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关黄河的资料

有关黄河的资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有关黄河的资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有关黄河的资料

有关黄河的资料范文第1篇

[关键词]省界缓冲区 水质监测 复核内容

[中图分类号] X83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1-209-1

黄河上游省界缓冲区省界水质监测断面复核,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水法》、《水污染防治法》赋予流域管理机构的重要职责,根据水利部 “关于开展省界缓冲区水质断面复核和监测规范化工作的通知”,水资司下发会议纪要,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下发的“黄河流域省界缓冲区省界水质断面复核实施方案”要求,为加强黄河上游河段省界缓冲区水资源保护工作,提高上游河段省界水质监测质量和数据公信力,黄河上游水环境监测中心承担并完成黄河青、甘、川保留区、黄河青、甘缓冲区、白河阿坝保留区、黑河若尔盖自然保护区、湟水青甘缓冲区、大通河青甘缓冲区、大通河甘青缓冲区7个缓冲区的水质监测断面复核工作。

1工作目标

为使省界缓冲区水质监测断面的设置更加合理,监测数据更加科学地反映有关省(区)出入境水量和水质变化,根据室内资料收集及野外现场查勘结果,对已实施监测、已规划但未实施监测,通过方案备选、方案比选、方案推荐三个层面认证,获得各个省界水功能区最佳监测断面。

2复核范围

本次省界缓冲区断面复核调查包括黄河干流、支流湟水河、大通河、白河、黑河;调查河道总长1998.9公里,调查行政区为青海、甘肃、四川三省。

对确定的黄河干流、湟水河、大通河、白河、黑河省界缓冲区进行实地查勘。

黄河上游水环境监测中心于2011年8月开始本次调查工作,按“工作实施方案”和“技术要点”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调查和查勘工作。

对省界缓冲区起止断面河段进行实地查勘,明确省界缓冲区起始断面、终止断面及标示碑埋设地点的行政区位置,并对省界缓冲区起始断面、终止端面进行GPS定位。

3复核内容

3.1已实施监测的“省界(缓冲区)”和水质监测断面的复核

黄河上游河段已实施监测的“省界(缓冲区)”和水质监测断面有:黄河青甘缓冲区、湟水青甘缓冲区、大通河甘青缓冲区。按省界缓冲区及省界水质断面设置《省界水体水质站设置导则(试行)》进行了复核,符合内容包括:

①绝对位置,包括地理坐标、行政区位置(省、市、县、乡、村);对省界缓冲区起止断面河段进行了实地查勘,省界缓冲区起始断面、终止断面的行政区位置,并对省界缓冲区起始断面、终止断面及标示碑埋设地点实地进行GPS定位复核。

②相对位置,包括距河源(入河口)距离、距水功能区上(下)断面距离、距上(下)游水文站距离、距省界线的距离等。

③交通条件。

④采样条件。

⑤省界(缓冲区)的取用水情况、排污口及纳污情况等。

⑥填写相关表格。

⑦收集相关资料:重点收集省界缓冲区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等相关资料。

3.2未实施监测的省界水质监测断面的复核

黄河上游省界缓冲区及水质监测断面未实施有:黄河青甘川保留区、白河阿坝保留区、黑河若尔盖自然保护区、大通河青甘缓冲区,对以上缓冲区进行实地查勘,所涉及的水质监测断面。

4技术路线

以复核工作原则确立的范围为基础,以《省界水体水质站设置导则(试行)》和水利部《关于开展省界缓冲区水质监测断面复核和监测规划工作的通知》(办资源[2010]83号)为依据,在相对位置、交通条件等方面进行合理分析,对不符合复核技术要求的、进行调整。为使省界缓冲区水质监测断面的设置更加合理,监测数据更加科学地反映有关省(区)出入境得水量和水质,做到水量水质监测相结合,便于科学划分责任,通过室内资料收集及野外现场勘测,对已实施监测的省界水质监测断面进行分析,获得省界水功能区最佳监测断面。

5技术要求

黄河上游河段省界缓冲区、省界水质断面复核查勘工作严格按照水利部《省界水体水质站设置导则(试行)》和水利部《关于开展省界缓冲区水质监测断面复核和监测规划工作的通知》(办资源[2010]83号)规定和要求进行。省界缓冲区及省界水质断面的设置在执行《省界水体水质站设置导则(试行)》的基础上,区分省界缓冲区、省界水质断面在不同省区间的位置关系。

黄河上游河段省界缓冲区均为上下游关系的省界水功能区,在水功能区上下游和省界线都应考虑设置监测断面;暂时不能设置多个断面的应优先保证与省界一致的断面设置。对已实施监测的省界(缓冲区)断面,应尽量将断面位置移侄省界线。

6结语

黄河上游省界缓冲区、省界水质断面复核项目组织安排。由于黄河上游水文水资源局充分认识到调查工作的重要性,责成黄河上游水环境监测中心一定要认真、按时完成。黄河上游水环境监测中心在调查时间紧、任务重、战线长,加之黄河上游的特定环境的特点及时成立了外业、内业两个小组于2011年8月20日~10月30日进行外业调查,行程超过5000km。在实地调查勘察中取得了较为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本次黄河上游河段省界缓冲区省界水质监测断面复核调查有黄河青甘川保留区、黄河青甘缓冲区、白河阿坝保留区、黑河若尔盖自然保护区、湟水青甘缓冲区、大通河青甘缓冲区、大通河甘青缓冲区。内业资料整理工作在外业调查完成后也有序进行,对调查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编制了调查报告。

(1)在实地搜集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完成了《黄河流域上游省界缓冲区省界水质监测断面分析研究》。

(2)完成了七个省界缓冲区《黄河流域上游省界缓冲区登记表》、《黄河上游省界(缓冲区)水质断面设置信息一览表》、《黄河上游省界(缓冲区)水质断面设置信息一览表》续表,成果表的统计。

(3)完成了黄河上游河段省界缓冲区省界水质监测断面复核调查影像资料成果的整理,装订成册。

参考文献

[1]贾利. 省界河段水质监测在流域水污染治理中的作用[J]. 治淮. 1997(10).

[2] 孙齐鸣,张和. 水质监测断面代表性的定量化探讨[J]. 中国环境监测. 1994(01).

有关黄河的资料范文第2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②品读诗歌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②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③通过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教学方法]

教法:采用三学一反思教学模式

学法:自学 研学 反思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黄河相关的知识。

导学过程:

一、导学

1、导入激趣(学生看《黄河颂》歌曲视屏,老师导入激趣)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激情赞美过它。可以说,与黄河有关的诗句数不胜数,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背诵的诗句多。时期,诗人光未然向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让我们共同倾听吧。

2、作家作品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诗人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

3、写作背景

1938年,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诗人光未然奔赴延安,随八路军将士在黄河两岸抗击日寇。雄奇壮丽的山川,英勇抗敌的战士,强烈的感染了诗人。激动之余,光未然于1939年初写下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传唱全国,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豪情。

4、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澎湃 狂澜 宛转 哺育 一泻万丈

二、自学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①听读:倾听视屏朗读,注意节奏与重音。②练读:反复自由朗读,读出气势和感情。③赛读:每组一人参赛,展示个性和风采。

2、精读课文,思考下列各题:①题目《黄河颂》中,哪个是关键词?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②本诗可以分几个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③序曲部分和尾声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三、研学(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习、讨论后,各组选派代表到黑板前展示学习成果。

1、朗读“主体”部分,思考:可以分成几部分?重点在哪里?概括它们的大意。

2、“绘黄河”的部分由哪个字来统领?诗中是怎么描写的?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3、朗读“颂黄河”部分,思考: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

四、反思(检测作业)

学法提示:自己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并将小组交流的结果展示出来。

1、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下列问题。①歌词中“颂黄河”部分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②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③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

2、学完本诗,你有哪些收获与疑惑,请你列出清单。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②你还有那些疑惑?

3、假如你是当年的随军记者,有幸与《黄河颂》的作者光未然面对面,你准备向他提出哪些问题呢?请你拟写一份采访提纲。

五、总结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我们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为振兴中华奉献自己的力量!

六、课外作业

1、搜集积累与黄河有关的:诗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俗语、谚语、成语。

2、黄河的水源和周围的植被正在遭受着巨大的破坏,请你拟写一至两条标语,呼吁社会各界都来打一场新时代的保卫黄河的战役。

有关黄河的资料范文第3篇

诚然,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遭到质疑,而这一教学模式是否适合教学,唯一的标准便是实践的检验。我认为,在教学中,分组教学不仅适用于中小学的教学,更适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运用。具体表现为:

1.分组教学有助于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同学之间还可以取长补短;2.分组教学有利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3.分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4.分组教学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在老师和同伴的引导、帮助下迅速、快乐的成长;5.实施分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在课堂上帮学的客观条件,提供了多于以往的自主学习的机会。

综合实践活动,也就是将语文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基础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现象与问题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成功地解决或描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的一种活动方式。21世纪的今天,我们教育学生,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人对事的情感态度、创新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综合性学习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与体验,通过分组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互谈感受和体验,共同完成任务,学生通过合作,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方面我深有感触。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是《黄河――母亲河》。黄河,同学们只在图片、电视或网络上见过。而作为母亲河,同学们都有走近她、了解她的欲望,于是在上这一课之前,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我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分别为历史组、环保组、成语俗语谚语组、歌唱组、诗歌组。历史组负责查阅相关资料,撰写黄河从古到今的历史(不必过详);环保组负责查阅相关资料,得出黄河的现状以及相关的治理,展望黄河的未来;成语组查阅资料,收集成语、俗语、谚语;歌唱组负责收集赞颂黄河的歌曲,并用歌曲颂扬;诗歌组负责收集有关黄河的诗句,并写一首诗对黄河进行赞颂。虽然同学们基础不一样,但由于我分组的原因,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一个星期后,我正式上这一堂课时,各组的同学都精神焕发,争相发言,我很惊讶,惊讶同学们参与的激情,整个教室充满了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收集资料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语言表达的能力得到了体现,情感态度得到了肯定,与黄河有关的知识,通过此活动也得到了巩固。

本着为了一切学生学习的原则,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我不仅分组教学,还分层次进行教学,学习基础较好的为一组,让他们承担相对较难、较重的任务,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能有所突破和创新;基础差的视情况给予他们相当的任务,使他们在自己的基础上和能力范围之内能够完成任务而产生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不愿学习为乐于学习。

有关黄河的资料范文第4篇

依据国家计委、水利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政策》,对于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应进行防洪评价,编制防洪评价报告。在编制防洪评价报告时,应根据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所在河段的防洪任务与防洪要求、防洪工程与河道整治工程布局及其它国民经济设施的分布情况等,以及河道演变分析成果、防洪评价计算或试验研究结果,对建设项目的防洪影响进行综合评价。防洪综合评价的主要内容有:

(1)项目建设与有关规划的关系及影响分析;

(2)项目建设是否符合防洪防凌标准、有关技术和管理要求;

(3)项目建设对河道泄洪的影响分析;

(4)项目建设对河势稳定的影响分析;

(5)项目建设对堤防、护岸及其它水利工程和设施的影响分析;

(6)项目建设对防汛抢险的影响分析;

(7)建设项目防御洪涝的设防标准与措施是否适当;

(8)项目建设对第三人合法水事权益的影响分析。在对项目建设进行防洪综合评价时,也应考虑项目自身的安全。建设项目有被洪水淹没的分险,为便于分析建设项目的洪水淹没风险,引入项目区附滩流量和项目区起始淹没流量的概念。

2起始淹没流量分析

项目区附滩流量,指在项目区附近滩唇位置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高程,根据项目区附近水位流量关系图,确定项目区附滩流量。项目区附滩流量主要反映项目区附近主槽的过流能力,由于黄河河道断面大多唇高滩低,且河道内有串沟存在,虽然从河道断面图上显示,当项目区所在断面水位达到滩唇高程以前,项目区并不过水,但从实际地形上,在水位达到滩唇高程之前,由于串沟的作用,滩区可能已经上水,所以,项目区附滩流量并不能完全反应项目区淹没风险。为正确反应项目区淹没风险,报告引入了项目区起始淹没流量概念。所谓项目区起始淹没流量,指根据项目区及周边地形特点,当水流漫滩以后,能够反应项目区开始进水时地形高程所对应的流量。当大河流量达到项目区起始淹没流量时,根据项目区地形特点,项目区淹没过程将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项目区地势低,周边地势高,选取项目区周边地势较低位置的高程,分析该高程对应的流量作为项目区起始淹没流量,一旦大河流量达到项目区起始淹没流量,项目区会迅速被淹没,且淹没水深较大;

②项目区地势高,周边地势低,选取项目区周边地势较低位置的高程,分析该高程对应的流量作为项目区起始淹没流量,大河流量达到项目区起始淹没流量,随着流量增大项目区会逐渐被淹没,项目区将被洪水包围,形成孤岛,不便于项目区人员撤退和迁安救护;

③项目区处在一边高一边低的坡地,选取项目区周边地势较低一边的高程,分析该高程对应的流量作为项目区起始淹没流量,大河流量达到项目区起始淹没流量,项目区会随着流量增大,从一侧逐渐淹没。

3算例

新建项目位于黄河下游京广铁路桥~东坝头河段,郑州市惠济区江山路东侧黄河滩地上,项目区中心对应右岸黄河大堤桩号0+000,如图1所示。根据项目平面位置图及河道大断面实测地形资料可知,项目区中间地势较高,南北两侧地势较低,接近上述分析的第②种淹没情况。项目区距离现状水边线约2.8km,对应的平均滩唇高程94.42m。项目区自身所在地块现状相对平坦,较低处滩面高程95.70m,位于项目区南北两侧,较高处在项目区中间地带,滩面高程96.48m,偏安全考虑,取较低处高程95.70m作为项目区的滩面高程,相对滩唇高1.28m。由所在河段的水文资料推求出项目区对应的水位流量关系,根据项目区的滩唇高程、自身的滩面高程,分别查图2可知,项目区附近的平滩流量为4800m3/s,项目区起始淹没流量为9600m3/s。

4洪水风险分析

现状条件下,项目区附近河段平滩流量为4800m3/s,项目区断面起始淹没流量为9600m3/s。当洪水流量小于平滩流量时,项目区不上水,此时一般没有洪水风险。当洪水流量大于平滩流量小于起始淹没流量时,项目区地势相对较高,洪水可能不淹没项目区,但项目区周边撤退道路及地势较低处将被淹没,项目区可能被洪水围困,形成孤岛,加之漫滩洪水顺堤行洪及串沟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此时项目区存在较大的洪水风险。当洪水流量大于起始淹没流量时,洪水将淹没项目区,对主要构筑物造成严重破坏,此时项目区洪水风险极大。

5结论

有关黄河的资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南水北调 西线工程 战略意义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从长江上游调水至黄河上游的一项庞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是解决黄河流域水资源不足和我国西北地区、华北部分地区干旱缺水的重大战略措施。

一、南水北调的必要性

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极不均匀,且与人口、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从全国水土资源来看,南方水多地少,北方地多水少。南方各流域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81%,耕地只占全国的35.9%;北方各流域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的19.0%(包括内陆河,下同),而耕地却占全国的64.1%。黄河为我国第二大河,但其水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位于七大江河的第四位。黄河亩均占有水量315m3,相当于全国亩均水量1752m3的18%;人均占有水量789m3,相当于全国人均水量2670m3的30%。

华北地区缺水问题日趋严重。整个华北地区目前年缺水量高达40亿m3,其中缺水量最大的是京、津、唐地区,平水年份缺水12亿m3,特枯水年份缺水多达53亿m3。无论现在和将来,华北和京、津、唐地区缺水问题已经到了急需解决的时候。目前,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黄准海平原、白洋淀和青岛等都已实施和即将开展从黄河跨流域调水,使得黄河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更为突出。

地处我国西北的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六省区,黄河流域内的土地面积约68.59万km2、,耕地面积16485万亩,人口6627万,有40%的地区降水量在400mm以下,处于干旱地带。我国西北地区,地域辽阔,有大量可开垦的土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生产潜力很大。仅目前正在研究开发的大柳树灌区,涉及宁、蒙、陕甘四省区的广大干旱地带,可开垦利用的土地在2000万亩以上,是我国将来重要的农牧业基地之一。黄河中游山、陕两省的沿河干旱高原需灌溉的面积还有1000多万亩,都仰赖黄河提供水源。预计到下个世纪前30年,黄河流域将建成煤炭、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四大支柱产业和发达的林牧业,成为我国新的能源基地、化工基地和林牧业产品基地。而水资源不足,已成为西北、以致华北地区进一步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的制约因素。

黄河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580亿m3。由于黄河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t,需保持一定的水量输沙入海,可以利用的水量370亿m3左右。建国以来,黄河流域工农业发展迅速,生产和生活用水大量增加。自70年代以来,黄河下游河段经常断流。根据目前的研究和预测,随着黄河流域及有关地区国民经济发展及人口的增长,即便尽量节约挖潜,黄河水资源也不能满足长远发展的需要。初步估算,2020年后黄河上中游地区将缺水150~200亿m3,必须依靠开源,由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解决。

长江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约10000亿m3,为黄河年径流量的17倍。长江水源丰沛,黄河水不足。把长江水源引向干旱缺水的北方,以南丰补北欠,是实现区域水资源再分配、合理利用水资源、改造自然、发展经济、开拓西北、振兴华北的战略谋划,是合理开发我国国土资源的战略措施。

从长江调水到北方,经过多年研究,已逐步形成东、中、西三条线路引水的布局设想,也就是从长江下游、中游、上游调水的三项工程。三条调水工程各有不同的供水范围。东线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黄准海平原东部缺水问题的战略性工程。每年调水总量为300亿m3。中线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黄淮海平原西部缺水的战略性工程。年引水230亿m3。西线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西北和华北部分地区缺水的战略性工程。初步设想,从长江上游通天河引水100亿m3,长江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各引水50亿m3,年调水200亿m3。

二、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提出

早在1952年,黄委会就组织了河源查勘队。在查勘黄河源头的同时,查勘了从通天河引水入黄河的线路。1958~1961年,黄河水利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及有关部委、有关省区通力协作,组织庞大的综合考察队伍,查勘的范围在北纬 26~35度,东经94~106度之间,包括云南省北部、四川省西部、甘肃省南部和青海省东南部,总面积115万km2。主要调水河流包括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岷江、涪江、白龙江等。在研究了多条引水线路基础上,最后提出了4条引水线路,由金沙江的不同引水口引水至黄河和黄河的支流贾曲河、洮河、渭河。这次查勘,涉及地域之广、动员人力之多,工作强度之大,都是查勘工作前所未有的。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影响,提出的工程量过大,超越了客观条件。但是广大查勘人员,艰苦奋斗,取得了许多宝贵的资料。目前随着北方地区缺水问题的突出,西线调水问题又提上了日程。1978~1985年,黄委会又组织查勘队4次查勘了西线引水线路和主要引水枢纽坝址。西线调水研究工作,断断续续,历时35年。我们把这个时期工作,称作西线调水的初步研究阶段,提出了最大可能调水量200亿m3的初步方案。1987年国家计委下文,决定开展西线调水超前期规划研究工作,才由初步研究阶段,进入超前期规划研究阶段。

三、超前期规划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1987年,国家计委决定,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列入“七五”超前期工作项目,要求1990年完成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雅砻江调水线路的规划研究报告,“八五”期间继续完成通天河和大渡河调水线路的规划研究工作,并于1995年完成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研究综合报告。由于调水地区基础工作薄弱,资料缺乏,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取得比较充分可靠基本资料的基础上,着重研究论证调水工程的可能性和合理性。根根任务总体要求,工程分两步开展,第一步先按雅砻江、通天河与大渡河分别进行各河调水工程的规划研究,第二步进行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综合规划研究。调水范围,在北纬31°30′~35°30′,东经93°00′~103°30′之间,总面积47万km2,调水工程涉及四川、青海、甘肃三省的面积29万km2。

规划研究工作的内容,主要回答三个问题。

(1)最大可能调水量的研究。也就是说,长江上游有多少水可调。根据初步研究。从通天河调水100亿m3,占通天河年径流量124亿m3的81%,占金沙江渡口以上年径流量572亿m3的17.5%。从雅砻江调水50亿m3,占雅砻江年径流量604亿m3的8%。从大渡河调水50亿m3,占大渡河年径流量470亿m3的10.6%。三条河最大可能调水200亿m3,占长江干流李庄站(宜宾下游)的8%,宜昌站的4%。宏观地看,长江水量充沛,有水可谓。

(2)调水工程方案的研究。巴颜喀拉山为长江、黄河的分水岭。从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调水入黄河都要穿过巴颜喀拉山。巴颜喀拉山走向与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上游干流河段基本一致,北西至南东向,总的地势北西高、南东低。位于分水岭以南的长江水系,降雨量较黄河水系大,地形切割较深。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河段河床高程较相应的黄河河床高程低150~450m。根据地形特点,要把长江水系的水调入黄河必须在引水河段筑坝壅水,抬高水位,流过穿过巴颜喀拉山的隧洞,注入黄河。

引水方式分别研究了自流和抽水两种。自流引水不需要修建抽水站、抽水动力电站和高压输电线路,年运行费用较低,但隧洞工程长。抽水方式对抽水线路、坝址和坝高的选择较灵活,可缩短隧洞长度,但需修建抽水泵站、抽水动力电站、高压输电线路、年运行费用较高。初步研究,三条河筛选出11个枢纽坝址,11条自流引水线路和16条抽水引水线路方案。为了对枢纽坝址和引水线路进行比较,要开展大量的地形测量和地质测绘工作。

(3)调水的效益和不利影响的研究。西线调水是解决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不均匀,进行再分配的一项有效措施。既要考虑适应西北和华北地区经济发展面临严重缺水的需要,又要充分研究调水对长江上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全面衡量,综合规划。

调水的主要效益:从长江调水200亿m3到黄河,基本能满足黄河流域及其近邻地区21世纪初、中叶国土资源综合开发的需要。为农林牧业灌溉,工业发展和能源基地建设用水提供可靠的水源,向北京地区供水,补充水源的不足。调水50亿m3,可满足2030年前后黄河河口镇以上引黄需水要求;调水100亿m3,可满足2030年前后三门峡以上引黄需水要求。还可使黄河干流各梯级增加发电水量。衡量调水的经济效益,较为复杂,目前尚难给以定量评价。

调水的社会环境效益是十分显著的,可使广大西北地区及其邻近地区的国土资源得到综合开发。西北地区地域广阔,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矿产资源、水力资源、生物资源相当丰富,潜力巨大,提供可靠的水源,以把这一地区建设成我国的能源基地,建设成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要地;调水为开拓西北补充了水源。还可改善西北黄土高原的生产生活环境。黄河上、中游是我国藏、蒙、回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振兴经济,对于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形势,加强民族团结,具有深远的重大的意义。

调水的主要不利影响:调水地区,人烟稀少,人口密度1.7人/km2,92%以上为藏族,以畜牧业为主,属于待开发区,调水对三条河下游工农业用水,总的说来影响不大,但对接近引水点的下游河段,影响较大,需要作进一步论证。调水对长江干支流已建、在建远景规划梯级电站的电能均造成一定影响,现仅就宜昌至宜宾,金沙江石鼓至宜宾,雅砻江两河口至河口,大渡河双江口至铜街子等,长江下游4个重点河段的水电基地的初步估算,调水200亿m3,这4个河段损失电能约400亿kW·h,占规划年发电量的10%。由于调水区交通不便,开采的木材,有一部分利用河道漂运,调水对漂木有些影响。生态环境影响方面,库区淹没涉及少数游牧藏民,社会问题相对小一些,但对当地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有关寺庙和设施要慎重处理;调水与三条河的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密切相关,涉及气候、地貌、水源、动植物资源、工农业发展诸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着,有些在不利影响和有利影响两个方面发生互为变化。调水的不利影响涉及面广,问题也比较复杂,现阶段只能提出一个粗略的看法。今后,随着研究阶段的深入,才能进行定量的分析和评价。

四、调水工程的艰巨性和可能性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一项宏伟而又艰巨的工程、根据国家计委的安排,西线调水超前期规划研究工作由水利部黄委会承担,并在“七五”期间先开展雅砻江洞水的规划研究工作。

从1987年下半年到1990年,三年多来,黄委会设计院派出了以测量、地质、规划专业为主的200人的外业勘察队伍,与有关院所的查勘人员密切配合,在雅砻江上游地区开展调水的勘测、考察工作.调水区自然环境恶劣,工作艰苦,该区海拔多在4000~5000m,太阳照射时,紫外线特别强,空气含氧量少,一般只有内地的60%,气候高寒多变,经常受雨雪冰雹的袭击,施工条件很差。

工程规模大,技术复杂。研究的抽水方案,在长须建坝,最大坝高167m,抽水扬程432m,年耗电量60亿kW·h,引水隧洞长60km,按1990年下半年价格水平进行工程投资估算静态投资185.5亿元。研究的自流方案,在长须建坝,最大坝高175m,引水隧洞长131km,工程投资估算静态投资163.3亿元。调水工程虽然艰巨、难度大,但从当前科学技术水平和发展前景看,在技术上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