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学素养知识

文学素养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学素养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学素养知识

文学素养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语文;人文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107-01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转型、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高职学生要具备牢固的基础知识,还要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对职业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是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观的题中之义。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观提倡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面向21世纪,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成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的举措。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语文学科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而言是其它学科难以企及的。通过高职语文教学不仅可以传授给学生丰富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对人的内在的"人文精神"进行培养。

1.高职院校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人们进行学习和工作的一个重要工具就是语文,高职语文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生活、学习和以后工作、升迁必备的重要工具。高职学生想要学好专业课、打开职业生涯的大门,就必须学好高职语文。培养高端的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定位,因此在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偏重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教育而忽视文化课的现象。同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由于高职语文教育存在重重的问题,因此,很多学生由于语文没学好而造成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欠缺的情况。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欠缺。为社会的生产、建设和服务等行业培养一线的高端技术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最根本的任务,高职教育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高职院校把"对接市场、服务区域经济"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很多高职院校都出现了重视专业,轻视素质的现象,把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严重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影响学生的综合发展。

许多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是:可直接提高学生的技能的课程是技术性和应用性的课程,如果加强学生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很好的实现学生与企业岗位进行对接的要求,很多高职学生在选修课程时都选一些比较实用的课程,对于人文性的学科有所忽视。更令人担忧的是很多学生认为只要掌握好专业技术就好了,没必要进行情感的陶冶,这就导致学生的思想品质难以得到提升,缺乏审美能力,没有远大的理想,整体的文化素养不高,难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必然要经受挫折。

1.2 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欠缺。涵养人文精神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核心。一个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人文精神,例如: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当今的职场中,较之于单纯的专业业务素质人们更看重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包括人文素质。对于一般的高职学生而言,听、说、读、写的基本功都有所欠缺,这些都是高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同时也会影响到高职学生的人际交往等,最终导致学生没有较强的职业能力。

2.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

2.1 对高职语文的人文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中国语言符号的客观表现是中国文字,中国文字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与西方的字母有所区别,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感、不息的文化等都可以透过语言符号进行表达。通过对中国文字的教学,学生不仅仅可以领略到中国语言文字的强大魅力,还能够领悟到其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思想。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可以了解到很多文化常识、民俗知识等,把汉字的生命力激活,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2.2 通过高职语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所特有的人文之美。丰富的人文知识蕴涵于语文教学之中,很多作品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一个又一个神秘而美妙的世界,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美的熏陶。通过语文教学,学生的知识领域不断地得到拓展,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3 从口语和写作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可以通过口语和写作展现出来,同时,口语和写作也是高职语文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的度量标准,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展现,不仅能够体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更是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与学生的内在精神的显示。因此,高职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口语和写作能力进行培养,通过学生口语的表达和作文的写作,让学生亲身去体会生活的真实情感,引发学生对成功的追求,和苦难的同情,对美好的向往,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人文的熏陶、心灵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华。

文学素养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学校 人文素养 培养模式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我国21世纪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对于高等职业学校来说,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力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人文素养的概述出发,分析了加强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之上,对当前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模式的具体方式进行了探讨。

一、人文素养概述

所谓人文素养,是相对于科学素养的一个概念,包括美术、音乐、设计、戏剧、舞蹈、文学等等方面的内容。作为高等教育的内容,其不仅仅是指人文专业知识的培养,而是侧重于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进而达到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平衡发展。人文素养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手段,具有区别于德育、智育、体育的独特功能,这种功能就在于培养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实现个性完善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文是通向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具体来说,通过人文素养教育既可以普及艺术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还可以在认识人文美、自然美的同时,认识社会、了解自然和历史,从而开发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大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加强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定的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突破传统高教的模式、强化职业意识、注重职业技能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在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不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的情况,许多学校把专业性和实用性作为高职学生培养的目标,把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作为重中之重,轻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实践中,不少学校把人文素养培养课程从思想上当作选修课程来对待,在教学内容上,往往是走走过场,甚至于还会占用人文素养培养课程的课时还进行其它的实验教学活动。另外,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形式上,高职院校在这方面也不像普通本科高校一样,突出的体现在在学生人文艺术团体的设立、学生人文艺术活动的开展、学校人文氛围的形成等等方面的内容上。由此,从而使我国的高职教育走向极端化,不利于高职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形成,进而使他们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的要求,影响了高职学生日后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现状,笔者认为,加强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探索一条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的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之路不仅是重要的,而且也是现阶段完善我国高职教育方式方法的应有之义。

三、当前,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模式的具体方式探讨

1.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完善人文素养课程设置

人文素养课程是培养高等职业学校学生艺术素养的主要途径,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培养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和一套适合高职院校人文素养培养特点和学生实际需求的教材。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就是要根据不同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把人文素养的培养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对编制教学大纲、选编教材和组织教学等工作加强指导,使之得以完善,对授课教师的素质和授课形式都要进行具体的要求,不仅要达到教授人文学科的具体知识的目的,而且还要根据学生大多是非专业的入门者这一客观情况,采用多种形式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得知识性与趣味性同时具备。

其次,要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进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高职院校的学科设置具有实践操作性强的特点,这也使得学校可以在专业知识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因地制宜地开展人文素养的教育。

2.要实现人文素养培养形式的多样化

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而是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校尽可能地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创造条件,从而实现人文素养培养途径的多样化。具体来说,应当鼓励组织学生设立和参加各种各样的人文艺术团体和人文艺术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艺和能力的机会,比如说成立乐队、舞蹈队、书画社、摄影兴趣小组,举办文艺演出、歌咏比赛、书画展和摄影大赛,利用暑期“三下乡”的机会,送文艺到农村等等。通过这种多种形式的人文素养培养方式,既可以促进学校人文素养水平的提高,又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艺术能力,学会在人文艺术活动中丰富和表达自己的情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自我调控,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3.学校要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培养氛围

学校良好的人文培养氛围的形成,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学校应当通过举办一些人文公开讲座、放映一些经典影片、邀请专家和艺术名流来校讲学,参观各种人文艺术展览,观摩高水准的音乐会等等方式,使学生多多接触一些人文艺术的教育机会。同时,学校也应当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电视台、校报、网站等媒体形式,对一些文娱活动、国际国内艺术发展形势、正在进行的艺术界比赛等等内容进行宣传,对于学生组织的一些艺术活动也应当及时地予以报道,从而在全校形成一种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氛围。

综上所述,深入地探讨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模式,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地加以完善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完善我国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应有之义。在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同时,适时地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加强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应当结合高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现状的人文素养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1]郝丽华.高等职业院校艺术教育初探[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8).

[2]姚和平.大学生艺术素养缺失对科学素养的影响及对策[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11).

[3]梁燕.谈艺术教育对高职学生素质的影响作用[J].辽宁高职学报,2007,(12).

文学素养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4-0219-01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从教学目的看,小学语文教育就应当是素质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语文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应做的全部工作。

一、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就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树立语文学习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

1.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

语文有其特有的知识,学习这些知识是语文课程自身的基本任务。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往往只在“学习理解”上下功夫,诸如理解字、词、句、内容等,这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学习表达”。怎样知道“学习理解”透彻了,怎样才能把“理解”升华为“运用”,主要看“学习表达”,这就是“能力”。表现在课堂上,主要包括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等等。因此,课堂教学评价要在“学习理解”和“学习表达”两方面下功夫,即,知识与能力两方面的评价。

2.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人文教育是课堂评价的重要内容。所谓的人文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评价,一是看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二是看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主要包括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关心当代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态度、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敢于对自己的语言行为负责的态度。

3.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良好的个性是指良好的性格和气质,良好的语文品质。健全的人格包括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这里注重习惯与方法的评价。习惯指养成良好的识字、写字、读书看报、观察积累、阅读、质疑问难、使用工具书等习惯。方法是指通过大量的语文学习实践、学生自己“悟”出的、带有明显个性特征的方法,是反映学生对语文学习规律的真正掌握。四是注重实践与创新的评价。课堂教学中,主要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对课文的独特理解,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二、检测学生主体参与的效度

1.评价学生的群体参与。

首先要看一堂课中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从人数上看,如果课堂上只是一两名或三五名优生不时举手发言,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两耳不闻他人事”,不动脑,不动笔,不张嘴,尤其是所谓的“差生”无动于衷,这样的课不是一节好课。其次要看参与学习的质量。这里指得是,反对那种形式主义、表面热热闹闹的虚假主体性,反对那种在课文的表层徘徊、语言和思维水平低下的肤浅主体性。求得既参与学习,又能够实实在在学点东西的局面。

2.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生的学习态度主要表现在学习的兴趣上,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索然无趣,(可以从语言、表情、动作上看)或者是“不是来自本身内在的兴趣,而是在教师的奖励下所获得的暂时的满足感和压力感”,这都不是确保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评价要以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基点,调动学生满怀兴趣深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教材内容固有的乐趣。

3.评价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顺应时展的需要,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则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途径。评价时首先要看学生的自主性,如果学生是在自主的学习,这无疑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要看学生的合作,看学生愿不愿同他人合作,合作的效益怎样。其三要看学生的探究,看学生探究的欲望,看学生对教材是否能有创造性的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也是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的一种替代。

4.评价自学能力。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是说,儿童急于成为学习的主人,急于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评价要把自学能力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评价自学能力一要看学生自学机遇、时间和方法。学生能否在课堂上自学,前提是教师须提供恰当的自学机遇和时间。所谓的机遇,就是教师要解放思想,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把一切能让学生自学得知的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学的机会。教师要舍得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不走过场,真心实意放开手脚去自学。在此 基础上,还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按科学的方法进行自学。二要看学生的自学效益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就小学语文讲,自学效益包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具有初步的听说写能力,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尤其要看求异、发散、思维能力),养成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确立多元化教学目标

1.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课必须加强字、词、名、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并能通过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自我获取信息,拓宽视野,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并为将来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2.考试要突出基本素质。

试卷命题上的“打混仗”局面应当停止,面面俱到、主次莫辨的大拼盘式的命题格局必须抛弃;再也不能用众多细枝末节,零零碎碎的考顶来冲淡对小学生语文基本素质的培养。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真正从“九年义务教育”“一条龙”的角度着眼,客观地、整体地处理中小学语文各自的要求重点,防止把“循环往复”变成简单重复,防止急功近利,煮夹生饭。必须准确而清晰地区分与把握中小学语文教学与训练的阶段性,诸如词类、辞格、句式变换、划分段落、概括中心等,完全可以留待初中毕业再做为考项。而小学阶段,还是应当老老实实、扎扎实实地把教学重点放在识字和词句训练上。

文学素养知识范文第4篇

依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内容分析,学校必须给全体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其目的是充分展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以及人文性等特点,是适应现当代人文及自然科学日渐交叉结合的发展走向,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培育拥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优质人才。而限于此,却给以培养高级的专门应用技术性人才的高职学校一个漏洞,大部分高职学校不知怎样定位高职语文教育,怎样进行该项教学。对此,在高职学校的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成了迫在眉睫的一大障碍

一、高职语文教学现状及思考

目前,教育产业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科学教育成为了其日渐增长的经济价值展现的根本内容。因此,科技和专业教育便日渐得到人们青睐,相比而言,人文生活方面却落得个相对冷清。也就出现了为满足专业课的需求,恶意删减语文教学课时、教学内容从简化,更提出基础课要服务于专业课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等极端问题

1.语文科目处境边缘化

长时间以来,语文因为其学科性质单一并受到应试教育的干扰,其大多时候仅作为升学工具,从而也使学生对国语的文化特质产生疑惑,缺乏对母语的感情。作为高校基础课程的语文,在高职教学中更是日渐趋近边缘化,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一是高职学校存有名利性,其职业教育的泛专业技能化,其只为给学生以单纯的职业技能,一再强调技能、技巧等,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产生了名利思想,从而对人文素质方面却毫不理会;二是高职学校对语文教育存在根本问题,在教育过程中,受到技能训练的引导压力,简化教学内容,从而学生无法学到文化精髓,使得语文课也变得枯燥无味,更让学生提不起兴趣了

2.校园文化气氛差

现代教学中,学习的发展力已不再单靠学校的基础设施及社会需求,同时也受着学校的学习气氛影响。一个好的学习气氛,能根本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所以,学习气氛也从本质上影响着语文教育。然而高职学校一味追求名利,仅在乎分数或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校的校园文化气氛建设,也使得语文教育岌岌可危。这样的情况,表面上是给学校节约了不少教学资源设施,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它却少了具有高素质、优品格、高潜质的人才。

二、人文培养的重要性

一个民族,要做到“以人为本”,不仅仅需要崇尚科学发展,而且需要弘扬其人文价值,要说科学是立足之根,那么人文则是为人之本。

目前,各个用人单位均要求其职工拥有人文修养,良好的人格及品行,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已经是高职学校面临的重大探究。对传统教学进行反思,我们发现重视技能教育并没有根本性错误,但随着教育的深入及改革,一味追求技能教育也必定丧失高职教育应有的品格和文化修养。因此,把教育简化成技能的培训,也就成了根本性不重视。其实,高职教育更应当效仿同级高等教育,以人为本,而不仅局限于让人成为技能的载体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更是作为高职教育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课程。其教育具有人文性,它既能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还能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历史文化、民族情感和思想认知等,从而通过语文教学,能引导学生掘取语文人文价值,体验更多的文化感知,学习更多的文化精髓。语文更能凭借其庞大的信息量,升华文化底蕴,提升人文品质,使其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层面上拥有天时地利的优势。

三、培养方法及途径

1.重视语文教育

因为语文的人文性,拥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左右学生的情感,本着教于美的本质,是所有其他学科不能具备的。高职学校的管理层从教学本质上出发,抓紧语文教育,视其为教育基础学科之一,使其成为一门独立有学术探究发展的优质课程

语文课程应当以人文教育为核心,聚其教育的工具性、审美性以及人文性于一体,培育学生综合能力及职业素质的公众基础课,纳入高职学校各专业的必修课之中并做出不少于30课时4学分的条文规定。

2.树立人文教育观

“通人尤重于专家”,要以人为本,主张老师以学生需求为基础,从而在教育目的上,使学生养成完善的人性及高尚的精神生活。其中的人文理念,应不局限于学生对知识、技术或技能的掌握,更应该让学生拥有其自主的想法和判断。教学过程中,老师更应该最大化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及人格品质,展示个性化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其中的魅力从而热爱语文文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取更渊博的语文知识,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

3.建立人文熏陶教学观

只有变化当前的教育教学理念,才能建立人文熏陶的高职教学观,应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了解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而不是仅限于考试学习成绩。依据当前考啥就教啥,不考则不学这种完全服从于考试的应试教育理念,其往往是教不得法,学生很少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中,而完全只掌握老师给出的重点结论,其根本上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视而不见。因此,建立新的教学观念,制定符合综合素质教育的新考评办法及标准,用来评价学生、老师或教育成果

文学素养知识范文第5篇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著名教育家马明教授说过:“没有现代数学的文化,人类势必要衰败的。”现行新课标配套教材中大大地充实了有关数学文化的背景材料,强化了数学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数学文化对新课改的实施有促进作用,初中数学教学渗入数学文化符合新课改的素质教育精神。因此,初中数学教学要重视数学文化的渗透,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熏陶,产生数学文化共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充分认识数学文化教育价值

新课程标准把素质教育的核心“人的全面发展”着重赋予数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在传统的初中教材中几乎没有数学史的介绍,学了十多年数学的学生对数学史的了解几乎为零,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极为不利。在初中,如果教师有意识的渗透数学史的教育,会有积极的意义。(1)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长期的应试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当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高度渗透的现代化社会,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恢复科学的人文面目,使科学与人贴近,数学文化史涉及到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在教学中多渗透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学习数学才会觉得自然,才会认为数学是有用的。而且数学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文理交叉,数学上一个概念,一个公式的产生都是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的结合,这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2)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中国的数学有很悠久的历史,在十四世纪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数学最为发达的国家,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数学家,其中在代数和计算方面更是成绩显著,著名的有《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了解这些对学生很有启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说这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3)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很多初中学生的学习毅力不强,思想不集中,学习没有方法,而且很多学生没有吃苦的精神,在数学的发展史上,有很多数学成果的出现,都是前人类经过艰苦的努力,有的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才获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举一些例子,例如欧拉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几乎是在双眼失明的情况下,靠惊人的记忆和心算能力进行研究和写作。教师如果经常讲一些这方面的例子,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准确定位数学文化教学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把数学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要求放入课程内容中,要求把数学的文化r值渗透到课程内容中。通过数学文化的学习,学生将初步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思维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开阔视野,寻求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激发对于数学创新原动力的认识,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这是数学课程关于数学文化学习方面提出的总体目标,也就是通过教育来影响学生的观念(特别是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以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这个目标绝对不会通过一两个专题甚至几节课就能一蹴而就地加以实现,必须通过长期而复杂的心理过程才能实现。因此在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处理好教育目标、数学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数学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目标由教育部门、专家确定的,是专对数学学科的具体特点和学生在发展中的学识水平提出来的。数学课程目标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而教学目标又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为此,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注意以下三点:首先,要注意科学性。要立足于数学学科,不能“穿靴戴帽”地把数学课上成文学课等其它课程,“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也不能过分强调太多的形式,太多的喧闹,忽视数学学科自身的基本特点。数学本身具有内容的抽象性、推理的严密性、结论的明确性、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使得数学文化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征,正确认识这些特征是理解数学文化的重要内容。基于数学文化的教学应以数学意识、数学思想、数学精神、数学品质为教学目标。其次,要注意合理性。数学文化的传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要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慢慢加以接受。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不能定位得太大。要注意课本已有的数学文化素材、学生年龄特点和不同时期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整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做到三位一体,切记流于形式,确保教学目标落到实处。第三,要注意准确性。确定教学目标要具体的、可观察的、可测量的,以学生为指向的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除了要依据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还应对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评估和分析,寻找教学起始点与终末点之间的差距大小,以便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