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汽车消费信贷论文

汽车消费信贷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汽车消费信贷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汽车消费信贷论文

汽车消费信贷论文范文第1篇

据统计,2004年9月,全国汽车贷款余额是1741亿元,而10月份,全国汽车贷款已经到了1833亿,其中整个汽车贷款坏账1000亿。汽车贷款坏账的居高不下,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贷款人在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后,不能遵守履约及时还款。

这反映了当前我国社会消费信用环境不成熟和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在目前全社会个人信用评估体系暂时还无法建立的情况下,银行只有对借款人的资质条件进行规定。如新办法中将借款人细分为个人、汽车经销商和机构借款人,对不同借款人申请汽车贷款规定了不同的资质条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要求。对个人借款人,除要求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和首期付款支付能力外,强调要求具有稳定的合法收入或足够偿还贷款本息的个人合法资产,具有有效身份证明以及固定和详细的住址。

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汽车价格竞争激烈,导致消费者出现心理误区。车价下降得太多太快是汽车消费信贷坏账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购车者觉得自己以前买的车不断贬值,与其继续还贷款,还不如再买一辆新车,而银行顶多是把车收走,没有其他更好的催还贷款的办法,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二手车的价值肯定不足以抵消贷款,银行的车贷坏账只能是节节攀升。

在国外,由于个人信用制度健全、抵押制度完善,一切金融活动均被资信公司记录在案,并将其网络化,免去了银行鉴别申请人相关信息的繁杂劳动,不但节约了贷款成本,也使贷款手续简便化。此外,国外法制环境完善,既扼制了汽车消费信贷者的违法行为,也在违法事件发生时能及时处理。

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一是建立健全的信用体系;二是完善的法律环境;三是提高消费者素质。

2金融机构问题

在国际上,汽车销售融资机构主要有三类:一是商业银行;二是独立的信贷公司或财务公司;三是汽车公司专属的融资机构(见附表)。

商业银行的优势是资金雄厚,但是,业务范围广泛,难以专注于汽车的销售融资。汽车公司所属融资机构,专业性强,与汽车生产和销售关系密切,有利于专注汽车销售融资,但资金能力往往有限。而独立的信贷公司或财务公司,则介于两者之间。

在欧美国家,仅仅20%的汽车融资业务由银行兼做,80%的市场份额则由汽车金融公司所占据。

3信用担保公司问题

当贷款购车在发达国家大行其道时,我国的汽车信贷却因难以突破风险瓶颈而止步不前。银行界人士认为,汽车信贷模式尚未定型,存在手续复杂、速度慢、收费高等不足,而这一些瓶颈目前只能靠专业的信用担保公司来突破。

3.1手续复杂

按照各银行现行的规定,贷款人必须提供有效身份证件及户口簿、月收入证明、房产证明、个人名下资产及收益证明等,如果你选择信用担保,还须提供担保人的身份证、户口簿、收入证明及住房证明。有的还要提供结婚证、企事业单位及机关单位工作证、公务员证、私营企业营业执照副本、纳税单据等。

而目前担保公司只需提供申请人的户口簿、身份证、有效居住证明和收入证明。

3.2速度缓慢

一般来说,在客户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之后,银行、保险公司通常要花几天时间对客户资信进行调查、审核,加上办理新车上牌、抵押登记所需时间,客户从支付首期款到提车往往要等十几天。

但担保公司通过家访的形式,只要能认定贷款人收入稳定,有还款能力,没有不良信用记录,就能保证在三天内让客户提到车。

3.3收费偏高

在申请汽车消费贷款时,在没有专业的信用担保公司之前,消费者在向银行提供第三方担保的情况下,还要向保险公司购买数千逾万元的贷款保证保险,以获得银行贷款。

但专业的信用担保公司不需要购车者提供担保人,也不要消费者购买贷款保证保险,而且贷款利率比直接到银行贷款低10%。

中国汽车销售市场上车贷的四种主要模式:银行+经销商+保险公司、银行+保险公司、银行+经销商和银行直接面对客户。一般情况下,中国的车贷保险大多是与银行捆绑销售,消费者买车向银行贷款,银行为规避风险,要求消费者必须同时向保险公司购买一份车贷保险,当消费者没有能力或者拖欠贷款时,风险便转嫁到保险公司身上。但保险公司为道德风险埋单的金额超过预支额度时,就不得不选择退出和打破原有的运作链。保险公司此前退出,主要原因是车贷保险的经营风险巨大,不仅赔付率高,而且保险公司还不得不花很大的精力应对层出不穷的骗保事件,使得保险公司亏损严重。在保险公司退出保证保险之际,银行不得不花大力气接过一直由保险公司代劳的风险调查、约束和控制工作。

车贷市场因为风险的存在,才体现出专业的信用担保公司的价值。

4汽车金融公司的出现及受到的限制

汽车金融是指在汽车生产、销售、使用过程中,由金融及非金融机构向汽车生产、流通及消费环节提供的融资及其它金融服务,包括对生产商、经销商提供的短期融资、库存融资和对用户提供的消费信贷或融资租赁等,是汽车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中所涉及到的资金融通的方式、路径,包括从资金供给者到资金需求者的资金流通渠道。

汽车金融公司是从事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并提供相关汽车金融服务的专业机构。汽车金融公司有技术、懂市场,开展业务更专业,在售前售中售后都能和购车者保持密切联络,这也使风险更容易掌控。而且,汽车金融公司可以凭借汽车厂商的强大背景,这是商业银行无法拥有的先天优势。

汽车金融公司在国外的发起形式多为如下三种:一是大的汽车制造企业单独发起设立的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大都只销售自己的产品,属于“大汽车制造企业附属型”,如“福特汽车信贷公司”、“通用汽车票据承兑公司”等;二是一些大的银行、保险和财团单独或者联合发起设立汽车金融公司,属于“银行、财团附属型”;三是一种以股份制形式为主、运作灵活的汽车金融服务公司。这里提到了汽车金融服务。所受到的限制:

4.1汽车金融公司的业务范围受到限制

汽车金融服务是指汽车销售过程中对消费者或经销商提供的融资及其他金融服务,包括对经销商库存融资和对汽车营运机构及用户的消费信贷或融资租赁。从金融服务方式看,除提供信贷业务之外,还包括融资性租赁、购车储蓄、汽车消费保险和信用卡等。但根据2003年10月3日我国出台的《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汽车金融公司不能从事汽车租赁业务,而这项业务恰是国外很多汽车金融公司的重要利润来源。同时,《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中规定,汽车金融公司不得开设分支机构。这一点也就决定了汽车金融公司不可能像国外的汽车金融公司一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业务。

4.2汽车贷款利率受限制

汽车贷款利率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利率规定执行,不能像国外的汽车金融公司可以自主决定放贷利率,并且通常执行的是零利率。中国人民银行规定汽车金融公司发放汽车贷款的利率,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法定利率基础上最高上浮不得超过30%、最多下调不得超过10%。利率浮动本来是汽车金融公司最大的市场竞争优势,但这一规定使得汽车金融公司竞争优势大减。

4.3汽车金融公司的资金来源受到制约

国外的汽车金融公司可以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来满足资金的需求。但国内的汽车金融公司只有两个方法来融资:其一是接受境内股东单位3个月以上期限的存款;其二是向金融机构借款。接受股东存款没法从根本上解决资金问题,而向金融机构借款难度更大。因为,银行本身也在开展汽车信贷业务,是汽车金融公司在车贷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如果单单靠自有资金发放汽车贷款来拉动汽车的销售,其间的困难将会相当大。

汽车金融公司只有通过与国内商业银行合作,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市场的细分将是大势所趋。外资汽车金融公司具有专业化优势,其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积累了成功的实践经验,在全球范围拥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和良好的市场信誉。双方会结合各自优势探索建立广泛的合作、合资关系,这种合作可以分为外部合作与内部合作两种方式。内部合作是指汽车金融公司负责消费者的信用评价、贷款回收和还款保证,银行则负责放贷并向汽车金融公司支付一定的费用。实际上,也就是银行业务外包方式。外部合作是指外资金融公司自行向消费者提供汽车信贷,银行向汽车金融公司提供以综合授信、资金结算、相互为内容的各项业务。从目前实际状况来看,最可行的是加强外部合作。

因此,对于汽车金融前景,我们应该乐观一些,未来3年内中国将释放出500万辆以上的消费潜能,汽车消费保持20%至30%的增长率,到2008年,中国的汽车市场将达到740万辆,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全球第三大汽车市场。无论是外资金融公司还是中资银行都会在中国汽车信贷市场上大显身手。

参考文献

1尚春香.解读汽车金融管理新办法[N].国际金融报,2005-03-24

2杨金凤.车贷市场即将变局谁来分食汽车金融大蛋糕[N].华西都市报,2003-10-20

汽车消费信贷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消费信贷;二叉树理论;利率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1-0096-02

一、期权二叉树定价模型的基本原理

(一)期权定价的基本原理

1973年,Myron Scholes 和Fisher Black 在《政治经济期刊》上发表了题为《期权定价与法人义务》的论文,突破性地为欧式期权的价格确定提供了精确的解释。该方法根据一些基本假设得出了欧式看涨期权价格(C)和看跌期权的价格(P),其公式为:

C为无收益资产欧式看涨期权价格;P为无收益资产的欧式看涨期权价格;N(x)表示标准正态分布图的累计概率函数。

(二)二叉树定价模型基本原理

Sharpe(1978)最早提出以股价的上升和下降来评价股票的买权的价值。1979年,J.Cox、S.Ross和M.Rubinstein发表《期权定价:一种被简化的方法》一文,用一种比较简单的过程推导出了实用期权定价模型——二叉树(the Bmomial Model)模型。与期权定价模型相同的是,二叉树模型也是在一些假设条件的基础之上:(1)市场无摩擦;(2)投资者是价格的接受者;(3)可以使用全部卖空所得款项;(4)允许以无风险利率为标准借出和借入资金;(5)未来的股票价格是两种可能数值中的一种。

假设,S为证券价格的初期值,X为期权的协议价格。第一期,股票价格或者上涨至Su或者下跌至Sd;同理,若此欧式期权的买权价格为C,第一期结束时,买权价格或者上涨至Cu或者下跌至Cd。

欧式买权到期(第一期期末)的价值为:fu=max(0,Su—X);fd=max(0,Sd—X)假如S、u、d、X已知,那么Cu、Cd就比较容易计算求出。

由于期权到期时,其价值要么是fu,要么是fd。所以,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投资组合,买进h股的股票并卖空一张买权,那么,组合的期初价值为:V=hS—f

股票上涨时,到期价值为:Vu=hSu—fu;股票下跌时,到期价值为:Vd=hSd—fd

(三)基于期权二叉树模型的消费信贷定价公式的推导

在风险中性的假设下,证券的预期收益率等于无风险利率,若期初的证价为S,那么在很短的一个时间间隔末的证价的期望值为。所以,参数p、u和d的值需要满足如下要求:,,

由以上三个假设条件可得,当很小时:

, ,

二、汽车消费信贷定价模型实证研究

(一)数据的选取及处理

1.无风险利率。选取回购期限为7天(R07D)的加权平均利率值来估算定价模型中的无风险利率。资料来源于中国债券信息网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运行情况周报权平均利率数据。初始利率选自2010年第一周平均利率:r=0.0141。利用CIR利率模型,根据在统计软件Eviews5.0的统计结果,得到其参数取值为:μ=0.0326、σr=0.0181。

2.行业波动率。由于没有直接跟踪汽车行业随时间变化的数据,而且从汽车价格历史数据中估计汽车行业波动率参数较为不合理。因此选取以汽车行业景气指数为原始数据求取汽车行业波动率。在参数估计时,将季度数据换算为年度汽车行业指数数据。利用Eviews5.1估计汽车波动率参数为:σ=0.1641。

3.汽车当前价格选自汽车之家网站主要家用车型报价平均数值,为16万。首付比例和还款期限选自招商银行个人汽车消费贷款‘零首付’业务。据此计算得出还款额为16万,还款期限为5年,按月还款。即,X=16万,S=16万,=0.0833。

(二)计算过程

1.构造二叉树模型,把期权有效期分为6段,每段一个月(等于0.0833年)。根据式可以算出:=1.04851

=0.9537

该二叉树模型的节点总数为27个,在时刻,股票在第j个结点(j=0,1,……,i)的价格等于Sujdj。

2.建立汽车消费信贷定价的二叉树期权模型

q=1-p=0.4832

汽车贷款定价上涨概率总是等于0.5168,下降的概率总是等于0.4832。在最后的那些结点处,期权价值等于。

根据汽车消费信贷的二叉树模型的演化进程可知。与欧式股票期权一样,在i=5时,即T=5,该汽车消费贷款的的定价自上而下分别为0.74、2.12、3.37。根据公式(5.6)可得:

根据倒推定价法可得:

由公式(5.6)可得:

用相同的方法可以算出各结点处的期权价值,并最终倒推算出初始结点处的f值。

3.结果说明(见表1)

表1 汽车消费信贷定价节点计算表

本文运用二叉树方法对汽车消费贷款定价模型进行求解,通过Matlab6.4软件的编程运算,在期初的贷款价格为16万元,贷款本金的市场价值为16万元,采用按月还款的方式,还款期限为5年,最终得出其利息价格总额为1.1148万元,所以认为该汽车消费贷款的合理定价为6.96%。

三、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定价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基于期权理论的二叉树模型定价系统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逐步完善,市场效率的逐步增强,信息化的广泛应用,消费信贷借款人将会更加有效地利用自身所拥有的期权价值等,我国在这些金融方面的革新将会进一步扩大期权定价理论的适用性。各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即银行信息系统的构建能力、银行内部政策框架的健全程度、银行员工素质、客户结构等,结合本论文基于期权理论的二叉树模型定价系统,仔细分析影响消费信用贷款价格的各种因素,灵活地选择相应的定价策略,随着业务的发展和内部管理能力的提高,不断地改进和修订已有的定价方法,逐步建立起适合本行的期权定价体系。

(二)建立以单一基准利率为基准的市场利率体系

在金融体系中,利率的作用十分重要,确定一个单一的基准利率,使利率定价体系更加完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相关机构的协调与配合,它是伴随着我国金融发展的广化和深化而渐渐实现的。第一,央行应公布基准利率定价方法,给商业银行带来一个清晰的参照标准。第二,应该以同业拆借利率作为基准利率。利率管制放开后,利率水平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商业银行消费信用贷款定价的主要因素。同业拆借率是以央行再贴利率为和再贷款利率为基准,然后根据社会资金的供求关系和松紧度情况,由拆借双方自由协定的,可以使用同业拆借率反映市场上资金供求的变化。

(三)加强消费信贷定价人才培养

培养建立一支贷款定价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对于建立科学的贷款定价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这方面的建设:一是要长期进行储备、培养甚至挖掘这方面的人才,维持人员的稳定性,同时对关键的技术注意知识的分散化,防止技术外溢;二是加大对现有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力度,使其专业知识及时得到更新。

参考文献:

[1] 龙海明,邓太杏.基于期权定价理论的消费贷款定价模型分析[J].求索2008,(8).

汽车消费信贷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一度几乎垄断了国内所有的汽车金融服务业务、其简单地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导致了2003年保险公司退出汽车金融控制系统。当前银行缺乏对汽车经销商的制约、银行在贷款管理中的“审贷分离”原则也存在一定漏洞。汽车金融风险是系统性的,银行或汽车金融公司、保险公司、经销商只有通过合作、建立战略联盟才能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

[关键词]汽车金融风险控制战略联盟

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金融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关于知识和行动的不对称性。汽车金融公司的风险一般是由公司自己承担的,所以专业汽车金融服务机构对客户资信调查都是非常严格的。有的已经建立起一套较为系统的风险控制体系和客户资讯评估系统”,从而对客户进行筛选,按还款能力的强弱对客户采取不同的按揭政策,有效地缓解了车贷风险的发生。但是商业银行由于缺乏专业人员对贷前、贷后及贷中的管理,只是简单的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这种做法对于降低银行的风险是没有任何好处的,最终导致了2003年保险公司的退市。

一、汽车金融服务领域的主体分析

我国的汽车金融服务市场具有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使得各类企业纷纷加入其中。具体说来,主要有如下服务机构:汽车制造商、商业银行、外资汽车金融公司、汽车经销商、保险公司。目前在我国市场上提供汽车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有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销售商二种。

商业银行一度几乎垄断了国内所有的汽车贷款和金融服务业务。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到2003年年底,全部金融机构提供的汽车消费贷款余额达1700.06亿元,比年初增长620.14亿元。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445亿元,占85%,股份制商业银行206亿元,占12%,城市商业银行45.9亿元,占2.7%;财务公司5.1亿元,占0.3%。但是截至2004年上半年,我国金融机构汽车消费贷款余额为1833亿元,而呆坏账近1000亿元,坏账率有40%左右。而在北京,坏账率更高达50%以上。各大银行陆续停止或者提高了个人汽车贷款业务的门槛,汽车信贷萎缩。直到2006年随着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开通,银行凭借其密集的网络优势和充足的资金是银行汽车信贷的优势所在。汽车信贷业务也逐渐回升。总体来说,现阶段在我国汽车金融服务领域处于主导地位的还是银行。

二、我国汽车金融风险控制中存的在问题

目前我国汽车金融服务领域主体的银行在汽车金融风险的控制中存在以下问题:

1.对汽车金融风险的认识不足,风险控制不到位

银行开办汽车消费贷款之初,通过采取财产抵押、质押、保险公司担保等贷款担保形式,银行认为贷款万无一失。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各行纷纷降低贷款条件。由于贷款客户分散,对贷款人的信用状况缺乏应有的审查,也没有做到贷后跟踪监测,因此造成贷款客户良莠不齐,这些都为信贷风险留下了隐患。而且汽车消费贷款在银行贷款业务中占有很小的比重,不是其主业,在实际业务操作中存在人员配备不足,催收不及时,只管贷不管收,加重了汽车贷款的风险。

2.银行缺乏对汽车经销商的制约,使得经销商将风险转嫁到银行

在汽车消费贷款业务中,银行和汽车经销商的关系只是基于资金供求基础上的商业合作关系,银行为到经销商处购车的客户提供贷款,促进汽车销售。经销商在贷款客户提供物质担保的基础上,为汽车消费贷款提供全保证担保,这种合作应该是双赢的合作关系。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种商业关系存在责任不对称,风险分担不平衡。银行提供资金承担了资金损失的风险,相反经销商借助银行贷款促进汽车销售,对其有利,不存在风险。其虽然提供贷款保证,但这种保证通常只是一般贷款保证,是在贷款人落实物质担保之后附加的信用保证。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同一债权既有保证又有物的担保,保证人对物的担保以外的债权承担保证责任。汽车消费贷款设定的物的担保价值肯定要超过贷款金额,但在执行时却存在许多障碍,不能及时变现,因此可以说经销商的保证责任通常形同虚设。加之银行对经销商缺乏强有力的制约,经销商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银行的利益,与客户串通办理假按揭、降低购车首付比例等,这样经销商就把业务风险全部转嫁给了银行,形成银行汽车信贷的高风险。

3.银行汽车金融服务品种单一,产业链短

银行办理的汽车金融业务仅局限于汽车消费贷款,赚取利息收入,不仅造成收入单一,而且缺乏与客户的沟通和联系,无法及时了解贷款客户的基本经济变化情况。银行汽车消费贷款是一项独立的资金服务业务,提供贷款以后除客户按时归还本息外,基本与客户断绝了联系,对客户、担保人等在贷款期间经营状况、经济情况的变化基本处于失控状态,对出现的贷款风险不能及时采取保全措施。

4.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机制存在漏洞

当前银行在贷款管理中普遍实行“审贷分离”的原则,即:贷款业务人员负责考察贷款人的信用状况和抵押担保落实情况,将考察结果和意见呈报给贷款审查委员会或部门负责人,其本身没有贷款的权利,最终决定发放贷款的是贷审会或部门负责人。表面看分工明确、相互制约,加强了贷款的安全性。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一机制存在很大的弊端:了解情况的业务人员没有放款权利,有决定权的人不了解具体情况。在贷款责任上,由于最终决定权在贷审会,不仅损害了业务经办人员的积极性,而且减轻了其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业务人员只管放款,不管风险的消极态度;贷款出现风险时相互推脱责任,最终结果是责、权不统一;分工明确,但责任不清,而且由于这一机制手续比较繁琐,在执行中往往流于形式。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越来越完善”,不良贷款比例却居高不下。

三、建立战略联盟、共同防范汽车金融风险

银行或汽车金融公司要加强与保险公司、经销商的协作。汽车金融风险是系统性的,银行或汽车金融公司、保险公司、经销商任何一家单打独斗都难以化解其中的风险,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的利益,只有通过合作、建立战略联盟才能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这就要求共同对客户的资信状况进行认真调查,确认其是否具有《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规定的资信资格,防范贷款风险。汽车金融服务的各机构间应加强合作建立战略联盟,形成合力,全力打击信用不良客户。银行或汽车金融公司间要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将违约严重的客户列入“黑名单”,并互通情况,实现资源共享,切实防范一车多贷、一人多车多贷现象的发生。另外,必要时银行或汽车金融公司还要取得车辆管理部门的配合,认真办理车辆抵押手续。

汽车消费信贷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市场潜力 战略选择 市场集中度 技术 消费者需求

一、世界汽车产业转移和中国的承接

自1885年世界上第一辆三轮汽车在欧洲发明至今,100多年来国际汽车产业已出现了4次转移。1913年随着福特率先在生产中使用流水线装配汽车,世界汽车业发展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20世纪50―60年代随着欧洲将产品差异化和大批量生产结合起来,世界第二个汽车产业发展中心在欧洲形成;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达到1100万辆,超过美国,世界汽车产业发展中心转移到日本;进入21世纪后,以美国、加拿大为首的北美国家汽车生产量明显下降;以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为代表的欧洲国家除了德国基本保持稳定外,另外三个国家均在原有的生产比例下继续下降;以日韩为代表的发达亚洲国家汽车生产量稳中有降;而以中国、印度、巴西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汽车生产量逐年增加,尤其是中国从2006年超越美国开始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生产国,2007年又超越德国,2009年又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世界汽车产业开始了第四次转移。其中中国的地位不可忽视,我国从1981年外资开始进入中国汽车领域到现在,汽车产业发展速度非常快。从2000年――2009年中国汽车产量增加了16倍,2010年全球汽车销量7230万台,其中,新兴国家销售3800万台,同比增长24%,占全球53%,首次超过发达国家。新兴国家中,金砖四国销售2650万台,同比增长三成,4年来销量已翻倍。其中,中国1806万台,增长32%,连续2年超过美国成为销量最多的国家,也是全球销量增长的主要动力。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销售市场。中国较好地承接了世界汽车产业的转移。

二、发展汽车产业的重要性

汽车产业是国际公认的能够带动整个经济迅速发展、最能代表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少数产业之一, 是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标志,具有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容量大、工业波及效果强等行业特征。汽车工业对机械、冶金、电子、橡胶、石化等行业都有很强的拉动作用,据测算,2003年汽车工业产值与相关产业的直接关联度是1:2,间接关联度则达到1:5,当前我国汽车产业链的产值已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20%左右,、汽车产业链已成为我国最有增长潜力的产业群。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汽车工业总产值已达11000多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接近2%;到了2008年,汽车工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8%;2009年汽车工业产值超30000亿元,约占GDP的9%,2010年范围以上企业完成产业总产值4.34万亿元,占GDP的10.9% 。而汽车行业又是一个具有高度的产业关联性的行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汽车工业是一个1:10的产业,具有巨大的乘数效应,可以带动国民经济更大程度的发展,考虑对上下游及相关产业的影响,汽车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远远超过10%。可以看出汽车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不仅如此,汽车产业对一国的工业也非常重要。正因为如此,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不断支持汽车产业的发展,如《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及《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

三、中国汽车产业的潜力分析

每个产业都有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时期,从产品生命周期的理论看,目前我国的汽车产业仍处于成长期,在这一时期汽车消费者费者对汽车新产品有所了解,汽车产品销路打开,销售量迅速增长的阶段。产品定型,开始大批量生产;分销途径已经疏通,成本降低,利润增长;市场容量逐步扩大,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中国的市场需求2001年――2009年增加了4.8倍,年均增长率达24.5%。2010年中国汽车销量达1806万辆,是2006年的2.5倍。进口汽车虽然也在逐渐增加,但是可以看到增速在明显下降,更多的人倾向于购买国内生产的汽车。

2009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约3600,美元,根据凑清之在其论文《亚洲的汽车普及化》中,根据人均GDP对汽车普及的划分,可以看出我国汽车消费应该处于人均GDP 3000―5000美元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汽车消费从高收入阶层向中间阶层的普及有了进展,个人拥有汽车数量开始增加。2010年政府工作会议称到第12个五年计划结束时,中国的人均GDP将超过5000美元,也就是说汽车消费将可以进入人均GDP 5000―10000美元的第四阶段,在这一阶段,大部分中间阶层将拥有汽车。

不仅如此,国家还在政策层面上积极提供条件和保障支持汽车产业的发展,影响力较大的有1994年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2002年的《国家产业技术政策》、2004年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2009年《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2010年国家汽车产业政策将做出三大变化等,这些政策的制定对指导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和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汽车的普及、中国的产业政策可以看出中国汽车市场潜力巨大。

四、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建议

1.提高市场集中度,实现规模经济

中国汽车产业虽然发展速度快,产销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但却厂商众多,规模小,规模不经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截止到2010年2月中国汽车零部件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上升至10788家,2010年中国汽车整车企业数量达361家,可以看出中国汽车企业数量众多,规模较小。

2010年,销量排名前十位的汽车生产企业依次是:上汽、东风、一汽、长安、北汽、广汽、奇瑞、比亚迪、华晨和江淮,分别销售355.84万辆、272.48万辆、255.82万辆、237.88万辆、148.99万辆、72.42万辆、68.21万辆、51.98万辆、50.14万辆和45.85万辆,分别占市场销售量的19.7%、15.09%、14.16%、13.17%、8.25%、4.01%、3.8%、2.88%、2.78%和2.54%。 2010年,上述十家企业共销售汽车1559.61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6%。2010年17家重点企业团体完成产业总产值1.92万亿元,占范围以上汽车产业总值的44%。虽然市场集中度较以前有所提升,但相较美国的三大汽车公司、日德也是为数不多的几家如丰田、本田、日产,奔驰、宝马、大众而言,中国汽车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较低,而且市场集中度很大程度得益于来自行政方面的政策性壁垒。从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状况来看,汽车产业企业的盈亏平衡点是年产量20万辆,对于一种车型来说,只有年产量达到30万辆以上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而我国5万辆以下的企业就占据了汽车企业数量85%以上。汽车产业是技术密集、高投入、规模经济显著的垄断行业,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汽车产业基本都是高度垄断的市场结构,而中国的汽车产业却接近垄断竞争市场,很多汽车企业达不到有效的经济规模。为此,2009年国家出台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提出“通过兼并重组,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200万辆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 ,“4~5 家产销规模超过100 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产销规模占市场份额90%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数量由目前的14 家减少到10 家以内”,“支持汽车零部件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提高国内外汽车配套市场份额”。而根据哈佛学派的S―C―P理论,我们知道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进而决定定市场绩效。在中国,同类汽车的市场价格较国外往往高出很多,这一方面是因为没有实现规模经济,另一方面就是因为汽车进口关税仍然较高。汽车虽然中国汽车产业现在有较高的进入和退出壁垒,但这种壁垒却不是充分竞争之后形成的,而是源于汽车产业保护。根据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保护理论,保护幼稚工业是为了给有极大发展潜力和对一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目前又不具备和国外抗衡的的产业创造一个良好、稳定的发展条件,而不是为了保护落后,它是阶段性的,待产业发展起来以后便要放开保护。随着中国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履行加入WTO的世界承诺,国外汽车进入国内将变得更加容易,对国内企业的价格影响将加大。因此政府除了支持汽车企业的合并重组之外,还应努力降低汽车产业的行政壁垒包括对地方政府保护的破除。

2.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吸收和创新能力

中国的汽车企业大多是合资企业或者合作企业,虽然有国外的先进技术进入,但是技术溢出效应却不是很理想,因为中方往往没能掌握技术研发的主动权,中外双方往往是中方出资,而技术主要由外方提供,而且国外在技术进口方面实施严格控制,而且中方在股权比例方面也缺乏明显优势,常常导致国外厂商借中国企业之名和中国企业的低成本制造来中国发展自己的汽车产业。要想实现汽车产业从量到质的变化,在吸引外资进入中国时,加强对其技术合作,鼓励他们在中国建立大型汽车研发中心。必须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可以建议产学研一体化,聚集全国乃至世界的智力资源投入研发,同时政府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对汽车产业加大投入,以解决小企业资金缺乏、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

3.发展汽车配套服务

汽车产业是一个具有高度产业关联性的产业,国外的汽车产业背后往往有发达的汽车服务业,如汽车金融,中国也不应忽视,从而激发和实现更多的消费需求。

4.注意市场需求变化

随着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向绿色低碳环保、品牌、小排量汽车变化,汽车企业应该敏锐地捕捉这一趋势,适时的满足消费者变化了的需求。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2009年国家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2010年汽车产业政策也对新能源汽车做出了政策倾斜,如各种税率调整。同时关注农村的潜大市场,建议产业可与政府合作,加快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如道路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黄文馨:产品生命周期的研究.商业研究.2003(17)

[2]赵月岚:我国汽车产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战略与政策――汽车工业研究.2009(6)

[3]张曼茵:当前影响世界汽车产业发展因素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9(1)

[4]凑清之:亚洲的汽车普及化[J].日本.JARI调查,2000(7)

[5]贺跻,钟坛坛:汽车产业在中国蓬勃发展的必然性――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视角. 知识经济.2010(2)

[6]姚贤镐,漆长华:国际贸易学说[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7]李晓洲:世界汽车产业转移与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上海汽车.2006(7)

[8]国研数据中心:各国汽车保有量普及率列表.2001

[9]中国统计局:私人汽车拥有量.2009

汽车消费信贷论文范文第5篇

一直以来,外资银行以其合理的治理结构、完善的内控制度、先进的技术水平、高盈利率等一系列因素成为内资银行竞相学习的标杆,内资商业银行多积极引入外资作为战略投资者,以期改善自身经营状况,提高盈利水平。而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使美国各大知名银行陷入严重困境,与之相对的是中国的银行业因为国际化程度不高,反而幸免于难,所遭受的负面影响要远远小于外资银行[1].

这也让我们不得不对被我们一贯视为榜样的外资银行的经营模式进行一系列的理性思考:外资银行入股内资银行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又如何有效规避外资引入带来的负面影响?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外银行在华经营现状,接着辩证地分析外资的引入对中国银行业的负面影响,最后提出了我国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消除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业安全负面影响。

一、中、外银行在华经营现状

(一)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现状

外资银行在明确了自己的战略规划和业务定位后,按照我国银行业的开放进程积极稳妥地开拓业务,在资产规模、机构数量、业务种类等方面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分支机构数量增加迅速。随着我国银行业进一步对外开放,外资银行纷纷在华“跑马圈地”.以汇丰银行为例,2006年汇丰银行在国内增加了9个网点[2].除在杭州、西安开设了两家分行以外,还在大连、天津、广州等地连续开出7家支行。2006年末,汇丰在中国的网点数已经达到30家,而在2001年底,汇丰银行在国内仅仅只有9家分行和一家支行,一共10个网点。2006年开设的网点数量,已经和过去4年的数量基本相当。除了汇丰银行,花旗银行、荷兰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等多家外资银行都加快了开设新网点的速度。同时,外资银行积极准备转制为当地法人银行。截至2010年末,中国银监会已经批准21家外资银行将其中国境内分行改制为外资法人银行,其中17家己经完成改制开业。经过不到4年的时间,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的市场格局已经实现了由“分行主导”向“法人主导”的平稳过渡。其次,业务范围逐步扩大。随着入世承诺的兑现,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业务范围已经从外汇业务扩大到人民币业务,再由人民币批发业务到人民币零售业务,并取消地域限制。2010年9月银监会已批准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5家外资法人银行经营银行卡业务,上述5家银行在满足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银行卡业务相关技术标准后,将可以正式开办银行卡业务,外资银行逐步向各个业务领域渗透。第三,资产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外资银行在我国的资产份额进一步扩大。截至2010年末,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 1714.63亿美元,比年初增长47%.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占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2.4%,其中各项贷款余额951.56亿美元,比年初增长54.7%,占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2.5%;负债合计1554.23亿美元,比年初增长45%,占全部金融机构负债合计的2.3%,其中各项存款余额606.63亿美元,比年初增长 68.8%,占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的1%.

(二)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

为迎接外资银行的进入,中资银行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中国银行业发生了质的飞跃。

1.银行业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有了重大变化。发展目标开始从片面的追求数量调整到数量与质量并重、质量为先的原则上来。突出表现在银行已初步确立了价值意识、资本约束意识、风险管理意识和品牌意识。

2.银行的业务结构逐步优化。商业银行正在改变以往主要是做公司业务的局面,零售业务越来越受到银行的重视;财富管理等新产品不断涌现;银行收益结构更趋合理,投资收益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越来越大。

3.银行业的合规意识明显增强。目前基本上所有的银行都成立了合规部门或设立了专门的合规岗位,以风险为本的合规管理体系初步建立,银行的风险管控水平逐步提高。

4.银行业公司治理能力得到增强。银监会高度重视银行业的公司治理问题,将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作为银行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作为监管工作的重点。此外,中国银行业向海外发展的步伐有所加快,通过直接设立分行和参股等形式增加其海外网络,参与全球金融服务。

截至2010年6月末,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为3.3%,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为2.8%,主要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达到8%,有的己超过12%.财务方面,商业银行利润比5年前增长10倍以上[3].

(三)中外资银行竞争与合作现状

新税法实施前,外资银行在中国享有“超国民待遇”,在上海和深圳特区内设立的外资银行企业所得税率只有15%,而我国商业银行税率则为33%,与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背负着沉重的税负,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然而,随着新税法的实施,外资银行的这种“超国民待遇”被取消,中外资银行得以在公平的环境中进行竞争[4].事实上,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之间的“合作竞争”关系逐步代替了过去的“零和博弈”关系。现阶段,中外资银行的劣势都很明显,中资银行的劣势体现在自身的竞争力不高,而外资银行的劣势则体现在外部环境对发展的制约[5].因此,双方为了各自的目标都有合作的迫切愿望。总的来看,入世6年来,中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表现得并不突出,而业务合作特别是股权合作成为了主流。

入世以来,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成为外资银行迅速进入中国市场和提前开展业务的主要途径。2003年12月银监会了《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后,外资金融机构入股中资银行出现了良好势头[6].外资金融机构参股中资银行的目的、形态、份额、要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随着参股比例的不断提高,外资银行在参股中资银行的过程中也积极争取管理权。

例如:汇丰银行参股交通银行就获得了董事会中两个席位,并将参与交通银行的经营管理。引进外资后的中资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信息披露、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技术进步和产品开发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而外资通过参股中资银行也迅速扩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渗透速度。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在规模、实力和网点上有着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无法比拟的优势,外资银行参股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国有商业银行充足的物理网点推广其公司现金管理、私人理财、信用卡、住房按揭贷款、汽车消费贷款等其看好和重点发展的业务领域。但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在选择外资银行做战略投资者时,一定要坚持严格和谨慎的原则,结合自身经营战略和业务特点,选择对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有直接帮助的外资银行作为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战略联盟的初衷和意义[7].

截至2010年10月末,己有35家境外机构投资入股23家中资银行,入股金额210亿美元。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开展中外资银行间的合作,不仅推动中资银行在经营管理理念、公司治理结构、资本约束和风险控制手段、业务水平和金融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促进了中资银行综合竞争能力的增强,还对我国银行业深化改革和银行业长远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二、外资银行开放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1.带来了崭新的金融理念

外资银行进入不仅激励我国银行不断改善竞争力,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服务、产品和管理经验。国内银行通过模仿可以更快掌握先进的银行业务技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8].特别是外资银行直接参与本国银行的经营活动时,如合资与合并等,这将对我国银行产生示范效应和学习效应。同时产品的开发成本一般较大,由于其特殊性,金融产品极易被模仿,国内银行可以模仿外资银行的金融产品特性,从而节约成本,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产品。

2.有利于我国快速步入国际化进程

国际化的形式可以是走出去,也可以是请进来。加入WTO后,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国际经贸活动将更加频繁,对外招商引资、国际借贷活动将会进一步增多,这将给中资银行在境外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在外资银行竞争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中资银行将会采取措施,跟踪中资海外企业和中国经贸活动,在海外增设营业机构,更多参与国际竞争[9].

3.有利于我国优化资源配置、加速资本积累

我国可以利用外资银行的资金优势、信息优势和技术优势,来发挥本国的资源配置潜能,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外资银行的进入为我国提供了更好的获得国际资本的渠道[10].一方面,外资银行在华开设分行或独资银行,必然要在我国投入资本金和运营资金,增加我国外汇来源。另一方面,外资银行对其他外资企业在华投资具有促进作用。外资银行的进入增加了外部资金进入中国的渠道,有利于加强中资银行市场的实力,为中国境内企业、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增加新的融资渠道。

4.有利于提高我国金融监管能力

外资银行的进入为我国金融监管出了一个新的考题,我国只有不断完善银行监管和法律的框架,包括更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和渐稳完善的金融法律框架、政策可信度的提高以及体系风险性的降低和流动性的上升等。外资银行进入有助于国有银行的股权结构变革,提升国内银行的独立性。国内银行经营独立性的上升,会引起很多相应的转变—在监管制度的安排上会有一些转变,金融市场、货币市场的实施方式也会有转变。以利率政策为例,我们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直接规定利率,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就不一样,美联储不会提高或降低存、贷款利率,它是调整联邦基金利率,至于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由商业银行自己决定,这两者之间有本质上的差别。

(二)负面影响

外资银行进入客观上有助于提高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外资银行不是慈善机构,其之所以进入中国不是为了增强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而是为了赚取利润,逐利性才是资本的本性。

因此,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中资银行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1.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

外资银行凭借其丰富的经验、高素质的人才和先进的客户服务技术和服务理念,在竞争中会对国内银行产生巨大地挑战和威胁,一些资本实力弱地中小银行可能因此而破产,诱发银行业的信用危机。“多米诺骨牌效应”会导致银行业地剧烈动荡,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11].同时,外资进入我国银行业后,外资银行的母国如果出现金融波动甚至金融危机,外资银行总行出现经营困难或外资银行在国际上的其它经营陷入困顿,为度过难关,它们会动用它们的全球资源进行补救,而此时的某些措施会对我国的金融、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如:抽调资金回国。其它的可能还有外资银行可将其全球金融市场上的金融风险通过关联交易和衍生工具扩散而转移到我国的金融市场,这样就给我国的金融市场带来很多的不稳定因素,就会导致金融风险或危机的国际间传导,从而严重威胁了我国的金融安全。如果不能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和监控手段,我国就非常有可能成为金融风险和经济危机的转嫁地。

尤其是源于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更是给了我们一个警示。据一项市场统计,仅2007年,境外投资者在工、建、中、交等国有银行身上就狂赚了7500亿,加上从其他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享受到的利润,保守估计,外资一年从中国的银行身上赚取的利润超过l万亿[12].2005年6月,美国银行投入30亿美元购买中国建设银行9%的股份及在2011年前就从汇金购买建行股份至 19.9%的期权协议。短短2年后,美国银行的直接和潜在获利已达到320亿美元,远远足以抵消该行在次贷危机中损失的近40亿美元。通过购入中国建设银行的股份,美国银行成功地规避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并获得超额利润。不仅美国银行,其他入股中国金融机构的战略投资者也都获得丰厚回报。

2.侵蚀我国的金融主权

从存款、贷款品种比较,中资银行均远远不及外资银行。外资银行广泛的业务范围和丰富的投融资品种将抢夺中资银行的许多业务。由此可见,在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的一段时间内,外资银行的业务将会急速增长,之前的数据分析己经显示外资银行的业务能力非常强,发展增速迅猛。外资对优质客户和人才的争夺也将削弱中资银行盈利能力[13].外资银行的目标客户是跨国公司、国有企业、政府机构和公用事业公司等潜在的优良客户。一方面这些优良客户可能会“易主”,使中资银行增加出现不良资产的可能性,降低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又将增大中资银行维持与开拓优质客户的难度,增加成本。

在我国,直接金融不甚发达,经济体系的资金配置依赖着银行业。银行业主权的丧失,等于丧失经济体系资金配置权。外资在银行业的势力日增将日益弱化中国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效果,外资银行行为对政府宏观调控的弱化主要体现在业务扩张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上。过去外资银行的经营主要局限在外汇业务上,影响被资本项目管制所屏蔽。随着资本经常项目可兑换的实现及人民币业务的允许开办和扩张,外资银行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的影响正逐步显现出来。这种影响主要通过几种途径实现:(l)限制资金流动性是约束信贷总量的基本办法之一,但外资银行资金来源较广,可从国际融资渠道稳定获得资金,因而能减弱货币当局对货币总量的控制效果;(2)目前,外资银行的外汇经营不受利率管制的影响,外汇业务的进行能部份抵消货币当局利用利率杠杆通过资金价格的调整来调控资金使用量的初衷[14];(3)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经营的外资银行对“窗口指导”积极响应动力不足,可以对之置之不理,违背货币当局的愿望进行信贷扩张。外资银行势力的增强及政府宏观调控效力的降低将通过连锁反应严重危害诸多产业的产业安全,进而威胁整个国家的经济主权。

然而,我国现有的政策也对外资控制中国的金融主权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便利:银监会2009年1月第2号令,规定新建股份制银行必须有外资参股。这一条令行使一年之后,由于众多非议而被取消,但已经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利权外流。此后,美国国会通过决议要求中国银行对美开放。2011年3月27日,中国银监会了《银行控股股东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在该意见稿中明确取消了对外资控股中国银行的比例限制(此前规定,外资单独控股中国银行不能超过20%,联合控股中国银行不能超过25%),如果这一规定不加以修改的话,中国将成为有史以来国有银行任凭外资控股的唯一国家。一旦外资控制了中国的银行业,那么不仅银行业的产业安全受到致命威胁,甚至整个中国经济都可能被置于外资的控制之下,产业安全、经济安全更无从谈起。

(三)市场份额抢夺

外资银行利用自身的竞争优势并结合国内客户需求,凭借完备的市场营销机制和强大的资金实力,为客户提供更具吸引力的金融产品,与中资银行争夺客户资源和市场份额。事实上,外资银行在某些具体业务上领先中资机构并已不断地扩大优势。首先,个人理财已成为国际活跃银行业务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

例如:花旗、东亚等银行推出的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可达4.5%,而中资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一般在3%左右。这表明,外资银行比中资银行具有更好的投资渠道和投资能力,其产品更具吸引力。论文格式其次,外资银行拥有强大的资本实力和优良的资产,还拥有发达的全球分支和客户网络,因而在外汇资金的存贷、结算等业务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另外,国际银行业早已完成从分业到混业的转变,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无一不是最富实力的全面经营的国际活跃大银行,因此它们在资产运作和管理、投资银行和衍生金融工具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大量的储备。总之,无论是从传统业务还是从表外业务来看,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外资银行的进入必定抢占中资银行的市场份额。

(四)优秀人才流失

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争夺优秀人员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银行是知识密集型企业。众所周知金融服务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同时也是知识密集型行业,人员的素质是决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此,高级管理人才和金融专业人士必将成为中外资银行争夺的重要目标。二是外资银行本土化战略的需要。外资银行要在相对“陌生的我国境内拓展业务、开拓市场,就必须实施本土化战略。外资银行必然积极聘用既了解国际金融市场又熟悉国内金融市场且拥有充足的客户资源的国内高级管理人才和金融专业人士。外资银行的人才一部分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但他们更青睐那些有银行工作经验、熟悉国内经济、社会环境的国内银行人才,而这些人大多是中资银行的业务骨干,外资银行将利用高薪和提供海外培训等手段吸引中资银行管理人员。外资银行在国际声誉、工资福利、晋升制度、出国培训等方面有较大优势,中资银行若不克服目前人才发展体制弊端,将会造成大量银行业务骨干的流失,这些优秀人力资源不仅意味着较高的金融专业技能,而且意味着优秀的客户资源和人际关系网络。

因此,人才争夺战的结果势必给国内银行带来更大的影响。目前中资银行有不少业务骨干已被外资银行盯上,如果不创造环境,让骨干才尽其用,他们流失到外资银行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大,这种现象在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尤为明显。人才的竞争使国内银行业中具有较高的金融专业技能、优秀的客户资源和人际关系网的优秀人力资源外流,从而造成中资银行优秀人才短缺的局面。

(五)高端客户流失

银行业具有明显的”二八效应“:银行20%的高端客户往往能带来80%的利润或市场份额。高端客户是银行业快速发展的基础,因此,中外资银行对高端客户的争夺十分激烈。已在我国设立分支机构的外资银行一般是实力雄厚、信誉良好的大型跨国银行,凭借其全球统一授信体系、长期的合作文化以及强大的资金管理系统而为国内企业认可,其目标客户主要是跨国公司、国有企业、政府机构和公用事业公司等潜在的优质客户。中外资银行的客户竞争将直接产生两方面的后果:一方面原本属于中资银行的优良客户可能会”易主“,使中资银行出现客户向外资银行流失的可能性,降低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将增加中资银行维持与开拓优质客户的难度,增加成本。这都将导致中国银行业越来越多地丧失自己的优势客户资源,使贷款业务逐渐萎缩,从而对自身盈利能力造成严重威胁[15].

1.在个人银行业务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从投资推动型向个人消费驱动型的转变,消费者融资和消费信贷将成为中国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富有的个人提供服务将成为外资银行的重要目标市场。零售市场中的某些领域,诸如信用卡、汽车贷款或抵押贷款将成为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争夺高端客户市场的重要工具之一。

2.在批发业务方面。外资银行的目标企业客户主要是外资银行关注的客户群体,是拥有资金量较大且市场前景被看好的企业。其中,有中国的大型集团公司、高新科技企业,也有优质民营企业。多数大型外资银行己经经历了成熟市场近百年的锤炼,在业务品种上日趋完善。因此,以新业务品种作为突破口,成为外资银行争夺这些优质客户的重要手段。

3.从服务理念来讲。中外资银行并无差别,都强调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但在服务质量的管理、标准的制定、特别是将服务质量的管理与绩效考核有机结合上,外资银行具有明显的优势。正是由于外资银行拥有一套严格而有效的服务质量管理制度,使得外资银行能为客户提供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务,从而有利于吸引更多的高端客户。

三、对中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建议

面对上述发展趋势,中资银行都应未雨绸缪,积极应对,通过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迎接激烈竞争时代的到来。

(一)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企业若要在竞争中不被淘汰并获得持久的竞争能力,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对中资银行而言,尤其如此。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国际活跃银行相比竞争能力还很弱,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银行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没有体现出企业组织和现代金融的时代特征,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金融的需要;其次,金融技术还很不发达,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低,与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最后,人力资源的开发、培育和管理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一套吸引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的有效机制,人才流失仍然是各家商业银行无法回避的课题。因此,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是各家中资银行的当务之急。

中资银行可以通过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金融人才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当前中国的金融创新正从政府主导型向市场推动型转变,可以预见,创新将成为未来银行之间竞争的焦点,零售化经营的趋势使得围绕着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创新,特别是理财业务和信用卡业务的创新,成为中外资银行的必争之地。能否提供满足市场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及根据客户的需求开发具有个性化产品的能力是衡量一家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国际活跃银行之所以能够长期在国际金融市场立足,与其加大对科技投入,重视金融技术开发,实现金融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密切相关。而当前中资银行产品和服务创新的深度和广度与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中资银行技术服务手段落后,没有产品的创新,正是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随着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其综合性功能业务操作和规范要求具有高素质的各类专业人才。业务的拓展和发展需要大批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勇于开拓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山于银行业务的拓展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而我国商业银行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软件开发不足,大部分业务处于半手工操作,工作效率低、无法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高层次需求。因此,中资银行要努力培养优秀的金融人才。同时,面对人才自由流动的趋势,中资银行不仅要提高薪酬待遇,更重要地是以人为本,实现人本管理,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只有如此,才能凝聚优秀的人才。

(二)审慎的战略联盟

长期以来,中外资银行间的合作,主要集中在银行贷款、国际结算、资金拆借、业务等方面的合作。中资银行借助网点和客户资源的优势,把外资银行先进的经营理念、服务方式传递给客户,提升了服务档次;外资银行则借助中资银行的网点扩大了影响力,获得更多的业务机会。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金融机构,建立战略联盟将成为中外资银行的合作趋势。诚然,通过战略联盟,中资银行可以获得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理念,有助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外资银行可能凭借其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科技优势为客户提供高端和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进而成为知识密集型银行,而中资银行则仅利用物理网点多的优势成为外资银行向客户提供服务的一种通道。由于中资银行只能提供前端的、低级的产品和服务,进而成为劳动密集型银行。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业效率的改善还是对传统业务的改善,中资银行并没有充分利用外资银行的”鳃鱼效应“积极学习其先进的经营理念、多样化的金融产品等。为此,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建立战略联盟中要谨防形成对外资银行的依赖,通过合作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转变盈利模式,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不需动用或极少动用自身经营资金,并以中间人的身份代替客户办理收付和其它委托事项、收取手续费(或佣金)的业务活动。从国内外新兴金融需求看,伴随我国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企业与个人的投资与消费趋于多元化,导致大量新兴金融需求的产生,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加快中间业务的发展,以适应、满足并推动这些需求。同时,我国经济日趋国际化所引发的国际投资、结算等领域的跨国金融中介需求,也为中间业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在经济和金融国际化的背景下,国际业务特别是表外国际业务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指标。发展中间业务,成为商业银行自身持续经营和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在这方面,中资银行明显要落后于外资银行。因此,中资银行应积极扩大客户存贷附加增值服务,扩大个人理财服务,扩大中小企业贷款,从传统的以存贷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转变到”净利息收入+费用收入“的盈利模式上来。

(四)积极拓展海外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