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政收入分析

财政收入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政收入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政收入分析

财政收入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财政收入;税收;国内生产总值;就业人数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7.068

1问题的提出

财政收入是一国政府实现政府职能的基本保障,主要有资源配置、收入再分配和宏观经济调控三大职能。为了研究影响中国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预测中国财政收入未来的增长趋势,需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

2文献回顾

财政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一支,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推动或抑制的作用。对于财政收入影响因素,王小平基于1994-2011年29个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在《地方财政收入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中揭示了人均GDP对人均财政收入差异有正向作用。纪跃芝、邓波、王继新在《影响财政收入增长的相关因素分析》中,研究了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以及居民消费对财政收入增长的影响。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财政政策到底是什么,是我们所关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分析近年来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对帮助国家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

3数据来源与实证分析方法

3.1变量设置

通过对财政学理论和实际经济生活的学习和研究,选择“财政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Y;选择税收、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就业人数为模型的解释变量X1、X2、X3。本文数据以《中国统计年鉴1995-2014》和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为数据源,数据均为中国官方给出,来源真实可靠。

3.2模型构建

通过变量的试算筛选,最终确定以下变量建立回归模型。

被解释变量:财政收入,解释变量;X1:税收;X2:国内生产总值;X3:就业人数。

3.3数据来源

(1)本文数据处理以及分析操作均借助Eviews8.0软件。

(2)数据来源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5-2014》和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4实证结果分析

4.1实证分析过程

由表中数据可得模型估计的结果为:

Log(y1)=-3.563884+0.911336log(x11)+0151785log(x21)+0.243140log(x31)

(-1.705620)(21.08214)(3.170006)(1.371209)

R2=0.999964F=149221.4D.W=3.174106

4.2实证分析结果与解释

要对建立的初始模型进行包括经济意义检验、计量经济学检验的两级检验。

4.2.1经济意义检验

(1)税收与财政收入的关系是正向,税收增加1%,财政收入增加0.91%,说明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国内生产总值与财政收入的关系是正向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财政收入增肌0.15%,符合经济现象。

(3)就业人数与财政收入的关系也是正向的,就业人数增加1%,财政收入增加0.24%,符合现实。

4.2.2模型的统计推断检验

(1)T检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n-k-1=16的T统计量的临界值为t0.025(16)=21199,初始模型中只有X3未通过检验,表明模型存在一定偏误。

(2)F检验:方程F检验结果F=34910.00,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得临界值为F0.05(3,16)=3.344,结果显示在95%的置信水平下,模型总体线性关系成立。

(3)R2=0.999964,表明模型拟合较好,中国财政收入变化的99.99%可以由其他3个变量来解释。

4.2.3模型的计量经济学检验

(1)异方差检验――Glejser检验。

用eviews作异方差的Glejser检验如下:

得出R-squared=0.324705,可看出,nR2=64941,由检验知,在=0.05下,查χ2分布表,得临界值χ2(9)=16.9190,nR2

(2)序列相关检验―拉格朗日乘数检验。

一阶自相关拉格朗日乘数检验Included observations:20R-squared=0.431105

一阶自相关检验:LM=20*0.431105=8.6221,该值大于显著性水平为5%,自由度为1的χ2分布的临界值χ20.05(1)=3.84,由此判断原模型存在1阶序列相关性。

二阶序列相关拉格朗日乘数检验Included observations:20R-squared=0.619692。

进行广义差分得出新模型:

Log()=-5.014569+0.945294log(x21)+0432204+0.956029AR(1)

(-0.454220)(5.813107)(0.413244)(26.45672)

R2=0.999432F=8795.158D.W=1.470556

AR(1)前的参数值即为随机干扰项的1阶序列相关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DW=1.470556>du=1.4,则经过广义差分变换后的模型已经不具有序列相关性。

(3)模型设定偏误检验-拉姆齐检验。

结论:F=117180.2,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得临界值为F0.05(3,16)=3.344,结果显示在95%的置信水平下,原假设式无模型设定偏误。

由此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性质,通过了包括经济意义检验、统计推断检验、计量经济学检验,模型符合现实经济理论和计量经济学的相关假设,可以较好的提供经济信息。

5结论与政策建议

5.1结论

(1)从模型的估计到检验,到得出最后的模型,可以看出财政收入主要取决于税收。X1的系数为财政收入的税收弹性,即税收增加1%,财政收入将增加091%,税收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巨大的。

(2)从经济意义上面分析,财政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就业人数的关系均为正向,有一定关系,且经过计量经济分析通过了检验,符合经济现象。

5.2政策建议

5.2.1加强税收管理,保证税收的稳定增长

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实现职能的关键保障。税务部门要加强税收的监管,避免偷税,漏税等犯罪行为的发生,保证税收作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再分配职能的地位。依法征税,依法治税,是未来相关部门需要不断改进的。

5.2.2加强税费改革,推动税制改革不断向前发展

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具有自动稳定器的功能,对经济运行起到调节作用。进行税费改革,不仅仅要求政府在合理的范围内完善税收的各个环节,还要求政府必须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不断通过税费来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发展。

5.2.3积极促进就业,带动经济发展

促进就业作为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之一,对拉动经济增长,扩大人民收入进而推动财政收入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积极促进就业,不仅有利于缓和当前略为低迷不振的经济境况,促进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同样对未来预期的财政收入增加也有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统计年鉴(1995-2014)[Z].

[2]王小平.地方财政收入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J].财政监督,2014,(13):6365.

[3]纪跃芝,邓波,王继新.影响财政收入增长的相关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19).

财政收入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财政收入;结构

一、海南省财政收入现状分析

(一)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1、财政收入规模快速增长,增速快于GDP增速。自2003年以来,海南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海南从建省到财政收入跨入100亿元用了20年,而财政收入从100亿元到250亿元,只用了5年。2003-2007年,海南财政收入由119.67亿元增加到280.23亿元,增长2.34倍,同期,海南国内生产总值GDP从713.96亿元增长到1229.6亿元,增长1.72倍。与GDP的增速相比较,财政收入增速明显加快,2003-2007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68%,高于GDP增速6.98个百分点。

2、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逐步上升,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一方面反映了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控能力的大小,另一方面反映了政府在经济总量中提取的财政比例是否得当。2003-2007年,海南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总体上保持不断上升的趋势,整体而言,海南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既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超出发展中国家一般水平(在16-20%之间)的高位。可以看出,由于海南经济增长质量在不断提高,从2003年以来海南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呈逐步上升趋势,比重高于全国的这一比重。

3、财政收入随GDP增长不断增长,但弹性呈波动下降趋势。财政收入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弹性系数是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比率,其经济含义是分析二者是否同步及协调程度,即GDP每增长1%,财政收入增长的百分点。根据测算,2003-2007年,海南财政收入增速总体上快于GDP增速,年均弹性系数为1.63,说明经济发展较快地促进了财政收入的大幅提高。但从财政收入增长对GDP的弹性看,变化较不稳定,2003年财政收入与GDP弹性系数相比2004年相差1.58个百分点;弹性系数在2004年到达顶点后,一直下滑,到2007年,弹性系数水平基本恢复到2003年的水平。弹性系数波动较大和下降趋势也制约着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机制长期、稳定的发生作用。

(二)财政收入的项目分析

1、地方非税收入增长较快,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低于非税收入。2003-2007年,海南省地方税收收入增长较快,由于不断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力度,非税收入(含基金收入)的增速更快,比地方税收收入增速快15.02个百分点。从2003-2007年增长情况来看,除2006年外,其余年份地方税收收入增速都低于非税收入增速,2007年增长差距更是达到42.32%,这主要是由于2007年开始土地出让收入由国库收缴,引起非税收入激增。同期,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呈下降趋势,2003-2007年,年均下降3.76个百分点;而非税收入比重却从2003年的34.19%上升到2007年的42.28%,年均上升2.49个百分点。

2、分税种看,主体税种增长迅速,对地方财政收入贡献超过60%。2003-2007年,地方财政收入3大主体税种: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年均增长22.56%;3大主体税种占地方税收收入的比重逐年提高,其中,增值税增长最快,年均增长28.83%,比同期地方税收收入增长快9.21个百分点;营业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保持稳定增长,介于25-28%。主体税种增长主要原因是:从2004年开始,海南在“大企业带动,大项目拉动”的战略下,炼油、浆纸、汽车、电力、化工产品、制药等主导产业增长较快,带动工业增值税收入快速增长;建筑、交通运输、房地产等服务业快速发展,使营业税保持了高速增长;而企业所得税在企业经营效益转好情况下也实现了增长。

3、非税收入各主要项目实现增长,基金收入尤为突出。非税收入作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重要形式。从非税收入各项目来看,国有资产经营收益、专项收入和基金收入增长较快,行政性收费收入和罚没收入占比较大。2003年以来,海南国有经济布局逐步优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逐步完善,使国有资产的赢利能力进一步增强。2003-2007年,海南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年均增长26.31%,为财政收入增长提供了更加广泛的财源基础。由于三税强劲增长也带动了城市教育费附加的大幅增加,促使专项收入增长迅速,2003-2007年,海南专项收入年均增长39.43%。基金收入方面,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和工业交通部门基金收入增长强劲,带动基金收入大幅增加。2003-2007年,海南预算内基金收入由5.64亿元增长到44.16亿元,年均增长55.12%。

(三)财政收入的产业构成分析

1、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第二、三产业,第二产业增长迅速。2003年以来,海南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2003年的34.21:24.63:41.16调整到2007年的31.13:29.59:39.28。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2003-2007年第一产业的税收收入比重迅速下降,由2003年的0.11%下降到2007年的0.02%;第二、三次产业的税收分别以44.73%和17.62%的年均增长速度增长。目前,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逐步减少,第一产业提供税收的能力逐步下降,虽然在短期内对财政收入增长带来一定压力,但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将会以增值税、营业税等其他税种成为县级财政收入的组成部分。随着“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的实施,产业结构的调整效应,第二产业在海南经济中逐渐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海南必须推动第二产业走上高级化轨道,才能提高对海南财政收入的贡献。第三产业税收平稳增长,但到了2007年增长有所放缓,长期来看,海南应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税收增长潜力最大。

2、财政收入与行业经济的增长总体协调,但行业的贡献不平衡。由于不同行业适用不同的税种和征税方式,不同行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也有所不同。一是经济附加值相对较高的工业稳步增长。2003-2007年,第二产业中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建筑业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1.34%、57.87%、23.09%和22.32%;4个行业占税收收入平均比重达到48.79%,基本占到半壁江山,其中制造业的增长率和占比是各行业中最大的。二是第三产业各行业创税能力不断增强。第三产业中,增长最快的是房地产业,2003-2007年年均增长达到52.32%,是增长仅次于制造业的行业;金融业、信息传输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和租赁商务服务业作为服务业的新兴行业,也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平均分别增长36.68%、22.6%和13.54%;批发零售业作为传统行业,占比最大,占到税收收入比重的19.58%。可以看出,主导行业税收收入对财政收入的贡献逐渐加大,增长也较快。如何协调资源、生态、财政收入3者的可持续发展应引起重视,同时,如何利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契机加快第三产业各行业的升级,保证各服务性行业税收继续快速增长也应关注。

(四)财政收入的所有制构成分析

2003-2007年海南省所有制税收结构变化的数据呈“公降私升”和“内降外升”趋势。一是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增大。2003年以来,海南非国有经济部门税收从53.3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85.04亿元,年均增长36.84%,比各类企业平均税收增速快8.25个百分点。非国有经济部门税收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比重从2003年的69.54%上升到2007年的90.29%,提高了20.75个百分点。2003年以来,海南国有经济的经济效益提高,尤其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效益较好,带动了整个国有经济财政收入的增长,但国有企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由于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组、转制的步伐加快,在股份制企业、涉外企业等税收收入高速增长的同时,国有企业税收相对缓慢,印证了税收对所有制结构调整的适应。二是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税收收入增长迅速。2003-2007年,海南引进外资规模不断扩大,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提供的税收收入从2003年的6.27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81.33亿元,增长了近13倍,尤其是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从2003年的8.18%提高到2007年的39.69%,成为税收的重要来源。三是股份公司税收收入大幅增长。2003年以来,海南股份公司提供的税收收入增长较快,从2003年的33.63亿增长到2007年的83.31亿元,年均增长33.42%,比各类企业税收平均增速快4.83个百分点,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从2003年的43.89%上升到2007年的40.65%,比重略有下降。

二、海南省财政收入分析结果

(一)海南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主要来源于海南经济发展和税源增加

从海南财政收入的发展规模来看,海南财政收入随着GDP增长而快速增长,且增速快于GDP增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呈逐步上升趋势。2003-2007年,海南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平均为1.63,大于1但呈下降趋势,说明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不协调。1965-1990年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税收弹性系数平均为1.4,按照我国学者的研究结果,认为弹性在0.8-1.2区间比较理想。由于海南省正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阶段,目前的弹性略显偏高。

海南财政收入的增长与GDP的产业构成及其变化趋势有直接关系。第二、三产业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石油化工、汽车、浆纸、房地产和旅游等主导行业税收收入对财政收入贡献加大,并带来主体税种的大幅增长。同时海南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多元化格局正在形成,非公有制经济提供税收收入比重大幅上升,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股份公司等提供的税收收入增长迅速,为财政收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从地方财政收入来看,非税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税收收入的增长幅度

2003-2007年,地方税收收入增长较快,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却呈下降趋势,主要因为地方税收收入增速低于非税收入增长。虽然非税收入规模及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呈快速增长趋势,但由于非税收入大都列收列支,真正能够增加可用财力的部分并不多,如果通过增加非税收入来扩大地方财政收入,可能会出现财政收入大幅增长,而可用财力并未同步增加的状态,如果通过一定措施将非税收入纳入税收收入,将会起到扩大财力规模的效果。随着海南经济进一步壮大,“收支两条线”改革力度的加大,非税收入征收将逐步规范,长期来看,非税收入的规模将缩小,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会不断提高。

(三)海南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协调因素

海南的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之间仍存在不协调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基本上还是粗放经营模式,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有待提高。第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企业所占比重不大,地区特色和产品特色还不够明显,高附加值产品还不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待加强,引资质量有待提高。第三,县域经济、农村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不够快,尚未形成具有海南特色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县域经济、农村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第四,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海南经济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中产业化程度不高,第二产业发展后劲还不足,依赖少数大企业程度重,第三产业的产业提升还不够,需要加快调整,促进其协调发展。

三、政策建议

(一)理性看待财政收入与GDP的关系,促进财政收入与经济的和谐增长

衡量财政收入增长是否正常,关键是看财政收入增长与其对应的经济税源增长是否协调。由于经济增长、物价上涨、GDP与税收收入的结构差异、累进税率制度、加强税收征管和外贸进出口对GDP与税收收入增长的影响差异等因素对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产生影响,所以,只要财政收入增长结构与其对应的经济税源增长结构是协调的,财政收入增长快于或慢于GDP增长也是正常的。我们必须保持财政收入占GDP一定的比重,取得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双赢,增强海南的财政实力。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保证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

1、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县域经济。要创新发展思路,努力提高农业集约化和现代化的水平,推进优势农产品生产经营的规模。积极发展标准化农业、订单农业,引导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走市场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的路子。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然会改变目前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贡献低的现状,今后将通过增值税、营业税等形式成为财政收入增长的稳定财源。同时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的原则,根据各县在历史传统、地域特性、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准确定位,主攻特色经济,挖掘县域优势,培育县域经济自主增长能力。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特色资源开发为重点,实现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新突破;加快发展具有高成长性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集团的合作,加强产业配套,拓宽产业带,推进产业升级;推动单一主导型结构向多元主导型结构转变,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提升工业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所创税收收入的能力。

3、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培育和发展教育、科技、物流、会展、金融保险等生产型服务业以及卫生、体育、旅游等休闲型服务业等,提高产业间的关联程度,促进产业结构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充分发挥海南的比较优势,寻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积极推进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搞好售后服务、品牌营销、供应链管理,打造现代服务业。

(三)深化政府非税收入改革,增加可用财力

按照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深化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一方面,进一步清理收费基金项目,严格新增项目审批,控制收费基金规模,进一步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另一方面,拓展管理范围,切实加强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等非税收入的管理,增强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快建立规范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体系,明确财政部门作为政府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部门,逐步将非税收入纳入财政管理,实施集中支付,统一调度财政性资金。

(四)创造宽松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1、进一步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使非公有制经济享有与其他企业同等的投资机会,消除政策歧视,使非公有制经济拥有与其他企业同等的市场环境,深化金融财税改革,使非公有制经济享受与其他企业同等的待遇。

2、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良性发展。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整合现有社会服务资源,提供系统化、专业化、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引导非公有企业创新公司治理机制;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坚持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合产品创新,不断提高竞争力,拓展市场。

(五)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发展区域经济

财政收入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协整关系;误差修正模型

Analysis of the Co-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s financial income and financial expenditure

ZHENG Ping LIU Xiao-fei GAO Cai-kui ZHAO Jun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Dalian Liaoning 116029,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epends on the co-integration theory and makes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s fiscal revenue and financial expenditure from 1963 to 2012,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exists long-term stable balanced co-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and short-term dynamic adjustment between China's financial income and financial expenditure , and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error correction model to explain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Key words】Fiscal revenue; Financial expenditure; Co-integration relation; Error correct model

0 引言

建国以来,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国之一,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由于我国的经济环境复杂严峻,充满了不确定性,使得财政政策中存在的问题显现出来。若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结余过多,则意味着财政资金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利。若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则意味着财政支出要依靠借债来维持,这种状况可能会导致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不平衡,引发通货膨胀。所以探求我国财政收入和支出之间的协整关系至关重要,通过他们内在的短期动态调节作用来保证我国的财政收支平衡,使得我国的经济可以稳定快速的发展。

1 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

在经济领域中,单独的时间序列通常都是非平稳的,而这些时间序列的线性组合序列却可能有不随时间变化的性质。1987年Engle和Granger就指出两个或多个非平稳时间序列的线性组合可能是平稳的,并提出了协整理论及其EG两步法[1-4]。

首先对序列进行单整检验,如果序列Yt,通过d次差分成为一个平稳序列,而这个序列差分d-1次时却不平稳,那么称序列Yt为d阶单整序列,记为Yt~I(d)。检验序列平稳性的标准方法就是单位根检验,是通过构造检验统计量进行假设检验来完成的。常用的单位根检验方法有DF检验和ADF检验两种。DF检验的具体模型有如下三种形式:

在上面的误差修正模型中,差分项反应了短期波动的影响。支出的短期变动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短期收入波动的影响;一部分是偏离长期均衡的影响。误差修正项的系数大小反应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从系数估计值(-0.42951)来看,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0.42951)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

3 结论

根据协整检验,在1963―2012年间,我国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都具有非平稳性的特征,但它们具有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我国的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具有统计上的高度相关性。财政收入每变动一个单位,财政支出就相应的变动e1.018348,这与我国的实际财政情况相一致。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经济增长依赖财政支出,政府的宏观调控支配着国家的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政府职能的完善,国内外经济的发展,公共开支不断增加。从误差修正模型可以看出,短期内我国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具有动态调节机制,误差项的存在,能够保证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之间长期均衡关系的自动实现,以便财政赤字始终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但是,长期以来,我国财政支出的效率比较低,主要是由于财政总量增加的同时,宏观调控力度不够,导致投资结构不完善,使得增长的财政收入作用不明显。所以,在发展我国经济的同时,更应该遵循财政收入与支出之间的这种内在关系,制定有效的财政措施,在继续研究如何增加我国财政收入的同时,着手解决我国的财政支出问题,以便实现我国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良性互动,使得我国财政政策得到充分的发挥,最终保证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54.

[2]金兆丰,朱维盛.中国统计摘要[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67.

[3]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19.

[4]易丹辉.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62.

财政收入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财政收入;经济增长;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

中图分类号:F8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8-0033-02

财政收入是政府为满足支出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权力原则,通过国家财政集中的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实物资财收入。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实际劳务数量的增加,更确切地说,是表示按人口平均的实际产出的增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可概括为: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反作用于经济。这一辩证关系也适用于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即经济增长水平直接决定了财政收入的规模,财政收入对经济增长具有反作用。基于这一辩证关系,“发展经济,广开财源”成为财政收入的首要原则。一般地说,经济增长水平越高,创造的社会财富越多,财政部门可支配的资源也越多,从而扩大了财政收入的来源,财政收入规模也相应增加。

地方财政收入是本地区创造的国家收入,通过不同时期、不同的分配方式,在国家和地区之间分配后,留给本地区使用的财政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部分。根据以上的分析,地方经济增长决定地方财政收入的规模。本文选取青海省地方财政决算收入(以下简称财政收入)这一变量来反映青海省财政收入的变动,选取现价国内生产总值(GDP)来反映经济增长的变动,对青海省经济增长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制约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一、青海省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现状

由上表可看出,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青海省财政收入也随之增长,但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却一直很低,最高为1991年的0.117%。1994年开始全国实行了分税制财政体制,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增加,从1994年的7.01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42.2437亿元,但是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一直稳定在0.06%左右。

二、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在建立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模型之前,必须对各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以判断各序列的平稳性,否则将有可能产生“伪回归”现象。本文用Eviews5.0软件对财政收入(Y)和GDP(X)变量年度数据的自然对数(分别为lnY和lnX)进行单位根检验。单位根检验用的是ADF检验法。数据均来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表2为ADF检验的检验结果。

表2表明,lnY和lnX变量的ADF值分别大于5%的临界值,它们是非平稳的,对它们进行一阶差分后的ADF值均小于5%临界值,表明它们为平稳的。因此,lnY 和lnX两个变量是一阶单整变量,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三、协整检验

由表3的结果可知,残差序列是平稳的时间序列,因此,财政收入与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1)式即为协整模型,反映财政收入和GDP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

根据协整模型,长期内,青海省GDP变动1%,财政收入将同方向变动0.7506%,从长期来看,青海省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是0.7506,同时也说明了青海省财政收入与GDP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四、误差修正模型

上述分析已经证明lnY与lnX之间存在(1,1)阶协整关系,将回归方程的残差项作为误差修正项,可建立误差修正模型为:

在误差修正模型中,各变量的回归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误差修正项的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模型中的非均衡误差的系数为-0.3973,意味着上一年度的非均衡误差以39.73%的比率对本年度的财政收入作出反向修正。在模型中,财政收入的波动可以分为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两部分。根据误差修正模型显示,长时期内,青海省的财政收入与GDP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两者成同方向变动,如果国民生产总值变化1%,引起财政收入变化0.7506%,即长期弹性为0.7506。而上一年的非均衡误差以0.3973的比率对本年度的财政收入作出修正。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财政收入也必定会提高,这符合宏观经济的一般规律。

五、结论

(1)比较财政收入和GDP的长期均衡模型和短期误差修正模型, 可以看出,GDP影响的长期作用大于短期作用, 反映出青海省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更能提高财政收入。所以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更应该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了,国民经济整体实力提高了,财政收入的税源才能得到保障。依靠经济效益的提高来提高财政收入的规模。因此,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财政收入增长的根本。

青海省属于西部经济落后地区,而长期制约经济增长的一个因素是其产业结构。近年来,青海省的产业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然显示出典型的资源性、初级化特征,存在着农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等问题,制约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因素依然存在。因此,青海省加快经济发展进而提高财政收入,首先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使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相互促进得到发展。

(2)从协整方程可看出,青海省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为0.7506,小于1,说明财政收入的增长率小于经济增长率,财政收入的增长落后于经济的增长,说明青海省财政与经济存在不协调的状况。因此,仍有空间提高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

总之,青海省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以及地理环境等因素制约了经济增长,从而制约了财政收入的提高;另一方面,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小于1,存在财政与经济不协调发展的状况。

参考文献:

[1]邓子基.财政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庞皓.计量经济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财政收入分析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在政府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中,国债发行的增长是必然的。本文采用ADL模型、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等计量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国债与我国财政收入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出我国国债对财政收入的滞后弹性比较小,对增加以后年度财政收入的效应不高,应该调整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以提高国民收入和增加财政收入。

关键词:国债 财政收入 计量分析 ADL模型

问题的提出

自从1981年恢复国债的发行以来,我国国债的发行规模迅速扩大,尤其是1994年财政改革之后,国债发行规模出现了跳跃性的增长,当年的发行额突破千亿元大关。此后,我国国债发行量和国债余额进入了快速增长的时期。

学术界对国债与财政收入关系的研究较少。供给学派认为发行国债是为其供给决定需求理论以及以减税为核心的政策主张服务的伴生物。他们批判国债融资的挤出效应、抑制供给能力并助长经济停滞和通胀,但同时又承认,作为其减税政策效应滞后而派生的弥补赤字方式。Auberachnad 和Kotlikoff(1987)提出国债存在挤出效应,但其效应有时效性,可能在滞后的时期内逐步体现出来。表现在财政乘数的变化上,如果挤出效应比财政扩张的直接冲击效应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则财政乘数可能在短期相对较大,然后逐渐下降。孙勇(2000),宗国英、赵新安(2000)采用定性分析法和静态分析法对国债与财政收入关系进行了研究,但其都是从当年的财政收入与国债规模的角度来考虑的,而没有考虑到国债的发行可能会增加社会资源总量,从而会增加以后年度的财政收入。本文采用ADL模型、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等计量分析方法,从长远的角度来考察国债与财政收入的关系。

财政收入与国债发行量的ADL模型

从广义的角度来讲,国债收入也是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国债和各项税收都是政府把资源从民间部门转移到政府部门。国债的发行增加了举债当年的财政收入。举债使当年政府拥有的资源数量增加,而且对以后年度政府的收入也有影响,它可能促进以后年度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也可能减少政府的财政收入。如果政府举债后通过运用,增加了以后年度的国民收入,也就增加了以后年度的财政收入。下面通过ADL(自回归滞后分布模型)分析我国国债对以后年度财政收入的影响。

ADL模型是从数据生成过程(DGP)约化而来的,以ADL作为建立模型的起点,这也是动态计量经济学建模理论与传统建模理论的最大区别。(p,q)阶ADL模型基本表达式为:

(1)

其中,Xt-i是滞后i期的外生变量,p、q分别为变量滞后的最大阶数。

本文样本数据来自于《证券期货年鉴2009》、《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国债市场年报2009》。经验分析中所采用的变量均为人均实际变量,各实际变量均由名义变量经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978=100)调整并取对数获得。利用EViews6.0*软件进行模型分析和选择,在综合考虑模型的准确性和简洁性的前提下,结合若干评价准则,包括调整的R2的大小、AIC和SC准则、各解释项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以及D.W检验和F检验结果,最终确定R和D二期滞后的ADL模型。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1。此模型的整体拟合效果不错,调整的R2达到0.9966,各解释项均显著,通过F检验,AIC和SC值均较小,D.W检验虽然失效,但采用LM检验代替得到相伴概率为0.77,不能拒绝残差序列不存在自相关的零假设。表1对应的模型表达式为:

Rt=0.265046+1.553735Rt-1- 0.629365Rt-2-0.136428Dt+0.097934 *Dt-1+0.084945Dt-2 (2)

从式(2)可以看出举债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举债滞后一年对财政收入的弹性是0.097934,举债滞后两年对财政收入的弹性为0.08495,可知举债对财政收入虽然有正的弹性,但是国债对财政收入的效应不高。

在运用OLS法进行回归时,假定数据是平稳的,如果数据是非平稳的可能会是“伪回归”。如果变量之间是协整的,就不会“伪回归”。因此要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易丹辉,2002)。

单位根检验

单位根检验t统计量的临界值依赖于回归方程是否包含常数项和趋势项。由于R和R具有明显的趋势和截距,因此在ADF检验中,R和R的检验方程选择“既有常数项又有趋势项”;D和具有明显截距,所以在检验的方程中选择“只有常数项”。

由表2可知,所有变量的水平值均不能在5%的显著水平上拒绝有单位根的原假设,而其一阶差分在5%的显著水平上拒绝了有单位根的原假设,因此它们均是I(1)单位根过程,这就满足了协整的前提,数据都是同阶单整的且非平稳的,可进一步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

协整检验

鉴于本文的分析中涉及的变量个数比较少,为2个,本文采用E-G法进行协整检验。E-G两步法首先对方程进行最小二乘估计,然后对估计的残差进行平稳性检验,如果残差是平稳的,则说明协整关系成立,否则协整关系不成立。

首先,运用OLS法建立如下回归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