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视觉训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例如:在某一时间里只盯住一个目标,而不为其它事物所动;在某一时间里,只听某一种声音,从众多声音中抽离出这种声音来聆听;在某一时间里,专心感受某一种事物,像太阳、月亮的存在,空气的温度 树的动静等。
2、培养孩子提高自己专心素质的自信心。自信往往通过多肯定、多鼓励来达到。多一些正面暗示,尽量避免负面暗示,例如家长说“我们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我们孩子总是不专心”,孩子自己说(或认为)“我不专心”、“我无法专心”等,都非常不利于自信心的培养。
3、为孩子创造一个舒适、安静、良好的环境。最好有单独的房间,家里干净整洁,物品摆放有序;从小培养孩子的归位意识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长尽量不在家里打牌、搓麻将,尽量减少电视、音响等带来的干扰,也不要一会儿送个苹果、一会儿送杯开水或饮料……这样既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又弄得孩子心烦意乱,根本无法专心学习。
4、提高孩子的抗干扰能力。培养孩子的抗干扰能力,让孩子参加静心训练,稳定情绪训练,这样让孩子抗外界干扰能力增强。
摘要视觉技能是排球比赛中二传手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技能,在排球比赛中有着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本文从扩大视觉技能的训练、立体视觉技能的训练和运动视觉技能的训练三个方面对提高排球二传手视觉技能的训练方法进行了研究,系统的提出了视觉技能的训练方法。
关键词二传手视觉技能训练方法
视觉技能是由眼、视觉神经和视觉中枢共同活动完成的,它是指大脑对眼睛传播信息的接受反映能力,可对认得平衡感、时空感、反应速度、界限意识以及注意力等产生影响,是一种能够很快得到提高的获得性机能。在长期的业余体育训练和教学中,笔者发现在排球训练教学中,大部分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往往只注重强调具体传球与主动进攻的训练,而忽视了传球和进攻成败的基础――视觉技能的训练。视觉技能包括对球的速度、落点的观察和对本方队员位置、跑动的观察以及对对方队员拦网位置的观察,进而选择有效的、合理的组织进攻方法。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训练经验,以左臂为非投掷臂为例,对铅球教学训练中非投掷臂摆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梳理成文与大家探讨,希望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一、视觉技能训练的目的
二传手在传球的同时,既要注意观察思维的广度,又要注意观察的深度;既要观察对方的拦网队员及防守队员的位置,也要观察同伴的保护位置,根据场上的各种情况组织进攻。通过视觉技能的训练,加强对大脑的信息刺激,接受来自不同情况的各种刺激就越多,视觉条件反射形成的基础就越深厚,这样才能提高大脑对眼睛传播信息的接受反映能力,拓宽队员的视野,确定本队队员和防守队员的相对位置和移动的空间能力。这其中还包括本队队员的竞技状态、教练员的意图、对方教练员的战术安排、队员的技术特点以及双方的心理变化、换人情况比分情况等等。
二、视觉技能的训练方法
(一)扩大视觉技能的训练
排球比赛要求组织二传手有大视野观察的能力,要将双方的场地都收入眼底,要把场上的队员、排球等全场情况都能观察到,这就需要增强视线的灵敏度,扩大视野,提高观察能力。
(1)在训练前,可以让二传手保持头部不动,眼睛最大限度向四周来看,每个方向都做到最大限度,然后沿顺时针的方向环视一周,在逆时针方向环视一周,依次反复进行,连续进行四至五次后,闭目休息。
(2)可以让二传手面对墙距墙面2-3米进行传球练习,在二传手的左右两边约2米处各站一位同伴。在二传手传接球的过程中,两边的同学随意的伸出手指,让二传手环视观察并报出手指数,依次进行。
(3)在训练中可采用教练员抛球给二传手时,由三名手举标志牌的防守队员(分别写上号码)在对方场区附近随意跑动,要求二传手在传球的同时喊出手举标志牌的队员所在的大致位置。
(4)在训练中设置模拟比赛,二传手应时刻注意自己、来球、对手、同伴的位置,有意识地将它们收纳于自己的观察范围之内,根据来球方向、高低、速度等的变化,分别在二、三、四号位轮换进行练习。
(5)分别在二、三号位随时观察扣球队员分别在二、三、四号位助跑上步的情况和对方拦网队员的动态,组织最合理的进攻,争取迷惑和避开对方的拦网队员,依次轮换。
(二)立体视觉技能的训练
二传手是全队进攻和防守的枢纽,排球比赛中对“制空权”的争夺很重要,这就需要二传手必须具备很好的立体观察能力,立体观察能力的强弱直接成为制约双方胜败的关键。
(1)让两名二传手隔网相对,进行对传球,教练员站在两名二传手的侧面,在两名二传手传球的过程中,教练员做出不同的手势,传球的队员用眼睛的余光观察,但注意不能转头、不能斜视。当教练员伸出手指是单数时,两面二传手继续传球,当教练员伸出手指是双数时,则传球的队员要将排球传给教练员,依次进行。在练习中,教练员的位置可以随时走动,加大练习的难度。
(2)二传手分别给二、四号位进攻队员传平拉开球和短平快球,反复感觉扣球位置不同所带来的空间位置的差异。
(3)三名拦网队员,其中一名是高个队员,要求三人拦网位置不断变换,并要求二传手传球的一瞬间能观察到高个队员所处的位置,根据观察到的情况来组织战术配合,尽量做到避开高个队员。
立体视觉并非人们先天所具有,而是后天培养训练所形成。经过专业训练,二传手在球场上可以同时观察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战术组合群,并有目的的进行注意分配。选择一个作为注意的中心,使大脑皮层在同一时间内只出现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兴奋点,熟练地做出技战术动作。立体视觉的运用还须与心理控制、心理活动相配合,这都须在平时的训练中加以注意和培养。
(三)运动视觉技能的训练
随着现代排球运动向“高速度”的方向发展,在移动中观察物体和观察移动物体的能力在排球运动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对二传手运动视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教练员在训练中必须加强对二传手运动观察能力的培养。在进行运动视觉的培养训练过程中,还必须与球场意识、预判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融会贯通,运用流畅。
(1)二传手位于网前2、3号位之间选择站位,排球网对面站一名拦网队员,教练员将排球抛给二传手,二传手用眼的余光观察拦网队员的移动方向,并将排球传向相反的方向。
(2)安排“心跟进”防守阵形,要求二传手在传球时能够判断对方防守队形,根据观察到的情况来组织进攻,一旦发现空档,可采用二次扣球或二次吊球。
(3)安排“边跟进”防守阵形,要求二传手在传球时能判断对方防守队形,根据观察到的情况来组织进攻,一旦发现空档,可采用二次扣球或二次吊球。
中学排球二传手的培养是一项周期性、系统性工程,这就需要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按照循序渐进、区别对待的原则进行科学的训练,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队员建立观察的意识,不断地强化对二传手视觉技能的训练。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维生素B12滴眼液;视觉训练;调节性视疲劳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5.005
Clinical research of vitamin B12 eye drops combined with visual training in the treatment of accommodative asthenopia ZHANG Lan-hua, LI Wei-qiang, SU Yan, et al.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First Auto Work General Hospital, Changchun 13001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urative effect by vitamin B12 eye drops combined with visual training in the treatment of accommodative asthenopia. Methods A total of 150 patients (300 eyes) with asthenopia as main symptom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 1, group 2 and group 3, with 50 cases (100 eyes) in each group. Group 1 received visual training (lens exercises), group 2 received vitamin B12 eye drops (Sankeba eye drops), and group 3 received vitamin B12 eye drops combined with lens exercises. Clinical effects in the three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56.0% in group 1, 64.0% in group 2 and 90.0% in group 3. The difference of total effective rate between group 3 and group 1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χ2=14.66, P
【Key words】 Vitamin B12 eye drops; Visual training; Accommodative asthenopia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来眼科门诊收治并诊断为调节性视疲劳患者150例(300只眼)。入选标准:①均按视疲劳诊断标准确诊[2];②有长时间伏案, 近距离长时间用眼注视史;③双眼发病。排除标准:①妊娠、哺乳期妇女;②主要脏器功能障碍患者;③急性结膜炎、青光眼、角膜疾患和其他感染性眼疾患者;④青光眼和严重干眼症患者;⑤依从性差者;⑥不能明确表达眼部不适症状的患者。150例患者中男98例, 女52例;年龄15~60岁, 年龄最小15岁, 最大50岁, 平均年龄(25.86±8.32)岁;病程2~3个月, 平均病程(2.52±0.59)个月;其中30岁以下95例, 30~45q33例, 46~60岁22例;眼酸胀87例, 眼干燥72例, 眼痛66例、视物稍模糊25例, 其他如头晕、上眼睑沉重感、畏光、头痛等43例;同时合并屈光不正患者35例, 外隐斜患者5例;4例配戴老视眼镜6~11个月, 无配戴角膜接触镜史及眼部手术史。其中轻度视疲劳患者52例, 中度50例, 重度48例;134只眼诊断为中度干眼, 166只眼诊断为轻度干眼。视疲劳主要症状:①烧灼感, 眼痛, 眼干涩, 眼痒, 流泪;②复视, 暂时性视力下降;③记忆力减退, 失眠, 头痛, 头晕, 恶心。对患者常规进行眼部检查, 并除外器质性眼病之后, 其中符合①②症状中5项以上或下列临床症状中至少有3项者即可作出诊断:眼及眼眶周围胀痛、近距离工作不能持久、暂时性视物模糊、记忆力减退、头痛、头晕。将患者随机分为第1组、第2组、第3组, 每组50例(100只眼)。
1. 2 常规眼科检查 由同一名眼科医生对所有的患者行眼科常规检查, 同时排除器质性疾病, 检查项目包括:①眼压、眼位、裸眼视力、矫正视力、裂隙灯等眼前节检查, 排除睑板腺疾病、沙眼、睑缘炎、翼状胬肉和角膜炎、干眼症等。②通过眼科常规及特殊检查排除眼内疾病。视力检查包括远、近视力检查;裸眼视力0.5者30只眼, 0.6者34只眼, 0.8以上者48只眼。③电脑验光仪检查曲率和度数;查片仪检查旧眼镜的度数;④综合验光仪检查:左右眼分别主觉验光(最佳矫正视力的最大正镜度数);两眼度数达到平衡;主导眼清晰;调节功能检查:调节幅度、集合近点、调节反应、调节灵敏度、正相对调节、负相对调节、正融像性聚散能力、负融像性聚散能力;远及近距离水平隐性斜视;明确视觉问题的相关检查, 以明确诊断。每一位患者经过综合验光仪(验光仪Topcon KR 8900)验光后, 应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滴眼连续3次点眼, 每次间隔10 min, 当瞳孔充分散大直径达8 mm以上时再次验光, 记录每位患者散瞳前后所测的屈光度数, 并再次测眼压和详细检查眼底情况;⑤配镜:选择与镜片相符的眼镜框架, 保证患者的瞳孔能够和镜片光学中心相对应, 并保证散光轴向准确无误。通常, 配镜原则是远视眼患者给予全部或者部分矫正, 近视眼患者按可以接受的程度, 选用最佳矫正视力的最大正镜度进行矫正[1]。
1. 3 方法 第1组采取视觉训练(晶体操):嘱患者注视40 cm处1.0的近视标, 然后注视5 m以外的精细视标, 3次/d, 重复训练, 每次训练20个周期, 连训练28 d为1个疗程。第2组采取维生素B12滴眼液(散克巴滴眼液)点双眼, 5次/d, 1滴/次, 连续点眼28 d;第3组采取维生素B12滴眼液(散克巴滴眼液)联合晶体操视觉训练方法, 点药加训练连续应用28 d为1个疗程。
1. 4 观察指标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的诊断标准判定三组患者的疗效, 分为无效、有效、显效、治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采用视疲劳主观症状问卷评分对50例维生素B12滴眼液联合视觉训练患者治疗前后眼部不适症状进行评分, 问卷调查内容:①眼及眼眶周围胀痛;②头痛;③近距离工作不能持久;④记忆力减退。并分析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及差值。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三组患者疗效比较 第1组无效22例, 有效20例, 显效7例, 治愈1例, 总有效率为56.0%。第2组无效18例, 有效22例, 显效8例, 治愈2例, 总有效率为64.0%。第3组无效5例, 有效30例, 显效10例, 治愈5例, 总有效率为90.0%。第3组与第1组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6, P
2. 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三组治疗后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减少,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3 维生素B12滴眼液联合视觉训练患者治疗前后眼部不适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 维生素B12滴眼液联合视觉训练患者近距离工作不能持久、眼及眼眶周围胀痛、头痛、记忆力减退评分分别为(2.04±2.11)、(1.74±2.22)、(0.76±1.19)、(0.56±0.67)分, 治疗后各指标评分分别为(0.24±0.41)、(0.34±0.73)、(0.31±0.41)、(0.14±0.31)分, 治疗后各指标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视疲劳[3]又称眼疲劳, 是以患者自觉眼部症状为基础, 眼或全身器质性因素与精神(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征。主要发生在30~50岁, 随着年龄增长, 眼的调节能力、集合能力下降, 在长期近距离用眼工作后则容易出现视疲劳[4], 严重者可导致患者的工作效率降低和生活质量下降[5, 6]。通常出现双眼或单眼视物模糊、畏光、流泪、酸胀、疼痛、干涩、异物感、烧灼感, 不能持久地阅读, 甚至头痛、恶心。以Rechichi等[7]提出的视疲劳综合判断标准中的10个症状中有2个或2个以上, 即可诊断。目前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 电视、手机、电脑已同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密不可分, 视疲劳发病率不断上升, 已成为一种心身疾病, 有的学生为此退学, 严重影响人们正常工作生活, 影响生活质量, 应得到社会广泛关注, 通过对视疲劳患者的一些列检查、分析并作出早期诊断, 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使视疲劳症状得到改善, 提高生活质量, 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目前视疲劳是非常常见的眼科疾病, 来就诊的患者临床症状纷繁复杂, 计算机、手机的广泛使用和视频终端的普及使视疲劳的发生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导致视疲劳的常见因素有眼部因素、功能性因素、环境因素、精神因素及器质性因素等[8]。
一般认为, 视疲劳的病因比较复杂, 并非独立的眼病, 以自觉症状为主的错综复杂的症候群, 归属于身心疾病范畴[9], 因而被称为视疲劳综合征, 多归因于用眼过度, 认为视疲劳是常见的眼部症状, 并非独立的眼病, 关于对视疲劳的治疗, 要从多方面因素考虑, 对因、对症、休息及调理。至今认为, 治疗或改善视疲劳的关键仍是眼局部用药。视疲劳患者由于高强度和近距离用眼, 导致眼睛出现视疲劳。此外, 眼部肌肉长时间保持一种操作姿势、用力不平衡均可引起视疲劳。正常人眼的调节能力主要取决于睫状肌, 40岁以后人眼晶状体调节力下降到正常调节力的1/2, 观看远处物体或休息时可使症状减轻, 长时间看近处物体时由于睫状肌产生调节过强即有视物模糊、重叠, 可自觉复视[10]。这类患者即使佩戴合适的矫正眼镜, 也不能完全消除疲劳症状。
目前认为近视眼发生的关键因素与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引起眼部肌肉的调节紊乱有关 [11]。有研究明确报道, 近视眼的形成和发展与睫状肌的调节有相关性[12]。已有研究表明, 维生素B12滴眼液能改善视疲劳时眼部睫状肌的调节[13]。本研究观察了应用维生素B12滴眼液(散克巴滴眼液)联合视觉训练治疗调节性视疲劳。维生素B12主要作用于睫状肌, 通过增加睫状肌对氧的利用, 促进血液中三磷酸腺苷的产生, 进一步增加睫状肌的血流量, 从而改善调节性视疲劳, 此外加之视觉训练, 使过度紧张的睫状肌得到缓解, 最终达到改善视疲劳的目的。
维生素B12具有亲神经特性, 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B12对神经细胞膜的去极化作用可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 同时促进髓鞘修复, 进而对神经组织机能的维持与再生发挥重要的作用;维生素B12对于视觉神经系统的改善, 主要通过改善睫状肌的血流量从而改善末梢神经的功能、增强新陈代谢来改善眼的调节能力, 从而缓解视疲劳的症状[14]。目前, 虽有很多方面资料报道对多组分维生素进行测定, 但维生素类多数稳定性差、异构体种类多、化学结构复杂, 是分析测试的难点[15]。Radhakrishnan等[16]学者提示近视眼患者远距离调节灵度、调节幅度、调节力均明显低于正视眼。但维生素B12对反应调节的能力、调节幅度、负相关调节力、正相关调节力及调节灵敏度的改善是否有助于减缓青少年近视的发展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结果显示, 第1组总有效率为56.0%, 第2组总有效率为64.0%, 第3组总有效率为90.0%。第3组与第1组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6, P
的改善程度优于第1、2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维生素B12滴眼液和视觉训练均能有效改善调节性视疲劳, 但两者联合应用治疗效果更好, 能明显改善调节性视疲劳症状、对青少年近视眼患者的调节功能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玉敏, 李莹, 金玉梅. 成人近视不同验光方法的差异和相关因素分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5, 23(11):1225-1228.
[2] 吴盛, 吴至凤. 视疲劳研究概述.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7, 27(3):480-482.
[3] 肖秀林, 叶建忠, 许建铮, 等. 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老视视疲劳. 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23):192-194.
[4] 尹忠贵, 汪芳润, 金复生. 视疲劳503例的观察研究.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01, 23(3):281-282.
[5] Yamada M, Mizuno Y, Shigeyasu C. Impact of dry eye on work productivity. Clinicoeconomics & Outcomes Research Ceor, 2012, 4(default):307.
[6] Takamura E, Tsubota K, Watanabe H, et al. A randomised, double-masked comparison study of diquafosol versus sodium hyaluronate ophthalmic solutions in dry eye patients. 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2012, 96(10):1310-1315.
[7] Rechichi C, Scullica L. Asthenopia and monitor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Fran?ais Dophtalmologie, 1990, 13(8-9):456.
[8] 董坤丽, 郑艳霞, 杨继君, 等. 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学生视疲劳疗效观察.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1, 32(10):1152-1153.
[9] 李凤鸣.眼科全书.北京:人民l生出版社, 1996:2652.
[10] 吴晓. 隐斜视与视疲劳. 中华眼科杂志, 2003, 39(12):763-765.
[11] 徐广第.眼科屈光学.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1:50-55.
[12] Troilo D, Quinn N, Baker K. Accommodation and Induced Myopia in Marmosets. Vision Research, 2007, 47(9):1228-1244.
[13] Bastonero S, Peverini OA, Orta R, et al. Anisotropic surface relief diffraction gratings under arbitrary plane wave incidence. Optical and Quantum Electronics, 2000, 32(6):1013-1025.
[14] 支娟. HPLC法测定维生素B12滴眼液中维生素B12的含量// 江苏省药学大会暨江苏省药师周大会. 2010:10.
[15] Ryanharshman M, Aldoori W. Vitamin B12 and health. Canadian Family Physician Médecin De Famille Canadien, 2008, 54(4):536-541.
关键词:幼儿歌唱活动;教学改革;音乐剧;角色训练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2)02-
国家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1.艺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幼儿艺术教育应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与现象,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2.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中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围绕这一指导思想,笔者拟在现有的幼儿歌唱活动中引入音乐剧的角色训练模式,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为指引,旨在全面培养幼儿听觉、视觉、表演等多方面的能力,为幼儿提供一个更好的音乐学习平台。
一、幼儿园歌唱活动教学现状
根据笔者多年在各层次幼儿园的观察和调查所见,在幼儿园歌唱活动中,相当多的教师只能凭借自己的专长或者喜好开展教学活动,缺乏统一、专业的教学材料,缺乏目的性和延续性,忽略幼儿艺术审美的需求和对艺术能力的培养,既无针对性,也无乐趣可言。总的来说,幼儿园歌唱活动的基本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律动或欣赏代替歌唱活动
个别教师只是用欣赏歌曲的方式或音乐律动的方式来代替歌曲演唱。这些方式都只能片面地影响幼儿对于音乐的感知,且大多处于被动状态,缺乏对于音乐的理解和表达,不能使幼儿享受到音乐表演所带来的乐趣。
(二)简单播放碟片或录音让幼儿模唱
部分教师只是单纯地引导幼儿跟随碟片或录音模唱,对于理解歌曲的情景、歌词的整体意思和所表达的情感毫无帮助,孩子们依旧不能从抽象的教学方式中清楚地体会音乐表达的意义。单纯地模仿演唱导致幼儿自身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三)教师弹琴逐句教唱
这种教学方式也存在局限性,教师在弹琴及示范演唱的时候虽能展现出歌曲具体的感情,有助于加深幼儿对歌曲的理解,但是幼儿自身的表现能力依旧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四)将歌曲演唱延伸为游戏
部分教师在弹琴逐句教唱的基础上,能根据适当的歌词与情境,将整首歌曲延伸为游戏,增加幼儿对歌曲的兴趣和参与性。但面对人数较多、爱好不一的孩子们,教师难以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无法全面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以上几种现象造成了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主动性较差,对所唱歌曲不知其意,缺乏学习的欲望,更不要说发展他们的创造力了。
二、运用角色训练模式的目的和意义
在幼儿园歌唱活动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幼儿对单一的歌曲演唱并不感兴趣,他们更热衷于演唱影视剧、动画片等的主题曲。考究原因,是因为孩子们对剧中的人物有了一定认识和感知,所以他们愿意以唱歌的形式来进行情感体验。多年来,笔者一直在实践中探寻使幼儿能进行情感体验的歌唱教学方式,而近年音乐剧在内地的流行引发了笔者新的思考。
(一)音乐剧角色训练模式
音乐剧作为综合性突出的表演形式,可以极大地满足幼儿对于游戏性、自主性和多样性的需求。根据情境创设,不同的角色配以不同的台词、表演、演唱,让拥有不同特质的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参与进来。音乐剧角色训练模式则是以音乐与剧本为规定情景,以“假设”为塑造角色的手段,以歌唱,对白与“动作”为具体呈现方式的一种综合训练模式,用以增进某个设定的角色各个方面的表现力——思维、感受、行为。
(二)教学改革的目的
1.听觉方面:使幼儿能够通过倾听角色的对白、背景音乐、演唱,分辨不同的音色、速度、力度,区分不同的音乐类型,建立内心的听觉记忆;通过讨论、分析等方式,表达对音乐的审美体验。
2.视觉方面:使幼儿通过情景创设,构思需要表现的主题与内容,引导幼儿进行角色遐想,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和兴趣。
3.表演方面:使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以肢体表现或对白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激发其表演的欲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开发幼儿的创作潜能。
(三)教学改革的意义
1.幼儿方面: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幼儿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使他们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鼓励和启发其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2.教师发展方面:教师是幼儿学习演唱的引领者和促进者。将音乐剧的元素引入幼儿歌唱活动,自然对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新理念、新方式带来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新变化。
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方,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孩子,逐步培养幼儿自发学习的主动性。全面培养他们听觉、视觉、触觉、形体、语言等方面的能力,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音乐学习平台。
三、歌唱活动教学改革的具体设想
(一)基本主张
将音乐剧角色训练引入幼儿歌唱活动中,在歌唱教学法中融入情景表演。一个歌唱活动绝非单纯的歌曲演唱,所有歌曲应以情节为背景,结合演唱、表演、台词等形式,针对幼儿特殊的心理及生理特点,进行音准、节奏的训练,分角色演绎歌曲,使幼儿身临其境,全身心投入到整个音乐表演中,变单一的演唱为全方位能力的展现。在教学活动中,创造良好的表演氛围,让孩子的歌唱活动更具情景化,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使其在演唱歌曲时充满想象力、创造力,尽情享受歌唱的乐趣。
关键词:学校体育;感觉统合训练;小学体育教学
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生活中的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不少儿童感觉神经系统方面的训练比较缺失,这样就会诱发不同种类的神经方面的疾病。根据调查显示,在当下的城市之中感觉统合失调症的患者越来越多,几乎达到10%~30%。特别是小学期间的儿童,出现感觉统合失调症非常的普遍。但是6岁到13岁之间是感觉统合失调治理的最佳时间,换句话来说小学期间是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得到更好控制的阶段。许多实践证明,体育活动对于学龄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症状的改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在小学期间身体活动不仅仅有助于学生“三维健康”,此外对于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疾患的防治更有明显效果,可使得小学体育课程更好地实现其目标。
一、造成感觉统合失调的几个因素
1.神经系统被损害或是出现紊乱现象
神经之中的中枢神经为感觉统合创造了一定的物质条件,这也成为诱发感觉统合失调的主要因素。儿童的感觉统合是指许多部位的中枢神经一起作用。所以,不同部位的感觉神经中枢之间互相作用构成一个整体,一旦中枢神经出现紊乱,或是被损害,这样统合神经的联结就会出现终止,进而诱发感觉统合失调。这一现象也充分地说明了,脐带绕颈、脑膜炎等会诱发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此外,一些药物、环境食物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比方说铅摄入过多等,这样都会诱发神经系统出现紊乱,最终使得感觉统合出现失调。
2.在感觉刺激训练方面比较匮乏
虽然胎儿在子宫里面的时候就可受到感觉刺激,但是那时候的感觉刺激非常少,又很稳定,所以,实施统合训练在小学阶段效果是最好的。当下父母的教育方法以及生活模式使得小学生感觉刺激越来越少。目前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过分的溺爱,不让孩子去玩、去跑,这样得不到及时的训练,会诱发统合失调。再加上城市楼宇比较密集,活动的空间比较狭小,小学生不能在室外自由的奔跑、跳跃、攀爬等刺激性的活动,这样就会极大地缺少感觉刺激。此外这些刺激运动又可以锻炼其协调能力、平衡控制能力,这样因为缺少感觉刺激,学生的眼、手协调能力就会非常的不好,大脑也不能很好地控制身体的各个部位,这样就加剧了统合失调问题。还有就是儿童的气质、性格等个性特征,与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有直接的关系。经过研究说明:对于易养型儿童来说,感觉统合正常的儿童占有很大一部分,而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大都在启动缓慢型儿童和难养型儿童之中,他们之间有明显的不同点。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感觉统合训练的方案
1.关注器材的新玩法
虽然器材的品种是可数的,而一种器材的使用方法却非常多,这样训练内容多种多样,学生就会踊跃地参加体育活动。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上,要考虑到同一器材让学生保持持续的新鲜感,这样就要创新器材的多种玩法,注重玩法的多样化、生动化。比方说,对于大笼球的玩法,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之中我们可用多种方法。学生可在大笼球上俯卧。学生还可以把腹部当作支撑点,趴于大笼球之上,头部向上,双眼看向前方。让其他的学生把他双脚抓起,把其双腿平行举起,顺着大笼球的转动方面运动,一点一点地左右、前后运动,速度也有快慢的变化,这样可让学生感觉到前倾的感觉,对其重力感调试有一定的效果。也可让学生坐在大笼球上面,可和同学一起协同完成,也可锻炼其独立完成。或是把大笼球放在俯卧或仰卧在地上的学生身上,慢慢压挤,让其感受滚压的感觉。
2.在游戏中完成教学任务
感觉统合训练之时使用游戏的模式效果最好,在游戏期间,学生可获得多种感知能力。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游戏比教学方法其最容易接受,教学方法最有效果。体育老师组织一段符合学生特点的游戏,使学生在游戏的时候去学习体育知识,锻炼体育知识。综合体育训练的实质,老师可实施集体游戏玩法、个体游戏玩法等。比方说,“滑板推球”这项集体合作游戏,其过程是学生在滑板上俯卧,把学生分成小组,小组最少可2人,也可多人,实施水平推球、接球活动,活动的形式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是斜线的模式。这样在开展活动的时候可使得学生颈、背部肌肉得到很好的收缩,可锻炼其眼球控制能力,促进其视觉、听觉得到很好的提高。
综上所述,体育老师在开展体育教学的时候学习环境是主要的,要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小学生在运动期间的感觉统合训练其实质是人体和器械、活动现场、周围的环境等融合在一起,并相互作用,使得身体的每一个器官都接受刺激,进而使小学生在触觉、视觉、平衡感、空间知觉、运动知觉、时间知觉等方面有所拓展,进而促进学生在做动作的时候更加的和谐。实施感觉统合训练有助于体育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感觉统合训练目标的融入,使得小学生强身健体、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