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言语艺术论文

言语艺术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言语艺术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言语艺术论文

言语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课堂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过程。学生和教师是在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去获取知识,得出结论的。教师科学而深刻的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识的一把金钥匙。在课堂上,有效的师生互动十分重要,它关乎到一节课的成败与否。课堂上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鉴于此,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要让自己的语言尽量通俗一些,多样一些,然后再辅助于肢体语言,尽力去激发学生思考和回答的灵感。例如:提问学生时,你可以这样问:“你能帮我找出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吗?”同时,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一样程度的问题。对于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我们可以问:“你发现了什么?你能说说长方形面积的公式吗?”对于智力较好学生可以适当提高难度,例如:“你对于这个问题还有不同的解法吗?”这种分层次多样化的提问,不但能让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而且还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干,勤于动脑,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二、优化教学语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对它的学习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而抽象思维是借助语言实现的,学生正确表达正是其大脑思维的梳理和条理化的表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和要求学生表述有条理,给学生足够大的思维空间,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想象,共同探究,在教师和自己互动中去思考、去感悟,并在问题讨论中各抒已见,展示自己的个性。帮助学生把别人的话听懂加上自己理解,然后学会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教师要学会用幽默化的语言批评学生,避免学生的逆反心理

教师批评学生时,语气要尽量婉转,语调要轻柔,结合具体问题淳淳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不会产生逆反心理。在幽默中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在讥讽他。这样,避免了学生的抵抗情绪。例如:有的学生上课爱搞小动作,你可以这样说:“小心,不要丢了东西哟。”如发现有学生打瞌睡,可以问:“你梦见吃没堡了吗?味道怎样?”这样,课堂气氛在教师的调动下,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提高了。再进行教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肢体语言和丰富的情感性语言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数学语言应在逻辑性的基础上力求亲切,富有情感性。只有如此,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肢体语言的结合使用,会让这一效果更加完美。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说,人语言的魄力的25%来自于面部表情。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可以辅助肢体语言,进而增加和学生之间的亲和力。如:把摸一下学生的头表示鼓励,故意夸大表情让学生加深记忆等。

言语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现代艺术产生以来,除传统工艺手段的保护欲传承之外,新的手段与方法就是试验方法,只有不断的实验探索,才能通过作品表达新材料本身的质地美感,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与借用,致使新的艺术语言、艺术形式不断产生。比如,玻璃艺术、纤维艺术、金属工艺等形式,均源于试验方法而不断产生。在艺术设计中,那些由试验方法而不断产生的艺术形式语言,不断被融入进来,使艺术设计产生多样性多元化的活力。形式观念和抽象审美下的实验方法,使专乎于技的传承方式转变为个性解放和灵魂自由的充分表现,在那些实验中,文化意识与精神自由更自觉地主导着语言意图的传达,实验的探索方式中,形式观念代表着审美的现代性。无论是结构主义还是抽象意象表现,画面的实验趣味使内在的语言意图更感性地传达出来。艺术总是冲破束缚,否定之否定地向前发展,而实验方法、实验态度和实验精神,更为突出了艺术家语言表现的主观能动潜质。尽管装饰语言更直近于大众审美和文化环境的创建,但从其独立艺术形式的自身而言,它同样需要不断冲破自身束缚,实现与时俱进的新形态发展。实验方法的诸多手段,技术借用,偶发效果的捕捉,材料运用以及语言传达方式的选择,均决定着其形式、形态的不断繁衍和发展。随着人们居住环境,公共环境的不断改变,对装饰艺术语言的新需要就成为艺术设计形式前推的一方力量,而艺术设计本身的学术研究与探讨,则从更纵深的文化角度,审美立场和前卫思考,推进当代艺术设计的新发展,而这些均需要试验探索的方式实现语言的充分传达。

二、文化语言传达方式探索

文化元素、语言符号的运用,是基于语言传达的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传承延续。“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原始的就是现代的”,但是,“民族的并不等于世界的,原始的也非等同于现代的”。文化资源的认识,与文化元素的摘取,符号运用,均需纳入载体、形式结构和现代审美,才能实现其文化意图传达。如,在招贴设计、包装设计、装饰绘画设计等,均有图文并茂的装饰语言符号的融入,并以多样的形式传达着作者的意图。本人在作品《构成一号》中所采用点、线、面、色彩等排列与组合的语言方式,着重于平面形式隐含中的神秘感表现。作品内容表达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原生状态,以及那里文化的原始神秘性,均使人产生非常丰富的文化追想,这种总体上的感觉就需要以透叠、分割、重构的构成形式,并采用国画中积水和晕染的手法,制造画面的隐含性和神秘性。形式美感的里面是民族情调的场景,光色和物象细节被掩映在里面,从观赏角度看见,远观近察均合于整体形式,而这个形式的构成,又体现了中国文化审美的“大象无形”和“似与不似”的趣味。《构成一号》的构思与创造过程,经历了反复实验的累加,在层层深入,取舍和强弱对比中,逐渐找到了神秘感和内在精神意蕴的语言。语言方式通过这个构成形式呈现,确实出乎预先的料想,实验过程带来的感受实际大于作品本身,而语言的传达方式,更是通过这个过程实现了对现代审美的进步理解。

三、结语

言语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教学语言不同于一般性口语,不是用来把个人情感向他人的,而是通过语言将书本知识和自己的见解讲授给学生,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鉴于此,教学语言必须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对学生要有指导性、借鉴性、教育性,也即注重“言传身教”中的“言传”,而教学语言的教育性恰恰指的就是要突出“言传”里的“传”。

二、教师语言要突出针对性

教学语言的针对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针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二是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选用恰当的教学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师生融合在一起,让课堂充满和谐、融洽的气氛。

三、教师语言要突出启发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交流过程,若教师仅仅是照本宣科,这只能算是完成了教学活动中最低级的一部分,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是教师利用语言艺术启发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提升分析、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授课要擅长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去帮助学生打开禁锢的思维,让学生的思想自由驰骋。

四、教师语言要突出直观性

所谓语言直观性就是言之有物,语言生动、形象,不艰深、不晦涩。教师应把书本上抽象、隐讳的内容用直观、形象的语言讲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懂、能明白,如身临其境,继而达到很好的掌握效果。

五、教师语言要突出幽默感

“幽默感”,从艺术上讲,它是喜剧小品的一种表演形式。具体运用到教学上是通过比喻、夸张、寓意、诙谐等手法,用精炼、机智、风趣的语言,使学生在嬉笑中受到启迪,在愉悦中掌握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幽默的教学语言有时能起到神奇的教育功能,学生能在轻松愉快中享受学习的快乐,轻而易举地掌握较难的内容。而要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需要教师除了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知识素养外,还要有高尚的情趣、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没有这些条件作支撑的幽默,只能是“自拍式”的幽默,令学生厌恶和讥讽。

六、教师语言要突出节奏感

言语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在《黄河东流去》中,作者对民间语言、群众语言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大量采用民歌、民谚,更多的是吸纳、化用、升华了民间口语。如“箩面雨”、“一火车话”、“萝卜快了不洗泥”、“剃头的头发长”、“远怕鬼,近怕水”“,笑脸求人,不如黑脸求土”、“千行百行,种庄稼才是正行”、“美不美,泉中水,亲不亲,是乡邻”、“力气是压大的,胆子是吓大的”、“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米汤萝卜丝儿,吃了去病根儿”“、再破旧的窝,也比笼子好”、“贵人买贵物,穷人买豆腐”、“第七次跌倒,八次再爬起来”、“张飞卖秤锤,硬人碰硬货”“、穷在大街没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土地爷也是长了双狗眼,谁家富就巴结谁”等等画龙点睛的语言,它们承载和传播着浓郁的中原文化气息,更使作品对生活的描写地道的河南化,给人以原汁原味、身临其境的审美感受。正如评论家孙广举所说“这种语言准确生动、朴实浑厚、幽默诙谐、句式简短明快,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还有一些,或为民谣,或为谚语,也是多姿多彩。与以往相比,作者更注意对这类语言的选择和提炼。就像余非说的“:茅台酒是提炼,酒精也是提炼,差别是细微的,但厉害,就厉害在这细微的地方。”[3](P251)正是作家对丰富而粗糙的群众语言的咀嚼、消化、开采、提炼与加工,才有了“一朵红云飞过来”、“穷人老坟里不长弯腰树”、“天不转地转,山不转路转”、“吃饭不知道饥饱,睡觉不知道颠倒”、“铁打链子九尺九,哥拴脖子妹拴手,不怕官家王法大,出了衙门手牵手”等质朴鲜活的民歌谣谚。它们或亲切真挚、或锋利泼辣、或充满哲理,不仅是生动活泼的人民口头语汇,也是优美精巧的文学语言,被广泛采撷到作品之中,使作家的语言在通俗、自然之中,又加入了谐趣、剔透的特色。

纯熟地道的中原方言、民歌俗谚的恰当使用,如花在锦,灿然可观,活化了中原精神,增加了小说鲜明醇厚的地域特色。李凖曾这样总结自己的创作风格:“民歌、民间故事、地方戏剧、古典戏曲、古文及古典诗词,中国农村和小镇,特别是中原地区的风俗人情,中国的音乐和绘画,特别是石刻、写意画,唢呐和筝的音乐旋律,民间排鼓和铙钹的明快节奏……这一切是形成我创作风格的最初最基本的因素。”[3](P292-293)正是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中原文化对其创作的巨大影响,从而使得李凖小说语言既有天然的质朴美,又能“寓华于朴”、“寓谐于朴”,既增强了生活气息,又体现出作者更高的美学追求。这一风格的形成是李凖长期深入农村,精心选择提炼、学习锻造语言的过程。负载于民间历史传说、幽默笑话、地方戏曲随之流注到他的血液之中,因此他的小说语言总是那么朴素、自然、醇厚、精致。李凖说“:在运用语言技巧上,我首先是学民间戏曲说唱的流畅和明快。象河南豫剧、曲子、坠子等艺术形式,都是叙述味道很浓,而又朴实流畅的。”[4](P66)这种学习,不是生搬硬套,是融会贯通,因而具有了自己的特色。其语言风格在诸多作家中也是相当有个性的。据传,河南文坛流传着这样一个佳话:李凖三句话说哭常香玉。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李凖文学语言的个性与功力了。李凖谈到他对文学语言美的理想状态和理想境界时,用了一个比喻,说河南豫菜宴席上招待客人的最后一道汤,叫浓后淡!看起来像清水一样,可喝起来,味道鲜美极了!实际上,李凖小说语言正如豫菜的特色,看起来很淡,却越品越有味;是大巧之朴,浓后之淡———从人民群众丰富无比的口语中淘金,达到用最普通的语言表现最普通的情感,实现语言回到最自然的状态。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学艺术传统,也有极其丰富的语言艺术财富。李凖小说的语言成就,不仅仅体现在他对鲜活民众口语的采撷、运用上,同时,小说中包含的诗词韵文也相当可观,可谓行行见诗意,处处听琴音。而且更为可贵的是,这些诗词韵文除了少数直接引用前人佳句外,其余大部分都是作者对优秀古典语言的巧妙吸收和精彩化用。他曾说:“语言我们要向三方面学习。一是向群众的语言学习,第二个就是外国的语言学习,再一个就是向古典学习了,这个太重要了……凡有成就的作者,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是在古典文学中间吸收到丰富营养的。”[1](P69)“中国古代作家中,对我影响最深的是杜牧、苏轼和曹雪芹。”李凖将优秀古典诗词、小说和传统戏曲中的经典语言恰如其分地为己所用,妥贴、自然,不露斧凿之痕,既保持了明快、晓畅、本色的语言风格,又融入了凝炼、隽永、典雅的特色,被茅盾先生热情赞誉为“洗练鲜明,平易流畅,有行云流水之势,无描头画角之态”。他的作品“,基本上是属于‘茶叶’、‘丝绸’一类的中国风格”[3](P292)的产品,显示出浓厚的民族化特色和化不开的“中原气息”。正是大量醇厚的古典语言化用,李凖小说显得尤为厚重。特别是《黄河东流去》的语言风格较之前期创作,显得更加多姿多彩。“鬼斧神工,峭壁雄流”的隶体大字“、长安一片月”、“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的古诗佳句,写出了祖国山河的秀丽与壮美。徐秋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上有皇天,下有后土。新郎新娘拜天地!”的婚礼证婚词,古诗新词杂揉,别有风味。还有一些明珠一般,冠于章篇之首的引诗,不仅“标其目、显其志”,还以浓烈的诗情,渲染烘托着所绘故事———首章引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令人仿佛触目而视古往今来、倾天而注、一泻万里的黄河气势,并有通贯全书、气盖万言的力量,也为壮丽多姿的人物出场埋下了伏笔;第二章引诗,则又变为一首民歌:“风来了,雨来了,漫漫黄水压过来了”,自然如口语,隽永像史笔,寥寥数语,写出了决堤而来的黄水给黄河岸边带来的祸患与灾难,极平实的语言,却寓含着数百万人民的悲愤与幽怨;第三章的引诗又一变为一首流行歌曲,如胸中滚动着的怒潮。雪梅私奔、听蓝五吹唢呐一如抒情诗,委婉细腻、情义缠绵、幽怨不已:委婉凄凉的唢呐,像大漠落雨,空山夜月,把人的感情带进一个动人的境界:生离死别的泪水,英雄气短的悲声,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当那个“门”字的最后余韵还在低徐回荡,雪梅眼中的泪珠,却像珍珠断线似地洒落在雪青布衫的衣襟上。

还有把古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意境,溶化在自己作品之中,创造了具有新的时代特色的意境美。[5]石头梦一段,又如童话般的幽默小品,但谐中寓悲,令人泪垂;徐秋斋传递道德火把时的独白,那种哲理性议论“,猛一看是学习西方,实际上我主要学的中国古文传统”[3](P284)。精彩开篇以“世界上有多少伟大的河流啊!”总领全章,引介了世界各大著名江河。接着,笔锋一转,描绘了我国雄伟壮观的长江、黄河。而对于黄河,像一把利剑劈开了崇山峻岭,她是一条古老的、多灾的河流,是倔强的母亲和中华民族的摇篮。这段文字,可谓一幅世界河流的鸟瞰图,既写出了世界大河的奇姿异态,也衬托了秀丽山河的美好可爱以及黄河的古老与多难。从中,我们看到了李凖自然亲切、明晰条畅的叙事艺术,并可隐约窥视到作家对古典文学叙事技巧的借鉴。“我的散文,是学习了中国韵文的规律,就是赋,受它们的影响写出来的。”[3](P283)一如作者所言,“人们是需要各种艺术欣赏和情绪的。需要‘张’,也需要‘弛’,需要‘金戈铁马’,也需要‘沁人心脾’。”他的创作尤其是《黄河东流去》,就体现了这一美学思想和追求风格,也惟有如此,才能营造出一个苍茫浩瀚的艺术境界,谱写出中华民族气势浩瀚的壮伟颂歌。评论家孙荪曾说“,一个作家对于文学的贡献,可以有许多方面,但绝对不可或缺的,甚至是最重要的,是他对语言的创造。”[6]我们从对李凖小说语言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到,对于文学家来说,作品的语言风格是其天资、阅历、气质、审美、学识等因素的综合体现“,不但因人而异,而且因事而异,因时而异”。作为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善于学习、吸收、创造与众不同的语言特色,形成自己稳定独特的个性风貌;作为优秀的作品,也应该能达到雅俗共赏的境界———在这方面,李凖算得上一个大家,他的小说尤其《黄河东流去》算得上是上乘之作。

言语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动势即动作的方向。没有什么比运动的东西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了,如同看电影,好莱坞动作片华丽酷炫的荧幕效果绝对比节奏缓慢、情节平淡的纪录片更有吸引力,不难看出人的视觉对于动态画面的偏好。拿舞蹈艺术来说,舞者肢体在不断变化中呈现出动态的势,成为叙事的主线。与动态舞蹈艺术相对的静态雕塑中,动势的表达则是对时间与空间的记录与凝练。对情节的凝练即是对动势的规划,动势引领整个叙事情节,在整体内容中对最能表现情节的一刹那的提炼是雕塑创作初始阶段就应该着重研究的。17世纪意大利著名艺术家贝尼尼的作品中就有强烈的动势。《阿波罗与达芙妮》便是最好的例证。对动势的看重及对情节的选择,都是对要表达内容的诠释。法国艺术家德加的一系列描绘芭蕾舞者的作品中也不难看出对动势的研究,在纷繁复杂的舞蹈动作中选择兼具表现力及美感的动态,无论是在油画作品还是雕塑作品中都不难看出德加对动态人体的多重考虑。两人虽然对内容的选择各有不同,究其目的主要还是对动势表现的青睐。什么样的动态可以引导观者感觉到运动的过程并感受到动势的力量感与生命力,这就要求艺术家具备更加敏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气势

古代的雕塑精品之所以能够传承千百年依然被人们所推崇,与雕塑本身营造出的精神气势是分不开的,就像一股能量贯穿其中,跨越千百年的风霜岿然不动,带领观者体味彼时彼刻的历史与精神气息,使其在感受雕塑生命力的同时,不禁感叹当时艺术家的精神高度。无论是西方雕塑中凸显的人体筋骨和曲线美,还是东方雕塑中含蓄的线条表现,艺术家在形式语言上的创新成为其表达气势的关键。意大利雕塑艺术家BrunoWalpoth创作的雕塑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能量气势,其特质简洁、干净、细腻,特别是他对面部表情的刻画,稍显木讷的面部表情传达出空灵的气势。跟传统雕塑艺术相比,BrunoWalpoth表达情感的方式更讨巧,情感也表现得更复杂,而传统雕塑中面部表情的扭曲及剧烈的身体动势都将情感表现得更为直接。两种独特的形式语言以各自不同的美感带给观者不同的心理感受。结语由此看来,“势”的形式语言不但丰富了雕塑语言,而且具有精神层面的双重意义。形势构成的是艺术家的创作框架,动势成为艺术家叙事的载体,气势则是整个雕塑过程中艺术家用来衡量完美的基准。对雕塑气势的把握关乎雕塑作品形势与动势的完美呈现,形势与动势作为直观表现,是沟通观者与创作者的精神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