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北京的春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拜岁。拜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在岁首早上迎新岁,奉祀斋菜拜祭岁神。岁又名为摄提、为上古纪元星名,也是民间信仰的神灵。岁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岁神当值,在当年当值的太岁谓之“值年太岁”,是一岁之主宰,掌管当年人间的吉凶祸福。
2、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开门爆竹”一说古已有之。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3、斋日。早晨拜神,放炮仗。初一的上午用斋菜拜祭太岁神,早饭必须吃斋,用粉丝、腐竹、发菜、冬菇等,这一年该吃的素菜都在这一早吃完,往后便可以大鱼大肉。
4、聚财。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这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来源:文章屋网 )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今天,我怀着愉快的心情阅读了《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说作者用充满京味的语言来描述了一幅北京春节热闹的场景,表达出作者对北京过春节习俗的喜爱之情。
北京的春节是热闹、喜庆而隆重的。
这篇课文紧紧围绕着过春节的三次,除夕夜、初一和正月十五的相关场景。感受到春节习俗的丰富多彩和深刻的内涵。文中以“时间”为线索,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课文的最后一段以“承上启下”的作用写“一眨眼就到了残灯末庙。”同时,这一段与课文首句相呼应。
老舍爷爷在这篇文章中,各用了一句话来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作者以自己老家的风俗来写过年的场景。
我们这一带地方的风俗就跟北京不怎么相同,我们这个的地方过新年不赶庙会,而北京就赶庙会。我们这个地方大部分都还是和北京相同的贴对联,穿新衣,拜年,吃团圆饭,守岁等。我们这一带小孩也跟北京小孩过年差不多,都会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一些爆竹,买些玩具,还买些零七八碎而的东西。
北京的元宵节就跟春节差不多,都非常的热闹。而我们这一带不如北京热闹。过元宵节我们开始吃元宵,闹元宵。可高兴了
这篇课文给我留下影像最省的除夕前,孩子们要做的三件大事,买爆竹、买零七八碎儿的食品、买各种玩意儿。因为这些事情也是我们过年时喜欢做的。
我从这篇课文中感受到了大家的幸福,团圆的美好愿望。那丰富多彩的名风名俗,写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风俗,文化传统。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这篇课文紧紧围绕着过春节的三次——除夕夜、初一和正月十五的相关场景。感受到春节习俗的丰富多彩和深刻的内涵。文中以“时间”为线索,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课文的最后一段以“承上启下”的作用写“一眨眼就到了残灯末庙。”同时,这一段与课文首句相呼应。
老舍爷爷在这篇文章中,各用了一句话来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作者以自己老家的风俗来写过年的场景。
我们这一带地方的风俗就跟北京不怎么相同,我们这个的地方过新年不赶庙会,而北京就赶庙会。我们这个地方大部分都还是和北京相同的,贴对联,穿新衣,拜年,吃团圆饭,守岁等。我们这一带小孩也跟北京小孩过年差不多,都会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一些爆竹,买些玩具,还买些零七八碎而的东西。
北京的元宵节就跟春节差不多,都非常的热闹。而我们这一带不如北京热闹。过元宵节我们开始吃元宵,闹元宵,可高兴了。
这篇课文给我留下影像最省的除夕前,孩子们要做的三件大事——买爆竹、买零七八碎儿的食品、买各种玩意儿。因为这些事情也是我们过年时喜欢做的。
我从这篇课文中感受到了大家的幸福,团圆的美好愿望。那丰富多彩的名风名俗,写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风俗,文化传统。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老舍先生认为元宵节是新年的,“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这当然不能成为理由。老舍先生最在意元宵节恐怕就是元宵节的灯会了,也有焰火。
我认为还是除夕和正月初一最美!因为还未到元宵节工人就要返岗工作,学生就要返校上课,实在有煞风景。况且中国南北方,东西部传统和文化是有一些差异的,对元宵节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甚至有些地方已趋于淡薄。而除夕就不同了,举国欢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五湖四海,全球华人到处欢歌笑语,辞旧迎新!
在中国的词语里恐怕没有比“除夕”更甜更美的词了!甜在哪美在哪?恐怕就是词条后面的举国同庆,合家团聚,万家灯火了!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作者选材对表达文章主题的作用。
3、学习本文精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目标2、3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春节,谈北京
1、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里过春节的情景,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
2、说说对北京的认识。是呀,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是我们国
家的首都,那里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二、作者介绍
老舍,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1899年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其父亲在抗击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阵亡。1918年老舍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北京市方家胡同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教员。并开始写小说,创作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三部长篇小说。1936年专门从事写作,创作了《骆驼祥子》。1950年写下了话剧《茶馆》《龙须沟》等。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1966年受“”迫害,8月24日投河自尽。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找出课文的生字词语。
2、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3、感知内容,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闹)
(2)本文作者是以什么为记叙线索
(3)全文共17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8)写迎新年。
分三个层次:
(1—2)写腊八的风俗;
(3—6)写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风俗;
(7—8)写除夕前迎新年的风俗。
第二部分(9—16)写庆新年和闹元宵。
第三部分(17)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快速读一读课文,老北京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板书:腊月的初旬—正月十九
腊八——腊月二十三小年——新年——元宵
(二)研习“迎新年”这部分。
1、默读课文,,划出表现热闹的句子,谈谈为什么说这些句子能表现出热闹。
2、这部分作者从几个层面写小年的景象的?
提示:三个层面:一是商贩的忙碌,二是儿童们的“忙乱”,三是大人们的“紧张”。
3、第6段写“祭灶王”的习俗时,用的是什么写法?用意何在?
提示:用对比反映时生了变化,人们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反映出两个时代不同的社会现实。用意在于讴歌新时代。
4、7、8两段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两段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如何体现写作上的详略得当?
提示:
①以时间先后分别写了“贴对联”“扫房”“备菜”“吃团圆饭”“守岁”等。
②第7段侧重写“忙”,第8段侧重写“热闹”。
③详略结合,“贴对联”“扫房”“穿新衣”“吃团圆饭”等一笔带过,“备菜”则写的较为详细。
(三)研读第二部分。
1、默读这部分,说说这部分可分为几层?
分三层:
(9—11)写拜年与游玩;(12—15)写闹元宵;(16)写新年结束,大家又要忙着干活。
2、默读第二层,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过元宵节的热闹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
先将元宵节与元旦进行对比(如何对比的?),说明元宵节的独特魅力:时美,可出来踏月;景美,可出来赏灯;氛围更美,“女人们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自由”。然后写灯,写了灯的数量多,分布广;写灯的用材、形色、种类,突出其“各形各色”。最后又写了孩子们在元宵节的快乐。
总之,是浓墨重彩,状写元宵节的盛大与热闹。
3、读“闹元
(四)研习最后一部分。
1、齐读这一节。
2、北京过去和今天的春节有和不同?
提示:过去,过年跟迷信分不开,现在大家都不迷信了;过去的花费用在神灵身上,现在则不必了;过去儿童有“怕神怕鬼”的恐惧,现在则只快活地过年;过去大家是托神鬼的庇佑,现在则是凭一年的劳动成果快活地过年。
3、作者的用意何在?
作者通过新旧社会不同春节的对比,极其巧妙地赞美了新社会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从而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流露作者对新生活的赞美与无比的热爱之情。
4、感受咱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有什么不同。(联系自己过春节的情况谈一谈。)
五、归纳写作特色
1、时间为序,条理清晰。文章整体结构以时间为序,从腊八写起,过小年、除夕前,再写庆新年和闹元宵;具体的节日也是按时间顺序如第一部分的第三层,写“贴对联”“扫房”“备菜”“吃团圆饭”“守岁”等。
2、口语风格,朴素直白。
3、运用对比,凸现变化。对比大致有两类:一是春节前后的对比,二是社会新旧风俗的对比。
板书设计:
老北京的春节(老舍)
第一部分(1—8)写迎新年。分三个层次:
(1—2)写腊八的风俗;
(3—6)写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风俗;
(7—8)写除夕前迎新年的风俗。
第二部分(9—16)写庆新年和闹元宵。分三层:
(9—11)写拜年与游玩;(12—15)写闹元宵;(16)写新年结束,大家又要忙着干活。
1、北京的春节第八自然段主要写: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放着昨夜的爆竹纸皮,全程都在休息。
2、北京市民除夕、元旦、年初过节的盛况,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人们的各色活动丰富多彩。
3、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的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滚滚的年味。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央视春晚;和谐社会;意义
一、春晚是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
央视春晚正好出生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快速成长恰好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发展紧密相随。从某种意义上讲,央视春晚的岁月嬗变历程,恰好见证了当今中国社会经济正在发生的巨大变迁。春节联欢晚会,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一台文艺演出,它折射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深刻而巨大的变革。
1.内容上折射社会变革。
央视春晚,似乎天生就肩负了太多的使命。在表达传统节日的喜悦与团圆之情的同时,把这一年城乡人民生活的改善、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变化、民主法治建设的成就、思想观念的转变等等,通过艺术手段包装和电视传媒推广也是春晚的一项重要内容,让全国人民、世界华人都来分享这份收获的喜悦。
另外,中国社会经历的每一次重大事件也都会在春晚中有所体现。比如申办奥运、抗击非典、神六发射等,都是春节晚会精心策划、创作和反映的题材。重大事件中涌现的热点人物,也是春晚邀请的对象。比如2004年春晚,航天英雄杨立伟以零点祝福人的身份为广大观众拜年等。这些人物通过媒体与广大百姓见面交流,对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春晚对于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也很重视,这类题材往往是百姓非常关心的,春晚抨击现实的相声小品等,让人们捧腹大笑的同时,认识到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表达百姓心声。特别是语言类节目。像当年赵丽蓉的《英雄母亲的一天》、《如此包装》等好节目都如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老百姓一定时期的真情实态。
2.形式上见证国家成长。
回顾25年来的春晚,我们不难发现,从人们的衣着、晚会的场景、演出的服装,到主持人的语气和串连词,从舞台的灯光、音响、舞美设计、布景、服装、道具、场面等绚丽耀眼、具有浓厚现代气息的视觉效果上,无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生动形象地透视着中国时代的进步。春节联欢晚会作为一种科技形象化的综合载体,通过它我们仿佛看到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83年的5962.7亿元增加到2006年超过20万亿元的增长历程。
从节目形式上来看,20世纪80年代的节目内容以主旋律的“歌”为主,形式上以“个唱”为主,它承载着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思想意识的启蒙,承载着刚刚挣脱精神枷锁后“我要歌唱”的国人内心喜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人对文化节目需求的质量需求越来越高,春晚的节目与时俱进。20世纪90年代春晚的节目更注重情节,内容一改上世纪80年代单调、死板的布局安排,变得更欢快、更轻松。形式上以“演”为主,语言类节目增多,杂技、歌舞、国粹京剧及形形的地方剧目陆续在春晚的舞台上受到欢迎,即使是歌曲的演唱,也更多地以联唱的形式出现。它折射出了中国文艺舞台的日益繁荣和人们生活的多元化需求。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日益强大,文化舞台更加丰富多彩,同一首歌、星光大道等晚会类娱乐节目层出不穷,大众娱乐的方式日益增多,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和希望生活得更快乐、更轻松的诉求,延伸到对春晚节目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进入21世纪后的中国春节联欢晚会,将“娱乐”、“联欢”、“喜庆”作为主格调,节目选择和内容安排以语言类节目为主,表现形式更多的是“说”,幽默风趣的小品、谈笑风生的相声,让国人在春节这个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中尽情欢乐,消除工作的疲劳,忘却生活的压力,张扬人生的乐趣。一张春晚节目单,浓缩社会大舞台。祖国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家庭的忧乐,人们的观念,都能在春晚节目变迁中找到缩影。
25届春晚折射着25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一台晚会的变化,成为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
二、春晚巨大经济效益下的“多赢”格局
春晚长期占据了央视传媒的制高点,高关注度、高收视率决定了其高附加值。如果说上个世纪80年代的春晚,创造了万众瞩目的巨大社会效益,那么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大潮中,企业和媒体普遍看好春晚的商业运作。通过这一平台,能够实现企业家、电视台和老百姓之间的“多赢”。每年央视春晚的收视群体基本保持在6亿多人的规模。相比之下,美国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足球超级杯(Super Bowl)冠军决赛,吸引到的观众只有8500万。可见春晚的传播效果和覆盖范围是其他媒体传播活动所无法企及的,至今国内还没有任何节目能够在同一时段和春晚争夺观众的收视率与忠实度。
1.从商家角度看。
春晚是央视广告竞争最激烈、投放最密集的节目,其商业价值和品牌价值一直居高不下。春晚的高关注度是商家眼中的“金山”。广告赞助的热诚度也愈演愈烈。在精于算计的商家眼里,央视的春晚套播广告是一个性价比值得推崇的营销方案,只要能带动市场销售,就是暂时“砸锅卖铁”也要搭上“春晚”这趟快车。近几年来,不仅国内实力较强的企业争先恐后地进入春晚,具有世界市场目标的跨国公司如摩托罗拉、柯达等也把春晚当成推销产品和服务的最佳窗口。在2004年春节晚会上,柯达公司就为30秒时间支付了90万美元的广告成本,他们认为中国人过年最爱照相,春晚可以帮助观众选择使用柯达胶卷。
2.从央视角度看。
春晚从诞生之日起就作为一年一度、一国一台所特定的平台,其天时、地利、人和无疑是一种特别的稀缺资源。从经济学角度看,像“春晚”这种万人艳羡的稀缺资源,在市场上必定是处于高价位的。春晚的财富创造力坚定了主办者的市场意识,基于央视独一无二的“权威”与“主流”身份,加上各种造势,节目的编排流程和环节也设计了许多商业接口,“春晚”自然赢得了“春宵一刻值千金”的广告收入。20点报时、零点报时、拜年贺电,还有形形的软性广告……央视春晚的收入没有比较权威和透明的确切数字,调查机构对此也是一种商业估算和推测,最近几年可能保持了4亿元到5亿元的水平,而且将会随着国内经济的平稳增长不断攀升。
3.从老百姓角度看。
春晚的巨大经济价值源于亿万观众同一时间对它的高度关注,反之,这种高经济效益必然会使央视加大对晚会的投入,制作更加精良的节目、邀请更多演艺人员,以保持老百姓对春晚的兴趣。“高关注度一经济收入一加大投入一高关注度”成为一个良性循环,对咱百姓来说,每到大年三十,“春晚”便散发着香气,平日里忙忙碌碌,终于在这一天能够“休闲”地消费一下这场高水平的“精神食粮”,也算品尝了一次“阳春白雪”。
总之,春晚的广告含金量和社会影响力成正比,这就使得媒体和企业围绕春晚在市场经济的框架内达成共识和双赢。老百姓也得以在这种双赢的局面下品尝到更加精彩的除夕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