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范文第1篇

摘要 对于我国的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会计准则而言,他们在要素定义以及基本原则等方面基本相似,事业单位以及企业单位在管理模式中具有融合性,对于其中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而言,因为我国的经济以及财政改革,所以它逐渐出现了局限性,因此需要重新开始注重我国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会计准则。

关键词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企业单位会计准则 改进方法

一、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会计准则

事业单位中的会计,主要是以事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对象,反映和记录事业单位预算执行中过程和结果的一种专业会计,事业单位的会计是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他们还有一种名称,叫做非盈利组织会计。而我国的企业会计,则主要是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方式,使用特殊的方法,对整个企业资金的筹集、使用以及消耗进行连续且系统全面的核算和监督,为相关方面提供比较可靠、有用的财务信息的专业会计。不论是哪种会计准则,他们都属于基本的会计准则层次,都是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中所必须要遵守的基本准则。我国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准则对总则、会计要素以及一般原则等都做了较为全面的说明以及规定。

二、企业单位会计准则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之间的比较

从整体上看,企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之间存在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一)二者之间的相同点

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之间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在结构方面,二者之间都具有四种结构,分别是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报表的基本要求内容以及会计的要素准则。在总则方面:

1、制定出来的目的以及根据都是一样的。二者基本都是在第一条中就明确指出这个问题,制定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企业单位会计准则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统一并且规范整个会计核算工作,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这些都是依据会计法来制定的准则。

2、会计核算的前提基本都是一样。两种会计准则都在这一点中做出了四个方面的规定,分别是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的评估、持续盈利以及会计主体。

3、两者都是使用借贷复式的计算方法,二者的记账方法相同。

4、在记账过程中的文字相同,但是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在记账时可以用少数民族的文字,通常情况下都使用中文记账。

在一般原则方面,两者之间都共同具备且内容完全一样的八条一般原则,分别是相关原则、客观原则、惯性原则、明晰原则、及时原则、可比原则、重要原则以及成本原则。

至于会计要素以及会计报表方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的资产、收人、确认、支出计量、纯资产与企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等基本一样。他们都规定了较为完整和健全的报表体系,他们都包括了最基本的会计报表、附注附表以及情况说明书。

(二)二者之间的不同点

企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在很多方面同样存在不同点。比如,在总则方面,他们所适用的范围不一样,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适用于各类国有事业单位,而企业会计准则则只适用于我国境内的企业。在一般原则方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没有一般原则,企业单位会计准则则有谨慎性原则以及划分收益和资本性支出原则。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只有在发生经营业务时,才可以用权责发生制原则以及配比原则;而企业单位会计准则仅使用权债发生制原则以及配比原则。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看,对国家指定用途的各种资金,必须要按照规定的用途来进行划分和使用,而且要进行单独核算。但对于企业会计准则而言,就不会要求专款专用,但是必须要划分出收益的支出以及资金的支出。

在会计要素方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被定义成非偿还性的资金,它主要包括了事业收入、经营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其他收入以及基本建设收入等而对于企业的会计单位准则来讲,它主要被定义为营业收入,它包括了业务收入以及其他业务收入。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主要是把事业单位内展开的业务活动以及其他活动所消耗的金费损失以及基本建设项目的开支定义成“支出”,其中包括了事业支出、经营支出以及附属单位的补助和基本建设的支出等等。而企业单位会计准则则是把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消费定义成“费用”,其中包括了直接费用、期间费用以及间接费用等等。

三、企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之间所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措施

根据现在事业单位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以企业单位会计准则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作比较,事业单位必须要保留住自身的特色,例如实行支出核算、建立一个资产概念,要发现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制度中所存在的几个缺陷:

(一)固定资金和修够基金的问题

1、从整个固定资产的标准上看。事业单位的标准是:普通设备的价值在500元左右,而专用设备则在800元左右,如果单位的价值并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同类物资,也会被作为固定资产对其进行核算。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事业单位针对固定资产这方面有三个弊端:第一,随着现在经济发展以及物价的提高,普通设备价值500元、专用设备价值800元的固定标准明显偏低。第二,某些价格比较低,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物品比如电话、办公桌椅,也必须被纳入到固定资产的核算中,这些物品大量混入固定资产的核算中,就严重影响到了会计信息质量。第三,它加大了连带固定资产日后的管理工作量。企业的固定资产取消了固定资产的硬性规定,只提供了一个确认基础,它有利于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出属于自己的分类方法和资产目录。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调整的资产范围,将工作手续慢慢简化,克服上述的各种弊端,提高整个会计的信息质量。

2、从固定资产的核算中看。事业单位中的固定资产以及固定基金都反映出了固定资产的“价值”,固定资产从入账到报废,二者的账面数目始终不变。其中的固定价值会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而逐渐减少,以历史的成本为限,以收入为根据的计提修够金并不能反映出固定资产的折损价值,它的折旧数目同样不能在负债表中得到体现。

(二)针对固定资产这就的核算

在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只核算账面原值,不能按照固定资产原值的预计使用来计提固定资产的折旧,它是按事业收入的比例计提修够基金来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金的维护以及更新。这种核算方式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弊端:

1、国家早在1998年就开始对事业单位开征企业所得税,在对事业单位构建固定资产时,会直接作为事业支出,这样不但虚增了整个事业成本,还在计算企业的所得税时,调整纳税。

2、企业在折旧资产负债中列示于固定资产值的下方,根据抵减过后算出固定资产的资产净值,而事业单位的资产则不是折旧,它是为了确保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提取的修够资金,它和债务表中的固定资产没有任何关系。

事业单位可以参考企业单位在固定资产标准中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这样一方面可以反映出事业固定资产中净值的真实情况以及净值的盈利情况;另一方面,可以使折旧在纳税前合理避税。在会计的财务处理中,设置一个“累计折旧”可以核算出固定资产的减值部分。

四、针对支出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在事业单位中,净资产指的是减去负债之后的差额,其中包括了事业的固定资金、专用资金以及事业基金等。对于净资产而言,它是构成事业单位的一个存量概念,净资产应该被归纳成静态报表的重要因素。实际上,净资产的组成项目中,既包括了事业的资金、固定资金以及专用资金等,又包括了流量类的事业结余和各种经营结余。从性质上讲,这两者之间是完全不一样的。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是根据“资产加支出等于负债加净资产加收入”的原理,而资产的负债表则是事业单位中的财务状况报表,是一个静态报表,是按照企业资产的负债表为编制依据的。

参考文献:

[1]田建红.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58-61.

[2]凌君.关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的思考.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21:26-27.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比较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015-02

随着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研究日益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逐步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虽然企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都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而制定的,二者在会计基础理论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事业单位作为一种以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非盈利性组织,其会计准则与企业有着很大的不同。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推进,某些事业单位正在向企业化经营管理的模式转变。本文将针对两个准则的区别进行比较与分析,对于事业单位向企业化转变过程中的会计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一、会计原则不同

1.会计一般原则不同。两个准则都具有内容完全一致的六条一般原则,它们分别是: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重点在于企业强调谨慎性原则和事实重于形式原则,而事业单位中无此原则。

企业一般以盈利为目的,强调对风险的控制,其经营活动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以谨慎性为原则作出职业判断,以应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外部经济环境,有效地控制风险损失可能造成的危害。因此,“谨慎性原则”被认为是企业会计核算中尤为重要的一条原则。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则不强调谨慎性原则,这是由于我国事业单位进行业务活动所需资金绝大部分来自于财政拨款,对市场的依赖性不大,同时事业单位的经营几乎无风险,因而不需要强调谨慎性原则。但是,随着事业单位全面改革,可以预计,我国事业单位在近几年将在效益观念、市场理念、竞争意识等方面都将与企业趋同。在此情况下,事业单位将与企业一样面临极大的市场风险,同样需要用谨慎性原则进行会计核算以提高自身在市场中的安全性与竞争能力。

2.会计基础不同。企业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以收付实现制确认收支,虽然正确反映事业单位资金的“收”与“支”,了解执行预算情况,但不能为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不能充分反映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相关成本,也不利于构建有效的事业单位内部激励机制。事业单位逐步走向市场,成本核算对于其来讲也是非常必要的。而采用权责发生制是进行成本核算的先决条件,可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势在必行。

3.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要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将资本性支出计入企业资产价值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以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事业单位对于国家指定用途的资金,应当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并单独核算反映,即专款专用原则。如果企业要实行自负盈亏,运用“制造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那么也就应当严格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从而正确计算当期的损益,反映真实的财务成果。因此,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同样适用于事业单位。

二、会计要素不同

1.资产要素。企业资产的定义:“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事业单位资产的定义:“资产是事业单位占有或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就定义的几字之差有何区别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主要适用于国有事业单位,国有事业单位的资产主要是由政府投资形成的,单位没有所有权只有使用权,处置权受到较大限制,因而事业单位的资产为“占有或使用”而不是“拥有或控制”。企业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资产的分类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别。企业会计准则把资产划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类。事业单位则分为流动资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类。按国家相关规定,事业单位可以将自有暂时闲置的货币或其他资产对外进行投资。在会计核算上事业单位不分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并一律采用成本法进行核算,这也符合了简化原则。而企业则要区分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其核算要求与事业单位也有很大区别。此外,还有一个明显的不同是事业单位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事业单位多采用收付实现制,不实行成本核算,因此事业单位的开办费、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等,均在发生时直接列入当期支出,不设“递延资产”科目核算。

2.负债要素。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两大类。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负债是指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内容包括借入款项、应付款项、预收款项、其他应付款和应缴款项等。

3.所有者权益和净资产要素。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收益。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净资产是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结余等。有的学者认为,事业单位是非营利性的,不存在资产权益归属问题,出资者也不要求取得回报,因而不宜用“所有者权益”这一与企业会计相同的提法,主张采用“净资产”的提法。但也有的学者认为,实质上,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也可被叫作净资产,因为其也是通过资产减去负债所得到的,这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净资产的定义也基本一致,也是指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只不过具体所包括的是具有自身性质的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结余等。事业会计前段时间的“净资产”与企业会计的“所有者权益”都是指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差额,两者并没有实质性差别,因而企业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这一差异是否必须保留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4.收入要素的差别。在收入的定义上,企业和事业单位由于各自性质的不同,其在定义上虽有所类似,但还是有着较大的不同。前者所规定的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而后者所规定的收入则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收入和基本建设拨款收入等。

5.费用要素和支出要素的区别。企业和事业单位在费用(支出)的定义上,有所类似也有所不同。企业对费用的定义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总流出;而事业单位对支出的定义则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及损失以及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开支,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等,一般不进行成本核算(或完全的成本核算)。

6.利润要素的区别。企业会计准则设置了“利润”要素,并有了相关的章节用于规范企业利润核算。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由于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没有设置这一要素,没有把“收入―支出”以后的差额“结余”作为会计要素,分设了“事业结余”、“经营结余”和“结余分配”。若确实需要反映自身盈利状况时,事业单位可通过结余及结余分配科目对其进行相应的反映和核算。事业单位的“结余”虽然有别于企业的“利润”,但也是收入支出配比后所得的结果,反映一定期间单位的财务成果和资金使用效果,两者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

三、会计计量不同

在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方式被大量的应用,就企业目前的计量属性而言,有两种计量方式,历史成本是最为基础或可靠的一种,而对于那些价值经常变动的要素而言,如果可以保证该要素能够取得并可靠的计量,则应遵循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而事业单位,基本上是沿用了历史成本的计量方式,其规定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并在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也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实质上只规定了历史成本一种计量属性。从这一点上看,事业单位要比企业更加遵循历史成本的计量原则。

四、会计报表不同

1.对于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前者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其相关附注等,而后者则较为复杂和详细,其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基建投资表、收支情况说明书以及相关附表和附注。总体来看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与企业的主要区别是不需编制现金流量表,但要编制类似于损益表的收支情况表。

2.会计报表结构不同。例如,资产负债表:企业会计准则中是按照“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公式设置的,资产项目列在报表的左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项目列在报表的右方,从而使资产负债表左右两方平衡。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按照“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的平衡公式设置,左方为资产部类(包括资产和支出),右方为负债部类(包括负债、净资产和收入),左右两方总计数相等。除此之外,两份会计准则在会计报表采用的编列方式、编制会计报表的各项要求等方面基本一致,只不过在某些具体内容上稍有差异。

通过以上对企业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可见二者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经济全球化及市场的机制变化使得一些事业单位逐渐“企业化”。对现有会计准则进行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目的就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制定出较为统一的会计准则,从而完善我国会计制度体系,规范会计准则,使企业与事业单位得以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春红.事业单位与企业会计基本准则的比较研究.[J].现代商业,2008(27)

2.朱瑾文.关于事业单位与企业会计基本准则的比较研究.[J].科技信息,2007(34)

3.宇.新会计准则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J].科技风,2008(16)

4.应益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基本准则的比较分析[J]业务技术,2007(7)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实施意义;会计信息

1998年颁布并开始施行的原《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称原《准则》),随着我国医疗、教育等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原《准则》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因此,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需要进一步修订及完善。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称新《准则》)于2012年12月由财政部令第72号公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同时《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也开始施行。在原《准则》的基础上,新《准则》在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同时,也促进了事业单位会计一致性的发展,使其更加符合国际惯例,为会计制度中尚未规范的,但是已经在事业单位会计实务中出现的新问题提供了会计处理依据。新《准则》的颁布施行,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体系的概念基础和框架已初步建立。然而,新《准则》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现金流编制、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等方面均有待完善。

一、实施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意义

新《准则》的若干重大修订对促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情况得到更为全面、真实、合理的反映,对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加强财政对事业单位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升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适应时展的需求。从整体上保障《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一致性,它要求建成有效的会计体系与准则,这样事业单位才能真正体现会计信息质量的价值与功能,促进事业单位革新与现代化建设。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能让事业单位的发展和时代接轨,最终促使会计核算等相关工作更加规范。二是建立统一会计标准体系的需求。以往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关于会计信息、会计基础与会计核算等内容缺少统一规范和约束,会计工作缺少来自相关准则的指导,它对事业单位报表体系的建立,乃至行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当会计标准体系得以统一之后,会计信息的管理才会集中而统一,提高管理效率。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变化与创新

1.加强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核算与管理。新《准则》中,增加了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的会计处理规定。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价值并非一成不变,新《准则》引入权责发生制原则,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无形资产进行摊销。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折旧计算,主要采用年限法和工作量法。无形资产也按照法律、合同规定或受益年限进行摊销,这样避免了事业单位资产虚增,使得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核算和管理更加真实、准确。另外,在2014年《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明确要求在计提折旧和摊销时冲减相关净资产。这种会计处理方法属于虚提折旧,而在2016年财政部印发《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中规定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可以直接冲抵费用,这样有利于客观真实反应资产价值,有利于推进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同时,方便了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事业单位资产状况进行评价。因此,新《准则》中的变化与创新就体现在对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核算与管理方面,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核算和管理更加精准、真实。2.增强对财政资金核算及流向追踪。在新《准则》之中,新设了非流动性资产基金的相关科目,针对事业单位在日常经营过程中的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建设工程以及无形资产等进行明细核算。新《准则》中也针对财政补助收入核算进行了相应的要求,这有助于对财政补助收入进行明细核算,也给事业单位在精细化管理方面提出要求。值得注意的是,事业单位基本建设投资应该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同时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至少每月并入单位大账的“在建工程”科目核算。此变化有助于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更加完整,更有利于相关部门进行审计监督,保证事业单位财务安全。因此,新《准则》的变化与创新主要体现在增强对财政资金核算及流向追踪,尤其是针对在建工程的核算要求更为严格。3.促使财务管理精细化。新《准则》促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向精细化方向发展。首先,新《准则》规定资产计量和入账管理。事业单位中普遍存在着无偿捐赠现象,以往并未对此作出具体会计计量的规定,但在新《准则》中明确规定该种资产的计量原则,即“取得资产时没有支付对价的,其计量金额应当按照有关凭据注明的金额加上相关税费、运输费等确定;没有相关凭据的,其计量金额比照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加上相关税费、运输费等确定;没有相关凭据、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也无法可靠取得的,所取得的资产应当按照名义金额入账。”这样能真实反应事业单位实际占有、使用资产的情况。其次,针对资产和负债以流动性进行区分,以构建出更完善的会计信息体系,有助于事业单位进一步规范相关资金的核算,以此来保障事业单位的发展更加顺利。最后,要求事业单位将净资产项目进行分项,并纳入到资产负债表中。基于新《准则》规定,会计报表至少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等等,这是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精细化的要求。因此,新《准则》的变化与创新体现在财务管理精细化,针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出了更严格、更细致的要求,以此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更加健康、稳定。

三、有待继续完善的方面

1.完善事业单位现金流编制工作。就当前国内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反馈的信息来看,现金流编制工作的缺失是最严峻的问题,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需要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真实情况,要帮助事业单位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单位需要完善现金流编制工作,依据现金流表内容对事业单位现金流进行准确记载,让事业单位的每一笔资金使用都能有效反映出来,让管理层对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随时随地做到全面了解,从而科学的进行相应决策,最大限度避免财务风险。2.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新《准则》第四条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社会管理、作出经济决策。”新《准则》强调会计信息的目的性:一方面是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另一方面是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中针对非财务信息的反馈严重不足,比如人力资源、社会服务成果等,这些非财务性信息无法准确进行披露,会计信息使用者无法了解事业成果。所以事业单位要提供更真实、全面、公允的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费超.刍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缺陷及改进对策[J].财会学习,2017(4):118-118.

[2]孙抒檬.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6(22):107-108.

[3]顾新伟.浅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制定[J].中国经贸,2016(19):185-185.

[4]颜冬梅.浅谈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财经界,2014(9):215-215.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特点

由于社会市场经济制度改革的不断完善,社会对会计信息质量和事业单位职能的转变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不完善的发展与市场经济发展出现不相符会直接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为适应事业单位职能转变与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需要,财政部颁布了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并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新准则借鉴了国际惯例和企业会计的经验,更加符合我国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其在准则的定位、财务报告目标等多方面进行了改进,更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进入了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新时代。但是从会计理论和实务的角度来看,新准则所规范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具体要求还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一、准则的新特点

新准则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比具有较大的创新之处,在满足社会公众对其信息、规范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上更具有操作性与规范性。

(一)新准则体系更具完善性

会计系统所提供信息的质量会受到准则体系是否合理完善的影响。与制度相比新准则显著的改进就是体系更加科学完善、思路更加清晰,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严谨规范,其构成包括了总则、信息质量要求、资产等章节。然而制度没有专门的内容规范要求信息质量,使信息质量重要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零星散落于一般原则之中。会计信息的价值性很大程度上是由信息质量的高低决定的,信息质量作为信息价值的基础与前提,最终会影响到会计信息对使用者的决策有用性。新准则为规范信息的投入产出过程,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提到一个新高度。

(二)会计信息目标的多元化

会计信息目标是否合理将会影响到会计活动,作为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信息的质量会受到会计信息目标是否合理完善的影响。新准则规定:“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预算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标”。新准则与修订前相比更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明确强调了会计信息的双重目的性,另一方面满足受托责任的要求。满足国家经济管理与预算管理的需要已不在是新准则的单一的目的,而是更符合我国事业单位自身性质与特点双重目的。在我国事业单位与广大民众之间存在委托关系,承担了社会公共管理的职能。社会公众(纳税人)作为事业单位资金的提供方有权监督、评价事业单位、并要求事业单位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同时,作为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为避免因信息传递而影响他人决策,事业单位只有提供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才能使信息使用者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三)新准则进一步明确了信息的使用者

由于其自身公益性特点,事业单位提供的信息使用者较为复杂与多元化,具有公共品特征。然而制度的信息提供者的行为较为模糊性,不能有针对性地提供会计信息。而新准则明确规定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和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使用范围,可以有效地降低信息提供成本,增强会计信息的实用性与针对性,提高信息提供者的信息生产效率,实现减缓供需双方信息需求矛盾的目的。

(四)新准则增强了可操作性

新准则与旧准则相比增强了可操作性,内容更加详实。旧准则只是简要提出“同类单位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的要求,没有具体说明会计信息可比性特点。在新准则中,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有较为详细的解释,提出了“同一事业单位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确保同类单位会计信息口径一致,不同单位发生的相同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和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不得随意变更。”

二、新准则的保守点

会计准则的改变将引起相关利益的重新分配与组合。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的特点,新准则实际执行中会受到较大难度,因此在某些方面还有一定的保守性。

(一)核算主体的复杂性

会计主体的确认合理与否决定了会计计量对象范围的准确性。目前按照事业单位的功能我国事业单位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基本具备市场独立竞争资格的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还有两者都兼有的。我国事业单位的组成较为复杂,由于活动范围与目标的不同,不同性质的事业单位性质不同之间会存在相对较大的差异性,如果都按照统一标准对待,不利于不同性质的事业单位真实的会计信息的提供。当然在目前环境下,事业单位的改革需要循序渐进,事业单位应适量增加会计准则使用范围的灵活性。

(二)计量属性的单一性

会计计量属性在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主要包括可变现净值、现值、历史成本等。而与企业不同的是事业单位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新准则规定事业单位计量属性一般使用历史成本。因为事业单位与企业的性质、活动目标存在差异,因此在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历史成本虽然提供的信息更具客观性,但是作为一种原始的计量属性,它不能及时反映主体变化的会计信息,这与事业单位会计目标的决策有用观具有较大的差距,因而限制了其所提供信息的使用价值。笔者认为,可以逐步引入多元化的计量属性,以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对于不同的会计要素以采取合适的计量属性,在满足技术条件的情况下,增加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近年欧债危机的爆发,与单一的计量属性具有较大的关联性。

(三)资产、负债定义较狭窄

新准则资产定义着重强调资产的可货币计量性,指出:“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此定义资产范围较为狭窄。资产是事业单位开展日常活动的基础和存在的前提,而且很多资源无法利用货币工具进行计量,因此一些资源无法在报表上得到应有的反映。我们可借鉴《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的定义,对资产的定义应该进行适当的扩大,以增强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与社会监督力,弱化资产的可计量性特点。为此事业单位的资产一类通过货币数据的形式进行对外披露的资源,另一类特殊权限或在目前条件下无法进行货币计量的资产,可利用附注的方式对外披露。新准则对于负债规定也着重强调了货币可计量性。然而,事业单位很多隐形债务如:事业单位养老金缺口等大部分无法通过货币进行计量,这不仅增加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而且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因此,应把负债扩大为事业单位所应承担的义务,采取与资产相同的方式进行披露,从而如实的反映事业单位的义务。

(四)会计信息质量的非完善性

目前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低质量是造成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供求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会计信息需求的低动力影响了供应方的供应积极性,而低质量会计信息减弱了信息需求者的动力。然而与企业信息质量要求相比,新准则尤其没有强调事业单位信息的谨慎性要求,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还具有较大的差距。因此,事业单位在信息上应尽量披露政府的隐形债务,保持谨慎性,预防我国事业单位或有负债的隐蔽性风险。

三、结语

随着近年来我国事业单位自身改革深度的逐步推进,新规则的实施标着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为了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会计行为,促进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和绩效评价,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国家、社会对事业单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更加符合我国事业单位目前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内容也具有较大的突破与创新,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也存在许多有待商榷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吴霞.浅析新会计准则对会计透明度的影响 [J].南宁: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01).

[2]陈敏,沈俊玲,肖海英,陈菁菁. 对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解读与思考[J].会计之友,2013(02).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范文第5篇

目前,财政部针对事业单位颁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新准则和制度”)。实行准则规范模式应是会计改革的目标之一,但受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影响,目前实行准则规范条件尚不成熟,将当前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定位于准则与制度的综合形态,作为一种过渡,可能更切合实际。实施事业单位准则与制度成本高、难度大,如对资产与负债期初数的确定,可能涉及资产与负债的大量清理与评估工作,以建立和完善会计基础数据,而目前会计基础薄弱是推行新准则与制度的瓶颈。此外,人员的培训与专业人员的聘用问题,也要付出不小的成本。这就决定了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改革要分步走。目前新准则和制度采用的仍是制度规范,只是一个过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目标也要按此设计。

我国目前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可以借鉴IAS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建立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思路和方法。中小企业会计同样要遵循IFRSs(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各项内容,但由于近年来IFRSs日趋复杂和繁琐,以致于只能被上市公司执行,中小企业难以全部遵循IFRSs的所有内容,于是IASB在2007年2月了中小企业财务报告准则征求意见稿,制定该准则的一些思路和理念如下:一是中小企业财务报告准则制定的目的是为报告使用者提供相关的、可靠的和能懂的信息。在这一原则下,IASB考虑的是准则要适用于所有中小企业,并要降低其财务报告成本,但中小企业的准则又不脱离IFRSs的概念框架。二是中小企业财务报告准则的内容要为中小企业在今后有可能全部遵循IFRS的所有准则提供方便,特别是那些能成为上市公司的中小企业。三是简化列报和披露内容。IFRS的许多内容,如金融工具、非持续经营和每股收益等,不包含在中小企业财务报告准则之中。其原因是这些内容与其报告使用者需求的相关度不高,即使需要这方面的信息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索取。中小企业财务报告准则是目前IFRSs的简化,但IFRSs的确认和计量原则在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中保持不变。如果中小企业会计业务超出了准则规定的范围,则按照IFRSs对应的准则内容处理,并作另行披露。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正逐步与IPSASs(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趋同,而IPSASs又与IFRSs趋同,因此IASB制定中小企业财务报告准则的思路和方法对我国制定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制度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一是新准则和制度引入的公允价值、权责发生制以及费用资本化等与IPSASs趋同的内容,尽管目前备受争议,但笔者认为需要坚持与保留,同时建议还要适度将资产减值测试,包括可收回金额的计算方法引入到新准则与制度之中。对于有些会计业务的处理方法,可以按照IPSASs的方法规定基准法和允许选择方法处理。由于这次改革带有很强的过渡性质,在改革中适度引用这些新概念和方法,虽然执行起来有一定难度,部分单位和会计人员可能不会使用,但作为一种改革导向,适度引用有助于在事业单位中逐步形成一些正确的会计理念,为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奠定基础。二是目前新准则与制度规定的内容限于事业单位普遍开展的会计业务,这一思路和方法需要坚持与保留,但IPSASs的部分内容还需要在新准则与制度中进一步明确和补充,如IPSAS14关于报表日后事项的有关规定,需要在新准则和制度中进一步明确,IPSAS14和IAS10一样,规定了财务报表报告日和财务报表授权日之间的有关事项的处理方法,包括调整事项和非调整事项。IPSAS14将公共部门的财务报表授权日确定为财政部门要求上报的时间,或立法机构要求上报的时间,符合我国事业单位的实际,可以借鉴。IPSAS14列举的6个方面的调整事项和2个方面的非调整事项,如在资产负债表日已存在的会计差错的更正等,新准则与制度可以参考。三是目前事业单位不经常发生的会计业务,如租赁等,可以不在新准则与制度中规定,但需要强调如果事业单位发生此类业务,应比照IP-SASs和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CASs的对应部分执行,并在财务会计报告附注中说明。

二、事业单位业务活动表内容

新准则与制度在会事业02表业务活动表中将费用按属性列示,即包括“业务活动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其他费用、所得税费用”,又在会事业03表预算执行表中将支出按功能列示,即包括“基本支出、项目支出”,这与IPSASs的做法一致。IPSAss要求编制两套财务业绩表,且两套财务业绩表在收入构成上相同,不同的是其中一套财务业绩表按功能列示费用,另一套按属性列示费用。目前新准则与制度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预算执行表没有项目支出重要明细项目的比较数据。在预算收支总表中能得到项目支出总额的年度比较数据。但列示诸如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基建投资等重要项目支出的数据;在其附表中有这些重要项目的年末数据,但没有年初数据。由于数据项目不够完整、难以比较,从而降低了数据的决策分析价值。二是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了专用基金和专项结余,但在业务活动表中又不包括专项收支的内容,也没有专门的专项业务活动表,报表使用者不能得到这方面的信息。建议设置专项业务活动表,明确专项收支内容,计算专项结余。

三、事业单位净资产构成项目

新准则与制度将净资产定义为“事业单位资产扣除负债后的余额,包括事业基金、专用基金、结余、专项结余等”。按照这一定义,会事业01表资产负债表在净资产项目下只反映“事业基金、专用基金、专项结余”三个科目的余额,但有下列问题难以解决:一是国有事业单位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其出资方正由政府全部出资变为多方投资主体出资,目前的净资产构成难以反映这一要求。二是新准则与制度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根据IPSASs的要求,有些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化要直接在净资产中反映,而不是在业务活动表中反映,但目前的净资产构成却没有对应的科目来处理这一业务。如事业单位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价,其利得和损失均需直接计入净资产,但会事业01表资产负债表在净资产项目下列示的“事业基金、专用基金、专项结余”三个科目都不适合计入公允价值的变化。三是既然新准则和制度引入了公允价值概念,那么就要允许事业单位选择成本模式或重估模式作为处理固定资产的会计政策,如果事业单位选择了重估模式,当固定资产的重估价值高于其账面价值时,要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净资产中的相应科目,但目前会事业01表资产负债表在净资产项目下列示的“事业基金、专用基金、专项结余”三个科目同样不适合直接贷记增值内容。此外,对增值后的固定资产计算的折旧额必然高于原来的折旧额,高出部分表明固定资产增值的实现,根据IPSASs的要求,需要从重估增值转入到类似于企业会计的留存收益的科目,但目前新准则和制度也没有提供解决这一问

题的路径。

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进一步与国际趋同。IPSASs关于净资产的定义与我国新准则和制度的定义一致,但其净资产的构成项目与我国有显著不同。《2007 IFAC Handbook 0f International Pub―lic Sector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Pronouncements》(以下简称《2007 IFAC Handbook》)要求在公共部门(含公立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表(实际上就是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净资产项目共四项,分别为政府出资、资本公积、累计盈余,(损失)、小股东利益。笔者认为,这种对净资产的划分方法对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有重要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即使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目前不能完全与之趋同,其净资产仍然保留“事业基金、专用基金、专项结余”,但应同时规定如果发生资产重组、资产重估等业务时,根据需要可按照IPSASs的相关准则编制报表,其净资产按“政府出资、资本公积、累计盈余/(损失)、小股东利益”列报,并在财务报告附注中披露。

四、事业单位首次执行日有关项目的处理

新准则和制度需要增加对首次执行日有关项目的处理规定。增加的目的在于使事业单位第一次运用新准则与制度编制的会计报表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遵循的思路和原则是让财务信息具有透明和可比较的特点,提供的适用时点和方法具有可操作性,何时又不会给事业单位增加过多的成本和负担。

事业单位首次使用新准则与制度关键是要合理确定会计报表期初数。事业单位在首次执行日,应对所有资产、负债和净资产进行重分类、确认和计量,确定期初数,并编制期初资产负债表。新准则和制度将资产定义为“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事业单位占有或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单位带来经济利益或者服务潜力”,与IPSASs的定义一致。这说明如果过去形成的资源现在不能预期带来经济利益或不能提供潜在的服务,就不是资产,不能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目前事业单位的许多资产都不符合这一定义。

对事业单位各类资产期初数的确定,根据《2007 IFAC Hand―book》有关规定,结合我国事业单位实际,需要明确规定固定资产的期初计量方法。新准则和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应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但对目前尚未实行折旧核算的事业单位从何时开始折旧没有明确规定。在笔者进行的新准则与制度模拟测试中,有的提出从固定资产购买并投入使用之日起开始补提折旧,但采用这种方法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受物价、货币、汇率等因素的影响,事业单位购买和建造时间较长的建筑物、汽车、计算机及其办公自动化设备,用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期初数不能真实反映财务信息,主要表现为建筑物等通过计算历史折旧反映出的账面价值远小于其实际价值,而汽车、计算机及其他办公自动化设备则相反。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一是重新评估固定资产在转换日的价值,以此作为期初数编制期初资产负债表。重估价值高于历史成本的部分,如果是首次执行日发生的,先计入原账本的固定基金;低于历史成本的部分冲减固定基金。二是固定基金调整后的余额转入事业基金,从而取消固定基金科目。三是首次执行日以后计提的折旧计入业务活动表中的对应科目(业务活动成本或管理费用)。

[例]按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编制的2007年某医院资产负债简表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该医院没有计提折旧,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累计折旧为0.该医院当年的固定资产变动情况如表2.表3所示:

该年度增加的设备主要是专用设备,减少的设备一部分为专用设备,一部分为一般设备。受时间和其他条件限制,在模拟测试时只能对年初数作简单重估。当年减少的固定资产为报废的资产(依据新准则与制度关于资产的定义),没有残余价值,不需要进行重估。重估后固定资产年初数如表4所示。

固定资产年初数重估后为:199138832.9元,比原值107142353.9元高91996479元,在首次执行日先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然后将调整后的固定基金199138832.9元直接转入“事业基金”。在固定资产项目中,图书不计提折旧,房屋建筑物的平均折旧年限为50年,专用设备的平均折旧年限为10年,一般设备的平均折旧年限为8年,其他固定资产的平均折旧年限为5年,当年新增设备平均折旧年限为15年并在2007年平均计算半年折旧,这样2007年当年的折旧额为6113957元,全部计入业务活动表,据测算,应纳入业务活动成本约为4200000元,其余1913957元应计入“管理费用”。调整后的资产负债表简表如表5所示。

实施新准则与制度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如下:一是受房产价值上涨因素的影响,固定资产的年末价值比原值增加了89331060元,其他资产虽受一些因素影响,但年末价值变化不大(下降82元),因此该医院的资产总值增加了89330978元。二是该医院的业务活动结余因受计提折旧的冲减,减少了6113957元,但由于受资产重估增值的影响,加之固定基金在年初转入到事业基金,因此事业基金增加了159364102.6元。应在报表说明中披露该变动。三是新准则与制度对该医院的专用基金与专项结余没有影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