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范仲淹介绍

范仲淹介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范仲淹介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范仲淹介绍

范仲淹介绍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绿色化学;微波;微型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2-0011-02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C

近年来微型化学实验因其仪器小巧, 用药量少(仅需几克固体药品,试剂也仅需数毫升),操作方便,现象明显,节省经费与时间,减少环境污染[1]而成为实现绿色化学实验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微波化学实验因其利用微波技术进行实验,并且有加热快、效率高、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便于控制的特点。而且微波化学反应实现了分子意义上的搅拌,反应物的转化率高且产物的质量高,可直接或间接减少环境污染[2],近年来微波化学实验也成为实现绿色化学实验的又一新兴途径。

国外一些中学实验研究者与时俱进,将新兴的微波实验方法引入到微型实验中,开发出了兼备微型化学实验与微波实验双重特点的微波微型化学实验。这种实验思路新颖,方法简单,却是绿色化学实验的典范,值得推广和深入研究。下文介绍两例国外成功的微波微型气体制备实验[3]。

1实验仪器与材料

家用微波炉,60mL的塑料针筒,橡皮塞,乳胶管,大密封袋,针筒油(或凡士林),200mL烧杯,几根试管及配套单孔塞。

2 实验方法

2.1针筒直接制备法

所谓针筒直接法,就是将制备原料直接置于针筒,塞上涂有剂的活塞,塞上橡皮塞,然后将针筒放置于密封袋中,排尽密封袋中的气体,密封好密封袋,再将密封袋放入微波炉,加热相应时间即制备完成(装置如图1所示)。中学实验室常见气体NH3、O2、CO以及SO2均可用该种方法制备。经过笔者验证,实验效果较好的用料量和加热时间如下表所示(以美的EG720EA4-SR型家用微波炉为例)。

表1 针筒直接制备气体的具体方法

按上述方法制备好气体后,打开微波炉,取出密封袋,再从密封袋中取出针筒,小心取下顶头橡皮塞,轻轻按压活塞挤出其中剩余液体,再塞上橡皮塞即可。

2.2 试管间接制备法

上述四种气体制备时都是有液体原料参与,气体制备完后,剩余在试管中的是液体,很容易去除,若是固体反应物制备气体则需采用试管间接制备法。具体就是按照图2所示组装仪器:药品放在试管里,塞上单孔塞,用乳胶管将试管与针筒相连,试管置于烧杯中,以防歪倒。最后将整个装置至于密封袋中,一起放入微波炉加热相应时间。中学实验室常用CH4、HCl皆可采用这种方法制备。笔者亲自实验验证的药品用量和实验时间如表2所示:

表2 试管间接制备气体的具体方法

待加热完成后,取出密封袋中的针管,拔下乳胶管,直接塞上橡皮塞,气体即制备完成。

2.3 补充说明

上述方法制备气体,药品的具体用量和加热时间因针筒容积大小而有不同,实验前可根据所用针筒容积加大或减少药品用料。加热时间也因微波炉的功率和型号不同而不尽相同。微波炉功率大,加热时间短,微波炉功率小,加热时间长。具体实验时,实验人员可先减少微波炉运行时间,若针筒中制备的气体量太少,可再延长加热时间。实验所用的密封袋,一般超市均有出售,十分易得。密封袋虽不直接参与反应,但可保证万一制备气体过多,活塞脱离针筒,气体也不至于溢漏至微波炉。反应结束后的废液和废渣可集中处理。

3 分析与讨论

通过上述介绍我们不难发现,通过微波微型化学实验方法进行中学常见气体制备有以下特点:(1) 消耗药品量少,几乎无气体泄漏, 充分体现了绿色化学理念;(2) 制备气体和收集一体完成,实验时间少,气体制备安全、方便、迅捷;(3)制备的气体直接存放于注射器,无需分装就可直接用于性质演示实验,尤其适合于为学生准备探究活动时使用。最为关键的是这种实验设计思路突破了常规,将两种绿色化学实验方法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微波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其他领域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在中学,一些教师也开始关注,并加以实践[4,5],但所涉及的面还比较窄,具体的应用也不是特别广泛。本文所介绍的方法,将微型仪器引入微波实验,拓展了微波实验的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

[1]万婷,李秀文.推广中学化学实验的绿色化[J].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5(1):35~36.

[2]洪丽雅.漫谈绿色化学实验[J].中国现代教育技术装备.2007(5):86~87.

[3]Microscale Gas Chemistry:Generating Gases in a MicrowaveOven mattson.creighton.edu/MicrowaveMethod/

[4]陆燕海.微波炉在中学化学实验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2007(2):4~5.

[5]庾志成,俞英等.一个适用于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实验――微波水热合成法制备纳米Fe2O3[J].化学教育2004(11):48~49.

范仲淹介绍范文第2篇

我们衢州有1800多年建城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是孔子后裔的第二故乡,有“东南阙里”“南孔圣地”之称。这里还是中国围棋的发祥地,流传着“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典故。这里是浙江的母亲河钱塘江的源头……丰富的乡土文化为学生语文学习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一、引乡土名人,缩短时空距离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春秋时鲁国人,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据史载,北宋末年,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陷入金兵之手。宋高宗赵构仓促南渡,孔子第四十八代裔孙、衍圣公孔端友,负着孔子和亓官夫人(孔子夫人)的一对楷木像(据传为孔子学生子贡所刻),离开山东曲阜南来,定居于衢州。宋高宗宝v三年(1255),敕建孔氏家庙,为南宗。孔子后裔子孙已在衢州度过了800多个春秋。衢州作为孔子后裔的第二故乡,向来有“东南阙里”“南方圣地”之称。

浙江衢州孔氏南宗家庙坐落于衢州市区府山街道新桥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衢州孔庙是全国仅有的两家孔氏家庙之一,素称“南宗”。(北宗为山东曲阜)

这是我教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的开场白。简简单单的开始使两千多年前生活在山东曲阜的“孔圣人”离我们学生的时空距离不再遥远,时空距离的“鸿沟”被轻松逾越,“孔圣人”和同学来了个亲密接触,课堂的气氛也就格外的轻松,同学们学习《论语》的积极性自然就高涨,效果当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同时,学生们下次到衢州孔庙游玩时就不单纯是玩,而会留心那里的《论语》章句,边读,边品,边欣赏。在游玩中学习,赋予“游玩”更丰富的内涵。正是古人说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吧!

二、引名人古迹,萌发人生豪情

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观书有感》,介绍朱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试问池塘春草梦,何如风雨对床诗?三薰三沐事斯语,难弟难兄此一时。”这是朱熹写的《听雨轩诗》,而“听雨轩”便是我们开化县马金包山书院的前身。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孔子之后影响最大的教育家,字元晦,一字晦庵,别称紫阳,世称朱文公。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

资料显示,南宋淳熙二年(1175),朱熹携其夫人胡氏到开化“听雨轩”讲学,四方学子纷纷慕名而来,朱熹亲自题写了“听雨轩”匾额。他还经常到邻近村庄去讲学。1233年,“听雨轩”扩建学舍,供四方负笈求学者住宿。1356年“包山书院”成立,与当时较著名的杭州“西湖书院”、东阳“八华书院”、婺州“正学书院”齐名,被并列为浙江四大书院。清嘉庆十九年(1814),崇化合乡捐资,在包山之南麓,又创建了“崇化书院”。

而“包山书院”和“崇化书院”正是我们开化中学的前身。开化中学是多少初中学子梦寐以求的知识殿堂,来包山书院讲过学的朱熹自然地受到了学生的追捧,在开化中学读书的学生也为自己的母校有这样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倍感自豪。

三、引名人后裔,提高学习兴趣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传世名篇,学习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开始的:

在山清水秀的钱江源头长虹乡,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别地的农民无异。但是,这个村里的范姓村民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范仲淹的后裔。村庄的宁静只是相对的,近段时间来,随着“文物普查队专家”们到村里对范氏宗谱的相关内容作进一步考证,前往该村了解、咨询相关事项的人逐渐增多,这个古村落开始沸腾了。村民们更加坚信,自己就是范仲淹的后裔。

范家兴是长虹乡五林村村书记,他自豪地说:“根据家谱记载,居住在这里的范姓居民都认为自己就是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后代。我当然也是范仲淹的后代,属于范仲淹的第二个儿子范纯仁这一支系。”

新闻报道里描述了这样的场景。

在课堂上,介绍了长虹乡的历史之后我特别强调:“我们班的范明辉同学是长虹乡五林村人,换句话说,范明辉同学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的后代!”

有了这个背景介绍,不要说范明辉本人对先祖的《岳阳楼记》产生了兴趣,班里的同学也都对《岳阳楼记》产生了兴趣。

四、引乡景名篇,增加学习趣味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马南的《不求甚解》很多老师都不愿意去教授,有的说课难上,有的说学生不感兴趣。而我不仅要上,而且还把它当作重点课文来学习。

浙江省有许多闻名的山水,其中有一座烂柯山,位于衢县以南。我曾见许多朋友到浙江就一定要去看看烂柯山。这是为什么呢……他们所以要看烂柯山,因为这座山是由于一个神话故事而得名的。

据南北朝时期任P的《述异记》一书记载:

“晋王质入山采樵,见二童子对弈。童子与质一物,如枣核,食之不饥。局终,童子指示曰:汝柯烂矣。质归乡里,已及百岁。”

这一段故事很有意思。用现代科学的观点来分析,这个故事倒很像是科学幻想,具有相当的科学价值。

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王质,在山上只看完了一局棋,而砍柴用的斧头上的那根木柄就已经腐烂了,回到家里已经100岁了。我们还可以举出更多的神话故事,都是以所谓“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公式为指导来编写的。不过那些神话故事都没有烂柯山的故事这么著名罢了。

《不求甚解》的作者马南提到了烂柯山的故事。这样一位作家的文章,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衢州籍作家李森祥的《台阶》时,我又如法炮制,从学生感兴趣的名人话题入手,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又空前高涨……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上课所用的课外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本来是我一手包办的。可当我将乡土资料引入课堂后,学生对收集课外资料这类作业好像特别感兴趣,不仅愿意做,而且乐于做,争着抢着做。

我国大语文教育倡导者张孝纯先生指出:“语文与生活同在,凡有人类生活的地方都有语文,都有语文实践与语文学习。”语文教学引入乡土文化,是“大语文观”的实践。这种“引进”既是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增强了语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受到了乡土文化的熏陶,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参考资料:

1.纪春光《引入课外资料,促进阅读教学》,《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3年第7期。

范仲淹介绍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 ; 兴趣 ;引导

在当前倡导人文教学的大潮下,中学古诗文教学是尤为重要的一环,“诗化”的教学是素质教育中独特的方式,重视古诗文教学是倡导素质教育和人文教学非常典型的切入口。在古诗文教学中重视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将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步。

1 为什么要重视古诗文的教学引导

在当前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古诗文的学习是被重点强调的其中一点,古诗文历来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这就要求教学者从根本上重视古诗文的教学研究,注重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而中学语文中的古诗文教学,是学生接受系统性文言知识的开端,因此要尤为注意。鉴于这种特殊的情况,我们需要去深层探索和思考。

毋庸置疑,古诗文教学首要的是必须完成“教学任务”,然而“教学任务”这个词未免太过枯燥。显而易见的,隐藏在这枯燥的表意之下的深层意义,才是古诗文教学中最需要探索的一点。

所谓古诗文,顾名思义,是古人之诗词言论文章学术,这其中又有几点意义。

第一, 我国古代文人向来注重托物言志,叙事说理,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能让后人学习到的知识道理不可胜数,初中语文课文中的古诗文,历来会选取一些短小精悍,富有哲理,琅琅上口的诗文,在学习中领悟古人总结的道理,这是学以致知,也是教学成功的第一步;第二,语文课本中所选诗文,很多都描述了历史中我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具有各种生动活泼的场景,学习古诗文,了解古典时期的风土人情,也是学习和教学中的一大乐趣;第三,相比起其他国家,我们学习古典诗文具有太多的优越性,而其他国家只能是在博物馆里作为展品的文字,学习我国的古诗文,可以深切地体会到中国文化独特的延绵性和中国文字伟大的发展史,这是一个牵涉到民族自豪感的论题,也是需要在古诗文教学中潜移默化的。

2 如何使学生重视古诗文

古诗文对于学生而言,显然是陌生化的,它们距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太过遥远,这就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距离感,使得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古诗文没用,由之而产生的微妙抗拒感其实是古诗文教学中一个最大的障碍。

这其实就是一个认识不足的问题了,如何使学生了解乃至重视古诗文的学习,就是教学者需要努力思考的问题了。

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致欠缺是教学过程中显而易见的难点和障碍,由于古诗文在中学语文课文中的特殊地位,又使得不少学生都带着厌恶的心理,迫于升学的压力而强迫自己学习,这更是加重了语文教学中古诗文教学的难度。如何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是使学生重视古诗文学习的第一步也是重要一步。

那么,如何使学生产生兴趣呢?

使学生产生兴趣的关键在于引导和激发,中学生正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最有好奇心和探索欲的一个人生阶段,更是一个容易产生叛逆心理的阶段,因此,激发学生兴趣,则不妨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多姿多彩一些。

2.1 从古诗文的背景入手。

古诗文的背景不外乎三种:时代背景、作者际遇、地域背景。时代背景可以给人以宽宏的认识,也奠定了诗文的基调;作者际遇则使学生能更容易走入作者的内心,从而产生共鸣;地域背景也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授古诗文的时候,可以从这三种背景延伸开去,与学生讨论研究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生平遭遇,以及地域特征,很容易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从而对要教授的诗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当然,方式也可以很多样化。例如,在上课之前将预习的任务交给学生,然后可抽出三五分钟由某位学生来讲解此诗文的背景特征。在教授诗文的同时,让学生产生一种自我满足感,也是一种很有效的办法。

2.2 从古诗文本身入手。

古诗文在中学生的印象中,往往是短而难,精短却难懂,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发掘古诗文作品的趣味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古诗文具有现代作品难以企及的音韵美,带领学生诵读作品时尽量感情饱满,使他们感受到神奇的音律之美。课外也可抽出一些时间举办小型活动。例如对古诗文的自由发挥的衍生改编等活动,相信可以对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3 如何系统化地给学生教授古诗文

教学与学习是一个完整的互动过程,也是一个需要实际操作的过程。这里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为例,讲讲我在实际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岳阳楼记》是北宋大家范仲淹的名篇,以叙事起笔,以写景抒情。这其中,有写景佳句,亦有抒发心情的千古佳句,历来为文人们所称道。如何从宏观和微观上理解这篇文章,是在教学中需要努力探索的。在上这一课之前,我已经让学生自主预习,并用自己的方式去了解背景,阅读理解这篇短文。在上课的时候,就要尤为注意尊重学生的自主观点,学生自身往往会对古诗文有一些奇特独到的理解,因为文学作品本身的特殊性,也就是著名的“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理论,即使学生的观点与大纲中有明显偏移也要尊重,并且引导其自圆其说。当然,因为应试,还是要告诉学生,在学习中,我们可以有丰富的理解,但是在考试中,则需要记住最为公众权威的观点。这样可以使课堂气氛热烈有趣,从而加大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在进行这样小型的讨论后,则是教学者自己做一个整理总结,其间可以夹杂一些对时代背景,作者经历,地域特征等等的深层介绍,进一步勾起学生们的兴趣。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可拓展的知识有很多:比如范仲淹的传奇经历、思想历程等等。

当背景在互动中介绍完之后,则需要进入课文主题讲解了,一字一句的讲解并不是好办法。在教学中,不防让学生提出自己不能理解或者自己觉得模凌两可的字句进行讲解;最后再进行总结性的详细讲解,使得这篇文章中的“字、词、句”都能得到比较透彻的了解。

然后可以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一些句子,说出自己的理解,是对上个步骤的总结,也为文章的深层释义奠定基础。

此时,字词弄懂了,也不过是把文章给理顺了一遍,也就是说把文言文翻译成了白话文,然而古诗文教学肯定不会这么简单,则就需要对这篇文章的意义深层挖掘。这又得回到我们之前做的功课,即作者范仲淹的时代背景和生平经历,以及他写此文章的目的和过程。一步步引导学生,使得他们发现,范仲淹此文名为祭楼,实则为抒发心中感慨。

此处还可做一次小型的课堂讨论,例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这几句,以浩大的写景状物开笔,有何深意?掩盖在这浩大的场景之下,作者究竟想说的是什么?抓住重点句子,可以以讨论的形式,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活跃课堂气氛,努力使教学过程显得生动有趣。

了解作者的字面意思,读懂作者的深层内容,这是学习古诗文作品的前两步。学习古诗文自然还有第三步,那就是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范仲淹此文,篇幅并不浩大,但是措辞婉约,层层递进,言有尽而意无穷。相信在引导学生做了这么多的学习之后,学生们也都有了大概的了解。这时候,就需要教学者进行比较系统而严谨的总结概括,讲出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的好处以及其它利益的深刻之处,若有时间,则可与学生继续讨论好在何处,若无时间,可布置为课后思考题,使得学生们进一步理解这篇短文。

古诗文教学确实是比较难开展的,需要教师们花大力气去探索。我认为倡导素质教育和人文教学是古诗文教学的切入口;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理解是古诗文教学的落脚点。不断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情,在互动中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那么,古诗文教学中遇到的所有难题将会迎刃而解了。

范仲淹介绍范文第4篇

一、将课堂作为渗透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教师要花费力气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及教学课型,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在课堂上呈现。首先,应激发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古文难懂,许多学生都害怕学习古文,对其敬而远之。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古文,应该先激发他们学习古文的热情。譬如讲《红楼梦》,让学生直接阅读肯定是行不通的,如果先把故事情节告诉学生,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再把周汝昌的《红楼小讲》,刘亮等人讲解的红楼诗词介绍给学生,吸引他们去读“红楼”,这样就更加容易了。古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凝聚着我们太多的民族情感和古人的思想精华。许多学生只知其名,不知其义,背诵起千古名句来,琅琅上口,但如若问其涵义却不知道。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将诗句中优美的文字与诗的意境联系起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其中“直”、“圆”两字用得恰到好处,而如果将这两个字改为“白”、“红”或“立”、“悬”又会怎样呢?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感受,从而增强对古诗文的好奇心,迸发学习的激情。利用分点分项法也能提高中学生对古代人物的理解。文学往往是多面性的,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解读。在对古代人物的理解中,一定要从多个角度,不同的侧面进行分析和理解。如三国中的曹操,可以从“可爱的奸雄”的角度来分析,什么地方体现了他的“可爱”,什么地方体现了他的“奸诈”,又有什么地方体现了他的“英雄之举”,逐项逐点分析,就能对曹操这个人有深刻的理解。再如《木兰诗》中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可从“娇美的女子”和“刚健的英雄”这两点来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她。比较阅读法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如阅读《小石潭记》、《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对比柳宗元、范仲淹和欧阳修的人生观。柳宗元“见水清鱼乐而乐,感石潭寂寥凄寒而忧”;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志向高远却无法实现;欧阳修将忧愁寄寓于山水之间,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百姓然后“与民同乐”。另外,还有儒与道之争,唐诗宋词中现实与浪漫、豪放与婉约之别,都是可以比较阅读的,这样必定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拓展课外,将多彩的文化生活呈现给学生

央视栏目“我们的节日”每逢佳节都会举办诗文朗诵会。在其带领下,随之而来的诗文朗诵潮日渐升温。在这一浪潮的推动下,学校也可以开设诗文诵读班,让学生积极地诵读古典文学,从而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不断创新教学视点,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如果只局限于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通过课堂拓展和开设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可以先易后难,先让学生读一些现代作家的品评,如于丹的《论语》心得,易中天的《品三国》等,在阅读后再向他们推荐《论语》、《三国演义》等古典书籍。如此种种,引领学生走进更广阔的传统文化精神家园。丰富学生传统文化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在学校举办传统文化活动主要有:结合教材举办综合性的文化活动,如《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等;结合本土特色举办乡土文化活动;开设“古诗文兴趣班”,以爱好古诗文的学生带动其他学生,掀起古诗文学习的热潮。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让传统文化不再局限于课堂。总之,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初中语文要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要积极担负起传承中华文化的光荣使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作者:陈许生单位:云浮市罗定市素龙第三中学

范仲淹介绍范文第5篇

【关键词】应天府书院;教学;贡献

书院是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和学术研究单位,史学家一般认为书院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它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对于古代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以及学术理论的繁荣做出过重大贡献。应天府书院,又名睢阳书院、南京书院,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县老城西北角,其前身是五代后晋时期的归德军南都学舍,是当时“乐于教育”的邑人杨悫在归德将军赵直的支持下于天福六年(941年)创办,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嵩山的嵩阳书院, 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1]应天府书院历经千余年的兴衰沉浮光芒依然,“博延众生,讲习甚盛”,本文探讨它在教学方面的一些知识,以期对现今教育事业提供历史镜鉴。

一、书院教学简论

1、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宋初抑武兴文措施的弊端到仁宗时期逐渐暴露出来,时任应天府书院执教的范仲淹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就是要造就一批世致用的经邦治国之材。他认为“致治天下,必先崇学校,立师资,聚军材,陈正道,使其服礼乐之风,乐名教之地,精治人之术”。[2]而且他还根据院生专长和爱好分斋而教,使院生各择一专业再兼学一专业, 借以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他说:“天下危困,乏人如此, 将何以救? 在于教以经济之业, 取以经济之才。”兼之采用当时最著名的胡瑗苏湖教法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改正了当时社会崇尚辞赋的浮浅学风, 特别注重生徒的德行培养,将进德与学业更好的融合起来。重经义、重时务、重实际, 使众多的经世致用人才脱颖而出。

2、名师严格执教,高徒层出不群

应天府书院教育历经五代和宋、元、明、清四朝,宋代博学之士教学有方,高徒不断涌现。在此简单介绍几位:

戚同文(915-976)字文约,北宋初年著名的教育家。他聪慧过人, 勤学好问。“ 因授《礼记》, 随即成诵, 日讽一卷, 异而留之。不终岁毕诵五经, 即妻以女弟。自是弥益勤励读书, 累年不解带。” 由于他学识渊博, 才高八斗, 治学严谨, 前后登第者达五六十人之多, 文人、士子慕戚同文之名不远千里而至宋州求学者络绎不绝, 出现了远近学者皆归之的盛况。

王洙( 997-1057) 字原叔, 应天宋城( 今河南商丘) 人。年少时就博闻强识, “其生始能言, 已知为诗, 指物能赋。”[3] 王洙聪悟博学“自六经、史记、百家之书, 至于图纬、阴阳、五行、律历、星官、算法、训诂、字音, 无所不学, 学必通达如其专家。”[4] 在应天知府晏殊的大力支持下, 他在应天书院说书长达八年之久,一时名臣贤士, 皆称慕之, 其名声著天下。他渊博的知识, 对古代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范仲淹( 989-1052) 字希文,谥号“文正”,吴县( 今江苏苏州) 人。宋仁宗天圣五年晏殊又聘请因母丧辞官退居睢阳的范仲淹掌管学府, 范仲淹日于府学之中, 观书肆业, 敦劝徒众, 讲习艺文, 不出户庭。他前后在此执教两年,后来许多宋代名人都从其教。 后人曾说:“宋晏公殊留守南京, 兴学校, 延范仲淹为师, 教授诸生, 故天下兴学, 自公昌之。”[5]

3、严密的学规管理。宋徐度在《却扫编》中述及南宋国子监的学制学规的条文就是当年应天书院的学制学规。‘却扫编'卷上云:同文先生“生唐天佑中,历五代入本朝,皆不仕,以文学行义为学者师。及是,四方之士争趋之,曹氏益复买田市书,以待来者。先生乃制为学规,凡课试、讲肄、劝督、惩赏,莫不有法。宁亲归沐,与亲戚还往,莫不有时。而皆曲尽人情,故士尤乐从焉,由此书院日以寝盛。事闻,京师有诏,赐名应天府书院。先生没门人私谥为正素先生,其子纶复以儒学显,历事太宗、真宗两朝,官至伛密直学士。先生之规,后传于时;及建太学,诏取以参定,学制予幼时犹及见之书院,即今之国子监也。[6] 应天书院凡课试、讲肄、劝督、惩赏等皆有规制,连皇帝也下诏北宋建立太学都要参照应天书院学规学制的条文。

二、教学贡献

应天府书院长期以来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社会产生过重大反响,而且它同样以种种形式或显而易见或潜移默化地规范着现代的教育。所谓弘扬优秀的教育传统,其本身就包含了继承与创造两方面的内容,在继承中创造,创造中继承;历史中有现实,现实中有历史。[7]具体一点来讲,应天府书院的教育思想有以下诸方面的现代意义。

1、奠定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应天府书院从学舍发展到书院,又从私学荣升为国子监,历获一次又一次的辉煌。其实质书院是通过发展人才,进而利用在这些具有一定政治态度、思想意识的人,来维护和巩固一定的制度,保障社会的安定。书院的这种治学思想与现今倡导教育立国的理念如出一辙。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状况,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也是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教育不仅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功能,具有为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动力的功能,具有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直接提供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功能,这些功能恰恰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

2、明确教育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张正藩先生在其著作《中国书院制度考略》曾指出我国真正的书院教育原系为人格教育,应天府书院的教育历程也明显的体现了教育对个人发展的深远影响。首先,书院的建制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包括课堂、建筑以及祭礼等诸方面都相当讲究,其目的就是为学生营造一个人文气息厚重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身心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其次,书院教学提倡的以自学为主与现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很大的相通之处。书院大师面向生徒讲学,大都是提纲挈领,然后由生徒根据内容的深浅自己体会。这种教学方式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自学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这种强调培养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精神符合今天创新教育的思想,应该努力提倡。

3、尊崇教师,严明教学。应天府书院的大师们在治学过程中以身作则,是生徒们鲜活的楷模,他们的言传身教以及严谨作风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受到大家的尊敬。对于我们当前的教师同胞们来说,首先不断“充电”,增强个人的人身魅力以及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努力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艺术化。这样学生就会被你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而自动的见贤思齐向教师靠拢,去塑造更加完美的人格。第二,教师重言传更重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篇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要在提高自身素养的前提下以身作则,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教书育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应麟.玉海(卷一六七)・应天府书院[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3075.

[2]周保平.简论北宋时期河南书院的教学与管理[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8).

[3][4]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三二)[M].李逸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1826.

[5]彭大翼.山堂肆考(卷八六)[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相关期刊更多

生物产业技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北京水务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市水务局

游泳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体育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