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历史教学目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时下的历史教学研究,不仅将课程与教学打通,而且初步改变了“课程就是教学的科目”的看法。当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时,教学目标也不只等于“教的任务”,它更为关注的是“学的效益”。有学者明确指出:“从根本上说,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生存现状,不是为了学习历史专业知识而是为了提高生存指挥,不是为了了解过去而是为了开拓未来。”因此,新课改下的教学目标设计应以学生为出发点、立足点,目标的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应着眼于教师观、教学观和学生观的更新,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帮助者,也是学习过程和知识创新的反思者与研究者,更是学生心灵和智慧的发现者。
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受到以往教学经验的影响,如:(1)赋予历史课太多的教学任务和教育职能,特别是思想教育功能;(2)以教学要求代替教学目标,单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缺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3)缺少对学生的深入了解,不能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那么在新课标下应该如何制定教学目标呢?
一、新课改下教学目标设计不能仅仅注重知识目标,忽视其他目标。
原来的教学大纲只强调对人、对国家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在新课改中融入了对己、对世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新课标提出:“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热爱生活,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热爱和平,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培养世界眼光”,等等,这是历史教学目标不断完善的客观要求。然而,有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为附属物,视为可有可无,结果在强化知识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历史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它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内容和范围时,一定要全面考虑三维目标,不可有所偏废,既要注重知识目标,又要重视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具体的每堂课中,教学目标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
二、新课改下教学目标设计不能以内容目标代替教学目标。
内容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具体规定了学生在某一部分内容学习结束后,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但它不是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因此,不能以课程中的“内容目标”来直接代替相应的教学目标,而应依据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和教学实际来设计教学目标。
三、新课改下教学目标设计不能忽略教学方法与过程的融合、教学策略的选择。
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设计出精确的、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而且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精心选择教学方法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四、新课改下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历史;教育;教学;三维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239-01
在新课程的改革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被称为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让教师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形成健康、全面的人格成为一种内在的教学品质和教学行为,是值得认真思考、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探讨一下新教材课堂教学中如何正确把握三维目标实现,以求抛砖引玉。
传统的历史教学目标定位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教育目标。新课程改革以来,新课程标准的历史教学目标已发生了重大改变,即把具体目标定位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
在中学历史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上,要理顺三维目标的关系,认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维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是历史课课题研究的主攻方向:知识与技能是传统教学的核心,是学生掌握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前提,也是学生形成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础。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实施课堂教学的载体。学生掌握学习过程和方法,比学生得到正确的答案更重要。方法是能力,方法是人终身受益的工具。过程是产生价值的媒体,没有过程就没有认知的发展,没有过程就没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只有在过程中,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学生才能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的本领。新课标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技能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三维”目标的核心与灵魂,也是教学过程中最有创新潜力的领域。新课标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三维目标的实现,绝不是三维之间的几何相加。三者不是孤立无关,而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协调统一的。它们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综合考虑教学的三维目标。确定教学目标时,横向上从多个方面、纵向上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虑。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层面,我们可以把它拆开,但在实践层面必须是三位一体,因为实践层面是面对完整的学生,绝对不能把它人为地分开。
在教学实施的具体策略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突破口。策略一:从创设课堂情境,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入手,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实施三维目标。新课标理念的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被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情境是形成情感的场景、氛围。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以及教师有声有色的描述创设情境,让“枯燥的知识”以生动的方式呈现,学生们便被牢牢地吸引住了,通过情感因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和大脑,使学生能够兴致盎然地走进课堂教学的精彩。此外,在教学的其它环节中,教师也要力图通过创设情境来实现三维目标。策略二:从设置教学悬念,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入手,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实施三维目标。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脑力劳动过程,也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解决问题不是目的,它是一种手段,用这种手段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评判历史现象,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的始终注意营造积极的探究氛围,以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构建师生、生生之间平等互动的平台,尽可能给学生的思维活动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许多问题在合作交流中得到解决,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各自受到启迪,提升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和批判性,促使课堂教学最的出现。策略三:从运用语言激励,尊重学生过程体验的导向入手,促成学生的个性发展,实施三维目标。
关键词:课堂;教学;三维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098-02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历史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忽视了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育人目标,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历史课堂教学因此丧失了素质教育的功能。改革历史课堂教学必须要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教学目标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如何把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落实历史课堂教学中去?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教学中实现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对历史学科而言,历史学习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科的概念知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论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整个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如果学生所接触到的只是一些看似确定无疑的、风平浪静的、一帆风顺的、不存在任何对立与冲突的知识,学生在经历了教学过程后,只是熟悉了一些现成结论并形成对这些结论确信无疑的心理,那么这种教学的功能就不是对个性的发展与解放,而是对个性的控制与压抑。要想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终生发展,教师就不能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靠死记硬背加题海训练得到的高分和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得到的高分,其“含金量”是绝对不一样的,前者是杀鸡取卵,后者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做到: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把知识教学的过程同时变成结论形成的过程。一位拿到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感慨地说:“我感到很奇怪,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金,美国人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轻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历史教学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既有经验及社会实践为基础展开,以自主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在“动手做”和“动脑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体验、感悟”乃至发现和解决问题。要把思维的时空交给学生,强调学生在自主的建构中把握知识的生成过程,然后再运用知识去自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摸索到了方法,也正是因为有了“过程”,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了开发。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就是要能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学习,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具体生动的、丰富的。与此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培养和充分发展。然而,当前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较多,其中之一就是迷信书本知识多,学生动手实践少。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是教师把课堂当作讲堂,把知识嚼烂了一口口地喂给学生,占据了学生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的时间,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的“活机器”,导致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较差,视野狭窄,创新意识缺乏,难以激起学生的内部动机。
“动手做”后,还要抓住五个机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给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要抓住学生在表述中所暴露出“思维漏洞”的机会;及时进行有效矫正的机会;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要让学生放开说,要引导学生专挑别人没说过的内容说,这样,学生的表达才具有深度和广度。关键的时候还要给学生阐释自己结论的机会乃至辩论的机会。
二、在教学中实现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现代教学要求挣脱就认知而认知的框框,进入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的轨道。我们应该在丰富多彩的智力活动中实现认知与情感的统一,力争使情感态度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1.教师要善于组织能激发思维的问题来组织教学:精心设计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能触动学生内心体验的问题;让学生从批判和参与决策的角度来生发的问题;新颖有趣的问题;来自学生身边的问题。这些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深入探究。
2.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联想和想象。“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想象力,马克思称之为“人类的高级属性”的一种,波德莱尔称之为“各种能力的皇后”。想象是一对翅膀。有了想象,我们就可以飞起来,离开熟悉的陆地,离开司空见惯的事物,进入一个美丽神奇的广阔丰富的境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放飞学生想象的时机、努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关键词】:历史 目标 教学 探索
1. 知识与能力。历史课标将历史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分为三个层次要求:①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的,为识记层次要求;②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行为动词的,为理解层次要求,即了解知识所反映的事物的内在联系;③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的,为运用层次要求,即将所学的知识在实际中加以运用,用于解决新的问题。
历史知识的传授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基础,历史知识的学习是发展历史学科能力的条件;历史科学是在指导下,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社会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基础教育阶段要求掌握的是历史科学的基础知识,它包括反映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基本特征的重大历史事实、基本历史概念、基本历史线索和基本历史规律等方面。历史是人类社会已往的发展过程,所以要使学生形成历史的基本概念,在知识教学方面,就要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如历史的纵横联系、因果联系、古今联系等,以及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不能忽视历史整体性和规律性教学,防止把历史割裂成零碎、孤立的知识。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历史问题不断赋予新的阐释。由于依托于历史科学,历史知识教学还要注意随着史学研究的发展而不断更新,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科学的、符合时展的历史知识,才能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
2.过程与方法。历史课标没有对历史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作出具体要求,师生应根据"课程目标"中有关"过程与方法"的总体目标,参照"教学活动建议",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过程与方法。关于学习方法,中外专家有多种解释。我国专家通过归类性的研究指出:
学习方法的第一要素是程序,按程序学习,能够节约时间,容易使学习行为达到熟练化、自动化。所以学习的一般过程离不开学习、运用、巩固、总结等环节。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必须让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真正的主人。要摆脱以往教学中学生只有学习,而没有运用、巩固、总结机会的旧模式,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充分展示学习的效果。
学习方法的第二个要素是原则,即人们在学习中应该遵循的准则或要求。这一要素具有以下特点:较之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方式具有概括性、抽象性的特点;是人们主观提出的要求,具有规范性、主观性的特点;学习原则既可以涉及整个学习活动,也可以涉及学习活动的某一环节,因而具有层次性的特点。
第三个要素是方式,指的是完成学习任务所采取的具体途径、形式和方法等。我们建议历史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应该包括记忆、思维、听说、阅读、观察、练习、写作、实验、参观、表演、欣赏、研究、总结、评论、创作、讨论、访问、调查、游戏、收集资料、制作图表、社会活动等等。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应多层次、多方位地创造有利的教学条件,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提供多种辅教学材料,以利于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特别要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第四个要素是手段,指学习活动中采用的工具或物质手段,具有物质性、多样性的特点。教学中学习手段应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完成历史学习"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教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科学知识的方法,所以以上概述的学习方法的四个要素的动作执行者都是学生。如"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的学习内容,就可以使学生"通过查阅报刊杂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进行社会调查等形式,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并从中学习收集资料、社会调查等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实施的过程,是学生体验学习并学会学习的过程。
一、把价值观培养作为教学目标的必要性
我们提倡素质教育,目的就是让学生全面发展,具备多种素养的人格。素质教育与急功近利的教育有着质的区别,不只是在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公民素质和审美素质等,但教育改革实践中频繁出现的补短性的教育“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或多或少带有急功近利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有悖于人的素质内化积淀的基本规律。而高中历史课的课程性质就是要引导学生密切结合历史知识,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此相契合的是设置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价值观的渗透是本课程的应有之义。
二、当前历史教学中价值观目标落实的现状
但实际的情况是,在高考指挥棒的驱使下,历史课的应试化倾向十分浓厚,价值观教育正在被有意无意地淡化和忽视。而现实中,学生在价值观上的确存在一些不利的倾向,比如: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他们的努力方向不是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是为了更好地通过竞争来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个人主义价值取向――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在处理与他人关系的时候,不讲互相帮助,只讲等价交换;享乐主义价值取向――由于家庭经济生活的好转,讲究吃得高档、穿得时髦,花钱要大方,不愿艰苦奋斗;片面追求文化素质的取向――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个人才,而忽视其品德培养和心理健康。另外,教师自身对价值观的引导缺乏深入研究和探讨,找不到较好的方式切入和渗透。一些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惯于照本宣科,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深度和广度以及针对性。
三、落实价值观目标的具体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逐渐认识到,有效地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于落实其他两个目标有着锦上添花的作用,从而更有利于提高历史课的教学有效性。下面将围绕着本人的教学实践和体会来谈谈这个问题。
1.创设典型情境,以境促情,注重价值观引导。
历史课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要尽量创设贴近学生心灵的典型情境使其具体化、形象化、通俗化,让学生乐学、爱学。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完成历史课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途径,恰当的情境设置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生活问题、画面再现、音乐渲染、语言描述、表演体验等方式进行。
2.拓展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促成能力和价值观生成。
课外活动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辅助形式,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巩固和提高,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参与中不仅扩大了知识面,也有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课外活动形式多样,诸如指导学生写小论文、办黑板报和主题学习园地、开展主题演讲比赛、组织报告会等,不必拘泥于课堂教学这一单一的形式,课外活动丰富起来了,学生才有更大的兴趣。
3.注重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升华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