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适性发展;“三三一”教学;自学;导学;探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4-0036-02

小学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由此,青岛市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我校)探究了适性课堂“三三一”教学方式。“三三一”教学,是用“自学、导学、探究”三学归一的教学方式,完成创设情境、分析体验、拓展实践“三点一线”的教学过程,实现知识、技能、方法“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这里要提到的是“三学归一”的教学方式,它是一种全新的、颠覆过去教学模板的教学方式。对于这样一个全新的教学方式,笔者从最初的迷茫到有所感悟与收获。学生怎样自学与探究?教师如何导学又如何熟练运用这种教学方式才能引领学生适性发展?这一切都要我们从实践中去摸索探讨。下面就以“折线统计图”一课为例,谈一谈“三三一”课堂教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以求与读者共同商榷。

本节课执教的是青岛版五年级上册,信息窗1、2折线统计图。根据“三三一”课堂指导纲要,笔者为本节课量身定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有关知识目标主要是认识、会画折线统计图,体会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量变化中的作用。根据知识目标确定了学生应达到的能力目标:能合理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进一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能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或预测。

在学习方法上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学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培养学生掌握一些自主学习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通过探究新知掌握分析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上目标,互相渗透、不可割裂,最终达成本课学习的终极目标。

一、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通过反馈微视频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折线统计图。

【设计意图】教师首先以课本素材为情境,在微视频里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引导学生自学。然后以青岛的房价这样的学生身边的现实素材入手,绘制一幅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激活了学生头脑中有关统计的经验。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2. 分析体验

(1)小组讨论。①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时有哪些要领?还有什么细节要注意?②同一组数据用了两种统计图表示,这两种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③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在分析数据上各自有什么优势?

(2)小组汇报,教师适时引导并总结。

【师总结】课件演示条形图隐藏数据只看竖条,让学生体会在条形统计图中通过条形的高矮就能反映出数量的多少。

课件演示将条形变化成点并连线,当把点用线连起来的时候看到的不仅仅是数量,而是走势变化了。所以折线统计图不仅能反映出数量的多少,还能展示数量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适性课堂应该拓展学生独立思辨、自我提升的张力,发展学生相互交流、协同生长的空间。在开课伊始就开门见山,将所有问题放手让学生讨论,注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给学生创设了观察、发现、思考、交流的学习空间。教师在总结时适时引导,这种自学、导学加探究“三学归一”的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的适性发展。

3. 拓展延伸

(1)教学信息窗二,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教师出示这两组数据(①2016年8月青岛市各区新房成交量统计表;②2015.11~2016.11北京市新房成交量月度统计表),小组合作分析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然后画出相应的统计图。

教师结合小组汇报追问引导学生分析两幅统计图。

【设计意图】统计的核心目标是学生经历数据分析活动过程,掌握一定的数据处理方法。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独立分析选择合适的统计图,以加深学生对统计意义的理解,注重了解决问题策略的渗透。

(2)渗透复制折线统计图。教师出示一张青岛市2015.11~2016.11新房成交量月度统计图简单分析后,课件演示将青岛市和北京市新房成交量月度统计图合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并结合时事新闻让学生体会变化原因。

【设计意图】本环节由单式折线统计图自然过渡到复式折线统计图,增加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并结合时事新闻再度引导学生对统计图进行分析,培养了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和分析身边的事物。

(3)回归生活,实践应用。

① 以下几种生活现象选择哪种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比较合适?

a. 青岛市2016.1~2016.12 PM2.5浓度监测。

b. 2016年10月全国部分城市PM2.5浓度监测。

c. 病人24小时体温情况监测。

d. 文具店2016年不同文具销售情况统计。

② 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应用是很广泛的,你知道身边哪些事物应用了折线统计图吗?

③ 师:其实折线图还能记录一个人运动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与多形式的巩固性练习与开放性、深化性练习,学生在应用拓展中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在关注数据的同时打开思路,从折线的形态分析变化,透视“图外之意”,进行折线图示意义的猜想和联想,让学习呈现出立体丰满的态势。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三三一”教学方式的一次实践应用,从课堂实践到课后研讨有以下几处感悟:

1. 在创设情境这一教学环节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适性课堂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把学生引入一个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不同地域的学生生活背景不尽相同,所以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应该多样化、切合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为达到上述目标,笔者大胆地尝试把教材进行重组。课本呈现的素材距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学习起来可能会感到枯燥,没有亲切感,也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今年青岛市被评为全国最宜居住的城市,房价猛涨,笔者特意选取了热门话题――青岛的房价为例题学习内容,在分析数据后进行预测。这一连串贯穿课堂始终的教学情境,蕴含丰富的数学知识。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从情境中得到学习的动力和源泉。

2. 巧妙的课前微课自学,深入的课中导学探究,实现了多个知识点的整合

在第一次试教时,由于担心学生不能充分掌握画法,领略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笔者设计的前三个环节是:①课前自学微视频里的折线统计图画法;②课上反馈画法;③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总结各自的特点并详细追问折线统计图中点的作用和线的作用。最后教师总结板书强化知识点来逐步引导。结果上课时发现问题简单,孩子们上课时毫无兴趣,导学过程过于琐碎,导致时间不够,没有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

几位老师深入研究“三三一”教学方式,重新设计教学环节,在第二次试教时改成开课简单回顾课前微视频,紧接着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①折线统计图画法的要领是什么?有哪些注意事项?②同一组数据分别用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③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在分析数据时各自的优势是什么?结果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完全能通过讨论探究,自主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当一个小组汇报得不够完善时,另一个小组马上补充。全班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老师所担心的根本不存在。这样设计之后,孩子们进行了深入讨论探究,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不仅将教材的两个信息窗整合到一节课,完成了两节课的教学任务,还将知识延伸到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这种“自学、导学、探究”三学归一的教学方式促进了课内多个相似知识点的课程整合。

3. 巧设问题,体现统计图的重要性和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统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某个现实问题,本课通过设置“对比青岛市和北京市住房成交量”的问题,并将两条折线合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体会感受折线统计图能有效地分析数据的变化。又列举了一些如体温变化、PM2.5监测等生活问题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一方面突出了统计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使学生在选择统计图的过程中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特征的认识。这样顺学而导,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找到新方法,显示了折线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

4. 引领学生适性发展

在折线统计图学习中,结合身边发生的大事、时事新闻,进行小组合作等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去制图、去探索、去讲解,培养了学生关心家乡事,用数学的眼光分析身边的事物的能力。最后,在各方面的反馈中,让学生在感悟、选择、反思、纠正中学到了知识,三学归一的教学方式为学生适性发展打下基础。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摘 要】统计具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它跟生活联系紧密。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观察分析,作出简单判断、预测及学会合理决策的环节,使学生获得统计活动的亲身体验,逐步形成用数据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在解释现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统计观念得到提高。

关键词 生活实际;分析数据;判断;预测;决策;统计观念

统计”是小学数学四大领域内容之一。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影响着老师们的授课,重视传授知识,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忽视统计学知识本身的意义和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统计学在生活中预测、决策等功能,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呢?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数学源自于生活,小学统计教学内容要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只有统计教学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才有可能组织好统计教学。

如:我在听教学人教版四下的“折线统计图”一课时,老师把学生非常熟悉的测试口算成绩设计成统计表和统计图,通过“比眼力”的游戏,快速出示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找出最高分与最低分。教师在引导学生质疑游戏的公平性,凸显出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能很快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接着老师在教学新课时从条形统计图入手,出示小娟同学口算测试成绩的条形统计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并提问:“观察我们时一个直条一个直条来看,如果整体地看,你对小娟的成绩还有什么感觉”,生获得有点乱,高高低低;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从统计图的顶端观察——从顶端引出横线——引出点——再连接起来。这个教学活动的设计让学生经历了条形统计图向折线统计图转变形成的过程,体验到折线统计图是在生活中为了了解一件事情到总体变化情况而产生的,比条形统计图更简洁明了,它的产生是生活的需要。

最难能可贵的是,老师在这节课快结束时提出问题:“折线统计图这么好用,为什么还要学习条形统计图?”学生通过辩论后得出:“各有各的好!”接着老师出示两幅统计图,让学生根据表的内容适合选择运用哪种统计图,体现了学以致用。

这节课老师处处独具匠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数学学习情境中通过对比感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体验到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理解面对不同的分析对象需要选择不同的统计方式,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建立统计观念。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观念

《标准(2011年版》提出“数据分析观念”,它是由《标准(实验稿)》的统计观念转变而来的,点明了统计的核心是数据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体会数据中蕴涵的信息,借助统计知识这一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能力。

如:在听人教版四下教学“折线统计图”这一课时,老师出示两幅的折线统计图:

问:“你更欣赏哪个同学的口算测试成绩呢?”学生抢着回答:“我喜欢小娟,她的成绩更好,有三次考90多分,最低考72分。”“我更喜欢小军,他的成绩虽然不如小娟,起点低,但他很努力,每次考试都有进步”通过不同的回答,学生之间互相促进,知道读懂条形统计图,不但要看到每个数据,还要看懂数据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如果老师能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透过现象看到事情的本质,不断提高分析数据的能力。

统计学的研究依赖于对数的感悟,甚至是对一堆杂乱无章的数的感悟(当然这些数都是有实际背景的)。通过对数据的归纳整理和判断分析,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读懂统计图,学会分析数据背后的规律尤其重要。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判断、预测、决策的观念

统计是研究如何合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科学,它可以帮助人们从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我们制定决策提供依据。《标准(2011年版)》指出: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鉴定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同时指出虽然数据整理和分析的方法可以有所不同,但要求分析的结论清晰,那个更好地反映实际背景(参见例38和例40)。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据进行推断,做出合理的预测。

如:人教版五下“复式折线统计图一课”,老师教学新课提出问题:“根据统计图,简单分析两国在历届亚运会上的表现。”

生1:“中国队的表现总体呈上升趋势。”生2;“韩国队的表现也总体呈上升趋势。”生3:“中国队的整体实力比韩国队强。”面对直观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学生们做出了准确的判断。老师接着问:“你能预测一下在15届、16届中国队的表现吗?”生激动地预测:160枚、170枚……这时老师出示图2中中国队的金牌情况,学生欢呼雀跃,为自己猜测正确而激动。老师问:“你们根据什么预测的呢?”学生:“根据中国队的总体表现呗。”认为老师的问题实在太弱智了。接着老师又让学生继续预测韩国队的表现,这时学生的兴趣少了,估了几个比96更多,比中国队更少的数据,当老师揭示答案时,全班都傻眼了:“为什么?”有个体育爱好者回答:“我猜第14届亚运会韩国应该是东道主。”“哦!第中国队第10届得94枚金牌第11届得183枚,第11届应该东道主是我们中国。”师:“如果知道14届韩国是东道主你会怎么预测?”生:“比65枚略多一些,虽然答案不够准确,但不会相差太多。”师:“通过刚才的预测,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纷纷表示不能只看数据,还必须联系生活实际。这时有个学生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站起来举例:“我妈妈最近炒股,发现一只股票一直呈上升趋势时,她买了。”“赚了?”“亏了,我爸说这只股票升了那么久已经到峰顶了,才买,太迟了。”同学们通过观察分析,在预测与事实互证的过程中学会根据数据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要使预测更准确必须联系实际。对于图中比较反常的数据如第11届中国队的183枚、第14届韩国队的96枚会接受实际背景。

统计的核心是数据。“数据是信息的载体,这个载体包括数,也包括言语、信号、图像,反思能够承载上事物信息的东西都构成数据,而统计学就是通过这些载体来提前信息进行分析的科学和艺术。”统计具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它跟生活联系紧密。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观察分析,作出简单判断、预测及学会合理决策的环节,使学生获得统计活动的亲身体验,逐步形成用数据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在解释现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统计观念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68~69页例1、2。

教材解读:

本课的教学重点不是简单地解读统计图,而是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统计图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正确分析、判断或预测,但如果对统计图不进行认真分析,可能会得到不准确的信息,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或判断。因此,对统计数据必须进行认真、客观、全面的分析,以保证所得结论的真实性和判断的正确性。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师: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统计》。

二、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一)观察扇形统计图,正确获取信息。

⒈借助情境,理解“其他”。

图1

师:图1是六(2)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1:在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中,抖空竹占28%,游戏占20%,跑步占16%,其他占36%。

生2:喜欢抖空竹的同学比喜欢游戏和跑步的同学要多。

生3:喜欢其他运动的同学最多。

生4:喜欢跑步的同学最少。

师:你是怎么理解“其他”的?举例说说。

生:“其他”可能是跳绳、打乒乓球、打羽毛球、踢毽子……(师板书)

师:现在,谁来说说六(2)班同学最喜欢哪一项运动?

生1:抖空竹。

生2:不一定。可能是踢毽子的多,也可能是打乒乓球的多。(听了这个同学的回答,教室里顿时安静了。)

师:要想知道六(2)班同学最喜欢哪一项运动,必须把“其他36%”这个栏目具体化。

评析:把教材中的“彩电市场各品牌占有率统计图”更换成“六(2)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彰显了教师对学生现实的关注。让学生自己解释“其他”的内涵,远远胜过教师的讲解。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表示学生的思维已经进入状态,并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其他”的模糊性。

⒉细化“其他”,理解图意。

⑴出示提纲,引导自学。

出示学习提示:①在学习纸上把“其他”分一分,并写上运动名称和数据。②分好后判断下面两句话是否成立:喜欢抖空竹的同学最多;喜欢跑步的同学最少。

⑵交流成果,明晰图意。

师:谁来汇报一下学习成果?(要求先展示学习纸,再汇报结论)

生1:通过分一分,我发现“喜欢抖空竹的同学最多”这句话成立,“喜欢跑步的同学最少”这句话不成立。

生2:通过分一分,我发现“喜欢抖空竹的同学最多”和“喜欢跑步的同学最少”这两句话都不成立。

生3:通过分一分,我发现“喜欢抖空竹的同学最多”这句话成立,“喜欢跑步的同学最少”这句话也成立。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发现“喜欢抖空竹的人数最多”和“喜欢跑步的人数最少”这两句话有时候成立,有时候不成立,为什么?

生:因为“其他”两字表达的意思不清楚、不完整,所以无法知道喜欢哪项运动的同学多。

师:看来,我们在制作统计图时,一定要客观具体地反映信息;在分析统计图时,不要被数据模糊的统计图误导,一定要进行认真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

评析:通过三个典型学习成果的展示与汇报,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其他”两字表达的意思不清楚、不完整,其后的方法提炼也就水到渠成。

⑶及时追问,把握图意。

师:如果要保证六(2)班喜欢抖空竹的同学最多,跑步的同学最少,该如何修改?

生:“其他”中的每个运动项目的百分比既要小于28%,又要大于16%。

评析:此环节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其他”两字的丰富内涵。从学生的回答来看,他们已经把握“其他”的本质。

(二)观察折线统计图,作出正确判断。

⒈观察数据,正确判断。

师:为了提高同学们课间活动的质量,学校将组织跳绳比赛。下面是两名小朋友一周跳绳情况统计图,你觉得应该让谁参加好?说说你的理由。

生1:让小丽参加,因为代表小丽的折线上升趋势明显,表示她的成绩进步快。(大家都同意这位学生的意见)

师:请再仔细观察一下。

生2:小丽和小冬的成绩一样,两个同学都可以。

师:你怎么知道他们成绩是一样的。

生2:我是一个数据一个数据比较过去的。(师课件演示)

师:两幅统计图描述的统计数据完全相同,折线的变化趋势为什么却不一样呢?

生3:因为它们的标准不一样。(师课件演示)

师:如果两张统计图的标准统一,会怎么样?

生3:上升趋势就一样了。(课件出示相同标准的统计图)

评析:借助课件画龙点睛般地描述,学生清楚地感受到解读统计图不能仅凭感觉,要深入剖析。

⒉反思学习,形成经验。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不要被统计图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生2:要看清统计图的数据和标准。

师:对。我们在运用统计图进行比较和判断时,不能仅仅关注统计图的外在表象,还应了解统计图所包含的具体统计信息,统一标准,才能避免作出错误判断。

(板书:比较数据、统一标准)

评析:此时的小结,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关注。至此,本课学习的主题已一目了然。

三、随堂练习,延伸提高

⒈解决例1。

⒉照应例2。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一、合作学习形式化

【现象】四年级《素数和合数》教学片段

有位教师在执教素数和合数一课时,让学生对这样的一个问题展开讨论。

师:“1”为什么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请同学们就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学生四人一组开始讨论,3分钟左右)

师:(笑眯眯地)请同学来讲一讲。(没有一个学生举手)

师:(开始有点不自然了)再想想为什么?(还是没有一个人举手)

师:(急了)……

【反思】这是一节概念课的教学,就这节课而言,适合学生合作的问题不多。况且像上面这位教师提的问题根本没有讨论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发展,显然这是一种没有实际意义的合作学习。这样的合作不但不能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相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这位教师在教学中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潮流,纯粹是为合作而合作,没有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建议】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只有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供学生小组合作时思考,才能不断培养出有创新思维的人。因此教师必须深入学习新理念,深刻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透彻地分析教材和学生,在课堂上设置的问题应该是与学生“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并且有一定的探讨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使小组学习既“有形式”又“有内容”。

二、合作学习自由化

【现象】四年级《折线统计图》教学片段

教师在教学如何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时候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师:上面我们已认识了折线统计图,那么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步骤又该有哪些呢?请大家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教师的话音刚落,只听到“叭”的一声,前排学生立刻转向后排,大家七嘴八舌……

师转身自己在黑板上画折线统计图的纵、横轴。

经过一分钟左右,有的学生已经坐不住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的还做起了小动作,而教师仍然在黑板上画图……

【反思】这种现象在教学中普遍存在,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实际上这是一种合作“自由化”的现象。整个合作过程中学生放任自流,每个学生没有明确的合作目的,再加上缺少教师的引导,整个课堂乱成一团。其实这是由于学生知识结构、理解水平和合作习惯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这时需要教师做出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而这节课上该教师自行其是,未能真正发挥教师指导的作用。

【建议】首先教师必须确立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地位与职责。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就充分强调了教师在合作学习环境中的地位、职责和作用。因此教师在合作前要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架设合作的桥梁,引导学生自然地形成合作学习的动机。合作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彼此合作或安排一定的合作程序,还要保证小组成员进行有效的合作,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才能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从而使学生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展开小组合作,尽可能地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如这节课教师能课前做好准备,参与到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去,及时点拨学生,那么整个学习过程必将是一次成功的合作。

三、合作学习偏激化

【现象】五年级《解方程》教学片段

师:什么是解方程?(小组合作)

生汇报。

……

师:3x+4=25怎样解?(小组合作)

生汇报……

类似这样的小组合作,在本节课中出现了多次,大约用时25分钟。

【反思】我们知道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唯一的,因此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牵强附会。教师对于一个简单的解方程都采取小组合作,未免有些偏激,好像一有问题必须通过学生合作才能完成一样。事实证明,这样做只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建议】教师必须要弄明白学生合作学习的意义,明确合作的目标和任务,把握好合作的契机和合作的内容,正确处理好个别学习、合作学习的关系。对于简单的内容或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体验、完成。要切实从学生出发,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决定是否小组讨论,不要让有意义的合作学习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不要让合作学习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障碍。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一)

一、学生基本情况

本班现有学生44人,其中男生 人,女生 人。从整体上来看,本班学生的学习习惯良好,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能积极思考问题。对数学学科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学期期末考试均分69.3分,及格率77.27,优秀率31.82。其中学习比较突出的有5人,处于中间水平的有25人,中下水平的有14人。这14名学生主要表现在接受能力差,学习不够积极主动。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分数乘法、位置与方向、分数除法、比、圆、百分数、扇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总复习等。

三、教材变化:

分数乘法:突出强调分数乘法意义的两种形式,增加例2,作为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铺垫。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不单独编排,而是结合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进行教学。增加分数与小数的乘法。增加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由两个例题缩减为一个。“倒数的认识”由“分数乘法”单元移到“分数除法”单元。

位置与方向:把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用数对确定位置”移到五年级上册,把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用方向与距离确定位置”移到本册。

分数除法:“倒数的认识”由“分数乘法”单元移至本单元。把“比”的内容单设一单元。增加两类新的问题解决:和倍、差倍问题;可用单位“1”解决的问题。

比: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原来在分数除法单元,本册作为第四单元单独学习。教学内容基本无变化。

圆: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通过用圆规画圆引出圆的各部分名称,继而研究圆的性质。减少圆的对称性的篇幅。增加“利用圆设计图案”的内容。增加求圆外切正方形、圆内接正方形与圆之间面积的“问题解决”。“扇形”由选学内容变为正式教学内容。

百分数(一):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把“百分数的应用”分成两段,本册只教学百分数的一般性应用,而特殊应用如利率、折扣、成数,移至六年级下册。把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与求百分率、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结合起来,注重在应用过程中自然地引导学生把百分数和分数、小数进行互化。增加用单位“1”解决的实际问题。

扇形统计图: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增加根据选择合适统计图的内容。

数学广角——数与形: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把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的“鸡兔同笼”问题移至四年级下册,新编“数形结合”的内容。

四、教材分析和建议

本册教材的结构力求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继续体现实验教材中的风格与特点。它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1.改进分数乘、除法、比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识。加强直观教学,结合实际操作和直观图形,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方法。加强分数乘、除法的沟通与联系,促进知识正迁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不单独教学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意义,而是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具体情境和计算过程去理解运算意义。

(2)通过实际问题引出需要用分数乘、除法计算的问题,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理解分数乘、除法算法和算理,将解决问题教学与计算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学习计算的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借助操作与图示,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乘、除法的算法和算理。对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探索与理解,历来是教学的难点。教材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了涂色、折纸、画线段图等活动,采用手脑并用、数形结合的策略加以突破。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二)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80人,学生的听课习惯已初步养成,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能力强,学习有方法,学习兴趣浓厚;少部分学生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经常拖拉甚至不做。从去年的学习表现看,学生的计算的方法与质量有待进一步训练与提高。故在新学期里,我在此方面要多下苦功,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或运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四单元“比的认识”。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一单元“圆”。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对称性,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直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体会圆的本质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动手实验、拼摆操作等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能用圆规设计简单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图案设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圆周率发展历史的阅读,体会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2.第三单元“图形的变换”。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3.第六单元“观察物体”。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能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统计与概率

第七单元“统计”。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通过投球游戏、两城市降水量等实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与同伴进行交流。

(四)综合应用

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专题性的活动,即“数学与体育”、“生活中的数”,旨在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某一生活领域的实际问题。教材还安排了“看图找关系”的专题,旨在使学生体会图能直观、清晰、简捷地刻画关系。同时,还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某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活动。学生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整理与复习

教材安排了两个整理与复习。整理与复习改变单纯做题的模式,注重发展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每个整理与复习都分成三部分:对所学内容的整理,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一些练习题目。

“你学到了什么”这个栏目,目的是鼓励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反思,能运用列表或采用其他的形式对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的整理。

“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回顾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体会与进步。

三、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

本册教材力求体现整套教材的基本特点,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呈现学习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体验;注重学生的数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等的发展;避免程式化地叙述“算理”和死套题型地进行操练。具体表现如下:

1.在数与代数中,重视运用百分数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注重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比的过程及对比的意义的理解。

2.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注重在圆的特征、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的探索中,在图形的变换过程中,在观察物体的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统计的学习中,注重结合现实素材认识复式统计图,并从图中尽可能多次获取信息。

4.学生在从事专题性的活动时,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教学措施

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拟采用以下教学措施:

1、加强计算能力的培养,口算做到算得对算得快,笔算做到计算仔细,养成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2、把教学应用题做为本册的一个教学重点来抓,特别是圆柱、圆锥和比、比例方面的应用题,着重教学生理解题意,通过题目会自己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3、重视学生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手画图,发展学生动手能力。

5、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实际调查研究,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力。

6、通过单元检测掌握学生巩固知识的情况,若发现缺漏现象及时补救,课外作业做到精心设计,批改及时认真,并督促学生改正。

7、通过以优带潜、以优促潜、以优帮潜的活动,使优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潜能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去追优、赶优,从而达到全面发展。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三)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另一部分学生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经常拖拉甚至不做。从去年的学习表现看,学生的计算的方法与质量有待进一步训练与提高。优等生与后进生的差距明显。故在新学期里,我们在此方面要多下苦功,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的四化建设的新型人才而奋斗。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分为五大板快:

(一)、数与运算。1.第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2.第四单元“比的认识”。

(二)、空间与图形。1.第一单元“圆”。2.第三单元“图形的变换”。3.第六单元“观察物体”。

(三)、统计与概率。第五单元“统计”。

(四)、综合应用:数学与体育、生活中的数。

(五)、整理与复习。

三、教学目标(按照单元顺序)

第一单元“圆”:

1.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对称性,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直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体会圆的本质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动手实验、拼摆操作等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

3.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能用圆规设计简单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4.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图案设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5.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6.结合圆周率发展历史的阅读,体会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第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

1.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或运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三单元“图形的变换”: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第四单元“比的认识”:

1.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3.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五单元“统计”:

1.学生通过投球游戏、两城市降水量等实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

3.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与同伴进行交流。

第六单元“观察物体”:

1.学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能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3.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4.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综合应用:

即“数学与体育”、“生活中的数”,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某一生活领域的实际问题。教材还安排了“看图找关系”的专题,使学生体会图能直观、清晰、简捷地刻画关系。同时,还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某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活动。学生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整理与复习

教材安排了两个整理与复习。整理与复习改变单纯做题的模式,注重发展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每个整理与复习都分成三部分:对所学内容的整理,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一些练习题目。

“你学到了什么”这个栏目,目的是鼓励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反思,能运用列表或采用其他的形式对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的整理。

“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回顾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体会与进步。

四、教学措施:

1.鼓励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相关期刊更多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浙江化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化蓝天集团有限公司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湖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