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教师的第一次

新教师的第一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教师的第一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教师的第一次

新教师的第一次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教师;入职培训;“三步走”

把新教师高学历快速转化为高的职业能力,是目前学校师资培训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新教师自身亟待解决的问题。每一个新学年,我们在和新入的教师座谈时,都会问起同一个问题:“你们现在面临的最困难是什么事?”老师们的答案每次几乎都一样:“不知道怎么上课,不知道能找谁寻求帮助,心里很忐忑,也很迷茫。”的确,对刚跨出校门走上讲台的新教师来说,如何上课是一件迷茫而又不得不面对的事。为了能消除新教师面对新岗位时内心的焦虑,帮助他们尽快在讲台上找到方向,我们有针对性地为新教师制订了为期一年的新入职教师成长培训“三步走”计划。

第一步:手把手,站上讲台

站在讲台上发怵,或许是每位教师第一次站在讲台上最真的感受。看着几十个学生端端正正地坐着,瞪大眼睛盯着你,满心期盼地等着你发出第一声指令……那一刻的景象将会伴随一个教师一辈子。为了能让新教师第一次开口就能用自信的、响亮的声音传递自己的力量,一方面,我们采取前期跟岗的形式,让确定入职的新教师,在兼顾大学毕业事项的同时,提前进校由教学处组织安排跟岗学习,通过参加听课、评课以及各种教研活动等形式,一是拉近内心与讲台的距离,逐渐转变教师的心态和状态;二是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不断适应自己的新角色。此外,在跟岗期间,学校也不断观察新教师的性格特点和处事方式,为新学年安排任教学段做考虑。另一方面,在新教师入职后,我们也为教师准备两个“礼包”:一是开展入职培训,让各部门负责人讲解学校办学特色、日常管理制度、教学常规等,激发新教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二是开展青蓝工程,通过以老带新、师徒结对的方式,为新教师配备学校各学科经验丰富的导师,从而手把手地引领他们学习和领会新课程标准,梳理教学流程,学会处理师生和家校关系……让新教师知道自己“背后有人”,可以放心、大胆去摸索、实践和研究。

第二步:肩并肩,站稳讲台

“要想走得快,一个人走;要想走得好,一群人走。”新教师在学校对老教师而言是作为“另一类人”的存在,他们有活力、有学历,处事方式和言谈举止也烙有新青年的印记,新老教师之间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隔阂。但是对一群新教师而言,他们又是“同一类人”,有着相似的亲近感。为此,学校以“借助同伴的力量,与同龄人前行”为口号,组建“教师共同体”,成立“青年教师读书会”,开设“教学问题策略论坛”等教师团体活动,以活动提升新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增强新教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他们感受“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比如,新教师不时会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遇到学生间的矛盾冲突、个别家长不配合、学生不交作业等小问题。于是学校每周固定时间举办“策略论坛”,每次就一个问题进行研讨,让新教师各抒己见、出谋划策,以集体的智慧“消灭”小麻烦。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锻炼了教师分析、思考、谋划的综合能力。

第三步:脚跟脚,站好讲台

近期,马云送给年轻人的一段话火遍互联网:“年轻最大的好处就是容错率高,不要怕,勇敢闯!”所以,学校借着新教师“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在学年的第二个学期,组织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比赛项目包括教学案例分析、粉笔字比赛、课堂教学展示三个方面。赛前,由结对师傅和新教师一起确定授课主题,进行教学设计,通过磨课研讨,以最佳的状态参赛;赛中,邀请校外专家做评委对三个环节不记名、按权重评分,尽可能做到公平公正;赛后,组织研讨专场,邀请评委对每一个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让新教师聆听表扬和批评,思考自己存在的优势和不足,进行教学再设计。学校将每一位教师的参赛照片和文案编印成精美的画册,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进行颁奖。经过这样的历练,比赛的名次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新教师们能真正回顾一学年的教育教学历程,并通过别人的评价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更重要的是激起了团队中每一位新教师“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意识。当然,最值得骄傲的是新教师们用自己的努力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人生总有第一次,每一个人的第一次都将影响自己的一生。让新教师的第一次能站上讲台、站稳讲台、站好讲台,是我们共同的愿景。

参考文献:

[1]张宁新.新教师组团跟进式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继续教育研究,2013(8):68-69.

新教师的第一次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教师; 成长; 赏识

中图分类号:G61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134-001

教师的初任阶段是教师专业发展真正意义上的起点,教师在初任阶段的适应状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比较繁琐:文案工作,布置班级环境,参加教研组活动和幼儿园各类会议,准备幼儿园的开放和接待任务,科研工作等。幼儿园新教师还处于熟悉、摸索、适应幼儿园工作的阶段,她们应对实际工作的能力往往较低、工作效率不高。其次这些新教师大多是专本科毕业,大学期间接受了几年的专业学习和培训,理论知识应该说是足够了,但由于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内容与现实一时接不上轨,导致新教师在面临教学时常感“学无所用”,难以应付。为更好地帮助新教师应对“现实的冲击”,顺利实现“专业化成长”,幼儿园要为她们提供各种便利的条件和有效的支持,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她们,用赏识的方法激励她们。

一、以赏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新教师只有通过参与幼儿园教研活动,才能深入地理解《纲要》的精神,提高各种能力。幼儿园的教研活动是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个人的困惑,教师们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每个人的发言,看似在帮助他人,其实也是对自身教育观念和行为的一次提高。在教研活动中,不同思想观点的相互碰撞,常常会产生新的思想火花,有时还会迸发出奇妙的灵感。这对新教师开拓思路、转变观念很有帮助。所以新教师一定要抓住这样的机会,积极、有效地参与其中。在观摩、交流、研讨等园本培训活动中,新教师往往只是“被动的接收机”,抱着学习的心态,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此时园领导应鼓励新教师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给予积极的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1.签订新教师培养协议促其成长

我园将工作未满两年的教师划定为新教师,每学期初采用自由结对的方式签订新教师培养协议,一般是2~3名骨干教师培养一名新教师,不定期指导常规活动,定期开放观摩活动。我园引进的一名2006年毕业的学前教育大专生,在第一次园本培训活动中,异常紧张,手忙脚乱,丢三落四,语无伦次,结果一个语言活动十分钟草草结束。我们观摩人员达成共识,首先充分肯定她的成绩,如准备工作充分、教具制作精美、教态亲切等,以赏识的力量减轻她的心理负担,减少和消除教师自我实现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同时请业务园长、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组成培带小组,分析她的特长和优势,为她量身制定一套专业成长计划,每周推荐一本好书,每月开放一次教育活动,及时地总结、反思、提炼、形成正确的认识,真正把在教研活动中的新观念、新认识内化为自己的教育观念,变成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一学期来,在大家的扶持、鼓励下,这位教师建立了足够的自信,能灵活应对教学活动中的突况,她已成为一名区的骨干教师,幼儿园的中坚力量。园领导适时的赏识为发挥她的才智创造了适宜的条件。

2.一课三研,共同成长

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对新环境有一种新鲜感,对新的挑战有一种兴奋感,她们往往急于自我实现,同时也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与认同。所以,新老师都非常渴望能够开一些成功的公开课。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应该合理利用新教师的成长渴望,对新教师要敢于给任务、压担子,从各个方面为新教师创造学习、锻炼和展现自我平台的机会。我园在每学期开始之前就对新教师的特长、喜好等进行分析了解,将特长、喜好相近的教师安排在同一年龄段的同一学科领域,考虑到新教师的实际能力和成长需要,再在此教研组内安排在这一学科领域比较出色的老师进行培带,我们由骨干教师开始承担“第一研”任务:如教研组长执教音乐活动的第一研,新教师执教第二研,第三研另一名新教师开公开课,大家得到的启发有所不同:新老师和资深教师之间在教学经验、对幼儿能力水平的把握等方面存在着差距,新老师在看这些老师的公开课时更多出于借鉴、模仿的立场,看其他新教师的公开课时,就好比“照镜子”,很容易就能发现自己上课时同样存在的问题,如缺乏条理性、教学机智,容易紧张等,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避免“重蹈覆辙”。在这种相互帮助、支持的团队环境下,园领导要善于发现教师的闪光点与实施赏识的入口处,善于随时捕捉甚至是创造这样的管理情境,进一步提升新教师的整体素养。

3.包容小过错,促进大成长

新教师的第一次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教师;一年级;体育课

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有意注意力时间短,由于新入学,他们的体育课堂常规习惯需要慢慢培养。新分配的体育教师教一群新入学的孩子,着实难度不小,然而这也是锻炼新教师的一个非常好的课堂阵地。笔者在实践中,有几点好的建议,在此与大家交流。

一、善编“儿歌”说要求

新接手一个一年级的班,迅速建立孩子们的基本课堂常规是当务之急。然而课堂常规很大程度上是在约束孩子们好动的天性,让这些小天使们能够乐意接受教师的要求,是需要教师们动点脑筋的。我们若用成年人的思维去思考孩子的问题,该如何填补这几十年的代沟?与孩子们交流,用他们的语言方式收效更好。

一次快速跑的课上,一位“顽童”一边跑一边哈哈大笑,摔了一大跤,将下巴跌破。心疼之时,也得赶紧想办法防微杜渐,我立刻有感而发,编了一首儿歌:“做运动时不要笑,一不小心把牙掉,疼得要命哇哇叫,从此再也不敢笑,一笑更要被人笑,为什么?门牙不见了。”孩子们听了之后,都乐了,也记住了认真对待每一次身体练习的运动要求。

用略带夸张和幽默的儿歌去讲课堂常规要求,更能让孩子们乐意接受,也更能让他们记住。

二、师生反转明要求

身教更重于言传,要求孩子们做到,教师需要自己先做到。在一年级的孩子面前,教师们还需要提醒孩子们:“老师已经做到了。”适当的时机,师生角色互换一下,收效甚好。

体育课上,教会孩子们正确的队列要求后,不妨让孩子们当一回老师,喊一喊口令,由老师教学生做一做动作。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大大提高,同时还知道了,原来我们的老师真棒!

有一位孩子经常穿皮鞋上体育课,怎么办?让他当几回“老师”来查一查“老师学生”和其他同学们的服装情况,我想这位孩子在师生角色反转的过程中会越发觉得不好意思,逐渐改变。

用师生角色互换的方法,不仅能提高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有效地将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的正确示范上来,适时适宜地运用角色互换方法,还能解决一些课堂难题。

三、排队最难还需巧

曾经遇到一位兼职体育老师,新学期第一节课去到一年级班上上课,下课后立即找领导诉苦,说一年级孩子的队伍根本没法排,申请换年级。可见,组织一年级的孩子排队,是新教师遇到第一个难题,也可能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实际上,我们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还是能够找到有效的办法的。

(一)如何第一次分成四列横队

第一次体育课,一年级孩子分成四队不宜采用1、2报数的方法,两列长队伍,首尾不能兼顾,容易出错,会浪费大量的课堂组织时间。倒不如由教师亲自⒑⒆用恰笆侄”分成四队,节约时间。1、2报数分队等孩子们学会基本排队后,可以慢慢教授。

(二)巧编组名记站位

给四列队伍分别起个贴近孩子生活的动漫人物的名字,如奥特曼队、霸王龙队、美羊羊队、花仙子队等,孩子们会特别高兴。

随后,采用分散后快速集合的游戏。这个游戏可以多玩几次,每次教师站的方位都不同,让孩子们快速到老师的面前集合,在喊集合的时候,老师可以喊出队伍的名字,强化孩子们的记忆。这样孩子们在第一节课就完全记住自己的体育课站位了,因为他们都记得自己是“奥特曼”“美羊羊”等。

四、游戏易乱重规则

社会生存处处讲规则,体育课堂上也处处都有规则,体育教学是规则教育的重要平台。新教师往往在教学中规则讲得不够细致,规则奖惩也落得不够实,从而造成混乱的局面,特别是在游戏环节。

(一)规则应根据项目特点和学情而定

例如,一年级孩子玩快快集合应制定什么规则?根据项目的特点,我们可以制定规则一:快静齐。根据一年级孩子爱哄闹的特点制定规则二:站好队后不准碰到其他同学。

规则的制定应考虑项目特点和学情,保证游戏能够安全有序地完成。

(二)落实规则,多奖少罚,点明错误

新教师的第一次范文第4篇

一、通透式校本研修模式的构建背景

活动案例一:

时间:2013.8.29

主题:各年级制订学期教学计划

主讲人:教研组长。

“今天的教研活动的主题是制订本学期教学计划,本学期一共19周,请每个年级一位老师代表本年级说说本学期的课时安排,六年级先说。”参与活动的新教师很迷惘,他们首先想知道的是本年级本学期的教学计划怎样制定。

活动案例二:

时间:2013.9.22

主题:教研组内的教师互相听课

新教师反馈1:听了二年级和四年级的两节课,感觉还是很有收获的,特别是执教老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上,很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我感觉第一节课更好些,但同事小B却认为第二节更好。究竟怎样才算一节好课呢?

新教师反馈2:四、五两个年级都上的是“找规律”,好像这一内容在几册教材中都出现过,各有什么特点呢?我有点不太明白。

从上述两个案例可以看出,新教师在传统的校本研修中收效甚微,他们的困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大锅饭――缺乏主动性。传统的校本研修,常常是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的新老教师多人共同参与的集体备课、制订教学计划和集体听课评课。由于这种活动任务指向性强,内容单一,缺乏专项的整体解读和分析,而新教师对教材知识体系不熟悉,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建构状况不了解,只能处于被动的听众地位,常常一头雾水,严重挫伤了他们入职初期“求知似渴”的内心需求,很可能会错失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期。

二是家常菜――缺乏示范性。目前新教师的上岗培训,普遍采用的方式是一帮一师徒结对。徒弟听师傅的课是最贴近的研修形式,但大部分师傅平时教学工作比较繁忙,徒弟听到师傅的课,往往是常态课,很难体现有效教学的示范性。

三是齐步走――缺乏针对性。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在教材体系的安排上体现为循序渐进、线性发展的态势。在数学教研组整齐划一的教学科研活动中,新教师虽然课听了不少,但对自己所教班级的数学教学却少有裨益,他们盼望学校提供针对性更强的研修活动,在新教师课堂教学组织调控的能力、了解分析学生的能力、运用教学语言的能力等方面进行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培训辅导。

二、通透式校本研修模式的实践框架

在传统的校本研修中,不少新教师像雾里看花,难以通透。只有强化新教师的主体地位,为其量身定制研修项目,才能促使新教师真正融入校本研修,成为最大的受惠者。我们成立了以新教师为帮扶中心的研修团队,坚持以教学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真”问题为研修内容,开展全方位、多样化的“通透式”研修活动。

1.组建团队,岗前培训

一个人与谁同行,决定了他能走多远。我校为每一位新教师建立了以其为中心的个人研修团队,在这个团队中,除了新教师的一帮一的结对师傅、学校数学分管领导、教研组长以外,还有同年级的有一定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俗称“学姐”或者“学哥”)。研训团队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同年级的学姐学哥讲述自己成长的经历,教授教育教学技术设备的运用;教研组长负责解读课程标准,进行教材体系、知识结构的分析;结对师傅重点进行课堂教学常规的辅导、“七认真”工作的指导等等。

团队的所有成员对新教师各方面的成长全面负责。在摸透新教师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从上岗前、上岗初、上岗后等各环节全程设计帮扶与研修方案,指导新教师参透教材,读懂学生,把握课堂。上岗前,团队成员会对新教师进行一次深入访谈,包括上岗前就读的学校、所学专业、实习期内的任教年级、是否担任过班主任情况、实习学校与指导老师的情况等等。同时,请新教师谈谈即将踏上教学岗位的设想、目标,谈谈自己对现有课堂教学的理念与理解等等。

在新教师正式上岗前,团队成员还负责组织岗前培训。根据新教师短暂的教学实习经历,选择一则课例请他们进行说课。通过说课活动,对新教师的语言表达、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教材意图的解读等方面进行较为真实的了解,并有的放矢地制订下一步相应的研训内容。说课的过程中,团队成员还会提出新入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让他们谈谈应对的方法。如在上数学课时,有个别同学做小动作,经提醒仍没有改进,你如何处理?某同学的作业经常拖拉,你发现后如何进行教育等等。团队成员还会准备一套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制度,让新教师自学并组织测试,制度中包括国家课程标准实施细则和解读、学校“七认真”工作操作规范与细则、学生课堂常规管理条例和操作要点解读等等。

2.专题解读,初步感悟

新教师上岗后,我们会发给他们一至六年级的数学全套教材,让每一位新入职教师能较为清楚地理解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编排。考虑到新教师在师范学院学习理论知识偏多,缺乏实践经验与方法,在他们初步了解知识体系后,我们组织团队中的老师分别就低、中、高学段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认知规律进行教学策略的专题培训。例如:在专题研讨“让数学教学走向深刻――低年级教学策略谈”中,让新教师初步感悟到低年级学生要以具体形象为主,教学时应该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或替代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思维。以认识数字5为例,教学时可以出示5个苹果、5朵红花、5颗红星等实例,再从实物过渡到数字图形。中年级是低高年级的衔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以“把握学情,合理过渡”为主题,引导新教师关注学生活动体验的积累,在活动、体验中建构新知。以认识千克为例,让学生分小组亲自称一称1千克的盐、大米有多重,拎一拎1千克的洗衣粉;认识梯形时,让学生先闭上眼睛想一想梯形的样子,回忆梯形的特征,然后借助手中的材料把头脑中梯形的表象呈现出来。通过专题解读教材,使新教师明白小学数学知识虽然简单,但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与方法。

3.课例引路,递进执教

小学数学教材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为了让新教师成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就必须让他们对四大领域有较系统、连贯性的了解和掌握。以认识分数内容为例:

我们将分数在小学阶段中所有涉及的内容罗列出来,纵向分析各部分的关系及不同的教学要求、目标,横向再用“高等数学”这一工具梳理其数学本质,了解其内涵,这样新教师就能将小学数学中每一节的教学内容都置于整个小学数学知识的整体结构中,只有经历这种深入地对小学数学知识的梳理和再认识的过程,新教师才能对自己要讲授的教学内容的点、线、面关系了然于胸。

在此基础上,继续以认识分数为主题,分别推出三个阶段的“认识分数”一课。团队成员帮助新教师进行主题式递进执教。新教师第一次以三年级上册第一课时为内容精心备课,在集体备课活动时与团队内教师交流设计,团队成员出谋划策,一起修改完善设计后,由新教师上课展示,团队成员听课记录评课。上课结束后,团队教师进行评课,帮助新教师提出修改意见,新教师根据团队成员的意见修改教案,再次上课展示,团队成员继续听课记录,帮助新教师完成精品教案。以同样的形式,让新教师继续以三年级下册的分数、五年级下册的分数内容为课例上课、评课、修改,通过这样主题式的递进执教,新教师一般都能较好地把握各个学段的教学特点和知识体系结构。

4.问题研究,学写论文

新教师踏上教育岗位后,会遇到许多实际的问题,只有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新教师才会真正走到教育科研的道路上来,也才能真正达到校本研修的最终目标。某位新教师发现自己任教的三年级学生的混合运算的正确率与同年级老师相比有一段距离,我们鼓励他以此为课题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他发现:班级的学生书面表达习惯较差,书写中0和6 不分;部分学生的口诀不熟练,最基本的口算都会出错。为此,他在班级里开展了“最美作业”的评选活动,指导同学们规范书写数字,利用扑克牌开展“口算大比拼”活动。在团队老师的帮助下,他还撰写了课题实施计划,记录下每一项措施的过程和效果,最后形成了专题论文,教育教学能力有了很大提升。近年来,学校要求每一个新教师的研修团队,必须帮助新教师发现一个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确立一项小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最终形成文字稿。

新教师的第一次范文第5篇

一、适应期

目前,很多高校对留校第一年的老师都不让直接上讲台,一如医生需要实习一样。听课是新教师成长的第一步,一般系里都会给新教师安排经验最丰富、授课效果最好的老师。当年我的感受是,每堂课都像一场交响乐演奏,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有有起伏,让人心旷神怡。但如果仅这样享受听课的过程,那会是新教师的第一个误区,因为未来我们充当的也是演奏者的角色,而非观众。因此,听课需要关注的是讲课主题的引入、中间的衔接、内容的展开、讲授的深浅,以及最后的总结等。

听一节课时常是很累的。我当时的感受是,有的时候关注了其中一方面,又把另外一方面给忽略了。但是完整一轮下来,收获很大。如今回想起来,那一年所下的工夫让我终身受益(我所讲授的“高等数学”是一整年的课程)。

现在很多新老师总有点儿急功近利,听一两次课,自以为“得知矣”,其实得到的只是皮毛的东西,这是新教师的第二个误区。近年来各个学校都很重视学生对老师的评教结果,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学生是从头到尾在听老师讲课,老师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每堂课的表现都是他们评价的标准。如果坚持完整的一轮听下来,就能够了解老教师上课的所有的细节,这是新教师今后授课的财富,也是决定未来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前面提到的是听课的两个误区,接下来该到第一次站上讲台的时候了。这种场合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有人天生不怯场,随时都可以挥洒自如;有人就是在重要的场合或者第一次表现时容易紧张。一般说来,即使开始紧张,真正开始讲课之后,紧张的情绪也会逐渐消散的。因为内容是老师熟悉的,产生紧张主要是对环境和气氛的陌生。几次课讲下来,老师开始适应这种环境和气氛,也就不会再紧张了。如今的我每次走进教室,剩下的只是亲切的感觉了。

第一次授课备课显然是新教师最重视的,因为他需要考虑到学生可能问到的各种问题。但即使如此,课堂还是不可避免有各种意外情况出现,有的是内容方面,有的是课堂掌控方面的。这个时候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显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现在还能记得当年我向老教师们请教的很多问题,比如:学生课下不擦黑板老师该怎么办,有学生迟到了是让他进来还是撵他出去,课堂有学生玩手机不听课管不管,的课堂睡觉的学生该不该管或者如何管,等等。这些都是课堂的问题,偶尔还可能有一些意外情况出现,比如备课时忽略了某个细节,到课堂上突然发现这个问题不是那么简单推导,可能容易出现老师常说的“挂黑板”的情况。这种情况又如何处理?从我切身感受来说,我发现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处理方式,这些都是经验也是财富,也是新教师应该汲取的一些技巧。

二、调整期

经过大约两年的适应期后,新教师就进入了调整期。所谓“调整”,指的是老师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完成教学过程,顺利地把所有要讲述的内容讲完。当然这只是其一,讲透讲精是其二。在这些基础之上再讲得有意思、学生爱听,这才是最需要调整的第三步。这段调整期就是不断地去摸索“好”的教学效果的过程。

通常在“适应期”阶段,多数新老师的学生“评教结果”都是一般的,能得到学生绝对认可的是少数比较有天赋的老师。我当年第一轮授课学生评教结果只是B,在全校授课教师当中处于中等水平。学生在评教中提出的问题确实非常实际,有的问题还是一针见血的。实际上,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何,老师自己最清楚。如果课堂效果好,当从教室走出来的时候老师心情也是非常愉悦的。如果其中有某个问题没给学生讲明白,自己也是如鲠在喉,一整天心情都受影响,可能只有下次课弥补过来之后才会感到满意。为此,对于处于这个阶段的新教师,建议采取以下的一些措施来不断提高自己。

首先,广泛地听课。除了第一年指定听课的指导教师之外,还可以听其他教学效果好的老师的课。每个老师讲课的风格不同,都可能得到学生的认可。这实际给我们一个启示,新教师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一个风格,真正形成自己的讲课特色。当年,我几乎把所有“高等数学”老师的课全听了一遍。虽然辛苦了点,但是与收获比起来,那都算不了什么。

可能有的新教师会问:学生反响一般的老师的课去不去听,听了会有意义吗?实际上,如果你真的听上一遍,你就会发现这也是值得的,因为每个老师都有他的优点,也可能会有他的缺点。学生评价好的课可能只是缺点比较少而已,而且还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说法。

其次,可以考虑完全脱稿,即除了粉笔之外,其他什么都不带的上课状态。可能有的老师会说,连例题都背下来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但从我的经验来看,有的时候课堂的抄题、做题,是给学生是讲授题的思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举一反三你就会发现,什么样的改变不会影响题目本身,什么样的改变则是本质的或者是说是致命的。经过几轮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对某些题目的理解已经比原来更为透彻和深入了。

再有,建议多花费一些时间进行备课。适应期备课主要是熟悉讲课内容,现在备课则应该更多地思考每个知识点的教学设计,如怎么讲才更有意思、学生更爱听,哪位老师的教学思路和经验可以借鉴一下,包括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好的东西直接拿来用了,你就会发现课上很多地方有了亮点,如此下去亮点就会越来越多,课堂气氛也会因此变得更加活跃了。

我相信这样的努力都不会白费。以我的经历来说,我上第三轮课时学生的评教一跃到了A+,处于全校所有上课老师得分的前5%,而且从那之后一直延续至今。

三、成熟期

当一门课讲到第四轮、第五轮甚至更多遍数之后,教师还会有激情和动力吗?这是我刚留校时候脑海中的一个疑问,这个疑问终于到了我自己可以回答的时候了。我的答案是:学无止境、教无止境。从不同学生身上我总能学到不同的东西,每年我都感觉自己在成长,尽管或多或少,但我依旧很珍惜每次能给学生上课的机会。看到他们求知若渴的眼神,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多余的。

那么,当授课内容和授课风格都已经基本成型之后,还有什么可以更深入挖掘的呢?下面我从个人的理解列出几点。

第一,授课语言的锤炼是无止境的。古人写诗一直讲究语言的锤炼是有一定道理的。同样一个涵义的一句话,不同人说出来效果截然不同。我们在解释一个事情时,可以有无数种叙述讲解方式,而你的选择将决定着受众群体的接受程度。当然,数学讲究语言的简练。简练指的是内容,对内容解释的语言更应该接地气。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亲切。

第二,把更多的元素加入课程中。以我讲授的“高等数学”课为例,如果能把一些通识教育的东西加入到抽象的数学课程中,比如把数学文化知识融入到教学中,教学效果会非常好。但如何真正地融入、怎么融入,融入什么数学文化的内容,这些都不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做到的。随着老师对数学理解的深入,这些内容也会不断地更新和变化。

第三,MOOC和SPOC的兴起对大学课堂教学产生了冲击。逃避不是好的方式,我个人的做法是迅速熟悉和融入其中,我录制完成了“高等数学”MOOC课程。为了解决课堂教学和在线教学如何平衡这个新问题,我尝试把课堂换一种方式来讲授,侧重数学思想以及练习,而更多技术方面的细节就一带而过了。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会有一个升华的过程,对教学内容会体会得更加深入。当然,真正的网上教学、课堂教学的融合还需要不断地探索,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好的一个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