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一语文课本

初一语文课本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一语文课本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一语文课本

初一语文课本范文第1篇

摘要:“以学定教”是以了解学情为前提,以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生本课堂”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主阵地,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一种学习模式。本文着重从“以学定教”、“生本课堂”的内涵,以学定教、打造生本课堂的现实意义,以学定教、打造生本课堂的实践途径这三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以学定教、生本课堂

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果老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一味的按照自己事先备好的课照本宣科,其结果也可能不尽如人意。

“以学定教” 使课堂教学的重心逐渐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以学定教”、打造生本课堂呢?在此我结合多年语文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一、“以学定教”、“生本课堂”的内涵

1、“以学定教”是指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学习情况来确定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里的“学”广义指的是学情即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潜能、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学习技能等;狭义的“学”是指学生在学一节课或一单元知识中当前的学习状况。“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而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惑进行释疑和解读,是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而“教”,非教师为单纯完成教学任务而教。是一切为了学生学习的有关教师的教学活动,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时间等的确定。从学生角度来说,需要解决的是“我要学、学什么、怎样学”这三个问题;从教师角度来说需要解决的是“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这三个问题。“学”和“教”是密不可分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协助于学生的“学”,教师要科学准确地定教。“以学定教”要求教师切实树立生本理念, 着眼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根据学生的真实学习状态来实施教学。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 在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 运用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 获得超常的学习效果。

2.“生本课堂”是一种新提出的教学形态,就是一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生本课堂教学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初中语文生本课堂教学其最大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自主、突出合作、突出探究。这与传统教学“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学生往往只能机械的接受,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其聪明才智受限制、自身潜力得不到应有挖掘是完全不同的。

二、以学定教、打造生本课堂的现实意义

现实的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个性各异、思维活跃的学生,这时便出现了教师的既定目标与学生的旺盛求知欲之间的矛盾。为了调和这种隐性的教学矛盾,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理念,在文本与学生的心灵之间架起一座无形的桥梁,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发掘、补充,建构起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映衬、相互拓展的多元化的主体课堂,真正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给他们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体性,使阅读、思维、情感三维目标有机整合。多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领学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让学生在自我感受和体验中发现自己、表现自己、逐步完善自己。带着渴求进入课堂,带着思考走出课堂,带着收获融入社会。

三、以学定教、打造生本课堂的实践途径

1、了解学生

我们平常教学,大多把学生学习新知放在其什么都不知,什么都不懂的定式思维框架下,所以才出现“填鸭式”。了解学情、读懂学生才有利于教,才能带动学生的学。教师教前要了解学生要学习的是什么,从而确定哪些是教学重点,哪些是教学难点,哪些应详讲,哪些要略讲。了解学生个体差异,基点差异,着力点差异,激发点差异。既要考虑面向全体,又要关注个体,了解差异,尊重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

2、读懂教材

要做到“以学定教”,读懂教材是基础。学生应读懂教材,读懂教材是学生应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反复裸读课本的习惯,正确理解课本内容,了解文字中透露的各种信息,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反复读,独立思考,同学间讨论交流,教师点拨等手段帮助学生读懂教材,掌握学习方法。教师也应读懂教材。要反复素读教材,理解教材是教师的必备工作,把握教学的重难点,预设解决重难点的策略。只有在教师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读懂教材,学生才易学易懂。

3. 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教师在备课前先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不同理解,教师可在课前设置“我的疑惑”、“我的发现”等问题,找出学生在学习新知中可能产生的难点和障碍,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点,针对这些困难调整适当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而不是盲目地按照规定的教学内容来设计教学,从而提升教学的实效。

4. 把握好学情

把握好学情一是指课中要关注学情。把学生的学习情绪充分调动起来。把握好学情二是要及时调控学情。对学生在课堂上良好的表现、积极的态度、机智的回答、主动地问难、新颖的思路给与鼓励,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要转换角色,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组建起“学习共同体”,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讨,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暂缓批评,激励善待学生,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的放飞;对消极的学情加以巧妙的化解。只有密切关注学情,才能打造生本课堂。

5.善待学生

面对富有个性的学生,要学会善待、宽容、欣赏学生,用“放大镜”去捕捉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位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中不断超越自我。把学生当作学习任务的“首要责任人”, 只有教师由教的“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才能实现;也只有当教师能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跳出文本的桎梏,超越文本,“眼中有学生”,能及时捕捉到学习进程中的信息并快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时,课堂教学才能是有效的。同时要把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让他们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

总之,这种“以学定教”、“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质疑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新型教学模式。这样才能使师生、生生之间产生心灵碰撞,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真正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学合一[A].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

初一语文课本范文第2篇

一、促进学生成长发展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的缩影,广大农村物产丰富、文化厚重,各异的民族习惯,独特的地域风情孕育出了异彩纷呈的民俗民风。了解多彩的人文风情,学会注目脚下的土地,学会回味已被湮灭的岁月,学生们宛如置身于一个时空隧道,穿越了历史,透视过去,审视现在,t望未来。于是就会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感受到自身力量的充盈,明白自己肩负的使命。学生们就会心生自然的情感,倾注更大的爱心去关注这块赖以生存的大地,及其这大地上的生灵万物,有感于心就会用手中的笔去主动描绘,自然表达。

本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生动的写作素材,乡土文化最真实、可感知、可体验。如果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挖掘,它不但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能解放学生的思维,还能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在大自然中释放情怀。学生带着兴趣去关心脚下的土地,去领悟其中深厚的地理文化和历史文化,既为他挖掘了一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情感源泉,又为他夯实一个丰厚坚实的精神底子。这种亲身亲近自然的方式比起关在教室里纸上谈兵,舍近求远谈异地风貌,他国风情,更能得到学生的青睐。

从学生的学习心理来看,学习本土文化是增强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客观要求。本土文化中把许多伦理道德、教化礼仪、为人处世之法都包容了进去,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春风化雨般润泽于灵魂深处。年轻的学生们渴望的是丰富多彩的课堂。海量的信息,多彩的活动,美丽的自然,深邃的知识对他们充满着无穷的吸引力。教师如果合理组织开展一些与语文学科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处理好课内外的延伸,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放松放松身心,亲近乡土文化,会对语文素养的提升,个体的发展起到有很大帮助作用的。

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教师的专业发展始终是围绕课程与教学这一核心而展开,其出发点与落脚点也离不开课程与教学,课程与教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质所在。”以本土文化为基础的语文校本教材开发,其本身就是对教师专业素质的一种挑战,其一,唤醒并激活教师的课程意识;对于教材的选择,老师一直以来都是被动的接受者和执行者,而教师也被称为名副其实的“教书匠”,但是,校本教材的开发,会让教师转变课程理念,并改变课程角色,变被动为主动,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其二,提升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本土文化为基础的校本教材的开发,会让教师走出课本、走出校园,了解当地的历史、地理、民风民俗,并把了解到的东西整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以主人翁的态度和身份传承地方文化,增强了教师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其三,全方位地培育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实践证明,学生不仅有个体差异,也有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校本教材应该以学生的需要而不断地调整,因此,校本教材的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单向选择,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断冲突、整合的双向磨合过程,是一个“实践――开发――反思――改进――再实践――再改进”的循环开发模式,而这个模式的建构过程,也是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是培育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传承本土文化

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地球一天天地缩小,跨时空的信息传递和密切联系,“全球化”和“地球村”既已形成,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碰撞与融合,“文化的全球化正是以这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为基础的,因为只有多样性的存在才要求交流和融合,才要求实现资源共享。”因此,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亦是全球文化的一分子,而有着明显地域特色的本土文化又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本土文化进入语文校本教材资源开发,正是发展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效措施。

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融合的同时,一些原有的本土文化也在社会的进程中悄无声息地淡化甚至消失,这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尤其像时下许多人才外流严重,经济后盾不强的农耕边地,随着国家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一些原有的村落正在慢慢消失,那些曾经的沧桑岁月和光辉历史也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另外,越来越多的当地年轻人想法设法脱离农村,涌入大城市,家乡的本土文化亦在渐行渐远的脚步下,被日益淡漠。这样,把当地的优秀文化搜集整合作为语文教学资源,也是保持和传承本文化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四、完善语文教材体系

乡土文化注入教育的功能,在于通过对乡土文化的挖掘利用,在传承文明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因为不同的地域其课程资源与众不同,千姿百态的地方课程资源大大活化并补充了单一的国家课程的内容,拓宽了课程资源的范围与种类,有效地改善了课程资源的品质。以本土文化为基础的语文校本课程,亦是众多地方课程中的一朵浪花,它将学生从静态的书本场景引向动态的生活场景,使教材更贴近生活,体现生活,使语文教学更具有生命意义和生活价值,也使语文课程结构更加丰富和完善。

初一语文课本范文第3篇

关键词:以生为本;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基本将上课的时间都用来讲授知识,几乎没有时间来辅导学生,与学生沟通,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从而降低课堂教学的效果。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要做到以生为本,以学生的所得为出发点,打造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康协调地发展。

一、以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发挥主体性,教师就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不断强化主动学习的意识,进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1.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难以得到培养,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占用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要求来进行课堂学习,没有学生发挥的余地。因此,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利用这些时间进行学习,发散学生的思维,营造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

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并不是让学生将课堂宝贵的时光消耗掉,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具有一定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比如,我在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在教学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先为学生铺垫了课文的背景情境:在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你学习很努力,但是却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依旧很大;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是似乎大家都不理解你等等。面对这些困难,你们也许会感到困惑、迷茫,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在为学生铺垫了课文内容后,我就让学生通过自学,将课文中的故事复述下来,并通过合作讨论的探究学习,说一说自己得到的启示。学生虽然没有这样的经历,但是他们将其与生活中的其他事情相联系,便能够感同身受。学生热烈的讨论使这堂课的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并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铺路搭桥

由于学生还没有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将课堂全部交给学生,而要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便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掌握。比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时,我为学生在黑板中画出了一个图表,让学生通过自主读课文分别填出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的形态变化、高度、厚度以及天气征兆等。学生通过这样的图表填空,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就更加清晰,不再杂乱无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

因此,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并指导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自主学习,进而促使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主体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以生为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语文内容的丰富多样有助于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若是教师一直采用单一的方法教学,不仅学生会感觉语文课堂枯燥单调,教师也会觉得教学过程十分厌烦。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文章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

比如,我在教学《春》这篇课文时,就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形式来体会文中的情景,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然后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对其进行赏析。并让学生搜集与春有关的诗句在课堂上分享,像是“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等,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春天对于人们的意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又如,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就采用了设疑提问法。首先,我为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皇帝、大臣和老百姓都不敢说自己看不见它,最后只有一个小孩子说了真话,这是为什么?如果当时你也在那里,看到那样的情况,你会怎样做?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很多学生在读过了课文后就开始自主进行讨论,交流看法。在学生讨论了一段时间后,我就让学生回答问题,从学生给出的答案可以看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很全面,对课文要表达的主旨理解得也很透彻。最后我为学生的课堂学习进行了总结,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将这个故事进行续写。

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还可以采用谈话法、练习法、示范式教学法等。要想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教师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以实现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教学。

三、以生为本,艺术地组织课堂教学

在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下,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知识与技能,还要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除了科学的教学程序,教师还需要艺术地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进而实现以生为本的目标。

比如,在让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如果有些学生东张西望,或是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就可以让这些学生找出读错的地方,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聚精会神地看书;又如,有同学在回答问题时,有些学生对这些问题基本没有思考,那么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就可以找这些同学回答问题,或是对其他同学的结论进行评价分析,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

我在教学《智取生辰纲》这篇课文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角色朗读,并让学生在了解故事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性格,然后将课文的内容表演出来。对于那些对水浒故事感兴趣的学生,我也鼓励他们选取自己喜欢的人物故事,将其在课堂上表演出来或是为学生讲述,来增加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的趣味性。经过这样的课堂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内容,理解了知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也有所提高,并且学生更加积极活跃地参与课堂活动。

此外,教师还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奠定基础。对于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则要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教学态度,引导学生学习,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与希望。

艺术地组织课堂教学,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有助于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主体地位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以生为本,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要实现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教师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充分发挥主体性,并要结合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艺术地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进而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一语文课本范文第4篇

朱自清的《春》曾多次选入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不同版本情况不同,如下所示:

上海版六年级第二学期语文第一课;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课本第三单元第11课;苏教版初一语文2010版第四单元第14课课本。《春》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之一。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作者抓住春的特点,用火热的情感、清丽的色彩,通过有层次的、生动的描绘,画出了生机盎然的春的形象,歌唱春的创造力,赞美春天的无限希望,传递出作者内心蕴涵的蓬勃向上,对春天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来源:文章屋网 )

初一语文课本范文第5篇

我给学生读了这则启示,并要求学生把这次大赛当作一次锻炼的机会,人人参加。

学生热情很高。人人选材料,我一个一个地过关。全班52名学生,有24名同学寄出了自己的习作。

比赛揭晓了,有18名同学获奖,这无疑给了我们莫大的鼓励。

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在第十届作文大赛中,我班又有20多位同学获奖,组委会不但给我们寄来获奖证书,还有全国各地的漂流稿,当我把漂流稿发给同学们并告诉他们,我们的作文也被当做漂流稿寄往全国各地时,全班沸腾了,一片欢呼。

组委会还给我们寄来了第十一届征文启事,本届的大赛主题是:读《论语》,学做人。看到这个主题时,我的第一感觉是――有点难。《论语》的仁、仪、礼、智、信是德的根本,是人性的呼唤和回归。阅读《论语》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学生心灵至善至美。可是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却也让学生大为头疼。班长刘卓是班内作文最好的,但是,她交上来的作文除了语文课本上对于《论语》解释之外,大多是抄写的名句,后面带着翻译。我问她:“《论语》以前读过么?”“小学时背过几句,那时不懂,后来在初一语文课本上学过。”刘卓回答。“那你有没有记忆比较深刻的名句?”“记不太清了。”

这可怎么办?

“今年的传统教材上前半部分是《论语》,我就是借鉴那上面的写的。”刘卓看我面露难色,提醒我。

“真的?那太好了!我们就先从诵读开始。”

我当机立断,在班内开展了“读《论语》,学做人” 活动,即每天读背一条《论语》,一个月下来共背诵了10章《论语》。我班也在“孔子”的熏陶下悄然发生变化。一些调皮鬼时不时地把“子曰”“君子”挂在嘴边和行为上;有同学犯了错误,别的同学会立刻指出“不迁怒,不贰过”;一些暴躁的同学认识到“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的危害,变得宽容了许多。

这时,我趁热打铁,让同学们围绕“读和学”做文章,可以写写自己读《论语》的过程,也可以写写自己感触最深的一句话,自己怎样在这句话的引领下发生的改变。这样,学生有了真实的经历,写起来也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