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伦理学

医学伦理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伦理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学伦理学

医学伦理学范文第1篇

笔者认为,当前中国多数医学院校的医学伦理学教学不适合完全采用或过度吹捧纯粹的案例教学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原因有二:首先,中国的医学生没有像很多西方国家的医学生一样,在进入医学院校(medicalschoo1)之前已经读过四年普通大学(college),所以缺少进行案例教学和PBL教学所需的知识前提,尤其是像医学伦理学这样的人文学科的学习,首先需要的是理论准备和知识拓展,缺乏理论背景的案例分析和讨论是盲目的;其次,案例教学尤其是PBL教学对学生人数和师资力量有比较高的要求,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扩招形式下,多数医学院校施行大班授课,学生与教师数量之比不能满足全程PBL教学。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思考,我们探索出一种相对比较适应目前学科建制、学生情况、师资力量等情况的教学模式,即:两块教学内容、三种主要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手段。

1.1两块教学内容:理论部分及专题部分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认为人的行为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相关的知识,并且认为“德行是可教的”,通过传授知识、发展智慧,就可以培养有道德的人。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的思维”[1]。伦理学理论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确立个人价值观的指引和标杆,理论学习和探索可以使学生从案设计上要兼顾理论考试、实践考核与践行医生职业道德的能力测试,其中践行医生职业道德的能力测试放在本科教育第五年进行,与临床实践挂钩,进而指导医学生的临床实践。

2教学方法改革

来自全国多所医科院校的一线教师与参会代表分享了各自高校医学伦理学教学方法改革的经验和体会,引发了与会者的兴趣和热烈的讨论。北京大学李本富教授对教学方法改革提出了两点要求:第一,医学伦理学教育要注重多层次、不同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在校教育、毕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设置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关注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实效性。第二,将医疗卫生行业的热点难点问题与医学伦理学教育相结合。中山大学吴素香副教授介绍了该校开展医学伦理学实践教学的经验和体会。聘请医学专家讲授临床诊疗伦理,以及学生分组实践的实践教学环节,既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人文关怀的意识和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社会沟通、社会实践和创新的能力。开展实践教学的体会是实践教学必须制度化;必须与临床医生建立同盟;必须克服自身的惰性。南方医科大学雷锦程教授以“医学伦理学教学目的和案例教学的功能”为题做主题发言。雷锦程教授主张医学伦理学教学只能达到启蒙目的,为医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修炼提供启蒙。并将医学伦理学教学目的总结为三点:(1)唤醒医学生的伦理意识;(2)训练医学生的伦理分析和伦理决策能力;(3)培养医学生的伦理情怀与职业精神。同时,介绍了案例教学的课堂设计环节,以及案例教学中重点难点问题。四川大学李琰博士介绍了该校以科研伦理作为推动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切人点,培养医学生科学思维和伦理意识的教学改革。山西大学邓蕊副教授在提交的论文中介绍了医学伦理学三阶段教学模式:(1)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即大学一年级,设置4学时~6学时伦理学课程。侧重为医学新生分析医学职业理想,树立“无德不从医”思想,教学内容为讲授基本的伦理学理论;(2)临床医学教育阶段,即大学三年级,设置2o学时左右伦理学课程。侧重让学生掌握医学伦理学原则和规范,帮助学生学会用伦理学的理论原则分析医疗活动中出现的伦理问题;(3)临床见习阶段,以问题、专题教学为主,让学生掌握医务人员的医德规范,学会用医学伦理学的理论进行临床医疗决策。昆明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张瑞宏教授探讨了医学伦理学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问题。问题根源于道德说教不能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单一的课程模式不能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实现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需要改变观念,师生互动,教学的形式多样化。可能途径包括深化理论、尽早接触临床、开放的结论。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廖绮霞介绍了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结合医学伦理学实践教学开展医学伦理查房的经验与体会。

3教材建设

加强教材建设是促进医学伦理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广东省委党校吴灿新教授从普通伦理学的视角归纳了一般伦理学教材的三种范式:(1)以罗国杰教授为代表的,基于社会道德、将理论与中国的道德实践相结合的范式;(2)以廖申白教授为代表的,基于个体道德、以美德伦理为框架的范式;(3)以王海明教授为代表的,将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相结合、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和美德伦理学相结合的范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医学伦理学教材和教学的五个问题:教材的范式是研究型的,还是教学型的?教材是以社会道德为主,还是个体道德为主?医学道德是研究医学关系,还是医德关系?教学是重原理,还是重实践?医学伦理与医学道德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广州医学院陈化副教授通过对比十五种国家规划教材,发现现行版本的医学伦理学教材在医学伦理学基本原则、医患关系和预防医学伦理等多个领域存在教学内容的设定和程度上不统一的问题。进而指出,为了实现教考统一,医学伦理学教材有必要在某些基本问题上达成共识,从而使考试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目的。《医学与哲学》杂志常务副主编赵明杰教授点评了现行诸版本医学伦理学教材存在的三大问题:(1)内容雷同;(2)目的性不强;(3)重知识传授缺能力培养。《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副主编、编辑部主任李恩昌教授在发言中重申了医学伦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都要兼顾其特点才能促进该学科的良好发展。

医学伦理学范文第2篇

1.1我们不能不清醒地认识到,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相比较,我们的医学伦理教育从内容到形式,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目前,在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已经进行了多年系统稳定的医学伦理学教学。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各年级医学生中均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并进行跨学科教学。教学基本上围绕当前医学领域的重点热点伦理问题进行,如医学实践中知情同意、人体实验、脑死亡、稀有资源分配等。哈佛大学医学院对医学伦理学采取以问题为基础进行跨学科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对医学伦理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进行研究和探讨,并邀请不同学科的专家参加,例如邀请临床医学专家、基础医学专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等[1]。

我国则多以开设医学伦理学课堂教学为主,进行其他教学模式的学校还很少,教学模式还有待完善。仅在少数医学院校的医学伦理学教学中,采取了对重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课题调研的形式。比如哈尔滨医科大学,其在上世纪末已经开始采取这种课题调研讨论的教学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2]。但是目前国内对这些模式还缺乏系统的研究,也没有很好的推广。

1.2对医学伦理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医学伦理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才导致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课时严重偏少的现状。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在第五学期开设医学伦理学或在政治课中开设医德课,总课时约为30学时,不及美国、日本等国家同类课程学时总数的1/5。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不大可能指望学生对医德范畴、医德规范等有较为系统的了解,更谈不上为他们提供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机会了。

2002年2月,国际医学教育学会公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包括医学教育的7个基本方面: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沟通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3]这一标准阐述了医学院校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一系列基础核心能力,从中可以看到,医学伦理学和医德教育在医学生综合素质中占有重要地位。

1.3授课形式单调是我国医学伦理学教学中亟待改革的又一弊端。

目前医学伦理学教学中通行的是单纯由教师讲授的方法。限于学时,教师较少考虑,也无从考虑实际效果。这种“布道式”的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的兴趣,更不用说掌握指导他们终身职业生涯的伦理准则与规范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医学院该门课程的教学形式显得生动活泼。其中最常见的是各种形式的讨论和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日本的医学伦理学课程则主要由相关临床教研室的教授主讲及让学生参加病区实习的形式来予以实施,注重培养学生判断医疗实践中发生伦理问题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拿大的医学伦理学课程大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1.4如何让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内容更系统、更稳定、更具时代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医学伦理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同样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众所周知,任何一种道德理论或伦理学说,都是有其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随着经济改革在我国城乡相继取得巨大成功,人们开始对医疗卫生保健行业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不仅应具备精湛的医术,而且要求他们能自觉尊重生命价值,在努力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的同时,还要深谙伦理学、心理学等人文科学知识。所以原有的教学内容自然跟不上时代的需要,而即使是已经更新的教材内容,也会因为目前新的伦理学问题的层出不穷而同样有了时代的局限性。传统的医学伦理学考核形式,主要以考场笔试(闭卷或开卷)以及论文撰写常见。前者强调的是书本理论知识的检测,特别是闭卷形式。开卷形式虽然有一定的开放,但总之都是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与传统课堂授课形式相适合。这种考核方式容易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考查到学生学习医学伦理学课程后的思想观念以及伦理决策能力上的变化,也不能真正鼓励学生学习医学伦理学的主动性。后者虽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相比较应该是一种进步。但是仍然还有不足之处:没有贴近临床和实践,学生的任务仅仅是在完成论文,所以相关材料可以不必从实践中获得,减少了伦理学的实践机会;论文撰写相对简单,教师的指导成分相对较少,实用性不足。因为以上这些因素,所以目前的医学伦理学考核方式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迫切感,那么进行医学伦理学考核制度的改革就更加势在必行。

2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对策

2.1加强国际合作,提高中国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水平。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一种新的医学科技的发展,必然引起相应的伦理学的方法论等多种角度,深入研究高等学校教学方法,使我们的教学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培养学生表达思想、交流观点的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4]。此外,对

学生的成绩考核,要考虑改变以理论考试为主的形式,积极尝试多种考核方式,使考试内容注重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分析一些具体问题。

2.2创新教学内容。

自1982年以来,我国高等和中等医学院校和医疗部门陆续开设了医学伦理学课程,从事医学伦理学教育和研究工作,先后编写了许多版本的医学伦理学教材。这些教材的出现,对于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1世纪是生命与健康科学发展的世纪,因此医学伦理学内容体系“应以义务论为主线,将价值论、公益论贯穿其中,既反映传统医德精华,又突出生命与健康主要内容,并包括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相关学科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论证。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能帮助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解决在学习和医疗实践中的各种伦理问题。其具体内容应突出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和实践性的统一”。[5]

2.3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讲授不应该是医学伦理课唯一的教学方式。我们应该借鉴国外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依据我国的国情和目前医德医风的现状,摸索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在方法上,我们应改单调乏味的说教为多种形式并举。可以尝试用师生对话、小组讨论、专题讨论的形式。在医学伦理学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选择与应用正反典型事例进行伦理分析,这对于帮助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加深对医疗实践中所遇到的伦理纷争的理解,提高医学行为分析判断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效果好,深受大家欢迎”。[6]同时还“应重视对启发式、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考评法等方法的应用,不断提高医学伦理学教育教学质量”。

2.4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学水平。

为解决师资队伍发展滞后的现状,首先,应尽快成立医学伦理学教研室,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的教学队伍。其办法:一是建立专门教学研究机构,配备专门从事医学伦理学教育的人员,尤其重视选拔有培养前途的硕士生、博士生。二是以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教育委员会名义举办全国性医学伦理学师资培训班和专题研讨班,2004年8月在广州举办的全国医学伦理学教育培训班,受到有关部门和与会者的好评。同时,各省市医学伦理学会也应定期召开医学伦理学教育会,不断培养医学伦理学队伍,还应选派有培养前途的年轻教师出国作访问学者进修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医学伦理学师资队伍素质的目的。

2.5完善并规范人文教育体制。目前我国医学伦理学教育体制不够完善,同时还尚无相应的规范。

全国仅有医学伦理学会及教育等专业委员会,而各省市没有相应的专门机构,也缺乏统一和明确的要求。虽然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在课程建设上把医学伦理学列入教育计划,但全国医药院校缺乏统一的安排。有的院校成立了医学伦理学教研室,但大多数院校是在社科部或德育教研室中成立一个小组,教材不够统一,教育与研究相脱节等。我们认为,必须制定统一的计划和提出明确的要求,“把医学伦理学作为整个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育卫生主管部门的议事日程,列入教育计划,作为必修课程开设,作为精品课程和重点学科来建设”。[7]同时要大力开展医学伦理学的教育研究,定期召开地区和全国性医学伦理学教育研究会,总结交流经验,表彰先进,依靠全体医学伦理学教育工作者和理论界、医学界的同仁,共同为建设符合国情的医学伦理学理论及教育体系而努力。新晨

参考文献

1伍天章.以教学内容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医学伦理学教材建设.中国医学伦理学[J]2001,(1)34~35

2曾钊新、李建华.道德心理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134

3伍天章.以教学内容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医学伦理学教材建设.中国医学伦理学[J]2001,(1)34~35

4李传俊、李本富.医学伦理学案例教学的实践与评价.医学教育[J]1995,(2)9~11

5张金忠.关于医学伦理学教学方法、效果的讨论.中国医学伦理学[J]1999,(3)27~28

6翁宗奕.医学院校必须把医学伦理学列为“两课”教学的重点来建设.中国医学伦理学[J]1999,(5)20~21

7伍天章.新版医学伦理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8

医学伦理学范文第3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既往无法解决的医学难题均得到解决或出现了可被攻克的可能;但是,在医学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福音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伦理困惑[1]。这种困惑,一方面来自科学技术本身,因为很多新的技术突破了人们传统的伦理道德底线;另一方面来自于它的应用过程,因为它所带来的公平性、合理性等问题,影响了传统伦理关系的建立与维系。本文旨在探析当今医学伦理学面临的新矛盾、新冲击和新挑战,为从伦理学角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参考和借鉴。

1高新技术应用中的伦理冲突

1.1伦理问题

1.1.1沟通障碍导致医患情感淡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医务人员可以不与病人直接接触,在计算机终端即可获得病人信息数据。在病人的检查和治疗过程中,医生习惯于面向计算机书写病历、开具检查单、查阅报告单,护士习惯于观察各类监测仪器的数据和运行状态。上述现状使得医患间逐渐形成了“医生-机器-病人”的生冷关系,严重妨碍了医患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影响了医患之间正常伦理关系的建立[2]。

1.1.2设备依赖导致医患关系物化先进的检查手段和诊疗技术使人们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从整体、细胞水平发展到分子水平[3]。在很多医生眼里,人体已成为一部机器,不同科室的医生负责不同零部件的维护、修理或更换。利用大型设备、高端仪器进行检查与诊断已经成为疾病诊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程序。把辅助检查作为常规和习惯的过度依赖行为,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使得医生与病人之间形成了一种“修理工与机器之间修理与被修理的关系”。

1.1.3技术主导导致人文关怀弱化高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医务人员几乎无所不能。但是,医务人员过于强调高新技术的作用,忽视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根本要求,忽视了治疗过程中对病人本身的关心、关怀和尊重[4]。在高新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医学伦理学的不伤害原则在躯体疾病的诊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但是在诊治过程中却忽略了给病人带来的精神上的伤害。这种忽略并非个别现象,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1.1.4费用昂贵导致医患关系激化高新技术费用昂贵,不少情况下决定病人是否治疗的前提是病人能否承担相应的费用。它在提高诊断水平、增强治疗效果的同时,也刺激了医疗费用的上涨[5]。医疗费用的上涨极大地影响了医疗的公平性,“无钱就诊”、“因病致贫”的案例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医患之间的矛盾必然更容易被激化,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医疗的公平性遭到破坏。

1.1.5生存状态异化当前,辅助生殖技术、克隆技术、器官移植、生命支持技术、基因诊断治疗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它们改变了人类生与死的自然规律,影响了人类自然的生存状态[6-10]。在药物、器械的干预和维持下,病人作为自然人的独立性与完整性必然受到侵害,甚至影响了自然界优胜劣汰的进化规律,给人类带来的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高新技术是否有利于全人类,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1.2主要对策

1.2.1加强人文素养培育高新技术只有在医学人文精神的指导下,与医学人文相融通,才能脱离唯技术论的束缚。我们一方面要培养医务人员的伦理学思维,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看待高新技术应用对病人和社会的影响,做出正确的伦理学选择;另一方面还要提高医务人员医患沟通的技能,使医务人员从机器的包围中解脱出来。

1.2.2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医院要以适度医疗、绿色医疗为标准,积极配合国家医改政策,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上勇担社会责任。对医务人员要加强教育和管理,防止因利益驱动而过度检查、过度医疗,引导他们合理利用高新技术造福病人。

1.2.3开展高新技术宣教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诱发医患矛盾的一个重要因素。开展高新技术的宣传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弱化信息的不对称性来减少医患矛盾的发生。对于医务人员,可以通过宣传教育,让他们准确掌握应用高新技术的适应证,提高应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2.4把握科学发展方向生命科学技术是对“自然状态”的一种巨大改变,这种改变中面临着很多伦理难题。因此,要真正解决高新技术应用中的伦理冲突,就必须从高新技术研发之初,从生命伦理学的视角来把握科学发展的方向,把握住科学发展的底线。

2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中的伦理冲突

2.1伦理问题

2.1.1资源配置失衡影响医疗的公平性当前,学科和人才集中于大型综合性医院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造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形成了医疗卫生领域的马太效应。我国的初级医疗卫生机构难以发展,根本原因就在于难以形成一定的学科效应和留住高素质的医学人才[11]。如何合理配置资源,充分保障不同层次人群的健康权益,已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2.1.2学科差距增大影响服务的全面性在医院内部,由于优势学科占用了过多的软硬件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学科的发展。这种学科发展的不平衡,有悖于为病人提供平等诊疗服务的伦理要求,使得优质诊疗服务很难做到全覆盖[12]。如何正确处理重点发展方向和优质诊疗服务全覆盖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伦理问题。

2.1.3素质培育不全影响诊疗的整体性整体医疗模式要求医务人员必须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人文素养[13]。在医学专业分科越来越细化、人文教育未得到足够重视的条件下,医学人才的培养与整体医疗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如果不从伦理学的视角加以研究解决,这种差距将越来越大,必然会带来更多的伦理问题。

2.1.4规模效应求大影响服务的公益性学科建设过于追求规模效应,必然会影响内涵质量的提升,甚至导致内涵质量大幅下滑,违背了学科建设发展的宗旨。同时规模效应所追求的高收益、高利润,加重了病人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服务的公益性,不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形成,甚至可能诱使医患矛盾进一步激化。

2.2主要对策

2.2.1坚持大卫生观国务院1988年首次提出社会大卫生的观念,即卫生系统要做到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国家、社会各系统要把健康和幸福作为共同的社会目标等[14]。只有坚持社会大卫生观,才能合理分配和利用各种软硬件资源,使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机构平衡协调发展。#p#分页标题#e#

2.2.2坚持公益至上首先要从宏观上把握好学科发展优先权关系[15],正确处理重点优势学科发展与其他一般学科发展的关系,做到可以有偏重,但不可以有偏废;其次从微观上来看,要对个人发展方向的选择加以引导,避免“走独木桥”现象所致的学科间和学科内的发展失衡。

2.2.3坚持交叉协作学科间的交叉协作,不仅有利于促进本学科的进步,也有利于实现各学科之间的协调发展。从宏观上来讲,只有不断加强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医学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

2.2.4坚持内涵发展把内涵发展的思路融入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实施精品化战略,打造医疗特色,在不断提升基础医疗质量的基础上,以特色学科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可以为更多的病人提供更加优质的诊疗服务,从根源上缓解医患之间的矛盾。3老年化之临终关怀中的伦理冲突

3.1伦理问题

3.1.1善意隐瞒与知情告知的冲突当病人病情严重、预期寿命不长,处于临终阶段时,是隐瞒还是告知病情,无论对于医务人员,还是对于家属来讲,都是一个难以抉择的伦理问题。中国人的普遍现象是将隐瞒进行到底,而这时病人有权对自己余下的有限人生做出一切抉择[16]。这种善意隐瞒违背了知情告知的要求,但是按照传统的伦理道德来评判,隐瞒与告知孰对孰错,却很难下定论,这也使得医务人员面对临终病人无所适从。

3.1.2孝道观念与自主选择的冲突我国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孝道”伦理文化认为,竭尽全力救治临终病人是一种社会美德,而放弃治疗则可能被视为“不孝”。在这种“孝道”文化的影响下,人们更多地关注于舆论和自身的心理感受,却忽略了病人的感受。对于临终病人来讲,他们有权怀抱着安详与尊严离开人世,有权参与决策是否终止治疗,甚至有权要求主动实施安乐死。但是在现实中,终止治疗难以被人们所接受,安乐死更是难以合法实施,其根源在于无法解决其中所面临的伦理问题。

3.1.3生命价值与资源利用的冲突对临终病人的全力救治,势必会占用更多的医疗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病人的救治。例如,某著名演员处于肝癌晚期时,虽然已经无力回天,但还是进行了2次肝移植手术[17]。从社会资源有效利用来讲,这种救治是一种浪费,但是对于他本人来讲,满足了他求生的欲望。究竟该如何评判生命的无价与资源的有效利用之间的关系,值得深入探究。

3.2主要对策

3.2.1广泛开展死亡教育医疗卫生领域已经意识到开展死亡教育的重要性。目前,有些高等院校已开设死亡教育的课程,但是与现实需求相比,死亡教育开展的广度和深度仍远远不够。我们要让更多的人了解生命的意义,更新传统观念,建立正确的唯物主义死亡观,不仅要在医学教育中开设这样的课程,还要在社会上广泛普及。因为临终关怀不只是医务人员的事,还需要群众能够理解、接受和支持[18]。

3.2.2建立健全法规体系临终关怀,是对人的生命的一种处置行为,事关人的生死以及生存的质量。没有法律法规作为保证,易对人们的健康权益带来危害。建立健全政策和法律体系,可以让更多的人接受医学人道主义的救助,使临终关怀事业得到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和法制化的管理,真正保障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得到合理分配与利用,实现卫生资源的公平和正义。

3.2.3提高临终关怀服务质量临终关怀之所以不能为人们所广泛接受,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避讳。我们要通过提高服务的质量,让临终病人坦然地面对、接受死亡。一方面要加强相关诊疗技术研究,从诊疗技术上最大程度地减轻临终病人生理上的痛苦。另一方面要加强从业人员技能培训,给予病人心理上的抚慰,解除病人心理上的压力,让他们能够引导病人正确地面对死亡,并给他们提供充满人文关怀的服务,提高其临终前的生活质量。4多样化军事行动医疗救援中的伦理冲突

4.1伦理问题

4.1.1人人平等与优先救助的矛盾面对疾病和伤害,人人都有得到有效治疗、争取继续生存的权利和愿望。在平时的医疗活动中,这种权利和愿望可以得到很好的尊重和实现。但是,在非战争军事行动医疗救援中,按照检伤分类的原则,救援人员必须优先处置疾病或损伤危及生命的病人,以及选择放弃无救治价值的病人,这种处置原则有利于提高非战争军事行动医学救援的效率,但却与人人享有平等的医疗权利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19]。在混乱、惊恐、焦虑的氛围中,医护人员究竟该如何处置,才能既保证高效、妥善的抢救,又不会因“见死不救”而倍受良心谴责,确实是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两难抉择。

4.1.2知情同意与紧急救治的矛盾在平时的临床诊疗过程中,医生必须耐心细致地说明所选择治疗方案的利弊及科学依据,使患方在知情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可接受的治疗方案。但是,在非战争军事行动医学救援中,医务人员必须给予迅速果断的处置,很难有时间与伤病员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让伤病员自主选择救治方案或接受必要的救治措施[20]。这种情况下,知情同意和不伤害原则必然会受到强烈冲击。

4.1.3抢救生命与生存质量的矛盾现代医学伦理学要求,在临床实践中诊疗方案要尽可能减轻病人的损伤和痛苦,改善生存质量。在非战争军事行动医疗救援中,医务人员更多关注于伤病员的生命安全,改善生存质量则被放在了次要位置。对于平时来讲,抢救生命与保全生存质量时常会令医生和病人家属难以取舍,而在应急救援中,却演化成一个涉及生命伦理的突出矛盾问题。

4.2主要对策

4.2.1建立军事行动的伦理指导原则我们要对多样化军事行动的特点加以深入研究,针对救援行为中可能遇到的各类伦理问题,制订出具有权威性的指导意见。这种指导意见,不能是一家之言,而是要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立多样化军事行动的伦理指导原则,应当是全军医学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4.2.2提高医务人员的伦理决策能力医学伦理学的决策,是基于知识背景和情况判断的一种主观性决策,没有量化的指标可循。在多样化军事行动中,面对众多的伦理难题,不可能有足够的专业人员为每个具体的伦理决策提供指导和帮助。因此作为军队医院,尤其要加强医务人员伦理素养的培育,提高多样化军事行动中伦理问题的分析能力,使他们在伦理难题面前能够自主做出正确选择。#p#分页标题#e#

4.2.3加强医学常识及伦理知识普及针对群众和官兵认识上的误区,利用各种媒介普及医学常识和伦理知识,提高应急条件下救治对象配合的顺应性,避免拒绝治疗(如输血、截肢等)现象的发生,并提高人们对分类处置、优先救治的理解。

5转化医学时代科研创新中的伦理冲突

5.1伦理问题

5.1.1多学科大协作的伦理要求转化医学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多学科交叉合作,这种合作是一个涉及微观和宏观、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多学科大协作体系[21]。可以说,每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在推动科研创新过程中,都涉及到复杂的伦理问题[22]。转化医学的多学科大协作,则将这些复杂的伦理问题糅合起来,使得医学科研创新所面临的伦理问题更加复杂化。

5.1.2产学研用一条龙的伦理要求转化医学研究成果的最终实现需要医院、转化性研究机构、制药公司、医疗器械公司及相关管理机构共同努力。企业的参与无疑加快了研究的进程,提高了转化的效率。同时,它也使得医药卫生领域渗入很多利益化的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医药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产生了负面影响[23]。在产业化特征日趋明显的情况下,医药卫生领域药品、设备、耗材的研制和供销关系易被利益所左右。

5.1.3信息库共享化的伦理要求临床工作中产生了海量的数据库,是研究人员发现问题、确定研究方向的信息来源,也是探索规律、评价诊疗效果的信息支撑[24]。在信息库共享化的情况下,一方面由于转化医学研究涉及环节多、参与人员广,我们不得不面对病人隐私权保护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医疗信息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处理有偿使用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防止医疗信息资源成为非法牟利的工具。

5.2主要对策

5.2.1完善科研伦理制度科研伦理道德除了遵守基本的伦理规范外,还应该有严谨的制度作为保证。一方面倡导良好的科研创新行为,另一方面还要反对科学研究中的不端行为。在科研伦理制度建设中,要针对转化医学多学科大协作、产学研用一条龙等特点,从医学伦理学视角重新审视医学研究的管理、运行机制,确保医学研究符合伦理学的要求。

5.2.2加强科研团队道德培育转化医学的多学科大协作,对科研团队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秀的科研团队,不仅要求每个成员具有一定的学术造诣,相互之间能够知识互补,更要求每个成员都要具备高度协作精神。而这种协作精神,来自于共同的职业道德和价值取向,还依赖于伦理准则的建立。因此,加强科研团队的道德培育,将成为研究是否能够取得真正成功的一个关键。

5.2.3加强科研伦理审查与传统的科研伦理审查相比,转化医学时代科研活动的伦理审查涉及领域更为广泛,审查内容更加复杂。对转化医学时代的伦理审查,我们要从委员会人员的组成、审查实施的流程、审查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重新加以规范,确保审查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6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伦理冲突

6.1伦理问题

6.1.1告知缺失难以满足病人的认知需求随着健康知识的广泛普及和人们自主意识的不断增强,病人在诊治过程中的被动现象正逐步被扭转,他们具有很强的认知需求,希望获得更多的主动权与参与权[25]。然而在实践中,医生对病人的认识需求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医疗行为本身存在很高的风险性,当告知缺失成为普遍现象时,医患纠纷加剧就完全在情理之中。

6.1.2尊重缺失难以满足病人的信任需求病人在寻医问药过程中,要完成对医生技术和人格的确认过程,确认将自己的生命交给陌生人处理是否放心,这就需要医生投入道德情感,使病人获得信任感和安全感。但是,当前医生与病人之间出现了很多不信任的怪现象。这些现象,反映了医患之间的信任危机,而这种信任危机的根源在于双方相互尊重的缺失。

6.1.3换位缺失难以满足病人的健康需求“以病人为中心”要求医务人员必须能够站在病人的立场来考虑他的健康需求,为病人选择合适的诊治方案。但是在现实中,很多医务人员不能够采用换位思维,充分考虑病人的社会、经济状况,而仅依据自身的专业知识,甚至受利益因素的驱动,为病人选择治疗方案。诊疗方案选择不当造成的疗效不佳,以及给病人带来的沉重负担,与病人健康需求之间的反差,必然会以冲突的方式表现出来。

6.2主要对策

6.2.1促进医患互信当前,医患关系的形式从“主动-被动型”转为“指导-参与型”,这种新型的医患关系要求把医护人员和病人置于平等的地位。医生不仅要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而且要尊重病人的尊严和自。因此,我们要把医患之间相互信任,作为协调和改善医患关系的前提,努力做到医方诚、患方信。

6.2.2强化职业道德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和整体医学理念的兴起,都充分显示医学已经从立体化、多维度来审视健康和疾病问题。医务人员不仅要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平等对待每位病人,积极调动和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要具备强烈的职业精神,以救死扶伤为己任,主动钻研医学,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技术水平。

医学伦理学范文第4篇

一、现代医学模式思考

医学模式是人类用哲学的方法对疾病、健康发生、发展的规律的概况。医学观是医学模式的核心内容,涵盖了人类对医学产生、发展、内涵、外延等内容的看法。基于主客观因素,以及时间、空间的影响,古今中外人们对医学的看法不同,医学模式也不同。

现代医学模式为医学伦理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现代医学模式和学生需求,有效开展医学伦理学教学。从“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不难看出,这是一个融医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于一体的模式,因此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我们应多学科、多方式、多平台结合,有效开展医学伦理学教学。

二、结合现代医学模式,提高医学伦理学教学的效果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现代医学模式,其核心反映的是一种医学价值观,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至关重要,影响着医学生一生的职业发展和成败得失。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对客观事物、言行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建立是非、善恶、美丑的评价标准。医学伦理学是有关医学道德的一门学科,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下,学生能更好的把握医务工作者的权利与医务,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思想。

从实际来看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现代医学模式看,生物、心理、社会,其也涵盖了国家、社会、公民的内容。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能有效的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医疗卫生事业提供更有效的保障。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能促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更加深化和完善。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能有效调节医患关系,创造更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局面。

2、多学科结合

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来看,医学人才应具备多学科知识。医学道德涉及到哲学,价值判断、辩证思维、唯物思想都涉及到哲学知识。医学道德涉及到美学,对美的本质、审美的判断,都涉及到的美学知识。对医学道德涉及到文学,特别是对典籍的把握,就必须有古文功底。从广义上医学伦理学涉及到哲学、美学、文学、生物学、药学、临床医学、护理学、心理学、等学科。

可以说广泛性也是现代医学模式的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多学科知识,只有将多学科结合,才能让学生更全面、完整的学好医学伦理学。这也对医学高校伦理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结构全面、探索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伦理学教师队伍能有效提升医学伦理学教学质量。

3、多平台结合

现代医学模式打破了传统医学的概念,国家、医院、社会、学校、家庭都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打破传统医院的局限性,多方参与,才能使患者真正的康复。现代医学模式,同样要求医学伦理学教学要打破传统教育的局限性,多平台结合,提升医疗质量。

在开展临床医疗工作的医学道德、临床护理工作的医学道德、药剂工作的医学道德、医技科室工作的医学道德等专题教学时,在条件允许范围内,可带学生至教学医院切身感受相关工作的医学道德,深化对医学道德的理解,养成道德素养。

同时,亦可走出校门、走出医院,去倾听社会、家庭对医学道德的评价和需求。更深入的引导学生树立道德价值观,确立人生方向,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4、强化社会实践

医学生具有动手能力强、好奇心重等特征。而作为人文课程的医学伦理学相对理论性强,因此必须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现代医学模式,同样是注重实践的模式。

教师可结合现代医学模式,有效运用第二课堂,指导学生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条件好的学校可创建医学伦理学实验室,创设临床、药剂、护理、医技、社区卫生、计划生育、医学影像的模拟环境,去深化道德实践,指导学生将疾病、患者、健康有机结合,更多的从患者利益出发,思患者之思、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三、将现代医学模式与医学伦理学教学有机结合的意义

1、推动医学高校教改

当前医学高校教改已进入新的阶段,如何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成了医学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作为医学高校必修医学人文课程之一的医学伦理学,也是医学高校教改的重头戏。基于临床医学、药学、护理学、医学影像、文学、美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特征,将现代医学模式与医学伦理学教学有机结合进行教改,可以为其他学科教改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2、强化医学人文教育效果

医学人文教育是医学高校重要的教学环节。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多元化、利益分配方式多样化的因素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医学伦理学是医学人文的核心课程,“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充实着医学实操技能与医学人文有机结合的思想,将现代医学模式与医学伦理学教学有机结合,可以强化医学人文教育效果。

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现代医学模式与医学伦理学教学有机结合,引导着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培育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医学伦理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儿科学;医学伦理学;教学方法

近年来,由于儿科受到自身学科的性质、人口比例的变化、文化历史条件以及经济因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其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面临着很多困境,使很多医学生就业时对从事儿科临床工作产生畏难情绪。独生子女政策和许多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使得大多数患儿家长难以配合与直接医疗相关的活动,诸多因素使得儿科的教学工作也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如何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了解和兼顾医学伦理的要求以取得更好的儿科教学结果已经成为儿科学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1医学伦理学

在医学领域中,对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研究称为医学伦理学。《医学伦理学》课程通过对医德现象的全面研究,揭示医德现象所表现的医德关系的各种矛盾及其变化发展的规律性,增强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精神,提高医德修养,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医德行为与习惯。医学伦理学的目的是把原来以治疗疾病的高科技为优先的战略转变为公共卫生战略,以达到患者在精神和身体上的舒适[1]。公元前4世纪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是有关医学伦理学的最早文献,其强调医生的职业操守。医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判断”,采取有利于患者的措施,保守患者的秘密。1948年的《日内瓦宣言》和1949年的《医学伦理学法典》,不断发展了《希波克拉底誓言》的精神。这种精神的本质就是要把患者的健康作为医务人员首要任务,医务人员不仅要关注患者的生理健康,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同时应坚决保守患者的秘密[2]。而部分医务人员仍然对医患关系的本质缺乏足够的认识[3],在诊治过程中淡化人文关怀,过分依赖实验室检查和医疗设备等[4],认为患者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而医务人员才是医患关系中的主体,再加上儿科工作琐碎繁忙,所以有时候缺乏对患儿及其家长在治疗过程中积极配合作用的重视,从而忽视了患儿及家长的积极性。同时,国内的医学教育也存在缺陷和不足: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人文和伦理教育的课程偏少,课程的教学安排有时也不合理。因此,在儿科教学中贯穿医学伦理学的概念,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5]。尤其对于儿童患者这个特殊群体,更要注意伦理学在教学和实践工作中的应用。

2儿科学的特点

人们时常会对儿科学存在偏见,认为儿童只是成人的缩影,当儿科医生就是“小儿科”。实际上,儿童的生长发育是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从胎儿到成人,经历了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和青春期共7个时期。每一时期的解剖、生理和心理等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同时,疾病的类型、儿童保健的重点也有所不同。总的来说,儿科学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2.1疾病种类

小儿疾病谱与成人有很大不同,成人的绝大多数疾病在小儿均可见到,但各种疾病的发生率则随年龄的增长发生改变。另外,有些疾病,尤其是新生儿期的一些疾病为小儿所独有。成年人的许多慢性疾病也会发病于小儿时期。

2.2临床表现

小儿发病常起病急,病情进展快。病情发展过程中易出现反复,易致恶化,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才能及时处理。新生儿及体弱儿患严重感染时往往表现为各种反应低下,并常常缺乏定位症状和体征。

2.3诊断

小儿各年龄阶段患病种类和临床表现等都有其独特之处,故考虑临床诊断时应重视年龄因素。年幼儿因不能自诉病情,故应向家长详细询问病史,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早期做出确切的诊断和处理。

2.4治疗

小儿因免疫力低下,机体调节和适应能力较差,故在患病过程中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有时可见几种疾病同时存在,因此除针对主要疾病进行治疗外,还应注意处理并发症。细致耐心的护理和一般支持疗法也非常重要,这对患儿的康复常常起到很大的作用。小儿用药包括药物选择、剂量、方法都随不同年龄有其特点。

2.5预后

小儿患病时虽然起病急、病情重、发展快、变化多,但如诊治及时、准确、恰当,病情好转恢复也快。小儿时期各组织修复能力较强,治愈率较高,后遗症一般较成年人少。但年幼、体弱、危重病儿的病情变化迅速,年龄愈小,病死率愈高。

2.6预防

加强预防措施是降低小儿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环节。因此,应该特别注重儿童的预防保健工作,在儿科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儿童的身心情况。医疗实践过程本身会遇到许多伦理问题,特别对于儿科临床工作这样一个更特殊的实践活动,而掌握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和规范,知道临床应该做什么、约束什么。因此,医学伦理学具有保驾护航的作用。如果每个医者都能恪守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就会减少医疗差错、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

3在儿科教学中实践医学伦理学的理念

医学伦理学为正确处理医疗人际关系和解决临床伦理问题提供正确的尺度,医学伦理学的永恒使命是倡导医学人文精神:把人的生命看成是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从而要善待每一位患者,充分、全面、细致地实行医学人道主义,关怀、关爱、照顾每一位患者。因此,在儿科教学活动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临床活动中的沟通技巧

大部分患儿不能或者不能详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病痛,这就需要医生细致、耐心地采集病史和详细全面的体格检查。同时,患儿对将要开展的诊疗、护理和研究活动完全或部分缺乏理解力,因此,儿科医生在面对患儿时,更多的是面对其监护人和家长。所以,在儿科教学中要教会医学生与患儿沟通的技巧,并与患儿的监护人和家长更好地沟通、交流。引导医学生了解儿科临床诊疗特点和医患关系的特点[6-8]。

3.2临床活动中的儿童保护

在儿科教学中要使医学生了解青少年儿童保护法的有关知识,在诊治过程中如发现家庭暴力和青少年受到不法伤害时要挺身而出,帮助维护他们的权利。在诊疗、护理和研究中,医务人员的责任在于帮助患儿的父母从患儿的年龄出发,取得患儿或家属的知情同意。同时,必须尊重患儿和监护人不参加的决定。另外,还有一个特殊情况是必须注意保护患儿(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儿童)的隐私权。因此在进行诊疗或实验时需要家长或同性的医护人员在场,同时研究人员的人数也不宜过多[6]。

3.3严格制定临床带教老师遴选标准

作为临床伦理学教学的主体,临床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临床诊治技能和较高的人文素养。同时,可借助各种模型及模拟系统反复进行各种临床操作技能训练以及综合临床思维的培养,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对患儿的侵扰。如在本院临床技能中心建立儿科综合技能训练室,学生可在训练室进行腰椎穿刺、骨髓穿刺、新生儿窒息复苏及儿科急救处理等训练,并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进行操作。借助医学模拟实验室,可避免学生的训练操作触及患儿的隐私和不熟练的手法对患儿的损伤,同时减少目前教学实践资源紧张局面的困扰。

3.4通识教育的意义

通识教育在19世纪初由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提出,并尝试运用于教学实践。是以培养理科学生的人文社会素养和文科学生的科学素养为重要内容,旨在给予学生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学生成为一个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全面发展、负责任的公民[9]。范静怡等[10]分析比较了中美两国儿科医学教育,认为差异明显;相对来说美国校内教育与毕业后教育衔接紧密,儿科教学体系完善,目标更明确。目前,国内医学生的人文医学教育逐渐被重视,医学伦理学课程虽然是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但课程设置尚欠合理,均是在开始学习临床知识之前,此阶段学生尚未接触临床知识,对医学知识的理解较肤浅,学习医学伦理学近似囫囵吞枣,宋佐东等[11]调查后认为应调整医学伦理学教学周期或时机,适当增加课时、分散课程安排,兼顾专业特点,以过程性教学提高医德教育实效。总之,在儿科学的教学中贯穿医学伦理学的理念,重点解决临床实践中存在的医患人际冲突问题,并根据儿科诊疗的特点,引导儿科医学生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以实现培养高层次、国际化医学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邱仁宗.医学伦理学的国际展望[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14.

[2]李舍予,曾靖,魏代青,等.我国医学伦理学教学方法现况调查[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8)∶736-738.

[3]邓素容.加强人文教育改善医患关系[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23)∶3660-3661.

[4]华媛媛,熊正爱,曾飚,等.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2)∶1888-1889.

[6]陆韦,陆超.在儿科教学中贯穿医学伦理学的理念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2)∶1897-1898.

[7]赵德安,何益群.医学伦理学临床教学与儿科研究生的素质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0)∶119-120.

[8]席琼,杨作成.浅谈儿科见习中的伦理问题[J].管理与教育,2010(2)∶127.

[10]范静怡,熊英,赵东赤,等.中美儿科医学教育比较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4)∶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