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复读生高考报名

复读生高考报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复读生高考报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复读生高考报名

复读生高考报名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复读原因;利弊

作者简介:邱纪香(1987-),女,江西宜春人,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康玉唐(1952-),男,湖南长沙人,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湖南长沙410083)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139-02

自1999年以来,国家不断推行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政策,并相应采取全面推行远程网上录取工作,这一系列举措获得广大学校和学生的一致好评,但不知从何时起,全国逐渐掀起了高考复读热潮,而且这股热潮的势头已经愈演愈烈。以2006年为例,2006年全国高考报名总人数为950万,其中应届生667万名,占70%,复读生占全国高考报名总人数的30%,有183万人。据资料统计,2002~2006年,全国共有1000万复读生,平均每年有21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4万人。不仅复读人数逐年递增,更可怕的是复读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被动落榜”发展为由于不满意所考取的高校、院系或专业而放弃录取机会的“主动落榜”。[1]是什么原因燃起了这股复读热潮?

一、复读现象原因分析

1.来自社会的各方面因素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多,由此就业压力随之而来。现在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出现了一些追逐学历和名校的严重倾向,如,不考虑岗位及工作内容的实际,一味要求名牌大学毕业生;首选本科以上,有些甚至要求硕士、博士学历;更有甚者,一些单位在招聘时提出硬性要求:应聘者第一学历必须是“211”、“985”的“全国知名高校”。面对这样的隐形就业歧视,使得一些被非名牌普通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录取的学生在这样的现实面前黯然神伤,纷纷放弃已经到手的就读机会,择机想来年考取更好的高校以免毕业后就业被“淘汰”。

一方面,随着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入,考生报名的政策变得非常宽松。例如,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规定中,取消了对年龄和婚否的限制,以至于屡屡出现类似大龄青年参加高考的报道。此外,规定中取消了当年不报到的新生第二年不准高考的规定,或对往届生的入学资格没有做出特别要求等,这些规定使得考生有了较大的空间和心理优势。

另一方面,随着复读热潮持续高涨,逐渐衍生出了一种新型的经济――“复读经济”,即由复读这一社会现象而产生的一个经济产业链。尽管目前对这个不规范且波动很大的市场还无人做过全面的统计,但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储朝晖为记者做的一个测算还是有一定说服力的:以各地高考报名人数中约30%为复读生计算,2007年全国1010万名考生中约有复读生300万人,由于各校依据复读生每年高考成绩收费,标准不一,这里以平均每人3000元计算,这一市场总额大约为90亿元。如再考虑到生活及教学资料等方面的费用,这一总额将会更多。[2]高考复读市场逐渐成为了一块“大蛋糕”,而复读经济成为“高考后教育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2.来自学校的变相鼓励

如果说来自社会的各方面因素是复读现象盛行的根基,那么不得不注意到相当一部分高级中学在此类盛行中扮演了主导作用。从总体格局看,高考复读市场缺乏市场管理和规范化,教育部门目前也只对教学提供一些指导性意见,对学校的招生、经营无法强制管理。由于缺乏有效的约束,高考复读学校间的竞争此起彼伏。[3]如各公办、民营私立高中为了提升高考升学率、创造经济效益而大办复读班;为了创自己的“品牌”,争抢好生源,各高考复读学校和办学机构竞争激烈,花样翻新;还有的复读机构为了争抢生源,用重金悬赏、虚假宣传等方式误导考生,造成原本正常的、依据考生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复读演变成一场恶性复读。而为了应对这个局面,一些条件尚可、期望通过升学率提高知名度的高中也启动了“生源大战”:有的不惜打破学校原有各年级师资力量的良性循环,给复读班配备最优秀的骨干教师;有的则以入学减免学费、高分考生给奖金、考上名校拿大奖等条件为诱饵,竞相出台高分复读优惠政策,引得那些高分“失意”生在“走”与“不走”之间犹豫不决。[2]

3.来自家庭的名校意识

对大部分家庭来说,孩子考上重点院校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高考录取开始后,经常可以听到某某家的孩子考了多少分,进了什么大学,学校是某省份的重点高校、“985”、“211”工程院校等,这样类似的攀比逐渐成为其他家长和自己小孩谈话的内容,并且潜移默化的使孩子把名牌高校看成了惟一的选择。他们现实而无奈地匍匐在这个图腾的光环之下,形成了非名牌大学不上的思潮。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校园频道联合实施的一项题为“您有名校情结吗”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在3871名填答者中,55%的人认为,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存在“名校情结”。如果自己或子女的高考成绩与名校录取分数线只相差几分,44.6%的受访者表示“能花钱就花钱,能托人就托人,实在不行就复读”,总之不能就此“委屈了”。[4]在这种期盼下,许多考生产生了一种潜意识压力,如若考试发挥失常或者实力不够只被一般院校录取或调剂,也不愿意就此屈就,而是选择回到中学复读,以求来年再圆名校梦。

4.来自个人的主导因素

不可否认,做出复读这一选择往往来自于考生自身,而其主导原因是盲目的志愿填报及自身定位的不精准。由于填报不当或者技巧不够,考生往往在志愿填报这一环节出现失误。比如,在报考志愿时,有些考生不考虑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往往出现过于保守、从众心理、轻率随意等特点,造成要么因报考院校较低而后悔,要么录取院校不适合而懊丧。并且由于考生自我认知不当,考虑自身的实力和定位时不够精准,在报考志愿中容易出现急功近利、爱慕虚荣、心存侥幸、傲慢自大等心理特点。而且受社会或家庭的影响,有些考生在志愿填报时,只报名校、热门专业,而其他院校、专业调剂都选择不服从调剂,最终的结果是因不服从而落榜或被院校退档。[5]或者有些考生在专业选择时只顾及近期利益而忽视长远规划,不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专业冷热的相对性,造成一些考生不能进入所报专业,而其他考生却只能靠调剂志愿进入其他不感兴趣的专业,于是干脆不去报到。这样盲目而仓促的志愿填报,对他们未来就业的发展方向是非常不利的。

二、复读的利与弊

虽然每位考生做出复读的选择是出自于自身的考虑,但是由前面提到的“复读经济”,我们已经了解到复读这一潮流对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

1.微观层面的利

从微观层面来看,复读的出现给学生带来了一次契机。对于那些失意的考生,高考不再意味着是一考定终身,而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再争取一次高等教育的受教育权,争取的途径就是选择复读;而对于那些犹豫在“走”与“留”之间的高分“失意”生,选择复读是通过自己的努力选择更加优质的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当代青少年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勇于拼搏的精神,是一种良好的精神风貌。

2.宏观层面的利

首先,复读市场的存在和发展实际上反映了国民对教育的认识和需求程度正在逐渐提高。在国家大力推行九年义务教育的前提下,在终身学习型的社会背景下,高等教育逐步成为国民教育的主流。出于对高等教育的认识和需要,国民的教育理念也正在逐渐提高,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甚至一度被认为是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其次,允许考生复读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教育选择权”的一种尊重,是教育机会均等下的当代教育理念的完美体现。

并且,复读班的开办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就业压力。临近毕业季,涌现出一大批大学生求职群体,随之而来的是针对社会和个人的就业及求职方面的压力。但是,随着一部分学生进入复读班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几年后学生毕业季的生源求职压力。同时,教育市场也随之活跃,就业对毕业生不再是焦虑的事情。

3.复读现象的弊

首先,复读潮流的愈演愈烈造成公办学校职责定位和正常教学秩序的混乱。考生复读其实质是侵占了其他应届生受教育的机会,影响了教育公平性。为此教育部曾在2002年就下达了公办高中禁办复读班的禁令。但是,现实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比如,受利益的驱使,仍然有很多公办的高中在偷偷举办复读班,或者为了应对上级的政策,学校内部不再出现复读班,而是以培训学校的名义举办复读班。表面上看来,培训学校是民办的性质,但是授课的教师,所用的复习资料及教材等都和高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其实质就是学校的附庸品。

其次,复读潮流的盛行使各高校的招生工作受到影响。各高校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实事求是的按照学生的志愿选择进行择优录取,如果考生放弃志愿选择,高校原来制订的招生计划就受到了影响;相反,部分学生因分数的差距却不能如愿进入心仪的学校,只能被迫复读。而造成如此两难的困境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

最后,一昧的复读其实误导了学生的思想,使不少学生偏离了自己成长和发展的正常轨道。为了考大学,他们重复一年的学习,被人戏称为“高四生”,更有甚者念到“高五”、“高六”。但是“一寸光阴一寸金”,他们不仅多花费一年的青春,更多的是没有依据自己的潜能有效自主地发展自己,而是被封闭的知识牵引,其中得失,大概只有这些考生自己心里才能体会。

三、建议与对策

高考复读现象在社会中涉及范围之广,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教育现象问题,而是上升到与国家的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育收费政策、社会就业形势的发展、人们的思维习惯和方式、民族文化统一等一系列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措施就可以解决的。正因为它的复杂性和广泛性,更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1.公正而合理的看待复读这一现象

依据目前的高考制度和教育形式,可以预见复读现象在一定时间内都将存在,因此,应该公正而合理的看待复读这一现象。基于教育“机会公平”这一出发点,笔者认为盲目的反对复读对于复读生是不公平的,但是适当的控制复读生的数量与复读的年限也非常必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保障了应届生的权益;或者国家教育部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比如,对于往届生参加高考的,在应届生录取分数线的基础上相应的增加一定分数作为录取往届生的门槛,这样在赋予复读生同样享有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同时,也彰显了高考门槛的平等性。

2.规范各类复读学校的必要性

“复读经济”的出现,也启示了我们思考规范各类复读学校的必要性。既然这种现象不能消灭,那么正视它的存在并且进行合理规范的管理,也许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各高等院校也应该在复读这一热潮中深思: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发展各自的优势专业才是硬道理。不管是综合性的高等重点院校,还是具有特色的职业技术学院,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特色,在相应的层次中独树一帜。只有这样对复读现象逐步引导和管理,才能使国家的教育更加平稳有序的发展。

3.正确疏导社会各阶层的“名校”心理,切实加强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

对于社会上比较流行的“名校”层次论,学校、教师及家长应该树立正确合理的名校意识,最主要是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选择名校,切不可为一时贪图名校之“名”而盲目的断送学生的前途。同时,我国的教育结构也要相应的进行调整,高校改革势在必行。根据美国著名学者马丁・特罗关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论”,无论哪一个国家,如果没有高等教育数量上的大发展,尤其是占适龄人口15%以上的人进入高等学校,都不能视为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因为只有高等教育数量上的大发展才能引起教育功能、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课程体系等一系列的变化,使高等教育在质的方面出现变化。因此,这就要求高校在传统的英才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迈进,同时对于一本、二本等各批次高校的招生规模进行合理的评估,以便输送更多的学生进入高等学府深造,打造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进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的若干年后,向高等教育普及化迈进。

参考文献:

[1]米红,徐益能.高考复读:中国教育的沉重话题[J].学习月刊,2006,(15):37-38.

[2]丰捷.高考复读班屡禁难止[J].教师博览,2007,(10):15.

[3]张克新,朱成科.关于我国高考复读现象之“繁荣”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6):30-31.

复读生高考报名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考报名;信息核对;高考体检;高考摄像;体检信息;网报志愿

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考生每年参加的选拔性考试就是我们所说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一谈到高考,我们都会不约而同的想到:高考真题,高考食谱,高考冲刺,高考心里辅导,高考填报志愿,还有高考体检等等,但是有谁详细知道高考?本人专门从事学校高考工作4年有余,可以详细告诉即将在2013年高考的学子们将要经历的所有高考项目。

一、高考报名在什么时候

2012年11月1日左右是2013年参加高考学子们开始报名的时间,也是高考工作者们开始工作的时间,2013年的高考序幕在2012年11月即将拉开。

二、高考报名表解读

填写高考报名表有哪些栏目呢?报名表里所有填写的项目是:序号、姓名、性别、班次、考生类别、学校名称、学校代码、科类、学籍号、准考证号共十个栏目,学籍号需要教导处专管学籍的老师提供,并在高中教导处的公共信箱里可以得到。那个准考证号指的是复读生在上一次高考时候的准考证号,应届生是没有,也用不着填写。下面请参加2013年高考的学子们注意其它八个栏目的填写注意事项:

a. 序号格式0001(文本格式)

b. 姓名左对齐,两字的中间不留空格。

c. 班次由三个数字组成,不能有汉字。

d. 考生类别:应届为1 往届为3

e. 学校代码:祁中1,二中2,东中3,职中4,中心5

f. 科类:文史 1 ,理工5,体文4,体理8

艺文(美术31 音乐舞蹈32 播音主持33 其它34)

艺理(美术71 音乐舞蹈72 播音主持73 其它74)

g. 学籍号:应届生,格式08060812000272共14位

h. 准考证号:往届生,格式为073011482共9位

i. 表格全部内容为文本格式。

这些表格中包括:

(1)2012年山西省普通高校招生机读报名卡一,卡二,(所有学生都需要填写);

(2) 山西省普通高校招生体育专业考试考生报名表,(体育生);

(3)山西省普通高校招生音乐专业统一考试考生报名表,(音乐、舞蹈生);

(4)山西省普通高校招生美术专业统一考试考生报名表,(美术生);

(5)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艺术类专业省级统一考试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美术、音乐、舞蹈生);

(6)国家标准信息交换汉字编码。

三、高考报名信息核对

高考报名表填写完之后,需要上交班长并由学校专管高考的老师上交上一级招生办,这报名表需要通过读卡机输入电脑。然后高考系统会自动生成每个考生的信息表,再次从电脑里输出来,打印在纸上,由考生进行信息的核对。这信息里重点需要考生核对的有考生的身份证号,和联系电话。考生联系电话和家长联系电话是2012年高考新增加的,因为从2012年开始进行网报志愿,省高考中心将通过这个联系电话传给考生登录密码,所以非常非常的重要。考生及家长手机号码必须是可以打通的号码,这个号码不可以更改。

高考信息的核对一般需要3次。考生需仔细核对自己的所有信息,并在签名处用黑色中性笔签写自己的姓名,必须本人亲自签名。

四、高考收费细算

2013年参加高考的考生,每人交高考费165元到学校,其中包括:报名费95¥/人,摄像费10¥/人, 体检费 33¥,其中19元是普检费,14元是肝功能化验费,高考指南 20¥/人,高考答案5¥。

五、高考摄像

2013年的高考在2013年的6月,而高考摄像却在2012年12月开始。摄像还分你是艺术体育类考生还是大文大理考生,艺术体育类考生首先体检,然后才是其他考生的摄像。主要因为艺术类考生一般在2013年的1月便进行专业考试,体育类考生在2013年的4月将在太原参加专业考试。高考摄像是招生办老师到所在的学校选择一个明亮的场所摄像,而且背景色是白色。

六、高考体检

凡是参加高考的学生必须参加高考体检,2013年的高考时间在2013年的4月份进行,高考体检的项目有肝功化验、胸部透视及普检,普检包括眼科、内科、外科、耳鼻喉科及口腔科的检查,考生需要到指定医院体检。考生肝功化验前不得吃饭、喝水,考生体检前必须做好个人卫生,而且考生体检时必须由班主任带队,保证学生安全。

七、高考体检信息核对

所有体检信息将被专人输入高考系统,并且打印在纸上由学生与体检表原表核对,高考体检也需要学生核对2次,并由学生亲自签字。

八、高考

高考时间是2013年6月7号、6月8号,文史类:语文、数学(文)、外语、文科综合(政治、历史、地理合卷)。理工类:语文、数学(理)、外语、理科综合(物理、化学、生物合卷)。使用教育部统一命题。语文、数学、外语每科满分各150分,文\理科综合满分各300分。

九、高考查分

高考结束后,一般是在6月25日高考成绩揭晓,26日开始可以高考查分,高考可以通过考生号与身份证号进入查分网页,查到自己的高考分数。另外,考生如果对自己的成绩与估计分数有一定的差距,可以申报高考查分,填写2013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主观卷查卷申请表,需要在27日发放到所在学校填写申请表,每科填写一份,每科需要交费2¥,如果一个人要查3门功课,需要填写3张这样的申请表。时间仅限1天。

复读生高考报名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地域不公平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3)05-0019-05

关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是否存在地域不公平,必须回答两个问题:第一,录取率是否可以准确反映各省份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第二,如何判断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是否存在地域不公平,是否用最低录取率与平均录取率的比较就可以呢?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本研究探讨了当前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现状,并为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地域公平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录取率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

录取率等于高等教育录取人数与高考报名人数之比,常被用于衡量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但是录取率并不能很好地反映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因为高考报名人数存在两个重要的问题:第一,往届考生的问题。高考复读生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录取率。如果两个省份的应届考生规模相当,高考录取人数也相当,但是当一个省份往届考生规模较大,另一个省份较小时,就会产生录取率的差异。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0》可知,浙江省的往届考生比例最低只有4.79%。录取率则达到了75.70%;甘肃省的往届考生比例最大,达到了33.98%,但录取率只有54.34%,排在全国的倒数第二位。所以说,往届考生的规模将严重影响录取率的高低。第二,普通高中规模的问题。普通高中的普及程度越大,参加高考的适龄人口比例就越大。在使用录取率测量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时,高中普及率高的省份占有优势,而普及率低的省份虽然可能有较高的录取率,但是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方面并不占优势。以录取率最高的海南省为例,录取率达到了87.76%,但是高中的升学率只有32.94%。说明只有28.91%的适龄人口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相反,北京市的录取率为75.97%,低于海南省11个百分点,但是高中升学率达到了65.87%,说明至少有50.05%的适龄人口可以接受高等教育。录取率忽略了普通高中规模的省际差异。

综合以上两点,高考录取率不能很好地反映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能够较好地测量各省份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指标是当年入学率,即录取人数与18周岁人口数之比。它的优势在于能够反映适龄人口(18周岁)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通常情况下,人在18周岁时开始接受高等教育。在本研究中,将使用18周岁人口计算当年入学率。由于各种官方统计中无法获得各个省份的18周岁人口数,因此使用了滞后三年的初中毕业生数作为18周岁人口替代变量。

二、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地域不公平测量

1.级差率证明高等教育层次越高,入学机会地域不公平越大

使用录取率最小值与录取率平均值的比较虽然可以得出“地域没有不公平”的结论。但是这样的方法并不能反映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整体差异。表1分别计算了当年入学率的最小值与均值之差和最大值与均值之差。显而易见,最大值与均值的绝对差异大于最小值与均值的绝对差异。那么是存在还是不存地域不公平呢?这样的比较是无法得到可靠的结论。

计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地域不公平的最简便指标是级差率,即当年入学率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可以反映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表1呈现了高等教育及其各个层次高等教育当年入学率的级差率。可以发现,不仅存在地域不公平,而且不公平程度很大。在2010年和2012年,总体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地域不公平程度分别为3.08和2.47。其中,普通本科地域不公平程度最小,2010年和2012年级差率分别为4.38和3.29:211大学的地域不公平程度最大,级差率分别达到了12.67和11.87。总体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地域不公平程度小于不同层次高等教育的地域不公平程度。

同时,比较2010年和2012年的极差率可以发现,高等教育地域不公平程度有所下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极差率减少了0.61,下降幅度为19.87%。专科的地域不公平程度下降幅度最大,其极差率减少了2.78,下降幅度为45.09%:普通本科的极差率减少了1.10,下降幅度为25.04%;211大学的极差率减少了0.80,下降幅度为6.31%;985大学的地域不公平扩大,极差率增加了0.35,增长幅度为3.88%(如表2所示)。

级差率实际上是衡量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最高的省份与最低省份的倍数关系,而损失了其他省份的差异信息,以及31个省份高等教育当年入学率的绝对差异及其全国当年入学率平均值信息。所以,使用变异系数测量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地域不公平将更加准确。

相关期刊更多

电脑知识与技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上海教育科研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