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中秋节的句子

关于中秋节的句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中秋节的句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中秋节的句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古典诗词;传统节日;节庆文化

诗和词是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而同样古老的传统节庆与诗词结缘也已十分久远。早在我国流传至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年节时人们庆祝丰收、拜贺新岁的诗句。魏晋已降,与诗词艺术进入巅峰时代相同时,传统节庆也日渐发展和完善,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和喜爱。文人墨客参与其中,难免高歌浅唱,瞩笔成句。仅在流传至今的古典诗词之中,以节庆为主题的佳作名诗即层见叠出,许多文字早已成为流传不辍的千古绝句。

1 古典诗词中的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在1911年以前称为新正、元日、正旦、三元日等。自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始,新年就定在夏历的正月初一,此后历代相延。春节,在数千年的传承发展中形成为一个巨大的历史文化传统,它负载着厚重的文化积淀,是亿万中国人情感的聚合。新春佳节,是辞旧迎新的时刻。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每到此时,总是诗兴大发,赋诗言志,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这些诗篇,有的描写春节的习俗,有的抒发诗人的情怀,是春节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除夕之夜,人们通宵达旦地守岁,等待天明。南朝诗人徐君倩的《共内人夜坐守岁》,描写了除夕之夜,阖家团圆,一边饮酒一边等待天明的情景:“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碳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唐太宗李世民在《守岁》一诗中描绘了皇宫之内除夕守岁的情景:“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其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唐代诗人张说的《钦州守岁》表达了春节辞旧迎新、春回大地的特殊意义:“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日来。悉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宋代晏殊的《元日》描绘了人们斟满美酒,贴上门神,祈求福寿的情景:“屠苏醴酒盈金校郁垒神符卫紫关。三境上真垂介福,绵绵洪算等南山。”北宋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了一派喜庆吉祥的节日景象:在哔哔啵啵的鞭炮声中,人们送走了旧的一年;春风把温暖吹进屠苏酒里,一家人团聚在一起,饮着屠苏酒,迎接新年的到来。每天的旭日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忙着除旧布新,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庆贺新春佳节。

春节有拜会、拜年的习俗。三国曹植的《元会》:“初会元祚,吉日为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衣裳鲜洁,黼黻玄黄。珍膳杂沓,充溢圆方。俯视文轩,仰瞻华梁。愿保兹善,千载为常。欢笑尽娱,乐哉未央。皇室荣贵,寿考无疆。”描绘了皇帝在“元日”这一天朝会群臣的景象,君臣穿着有华美纹饰的礼服,朝堂上陈列着美味佳肴,君臣欢笑喜悦,祈祝皇家荣贵,祝愿皇帝万寿无疆。

普通农家的新春佳节也别有一番风味。唐代孟浩然的《田家元日》:“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此诗风格清新,展现了农家庆祝新年的情形,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清代吴曼云的《压岁钱》:“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萧价,添得娇儿一夜忙。”描写了儿童得到压岁钱,悄悄藏在枕头底下,琢磨着是买爆竹还是买萧吹,兴奋得整夜睡不着觉。清新自然,十分传神。

春节还是辞旧迎新的时刻,容易让人感到岁月的无情,因此,感慨时序变化和时光流逝,勉励人们珍惜光阴,是春节诗词的另一大主题。北宋文学家梅尧臣的《除夕》诗云:“莫嫌寒漏尽,春色应来早。风开玉砌梅,熏歇金炉草。稚齿喜成人,白头嗟更老。年华日夜催,清镜宁长好。”

2 古典诗词中的元宵节

元宵节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据一般的文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元宵)在西汉已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为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元宵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赏月、观灯是元宵节的主要活动,也是历代元宵诗词歌咏的主要内容。唐朝诗人崔液的《上元夜》描绘了元宵之夜家家赏月观灯的盛况:“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唐朝卢照龄的《十五夜观灯》:“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褥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描写了元宵节的各种灯饰,远看如繁星落地,近观如明月高悬,更有少女的笑脸相映成辉,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的情趣。宋代曾巩的《上元》:“金鞍驰骋属儿曹,夜半喧阗意气豪。明月满街流水远,华灯入望众星高。风吹玉漏穿花急,人近朱阑送目劳。自笑低心逐年少,只寻前事铀毛。”诗人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只见月光如水,花灯似星,一群少年骑马驰骋,意气风发。诗人感慨万千,勉励向年轻人学习,焕发生命的活力。

元宵观灯赏灯之际,人们还参与猜灯谜的游戏。清人顾震涛有一首《打灯谜》的诗:“一灯如豆挂门旁,草野能随艺苑忙。欲问还疑终缱绻,有何名利费思量。”除了观灯赏灯,元宵节还有一项传统活动,那就是吃元宵。在历代的元宵诗词中,也有很多歌咏这种节庆美食的篇章。宋朝周必大“”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形象地描绘了煮元宵的情景。清代李调元在《元宵》中描绘了元宵节深夜小贩叫卖汤圆的情境:“”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3 古典诗词中的清明节

清明作为重要传统节日,它是唯一兼节气与节日于一身的时日。在唐宋之前,清明主要为时令的标志,时间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春分后十五日(即今公历的4月5日左右)。清明时节,天地明净,空气清新,自然万物显出勃勃生机,“清明”节气由此得名。唐宋以后清明逐渐将与自己日期临近的寒食节俗纳入名下,清明由普通节气演变为重要民俗节日。作为清明节文化的载体,清明节诗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人统计,在《全唐诗》和《全宋词》中,与清明节有关的诗词达八百首以上,现存清明节诗词的总数可能几倍于此。

提到清明节抒怀的诗词,就不得不说唐代诗人杜牧的那首千古佳作《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的广为流传不仅在于其意境的深刻,更在于其置“清明”二字于首,描绘了清明时节的物候。在每年清明节的丝丝细雨中,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这首诗。

早在战国时代,介子推的故事就与清明节产生了联系,后世更相传清明节就是起源于介子推,在清明节歌颂介子推就是理所当然了。北宋黄庭坚《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由清明时节百花盛开的景象联想到埋葬在荒郊野外的逝者,进而思考人生的价值。

凄风苦雨再加上离愁别绪,使清明节诗词笼罩在一片愁云惨淡中。如唐代张继《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鸣玉惭时辈,垂丝学老翁。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大唐帝国的两座都城长安与洛阳,聚集了无数文人墨客,也饱含了这些人的辛酸血泪,洛阳城东,张继惆怅;长安城内,顾非熊憔悴,其有诗《长安清明言怀》:“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客中下第逢今日,愁里看花厌此生。春色来年谁是主,不堪憔悴更无成。”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在清明节都是愁云惨淡的,比如宋代大文豪坡,一生虽然历经坎坷,但始终保持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平稳心态,一首《南歌子》一扫哀节悲凉,让江南的春意跃然纸上:“日薄花房绽,风和麦浪轻。夜来微雨洗郊垌,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

人们在清明节扫墓,缅怀逝者,寄托哀思:“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宋代高翳《清明》);人们怀念亲人和故友:“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罗隐《清明日曲江怀友》);人们踏青郊游:“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北宋程颢《郊行即事》);人们蹴鞠“白打”,强身健体:“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彩绳拂花去,轻露雀罄础!保ㄌ拼韦应物《寒食》);人们荡秋千,放纸鸢:“好似隔帘红杏里,女郎缭乱送秋千”(韦庄《丙辰年~州遇寒食城外醉吟》)、“石马当道立,纸鸢鸣半空。”(宋代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节庆活动在古典诗词中生动再现,古典诗词也因为节庆文化而有了更深沉的底蕴和更加长久的生命力。

4 古典诗词中的端午节

古代有以地支记月的习惯,称五月为“午月”。从史籍上看“端午”一词最早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为夏季大节,它从夏至节俗演变而来,人们要在仲夏之月(五月)的端午这一天煮粽子吃,人们把这一天当做夏至一样的大节日来对待。唐代以后,端午才用来专指五月初五。

《全唐诗》与《全宋诗》中有95篇作品与端午节有关,这些诗词记述了节日的意绪,描摹了节日的习俗,追忆了节日的源流,寄托了诗人的感遇,成为了端午节庆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历代在端午节歌颂屈原的诗词也最多。古典诗词以其特有的魅力弘扬了屈夫子”“好修为常,怀瑾握瑜”的独立不迁的文化人格。如唐代文秀的《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节的习俗也会勾起诗人对屈原的感慨,如唐代张耒在观看龙舟竞渡时写了一首《和端午》凭吊屈原:“竞渡深悲千古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端午节纪念屈原这样的爱国先贤,不仅来自民俗社会的朴素情感,“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更应该是国家层面的祭祀,在诗的国度对爱国诗人的纪念,其意义重大而深远。“多难兴邦”,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必定会历经磨难与挑战,我们需要培养屈原那样的对国家忠诚、对人民悲悯的家国情怀。

端午节是传承家国情怀的重要节日,端午节在起源时主要是避瘟保健、水上祭祀活动等,随着历史的推移,人们逐渐在端午节日中加注纪念爱国先贤的内涵。自汉朝以来,屈原成了端午节文化习俗的核心,但我们也发现,各地端午纪念的历史人物不尽相同,除了楚地纪念屈原之外,越地纪念勾践、曹娥,吴地纪念伍子胥、古苍梧郡祭祀陈临等,但在历史长河的淘洗中,同时由于区域的局限性,歌咏除屈原之外其他爱国先贤的诗词较少,影响也有限。如北齐魏收的《五日诗》:“麦凉殊未毕,蜩鸣早欲闻。喧林尚黄鸟,浮天已白云。辟兵书鬼字,神印题灵文。因想苍梧郡,兹日祀陈君。”在这首诗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当时的端午习俗,并且可以感受到当时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背景,处在北方的鲜卑族政权已经知道南海之滨的苍梧郡于五月五日祭祀陈临的风俗。

端午节习俗众多,在古典诗词中多有反映。在这一天,人们吃粽子,插艾枝,储草药,配药方,饮雄黄酒,如南宋陆游的《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在这一天,人们龙舟竞渡,百舸争流,如唐代张说《岳州观竞渡》:“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土尚三闾俗,江传二女游。”在这一天,人们还击球、射柳,如清人饶智元:“簇簇朱衣分两队,百花深处蹴珠隆薄《天启宫词百首》:“飞凤三花逐电流,例逢e柳拜前旒。”在这一天,人们还插石榴花,采药,系五彩线,贴辟兵符,蒋之翘有诗云:“葵榴初缬药阑敷,彩线珍成续命需。遥听三韩烽火急,真人刚进避兵符。”

5 古典诗词中的中秋节

中秋节,是仲秋之节,以仲秋十五月圆为节日标志。中秋起源于古代“秋分夕月”的礼俗,唐朝时期中秋明月为游历之人思乡的物象寄托。唐代还出现了影响深远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使仲秋明月充满浪漫色彩。宋朝中秋节开始成为社会民俗节日,明清时期中秋节上升为仅次于春节的民俗大节。古代诗词中关于中秋节的内容有很多,但广为传诵、最为广大世人所熟知的,当属唐朝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和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张九龄在唐玄宗时,当过中书侍郎等大官,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一生写下不少诗歌,但最为著名和广为流传的就是这首《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气象恢弘,意趣不凡。

另一首家喻户晓关于中秋节的诗词,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词人在一个中秋之夜,思念弟弟“子由”就是苏辙,感时伤情,大醉,对月抒怀,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吟啸。这一声长啸,成为后世亲友之间忆念、共勉的永恒绝唱。就是在千年后的今天,这些句子依然令人动容,因为这是最接近生命本体的人生情怀,具有千古不灭的普世价值。

古人对于中秋的重视,仅次于春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更远胜过年。因为在这个晚上,仰望天上的月亮,无限感慨涌上心头,于是想及关于它的传说和故事。早在唐朝,就已经有了月亮上银蟾玉兔的传说。白居易在《中秋月》一诗中说道:“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宋代词人辛弃疾在《满江红・中秋》一诗中也说:“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唐代诗人皮日休在《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中,就认为月亮上是有嫦娥居住的:“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高高在上的那轮明月,成为诗人浪漫、遐想的最好事物。

在很多古人关于中秋的诗词中,不仅仅只是怀念亲人、感怀身世,充盈着惆怅和低沉。也还有很多关于中秋风俗、节庆饮食等方面的描述。有个叫袁景澜的诗人,专门为中秋的月饼写了一首《咏月饼诗》。诗中道:“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这应该是对制作月饼最为详细的诗歌了。

可以这样说,翻开古代文人关于中秋节的诗词歌赋,从中不难窥见那高挂天空的一轮圆月在中国人心中的分量,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6 古典诗词与传统节庆的关系

古诗有云:“有雪无梅不精神,有梅无诗俗了人。”我们则可以说,有人类活动而无节庆活动则无精神,有节庆而无诗词的点缀则俗不可耐。幸运的是,中国传统节庆不仅与文学艺术早早结缘而行,而且相得益彰、泽被后世。

㈠传统节庆在内容上赋予古典诗词强烈深刻的启发刺激,同时又提供给其以充分展示、不断创新的机缘。

中国的传统节日,从悠远的时空隧道一路走来,经历了几千年的岁月,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节庆文化。中国的传统节日,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道德情感和人文精神。

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要,清明节的怀祖情思、端午节的爱国情怀、七夕节的爱情绝唱、中秋节的团圆之盼……饱含了人们多少情感和寄托。传统节日也折射着中国人对“天、地、人”的思考,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中华民族的节庆文化,体现着一种民俗情结,凝聚着一种民族精神。传统节日,使每一个中国人加强了同家庭、家族、家乡和国家的情感联系,寻找到了个体融入群体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这一切,都为古典诗词在内容和气度的提升上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㈡古典诗词不仅大大活跃了节庆气氛,扩展了节庆影响,提高了节庆品味,而且它们本身也成为节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节庆文化载体。

“诗言志”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可以说诗歌历来便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其文化身份的独特标志。对一个诗歌大国来说,诗歌便是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大至忧国忧民的社稷之慨,小至抒怀感悟,迎来送往,起居作息的生活常态,几乎无不成诗。因此,大量以节庆为主题的佳作名诗早已成为流传不辍的千古绝句。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等。这些人人都耳熟能详的佳句,早已成为了节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节庆文化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萧放.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现代语境下的春节习俗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6(2).

[2]萧放.传统节日:一宗重大文化遗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3]柏宏军.中华传统节日诗词赏析[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

[4]赵东玉.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等.全唐诗[Z].北京:中华书局,1960.

[6]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7]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关于中秋节的句子范文第2篇

关键词:手抄报 灵活运用 提高兴趣

英语教学中,常用的是听、说、读、写的教学方法,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感觉器官共同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理解识记理解运英语知识。但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些方法运用的多了机械了,就会流于形式。一些学生在这种形式化的教学中会逐渐产生厌倦情绪,甚至会失去了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麻木地听课、写作业,被动机械地执行“上课程序”,这也许正是导致一部分学生成绩不理想甚至厌学的原因。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应有对英语学习的愿望、兴趣、积极性和自信心,乐于参与英语实践活动。假如能尝试使用适当的其他学习方法,并交替或者说灵活运用,一定会改变上面所说的问题。初中英语课文中的内容大部分是活泼、新鲜、时尚、贴近学生生活及时代的,所以我尝试把英语的教学与手抄报这种生动的学习方式结合起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种方法其实也就是将课堂的听、说、读、写延伸到课下的应用中,侧重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激发,改变了单调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的学习及审美疲劳。利用课堂所学的单词、语法、句子以及相关知识英语手抄报在英语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其作用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当课文中接触到重要的西方的节日时,可利用手抄报的形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比如冀教版第三册课本第二十一课关于Thanksgiving的内容,介绍了感恩节在西方国家的庆祝时间,方式等,第六十三课是关于Merry Christmas的内容,介绍了圣诞节的时间,庆祝方式以及起源等知识,是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中不容易接触到的内容,符合初中学生追求新鲜时尚事物的心理。

我就将圣诞节、感恩节这类西方节日等方面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根据课文所提供的知识点,结合平时积累或上网查到的相关信息,用英语手抄报的形式将其展示出来,有时还要求把中国的类似传统节日,如中秋节、春节等同感恩节、圣诞节等节日进行比较,分析中西方节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英语的学习还和语文及其他科目的学习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多种教育资源,不仅复习巩固了课内所学的语言单词、句式、语法等语言素材,还增强了学生对不同地区文化差异的理解和认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同时在情感的教育上,培养了学生对于中华传统美德的认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二、让学生把平时搜集到的英语诗歌、歌词以及成语谚语、百科知识等,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现出来,大家资源共享,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让学生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地接触并了解异国文化,扩大学生知识面。

三、让学生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自己所学过的或知道的生产生活用品、动物、花卉、国家、名胜古迹等等,展示这些内容的英语写法、具体内容以及包含的文化内容。如今是社会生活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时期,英语成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无论居家生活、出商场购物还是外出旅游,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使用到英语,所以它们的英文名称以及其内涵的英语表达,学生必须掌握,学生将所知道的事物名称及其英文内涵在办手抄报的过程中进行次综合应用,从课堂学习回归现实的应用,实现生活与学习的衔接。

当然除了上述几点,重大活动,如奥运会、世博会等专题内容,凡与英语学习,尤其能将英语学习与实际应用相联系的都可以展示,英语手抄报的内容可以不限,形式可以不限,只要学生能用英语展示的都应该鼓励他们展示。

为了激励学生办手抄报的主动性、积极性,还应该采用多种展示方法及评价机制。

一、个人制作,独立思考,提高动手和运用课本所学英语知识的能力,人人上交,老师评价,避免个别学生做学习的旁观者;与他人合作制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小组展示,组内自评,选出制作最好的上课时展示评价,可请别的组的学生评价,即组间互评,提高组之间的竞争意识。

三、班内张贴,集中展示。每期手抄报都要求学生将评选出的各组最好的张贴在教室后黑板上,大家共同欣赏、学习,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兴趣和学生办报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点及探究应用的能力。

初中由于其心理特征,所制作的手抄报版面设计符合孩子的审美特征及认识能力,由于是根据学生自己的知识层次选编的内容,所以难度适合他们的理解能力,每个孩子都有着不同的性格、爱好,不同的知识面,所以手抄报的内容多样新颖,色彩鲜艳,再配上各种可爱幽默的插图或者符号,首先从视觉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所以学生主动办报、读报、评报的积极性也很高,使在应用中的英语课内学习更鲜活生动,课下学习更有趣益。最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运用中让学生有了学好英语的信心,敢于用英语进行表达,这正是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要培养的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

关于中秋节的句子范文第3篇

Police forces across England are to cut the number of officers because of a government squeeze on funding.

中译英部分

市交响乐团的精彩演出让现场观众享受了一场华丽的音乐盛宴。

上述两部分分开评奖,参赛者可任选其一进行翻译。译文请在2013年1月10日前在网上提交,网址为;或者用稿纸誊写工整,寄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东三街2号新东方南楼19层《新东方英语》编辑部“翻译擂台”收,邮编为100080,截止日期为1月10日(以邮戳为准)。我们将隔期刊登有关译文的详细评点,并评出若干名最佳译手(奖品:《舌尖上的智慧——美国名校最佳毕业演说》)和潜力译手(奖品:《一书一世界:不容错过的35部外国现当代小说赏析》)。快来一试身手吧!

比喻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果运用得当,可以使复杂难懂的意思变得简单明了,让生硬呆板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在传统修辞学中,比喻是一个统称,又可细分为明喻、暗喻(隐喻)、提喻等多种。英语中把这些不同种类的比喻分别叫做“simile”“metaphor”“synecdoche”等,但并没有一个统称。不过,现代语言学开始研究比喻以后,多数西方学者开始将不同的比喻放在一起来研究,并统称为“metaphor”。国内语言学界将“metaphor”译为“隐喻”,但其含义和通常所说的“比喻”差不多。除少数专门著作外,当前学术著作中所说的“隐喻”或“metaphor”就是统称的比喻。

在翻译实践中,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翻译比喻。一是保留原文的比喻,喻体不变,这是最理想但有时较难做到的方法,不过只要有可能,还是要这么做,因为这样既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又保留了语言的生动性,同时还使读者对原文语言的文化有所了解。二是改变喻体,用目标语中新的比喻替换原来的比喻。与第一种方法相比,这种译法使读者无从了解原文语言的文化,但在无法采用第一种方法时,用这种方法也不错。三是放弃比喻,用平实的语言把原文比喻的意思解释出来,意思虽然正确,却失去了修辞效果,这是万不得已时采用的方法。还有学者提出,原文中没有比喻的地方,译文中也可以使用比喻,并将其称作“零到比喻”,认为这也是一种翻译手法。这种做法在长篇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中比较常见,但我们讨论比喻的翻译,通常重视的还是原文中的比喻。无论采用哪种方法,译者首先要意识到原文中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其识别出来,正确理解其含义,然后根据自己对目标语表达习惯和社会文化的了解,决定采用何种翻译方法。对于翻译初学者来说,这一过程通常会充满挑战。

本次翻译擂台英译中和中译英的题目中都有比喻。多数参赛者都识别出了这几个比喻,但有些译者没有正确理解这些比喻的含义,有些虽然理解了比喻的含义,翻译的方法却不恰当,导致译文意思错误或是表达不自然。

2012年11月号翻译擂台英译中评点

英译中题目

The continents we know today are but a frozen snapshot of an unending global dance.

翻译要点

英译中题目里的比喻复杂一些,出现了两个比喻:用“frozen snapshot”来比喻当今地球各大陆的面貌,用“dance”来比喻地球的地壳运动。在英译中参赛稿中,关于比喻的翻译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此外,译文中也存在其他一些问题,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

问题一 参赛者未能准确理解比喻的含义,导致译文意思不正确。

例: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我们所了解的大陆只不过是其固态剪影。

评析:译文没有正确理解“dance”的含义,将“unending dance”译为“风云变幻”,似乎是指全球政治和军事形势的变化,没有表达出原文从地理角度描述大陆的含义。而且,这样翻译对“unending”的理解也不对,这个词指的是运动永不停歇,而“风云变幻”则指变化非常快,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虽然“风云”是比喻的说法,但意思不够准确,是不可取的。

问题二 参赛者改变喻体,但更换不恰当,导致译文意思不正确。

例:今天我们所知的大陆不过是无穷的地壳运动中的冰山一角。

评析:译文中“冰山一角”的说法最初来自英语,即“the tip of an iceberg”,如今已成为汉语中通行的说法,译者将之用在译文中很通顺,句子也很生动,但用这个说法来译“frozen snapshot”并不准确。“snapshot”就是“快照”的意思,根据《钱伯斯基础英语词典》,这个词指的是“使用简单设备事前未作大量准备拍摄的照片”,“frozen”的意思则是“处于某一状态或水平的”。“frozen snapshot”指的就是一瞬间的定格快照,捕捉的内容是全面的,只是拍摄持续时间非常短。而“冰山一角”的意思则是只涵盖了部分内容,但持续的时间却未必短。出现这种错误,估计参赛者是受了“frozen”的误导,误以为用“冰山一角”可以涵盖“结冰”这层含义。需要指出的是,套用汉语固有说法,片面追求译文的流畅甚至优美,是部分翻译初学者易犯的毛病。只有树立正确的翻译观,确立“忠实”在翻译标准中的首要地位,才能克服这一毛病。

问题三 参赛者放弃比喻,把原文的比喻译成了朴实的解释性语言。

例:我们今天形成的大洲,仅仅是板块在不停运动中相对静止的一个瞬间。

评析:如前文所述,放弃原文的比喻是万不得已才会使用的一种翻译方法。只要有可能,译者还是应该用比喻性的语言来翻译。在这里,原文的比喻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并不难懂,汉语中也会用“舞步”来比喻运动,用“快照”来比喻某一瞬间的外表状况。译文分别用“运动”和“瞬间”来译原文的两个比喻,意思都没错,但不如原文生动。另外,用“形成”来译“know”也不合适,“know”没有这个意思,而且我们人类如何能“形成”大洲呢?

除了比喻方面的翻译问题外,参赛译文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问题一 参赛者无故引申,根据自己了解的背景知识,翻译时在原文基础上有所发挥或是不同程度地背离原文,导致译文不当。

例1:现在我们所了解的世界不过是一支无止境全球舞蹈的一张僵硬的快照罢了。

例2:地壳运动如一支舞,永无止境;而我们对大陆分布的认识,无非就是某个舞姿的瞬间定格。

评析:第一个译文把“continents”译为“世界”,虽然译文读起来很通顺,但意思比原文模糊了许多,原文的“continents”特指各大陆,并不包括海洋,而“世界”显然应该包括大陆和海洋。第二个译文把“global”译为“地壳”,很专业,意思也对,但用专业词汇代替普通词汇,失去了原文的特色。同时,该译文在“大陆”后面增译了“分布”一词,属于无故添加,因为原文说的不一定仅仅是各大陆的方位,也可能包括各大陆的面貌。

问题二 参赛者在译文中添加原文没有的内容,但添加的内容不妥当。

例1:我们今天所知的大陆板块不过是地球无休止运动过程中一幅瞬间定格的影像而已。

例2:当今我们所熟知的各大陆板块只不过是永无休止的天体全球跃动的一个瞬间冻结的快照。

评析:第一个译文在“大陆”后面添加了“板块”一词,从内容上看似乎正确,其实是错误的。根据当代地理学的知识,大陆和大陆板块的概念并不对等,比如亚洲大陆和欧洲大陆就属于一个板块。而且,板块知识是比较专业的地理知识,一般读者未必了解,但多数受过教育的读者还是知道地球上有哪些大洲或大陆的。原文放弃“plate”不用,只用“continents”,目的就是使一般读者都可以读懂。译文中却用了“板块”一词,显得过于专业,失去了原文的特色。第二个译文在“全球跃动”前添加“天体”一词,有点让人费解。从天文学角度来说,地球当然是一个天体,但对于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来说,一般不这么说。而且原句说的是地球自身的事情,没有必要提到“天体”。

问题三 参赛者误译原句中的个别词,其中误译最多的是“frozen”一词。

例:今天我们所认识的大陆却变成了世界永恒舞会的一张冷裱过的抓拍图。

评析:根据《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freeze”作为动词用时,后面接宾语,除了表示“冰冻”之外,还有“hold sth. at a fixed level in a fixed state for a period of time”之意,即“使某物在一段时间处于某一状态或水平”,在原句中指把地球舞步的瞬间抓拍下来,使其保留下来,只不过原文用的是该词的形容词形式。译文将“frozen”译为“冷裱过的”,估计是参赛者考虑到既然是照片,有可能需要裱起来,动了很多心思,值得表扬,但译文意思不对。快照无需装裱,也可以保存拍摄的瞬间。况且,“冷裱”作为一个专业术语,有对应的英文表达法,即“cold mounting”,与“frozen”没有关系。

还有很多参赛者把“global”译为“全球的”,没有看出这个词是“globe”一词的形容词形式,其意思应该是“地球的”。还有参赛者把“unending”译为“未完结的”,说明译者还不了解现在分词与过去分词的区别:与“未完结的”对应的应该是“unended”,而不是“unending”。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多举例了。

需要指出的是,译者在动笔之前,上网查找、求证题目背景知识和难点词汇是个好习惯,但网上给出的翻译有时良莠不齐,甚至一些知名翻译网站上也会有一些质量不高的译文,所以翻译学习者查找资料时要有所鉴别。

获奖译文: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陆只不过是地球永不停息的舞蹈中一张静止的快照而已。(倪笑笑)

评析:获奖译文质量不错,避免了上面提到的大多数问题。译文保留了原文的两个比喻,读起来很自然。但用“看到”来译“know”不妥,虽然意思不算错,但这么转译实在没有必要。“舞蹈中的……快照”也不太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把这个译文改一下,就有了我们的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我们今天所了解的大陆不过是永不停止的地球之舞的一张瞬间定格快照。(韩子满)

2012年11月号翻译擂台中译英评点

中译英题目

从食品走向礼品,月饼悄悄在变身。

翻译要点

中译英题目里的比喻要简单一些,用“变身”来比喻用途或角色的变化。在参赛稿中,与比喻相关的问题主要有如下三种,我们来具体分析。

问题一 参赛者强行保留原文中的比喻,导致译文不自然,意思也不正确。

例:Trending towards present-foods from general foods, mooncakes is shapeshifting slightly.

评析:译文的用词比较正式,参赛者在“present”和“food”之间加连字符,试图新造一个词,可见译者的基本功还是不错的,对英语的构词法有一定了解,但这种方法并不可取。参赛者把“变身”译成了“shapeshift”,而“shapeshift”指的是改变实际的外形,即“change the physical form”,这与原文的意思不符。虽然这些年来月饼的包装有所变化,越来越奢华,但月饼的形状基本还是传统的那些样子。更关键的是,这里的“变身”指的是“身份的改变”,即“作用的改变”,并非形状的改变。另外,译文中“mooncakes”后面用“is”,犯了主谓不一致的错误。“food”用复数也不对,这个词是不可数名词,同时“general food”的说法在英语中也很少见。

问题二 参赛者替换原文中的比喻,但意思和表达都不正确。

例:From foods to gifts, the moon-cakes is being worn a new dress.

评析:译文中的“worn a new dress”,即“穿新衣服”,可以看做是比喻的用法,但意思侧重的是外表上发生了变化,给人一种新的面貌,这与“变身”表示的身份、用途的变化不是一个意思。

问题三 参赛者放弃比喻,进行解释性翻译,但解释得不对。

例1:From food to gift, the moon cake is little by little losing its initial meaning.

例2:The mooncake is being upgraded stealthily from food to a present.

评析:两个译文都放弃了原文“变身”这一比喻,转而进行解释性的翻译。第一个译文将原文解释为“lose its initial meaning”,即“失去其最初的意义”,显然不符合原意。月饼尽管越来越多地被当做礼物,但从本质上讲还是食品,其主要作用还是用来吃。第二个译文将其解释为“upgrade”,即“升级”,似乎有一定道理,因为随着月饼越来越频繁地被当做礼品,其包装和价格确实一路走高,但这样的走高是否一定可以叫做“升级”呢?而且“升级”指的是事物本身,而不是其“身份”,所以这样译也不妥。两个译文之所以出这种错,原因在于汉语原文看似简单,意思却很丰富。所谓“从食品走向礼品”,并不是说月饼已经不是食品了,而是说月饼已经不是普通的食品了,已经成为一种可以作为礼品的食品了,其作为食品的特性并没有改变。前面举例中所说的用“general food”和“present food”来译“食品”和“礼品”,虽然表达不自然,但对原文的理解是正确的。

获奖译文:From traditional food to modern gifts, moon cakes are quietly undergoing a role change. (李松)

评析:获奖译文的质量比较高。参赛者采用了放弃原文比喻的方法,把“变身”译为“undergo a role change”,即“经历了身份的变化”,意思正确,表达也很地道。用“traditional food”来译“食品”也没问题。原文选自2012年中秋节期间的《大河报》,是一则新闻的标题。如果用作新闻标题的话,上面的译文就稍显啰嗦了,我们不妨模仿英语新闻的标题,对上面的译文加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