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画骨成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武术主题活动与武术教学活动
武术主题活动合作画,线描活动《我们爱武术》的活动中,活动目标: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拓印绘画活动,画出头部、身体、四肢等武术动作的外轮廓。根据已有经验,能初步对武术人物的身体、四肢进行装饰。在活动中体现同伴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培养幼儿初步的合作协调能力。
教学活动:《武术秘密知多少》,幼儿在中班的基础上已经了解了一些武术兵器、故事、人物,为了帮助幼儿全面了解武术的秘密。从武术种类、武术流派等方面,运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手段,了解三大流派的特点、发源地、著名拳路、兵器以及拳术、剑术、枪术、刀术、棍术,增强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教师运用语言艺术来提高幼儿对武术的认识。武术的美与其他体育项目的美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术语美。即武术中每一个动作都有形象的歌诀或武谚相对应。如:力劈华山、金鸡独立、苏秦背剑、玉女穿梭、观音拜莲等。教师在教、练的过程中适时用生动形象的术语讲解,相信会使武术课更精彩。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如:把弓步前指不叫弓步前指,而叫“仙人指路”,二起脚不叫二起脚,而叫“大鹏展翅” 。在描述刀剑的特点时说:“刀如猛虎力无边,剑似飞风上下翻” 。这样,就把引人入胜的美妙术语用到武术教学上,让幼儿感到仿佛在一幅幽美的图画中上课这样,自然就会提高武术内容的认知。
教学活动:数学活动《功夫小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了6以内数的组成,对于看图编加法应用题也有了一定的经验。数学来源于生活,结合我园的武术课题,将武术教育元素引入幼儿园数学课程领域,利用教学课件,通过“武术碰碰碰”、“功夫小子练拳” 等多种形式,让幼儿初步理解加法应用题的基本结构,理解加法中的关键词“又”和“一共”,对编加法应用题产生兴趣,激发幼儿学习欲望。本次活动我的目标定位就是让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同时注重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二、武术主题活动与武术主题墙互动
《我们身边的武术》主题活动材料准备:收集的小朋友在练武术的照片,拳术、剑术、枪术、刀术、棍术的图片进行了分类,图文并茂的展示在主题板上。搜集身边武术的照片、武术种类的照片,让幼儿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片,丰富幼儿的武术知识。
《多变的武字》主题活动材料准备:各种染纸作品,形状不同的武字。正方形的宣纸,墨汁、作衬用的报纸,抹布。调色盘、六种不同颜色的颜料。大的纸盘、墨汁、红色水粉颜色、水粉笔、固体胶。作品呈现纸盘武字,体现水墨的变化、不同字体的武字,红色的外框体现中国红,水墨的武字体现中国的文化。幼儿欣赏甲骨、甲骨文、象形、象形字、楷体、魏碑、行书、篆体的武字作品,接着用墨汁书写各种不同字体的武字,感受到武字的变化。最后大家用水粉颜色来体验多彩多变的武字。
三、武术主题与武术区域结合
区域《兵器沙画》活动材料准备:兵器照片、彩纸、油性笔、各种颜色不同的沙画材料、各种兵器玩具。参照兵器照片,兵器玩具、用油性笔在纸盘上画好单个兵器轮廓,用沙画的材料倒在底板上进行创作单个沙画兵器。参照兵器照片,兵器玩具,用油性笔在纸盘上画好刀剑组合、棍棒组合的外轮廓,用沙画的材料倒在底板上进行创作组合沙画兵器。幼儿设计兵器时,可以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区域《陶泥小人》活动材料准备:紫砂泥、彩泥、纸盘、宽胶带、透明的塑料瓶,武术动作图片。根据腾空拳图片,能用紫砂泥捏出正面、侧面、立体的武术人。.在游戏情境中,感受紫砂泥创作的乐趣。用紫砂泥捏正面武术人时,注意五官的刻画、身体比例的协调性、运动姿势的摆放。用紫砂泥捏侧面武术人时,抓住侧面人物的脸部特征,一个眼睛、鼻子。用紫砂泥捏立体武术人时,注意头、身体、四肢的连接,捏出拳、掌、马步、弓步等动态。重点操作指导:先从整体中拉出武术人的头部、上肢、下肢,接着调整人体的四肢动作捏出武术人物的动态,最后将人物的脸部特征用辅助物进行添加和细化。武术人物的造型动要能站立起来。比如:马步冲拳、马步格打、乌龙盘打等腾空拳的部分动作。
武术主题活动后的思考:由于武术主题内容的限制,材料的投放不多,幼儿对武术小人、武术道具、沙画、彩泥、陶泥很感兴趣,所以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有兴趣和信心,老师在一旁参与指导,鼓励幼儿完成操作,在活动中发展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幼儿对武术内涵了解不是很深,觉得把武术元素融入一日生活和课程中有些难度,孩子动手能力不强经验不足,幼儿操作活动的有效性和全面性有待提高。
中国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原始社会起,历经夏、商、周三代,再从战国至秦汉,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上古时期,这一时期的绘画朴实稚拙,带有早期宗教崇拜痕迹。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精神蔚然兴起,“魏晋风度”影响了绘画的精神层面,引导其渐成抒怀、表达自我的娱乐形式,佛教绘画也开始广为流传。至隋唐两代,繁荣的社会经济使得中国绘画人才辈出,进入鼎盛时期。之后经历承前启后的五代,至两宋,中国绘画的成就超越了隋唐,此时盛行文人画之风,成就斐然。元代绘画既不求过份雕琢,又风格严谨。明清两代则继承了前代的美学思想和画风,作品风格较为统一,各种画法各成一派,名家涌现,至清末呈百花齐放之势。
中国画分为三大画科: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北宋《宣和画谱・花鸟叙论》云:“诗人六艺,多识于乌兽草本之名,而律历四时,亦记其荣枯语默之候,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在中国画中,凡以花卉、花鸟、鱼虫等为描绘对象的画,称之为花鸟画,其画法有“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三种。花鸟画与山水和人物画相比,有着更为广泛的爱好者,更易让庶民百姓所接受。对于统治者来说,花鸟画是一种“粉饰大化、文明天下”的艺术形式;而对于文人士大夫来说,花鸟画便于随时操作,并抒发其孤芳自赏的心境。五代和两宋时期,无论在花鸟、山水还是人物画方面,都对后世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代至两宋时期是花鸟画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此时的花鸟画呈现出两种画风,一个以工笔设色为主,力求细致华丽,以黄荃、黄居莱父子为代表,其笔法细腻,设色艳丽,勾勒细致,多以珍禽瑞鸟、奇花异草为描绘对象,刻画逼真,气象雍荣富贵,人称“黄家富贵”;另一个以水墨写意为代表,力求通过笔和墨本身,来表现真实闲逸的自然之境,绘画对象多为汀花野竹、水鸟渊鱼,有野逸之风,世称“徐熙野逸”。“富贵”和“野逸”分别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绘画风格和审美情趣,然而从艺术风格上来讲它们都是成功的,一直左右着两宋乃至整个中国花鸟画的发展。
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花鸟画最为繁盛的时代。此时画派迭现,“扬州画派”“海派”“岭南画派”“常州画派”等各领。其中,“常州画派”师祖、“清六家”之一的恽寿平,以“没骨花卉”在“徐黄体异”(宋郭若虚)中求得新的发展,为清代花鸟画坛注入了一缕介于“富贵”和“野逸”之间的清雅之风。(图1、图2)
恽寿平,号南田,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少年r曾参加抗清队伍,后苦心钻研学问,古文、诗词、书画无一不精。恽寿平开创了“没骨花卉”画的独特画风,可称清代花鸟画的正宗,其作品受到统治阶层、贵族及市民的喜爱。在中国绘画史上,“没骨”一词最早见于宋代。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曾记载徐熙的后代作花卉“不用墨笔,直以彩色图之,谓“没骨图”。所谓“没骨”法,即是不同于勾线染色的工笔“勾染法”,不用墨勾线而以色彩点、染而成,比“勾染”法更自由,既可以作传统的工笔,也可以兼工带写,使画家在描绘和表现自然景物时收放自如。
恽寿平承袭五代“徐黄”风格,作画时以写生为基础,力求对真花极力摹写,所以能够深刻地表现其活色生香。其“没骨花卉”广受欢迎,影响了当时和后世的很多画家。明清时期的云南画坛亦名家辈出,有许多精彩的绘画作品流传至今,玉溪市博物馆馆馆藏的花鸟画,画风清新,意境恬淡,其深受恽寿平“没骨”画法影响的风格可见一斑。
师南楷书花卉圆扇面(图3),纸本,扇面直径25.2厘米,衬底长60.3厘米,宽33.4厘米,国家三级文物。曾兰芳,号师南,昭通镇雄人,清代云南著名女画家。其自幼攻书,兼习国画,师出恽寿平技艺,笔力精细秀美,以花鸟画著称,时称“女史”,后入皇宫为慈禧太后,其花卉、小楷俱佳,为人称道。画面采用兼工带写的画法,描绘了一枝粉色牡丹一枝独秀。其花瓣繁复,层层叠叠,花瓣尖端皆以白粉涂染,表现其阴阳向背。花叶着色清浅,深具浓淡变化,表现了牡丹在春风中摇曳生姿。此画构图得当,造型准确优美,设色清丽,其小楷工整秀气,与画面相得益彰。
许椿龄花卉扇面(图4)纸本,长50.8厘米,高17.8厘米,国家三级文物。许椿龄,字慧卿,直隶(今河北省)保定人,国子监生,清代书画家。善花卉,师陈道复,笔势蓬勃,名噪一时。画面设色清丽,用笔柔润。画面采用写意的画法,描绘了一枝盛开的粉色蔷薇。花瓣柔嫩鲜丽,花枝挺拔,枝干和花刺鲜如新剪。以敷彩和墨色两种手法相融,墨色部分代表枯萎的花枝部分,将敷彩部分的花叶衬托得愈发娇艳,其诗文与绘画亦相得益彰。
关键词:书法;国画;关系;笔墨;线
书法简言之是书写汉字的艺术,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它不仅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同时也与中国画、篆刻等相关学科相得益彰,而且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日益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东方艺术门类之一。
书法与国画的关系从表层来看都是用毛笔书写、用笔墨抒情的表现形式。中国画的用笔和书法用笔同出一源,书法修养对于绘画很重要。书法能够通过作品把书法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正如潘天寿说“若少骨气、欠修养,虽特技巧思,偏才捷径,而成新格,终非大家气象”,就是这个道理。书法和中国画有直接的关系,书法水平高,其笔墨的文化含量也自然会高。中国画骨法用笔的点、线造型有着独特抽象的韵致,与中国书法同源又同道。
1.书画同源
纵观中国绘画史,兼擅书画两艺的名家很多。有以书入画者,也有以画入书者,所以唐代张彦远说“书画异名而同体”。诸多名家书法方面的成就在他们的绘画中也有明显体现,这说明书法给他们的绘画以特别的基础;反之,书法又得益于在绘画形式美方面的助力,使得书法表现出不同于全然是书家的魅力。书法形成的视觉张力造就了中国画的韵律之美,书法中点、线的节奏变化同中国画的用笔方式十分相似,是作者情感意趣的表达。
当代书画名人曾来德认为:“中国艺术的本色是墨、笔和纸的关系。墨是阳性的,以主动的方式进入宣纸的身体中,而纸是阴性的,以吸收的方式接受墨。两者之间就是阴和阳、黑和白的对立。”墨、宣纸、毛笔三者都是变数,三个数加在一起,超几何级变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中国哲学。作为中国画教师,必然不能拘泥于纯技法的苦练,而应带领学生走入中国画的意象世界。而书法就是实现它的阶梯与途径。书法成熟较早,书画使用同一种工具,书法艺术给予中国画用笔的启发和影响很大。张式《画谭》中明确表明,“山似画沙,树如屈铁,画之上品。否者纵令成就,不过是逞巧弄笔”。这即是书法用笔的理想境界。
2.书法是国画“骨法用笔”锻炼的重要基础
国画和书法都使用笔墨,执笔运腕的方法基本相同。书法中“永”字八法,笔法的运行和中国画用笔讲究抑扬顿挫、正反顺逆所产生的节奏韵律的用笔之道有相通之处。学书不只是一种技巧的学习借鉴,还可通过学习书法,潜移默化,发挥“线”的抒情写意功能。
书法性用笔可增强中国画的表现力。“骨法用笔”是谢赫画论中的“六法”之一,在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艺术中都占有关键地位。“线”是中国绘画用笔所表现的一种造型方法,是中国画中“骨法用笔”的一种手段,也是中国画中最基本的表现语言。线条的美是通过力度来表现的。什么是力度?力度就是线条内在的“骨力”。在书法别注重骨力的表现,骨力是作品精神的所在。卫夫人指出:“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胜,无力无筋者病。”
书法用笔不但在技术上有利于中国画的表现力,而且在精神上也有助于中国画的内质美。“笔墨可以具有不依存于表现对象(景物)的相对独立的美。它不仅是种形式美、结构美,而且在这一形式结构中能传达出人的种种主观精神境界、‘气韵’‘兴味’。这样,就把中国的线的艺术传统推上了它的最高阶段”。
3.书法是国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书法的抒情写生与中国画注重以意塑形、为物传神是共通的。学书法有利于加强中国画民族风格的独特性与鲜明性,促进个人风格的形成。从美学角度讲,中国画和书法艺术在生命价值和心灵境界方面存在着许多相通之处,中国画的书法性用笔完美地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学的意蕴。中国画的书法性用笔一方面体现出书法艺术的精神魅力,另一方面影响着绘画艺术的精神面貌,是书画艺术发展的共同参照系。重新认识用笔形式和文化精神,对认识中国画本体大有裨益。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美术教育对书法在中国画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认识不足,中国画从写实发展到写意,始终徘徊在“似与不似之间”,而没有走向西方式的抽象,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早有一门抽象的造型艺术――书法。中国画的语言主要是笔墨,笔墨中笔法尤其重要,书法是由纯粹的笔法锤炼幻化的一门艺术,要登堂入室中国画,学习书法尤为重要。所以美学家李泽厚说:“不懂书法,就不可能懂中国艺术。”书法的骨力决定中国画线条的品格,中国画讲究用笔,毛笔绘出的线条自然存在不同的内涵。此外,由于中国画与书法的骨肉关系,不研究好书法,也很难领会中国画的用笔。
无论是研修书法还是国画,我们的学习不是目的,而是过程,所以我们要持之以恒,为书画艺术更好的发展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龚文.书画同源的观念解析[J].艺术百家,2003,(03).
1、《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
[唐]张九龄
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
伏槛一长眺,津途多远情。
思来江山外,望尽烟云生。
滔滔不自辨,役役且何成。
我来飒衰鬓,孰云飘华缨。
枥马苦踡跼,笼禽念遐征。
岁阴向晼晚,日夕空屏营。
物生贵得性,身累由近名。
内顾觉今是,追叹何时平。
路上的积水减少,沙滩露出,霜降天空之晶。趴在栏杆远望,道路有深情。想来江山之外,看尽烟云发生。辞官是一种令人无奈和回味的经历。诗人此时写的诗,其名称中有“秋”、“晚”等凄凉的词语,诗的前两句也有积水和霜降等寒凉的意象。这些为诗定下了忧伤的.调子。
2、《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的木桥已经覆盖上了寒霜,还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3、《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4、《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5、《秋词二首·其二》
[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树叶由绿转为浇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才不会象春色那样使人发狂。
6、《霜月》
[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