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阮籍咏怀诗

阮籍咏怀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阮籍咏怀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阮籍咏怀诗范文第1篇

【关键词】阮籍 酒 苦闷 咏怀诗 突围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说到:正始名士服药,竹林名士饮酒。作为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阮籍的逸事流传颇多,千载之下,其昂然不群的形象与超俗通脱的人格魅力依旧令人仰止。而阮籍所有的逸事几乎都与酒有不解之缘。《世说新语》关于阮籍的记载共有31则,其中12则在《世说新语・任诞》篇中,而《任诞》篇共只有54则,在此12篇中,涉及酒的有7则。由此可以看出,一方面其任诞不羁的程度在魏晋之交无人能及:另一方面,酒在阮籍的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与此不相对应的是他的八十二首咏怀诗中,涉及到酒的却仅仅只有两篇而已,本文试剖析阮籍的诗作与相关记载,以期探究他诗中无酒的几点原因。

阮籍内心的苦闷是他人难以想象的。“魏晋时代,崇奉礼教的看来似乎很不错,而实在是毁坏礼教,不信礼教的。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阮籍实质深信名教,内心以一个名教的真正、坚定的维护者和践行者自居,而现实却摧毁了他的信仰,迫使他成为名教的破坏者、毁灭者。他心向曹魏,一心维持传统的君臣纲纪,然而在强权面前又不得不违心为之犬马。只因与曹魏有牵连,何晏、夏候玄先后被杀,阮籍挚友嵇康亦被屠戮,而借曹魏之力得以显达的阮氏处境也就岌岌可危。这样的政治环境与社会氛围让阮籍惶恐难以自安,不敢乱说也不敢说,但内心被压抑的愤懑与悲哀却不是沉默可以消除的。有苦难言,有感难发,,身心压抑必然会寻找一个可以宣泄痛苦的手段,诗与酒,这时成了阮籍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情感载体。《文选》李善注曰:“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也。”阮籍为人极为谨慎,没有嵇康那样发扬蹈励与慷慨不羁的个人性情,这虽让其可以保全自己的生命于乱世之中,然而因此内心所不得不承受的折磨也是他人难以想象的。

诗歌是阮籍隐晦曲折寻求精神上自我解脱的重要途径。八十二首咏怀诗中与酒有关的诗仅有两首,这与生活中阮籍和酒的亲密程度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追其原因,大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求。其一,咏怀诗,目的不言而喻,即为抒发感慨、歌咏胸中怀抱。所以,无论清风孤雁,无论明月落日,都只是表现这种怀抱与感慨的意象而已,即使是酒。也同样只是一种手段,一种点缀。且看阮籍的部分咏怀诗。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徘徊何所见,忧思独伤心。――《咏怀诗》其一

人情有感慨,荡漾焉可能?挥涕怀哀伤,辛酸谁语哉?――《咏怀诗》其三

鸣雁飞南征,蹬鹅发哀音。素质游商声,凄怆伤我心。――《咏怀诗》其十二

感物怀殷忧,悄悄令心悲。多言焉所告,繁辞将诉谁?――《咏怀诗》其十八

诗中的大量出现诸如彷徨、凄怆、惆怅、哀伤等失路迷茫的词语,凝霜、寒鸟、离兽、秋风等萧索的意象,还有忧戚、咨嗟、殷忧、泣悲等无奈伤心之语。仿佛茫茫天地都是他不尽的悲哀。因为望之切,所以悲之深。阮籍心中强烈悲愤的情感不能自由抒发,迫于时势,只能以谨慎间接的方式深沉婉转的阐述。他的着重点不在这些纷多的词语,而在他的憔悴愤懑的心《世说新语・任诞》第五十一则载:王孝伯问王大:‘阮籍何如司马相如?’王大曰:‘阮籍胸中块垒,故须酒浇之。”‘块垒”注曰:“块垒,犹碗磊,喻胸次不平也。”酒是消解阮籍胸中郁积的愤懑之良药,其目的不在良药而在愈心疾,因而,他的诗中无酒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二,酒,对阮籍而言是一种麻醉痛苦神经的工具,是一种反抗现实的武器,而不是愉悦身心、陶醉情操的审美对象。王瑶先生在《中古文学史论集》中说到:“照老庄哲学的说法,形神相亲则神全,因而可求得一物我两冥的自然境界。”酒正是追求物我两冥的一种手段。竹林诸人皆好老庄,饮酒正是他们求得一种超越境界的实践。更重要的理由,还是实际的社会情势逼得他们不得不饮酒:为了逃避现实保全生命,他们不得不韬晦沉缅。“饮酒,有时是为了逃避,有时反而是为了反抗。”[2]既然是为了超越现实,忘怀形神之间的差距,实现物我两冥的统一,饮酒就不得不醇,否则,这样的境界就难以达到并享受其中一时之快乐。然而这样忘情的境界终为短暂,人大多的时候仍以清醒为主,痛苦仍是情感思绪的主调,于是所饮之酒就成了苦酒,于是饮酒成了苦闷的象征。此外,既然是反抗。酒就成为了一种武器。《咏怀诗》十五中云:西方有佳人。皎若白日光。修容耀姿美,顺风振微芳。表面上阮籍放达任诞,而实际上他对高洁人格的追求深入骨髓。魏晋信仰名教讲究正统。而司马氏以卑劣手段牟取政权,残酷打压魏室残余势力,这样的情况下他自身所信仰的高洁人格使他备感痛苦。积极出仕则心相违消极对待则有性命之忧,不管积极与消极对阮籍都是无法选择也无法行走的道路。那么剩下的只有逃避,而逃避即是不合作的一种态度,是一种消极的反抗。而他藉以逃避的途径正是饮酒。

其三,阮籍深受老庄思想影响,著有《通易论》、《通老论》和《达庄论》日常就“发言玄远”又“尤好庄老”,加之后来政治环境的恶化与社会玄学思潮的兴盛,他诗作中的隐逸思想和求仙倾向占了相当大的分量,道家所描述与创造的逍遥自然,潇洒不羁,任诞无我的境界成为他得以暂时栖息的精神家园。典例就是他所创造的理想人物大人先生。大人先生是阮籍的理想人格的代表,在其所著《大人先生传》中他如是描写到:夫大人者,乃与造物同体。天地并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变化散聚,不常其形。相同于庄子《逍遥游》中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阮籍幻想自己也可以与“无己至人,无功神人,无名圣人”的真人一样,邀游太极,无所羁绊。在阮籍的八十二首咏怀诗中,表达玄思的诗作为数众多,如下:

嚣鸠飞桑榆,海鸟运天池。岂不识宏大,羽翼不相宜。――《咏怀诗》其二十六

翩翩从风飞,悠悠去故居。离麾玉山下,遗弃毁与誉。―一_《咏怀诗》其四十

河上有丈人,纬萧弃明珠。甘彼藜藿食,乐是蓬蔷庐。――《咏怀诗=》其四十四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咏怀诗》其六十二

阮籍咏怀诗范文第2篇

体现中国古文化深厚积淀的古典诗词,集哲学思想、人生经验与审美意蕴于一体,具有他者不可替代的对人的理想、心智和情感的重要教育和激励价值。《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古典诗词这份宝贵的文学遗产,值得我们“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因此,教师要挖掘诗词中蕴藏的丰富精神营养,充分发挥诗教的特殊价值,使学生在古典诗词的滋养下,“发其志意”,与审美活动有机融合,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供更为广阔的生命空间,努力使他们成为情趣高雅、精神健康、人格丰盈的时代青年。

二、意象——解读诗词的钥匙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词的本质是抒情,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中国古典诗词往往借助意象把读者引入作品营造的意境,从而体味诗家词人的情感。

意象是诗词艺术的精灵,是解读诗词的钥匙。作为诗词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意象是熔铸了诗家词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词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固定。王昌龄《诗格》论诗艺创造时提出“意象经营”一说,“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即意象的创造,可以从讽诵前人的作品来触发文思,创造出新的意象。表明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经营”,有“递相沿袭”的特点,所谓“日月依旧而光景常新”。

从意象入手,展开想象和联想,是理解诗词的必由之路。所以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可将解读意象作为突破口。如能帮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意象的象征意义,则会对鉴赏古典诗词带来很大帮助。

因此,通过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进入诗词意境,感知诗词情感,把握诗词内容,领会诗词主旨,提高诗词鉴赏力,从而充分发挥诗教的特殊价值。

三、意象教学的具体措施

当前我们使用的苏教版必修一至五与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等教材,其古诗词所占的篇幅大增,大量背诵内容让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再者,中国古典诗词具有凝练含蓄、结构跳跃的特点,加上学生知识积累和阅读经验不足等原因,使学生缺乏对诗词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为此,我针对高中生不同阶段的学习进行了不同教学措施的实践。以下分别作些介绍。

(一)明确现状,有的放矢

此措施针对高一学生。经过小学至初中的学习,高一学生对常见意象已有一定的积累。高一期间古诗词所占的篇幅较多(尤其是高一第二学期学习的必修四),在教学之前,我首先对学生已熟悉的常见意象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得知学生已基本明确了月亮、杨柳、大雁等最常见意象的涵义。作了此项调查之后,我就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为帮助学生识记常见意象的基本涵义,我通过网络查询和自编歌谣等形式,提供相关资料,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网络查询)“月亮大雁表相思,杨柳长亭表离情,子规梧桐含凄苦,东风春雨喻美好,花草鱼鸟为自由。”(自编)等等。

(二)调动积累,学会迁移

此法针对高二学生。经过一学年的学习,尤其是必修四诗词单元的学习,高二学生已积累了一些常见意象的涵义。因此,在教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我适时补充与选文有相同意象的诗词,调动学生已有的贮备与积累,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学会迁移。

现以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一)(《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教学为例作一说明。阮籍的“咏怀诗”历来被誉为“旷代绝作”,由于生活在政治黑暗的魏末晋初时代,作品大多隐晦曲折,可谓“百代之下,难以猜测”。其中飞鸟是“咏怀诗”中最重要的诗歌意象,是阮籍主体人格的诗性外化,各种飞鸟意象体现着阮籍隐晦难测的内心世界,所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在学习该篇之前,我向学生补充推荐了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我启发学生思考苏词中的“幽人”、“孤鸿”这两个主要意象的含义,再结合初贬黄州时苏轼的境况介绍,理解作品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抒发词人孤傲清高、蔑视流俗的情怀,从而理解词人郁结的一种“高贵的孤独”和“圣贤的寂寞”之情。在此基础上,再去赏析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学生对作品的感情就明朗了许多,他们认为可将“孤鸿”、“翔鸟”两个意象作为突破口,这悲号长鸣的“孤鸿”、“翔鸟”既是诗人的眼前之物、眼前之景,同时也是诗人自我的象征,它孤独地飞翔在漫漫的长夜,唱着一曲哀伤的歌。

此外,学生对高考题往往十分关注,选取各地高考古诗词鉴赏题作为例子,也不失为让学生熟悉意象的途径之一。于是,我又补充了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2010年高考山东卷),帮助学生学会迁移。

此法通过课内分析与课外补充相结合,既可以促使学生理解同一意象相对固定的涵义,也能在知识迁移中提高分析能力和运用能力。

(三)整理资料,制作卡片

学生主动探究比教师单向传授更有实效。为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高二第二学期,在开始教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我组织学生制作了“意象分类卡”,引导他们尝试编制《意象辞典》,帮助他们在探究中理解与积累。

1.制作“意象分类卡”

我建议学生从意象表达的情感角度,将意象分为喜悦、闲适、哀思、愁苦、爱恋、憎恨等几类,制作“意象分类卡”,对古典诗词中一些常见意象蕴含的象征意义进行初步整理和归类。

这一提议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纷纷参与,现将学生制作的部分“意象分类卡”摘录如下:

(1)表达喜悦情感的意象:春风(东风)——和谐、柔美;春雨——喜爱、欢愉;美酒——希望和祝福。

阮籍咏怀诗范文第3篇

1、释义:受伤。

出处:《汉书霍去病传》中“战士不离伤,十万之众毕怀集服。”

2、释义:因离别引起伤感。

出处:三国魏阮籍《咏怀》之二:“如何金石交,一旦更离伤。”

3、释义:指因离别引起的伤感。

阮籍咏怀诗范文第4篇

关键词:竹林七贤;文学;文化;思潮

竹林七贤指的是追求自由生活、善于谈玄清议的七个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和王戎,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所代表的就是自由随意、远离政治的文化符号。本文分析了竹林七贤在文学创作中体现的人生态度,并对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时代影响进行了探索,对其具体的诗文内容进行了简单的评析,从文学创作中寻找竹林七贤所引发的文学思潮。

一、竹林七贤的文学创作

(一)创作背景

1.时代背景

竹林七贤所处的时代属于动荡的魏晋南北朝事情,这段历史时期属于中国社会最为动荡不安的阶段,而竹林七贤文学创作的阶段更是处于动荡的司马氏统治初期,在这个时期,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的斗争异常激烈,相对的对文化的统治也十分严格。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影响下,“竹林七贤”成了这个时期文人的代表。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时,由于严重不满统治阶级自然就使得文学创作更趋向于向往仙界、自由、田园的精神追求。

2.人生态度

受时代背景和个人性格的影响,竹林七贤的人生态度以追求精神寄托、向往轻松的生活方式为主,政治上有回避的态度。其行为也从议论时政转向谈玄,所谓谈玄就是这个事情魏晋士大夫空谈玄理的表现,谈论本身不涉及政治内容,但是其思想其实是政治影响下知识份子对现实的敏感逃避与批判,是一种将希望寄托于超现实理想的表现。

(二)诗文评析

竹林七贤的诗文作品以文学修养、艺术修养表现为主,同时也展现了对其人生态度的解释,在创作体裁方面以诗、骈文和赋为主。具体来讲竹林七贤代表作品如下:

嵇康:善古琴,作品有《琴赋》、《声无哀乐论》、《难自然好学论》、《琴赋》是他琴学理论及实践经验的总结。其中的序言也表现了其庄子思想,如其写道:“舞鸑锻ソ祝闻啥摧汀8刑斓匾灾潞停鲒栃形诶唷<嗡蛊髦裁阶任囊宰晕俊S婪谎幔殴沤裰蟆B以唬簮謵智俚虏豢刹赓猓迩逍脑跺?极兮,良质美手遇今世兮,纷纶翕响冠众艺兮。识音者希孰能珍兮,能尽雅琴惟至人兮!”这些其实都是其仙境的追求表现。。《声无哀乐论》是嵇康所作音乐美学论著。他的《声无哀乐论》影响深远,直至今日,对建立新的科学的音乐美学体系还具有启发与借鉴的意义。

阮籍:传世作品《大人先生传》,《达庄论》、《咏怀诗》等。《大人先生传》风格与刘伶《酒德颂》相似,象征着终极自由追求的拟人化形象,表达了阮籍对于自我实现这个最高需要的渴望和向往,也表达了他的骄傲。他的《达庄论》又说:“人生天地之中,体自然之形。身者,阴阳之积(一本作精)气也。性者,五行之正性也。情者,游魂之变欲也。神者,天地之所以驭者也。”这是企图证明,人在实质上,是同天地万物为一体的。阮籍认为,人生于天地之中,作为自然的一个体现者,他的身体就是阴阳之气积合起来的,人的本性就是五行的本性,人的感情就是灵魂的变动的欲望,人的精神就是天地的主宰。由此可以看出,阮籍的玄学思想还是较为明显的。《咏怀诗》真实地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如“夜中不能寐”一诗“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这诗表现了生活在黑暗现实里的诗人内心苦闷,末两句更充分表现出他那看不见任何希望和出路的忧思。“独坐空堂上”一首则典型地表现了诗人孤独索寞的感情。

刘伶:好饮酒,传世作品《酒德颂》。大意是:自己行无踪,居无室,幕天席地,纵意所如,不管是停下来还是行走,随时都提着酒杯饮酒,惟酒是务,焉知其余。其它人怎么说,自己一点都不在意。别人越要评说,自己反而更加要饮酒,喝醇了就睡,酲过来也是恍恍惚惚的,于无声处,就是一个惊雷打下来,也听不见,面对泰山视而不见,不知天气冷热,也不知世间利欲感情。这首诗就明显地表达了竹林七贤的文人心态,展现了酒后的不满反应。有着明显的政治逃避思想,情感方面有着明显的。向秀在竹林七贤瓦解之后,写有《思旧赋》。而阮咸、山涛、王戎的流世作品较少。

二、竹林七贤与魏晋时代的文学思潮

(一)玄学思潮

竹林玄学是魏晋玄学的一个重要阶段。竹林七贤以“越名教而任自然”为基本倾向,但在对名教与自然关系的体任上又有所差别。他们通过各自的玄学实践,将庄子的人生哲学演绎为更具有人间性和示范性的生活模式和人格模式,也由此确立了自己在文化史上无可替代的地位。竹林七贤引领了魏晋时代的玄学思潮,这种思潮本质是黑暗残酷政治下的产物,是那个时代文人的悲剧,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人以其遥深,清峻的创作风格,标榜了转变期的文学精神。阮籍、嵇康诗之无题化现象说明竹林七贤无意为文。这种创作态度的理论基础是嵇康“性动说” ,性动说的本质是任自然。无意为文表现在作品中就是师心使气 ,其长处是情浓言简、新颖独特 ;短处是“漫衍”。七贤所处的险恶社会环境激活了其原始诗性精神 ,导致其创作既有玄言文学 ,也有忧生之作 ,后者奏出了正始文学最强音。竹林七贤的精神境界有不同内蕴:嵇康、阮籍都仍以儒学为精神内核,表面上却采用玄学和自然主义形式;山涛、王戎徘徊于儒学与玄学之间,随时俯仰,是功利主义的代表;阮咸、刘伶借来达到性灵的苏醒,与儒学无关,略有玄学的自然迹象;向秀已经实实在在地走进了玄学的范畴,他同样放弃了儒家的操守,但目的不是为了功利,而是玄学的自然和自由。

(二)文化引领

竹林七贤的谈玄清议成为了魏晋时代的文化符号,因为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作家们既 要适应战乱,又要适应改朝换代,一人前后属于两个朝代甚至三个朝代的情况很多见。敏感的作家们在战乱中最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悲剧的逃避之后,文人对艺术的追求更为明显,弹琴、喝酒、书法等都成为了文人自觉的审美追求。在竹林七贤的引领下,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的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总之,这个时期的文学特征显示出了玄学及佛教、道教从兴起走向兴盛,散文较之两汉散文,有着明显的变化,一变板滞凝重的面目而为清峻、通脱;辞赋创作也呈现出新的格局,抒情小赋的出现,是这一变化的重要标志;受讲究对偶、声律和藻饰的风气的影响,骈文出现并走向成熟。

综上所述,竹林七贤的文化意义,在于他们创造了独特的时代文化符合,形成了自由化的文化之美。在文学上,他们继“三曹七子”以后,又创造了诗学新的辉煌。在思想上,玄学理论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其文学思潮的影响,带动了诗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心灵的完美融合,创造了中国古代文学史方面的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

参考文献:

[1]郑建和. “竹林七贤”的身体文化透视[J]. 红河学院学报, 2010,(03):96-99 .

[2]申华岑. 简论竹林七贤的隐逸[J]. 焦作大学学报, 2010,(02) :36-37.

阮籍咏怀诗范文第5篇

其实,傍晚的太阳是“残阳如血”,还是“白日依山尽”,与天气及季节有关,如果云层厚,太阳光过滤得多,就惨白惨白的。如果云层薄,透射好,太阳光过滤得少,就落日如胭。

当然有一种可能,王之涣登鹳雀楼的那个黄昏是微阴的,在那时他看到的落日就是泛着白色的。韩愈在《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中不是也有“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的诗句吗?

但是,当我们翻阅文献,追寻“白日”的来龙去脉,又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白日”之“白”并不是简单的指颜色,“白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内蕴与情感色彩。

最早运用“白日”一词的,应是屈原。他在《九章・思美人》中写道:“开春发岁兮,白日出之悠悠。吾将荡志而愉乐兮,遵江夏以娱忧。”这几句是说,“春天来临了,一年开始了,太阳冉冉地从东方升起。我要放松思想尽情娱乐,沿着江夏而排遣忧虑。”这里的“白日”是中午的盛阳之象。中午的太阳光线极强,颜色炽白,故称“白日”。

后代文人在“白日”乃中午盛阳之象的基础上又将其引申为皇帝君主的象征。如盛唐诗人李白的《古风・其三十四》:“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诗中以“白日”“紫微”“三公”“权衡”象征皇帝和朝廷大臣,描绘出一幅玉宇清平的景象。

这时的“白”,已不单指颜色,拥有了“明亮、光亮”的意思。比如,“雄鸡一唱天下白。”

“白日”引申为“白天”,与“黑夜”相对,当也是缘于此。

古汉语中,“白日”即指太阳。我的老师聂在富先生在《语言文字知识与小学语文教学》一书中,对“白日依山尽”做了这样的解释:

“白日”就是太阳,早晨的朝阳、正午的骄阳、傍晚的夕阳,都是“白日”。

如宋玉在《九辨》长诗中言:“白日蜿晚其将入兮,明月销铄而减毁。岁忽忽而遒尽兮,老冉冉而愈驰。中惨恻之⑩胭猓长太息而增欷。”初唐的陈子昂有诗云“登山望宇宙,白日已西暝”,这里的“白日”都是指“落日”。近代的龚自珍也有“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

当我们罗列、品读含有“白日”的古诗词,不难发现:“白日”一旦入诗,常有较鲜明的感彩。

一是喻指光阴易逝,盛年难再。比如曹植《名都篇》“白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阮籍《咏怀・其五》“平生少年时,轻薄好弦歌。……娱乐未终极,白日忽蹉跎”,《咏怀・其三十二》“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陶渊明《杂诗・其二》“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等等,都凸显了“白日”转瞬即逝、光阴易逝、人生短促、盛年难再等暗示义。

二是渲染环境氛围的凄清、荒寒、萧瑟与冷漠,有时也用作王朝没落衰败的写照。如曹植在《赠白马王彪》诗中描写他从京城与诸弟别后,归途所见是“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诗人在诗中描写到的归途所见之景绝不是随意拾掇入诗的。每一景物,包括秋风、寒蝉、原野、白日、归鸟、孤兽等,诗人都是用此来渲染当时哀怨、凄厉、孤独与寂寞的氛围的。它们全都是物,又无不是比兴,所以诗人才说“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叹息”,一下子点明物我贯通,完成了情与景在悲的意境中的交会。之后,江淹《刘太尉琨伤乱》诗云:“饮马出城濠,北望沙漠路。千里何萧杳白日晚。……野风吹草木,行子心肠断。”王粲《杂诗》云:“风飚扬尘起,白日忽已冥。”高适《别董大二首》(其一)云:“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等诗句亦用其意。而晚唐诗人许浑的“海燕西飞白日斜,天门遥望王侯家。楼台深锁无人到,落尽东风第一花。”应是一首因事而题的托讽诗,诗中描写的是在落花时节,日斜时光,诗人遥望王侯第宅,所见到的楼台层叠、重门深闭之景,也可以看作是唐王室衰败没落的写照。

这样粗粗地梳理“白日”的线索之后,我们再来看王之涣的这句“白日依山尽”。有人将这里的“白日”解释为“当空的太阳”,持这样的观点就没法解释当空的太阳怎么会“依山尽”,于是只好含混其辞,说“前瞻中条,只见太阳好像依傍着落下,极言山势之高大”,这样解释似乎太牵强。

相关期刊更多

寻根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华夏文化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

景德镇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