验探究,该教材的编排,思想上更为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地位,当然其内容也更丰富,这将大大开阔学生的眼界、思维;②浙教版在章节最后附有本章提要,即对本章知识的梳理。笔者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学生学完一章内容后不免要忘掉一些知识,尤其是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他们记性差,掌握知识不牢,又不善于思考和总结,总是前学后忘,对教师补充的一些知识细节和技能性的知识更是忘之脑后。本章提要的提示下,教师引导学生对本章知识的重点、难点及基本知识点框架化、网络化,从而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整体化、牢固化。

二、辅助小栏目对比

北师大版总共设有12个小栏目:拓展知识方面有阅读材料、科学窗、小资料、你知道吗;科学探索方面有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实验探究、实践活动、做一做;思维技能方面有观察与思考、交流讨论、想想议议。浙教版总共设有9个小栏目:拓展知识方面有读图、阅读、练习;科学探索方面有实验、观察、探究、研究性学习课题;思维技能方面有讨论、思考。

两套教材都设置了丰富多彩的栏目,安排了较多的阅读材料、活动和思考练习,使得教材内容充实而又生动活泼,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师生配合进行教学活动。

北师大版的“阅读材料”“科学窗”“小资料”“你知道吗?”给学生呈现了一个个延伸与拓宽的知识点,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例如本章共五篇阅读材料,其中三篇关于物理学史:发现铁矿石具有磁性;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法拉第。另外两篇为日常生活与现代科技:电冰箱的原理;三峡水力发电工程。值得一提的是北师大版的科学探究、小制作和做一做三个栏目,一直贯穿于本套教材始终。科学探究包括七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和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根据涉及探究要素多少的不同,分为“大探究”和“小探究”。如本章第四节探究――影响电磁铁性强弱的因素即为“大探究”。“小制作”和“做一做”共安排了两个:爱照镜子的小熊猫和简易的直流电动机模型。这两个栏目无疑能够深化学生对知识本身的理解,突出了对物理知识的应用,培养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

而浙教版关于本章在本册书后面附有研究性学习课题:设计简单的电磁控制电路。但是没有为学生提供任何知识、技能方面的帮助,这使学生探究的困难太大,难以保证课题顺利进行。

三、习题

一本好的教材,其习题的质量和数量必须合适合理。两个版本的教科书在正文中穿插着的练习题。从数量上看,北师大版课后习题共21个,浙教版18个。从题型上看,北师大版有问答题、作图题和调查实验题;浙教版包括填空、问答、作图及调查等。从内容上看,北师大版涉及的范围更广,比如在第二节“磁场”的第3题“调查你家那些地方使用了永磁体,它们都起了什么作用?”;第六节“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的第2题“用一节干电池,反复的与耳机(或者扬声器)的两个引出端接通和断开,会听到吗?为什么?提示:这是检测耳机好坏的一种简易方法,建议你亲自试一下。”这些问题,非常具有开放性,培养学生要重视科学知识的积累、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同时让学生知道物理与当前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

同时,笔者以文字特征、解决策略两个维度再次对习题比较分析。

(1)文字特征:北师大版超出一半的题目均配有图片或者背景知识,例如第七节“直流发电机”的第四题:玩具电动机停在任何位置都能够启动,这是因为特种转子构造与图14-37不同,采用了一种三级转子,换向器也有3片。图14-40是它的结构图,B为定子。使说明电动机的转动原理以及为什么不存在平衡位置。这个题目就很有现实意义,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不但考察了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让学生对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而浙教版78%的题目都是纯文字叙述。

(2)解决策略: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主要有依靠传统媒介和现代教育技术。北师大版21个习题中有5个题是需要学生自己通过网上搜集、整理资料和调查研究,例如第二节第一题:上网查资料,说明指南针的发明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第五节“电磁铁的应用”:上网查找有关应用电磁铁的实例,将这些实例的有关资料发送到校园网上与同学们共享;第二节第三题:调查你家和学校哪些地方使用了发电机。而浙教版18个题中17个题目学生都可以依靠教材解决。可以看出,北师大版比较重视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而浙教版对这个问题比较忽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应当是孤立的行为,而是一种探索合作活动。

四、插图

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突破时空的局限,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现古今中外、宏观与微观、过去与现在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物理知识和科技成果。两种版本教材都采用彩色的、高清晰度的、丰富多彩的图片。每节的内容,都以大量的图片来提供知识信息,或补充说明相关物理概念,而且图片的选取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感知物理现象,引发学生对学习对象的关注与兴趣,降低知识理解的难度。从数量看,北师大版共49幅,浙教版48幅,两者涉及的范围都较为广泛,有关于古、近代的科学和现代科学的,有关于科学家的和其他各类人物的,也有关于模型的和实物的,还有平面图和立体图等。

北师大版的图片质量好、纸质上佳,编排整体风格一致,不杂乱,而且图片新颖,与当前科技、生活联系紧密。而浙教版所用的动画图片较多,部分图片比较过时,甚至有几张是黑白的,与新编书的整体风格不太相配。

五、对教师的启示

教科书作为构成教学过程四个基本要素之一,是教师教和学生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媒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教学资源的“第一开发者”。信息时代,教学资源及其来源渠道都是非常丰富的,主动开发利用教学资源的意识是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的。教学活动的安排设计首先是按照《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进行,同时应该参考多个版本的教科书,找出对同一知识处理最优的方法。一个教师不可能只依靠一本教科书和教参就能胜任教学,物理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不同版本教材及教师用书、他人的教学设计、学生资源、网络资源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教学素材,教师应该广泛涉猎、认真研究、科学利用。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作为教学资源之一的教材其工具性的特点更为显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电磁铁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一、利用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教学反馈的信息来看,实验演示具有生动、真实、有趣等特征,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物理概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大气压”时,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演示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首先,教师必须做好实验器具的准备工作,具体包含:硬纸片、杯子等,然后往杯子里倒水,将纸片放在杯子上,让盛满水的杯子和盖在杯上的纸片倒立,最后要求学生观察实验结果.此时学生发现硬纸片不仅没有掉下,杯里的水也没有流出.接着,教师自然地引入大气压这个知识点,再带领学生实验,帮助学生提高感性认知.在实验中,学生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这样的教学方式,拉近了学生与物理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引入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每节课开始,学生都处在情绪激昂、精力旺盛的时期,所以教师要通过有趣、生动的内容,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物理实验作为课堂设计的重要选择,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物理实验来设置悬念.

例如,在讲“浮力”时,教师可以利用实验组织教学,以说明浮力大小和影响因素,让学生认识浮力,从而领会阿基米德原理.通过播放“南海一号”打捞视频创设情境,并提问:你是否明白沉船被打捞的原理?它蕴涵着怎样的物理知识?然后让学生思索为何气球会升空?人为何能浮于死海海面?带着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基于弹簧测力计,挂上用细线拴住的石块,并且让学生记录弹簧测力计变化,让学生发现石块受弹簧测力计的影响,其数值不断减小.再将石块放到水中,引导学生观察弹簧示数.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测力计变化与向上托的力量.最后由教师点明浮力概念.事实上,浮力大小直接影响实验活动与教学设计.在实验环节中,学生必须参与到活动中.为引导学生领会F浮与G排的关系,可以利用分组实验的方式,在易拉罐中装满水,带领学生分析和浮力相关的具体因素.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浮力大小和排开液体的物体重力关系,下按易拉罐的同时,小桶的水面也会随之升高,此时教师可以通过探索水的体积和什么因素有关?此时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易拉罐侵入水的与这部分水的体积有关.也就是:除开液体,排开的液体为V排,利用实验就能知道浮力和V排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就能发现G排与F浮之间的关系,最后总结物体浮力和排开液体的体积关系.

二、物理实验与生活实践整合,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任何学科都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一旦脱离生活,教学就显得没有任何意义.物理也是如此.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与生活有机整合在一起,在挖掘教学资源的同时,将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增强现实生活与物理实验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与方向”时,教师可以借助《刘三姐》中的抛绣球,将绣球作为实验材料,让全班都参与到课堂实验中.

三、利用小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电磁铁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简约;有效;探究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动手操作,亲历探究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获取科学知识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手段。然而,学生的科学探究效果到底如何,课堂教学是否有效,这些问题仍值得我们深思。目前,有些科学课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是一种华而不实的现象,没有将探究落到实处。

1.探究只是形式。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已有经验了解不够,要求探究的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不符,学生缺乏探究能力,致使探究成为一种课堂教学的摆设。

2.没有真正合作。课堂上,学生探究活动大多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的。合作与交流是探究活动必不可少的。但由于学生在兴趣爱好、情感态度、探究能力、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真正参与合作探究的只占少数,其他学生只充当了旁观者。

3.只动手不动脑。我们经常发现有些探究过程表面上很成功,但课后学生却不知道学了什么,收获甚少。这是因为在探究中学生的思维没有动起来,只操作不动脑,依样画葫芦,这不是真正的探究。

一节课的时间是短暂的,能够做的事也是有限的。那么在短短的40分钟里,教师要对活动进行取舍,去掉一些次要的活动,或是以其他的形式呈现,把主要的活动做深、做透,就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因此,我们要提倡“低碳”,追求简约有效的课堂探究活动。

一、选好探究起点是有效探究的前提

兴趣是探究的动力。课堂的导入既要简洁,又要能够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积极主动地讨论问题,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如教学四年级下册《各种各样的岩石》时,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自己心目中的岩石,带到课堂中来。上课开始,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带来的都是岩石吗?”于是,学生就纷纷观察自己带的和小组内同学带的岩石标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很快,他们就把砖头和水泥块剔除出来,原因是这些都是人工加工而成的,不是天然形成的。通过分析对比,对岩石的本质特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说说你从哪里捡来的?它有什么特点?你用什么方法观察到它的特征的?”“如果要把它们分分类,你打算按什么标准来分呢?”这些问题指向性强,能自然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讨论,使学生在有序的观察活动中逐步深入、提高观察和描述能力。

二、把握探究重点是有效探究的基础

一节课中由好几个探究活动构成,哪个活动为重点?哪个为难点?这是困扰一线教师的一个难题,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认知基础。如笔者在教研区的公开课上执教《电磁铁》。这一课安排了两个探究活动:一是制作铁钉电磁铁,二是确定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这两个活动是循序渐进的,第二个活动是以第一个活动为基础的。首先我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第二个探究活动中,在学生明白了电磁铁通电时可以产生磁性,请同学交流磁铁有什么性质,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磁铁有南北极,那么电磁铁是否有南北极?如果有南北极的话,怎样来证明。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交流,最后提出利用磁铁的性质进行检测:异极相吸,同极相斥。

三、增强点拨效度是有效探究的关键

学生探究与科学家探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有教师指导,教师的指导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首先表现为课前教师要对探究所需的材料进行精心准备,并且亲自“下水”实验。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对学生探究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预设,还要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遇到的疑难进行及时有效的点拨,保证学生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探究。

上学期县公开课《各种各样的岩石》一课的教学,笔者把教学重点放在对岩石的观察、比较上,不断挖掘学生观察、比较、分类的潜能,重视学生在对岩石研究过程中的信息收集和整理,力求通过多种活动将学生对岩石的零散的发现如珍珠项链一样串起来,形成自己对岩石的科学概念。先是以“岩石展览会”活动为切入点,积极鼓励学生寻找身边的岩石,帮助学生建立起岩石分布广泛这一最基础的科学概念。再让学生选择一块自己喜欢的岩石进行观察,让学生明确用什么方法观察到岩石的特征,前者引导学生采用多样的方法观察岩石,如:用肉眼看、鼻子闻、手去摸、钉子刻等;后者让学生能够遵循“观察方法—观察结果”的逻辑关系交流探究结果,课堂上比一比哪位同学发现的岩石特征多,然后通过全班汇报、交流,把学生零碎的发现组合起来,形成对一种岩石整体的认识,进而形成对某几种岩石特征的认识。课堂中,老师多次强调对观察结果的记录,这不仅是观察活动本身的需要,更是对孩子科学态度的培养。这样的活动可以是“我的岩石观察”也可以是“我们的岩石观察”。观察活动中,学生在个体探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习惯双人交流、四人交流,从而形成岩石分布广泛,不同岩石在颜色、颗粒、花纹、手感等方面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一科学概念。

四、把握精彩生成是有效探究的亮点

在一些公开课、研究课上,教师为了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教学设计的出彩,常常按部就班就教案而教,忽略了学生课堂上精彩的发言和智慧的火花。其实,在我们平时上课中,课堂出意外的情况就比较多,学生有时会提出许多出其不意的问题。课堂是一个未知数,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的生成因素,组织、参与、引导,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灵活地驾驭课堂。如,教学《认识岩石》这一课,教师让学生借助放大镜等工具来观察三块不同的岩石(为了便于区别,给三块岩石分别标上1号,2号,3号)。学生观察得很认真,有的小组发现1号岩石有黑色、白色的物体,2号有黄色的斑点,有的小组还发现1号岩石里面的颗粒比较大。老师进一步提问:“除了用放大镜观察外,还发现了什么?”马上有一个小组代表说:“我们小组用小刀刻岩石,发现1号最硬,可能是花岗岩,3号最软,用小刀刻时发现它的碎石直往下掉。”这时,有一手高高举起的学生说:“不是的,我们的3号岩石不是最软的,因为刻了没有碎石掉下来。”面对突如其来的“反调”,老师没有一笔带过,而是耐下心来请有意见的学生回答:“不统一时该怎么办?”聪明的孩子马上再次进行实验。学生实验后,发现3号岩石是最软的。刚才有疑问的小组发现,他们刚才刻的时候每块岩石用力不均匀而导致了不同结果。像这样学生出现争议的时候,教师没有包办代替,而是引导学生再次寻找证据重新实验。整个探究活动虽然延迟了时间,但渗透了科学方法的指导,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提高是有帮助的。这样的课堂才有生命活力,学生的经验才能真正得到锻炼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