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课程的基本任务

体育课程的基本任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课程的基本任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课程的基本任务

体育课程的基本任务范文第1篇

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在广大的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严重缺乏、教学条件、教学设施普遍落后,大多采用“放羊式”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一种体育课就是自己玩、自由活动的错误认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改变学生的主观认识和错误思想,怎样上好体育课呢?我认为,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环节,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从思想上改变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重视体育课

因为处于农村,体育教学条件和体育教学设施严重落后,而农村小学的这种情况更加严重,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也从根本上轻视体育课,注重分数的大环境下使我们的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玩、自由活动。升入初中,应该从我们的第一节课就开始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意识,改变他们以前养成的错误观念,告诉他们初中与小学体育课的不同,培养他们正确的体育意识,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课当中来。

二、根据教学计划认真备课

大多数人认为:上体育课很简单,用不着写教案备课,上课时教师安排学生运动就可以了。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体育课是教授体育运动知识、体育运动技术动作和组织体育运动训练的课,与其他课一样,每节课都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如果安排不紧凑,学生思想容易产生松动,跟不上教师节奏,完不成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要认真备课,组织好每个环节,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目的。

三、组织形式多样,激发学生兴趣

中学生都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和追求新事物的心里,这种心理是他们探索事物和获得知识的需要。但农村中学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普遍落后,教学器材缺乏,学生可供选择和运动的项目有限,活动单一。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来做好充分的准备,尽量在内容创新下下功夫,积极开发新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安排,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样而且生动活泼,练习手段也新颖多变,这样就会激发学生运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就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如果教师在合理的安排上游戏或是趣味性的比赛手段来进行练习,学生学习的情绪就会调动起来,以高涨的情绪参与教学,就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四、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缩减体育教师教学任务

体育课程的基本任务范文第2篇

一、新课改理念对大学体育教学的启示

在科学发展观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理念指导下,大学教育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化。新课改积累了丰富的理念,对深化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具有非常好的启发性。

(一)以学生为本,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教”是为了“学”,学生的成长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知识的建构性和生成性,培养创新性人才。新课改就是要改掉“我教你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变“考试的机器”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大学体育开展教学方式改革,将传统教学中“教师”单主体,变为“教师”“学生”双主体。

(二)尊重个性,是新课改的基础理念

个性是创新的前提。没有个性的人才难以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创新型社会对大学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新课改的基本目标。因材施教,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既是教育规律的要求,也是新课改的基础理念。在新课改背景下,大学体育教学更应尊重学生的个性,推动学生个性解放和正确发展。

(三)全面发展,是新课改的目标理念

培养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既有专业知识和个性又能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全面发展型人才,是国家和社会发展对新课改的总要求。大学体育实施新课改,要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总目标,在教授其增强体质的技能的同时,要培育体育精神、人文精神和心理健康情操。

二、大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向来非常重视发展全民体育事业,特别重视大学体育教育。但是,在当前大学体育教育中仍然存在下列问题。

(一)认识上的缺位

一些学校领导、体育老师和学生仍然对体育教学认识不高。有的把大学体育简单地理解为传授体育技能,上课时以讲解和练习体育项目基本技能为主,很少涉及体育人文方面的教学。有的老师认为体育课就是带着大家“玩一玩”“放松一下,缓解学习压力”,上课讲解几个基本动作,然后就把体育器材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玩”,缺乏教学的严谨性。

(二)安排上的错位

首先,是教学模式上的安排错位。目前,大学体育教学普遍以自然班级为教学单位,很少考虑学生的个性需求和个性差异,统一安排相同的教学项目。其次,是教学内容上的安排错位。在教学内容上,也很少注重地方文化特色,很少注重传承和发展地方传统体育。使体育在解放个性、发展个性等方面很难发挥作用。

(三)结果上的不到位

由于认识上的缺位,安排上的错位,导致了教育结果上的不到位。一些大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仅仅“玩了玩”,既没提高体育技能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也没有培育体育精神,更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和树立终身体育理念。

三、大学体育教学新思路

推动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适应社会发展、能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创新型人才,大学体育有着不可推卸的任务。在新课改背景下,深化大学体育教学可从如下三个方面寻求新思路。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开展教学模式改革

大学生已经历了小学、中学体育教育阶段,有的除学校体育教育外还接受了一些课外体育教育。不仅有一定的体育基础,而且形成了一定的体育个性。大学体育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培育个性、解放个性、激励个性发展创造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学模式的选择上,要打破传统以自然班级为授课方式的教学模式,推行个性化自选项目教学模式改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体质特征等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学校要根据学生的选择编排教学班级,开展定制教学和培养。这样,既可扬长避短,提高教学水平;又尊重和发扬了学生个性,有利于兴趣培养和心理健康水平提高。

(二)尊重地方文化推进体育特色

一方热土,养一方人。地方文化是地方人才成长的土壤。我国各地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传统体育项目。大学体育教育尊重地方文化,传承和发展地方体育特色,既是教育的基本任务,也是尊重和发扬学生个性的需要,更是新课改的一项基本任务。大学体育教学要立足地方特色,研究地方文化,推进地方体育特色发展。

体育课程的基本任务范文第3篇

    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偏重于应用性和实践性,办学方针是以就业为导向,教学原则是学以致用,教学内容有较强的职业岗位针对性。

    体育课是高职的一门公共选修课。体育课教学要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视角下配置教学资源,不但要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标,而且要针对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需要,培养职业素质,奠定终身体育基础,提高服务社会的效能。高职体育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要通过体育课教学,发展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适应职业的体育意识和心理素质。

    2.体育课职业性特色

    体育课职业性特色是指根据学生所学专业,为培养未来职业岗位所必备的职业性体育素质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职业性体育素质是人们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应对职业环境的能力。高职学生毕业后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从事实际操作,对职业性体育素质的要求较高,在体育课教学中要融入职业性特色体育内容,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身心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健康和生存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树立职业性特色体育观念

    高职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体育课教学目标,根据体育的多功能性,将体育的健身、教育、娱乐及职业性特色融入体育课程,充分体现学校体育教育的本质与职业教育的特色。在实现增强体质和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目标的同时,还应凸显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目标,开展职业岗位需要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的职业性特色体育教学。

    4.构建职业性特色体育课程

    高职体育课程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总目标和体育教育的自身规律,从学生未来职业需要出发,构建职业性特色体育课程。对于职业性特色课程模块,可以突破已有的系、班级设置,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专业和不同兴趣爱好学生的要求。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学校体育的顺利开展。高职体育教育要把握课程设置特点,密切与专业培养目标相联系,开设适应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的体育教学项目。不同专业类别和职业岗位对学生的体育素质有着不同的要求。例如师范类专业职业性体育素质有体操、健美操、球类、游戏等,对应的教学项目有体操、队列队形、健美操、球类、体育游戏等;医学类专业职业性体育素质有手脑的灵活性和耐心细致的习惯等,对应的教学项目有乒乓球、太极拳、棋类等;建筑类专业职业性体育素质有肢体的耐力、灵活性和平衡性等,对应的教学项目有游泳、长跑、武术、跆拳道等。依据高职专业特点和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需要构建体育课程,给体育课教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呈现出体育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化,教学中要注意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德育原则。针对不同岗位所设置的职业性体育项目对职业道德也有不同的要求,如文秘专业要求扎实细致、文明礼貌、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等;市场营销专业要求服务优良、积极热忱、举止文雅、平易近人等。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实践环节,精心设计,针对职业特点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二是实用原则。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根据专业特点和体育项目的特性,结合往届毕业生调研,选择实用性强的体育内容开展教学。特别是学习一些身体保健操、保健气功、按摩等内容。三是终身原则。要让学生牢固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职业特点的体育锻炼项目,并根据自身条件制订科学可行的锻炼计划,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5.加强体育课职业性特色研究

    高职大多设置了体育教学部,下设有群体竞技、大学生体能测试等教研室,为加强体育课职业性特色研究提供了组织保障。要进一步明确职能,重新布局和细化教研室功能,根据体育教育的规律和专业类别要求,为学生专业技术学习和职业素质的提高服务。教研工作要根据学生专业岗位的职业特点研究选择针对性强的体育教学内容;根据职业对身体的影响研究选择具有康复、医疗保健作用的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师要加强对专业特点的研究,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加强对职业性特色体育运动项目的研究,改进教法,增强教学效果,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以适应高职体育课教学的需要。并了解专业课教学内容和要求,研究各专业职业性体育特色,构建相应的体育项目,编制职业性特色体育教材。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征求专业所在系部对体育教学的要求,以便确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5.结语

    高职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构建具有职业性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与确定方面要充分体现体育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原则,按照专业设置职业岗位需要的核心素质要求,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满足专业岗位需要的体育素质教学模块,形成模块化课程结构。课程模块要以职业岗位工作项目和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运动项目,每个项目要从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等各层面进行安排,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体育课程的基本任务范文第4篇

一、体育的本质内容

体育的本质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以增强国民体质为目的的社会行为与社会现象。体育的主要对象是社会现象中的国民群体,是一种普及化的社会行为与现象,它是衡量一个国家人民体质强弱与健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其最根本的内容就是增进人民的健康。

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

(一)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中存在的弊端

高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时间里,有没有充分发挥“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功能?从高校体育的健康教育、文化教育、终身教育等几方面分析,体育教育的多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开发,而由于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所造成的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滞后正是形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

1.健康教育功能不足。从体育教育的本质出发,健康教育是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注重体育教学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是选用体育课程内容时应考虑的首要因素。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2.文化教育功能缺失。从体育教育的内涵分析,体育文化教育是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体育教学过程传递体育文化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忽视、甚至排斥体育文化教育的体育教学无论从教育或学习的意义讲都是不完整的。缺少文化教育的体育教育不仅不能使学生对体育形成正确的态度和认识,相反加大了他们步入体育理论和实践的误区的可能性。现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对体育文化教育的关注是不够的,据粗略统计,普通高校将“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并有意识将体育文化相关内容纳入课程内容体系的学校数量不足三成。

(二)造成这种弊端的原因

1.教学目标设置运动智能。首先,侧重于考试,每年都设置“达标”考试,每节课都以提高“达标”成绩为主要目标;其次,以学生能否掌握某种运动技能作为教学目标,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其他各方面的均衡发展。

2.课程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只以教学大纲为准。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以统一的教学大纲为标准和要求,往往只注重运动技术的教学,忽略体育文化和保健常识的教学。所学内容、形式单调,理论和实践相脱离,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健身能力的培养。

3.教学方法不灵活,忽视学生的个性。传统的学校体育强调统一的教学要求,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中心,强制性的让学生掌握技能,忽视学生创造性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

4.体育教学评价片面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仅重视技术评价和结果评价,而忽视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信息,没有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认可和鼓励,从而弱化了激励作用,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建立人本中心的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理念

高校体育教育是人才培养不可缺少和替代的一项内容、一个环节,它决不仅仅是动作技术的学习,而是通过运动技术学习而达到学生身心完善发展。所以,高校体育教育要以人为中心,而不能以运动为中心,每个学生具有各自的存在模式,对于体育的感受不尽相同。为此,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唤起学生自觉的主体性,在运动中体验人的价值。

三、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体育本质作如下断定:体育是人类根据自身的需求创建的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它存在于每一个特定时代或特定民族的文化模式之中,随着人类社会中需求的改变而调整本身的内容和结构,改造着自身的功能。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要符合体育的本质内容,体育课程的内容以体现体育教育的多功能为出发点,以最终促进学生主体发展为归宿。

参考文献:

[1] 张细谦.体育课程的本质涵义[J].体育与科学.2007(02).

[2] 任秀红,杨晓景.浅析体育的本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03).

体育课程的基本任务范文第5篇

当我们憧憬未来教育,关注其中的体育教学时,首先要思考: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是否理想,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下降,这是经过多年来全国学生体质监测得出的结论。中小学生近视率逐年攀升、肺活量逐年降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甚至出现引体向上一个也做不起来、参加长跑晕倒等极端案例。学生走出校门后,不能掌握一项运动技能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这些都向我们警示: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未能有效完成它的基本任务――师生喜欢、增强体质、掌握技能、培养品性。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基础教育阶段的师生大多认为虽然上着体育课,但“什么体育技能都没掌握”;虽然每天都进行着“大课间”,但内容只是“日复一日的队列、做操和长跑”,师生不但不感兴趣,甚至觉得“累、烦并痛恨着”。这些现状都告诉我们,只有独辟蹊径,寻找新的突破口,才能让体育课和大课间变得“快乐、有趣、有意义”。

基于此,作为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提升问题研究”的一个子课题,我们在河南省教育厅体卫艺处的指导下,到课题试验县(区)中的洛阳市洛龙区、伊滨区、e河区、新安县,濮阳市范县,驻马店市正阳县,南阳市社旗县,开展了“一天一节体育课,天天都有整合课”的“海绵大课间课程”实验项目。

【课程定位】

“海绵大课间课程”是以体育课为主线,随机选择其他课程,把大课间设计成吸附能力较强的“海绵式”课程。“海绵大课间课程”实现了每天至少有一节体育课,在学校人、财、物现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用课程改革与教学优化巩固了体育课在中小学课程和教学中的应有地位,并以此尝试课程整合,推动课程改革与教学优化向纵深发展。

【课程目标及特色】

传统教学的基本范式是用传授为主的方法直奔目标,不注重过程中可能产生哪些教学目标,而未来教育的基本范式是以多种教学手段指向结果目标的同时,又促进教学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目标的达成。这一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在“海绵大课间课程”实验中有更多体现。

“海绵大课间课程”的实施,已经显现出了它多方面的功效:①搭建了德、智、体、美、劳各项教育相融的综合平台,解决了教学方法枯燥单一的问题,使学中练、练中学、学中玩、玩中学的教学模式变成了可能,丰富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②为各个学科教育搭建了行为彰显(即训练应用)的有效载体,解决一些学科缺少练习和评价输出的平台,使不完整的教学过程变成了完整的教学过程。 ③为教学方法和教育评价改革拓宽了空间,解决了德育软指标、智育硬指标、体育空指标、美育泛指标、劳育缺指标的素质教育整体提升的难题,使它们都成了硬指标。④促进了师生运动技能、锻炼意识的提升和增强。解决了体育课教学课时安排不过来、内容单薄等问题,变多学科为一科,变多个时空平台为一个时空平台,变多头解Q为一揽子解决。

除创新的整合课程外,“海绵大课间课程”的活动场地,还能成为优质的课程活动平台,这无形中实现了课堂变革中“推倒教室四面墙”的目的,使课程实施有更大的课堂空间。

“海绵大课间课程”在课程实施阶段采用的是基于项目的参与跟进式教学样态,这也是洛阳师范学院未来教育研究院推广的未来学校的教学基本范式。

【课程内容】

“海绵大课间课程”把课程内容分为几大模块:①指令性模块,上级部门规定的、不可变动的内容。比如,眼保健操、广播操、区域规定的体育项目。②指导性模块,导入模块和收尾模块形式不能变动,但时空和内容可以变动。③自主模块,课中的教学模块,形式、内容、时空都可以根据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学校可根据现有资源和环境,选择所整合学科和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学科融合模块。

“海绵大课间课程”以体育课为主线,以音乐课为背景,其他学科课程可以有效嵌入其中。在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社会等课程较适合渗透其中;在初中,语文、历史、政治、地理、英语等课程较适合渗透其中。

小学段肢体运动中的口语化的教材,主要是换一种形式的形成性巩固。比如,第一周的内容,第二周用其他方式“背一背” ,在第三周第一天下午的“个体大课间”教学时空练习,在第二天上午的“公民大课间”集体习得、巩固。这种课程形式的设计,应该成为小学这类课程设计的方向。

初中阶段,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在活动中“害羞”的成分增多,让他们从头到尾去做夸张的体态语言和浅显的肢体动作,似乎难以接受。但这也正好是训练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时机,所以,还是应该保留一些这样的成分。从小学低段、中段、高段、初中7~8年级段来说,是个逐渐减少的过程,到9年级就以体育达标训练为主了。

【课程展望】

“海绵大课间课程”是一个全新的课程结构,也是一种全新的学习和教学观念,教师和学生通过打破传统的教与学模式,重新构建新的角色、目标和师生关系。“海绵大课间课程”的整合需要不同学科的教师开展合作,保证各自的学科能够在整合课程中得以呈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理解和被理解,提升了多学科整合能力。

“海绵大课间课程”是一门典型的时间性非学科课程,它不仅保证了阳光体育运动的有效实施,而且成为德、智、体、美、劳各项教育融通的综合课程平台,实现大课间的多重功效,可收到一个平台、多元育人的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