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望月怀古

望月怀古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望月怀古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望月怀古范文第1篇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古

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4、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宋·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来源:文章屋网 )

望月怀古范文第2篇

2、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梁启超《太平洋遇雨》

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4、俯首无齐鲁,东瞻海似杯。——李梦阳《泰山》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6、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古》

7、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8、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古》

9、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九龄《春江花月夜》

10、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11、山水绕城春作涨,江涛入海夜通潮。——陈子澜《恩波桥诗》

12、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长歌行》

13、萧条起关塞,摇飏下蓬瀛。拂林花乱彩,响谷鸟分声。披云罗影散,泛水织文生。劳歌大风曲,威加四海清。——李世民《咏风》

14、海水无风时,波涛安悠悠。——白居易《题海图屏风》

15、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6、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17、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18、山水绕城春作涨,江涛入海夜通潮。——陈子澜《恩波桥诗》

19、城阙天中近,蓬瀛海上遥。——李隆基《送玄同真人李抱朴谒灊山仙祠》

20、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灵隐寺》

2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观沧海》

24、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25、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26、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潘阆《酒泉子》

27、以往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28、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

29、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30、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韩愈《精卫填海》

3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2、耽乐岂予尚,懿兹时景良。庶遂亭育恩,同致寰海康。——李适《中和节赐群臣宴赋七韵》

3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4、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轮征。——柳永《煮海歌》

35、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钱起《送僧归日本》

36、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7、以往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38、以往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39、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40、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1、海水无风时,波涛安悠悠。——白居易《题海图屏风》

42、披襟眺沧海,凭轼玩春芳。积流横地纪,疏派引天潢。——李世民《春日望海》

43、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长歌行》

44、海水无风时,波涛安悠悠。——白居易《题海图屏风》

45、山水绕城春作涨,江涛入海夜通潮。——陈子澜《恩波桥诗》

46、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7、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

48、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49、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长歌行》

望月怀古范文第3篇

关键词:意象;月亮;构成

自然界中的花鸟虫鱼、山水草木,皆可构成意象。月亮由于其美丽、高洁、深杳为人喜爱,更被诗人寄托了朦胧深邃的情感,成为古典诗歌的一个经典意象。“月”意象的构成可以从两方面分析:

一、因“象”以立“意”

意象由意(主观情感)与象(客观物象)两个基本因素构成,其中象是基础,即诗人的情感必须要借助于某个客观物象来表达。在古诗的传统里,人们总对某种事物寄托某种特殊的情感,比如望月思乡、折柳惜别、鸿雁思归等,这与事物本身具备的特质有关。

比如月亮引发相思,李白的《静夜思》写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自然而然,并不因诗人与读者时代和生活经历的差异产生隔膜。这与月亮的特质有关。首先,宁静的月夜,离乡背井的人容易感受到孤单,想及家乡、亲人、爱人朋友并渴望团聚。夜的静谧比之白昼更易让人陷入沉思,产生缠绵邈远的情思。其次,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自然勾起人们关于分离和团聚的联想。宋代吕本中的《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月亮不分南北东西与人相随,爱人与他却分隔异乡不能相聚;月亮圆了又缺,缺了还会圆,但人却是一经分散,难得团圆。人生的聚散与月亮的圆缺就建立了关联。再次,由于月亮的唯一性,天南地北的人共一轮明月,因此月亮便被作为传情的媒介,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为一种共通的情感体验,月亮承载了天下所有人的相思,“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张九龄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古》)更是道出,望月思乡是一种普遍的情感模式,自然界的月亮脱胎成经典的艺术形象。

二、“象”的丰富“意”蕴

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虽然人们习惯把一种情感投递于一种物象之上,但在这个基础上,也会由不同的个体生发出其他的联想,产生不同的意蕴和情感。

(一)人格境界决定的月亮的气质

曹植的《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这首诗是曹植代思妇抒情,借明月抒发对久游在外的丈夫的思念。月光照耀引忧樗迹高高在上的月亮代表只可仰望不可倚靠的夫君。丈夫在外仕途发展、情感变化一无把握,自己在家独守、被动等待、充满忧虑、终至无奈。她将夫君比喻为路中的清尘,将自己比喻为污浊的水泥,两人就像是没有交集的平行线,愈行愈远。诗人写出了古代不独立的女性生命依附于人的卑微和无奈。这里月亮引起的情思委婉深致、悲戚惶惶,具有强烈的女性气质。

再看一首杜甫诗,《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天地一沙鸥。”历尽沧桑、垂垂暮年的杜甫在成都草堂度过了难得的宁静岁月,由于好友严武去世失去生活依靠,被迫离蜀东下。他放眼望去,只见星星低垂,水天相接处一片旷野开阔伸展,俯身看一轮明月映照水中,随着江水波澜起伏动荡。好一番豪壮静谧的景致!月亮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涌动不息的,它蕴含着不折的生命力。作者是“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的杜甫,是“致君尧舜上,能使风俗淳”的杜甫,虽然一生坎凛,但志气未消,这里的月就有了一种阔大悲壮之感,具有阳刚之气。

(二)人生际遇带来的月亮的基调

望月怀古范文第4篇

雨还在下。漫步长巷,隔窗远望觅得幽幽灯火,启窗而观换却习习微风。淡淡的清水荡漾在白如玉的瓷杯中,闪着光的,不知是月影还是街灯。天色昏黑,看不见云雾萦绕在天际,星辰铺洒在银河,在这样一个夜晚,也许月亮不会出现。但我,却执意以为那浅浅的光就是月亮。青花突兀,抹不掉,拭不去,小心托在手心,光影斑驳,迷离似梦,百转千回,回环闪射。它,是像极了一道时间的流光的,把我昏昏欲睡的思绪给牵了出来。

我欲乘风归去,却恐琼楼玉宇。月是属于每个人的,同时也是属于我的。长径无人,空旷寂静,暗绿色的柳枝被雨水打湿倚在了石墙之上,月光长照,经久不衰。它清冷的光辉铺洒在明镜般的石桌上,无言胜有言,无声胜有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油然而生的淡泊之感占据了整个心田,胜败又如何,悲喜又如何,功名利禄,颓废享乐,一切的对立之面也应该得到一个融合。此时的心境并不亚于当年东坡居士,看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见到了,是心绪被梳理的畅快,是别愁被洗涤的晴朗,是与知己交心般惬意的安然。夜晚容易使人伤感,使人落寞,莫名的感怀古今,而月亮则是慰藉者,与一颗颗迷茫孤寂的心相伴相依。她清,她高,高处纵有千般不胜寒。也许她并不想与嫦娥玉兔相伴,与那一颗砍了就又死而复生的桂树同性,但悬在空中是她的使命,没有她,又何来中华博大精深的月文化?

真正爱月的人真的太少了。在古时,“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无论是古人今人,似乎都在共享同一轮明月,不同的月光吧。李白对月则是产生了更多的思索:“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也曾经望月思念乡人。古代与远古的对话,古代同古代的交流,今朝对古时的探求,今朝与今朝的思绪,四面八方的都凝来了,五色交辉,在月亮这一集中点发出炫目的奇景!是呵,蹉跎了百年岁月,又是此情此景,跨越千年的心,共享着如水的月色,其实你我并不遥远。似乎触手可及,但还是无法碰到,不敢碰到,唯恐伤了你那唯美的光辉,让天下看一个残缺的月!与我,用心交流就好。

月光随意的洒满各个角落,末了,只道“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望月怀古范文第5篇

一、注重积累,品味语言,反复诵读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更是艺术中的艺术。中国古典诗歌大都文质兼美,文短意长,寄兴遥深,且风格各异,题材多样。如中国古典诗歌风格就有空灵、质朴、含蓄、直白等。对于中学的诗歌教学,我倡导多朗读,美读,读出诗味、诗感。反复吟诵涵咏,往往会培养语感,陶冶情操,甚至能激发创作冲动。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诗的开始在朗读,读出声、色、景情与韵味,尽可能读出美来。反观如今的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一哄而起,声光电多了,琅琅的读书声少了,教师习惯于灌输和机械引导学生浅阅读,不知引导学生美读,不知引导学生由读而喜欢诗歌。

记忆是思维的基础。北宋哲学家张载曾说过:“书须成诵。”古人尤其讲究诵读积累。尤其在青少年时期,记忆深刻,精力旺盛,如能颂记几百首诗歌,尤其在以后,随着自身阅历和审美素养的提高,定能逐渐领略诗意之美。现今的中学生,缺少积累,仅限于教科书所列诗歌,局限于应试,文化底蕴肤浅。一代文豪朱自清曾言:“学习文字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这三百首诗虽少,是你自己的;那十部诗集虽多,看过就还给别人了。”由此可知,要想提高诗歌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厚实文化底蕴,就不能不吟诵优秀的诗歌。

二、发挥想象,注重审美,培养鉴赏能力

诗歌的美是复杂的,有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等。就意境而言,古诗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情趣,内涵丰富,大多借景抒情,咏史寄兴,即事抒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相见,重章叠唱,比喻拟人等表现手法。即便相隔千年,我们透过文本,通过想象仍能领悟诗句的深邃的意境。

诗歌是想象的艺术。巴金曾言:“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就没有佳作。”创作诗歌需要想象,欣赏诗歌也离不开想象。欣赏诗歌,只有融入想象,才能把握作者的情感,感知美的意境,才能使诗意自然流淌。如理解唐诗佳作的《宿建德江》,就不能不联系诗人孟浩然当时的情况:他年届四十,满怀希望到长安求仕,却失意而归。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只有放飞想象,放眼广袤的原野。我们还原特定的历史情境,就能想象到诗人漂泊劳顿而移舟泊岸,将船停靠在烟霭朦胧的小沙洲旁,羁旅愁思,正像薄暮的烟霭那样袭上人的心头。日暮黄昏,行船本该停下,让人好好休息一夜,以消除旅途疲劳,谁知众鸟归林的黄昏,又增添漂泊无依的孤寂与惆怅。“低”字堪称题眼,借以抒写客愁之心和仕途失意之情,并借“月”这一思乡意象抚慰自己孤寂的心灵。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想象特定的景物如舟、渚、天、月等来体会漂泊者的惆怅,仕途失意的落寞,壮志难酬的失望。

三、提高语文素养,掌握解题方法

不可否认,近年来的高考诗歌鉴赏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学的古典诗歌教学,引起了广大师生的重视。由于考试的诗歌都选自课外,学生在备考中要广泛的涉猎、品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做好诗歌欣赏题的一般流程。

首先是看题目,分析作者。一般而言,题目是作品的文眼,它能透露诗歌的情感和主旨等一些信息,如羁旅愁思、登高望远、吊古伤今、征人思夫、望月怀人、离情别绪等。如《金陵怀古》,就知道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这类诗歌往往从历史题材入手,借古讽今,感慨兴亡。又如,《赠汪伦》就是送别友人的别诗,歌颂友人情深,表达依依不舍的别情。就语言风格来说,不同的作者不尽相同,有的豪放,有的婉约。

其次是看背景注释,分析感情。知人论世,分析注释或背景,在鉴赏诗歌时更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诗歌内容。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与时代特点都会在诗歌中留下印记。如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单从字面上理解,似是一首世俗的生活诗,其实不然。史载,唐朝的科举制度,除了答卷外,还要考虑诸如出身、名气、品行、地位,甚至有无达官贵人推荐也很重要。杜甫也写过希望贵人举荐自己的干谒诗,即应试前献诗歌给朝中权贵,希望被赏识。知道了这一点,这首诗就不难理解了。

相关期刊更多

希望月报·下半月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青年发展基金会

希望月报·上半月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共青团中央

诗潮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