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好文章赏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传统作文评改的误区
针对传统习作教学中的特点进行分析,根据当前新课标所提出对习作教学中的要求与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传统习作教学中评改这一环节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误区。
1.地位失落。长期以来批改作文、评价作文都是教师的事。学生难以体验到修改习作的喜悦,淡化自我修改的意识,难以养成自评自改的习惯。
2.批评多于鼓励。不少教师在评改学生辛辛苦苦写就的作文时,打分低,批评多,表扬鼓励少,有的教师常常把学生的作文改得体无完肤、面目全非,这样,学生失败的感受多。成功的体验少,大大挫伤了写作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3.拔高要求。不少老师总是不自觉地以“中心明确、立意深刻、选材新颖、构思巧妙、语言生动、结构严谨、详略得当、条理分明”等传统评价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习作,大部分学生的写真写实的表露自己真情实感的习作,就只能获得较低分数,造成学生对作文兴趣不高,畏难情绪大。
根据课标提出重视培养学生评改能力的要求,提出“以赏析自改为主”的评价思路,努力发挥作文评改的激励、导向作用。
二、学生作文赏改的策略
1.以赏析学生的作文为主,多给学生激励性的评价
(1)自找闪光点。教师为学生创造进行自我评估、自我展示的机会和空间。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自己,充满兴趣地反复阅读自己的习作。一词一句地去寻找自己习作中的“闪光点”。再让学生在小组内、在班级中、在“作文展示栏”上进行自我展示,教师和其他同学适时地给予激励性的评语或体态暗示,让学生体验到被认同的乐趣,为下一次习作积蓄热情。
(2)当成名作来欣赏。教师在引导学生相互评改时。以赏识肯定为主。将同学的作文当做名家名篇来欣赏,互相寻找作文中的优点,并在自己所欣赏的作品上标上一些符号、图形等直观形象的评价记号,写上评语,摘抄自己特别喜欢的词句、片断等。在全班中展示,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
(3)情感沟通激励。要求在作文批阅评改中,一改“权威性结论”的做法,而是侧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对话谈心,在学生的作文本上多写一些鼓励性、希望性的“悄悄话”,架起师生之间的心灵之桥。
2.把批改权还给学生,以学生自改为主
(1)学生自改。不管学生改得多还是改得少。哪怕只是更改一个错字,更换一个标点,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收获、一种激励,比老师精批细改得体无完肤都要强得多。因此,以学生自改为主,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修改,体验修改后的成功来激励学生习作的兴趣。提高习作的能力。
(2)师批生改。教师批而不改,教师在文中做上提示符号,在总批、眉批中提出修改建议,具体修改由学生参照提示自己完成:最后再由教师查看评定。
(3)集体评改。教师导改前,先了解习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选准具有代表性的习作;在习作评改课上,引导学生对照本次评改重点,进行集体赏评,找寻“闪光点”,找准“修改点”,并有所侧重地针对错别字、标点、病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等某一方面进行集体修改。
关键词: 赏识教学;作文教学;快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158-01
赏识式作文是指在作文过程中,坚持表扬鼓励的原则,加之“你真棒!”、“你能行!”的点拨,从而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作的深厚兴趣能激发学生满怀热情地观察、写作、修改……从而品尝到成功的快乐。
一 激发作文兴趣,敞开写作天地
面对写作要求教师鼓励的话语:“同学们,你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你的想法很好,大胆写出来看一看,也许效果还不错”,丢掉了孩子心中的胆怯、束缚,学生的写作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天上的、地下的、未来的,喜怒哀乐,就涌出笔端,作文也就有了内容和生活气息。如:写你家里的人或事。写前教师诱导: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每个人的事又各不相同。提起自己的事,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想说。请把自己最想告诉别人的话写下来。可以写家里发生过的有趣的事情,可以写遇到的困难,也可以写家里人的特点……可写的内容很多,你想定什么就写什么。
在老师的启发下,他们写下了《家》、《爸爸学电脑》、《家庭乒乓球赛》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作文,并且语句生动有趣,个个真情流露。
二 赏析评议,培养自改能力
把作文讲评课上成“赏析评议”课,即从师生共同参与的欣赏评论为主,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作文,进行口语交际,互相学习,共同探讨的机会。
叶圣陶说:“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点拨,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课堂上先由教师总结本次作文的情况,如想象大胆、合理,选材新,语言特别优美等优点给予肯定和表扬,让每一个学生都觉得老师在表扬自己。然后每个同学展示自己的优秀作文或作文中的优秀段落,师生共同赏析:为什么好?好在哪里?最后研究作文的不足,接受老师的评语意见吗?哪些方面需要改?应怎样改?
关于修改部分可以采取自我修改、互评互改、集体修改等形式。“自我修改”是学生根据老师评语的提示自己完成修改的过程。“互评互改”就是四人为一小组,轮流评议每一个成员的作文,大家各持己见,小作者可以解释反驳,最后达成共识。这样把“改和评”有机结合在一起,既能够显示各人的独到见解,又能够使大家在相互启发下,提高对作文的鉴赏能力。最后每位同学再根据大家的建议,吸收扬弃,思索修改。从而逐步提高修改水平和写作水平。集体修改是教师为了指导带普遍性的问题,把学生的作文 抄在黑板上,或制作成投影片,或复印出来发给学生。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共同讨论,集体修改。这样不仅修改了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而且教给了学生修改作文的一般方法。
这种赏析评议,学生自改作文的讲评课,既激发了学生写作文、改作文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真是事半功倍的好办法,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 尊重修改,赏识点拨
作文完成了,教师要批阅,要分等级,下评语。等级只分优秀、良好两大类。如果作文确实不太好,可暂不评级,个别学生谈谈,重写后再批。这样每个学生的作文都有一个较理想的成绩。赏识的关键就是用“你真棒!”、“你能行!”来刺激学生的作文欲望。批改中充分利用眉批、批改符号把值得称赞的表示出来,坚持少改多圈的原则,好的句子、段落用曲线划出来。评语要具体表扬学生的优点,哪怕只有一个词用得恰当,也告诉他:这个词用在这里真好!对好的句子、段落、篇章更是大加赞赏,拉近与学生认识间的距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喜欢他的文章,产生一种满足感,觉得自己的作文受到了重视,激发写作的自信心,觉得自己能写出好文章。此时教师再点出其文章中的不足,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就能接受,愿意接受,并且尽力修改。
如教师在一名学生的文章后加了这样的评语:“小猫中计”题目有新意。老师带着好奇心来读你的文章,发现你富有想象,从你的文章中老师感觉到你肯定读了不少儿童读物,爱读书的孩子一定会写出好文章来。再如,“你看,这个词用的多妙!”、“这段话太精彩了!”、“景美文更美!”的眉批。
四 展示成果,享受成功快乐
"文章不厌百回改",古今中外名家高手都不以一时笔快为能,所以我认为作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写法,还要学会改法,通过自改、互改来提高写作水平。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魅力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改作文的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改作文的兴趣。我认为:
1.1 依靠教师自身魅力来影响学生
每次习作,我都坚持与学生一起写,写完后让他们品评。长此以往,教师亲自写作的举动将会产生一种无声的动力,使学生也能发现自己习作中的不足,找出差距,燃起修改作文的兴趣。
1.2 依靠知识产生的魅力来吸引学生
平常给学生讲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家反复锤炼、修改文章的名言故事。如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的"敲"字,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都是几经斟酌修改后才定下来的。
2.示范统一
每次习作,找出三本水平各不相同的作文,先做修改,然后通过大屏幕向学生展示、讲解。不仅要告诉学生如何改,还要示范修改的符号。如:"——"表示句子有毛病,"---------"表示优美语句等。在明确修改符号的意义后,就可以进行修改了。
3.授之以渔
我是这样向学生渗透作文赏析的理念的:
点范(标点规范)、字美、词准、句顺,这四点是作文的最基本的要求。这种能力,学生在小学就应该具备。初中生应该做到更高层次的要求:让题目"闪亮登场";用优美流畅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开篇;以精当的引用作为题记;有创新的文体样式,;用严谨的结构显示布局谋篇的匠心;用平凡而朴实的素材绽放你真挚的情思;用精彩而富有哲理的概括结束作文;用真情实感构建作文的灵魂,富有真知的见解洋溢个性的光彩。
4.优化训练
4.1 学生自改
学生习作完成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借助声音刺激,凭借语感,帮助他们发现自己习作中需要修改的地方,边读边改,这是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的有效途径。
4.2 学生互改
为了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几个改评小组,每个小组由好、中、差三类学生组成,在改评过程中,让后进生得到良好的环境,体验到自己的力量;中等生和优等生在帮助后进生过程中,也能相应提高自己的改评水平。在学生互评过程中,教师要巡回辅导,一方面帮助学生解决评改过程中遇到有各种疑难问题,指导拟写评语,另一方面随时发现并订正学生评改中出现的问题。
4.3 推选范文
“写一写家乡的景物”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习作一。通过引导学习,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把习作与生活结合起来,在口语交流的基础上,拓展交流,赏析评议,学会描写家乡的某一处景物。
2.通过范例引领,学会按一定的顺序写出景物的特点。
3.通过观看图片,写出家乡的某一处景物,表达自己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4.通过赏析评价,培养修改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抓住景物特点,按一定的顺序描写,把家乡的美景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来。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格尔木市的美景照片。
五、指导习作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渲染:播放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配合课件:祖国各地美丽风光图片。提出要求:班级准备举办一次“慧眼看家乡”为主题的习作展览,请大家积极参加,一展才华。
(二)活动回现,拓展交流
激趣谈话:同学们,格尔木市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我市有哪些美丽的地方呢?你们平时出去玩或上下学途中,都看到过哪些美丽的景色或某一处景物呢?
活动交流:请把你最喜欢的照片拿出来给同学们介绍介绍。
[设计意图: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和学生体验,相互启发,拓宽思路,同时培养实践操作和自主活动能力。]
(三)资源共享,交流评议
播放我市几处有代表性的景物,要求学生边看,边交流,想想: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后交流小结,重点指导抓住景物特点,按一定的顺序观察。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利用教学资源,丰富学生见闻,指导观察方法,以达抛砖引玉之目的。]
(四)精心选材,构思立意
1.按一定顺序说说自己家乡的一处美丽风景。只要是你认为美的地方都可以,比如家乡的山,水、桥、路、花草、树木、果园、田野、街道、广场、路灯、雕塑……
课堂活动:想一想自己的家乡哪个地方最吸引你?
(要求: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别人讲,可以补充,可以提问题;说的同学声音要洪亮,并耐心解答同学的提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掘家乡美景,选材构思,先说后写,降低习作难度。]
(五)赏析例文,指导写法
1.赏析例文《家乡的湖》(见参考书),讨论交流,感悟写法:文章生动具体,抓住湖是静的、软的、活的三个特点写出湖的美丽与温柔,层次清楚,观察有序,使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2.回忆单元课文《荷花》《珍珠泉》等,归纳总结,学习写法,从中借鉴写作方法,使学生的读写结合起来。
教师指导学生描写景物的方法有:
(1)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学会从多个角度和用变化的眼光去观察和描写景物,即使是同一样景物,早、中、晚也会呈现不同的特征,远、近、左、右,所得到的印象也不尽相同。
(2)观察要有序。要使习作写得层次清楚,有理有序,我们把自己所观察到的景物按观察的顺序,抓住特点写出来,并且要把主要部分写具体些,就会是一处谁看了都会喜欢的好风景。写家乡的景物,一定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景物,按一定的顺序写。
写景的顺序一般以观察顺序和游览顺序为序:
可以按季节顺序写家乡四季不同的美景;可以按空间顺序写出游览某处景地的景色等等。只要是按一定顺序把观察的景物合理写出来,美景自然会呈现在读者眼前。
要求:内容要具体,语言要生动。
[设计意图:范例引路,单元整合,写法指导,授之以渔,培养学生习作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六)行笔成文,相机辅导
1.同学们,我们家乡的景物是如此美丽,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去细细地描绘吧!可以写我们的第二故乡—青海,题目自拟,如《家乡的……》《我爱家乡的……》等。
2.学生自由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给予个别辅导。)
[设计意图:我手写我心。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个性发展,尤其要给后进生更多的帮助与指导,鼓励大胆习作。]
(七)评议修改,点评佳作
自我修改、同桌互评、小组赏评、全班点评、再次认真修改。
[设计意图: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至关重要。]
(八)习作小结,期待提高
交流习作收获或好的建议,以完善今后的习作活动。鼓励学生善于观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勇于思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丰富的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源泉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四年级;朗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1-156-01
小学四年级属于小学中年级阶段,学生学习能力、认知水平都在逐步提升,他们渴望接受更多新鲜、美好的东西。朗读有着基本的一些技巧,掌握了朗读技巧,在不断的训练中才能读出感情,读出意境。
那么,朗读有哪些可以遵循的基本技巧呢?
一、注重朗读的层次性
按照“词语―句子―段落―全文”文章由基本元素到整体的组成,我把朗读训练分成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但都以“情”为中心,把这四个阶段联系起来。
1、词语理解
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理解词语是理解全文的基础。知道学生品味重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和感彩,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基本、重要的途径。我在教学的时候,用“换词”的方法去品味词语。把句子中的重点词语,让学生开动脑筋,找一些意思相近的词语替换,品味哪个词语更好。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课,“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我让学生思考“滑”可不可以换成“游”?通过词语地比较,使学生感受到这句话运用动态描写,反衬出昆明湖水的静,用一个“滑”字颇有情趣,与前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才更加突出湖水的静。这样对学生后面的朗读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2、句子赏析
句子往往能表达相对独立、具体的情感。把握文章中精髓、优美的句子的赏析,有助于指导学生去领悟作者的独特情感。
3、段落体验
当学生对文章的局部能正确地理解之后,就要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形成自己的一个对文章的情感理解。在这一阶段,文章中一些重要的段落的阅读,我利用了不同的训练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朗读,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种:
(1)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的、是对话课文中较为常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朗读手段。让孩子扮演文中的角色读文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
(2)表演朗读。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
(3)配乐朗读。我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读。
(4)想象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对已熟读的文章内容边想象边听课文,既可丰富学生想象力,又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领悟全文
在课堂中我经常启发学生“要把自己当成是文章的作者,文章所写的内容都是你亲眼所见,内心所感。你需要通过诵读把内心的感受传达给别人,这样你的文章才有价值。”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文,学生读到“桂林山水的静、清、绿”时,我让学生把自己当成作者,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观赏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图,然后读文章。在这样的朗读训练下,学生会把朗读当作一种表达内心感受的方式,久而久之,在以后朗读、作文时,就会有真情流露,这才是学生终身所需要的。
二、注重文章核心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具有情感性、形象性等特点,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把握好文章中的这些关键点,回取得以点带面、事半功倍的效果。
寻找文章的情感点,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每位作者的每篇文章都带有一份独特的情感,教师在知道学生进行朗读时,首要抓住文章的情感点,这样才能尽可能准确抓住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朗读文章时才能深情并茂。例如四年级上册《猫》一文,教师先让学生印象中的猫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一下子就说出了“可爱”、“淘气”,接着让学生在文中了解老舍笔下的猫的样子“性情古怪、淘气可爱”,透露出了作者对猫十分喜爱。这时候再让学生读,学生都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基调,读出喜爱之情。
把握文章的形象点,指导学生分析。小学课文中有许多生动、形象、鲜活的语言,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些学生印象深刻的词语进行有效朗读训练,让学生知晓语言中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同时这些词语又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例如“……雨来没理他,脚下像踩着风,一直朝后院跑去。”这段话中,“没理他、踩着风、朝后院跑”这一系列动作描写,形象地表现了雨来的机智勇敢。因为年龄小,面对雪亮的刺刀,敌人以为雨来害怕,不顾一切朝后院跑去,实际上,雨来是为了把敌人引开,保护交通员。学生一旦抓住了这些重点词语练习朗读,整个句子便读得有声有色,生动的任务形象也展现出来了。
学生的朗读成效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在西部农村小学,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朗读教学的深入开展显得越发困难,注重技巧训练,坚持生活化的感情引导,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一点点不断积累经验,最终阅读才能做到声情并茂。
参考文献:
[1] 郭银放.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J].魅力中国.2010(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