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城镇化

新城镇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城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城镇化

新城镇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城镇化;古村落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244-1

新城镇背景下,开发和建设成为重要任务,提高了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水平。但是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会造成负面效果,尤其是对古村落的开发、利用。古村落的存在代表着中国的文化,不注重对古村落的保护,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威胁,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保护古建筑和古村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应当将中国的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

一、新城镇背景下古村落的现状

(一)崇洋的观念严重

新时展的大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更加注重享受生活。人们缺乏保护古文化建筑的意识,崇洋的现象特别严重[1],将很多古建筑进行拆迁,建造成了高楼洋房。由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人们的欣赏水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价值观也在不断的转变,人们只注重外在美,而忽略了对中国古文化的保护,思想意识浅薄。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古村落里的年轻人,注重对现代化水平的追求,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薄弱,造成中国文化在不断的遗失。

(二)旅游行业的过度开发

近几年,旅游业发展迅速,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很多旅游行业将矛头指向了对古村落的开发、利用,利用古村落的文化精髓吸引国内外的旅游爱好者,影响了古村落里人们的正常生活。旅游行业以古村落为开发对象,建立旅游基地,旺季时,每天的游客络绎不绝,这就会产生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环境问题。人员的不断增多,使得古村落的环境问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影响了古村落人们的生活质量,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另外,游客众多难免会造成一定的破坏现象,使古村落的完整性遭到破坏。

(三)人口流失的情况严重

在新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古村落中的年轻人纷纷涌向城市,造成村落里只剩下孤寡老人,人口流失现象特别严重。由于古村落的传统构架,建筑功能减退[2],不能够进行现代化的建设。为了维持生活,年轻人不得不去城市打工,追求更高的生活,使得古村落变得越来越荒凉。古村落具有一定的历史性,随着时间的变迁,村落容貌也会不断的变化,居住条件也在不断的恶化,迫使很多居民不得不搬迁,造成严重的人口流失现象。

二、新城镇化背景下古村落保护的有效措施

(一)树立保护古村落的观念

根据当前古村落存在的问题,在新城镇化背景下保护古村落建筑,首先应当树立保护古村落建筑的观念[3],提升保护古村落的意识,增强我国古村落文化的完整性,实现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最终目的。政府机构可以在古村落里设立古村落保护机构,对于古村落进行日常的保护。古村落保护机构可以通过建立宣传栏的方式来普及村民保护古村落建筑的重要性,可以允许有志愿者参与到保护古村楼建筑的队伍中来,实现对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树立保护古村落的观念,让人们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开始,保护古村落里的一草一木,保证传统文化的完整性和丰富性。

(二)倡导科学合理的开发

旅游业是当前社会的热门行业,带动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实现了旅游与经济的完美融合。旅游行业对古村落的过度开发导致中国传统文化不断消失,因此在保护古村落的基础之上,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既有效的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也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了保护,一举两得。在保证古村落的本体、格局和历史风貌的前提之下,旅游行业可以对古村落进行开发利用,对于古村落中的一些名称要进行保留,不得删改,保障古村落的与原始性和完整性。另外,古村落里的保护机构要对旅游行业和日常的旅游运营进行监督[4],保障古村落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对古村落的保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完整性提供了保障。

(三)完善文物保护体系

在新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对于古村落的保护问题频频出现的重要原因就是文物保护体系的不完善。完善文物保护体系,加强对古村落建筑的保护是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保障。加强文物保护团队的建设,是当前形势的必然要求。在古村落里的建立分管不同任务的古村落保护机构,可以针对房屋、树木等不同的方面进行任务分配,有利于缩小保护范围,提高保护古村落的效率,为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前提条件。完善文物保护体系,加强文物保护机构的建设,是保障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三、结语

新城镇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突飞猛进,加快了我国前进的步伐。与此同时,应当有效抑制对于古村落建筑的破坏,重视对古村落遗址的保护,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树立保护古村落的观念,完善文物保护体系,保证古村落文化的完整性,实现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李枝秀.古村落保护模式研究――以江西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2,(01).

新城镇化范文第2篇

(广东东软学院,广东佛山528225)

[摘要]以人为核心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农民工是新城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议题。通过对8家企业从农民工的视角调研后发现,广大的农民工基本已经适应并融入了所在城市的生活,也基本被社保所覆盖,但对新城镇化建设认知程度较低,对于户籍、教育等新城镇化建设的相关配套政策了解程度和享用比例都较低,并且在住房条件、医疗和治安方面三方面迫切需要得到改善。

关键词 ]农民工,新城镇化,需求,满意度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276

1研究背景

城镇化也被称为城市化,是工业化社会大分工的发展推动着农村人口不断大量涌入城镇的过程,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1]。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指出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是21世纪里影响世界进程和改变世界面貌最重要的两件事之一[2]。“十”明确指出新城镇化建设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命题之一。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的社会现实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行全面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3]。在此背景下,本项目组选取广东省佛山市高新区农民工为调查对象,从他们的视角对当前进行的新城镇化建设进行调查和分析。

2研究对象和方法

由于本项目组成员工作所在地为广东省佛山高新区,而佛山高新区是佛山市乃至广东全省产业集群高度发展的地区之一,有大量的农民工作为产业工人在这里聚集。故本项目组选取了园区内8家企业的农民工作为研究对象展开调研。在调研过程中,所采用的调查方法是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调查的时间是2014年11月~12月,共回收有效问卷128份,其中男性农民工占69%,女性占31%。下面将对本次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

3结果分析

(1)城市生活的整体感受。为了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总体状况,受访者首先被问到对当前城市生活节奏的满意度,结果表明超过半数(53%)的农民工认为是“一般”,其他的选择依次是满意(19.7%),不满意(17.3%),非常满意(6.6%),非常不满意(3.4%)。其中有47%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城市对外来人口的接纳程度为一般,但是值得注意的没有一个受访者选择非常排斥,说明佛山这座城市是一座包容性较强的城市。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受访者对这座城市的整体融入状况和满意度,受访者又被问到是否希望长期在这里工作和生活,这时的结果表明希望继续留在这里的比例高达70.6%。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综合判断可以初步了解到农民工在已经基本融入并且适应了当前城市的生活。

(2)新城镇化建设相关配套情况。新城镇化建设现在是我国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农民工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但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所受访的农民工对当前所在城市进行的新城镇化建设了解程度却不是很高,64.7%的受访者表示“知道一点”,还有25.7%的认为“完全不了解”,没有一个受访者认为自己“十分清楚”。根据相关文献以及以往的研究发现,有关农民工市民化中最受关注的就是社保、户籍和子女教育这三方面的问题。本次调查也对受访者从这三方面开展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82.35%的受访者都买了所在城市的社保,覆盖面积是非常大的,这也可见当前硬性规定企业必须为员工购买社保的政策颇有成效。

有关新城镇化建设中佛山市推出积分入户的户籍政策,具体见图1。

由此可见,虽然佛山市在新城镇化建设上做了较多的工作,在农民工的城市化配套条件上也有一定的政策扶植和优惠,但是广大的农民工对佛山市的新城镇化建设认知程度较低,相关的配套政策的了解不够,享用政策照顾的比例也就非常低了。

(3)其他需求。在调查与访谈过程中,有很多的受访者都提到了佛山市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就是工业园区环境好,漂亮等描述。在对受访者最希望附近能够修建的公共设施调查过程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公园、学校和购物中心。受访者对佛山市生活环境最满意的地方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环境绿化、交通和商业服务”,而最不满意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住房、医疗和治安”。由此可见,在农民工的视角里,佛山市新城镇化建设中最突出的成绩应该是城市的绿化改造和交通的投入,但在住房、医疗和治安方面还需要更加多的投入和关注。

4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当前佛山市的新城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民工在也基本上融入和适应了当前的城市生活,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对此本项目组从对佛山市未来的新城镇化建设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需要加大对农民工市民化配套政策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工对新城镇化建设照顾政策的认知程度,并且要落实政策的实施。其次,在廉租房等住房保障措施以及医疗、治安方面还需要加大投入。最后,也要肯定佛山市在城市绿化和城市改造方面的成绩,应该要继续把这个优势保持下去。可以肯定未来的佛山会是广大农民工安居乐业的福地。

参考文献:

[1] 吴小狼,杨智雯,郝佳惠,等.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深度发展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2014(7).

[2] 新育言.新型城镇化理论发展与前景透析[M].北京:国家行政出版社.2013.

[3] 新育言.国外城镇化比较研究与经验启示[M].北京:国家行政出版社.2013.

新城镇化范文第3篇

>> 关于我国农村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探析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路径选择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遮谈 我国农村城镇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背景下小产权房存在的法律困境及解决途径 论当前新城镇化的解决对策问题 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探索 浅谈城镇化视阈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 我国农村家庭城镇化问题及对策探析 浅谈我国实现城镇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纵论我国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 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与出路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浅析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浅谈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9-12-10].

[3] 徐玉斌.完善农村走教制度,构建教师共同体[J].河南教育,2008(11).

[4]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央政府网站,2014-3-16.

[5] 2009年华商报乡村教育调查报告:走向“空壳”的乡村学校[N].2009-11-14.

[6]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58).

[7]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2014-9-9.

[8] 雷万鹏.城镇化进成中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14(2).

新城镇化范文第4篇

近期城镇化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扩大内需,培育新增长点。各地、房地产商和资本市场投资者闻风而动,都纷纷拉起城镇化大旗。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新型城镇化本是好事,若不注意引导,将可能在大投资、大拆大建、“造城运动”、房地产开发中误入歧途,带来难以估计的后果。

在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面临城镇化道路的选择问题:是继续沿着过去粗放的城镇化道路前行,还是走出一条新的城镇化道路?在这个选择的历史关口,如果我们选择错误的话,今后将付出比较大的代价;如果选择正确的话,一方面可以使城镇化继续向前健康推进,另一方面可以逐步纠正过去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正确理解新型城镇化

中国应该走 “新型城镇化”道路。首先,我们必须界定,城镇化=城市化+小城镇发展,即城镇化包含了城市化,并不是有些人所理解的城镇化只是发展小城镇,推进“就地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与过去的以大拆大建、大规模建设基础设施、“造城运动”、房地产开发为特点的城镇化有所不同,表现为如下一些新特点和新要求:

一是人本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含义是人口城镇化,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以推进农民市民化为抓手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以让农民变成新市民、提高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为特征,以使更多的农民共享现代城市文明为目的。人本城镇化要求政府和企业等让出一部分利来解决进城农民的收入、福利、教育和住房等问题,涉及到收入和财富的公平分配问题。

二是市场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制度下推进的城镇化,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主导的城镇化不同。新型城镇化强调尊重市场,尊重农民的产权、自由迁徙权、自由择业权、自由交易权,强调在公平竞争下让人口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政府只在城镇规划、公共服务、秩序维护等方面发挥作用,将城镇建设、产业发展等主要交给市场。

三是文明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旨在塑造新的城市文明,不断提高城镇的质量和品质,使城市文明不仅覆盖城镇,而且辐射到广大农村。新的城市文明要有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仅仅赶农民上楼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提升新市民的文明素质。文明城镇化还要求所有居民都有诚信、包容、公平等新文明素养。这是比高楼大厦、宽阔马路等更重要的内容。

四是特色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新在每个城镇具有特色定位、特色人文、特色产业、特色品牌,而不是“千城一面”。在这一点上西方国家的特色城镇建设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城镇只有有特色,才有竞争力,只有有竞争力,才能可持续发展。

五是绿色低碳城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适应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潮流,必须符合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必须集约利用土地和各种资源。绿色低碳发展要贯穿到城镇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能源供应、市场流通、居民消费等各个方面。

六是城乡统筹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要求统筹推进城乡建设,不仅要实现城市现代化,也要实现农村现代化。要求协调好人口城镇化与农村现代化的关系,既要防止出现“城市病”,也要防止出现“农村病”。要求将人口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衔接起来,有重点地建设新农村,防止出现“空心村”等。

七是集群城镇化。不仅产业要集群,而且城镇也要集群。城镇之间的集群,是城镇分工协作的体现,可以提高城镇的整体竞争力。城镇集群化主要表现在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等的发展。不应提以任何规模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等)为主,而应提让人口和要素自由流动,并自然形成城镇集群体系。

八是智能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要求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提高城镇的质量和品质,建设智慧城市或智能城市,大力发展城镇互联网、物联网。要求将城镇化与信息化较好地结合起来,实现同步发展。要求建设好智能交通、智能建筑等,大大降低城镇的通勤成本、交易成本等。

认清中国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政府制度改革、考核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分割福利制度改革等相对滞后,现有城镇化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政府主导城镇化代替了市场主导城镇化。政府在城镇化中成了万能政府,无所不做。政府职能涉及到城镇规划、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园区建设、人口控制、科教文卫、环境保护、文化发展等各个方面。其实,有许多职能应交给市场,政府应主要为居民、企业创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让居民和企业自由选择居住地、就业岗位和产业方向。在政府主导下,城镇化往往成了政府实现自身政绩的手段。

土地城镇化代替了人口城镇化。城镇化的核心应是人口城镇化或农民市民化,实现农民市民化意味着城镇政府要拿出很大一笔财政收入来解决进城农民的福利保障待遇,属于政府“支出”。而将农民的土地低价征用过来进行开发,地价成倍或成十倍上涨,然后再通过招拍挂转给房地产开发商,可以获得巨大的土地增值收益,以致成为硕果累累的“土地财政”,属于政府“收入”。在现有的土地制度下,这一“收”一“支”无疑极大地推动了土地城镇化替代人口城镇化的进程。

现有城区现代化代替了城乡统筹城镇化。城镇化从本质上说是城市文明不断在城市生长、并不断辐射农村的过程,城镇化不仅是城镇单方面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农村同步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但在中国长期实行城乡分割体制、且高级别政府基本放在城镇的情况下,城镇化就演变成城镇单方面的现代化,城市的楼越盖越高,马路越来越宽,设施越来越先进,而部分农村则逐步衰落,越来越失去生产生活的吸引力。

农民工城乡两栖的“半城镇化”代替了农民市民化。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独特的“农民工”、“民工潮”、“城乡两栖”、“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半城镇化”等现象。很多农民长期在城镇工作生活,但没有城市户口,不能享受与城市一样的居民待遇,不得不在城乡之间来回流动,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这种现象根源于以户籍制度、城乡不平等福利制度等为表现的城乡分割制度,极大地阻碍了农民市民化的进程,降低了中国城镇化的质量和品质。

城镇等级化代替了城镇公平化。与多数国家城市不分等级、公平竞争、自治不同的是,中国城镇是分等级的,有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副地级市、县级市、建制镇、乡镇等多个等级。级别高的城镇可以通过非市场交易的方式,从级别低的城镇抽取资金、资源、人才等。这样导致中国绝大多数城市规模与城镇行政等级成正比,而不是与公平竞争力成正比,生产要素不是按经济区域分布,而是按行政区域和权力配置分布,扭曲了资源配置,降低了国家区域整体竞争力。

正确处理新型城镇化与市场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不能独立前行,需要处理好与市场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首先,优先推进市场化。从历史的经验来看,一般是先有“市”后有“城”,而不是相反。在有了农业剩余后,人们拿出部分产品到市场交易,随着市场交易的繁荣,有一部分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业等。他们选择有利于交易的地方集中居住,就有了早期的“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之所以取得了比改革开放前大得多的成就,原因就在于改革开放后市场化得到了快速推进。但是中国目前的城镇化仍然滞后于自身的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国际平均水平,原因也在于中国的市场化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推进,需要继续通过土地制度、财政制度、户籍制度和城乡分割福利制度改革等,消除城镇化的制度障碍。同时,大力发展各种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消除城乡生产要素流动的障碍。

其次,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农村人口进城的一个基本前提是要有就业岗位,就业岗位的形成需要有产业的发展。产业发展是工业化的题中之义。工业化不仅产生工业就业岗位,也通过促进城市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的发展,产生服务业就业岗位。没有工业化或产业发展的城镇化必定形成“贫民窟”、“卧城”、“空城”等“城市病”,影响社会稳定。通过城镇化培育新增长点一定要通过工业化这个桥梁。因此,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农民进城创业。

第三,将农业现代化作为城镇化的基础。推进新型城镇化,让农民转移到城镇,必须通过农业提供“粮食贡献”、“原材料贡献”、“劳动力贡献”、“土地贡献”、“外汇贡献”等才能实现。只有当农业有了粮食剩余,人口城镇化才有可能。只有当农业提供大量工业原材料,工业和城市发展才有可能。只有当农业生产率提高到一定程度,产生出富余劳动力,城镇产业才有源源不断的后备军。同样,只有当农村土地生产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后,才能腾出土地来发展城镇非农产业。总之,新型城镇化要想顺利推进,只能建立在农业逐步现代化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快消除农业发展的制度障碍,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技术进步,提升农民人力资本等。

警惕新一轮城镇化误入歧途

新一轮城镇化正在扑面而来,笔者非常担心,在现有体制改革(特别是政府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财税制度改革等)没有得到应有推进的情况下,新一轮城镇化有可能误入歧途,需要提前予以警示。

歧途一:将城镇化作为增加GDP的抓手,结果可能GDP上去了,但民生下去了。城镇化本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是市场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尽管它也会反过来促进市场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但是有限的。城镇化可以扩大内需、培育新增长点,但要通过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和收入去实现。当各级政府将城镇化作为一个扩大内需、增加GDP的抓手后,城镇化将更多地体现政府和官员的意志,而不是农民、市民和企业的意志,结果很可能GDP上去了,但以就业、收入、福利为内容的民生没有相应上去,甚至反而相对下来了。

歧途二:将城镇化作为大搞“造城运动”的手段,结果可能新城涌现了,但农村衰落了。目前,中国各地的“园区热”、“集聚区热”、“新区热”、“试验区热”、“国家规划区热”持续不减,原因主要有:有利于增加GDP和财政收入;有利于争取优惠政策;有利于设置更多的机构,安置更多的干部等。在新一轮城镇化刺激下,现有体制下的各级地方政府及园区管理机构很可能将这些区域包装成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平台和项目,大举借债,将区域内城乡的主要资源集中到这些区域,大搞“造城运动”,结果大量新城拔地而起,但因周边农村失血过多,反而相对衰落了。

歧途三:将城镇化作为建设“形象工程”的手段,结果可能形象起来了,但民心下去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提高城镇化的质量,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无疑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但城镇化质量绝不限于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更重要的城镇化质量应是城镇公平制度、城镇文明水平、城镇人口素质、城镇福利保障水平、城镇下水道建设水平等。但在现有政府体制和政绩考核制度下,很有可能很多地方将提高城镇化质量理解为将楼盖得更高更豪华一些,将马路修得更宽一些,将地铁建得更超前一些,将城市广场修得更大一些。结果必然是形象起来了,但民心下去了。

歧途四:将城镇化作为发展房地产的手段,结果可能房价起来了,但内需下去了。若是真正推进以农民市民化为内容的新型城镇化,则对房地产并非福音,因为要让农民进得起城,必须降低房价,要让进城农民有更多的进城经营资本,政府和开发商必须让利,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但近期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反应,显然不是按此方向理解新型城镇化,而是在相反方向上理解,都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意味着房地产大发展的机会来了,于是房价明显反弹,股市上与城镇化有关的行业和企业股价大幅上升。这意味着很多人已将新型城镇化作为发展房地产的手段。随着房价的继续上升,城市现有居民和进城农民的购买力进一步下降,结果新型城镇化不仅没有起到扩大内需的作用,反而造成了内需的下降。

推进新型城镇化关键是要推进改革和做好规划

一方面,要通过一系列改革消除城镇化的障碍。

另一方面,要明确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重点。

新城镇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内涵;三化;

Abstract: A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fine management will be reflected in the "information", "intelligent". Eighteen major report clearly pointed out: adhere to the road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informatization, urbaniz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town mutual coordination of benign interac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informatization, urbaniz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Visible urbanization progress in the future is no longer a reinforced cement type "city”, more emphasis on the upgrading of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information city, smart city.

Key words: new urbanization; connotation; three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前言:

城镇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但是传统城镇化模式不可持续,必须探索新型的城镇 “全面、内涵增长”发展模式。新型城镇化模式的基本内涵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方针,坚持协调、可持续推进的原则。人口城镇化为核心内容,以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为发展方式,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为机制保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城乡一体的城市中国。政府应通过制定战略与规划、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制度与政策、加强监督与管理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1、“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和要求:

(1)规划起点高。城镇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 使城镇规划化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始终处于 “龙头”地位,从而解决城市建设混乱、小城镇 建设散乱差、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等问题。 (2)途径多元化。中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发展 很不平衡,在基本原则的要求下,中国城镇化实 现的途径应当是多元的。中国东中西部不一样, 山区、平原不一样,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求不一样, 不同地域特色不一样……不能强调甚至只允许一 种方式。与工业化的关系处理也应该有多种方式, 有的是同步,有的可能要超前。(3)聚集效益佳。城镇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聚集 功能和规模效益。要在增加城镇数量、适度扩大 城镇规模的同时,把城镇做强,不能外强中干, 现在有些城市就虚得很。 (4)辐射能力强。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周边地区和广 大的农村地区进行辐射,带动郊区、农村一起发 展,这是城镇责无旁贷的义务,它应该做到而且 也可以做到,问题是我们要有这种意识、视野、 规划和措施。千万不能搞成孤岛式的城镇。 (5)个性特征分明。中国的城镇要有自己的个性,每 个地方的城镇,每一个城镇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 要突出多样性。城和镇都是有生命的,都有自己 不同的基础、背景、环境和发展条件,由此孕育 出来的城镇也应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6)人本气氛浓。我们不能为城镇而城镇,发展城 镇的目的是为人服务。所以,城镇的一切应当围 绕人来展开,要树立牢固人本思想,创造良好的人本环境,形成良好的人本气氛,产生良好的为 人服务的功能。总的来说,就是要使城镇具有人 情味,能够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不是 相反。 (7)城镇联动紧。我们在表述上使用的是“城镇 化”,而非城市化。其内涵是要把城市的发展和 小城镇的发展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考虑,解决 好非此即彼或非彼即此或畸轻畸重的问题。600 多个大中小城市和两万多个小城镇本来就是一个 完整的梯队,不能人为地分割开来。(8)城乡互补好。中国的城镇化一定要体现一盘棋 的思想,要打破二元结构,形成优势互补、利益 整合、共存共荣、良性互动的局面。市带县体制 也好、城乡一体化也好,其出发点都是要走活城 乡这盘棋。因为农村可以为城镇的发展提供有力 支持,形成坚强后盾,城镇可以为农村的发展提 供强大动力,从而全面拉动农村发展。决不能以 牺牲农村的发展来谋求城镇的进步,这是一些发 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老路,是一条教训,当引以为 戒。

2、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方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推进的原则,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内容,以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内涵增长”为发展方式,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为机制保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城乡一体的城市中国。

(1)新的最终目标是城乡一体的城市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城乡一体的城市中国,即整个国家城市和乡村基础设施是一体的,公共服务是均等的,农民拥有与市民相当的知识、技能、素质和收入以及均等的公共服务,农村也拥有与城市相近的基础设施。具体还包括:

①.新型经济。以新型工业化为总体背景,拥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劳动力密集”的产业体系,“内需为主、消费支撑”的需求体系,“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越来越起主导作用的要素结构体系,由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和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组成的企业结构体系,充满活力的经济。

②.新型社会。以新型社区、新型社会组织和新型社会管理为基本要素,交往方式社会化、社会联系国际化、生活方式现代化、居民构成多元化和流动性、社会阶层橄榄型的包容和谐的社会。

③.新型环境。城镇主导背景下的城乡,自然景色优美,生态环境良好,资源利用节约,环境保护有效,人与自然关系友好,共同塑造绿色低碳的环境。

(2)新的主要内容是农民市民化

①.让所有城镇化人口获得均等的公共服务,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人口城镇化主要有三种形式:升学城镇化、就地城镇化和异地城镇化。这三项城镇化的占比大致各为30%,其他形式的城镇化占10%。人口城镇化的新内容是让这三类人群尤其是农民工享受同城镇原来户籍人口均等的公共服务。未来城镇化的重点和主线应当是保障1.6亿存量和未来增量农民工享受同城市户籍人口均等的公共服务。

②.以优化国土空间利用为关键点,推进内涵增长的城镇化。空间城镇化主要有三个区域:老城区、新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空间城镇化的新内容是:通过旧城改造,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通过减缓新城的蔓延和扩张,提升城市的容量;通过农村居民点撤并,减少农村建设用地规模。

③.着力克服“城乡病”,推进健康可持续的城镇化。在城镇化率超过50%以后,进入城市病集中爆发期,城镇化也有可能导致农村的凋敝和衰退,因此,防治“城乡病”,确保城乡健康发展和城乡双赢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

(3)新的基本动力是信息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在全球日益信息化以及重大技术突破和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之际,中国新型城镇化拥有三大新动力:

①.新的拉动力。

基于信息化基础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劳动力密集的新型工业化,与基于智能化基础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构造城镇化的崭新需求拉动力。

②.新的推动力。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现代化,即生产工具的机械化、生产技术的科学化、生产组织的产业化、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将构造城镇化的崭新供给推动力。

③.新的源动力。

信息化作为当今科技进步的集中体现,不仅间接影响着城镇化的供求推拉力,而且直接决定城镇化的规模、速度、形态与质量。以上三化不仅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比以前更加强大的动力,而且决定了城镇化以人为本、创新驱动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特征。

(4)新的发展方式是内涵集约增长

①.提升城市和乡村集聚区的密度。充分利用有关地上地下城市空间,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布局较高密度的产业和人口,促进城市产业布局的集群化和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化。

②.优化城镇与乡村集聚区的布局。依托合理的城镇及乡村空间布局和便捷的联系渠道,提高资源、要素和产业的配置和利用效率。

③.完善城镇和乡村集聚区的功能。完善和配套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质量,使之更好地发挥外部经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