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范文第1篇

截至2014年11月底,随着西藏教学点设备安装调试的完成,全国6.36万个教学点全面完成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覆盖”项目建设任务,实现设备配备、资源配送和教学应用“三到位”。音乐、美术、英语等课程开课率显著提升,农村边远地区教学点长期以来缺师少教、无法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的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教学点的课堂正逐步变得丰富多元、生动活泼。

“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实施及持续推进,有效解决了教学点师资短缺和水平不高的实际困难,既改善了教学质量,也通过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教学点学生培育适应信息时代的观念、习惯和生活方式开辟了渠道,达到了为边远山区送“全科教师”、促优质资源城乡同步的目的。

(摘编自教育部门户网站2014-12-22)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范文第2篇

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和工作推进会近日在山西省晋中市召开。会议重点考察和推介了晋中市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出席会议并讲话。

刘利民在讲话中指出,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三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施了一大批重大工程项目,进一步加大了经费投入力度,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地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涌现出如山西晋中等一批先进地区,总结出一系列典型经验,形成了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城乡、区域、学校之间教育发展差距得到有效缩小,人民群众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得到切实保障,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

刘利民指出,去年9月,国务院专门印发了指导性文件,对下一阶段均衡发展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各地要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尽快消除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建立县域内公办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制度;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范围,鼓励开展“学校联盟”或“集团化办学”,加快农村学校信息化步伐;提高义务教育管理水平,推动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建成全国统一的中小学生电子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推动解决择校、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热点难点问题。(李曜明 高耀彬 《中国教育报》 2013年6月25日)

教育部:高中招生择校生比例不得超20%

教育部近日就做好2013年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工作下发通知,要求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比例最高不得超过本校当年招生计划的20%(不含择校生),同时继续稳定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原则上要按50%的比例引导应届初中毕业生向中等职业学校分流。

通知要求,实施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阳光工程”,要将学校招生计划、专业和录取结果等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杜绝虚假招生信息,禁止争抢生源等恶性竞争行为。严禁公办普通高中超出核定计划、违反规定跨区域、以民办学校名义招生。

通知强调,各地要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点,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继续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监督检查,未取得年度招生资格的学校不得进行招生,未经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审核通过的专业不得招生。

根据通知要求,各地继续把往届初中毕业生、未升学普通高中毕业生、城乡劳动者、退役士兵等纳入年度招生计划,引导他们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政策措施,保障符合规定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要全力做好内地中职班和内地新疆中职班招生工作。要加强中等职业学校保学控辍工作,进一步完善助学体系。(赵婀娜 《人民日报》 2013年7月12日)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

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全面展开

6月25日,教育部组织实施的“‘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骨干培训者培训”第1期培训班在北京开班,标志着“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教师全员培训工作正式全面展开。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是为基本满足农村边远地区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而设立的重大项目,将为全国6万多个教学点配备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配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并组织教学点应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教师培训是“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实施的关键环节,是各教学点能否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让300多万儿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国家财政投入效益的重要保障。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教师全员培训由两部分组成,教育部主要对来自全国28个省份(北京、上海、天津无教学点)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000名骨干进行集中培训,并帮助各地组建若干由管理者、技术人员、教研员和一线优秀教师组成的培训者团队。各地则利用国培计划、省培计划支持,今明两年由培训者团队对本地教学点所有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保证在今年秋季开学前设备安装到位的教学点至少有1名教师接受项目专题培训。(教育部网站 2013年7月11日)

山东将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纳入动态帮扶系统

为帮助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更好地就业,山东省日前推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动态管理服务。在择业期(通常为两年)的非师范应往届毕业生进行实名登记后,该系统可以追踪到其想从事何种工作、需要何种帮扶、想开什么样的公司,以此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

据山东省人社厅高校毕业生处负责人介绍,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工作主要由生源地的就业相关部门具体负责。从7月12日开始,山东省将采集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个人全面信息,在择业期的非师范应往届毕业生都可以登录系统,进行实名登记,并对自己的就业择业需求进行登记。通过该系统可以随时追踪到全省有多少毕业生未就业,甚至可以追踪到任何一个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想从事何种工作、需要何种帮扶、想开什么样的公司,以此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服务,将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纳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范围,力争让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潘俊强 《人民日报》 2013年7月15日)

浙江: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须上报省政府审批

浙江省日前下发文件提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应先建后撤,保证平稳过渡,撤并方案要逐级上报省政府审批;在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备案之前,暂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工作。

该省提出,农村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原则上不寄宿,每个乡镇都应设置初中,人口相对集中的村要设置村小学或教学点,人口稀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应保留或设置教学点。要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多数学生家长反对或听证会多数代表反映,学校撤并后学生上学交通安全得不到保障,并入学校住宿和就餐条件不能满足需要,以及撤并后将造成学校超大规模或“大班额”问题突出的,均不得强行撤并现有学校或教学点。已经撤并的学校或教学点,确有必要的由当地进行规划、按程序予以恢复。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保证其正常运转。(朱振岳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13年6月25日)

福建对侵害学生行为实行“零容忍”

福建省教育厅近日出台规定,决定对教师体罚、侮辱、侵害学生的行为实行“零容忍”,决不遮掩、包庇和纵容;对于行为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教师,经查实将依法依规撤销教师资格,坚决清理出教师队伍。

该省明确,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师心理健康,及时排解教师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困难,帮助和引导教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要使每名教师明确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知晓从教从业底线,自觉规范从教行为。要进一步规范每学年一次的师德师风考核,并在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评优评先中认真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要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教师安排事务、辅导学生、处理教育教学有关问题应在教室或办公室等公众场合进行,避免师生单独接触,坚决杜绝教师体罚、侮辱甚至侵害学生的行为。(龙 超 《中国教育报》 2013年6月25日)

我国台湾地区通过12年义务教育法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立法”机构日前通过12年义务教育法《高级中等教育法》。新法中,对于高级中等学校免学费政策,确定设下“排富条款”;招生采用“先免试、后特招”方式;各学区免试比例须占招生总名额75%以上,各校则不得低于25%。

据悉,台湾此前推行的是从小学到初中的九年义务教育法。此次通过的教育新规,将3年高级中等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新法关于招生、入学的部分条文将于今年9月1日开始施行。其他包括免学费在内的条文,则于明年8月1日正式实施,自2014学年度的高一生开始适用。

免学费部分,根据最新通过的条文,高职及五年制专科前3年将实现“符合一定条件者免纳学费”,由教育部门编列预算补助学生。同时,备受台湾社会关注的“排富条款”确定在新法中设立。根据台湾教育部门规划,高级中学学费设补助基准,家庭年收入148万元新台币以下者全额补助,超过者不予任何补助。但没有台籍、重读的学生及入学方式未依规定报主管机关核准的私立学校学生不适用免学费政策。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范文第3篇

“我们的家乡鸡心岭位于我国北纬31.5°,东经109.5°,正好是位于中国雄鸡版图的心脏处……”在湖北省竹溪县丰溪镇洞宾教学点,柏万银老师正在用“班班通”设备给留守孩子们讲解鸡心岭的地理位置。

近年来,竹溪县通过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实施,全县义务教育中小学教育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运用能力明显增强,教育装备管理与应用逐步规范,有效助推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夯实基础教育装备水平全面升级

2014年7月18日,汇湾镇中心学校新建理化生实验室设备安装完毕,至此,竹溪县今年新建的24个标准化初中理科实验室建设任务圆满完成。近年来,竹溪县不断加大投入,依托项目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水平全面升级。

自2012年起,竹溪县组织实施薄弱学校改造项目,投入资金2 322万元,为56所中小学校623个班级安装“班班通”设备,新建计算机教室、电子备课室50个,实现完全小学以上学校“班班通”设备全覆盖。投入216万元资金为59所中小学配备了体育、音乐、美术教学设备,装备图书93 464册,新建图书室10个。通过学校自筹和县级统筹资金的方式,添置标准课桌椅20 837套,学生床铺2 696架,洗浴设备设施501位。

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春雨工程”、“红领巾书屋”等项目,新建校园网20个,建设计算机网络教室40个、多媒体教室14个、教学卫星接收系统157个、教学光盘播放点76个。组织实施“阳光体育”建设项目,为全县66所中小学配备标准化篮球架、乒乓球桌和电子钢琴。为全县72个教学点统一配备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配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实现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同时,依托“三通两平台”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与电信公司合作,为学校提供宽带网络接入条件,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全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

2学以致用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提升

“有了数字教育资源,课堂教学更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学生兴趣盎然、积极主动,课堂的容量增大了,学生学习效果好了。”谈起数字教育资源的教学效果,中峰镇汤家坝教学点59岁的教师徐光沛赞不绝口。

近年来,竹溪县教育局以教育信息化作为开展均衡教育工作的突破口,先后实施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优质资源“班班通”,改变了“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上课手段,逐步改变了全县中小学校的教学模式,让城乡学生都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标准化的理化生实验室的配备,变以往课堂上“背实验”为学生分组动手“做实验”。 体育、音乐、美术教学设备配套齐全,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等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为提高全县中小学教师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力,该县对全县中小学教师先后进行了一系列信息化技术能力培训,使每一名教师都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以来,依托乡镇中心学校建立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基地15个,组织各种形式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5 155人次,全县教师参训率达100%,教师培训考试合格率达100%。同时,依托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积极组织教师建立网络学习空间,成立名师工作室,会员达800余人。

以活动引领为抓手,提高教育装备完好率和使用率。组织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竞赛”、“英语口语竞赛”、“中国教育电视优秀教学课例评选”等活动,使教师队伍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升,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3强化管理教育装备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2014年7月21日,竹溪县各乡镇中心学校和县直各学校校长28人在十堰市参加为期3天的“校长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这是该县提升教育信息化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一个缩影。

竹溪县教育局先后制订了《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管理规范》、《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设备管理制度》等相关管理制度,以构建网络安全管理系统、设备维护系统、教育资源管理系统为载体,教育装备管理规范化水平明显提高。

为强化网络安全管理,全县安装“网络哨兵”47个,建立以“防火墙”网络安全技术为支持的校园网防护系统,使校园网络配置正版杀毒软件,过滤不良信息,校园网络安全得到保障。加强设备维护,采取“1+1+1”模式,即1名设备供应商专业维护人员,加1名教育装备管理人员,再加1名学校骨干技术人员,组成设备维护专班,及时处理设备故障,定时对设备进行维护,设备使用效率得到提升。建立集资源共享、在线课件传输、联机备课、学科信息、交互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教育资源应用平台,采取网络传输和硬盘拷贝两种模式,实现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全覆盖。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范文第4篇

1.加强教育信息化统筹部署。

做好教育信息化宏观指导与部署,研究制订“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2.推进信息化基本条件建设。

具体工作包括推进农村中小学“宽带网络校校通”、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推进国家开放大学云教室的推广应用等。

3.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要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继续深入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加强专题教育资源开发,指导开展中小学教学信息化交流活动等。此外,还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促进高等教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组织民族双语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完善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巩固深化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成果。

4.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取得新进展。要加快网络学习空间普及和应用,督促和指导各地和各级各类学校探索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应用的有效机制;深入研究和挖掘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模式,将空间与课堂教学有机衔接。

5.深入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

要加快重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根据统筹规划,加快推进支撑高考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校办学条件管理等一批重要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推动深入普遍应用。

6.加大教育信息化培训力度。

扩大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加强职业院校、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

7.全面推进战线教育信息化工作。要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示范, 加快推进各地教育信息化工作。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范文第5篇

此外,通过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能有效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和统筹规划,理顺各级管理部门与信息化管理机构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在我省教育中的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管理体制的全面融合。

一、云南省信息化建设及教育资源应用现状

截至2014年10月,我省有义务教育学校18 578所(含教学点),有10 879所学校接入网络,占义务教育学校数的58.56%,其中,有4 906所学校实现大于10M的网络接入,占义务教育学校数的26.41%。

近年来,我省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模式一、模式二、模式三及班班通项目、薄改项目的实施中,先后组织完成全省4 800名教学光盘播放点(模式一)教师的培训,组织完成4 395名卫星教学收视点(模式二)教师的培训,完成635所计算机教室(模式三)学校教师的培训,使教师掌握光盘应用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及教学设计的方法,掌握计算机、卫星IP数据广播等设备的维护知识和技能。

通过“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的实施,我省的5 831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配置了36 482套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计算机、电子白板、投影机、音响、机柜/套)。实施云南省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建设了4 078套多媒体教室。大力推进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在农村学校的共享,带动农村中小学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模式的改革,加快优质资源共享和应用,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对巩固提高我省义务教育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方面,云南省高校教学资源与网络学习中心目前已建设课程510门,有省级精品课200门,各类课程资源13 400个,教学视频2千余个,并建设直播课堂,实现了“学校、课程、学习者”三级服务和“访问共享、继承共享”两级共享。

建立云南远程教育网,引进和镜像了中央电化教育馆教学资源,覆盖了义务教育阶段所有教学版本、学科的课程资源,免费提供给师生使用。部分州市(如文山、昭通、楚雄等地)通过引进现有资源和本地资源建设,实现州市教学资源共享。一些县份推进区域同步课堂覆盖面,将优质资源传送到边远农村学校。

我省还依托云南远程教育网开展网络课堂,推进普通高中选修课优质资源共享。从2010年2月至今,开设了27门普通高中网络选修课程。已有云师大附中、个旧一中、景洪一中、丘北一中等21所学校的约2.1万名学生参加高中选修课网络课堂的学习。通过引进省外优质高中选修课课程资源,有效推进我省高中选修课程的实施,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有效解决我省大部分高完中选修课程资源匮乏的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我省开发、引进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的水平仍然较低,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建设标准不一、重复性建设、覆盖面窄等问题。如何协调全省各州市现有资源和力量,制定云南省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规范,建立应用长效机制,扩大云南省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应用的整体覆盖面是工作的难点之一。

(二)近年来,“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数字资源全覆盖”等项目的实施,使我省大多数中小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已经取得新突破。但与先进省份相比,我省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仍处于全国落后水平。因此,如何加快我省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是工作的重点。

(三)我省基层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领导能力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不高,学生、教师的信息素养整体水平较低,专业化的技术保障水平较弱。如何不断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素养,建设教育信息化应用支撑保障队伍是一项艰巨任务。

(四)机制和政策上不适应问题。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服务的模式尚未形成,自上而下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的管理机构和职能需要进一步理顺;信息化建设应用的投入机制有待建立和完善。州市、县教育信息化机构设置和学校人员编制的政策远不适应发展的要求;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尚未纳入教师资格认定要求;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应用的评价有待建立和完善,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和政策环境还未形成。

三、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

(一)基本目标

利用信息化手段,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网络宽带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水平显著提高。最终实现我省优质教育资源的“全领域覆盖、全方位整合、全过程应用、全社会共享”。

(二)有效的机制

1.统一建立云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建设“云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以全省各州市部分具备条件的县市区为试点,逐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教学资源的广泛共享,最终实现全省优质教育资源的“全领域覆盖、全方位整合、全过程应用、全社会共享”,实现并达到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平台建立过程中,建议制定政企合作机制,吸引企业参与,汇集企业力量,引入省外学校或企业优质教学资源(以中小学资源为主)。

2.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参与、集中式共建共享机制

集中式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做大做活全省教育资源,使全省教育资源不断注入新的活力,能够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一朝建成,永久不变。资源建设要注重发挥各地的优势,制作具有本地特色的教育资源,在全省范围内共享。实现学校建得越多,能享受的优质资源就越多的策略,从而有效地避免资源的重复开发,覆盖面窄,资源孤岛的形成,人力财力的浪费等。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校和教师参与到资源开发中来,由“私有资源(不公开)”向“校本资源(全校公开)”到“省、州市资源(全面共享)”转变。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本地资源库,在全省范围内实现广泛共享。教学资源的集中式共建共享模式如下图所示:

通过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参与、集中式共建共享机制,给予政策支持州市、县市区依附省级公共服务平台开发应用和推广资源。在引进省外优质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同时,制定激励机制鼓励省内学校、教师、学生积极参与本省资源建设,为我省本土优质资源的开发、积累、融合、共享及服务注入新鲜的血液,保持各类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生命力,提高其应用效率,逐步建成满足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应用的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除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外,逐步开发和引进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等数字化教学资源。

3.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标准

制定云南省数字化教育资源技术及使用的相关标准,包括资源建设标准、评价标准、准入机制、共享标准、共享共建激励机制等,进一步提高我省教育信息化管理应用水平。整合全省优秀学校和优秀师资力量,制定统一的资源建设、开发、评审等规范,建立专家库,组织开发本地资源,最终建设和培养出一支水平高、经验丰富的省级资源开发队伍。

4.组建云南省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专家委员会

组建云南省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专家委员会,建立动态专家库,负责云南省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标准、评价标准、引进标准以及资源管理、审核标准等相关标准、规范的制订。同时开展理论研究,对云南省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提供科学指导意见。

5.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和信息化设施,缩小城乡差距

对于信息化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地区,可根据国家近年来对县乡薄弱学校及教学点的建设力度的加大,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在偏远地区的有效应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就是通过开发电子白板、多功能一体机等教学工具应用客户端,由本州县网络条件好的中心完小下载资源包,然后发给偏远地区学校通过客户端工具进行线下应用。

(三)基本措施

1.指导思想

以“面向应用、统筹规划、提升服务”为原则,深入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的有效融合,整体部署全省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工作任务。面向应用,以应用需求为驱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教育信息化与学校内在需求进行有效对接,深入挖掘和调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内生动力。统筹规划,全省统一部署和整体规划,加强顶层设计,明确重点,先试点后铺开,推动共享应用,有效融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平台,建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新机制。提升服务,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结合信息化管理的特点,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社会力量的作用,构筑便捷灵活、广泛共享、协同配合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提升教育决策与服务水平。

2.优化基础

逐步建成覆盖全省的“云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成主干网络带宽达到万兆、支持IPv6、覆盖全省各级各类学校的云南教育网。实现所有高等学校、州市教育局、县市区教育局、中学、城区小学和乡镇中心学校以不小于100Mbps速率的基于光纤宽带的网络互联。

3.开足开好信息技术课,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广泛开展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通过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普及,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应用水平。加强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和整合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研究,推动学科课程改革,优化教学设计。各级各类学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改进教学观念、方法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