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范文第1篇

现在的孩子学得很辛苦,家长、老师教得也很痛苦,如何才能让孩子们快乐的学习呢?《斯宾塞快乐教育》一书中提及的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法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通观全书,并没有看到太多的大道理。在阅读这本书时,我感觉更像是在看斯宾塞的教育日记。书里面记录的很多小故事、小案例反映的都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有关教育孩子的烦恼问题,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法,所以读起来感觉非常亲切、实用。

在这本书里,斯宾塞认为教育应当是教导一个人怎样生活,使他获得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科学知识并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教育应该是一个愉快的过程,旨在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快乐教育,美满生活才是教育理念之本。因为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们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相反,在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的状态下,他们的信心会减弱,即使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面对他们,也不会有任何办法。所以,斯宾塞向家长及教师提出了很多可行的建议。如做一个教育者,不要在自己情绪很糟的时候教育孩子,要努力营造快乐的氛围,多一些友好及鼓励,帮助孩子克服不快乐,给予孩子们快乐的力量。让兴趣为快乐求知引路,但不要将兴趣与社会或学校既定的模式相联系,要删除一些所谓的“无用”兴趣。让孩子每天都有一点快乐的运动;要避免过度教育及过度学习,在儿童表现出疲倦之前功课就应该停止,因为硬塞的知识不仅不能为心智所吸收,反而会使人对书本知识感到厌倦;我们要重视实物教育,不仅是在家里,课堂上也需要,当然还应该扩展到更大的范围等。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范文第2篇

    一、儿童教育本质

    (一)杜威儿童教育思想本质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与改造”,这也是其儿童教育思想的本质问题。教育为何是生活?是生长?是经验的改组与改造?这些问题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给予我们充分的解释。他认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儿童在学校受教育的过程就是在体验一种生活,并且随着经验的增长和重组不断的发展。在杜威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学习”、“在经验中学习”。

    (二)斯宾塞儿童教育思想本质斯宾塞教育理论的核心是“教育预备说”及“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在他看来儿童教育思想的本质是培养儿童的未来生活的能力。斯宾塞在其教育理论中,反对传统的古典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所追求的仅仅是装饰而非实用。他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设问,并通过对人类生活需求程度高低的研究,回答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且编制了各种他认为最有价值的课程让学生学习,从而为未来的完满生活做准备。

    (三)对二者儿童教育本质的比较与分析杜威与斯宾塞在谈论儿童教育本质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他们都论述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从哲学的角度看,他认为经验是独立于客观世界之外的,他在解释儿童教育现象时,认为不能把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而是以个人的适应生活和在此基础之上产生的主观经验去诠释儿童教育现象,因此他关注儿童当下的生活。而斯宾塞提出的“教育预备说”,从哲学的角度看,他意识到了教育与个人生活世界内在的一致性,主张教育应像个体在自己的社会生产活动中成长一样,采取自我教育与自然教育的方式,因此他提出教育要为儿童的完满生活做准备。

    二、儿童教育目的

    (一)杜威儿童教育目的论杜威在儿童教育目的上主张“教育无目的论”,他认为生长的目的是更多的生长,同理教育的目的是更多的教育,教育本身是没有目的的。从中可以看出,杜威并不主张普遍而终级的教育目的,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随着儿童的生活经验的增长而变化的。因此,他认为儿童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考虑儿童的天性,并让儿童在教育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增长经验,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斯宾塞儿童教育目的论斯宾塞认为儿童教育的目的是获得完满生活。他认为教育应教导儿童怎样生活,获得自我管理的能力,从而为其完满生活作好预备。他认为教育要关注儿童,但教导儿童更多考虑的是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其《教育论》中提出“判断一门教学科目唯一合理的办法就是看它对这个职责尽到什么程度”,此处的职责也就是儿童的完满生活,因此在他看来,学校教育目的是培养儿童获得未来完满生活。

    (三)对二者儿童教育目的的比较与分析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杜威与斯宾塞在教育目的上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两者都以儿童自身为出发点,杜威以儿童为中心,强调教育的个人本位性,提出教育“无目的论”;而斯宾塞的教育目的更倾向于社会性,他通过对儿童教育而达到未来完满生活。

    三、儿童教育思想的内容

    (一)杜威儿童教育内容杜威反对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杜威认为,学校教授的内容是以社会性作业为中心,要求学校课程和教材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强调在课程教材中突出儿童在亲身活动中获得知识的过程。他严厉批评传统教育“消极对待儿童,机械的使儿童集合在一起,课程和教法划一,学校的重心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唯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和活动之中。”他主张要以儿童为中心,一切的教育应围绕儿童旋转。有关于杜威的儿童观具体包括:儿童是有能力的;儿童是完整的;儿童是有潜力的;儿童是不断发展的;儿童是社会的正式成员。

    (二)斯宾塞儿童教育内容在斯宾塞看来,学校教育首先是教导儿童怎样生活,让他们获得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科学知识,从而为完满的生活做好准备。并且斯宾塞根据人类活动的重要程度,把教育排列成以下的次序:准备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准备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准备做父母的教育,准备做公民的教育,准备生活中各项文化活动的教育。并以这个尺度为出发点,来制定课程体系,儿童按着这个课程体系来进行课程学习从而实现完美生活的目标。在他看来,只有这样设计儿童的课程,才能使儿童在有限的学习时间条件下,学习最需要掌握的知识。

    (三)对二者儿童教育内容的比较与分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杜威与斯宾塞都是反对传统教育且尊重儿童的,他们以儿童为中心,重视儿童的发展,但是二者在教育内容上是有区别的。杜威是以儿童个体适应生活为中心,并主张“教育的生活化”及以儿童自己本能的能力为教育的素材。而斯宾塞是以儿童未来生活为中心对儿童进行教育,并主张设计完满生活所需要的课程。因此,二者的儿童教育内容是针锋相对,大相径庭。

    四、儿童教育方法

    (一)杜威儿童教育方法论杜威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他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要使在学校里获得的知识与在生活过程中的经验相联系起来。儿童只有在有意义的、快乐的和有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才能获得更好的生长和发展。

    (二)斯宾塞儿童教育方法论斯宾塞在其儿童教育观中,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天性,提出适合儿童心智演化的自然过程的教学法原理,并且教育还应顺从儿童的兴趣,使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成为一种愉快体验,因此提出“逃走教育,快乐教育”的教育理念,其运用在教学方法上,则是快乐学习法。他认为兴趣是学习和求知的最大动力,是儿童对事物的主动选择;他强调教师引导的作用,认为引导能促进加强儿童的主动性,使兴趣变得持久,有目的。他还认为好奇心能让儿童自愿学习,要熟练掌握了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是教师和父母成功引导孩子的关键所在。

    (三)对二者儿童教育方法的比较与分析杜威与斯宾塞在教育方法上有异同。前者关注的是儿童自身的动手能力,强调“从做中学”,让儿童从做中去发掘生活的美好,去探索知识的奥秘。而后者则强调于教师的引导作用,认为教师对儿童的学习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二者都关注儿童在学习中的感受,强调快乐学习法,注重儿童的兴趣培养,在教与学相结合的过程中,把生活与教育相结合,让教育更好的服务于生活。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范文第3篇

不要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推到老师身上

尊敬的斯宾塞先生,由于工作很忙,我把对孩子的教育全寄托在老师身上,希望老师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严加管教我的孩子,可孩子的学习成绩始终不见起色,这是为什么?

有些父母盲目地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并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到学校和老师身上。我要告诉父母的是,学校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如果完全把教育的事情寄托于学校,恐怕父母承担的风险就太大了。

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毕竟是有限的,虽然孩子在学校可以学到科学技能,掌握科学知识,并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可是,这对孩子的影响仅仅是冰山一角,真正对孩子的一生有深远影响的还是父母,毕竟,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最长,孩子的价值观、人生观主要来源于父母,善与恶、好与坏、成长与否都和父母有直接的关系,可以说,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对孩子的教育,学校就好比是白天,家庭就是夜晚。如果父母对家庭教育没有一定的认识,缺乏科学的教育观念,甚至单纯地把孩子交给保姆或者老人照顾,这是极不妥当的。教育孩子之前,父母首先要教育自己。

我们多数人都是平凡的人,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的孩子必须像我们一样平凡,这也不能成为我们推卸责任的理由。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学多来源于学校,但道德品质的习得则更多来源于家庭。也许,我们终其一生也无法积累很多财富,也可能一辈子都默默无闻,但是,如果父母能把积极、热情的生活态度和优秀的道德品质传递给孩子,这将是赠予孩子的最宝贵的礼物。

对孩子要有同情心

有一次,孩子的考试成绩很不理想,开完家长会后我狠狠地训斥了他,结果孩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成绩也直线下降,现在的我一点办法也没有了。

父母总是希望通过训斥与惩罚让孩子集中心思,好好学习,可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过激的语言会使孩子内心产生恐惧感,这种情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我发现,孩子在感到快乐时,学习任何知识都比较容易,而当他精神紧张、情绪低落的时候,其自信心就会减弱,这时即使有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他面前,恐怕也不会起到任何作用。孩子只有在舒适、快乐、自由自在的情绪中才能专注,才能产生较高的学习效率。聪明的父母,如果发现孩子在求知、习惯和心理上有问题,首先要做的不是觉得孩子“不行”,而是要找出孩子不快乐的原因,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努力营造快乐气氛,经常鼓励孩子,让孩子有成就感和成功的欲望。父母也要努力做一个快乐的人,多看孩子的优点,不要悲观地只关注孩子的缺点。我们一直忽视一个现实,那就是许许多多具有良好天赋的孩子,因为被父母判定为智力和意志力都很“差”,后来真的成了很差的人。成年人以爱的名义伤害了孩子,难道还要孩子来承担这个后果吗?

什么是教育?其实,从教育的生物特征来看,教育就是使一个小生命在身体和心智上不断地得到完善,并且更加适应生活事务的一种过程。起先,小斯宾塞对数学的反应非常迟缓,一度使我烦恼不已,迫使我不得不“发明”出一些适合他的东西来帮助他学习,“数字跳房”就是这样产生的。“数字跳房”其实就是一个九宫格,将1~9这9个数字分别填到格子里。我和小斯宾塞就在这个九宫格中玩游戏,我数到几,就让他跳几步。他显然对这个游戏很感兴趣,在游戏的刺激下,他很快就对数字就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接下来,我让他用两个数做差、和、积、商的运算,结果是几,他就跳几步。这一阶段的游戏只进行了两个下午,他就全会了。通过这件事,我认识到,父母应找到合适的方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在充满乐趣的学习中,训练孩子去掌握知识与技能。

相信孩子没有优劣之分,

只是特点不同而已

我一心想让孩子也成为一名教师,因此对他的学习抓得比较紧,每逢休息日,不是我辅导,就是请家教。结果,孩子每次考试还是在后几名徘徊,这让我彻底失望了!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闲暇;科学;实用主义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023-02

随着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物质条件,为闲暇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能,如何恰当地运用这些条件为闲暇服务,如何使这些可能转化为现实,就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任;同时,从教育的本身出发,如何使闲暇成为丰富人生,发展个性,完善人格,激发人性潜能,给人以一个终极关怀的人文家园,实现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闲暇教育就是一条重要途径。

德克尔森认为,闲暇一词主要有三种用法: 闲暇时间,闲暇活动,在休闲活动中人闲适的“精神状态”。因此,闲暇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也是一个活动概念和状态概念。最早对闲暇时间作出论述的是马克思。马克思认为,所谓闲暇时间,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绝对需求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外从事其他活动的时间,是全体社会成员为本身发展所需要的时间。据此,有学者指出,闲暇教育包含两方面: 外在闲暇教育和内在闲暇教育。前者指的是由他人来传授有关各种闲暇知识、技能以及闲暇价值观念。后者是指在闲暇时间里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评价而作出闲暇选择,并认识这些选择对自己、他人、社会的影响。

许多教育家曾经对闲暇进行过深刻的哲学思考,他们的思考,一方面丰富了教育哲学的内涵,另一方面也对我们今天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亚里士多德的“奴隶无闲暇”

(一)闲暇的客观存在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事物的客观存在必须具备四个原因和要素。这四个原因是: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亚里士多德十分推崇目的因,把它看成是一切变化的最高原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为了一个特定的目的而存在,即使是自然生产出来的东西里面也有目的的活动存在。亚里士多德说:“我们一切行动的第一原则是为了求得闲暇”,“工作与闲暇都是需要的,但闲暇优于工作,并且是工作的目的”[1]P294。

(二)闲暇的价值

1.闲暇的内在价值。闲暇和工作的主要区别在于工作总有一个尚未达到的目的,而闲暇本身就是目的,闲暇的人能体验到休闲带来的愉快、幸福和生活的享受,而从事工作的人心目中总有一个未曾达到的目的。所谓外在价值就是一事物连接另外事物时具有的手段和工具价值。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闲暇只有内在价值,而无外在价值,只是目的,不是工具。

2.闲暇具有娱乐价值。亚里士多德认为适当时间进行娱乐,并且把它看成良药,在精神上放松自己的情绪,从愉快中获得休息,从而体验到休闲本身带来的愉快、幸福和生活的享受,成为劳作而致的苦痛的一种解脱。

(三)闲暇的条件

1.客观条件:(1)生活必需品,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必须拥有了许多生活的必需品之后,才可能有闲暇;(2)工作,亚里士多德认为闲暇是工作的需要,勤劳工作之后需要放松自己,他说:“(闲暇的)娱乐在认真工作当中较为其他时候尤为需要”[2]294。(3)时间 ,亚里士多德曾提到“适当时间进行(闲暇的)娱乐”,“能经验到休闲本身所给予愉快、幸福和生活的享受的,只是有闲暇的人而非忙碌的人”[11294。因此,他得出“奴隶无闲暇”的论断。

2.主观条件:亚里士多德认为奴隶没有闲暇还有主观上的因素。首先要有勇气并且能坚持,不能做到这一点,“不能像男子汉那样面临危险,会沦为任何侵略者的奴隶”[1]288;其次,要公正与节制,有了闲暇的时间和心情,往往会使人趋向于骄纵,克服骄纵需要公正与节制,否则,“在行动和战争中表现出优良的品质,而在和平与闲暇中乃与奴隶无别”[1]288。最后,还要有理性,在亚里士多德眼里,理性的沉思活动具有最幸福的人的一切属性,是最完美的幸福,这是凭借于闲暇,是闲暇的最高境界。

(四)闲暇的课程内容

亚里士多德把教育的习常科目分为四种:一是阅读、书写;二是体育锻炼;三是音乐;四是绘画。这四门科目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音乐直接为闲暇服务的,因为音乐具有这么几个和闲暇相联系的功能:一是音乐能够放松人的精神,给人以甜美的享受,是对劳作和痛苦的安慰;二是音乐还给人以高贵和自由的享受,它鼓舞人的热情,激发人的同情心,培养人正确的判断能力,使人具有真实的情感体验,这是和闲暇的本质相一致的。

二、斯宾塞的科技与闲暇

(一)闲暇的价值与地位

斯宾塞认为按照重要程度对人类生活的几种重要活动加以分类,它们可以自然地排列成为: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目的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与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用于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

但是,斯宾塞同时又讲到,他划定的只是一个大致的范围,事实上,闲暇与其他各部分生活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每一类生活内部的有些部分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可能比前一类生活某些部分更重要。尽管如此,但斯宾塞认为,闲暇生活中的艺术犹如花,其他类的生活犹如植物的茎和根,而有许多人急于要花而忽略了我那植物,这是非常愚蠢的做法,建筑、雕塑、油画、音乐、诗歌等等的确是文化生活中的花朵,具有较高的价值,然而我们在获取它的时候,还是要必须先考虑建立有健全社会生活,完成为此服务的培育工作。

(二)闲暇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知识对闲暇究竟有哪些好处呢?首先,斯宾塞认为科学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没有科学,就没有完美的创作。任何一个艺术家必须要懂得他所表现的现象的规律。同时,艺术创作还是一个心理学问题,任何艺术品所产生的印象显然是以接触他的人的心性为转移的,所有共同的心性遵循共同的特点,而这些共同的特点必然有着与它相适应的一般原理,这些原理,就是科学知识。

其次,不但艺术创作的最大成就需要科学,充分地欣赏艺术也需要科学,要充分了解表现形式的妙处,必须先熟悉表现内容,而要了解表现内容——艺术家所要表现的真理和艺术家所指出的现实,就不得不通过科学。

最后,斯宾塞指出科学不仅是雕塑、绘画、音乐、诗歌的基础,而且科学本身就有诗意。他认为,固然感情和思考力有对立的地方,但科学其实也蕴涵诗意,“科学正式在那些不懂科学的人全是茫然的地方起开辟一些富有诗意的领域”[2],它能在普通人不经意的地方。

三、总结与启示

闲暇是人生的目的,是人生的终极追求,也是忙碌得疲惫的人的放牧灵魂的人文家园和驿站。就算把闲暇放在末位的斯宾塞也把他列为人类生活的五个主要组成部分之一,闲暇是个人乃至整个人类迈向自由的一扇方便之门。它对于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巨大作用是无可否认的。从内在价值而言,它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的那种娱乐和理智的享受是无法也不能消除的,它本身就是幸福,快乐和价值自我实现的一种体现。从外在价值而言,闲暇的作用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因为崇高而又充满情趣的闲暇造就的首先是一个和谐和完善的人,而这一切构成了个人从事任何工作,学习等活动的基础。因此,闲暇是看似无用,其实却有大用的。因此我们在教育中,从闲暇的外在价值看千万不能忽视闲暇,并且要适当地留时间空间给闲暇;从闲暇的内在价值而言,不能“为闲暇而闲暇”的教育,否则便是朱熹所谓的“才要闲便不闲了”。

闲暇和工作的关系始终是两位教育家关注的一个重要焦点,工作为闲暇提供物质条件和时间,这是两位所共认的。可是在具体环节上,却有着差异,对于亚里士多德而言,他把闲暇和工作截然分开,对于斯宾塞而言,在亚里士多德的基础上,他增加了工作为闲暇提供思想和情感,可是他还是以对立的眼光来看待两者的。事实上,闲暇和工作本是一对矛盾,他们是互相对立,互相统一的。两者的统一性除工作为闲暇提供时间,物质条件和思想情感,闲暇为工作提供目标和意义价值外,还表现在,的确存在着工作寓于闲暇,闲暇伴随工作,两者无法明确区分的情况。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在现代的社会,闲暇和工作的对立虽然在一步步改善,教育要做的是如何能够使两者达到尽可能的统一,这种统一不能以取消对立为代价。

从两位教育家的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到,艺术是闲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从课程内容来讲,音乐,绘画等艺术课程和文化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是闲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们必须要注意的是艺术是不能和闲暇画上等号。我们已经分析了闲暇也可能寓于工作中,科学知识也是闲暇的必备构成条件之一,因此首先我们是绝对不能把艺术教育和闲暇教育等同;其次,即使是在艺术课程的教学中,如果方法呆板,成了机械训练,偏离课程设置的目的,仍然是称不上闲暇教育的;相反,一些实用的课程,如果方法得当,深入浅出,情趣盎然,给人以享受的同时,又学到科学知识。这也可以称之为自由教育,闲暇教育了。

每个人的余暇有多少?余暇如何用?这里大有讲究。科学大师爱因斯坦就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要知道一个青年怎样度过他的业余时间,就能预言出这个青年的前程怎样。”在具体开展闲暇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我们设计相应的教育方式方法,达到我们的教育目标。

总之,闲暇教育随着终身教育的倡导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在教育领域里奏出了它的音符。我们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闲暇和闲暇教育的认识会进一步的深化。

参考文献:

[1]张法琨.古希腊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英]赫.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C].胡毅,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85.

[3]黄婕.浅谈大学生的闲暇教育[J].学生工作,2009,(5) .

[4][美]J.曼蒂,L.奥杜姆.闲暇教育理论与实践[M].叶京,译.北京:春秋出版社,1982:167.

[5]任平.教育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哲学思考[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97,(3) .

[6]庞桂美.闲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62.

[7]姚林群.价值多元时代学校教育的价值自觉[J].全球教育展望, 2010,(7) .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范文第5篇

但是,当我们不能随心的选择自己理想的职业时,我们一定要摒弃抱怨,认真做好现有的工作,努力把日复一日的枯燥劳作转化为快乐的体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因此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也应该是快乐的”。但是,要培养有幸福感和快乐的学生,首先要有为教师职业感到幸福快乐的老师。一个体会不到做教师的快乐,整日愁眉苦脸的老师,怎么能够培养“阳光灿烂”的学生?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快乐的时候学习就比较容易。因此老师需要有“乐教”之心,“会教”之能,“善教”之法,才能成为真正快乐的教育者,学生也才能成为真正快乐的学习者。

一、要有“乐教”之心

教师要做一个乐观豁达的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教师,才能看见学生更多的优点。而一个郁闷、不快乐的教师看到的则更多的是学生的缺点。教育必须关注效果,在老师自身或学生情绪低落的时候,切忌立竿见影去解决问题,要学会冷处理。我们学校的学生来源不够好,孩子们成绩差,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都不太好,我们不能有悲观、抱怨的情绪,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用一种积极乐观的教学心态去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许多事实证明,没有乐观的教师,就没有乐观的学生。没有快乐的教育,就没有快乐的学习。斯宾塞说:“学生只有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对教师来说,其乐观豁达的心态可以感染每个学生,让他们快乐主动地接受教育。怎么做?

(一)要有博大宽阔的胸怀

现代教育理念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很重要。教师要表现出对学生无限热爱的教师之情和相互信赖的师生之情(没有学生,咱们就失业),带着这样的情感,教师就能以愉悦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兴奋的情绪对待学生每一点微小的进步,以宽容的情绪对待学生的差错。这样的教育就会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使教育在发展中求快乐,在快乐中求发展。

(二)要以厚德载物之心对待每一位学生

“仁爱产生仁爱”。我们能让学生在友好、亲和的氛围中学习生活,不但可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而且学习效果一定会变得很好。“人才是表扬出来的”。教师要多鼓励,多关爱学生,拥有一颗“乐教”之心,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要有“会教”之能

教师要有先进的理念和广博的学识。快乐教育的实施就是一种教育思想的转变。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评价观和人才观。“人不学习就要落后”。教师也一样,要不断用现代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充实自己,做到用先进的教育观念指引自己,用广博的知识感染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视野,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多渠道开发学生智力,培养他们的技能和提高他们的素质,科学地运用“导学案”,将课堂教学引入一个新的境界。

三、要有“善教”之法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作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作家协会

文学与人生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南昌市委员会

艺术工作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辽宁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