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下雪时的心情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首先,在学生入学军训结束后的第一节英语课上,我不会马上进入英语教学,而是在老师和学生进行自我介绍时,适时介入英语中姓、名以及姓名的说法,即姓:surname, last name, family name。名: first name, given name。姓名: surname and personal name或 full name,而当学生在使用first name和last name犯迷惑时,我会告诉他们其实很简单,记忆时记住和汉语相反就可,这样学生很容易地就在他们的自我介绍中随学随用,而且他们对此很有兴趣又很积极地参与。此外,在第一节课上,我会很恳切地告知学生:是fate 让老师和你们gather together,所以我们一定要特别珍惜这种fate,来到大学,我们见到的都是new faces ,接触到的是new environment ,所以我们大家必须有一个new start。我把一些简单的单词或短语加入汉语表达中,当我问起他们的汉语意思时,学生中基础好的会很开心地答复,而对基础不好的学生,我也不会就此略过,我会把这些词写到黑板上,让他们明白。我觉得对于高职生来说老师不能在课堂上马上使用英语教学,刚开始在汉语表达中夹着少数英语词汇,先让他们熟悉、会说简单的单词或短语,保证他们能开口说,能心情愉悦地学,有了兴趣后慢慢增加难度,再说一些句子,比一开始就把学生“吓倒”,从此没了心情、没了兴趣更有效。而且我还会在第一节课上告知学生:英语课程是国家要求每所大学必开的课程,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都必须开设,但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是与初中、高中不一样的,课堂上不仅要学英语知识点而且还要学习将来走入社会用得上的东西,学习语言不是单纯学会ABCD,要文化渗透,比如Adam Apple,不是“亚当苹果”,而是翻译为“喉结”。在国外,“站住”一词的说法不用“stop”,而用“freeze”等。我还把一些网上的趣味单词记忆法跟学生分享,如:我家dad,脾气bad,让我sad;把眼close,用我nose,去闻rose; 找个excuse,借车use,遭到refuse;不停train,没有pain,哪有gain;脱下jacket,忘记ticket,还在pocket,当学生听到这些顺口记忆单词时都非常感兴趣并踊跃记忆。另外我告知学生:在大学新的环境中,以前的一切老师都希望学生淡忘,在老师的眼里没有成绩的高低,只有努力的程度,只要在每节课上学生认真、努力地做了,那就是收获,只要每节课上都有收获,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就可以在每天收获的愉悦中更加努力地学习,继而又会拥有更大的收获。
其次,我在正式上课前按照本节课要涉及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出一些与本节课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带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习动机。例如我们使用的教材中第四单元的标题是“Punctuality and Culture”――“守时和文化”,在开始此单元学习前我会给学生提出以下一些与本单元内容有关的问题:
你在各种活动中会守时吗?
如果你遇到了不守时的人,你会怎么做?
你知道一些国家在守时方面的文化差异吗?比如美国、英国、印度、巴西等。
你能做到一定要确保自己在面试中给人留下好印象,因为第一印象可能会永远保持下去。做到这一点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守时。
我要求学生在开始学习本单元前准备并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对此表现出他们的极大热情,他们都会认真、积极、保质保量、准时地完成这些问题,而且在课堂上也会踊跃地回答并能互相辩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时我在课堂上又使用了相互启发式教学方法,包括师生间的相互启发和学生间的相互启发。师生间的相互启发要求老师必须对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认知有所了解,对学生可能或将要提出的问题以及老师该如何回答都要充分估计到,并且在回答学生的问题时要找学生感兴趣的词汇,使他们愿意接受并能学会。而学生间的相互启发是让基础好的学生讲给基础稍弱的学生,由于学生间的心理感应、语言沟通是非常接近的,所以理解起来就会容易些,放松些,他们也会更愉悦地去参与。对学生的回答我做到不在学生讲话中途打断,他们的回答结束后我会及时表扬鼓励,最后才委婉地指出他们的错误所在并加以纠正,绝不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由此老师会心情愉快地教学,学生快乐地学习,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关键词:课程理念;数学情境教学;体验
在高中数学中开展情境教学是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所创设的,所以,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该通过情境教学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能力,以此来增强高中数学教学的效果。
一、创设直观教学情境,加强学生数学体验
由于高中数学的知识大多和初中没有太多联系,因此高中生在学习一些抽象的数学理论时,自己理解起来往往较为困难。所以,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在讲授这些知识时一定要做好引导工作,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数学知识学习的效率。例如,在《二项式定理》学习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归纳和总结并导出“二项式定理”的内容,并且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除此之外,在教授立体几何时,教师应该借助一些直观的教具,来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位置关系,使学生对几何图形产生相应的认知,使学生认真地了解数学学习的意义。
二、利用数学文化史来创设情境
由于高中数学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与数学相关的故事也很多,作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做一些数学文化史的教学,使学生在了解定理和概念的由来基础上进行学习,这样就可以更加充分地理解知识。学生在了解了数学文化史以后,对数学学习才不会感觉到枯燥和无聊,才会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中,由此可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利用文化史来创设情境,不但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还可以全面完善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
三、利用实验情境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情境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验情境教学是一个促进学生全体参与的教学活动,所以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该有效地利用实验情境来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在讲解《椭圆定义》的时候,首先应该让学生思考椭圆是扁的,它到底与哪些点有关系呢?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通过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去学习,这样才可以发散他们的思维,使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能力得以全面提高。另一方面,在创建的实验情境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在实验中,通过实验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索数学知识,指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对于每一个实验、每一个实验步骤,都要认认真真的探索、完成。还要教会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要积极思考,勇于请教,敢于创新,认真完成每一个实验,对于每一个实验的要求和步骤,都要尽全力做到最好。在失败时,要认真总结,分析失败的原因,或是通过教师的指导,进一步完成实验要求和目标。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乃至在整个学习阶段都养成认真、严谨、科学、创新的学习态度。
四、组织教学活动,构建活动情境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设计一些和教学有关的活动,为学生构建活动情境,教师要根据班级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构建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活动,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例如,在组织教学活动中,还可以通过设置合作学习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和谐、积极、开放、宽松和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中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合作学习的教学情境,还可以积极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让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合作。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要多鼓励和表扬学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能够自主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根本上提高高中数学情境教学的力度。
五、合理地利用科技手段教学,创建信息化的教学情境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高中数学课堂是一种单一和传统的教学情境。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教学已经慢慢地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为此,要想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开展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科学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为学生创建信息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那些数学教学中较为抽象的概念和定义变得生动和直观起来,更能突出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从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的作用。例如,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椭圆的标准方程”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对椭圆的特征进行呈现,把它和圆进行一个比较,从而寻求出椭圆的方程式与圆的方程式的差异,这样就更利于学生对这公式的牢记。又比如,教师在教学“球的内切与外接问题”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将正方体和球体的内切和外接问题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在教师为其创建的信息化情境中,轻松地完成知识的内化。
综上所述,在课程理念下要想做好高中数学情境教学,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根据班级里学生的情况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情境,并且要创设直观教学情境,加强学生数学体验,利用数学文化史来创设情境。除此之外,在一些开放性的研究课中还应该利用实验情境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组织教学活动,这样才可以发散他们的思维,只有这样做才可以全面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俊红.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云南师范大学,2005.
关键词:教师;课堂;倾听技巧
课堂上,我们应以”学生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作为评价一节课好坏的标准。引导学生发言的目的关键在于倾听,而倾听的目的在于知道学生内心的想法,了解学生对课堂理解的程度,为进一步开展课堂教学,有针对性的进行授课,解决学生不懂之处,提供依据和凭借。教师学会倾听,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成长氛围,自己的生命也在倾听中理解与丰富。下面,结合我教学的实践,粗浅的谈谈我对教师如何学会更好的课堂倾听的理解。
一、要认真倾听
教师倾听应认真。倾听,不是仅用耳朵在工作,更多的是心的敞开与吸纳,只有心灵才能发现外在肉眼及感官看不到、听不到、摸不到的最珍贵的东西。教师认真倾听,是给予学生鼓励和了解学生需求的关键。但在现实中,我们发现,教师在倾听学生的回答或者提问时,显得不那么认真。
1.倾听不作回应
课堂上,当老师提问时,学生回答时候,一般都是学生情绪激昂的说着自己的观点,而教师却只是静静的听着,不予回应。这不仅仅是教师没有认真倾听学生回答的表现,更会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课堂互动的积极性减弱。有的时候,学生期待的并不是肯定的回答,但是教师倾听不回应的表现,会使得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产生怀疑,也会使得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2.倾听缺乏尊重
教师的倾听,有很多种方式。散漫的倾听,随意的倾听,尊重的倾听,都是倾听的方式。但尊重是一种美德,会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和更加容易沟通,在教学中,也同样适用。学生一般在听课时,都是目不转睛的盯着黑板,但是教师却往往忽视对学生的尊重。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发现,当教师在倾听学生的回答时,总是一会儿眼睛紧盯着书本,看着别处,一会儿忙着写板书。或者,倾听时,拦腰截断,对学生的回答不了了之,然后就继续自己的教学活动。
二、倾听与引导并存
教师在课堂上不应该只充当旁听者,对学生的回答不做分析和理睬,只是单纯的让学生回答,更应该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回应和分析,应到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往正确的地方思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受到被尊重和被重视,才会对自己所回答的问题理解的更深,而不是一头雾水的不知道自己回答的是对是错。另外,倾听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倾听的灵魂是思索。教师倾听时,需要凝心静神,需要迅速做出对学生回答的肯定或者否定,或是以此展开的议论,引导全班学生展开思考。教学中,学生的积极发言是倾听的关键,但教师倾听时,更应该以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倾听,对学生做出更加专业的引导,使得学生更加善于思考。这就要求教师要提高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与理解,提高自己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认真透彻的研究教材和分析学生的言语回答,对教学过程进行规划和设想,倾听和引导并重,倾听注重引导。
三、倾听重在反思
很多时候,教师在备课时候,往往会有漏洞和不足。表现在,备课讲授和学生需求不相符合;备课注重重难点,对细节问题不加关注。而这些问题,教师靠自己的力量,是很难发现和解决的。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反馈是教师改进自身授课不足,提高自己专业素养的灵丹妙药。所以,教师要学会在倾听学生回答和提问时,反思自己授课的不足,争取能在往后的教学中加以改善。俗话说,凡事先入耳后人脑,如果作为教师,不学着去倾听学生的问题,又怎么能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又怎么能不断提高自身,提高教学水平。教师是教学者,同时也是学习者。我们都知道学无止境,人生的不同阶段,在不同的岗位都需要学习,只有学习,才能不被时代淘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反思,学习,提高自己更为重要,所以,教师给应该学会倾听。教学相长,从对学生言语的倾听中,提高自己。
结束语:新课改下,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模式下,板书,教师讲课,剖析书本,讲授知识点,这样的流程,虽说可以很快让学生掌握教师要讲授的东西,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想法。新课改下,教师应该将一部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的去说和去想,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倾听学生的回答和提问,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讲课方式。所以,教学会认真倾听学生,在倾听时注重引导学生,同时要在倾听中反思自己,这才是新课改下,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自主探究 探究教学 教学情景
新的教育理念呼唤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主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可以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养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并且从中领悟科学的本质。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为:创设问题情景、提出假设、引导探究、修正探究方案、实施探究并验证结论、交流与评价、提出新问题。“问题”探究性学习的发端,要让学生更好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需要有合适的情景。所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首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联系着思考,启动学生的意义建构。探究教学按情景的类型可分为:现实情景、科学史情景、实验情景。本文以展示情景和提出问题为例进行阐述。
一、展示现实情景,启迪学生探究
认知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活动是否有效,主要看新的学习内容能否与学生原有的有关知识系统建立实质性的联系。其实,生活和生活中所涉及的化学知识太多太多,学生之所以缺乏感性体验,是因为学生熟视无睹,没有认真地观察和分析。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探究:
1.从现实的生活中去寻找情景,引导学生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例如:在讲《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这节内容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咸豆浆会凝聚而甜豆浆却不会凝聚?为什么钢笔混用不同墨水会写不出来?”接着讲:“我们学了今天的内容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是学生经常接触到的但又说不清其道理的问题,能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要求和探究欲望。
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情景的优点: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去体验化学,体验化学带给他们的乐趣。在这样的体验中,学生将逐渐地学会用化学的眼光来观察身边的一切,用化学的头脑去思考和分析周围的一切。缺点是:比较费时,有时想用时不一定能找到。
在课堂上利用录像、电影片段再现现实的情景既可以弥补它的不足,又可以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课堂上再现现实的情景,引导学生探究。
例如:在学习“化石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污染”时,教师先在大屏幕上呈现几组有关“酸雨对植物、雕塑作品、建筑物等的破坏”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用文字表达这种破坏的情况,然后通过“酸雨是怎样形成的”这个例题的讨论,使学生逐渐对酸雨的来源、产生原因、防护等形成共识。
现实情景的探究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才能表现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才能在学习中发扬开拓和探索精神,以顽强的毅力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把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发生的现象、问题与教材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现实意义。
二、精选化学史情景,引导学生探究
化学史即化学发展的纪录,也是一部化学研究方法的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可选择化学史上著名的实验或著名的发现事例,经简化、设计、编制后,编成富有启发性的材料,让学生“追踪”当年科学家发现的思路,模拟一遍科学家发现的过程。
如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学习,教师可提供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编制者门捷列夫当时的研究背景,让学生排布1―18号元素可能的位置。学生经过讨论与分析,排出了多种可能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各种排列的优点与不足,从而进一步让学生体验门捷列夫的研究方法、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设计实验情景,激发学生探究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化学的产生和发展中,化学实验自始至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意大利著名画家、自然科学家达・芬奇(1452―1519)曾经指出:“科学如果不是从实验中产生,并以一种清晰实验结果,便是毫无用处的、充满荒谬的,因为实验乃是确定性之母。”
化学实验不仅形象生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化学概念和掌握化学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对于一些无法用实验展示的化学现象,可借助多媒体模拟给学生看。
如在《化学2》第三章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中,我先按教材P59图3―6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一种难溶于水的气体。此时,我及时设问:这种气体是不是烷?请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进行检验。学生通过热烈的讨论,形成以下四种方案:
1.将生成的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观察溶液是否褪色。
2.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溴水中,观察溴水是否褪色。
3.收集一瓶气体,与氯气混合后光照,观察气体颜色和集气瓶壁是否有油状液滴。
4.在导管口点燃,观察是否能燃烧。
接着学生分组实施上述四个实验方案并做好实验记录。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发现,方案1和方案2说明该气体中含有与烷烃性质完全不同的另一类物质,这时学生热切希望知道这种“与烷烃性质完全不同的另一类物质”是什么,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接下来教师介绍乙烯的化学性质作了很好的铺垫。
如教学《钠》一节时,可以这样设置情景:“通常我们用火柴点燃酒精灯,那么,用水能不能点燃酒精灯呢?(教师用滴管向酒精灯芯上滴几滴水,结果酒精灯燃烧起来)俗话说:‘水火不相容。’那么,水又是怎样把酒精灯点燃的呢?因为我提前在酒精灯芯里放了一小粒金属钠。”“反常”的实验现象使学生议论纷纷,气氛十分活跃,教师抓住机会提出问题:“钠为什么与水接触就能把酒精灯点燃?”
关键词:教学情感;课堂教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31-02
有这样一个神话,一位王子叫皮格马利翁,他用象牙雕刻了一个美女,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和感情,雕成后每天捧在手中用炽热的目光看着她,后来这个美女竟然有了生命。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把这种心理现象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它映射了一种爱的教育。孔子也同样重视在教学中情感因素的运用。子曰:“仁者,爱人。”孔子的情感教育思想映射在教育活动中,表现为对学生寄与无限的尊重、爱与耐心。
教师教学情感有两方面内涵。一方面是教师本身是否喜欢教育教学工作,是否喜欢每一个学生,教学的成功或失败是否得到领导的好评,以及自己的工作是否得到认可等所产生的内心体验。[1]另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即教师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手段,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阐释了学习兴趣和动机的重要性。布鲁纳认为,在认知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儿童学习的心理倾向和动机,特别是内在动机。激发学生的动机,要帮助学生设置适当的目标,对他们的学习表现进行合理评价,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运用归因训练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并对未来产生积极的期望;然后通过情境引起好奇,使目标任务更有趣,激发认知冲突及适当奖赏使学生看到学习的内在价值和外在效用。[2]Meyer和Turner通过研究学生和教师的交互活动,发现在对学习动机因素的分析过程中,越来越多地涉及到了情感这个必不可少的因素。[3]当教师把自己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融入到这些教育教学策略中来,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在学校学习中怎么强调态度的重要性都不过分。”[4]加涅对学生态度的学习,有这样的论述,他认为:学生态度学习的直接方法,是建立在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之上的。“强化的相依关系”这一思想为具体的实践操作提供了理论指导(Skinner,1968)。[5]学生态度学习的一种重要的、间接的方法是:“榜样作用”(Bandura,1969,1977)。[6-7]加涅认为,“学生能从许多类人物榜样中观察和学习态度,在从幼儿园到研究生院的学习时间内,教师成了行为的榜样,榜样必须是受学习者‘尊重’和‘认同’的人。”
三、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然而个别教师在课上与学生几乎没有情感交流,只是传递知识,造成学生学习行为呆板,不懂变通。卢家楣教授在教学现场实验,运用实际教学情境中的刺激来诱发学生愉快―难过情绪,以探索在教学情境中学生情绪状态对其创造性影响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愉快情绪状态下的创造性总体发挥水平显著高于难过情绪状态。[8]可见,轻松快乐的学习情境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土壤。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肯定了教师的态度热忱、作风民主、期待学生进步等个性心理特征,对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作用。罗杰斯说,为了引起学生人格演着建设性的方向变化,必要的条件不是教师的专业知识,咨询技术和教学技巧,头等重要的是教师对于学生有人性的,移情的受纳态度。[9]
教师教学情感制约着课堂教学气氛。课堂教学气氛是指班集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状态,它是在课堂教学情境的作用下,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情绪、情感状态,其中包括了师生的心境、精神体验和情绪波动,以及师生彼此间的关系,它反映了课堂教学情境与学生集体之间的关系。[10]课堂教学气氛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同时也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本质。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参考文献:
[1]张二庆.教师的教学情感及其作用[J].教育理论研究,2004,(5).
[2]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25.
[3]Debra K.Meyer,Julianne C.Turner.Discovering Emotion in Classroom Motivation Research[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37,(2):107.
[4]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84.
[5]Skinner,B.F.The technology of teaching[M].New York:Appleton,1968.
[6]Bandura,A.Principles of behavior modification[M].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69.
[7]Bandura,A.Social learning theory[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77.
[8]卢家楣,刘伟,贺雯,卢盛华.情绪状态对学生创造性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2,34(4):381-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