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言转换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导论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语言变体已逐渐发展成社会语言学这个新领域。William Labov是语言变体的创始人,在他1963年和1966年所写的散文以及跟他的导师Uriel Weinreich和同学Marvin Herzog合著的作品中,这些语言学家从针对语言变化理论所做的实证性研究中提出了一种理解语言本质的新思维。他们认为语言是一个有规律的同质系统,随后Labov做了一些更为深入的研究和完善。从那时起,更多的语言学家参与其中,比如说Hudson, Ferguson等等。语言变体已经成为了一个成熟的语言学科目,有其自身的主题、理论和研究方法。这篇论文旨在讲述语言变体以及他们之间的转码现象,以实现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下,经过语言转码来适合各种交际场合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1.语言变体的定义
所谓非语言交际,所有的语言都有变体,也就是说,每一种语言都有各种各样的变体。Hudson把语言变体定义为具有相似分布的一系列的语言符号,根据他的定义,我们可以说出以下语言变体:加拿大英语,伦敦英语等等。Ferguson对语言变体所下的定义为:很大程度上同质的众多语言模式,可以历时性地进行分析,有大的语料,可以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进行交流。请注意“很大程度上同质”这几个字,因为完全的同质是不现实的。总会存在一种变体,我们会把这种变体看成是某种语言的一个变体,某个个人在某个语言社区中必须要用的一种变体。Hudson 和Ferguson都把语言变体定义为一套特殊的语言符号,比如说声音、词语、语法特点等等,这些都与一些诸如地理和社会等因素息息相关。
2.影响语言变体的因素
作为最重要的交流工具,语言在人类世界发挥着异常重要的作用。人们在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环境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使用的语言千差万别,由此产生了语言变体。现在我们就来讨论下地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语言变体的影响。
2.1地理因素
地理因素是观察语言变体的一个最简单的方法之一。当你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观察时,你会发现不同地方的语言具有各自显著的地方特色。根据地理位置来划分的语言变体又称为区域变体。当一种语言具有多个变体时,如何分类这些变体就成了焦点问题。方言是一种用来描述不同地区语言特征的术语,并由此显示出这些语言的地方性特征。有时这些地图显示的是跟这些语言特征有关的实际的边界线,这些边界线叫做同言线。而当一些如此的同言线一致时,由此就产生了方言线。但是如何通过方言线区分比如说在伦敦英语和纽约英语中发现的各种各样的变体? 当语言变体涉及区域变体时,我们不应该跟口音相混淆。比如说,标准英语,就有各种各样的口音,这些口音经常跟地理和社会因素息息相关,比如说北美、新加坡、印度、纽约等等地区。北美最普遍的口音有时被称为通用美国英语,最近,又被称为网络英语,这种口音跟大部分电视上的广播员的口音没有丝毫关系。总之,说英语不带口音是不可能的,世界上不存在不带口音的英语。我们听到的发言就是一种口音,这是一种社会口音,我们必须注意到不同口音的不同进化差异。
2.2社会因素
区域语言变体以地理因素为基准,而社会语言变体跟各种各样的社会因素有关,主要的因素有社会阶层、、种族等。比如说,在印度,种族是最清楚明了的社会差异,经常决定一个人用什么样的语言变体。在美国可以感受到种族变体差异,在这里一个种群对应一种英语的语言变体,这种语言变体经常统称为非洲裔美国人白话英语。
3.语码转换
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变体。方言、语言、风格、标准语、洋泾浜语、克里奥尔语倾向于感情方面,而语码这个术语是中性的,不带任何感彩,可以用于指代两个或者多个人为交际而使用的语言变体。
3.1通用语、双语和多语介绍
1953年UNESCO 把通用语定义为不同于母语的人们习惯使用的用来进行交流的语言。其它变体大致也是此种情况。Samarin把这类变体分为四类:贸易用语、交际语、国际语和辅助语。 这些语言一般是因为被迫或者是自愿的人口迁移或者也可能是为了贸易而产生的。
恰如单语是只使用一种语言的能力一样,双语和多语是个人或者社区成员有效使用两种或者多种语言的能力。实际上一个人只精通一种语言变体的现象是很少的,大部分人都精通几种语言变体,或者是双语,也有可能是多语。
比如说洋泾浜语,这种语言主要分布在世界范围内的赤道地区,尤其是海洋的入海口附件。他们的这种分布现状很大原因是因为长期的贸易模式所导致的,其中包括奴隶贸易。我们都知道洋泾浜语是克里奥尔语的早期阶段,它来自于交际的需要。洋泾浜语不是任何人的母语,只是一种交际语。它是多语言形势下为了交流而产生的一种语言,产生这种语言可能需要至少三种语言。而当这种语言成为新生代的母语时,它就变成了克里奥尔语。
3.2语码转化
当人们交流的时候,他们一般选择一种特殊的语码,或者是从一种语码转换到另外一种语码,由此创造一种新的语码。语码转换可能发生在谈话者之间,也有可能发生在说话者一人身上。如果发生在一人身上,那就可能是句子之间的转码或者是句内转码。语码转换可能是由于个人的选择,也有可能是一个群体身份认同的重要符号,这个群体在共同的追求中一般使用多种语言进行交流。正如Gal 说的那样“语码转换就是一种交流策略,可以用来建立或者破坏社区界限、也可以用来创造或者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在多种语言并存的国家里,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这种能力是很常见的,新加坡就是这样一个国家。新加坡有四种官方语言:英语、汉语普通话、泰米尔语和马来语。其中马来语是他们的民族语。新加坡大部分人说闽南语(闽南语是汉语的另外一种变体)。国家政策促使英语作为他们的贸易语,汉语普通话作为国际语,马来语作为该地区的语言,泰米尔语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语。对于一个在新加坡长大的中国孩子来说,他可能跟父母讲闽南话,跟兄弟姐妹讲不正式的新加坡英语。而跟朋友聊天的时候又有可能讲闽南话或者不正式的新加坡英语。而在新加坡学校里,一般都讲正式的新加坡英语或者汉语普通话。如果这个孩子是基督信徒,那他在做礼拜时一般会使用正式的新加坡英语,但是如果他是佛教或者道教信徒的话,他在做礼拜时一般就会改讲闽南话。在政府上班的雇员一般都讲正式的新加坡英语或者有时候会讲汉语普通话,但是在购物的时候却又改讲闽南话或则不正式的新加坡英语。
3.3语码转换对交际的重要意义
通过各种各样的语码转换,首先我们可以表明对话者的身份。语码转换可以显示说话者的社会地位,以及跟听话者的关系。比如,父母通常对自己的孩子采用直接的方式或者一些命令性的词语。但是,如果他们的孩子病了,父母就会马上转换成温柔和善的话语以显示他们对自己孩子的担心和关心。
其次语码转换可以缩短我们跟对话者之间的距离。对话者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不同的语码以拉近跟对方的距离。比如,当奥巴马总统在复旦大学做演讲时,他说首先用汉语说“你好!”,然后再用英语继续他的演讲。
第三语码转换可以使我们避免跟对话者的冲突和隔阂。考虑听话者的感受,避免直接说一些尖酸刻薄的话语。在交流中采用语码转换的方法可以缓和我们的情感从而避免冲突。
第四语码转换可以使我们避免尴尬。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当我们讨论一些敏感话题时,我们最好采用间接的方式来谈。
最后语码转换可以填补谈话者的语言空白。用于文化差异,讲话者所说的某些事情可能听话者压根都没听说过,因此,交谈双方可以采用语码转换的方式来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总之,语码转换是一种很有用的社会沟通技巧,我们必须加以重视以达到最好的交流效果。
结论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最重要的交流工具,语言在人类世界发挥着异常重要的作用。人们在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环境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使用的语言千差万别,由此产生了语言变体。比如说洋泾浜语,这种语言主要分布在世界范围内的赤道地区,尤其是海洋的入海口附件。他们的这种分布现状很大原因是因为长期的贸易模式所导致的,其中包括奴隶贸易。语码,作为一种中立的语言变体,主要是指两人及多人所使用的以交流为目的的一种语言体系。语码转换主要发生在话轮转换中,对社会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Gal 说的那样“语码转换就是一种交流策略,可以用来建立或者破坏社区界限、也可以用来创造或者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基于语码转换的重要意义,人们在各种各样的交际活动中,要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使用不同的语言变体,以达到最完美的交际。
[参考文献]
[1] Fischer, J. L. (1958). Social Influences in the Choice of a Linguistic Variant. Word.
[2] Hudson, R. A. (1996). Socialinguis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吕黛蓉等.从功能语言学角度看语码转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2).
[4] 阮畅.语言变异研究综述.唐山学院学报.2003(01).
[关键词] 普遍语法;语料库
【中图分类号】 H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7-275-1
一、引言
语言学是一门多边缘、多层次的立体性学科,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等都有紧密的联系。众所周知,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转换生成语法对语言一些最显著的特点作了精确的描述。无论在其发展阶段经历何种演变,其目标与目的性是一致的:探索人类语言知识的本质、起源和用途。然而,语料库语言学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研究方法,与其他语言理论如转换生成语法相比既不是一种语言理论也不是语言学一个独立分支,它对语言的研究同样有着很深的影响。
二、转换生成语言学与语料库语言学之区别
(一)哲学基础
1959年乔姆斯基之论文《对斯金纳的言语行为的回顾》的发表对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认为动物行为的实验研究缺乏“解释的充分性”,“反应说”在诠释人类语言行为更显得肤浅。因此,他首次提出:人类与生俱来的语言内在知识是对人类语言创造性理解的必备条件。人类有能力理解并使用无限的句子,能将符合语法的句子和不符合语法的句子以及产生歧义的语言鉴别开来。乔姆斯基认为“由于语言植根于大脑,语言具备物理和生物子结构,大脑图式控制语言习得”。他的观点表明了唯心论在语言和句法的自治性、生成特点、普遍语法中的体现。另外,乔姆斯基继承了传统的唯理论,认真研究了笛卡尔的作品并在其自己的作品中也探索了理性主义框架,直到60年代形成了他自己的语言学理论。从1757年到1965年期间,乔姆斯基将语言学方向从经验主义转变到理性主义,用他自己的话可以证实这一点:“Any natural corpus will be skewed. ... no more than a mere list”
然而,语料库语言学是20世纪80年代新兴的一门学科,重点研究文本的收集、存储、处理和统计分析,旨在借助于大规模客观真实的语言证据的语料库进行语言研究,并指导处理自然语言的语言系统发展。在过去几年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研究基金的增长,汉语语料库正在构建。然而,在语料库语言学研究和实用方面我国已列入世界前沿。语料库语言学在欧洲已成为语言学一大分支主流。
(二)研究方法
1.转换生成语法:假说演绎法。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学是语言的科学,语言调查是在一个科学的范式下开展,在这种模式下,演绎法比归纳法更好。乔姆斯基恢复了笛卡尔和洪堡的理性主义观点,假设语言习得是生物程序,无数的语言是单一主题的各种变化。他假设语言通过语言能力的实现出现在儿童大脑,开始于被称作为普遍语法的最初阶段,经过一系列中间阶段S1,S2,S3…,最后达到一个稳定阶段SS。换言之,人类语言是一种遗传性的天赋。先天比后天更重要,语言输入只有为了激活语言习得装置才显得有必要。半个世纪以来,乔姆斯基和他的追随者们一直致力于研究关于语言本质的解释性假说,他的理论从“第一语言模式”发展到近来的“最简方案”,所有这些修正理论都逐步接近其目标――去发现语言的内部机制,进一步发现大脑机制。另外,乔姆斯基使用假说演绎法,从两个层面展开:(1)语言学家对关于语言结构的假说进行了规定(2)每一个这样的语法都是基于普通语言理论的一个假设。
2.语料库语言学:基于语料的研究方法。根据语言学和语音学词典,语料库是语言数据的集合,或书面文本或带有录音数据的转录本,这些都可以作为语言描述的起点或验证语言假说的一种手段和一个自然发生的语言文本的集合。因此,语料库是一个对用以进行语言分析的真实语言系统的、计算机化的收集。 基于这一定义,语料库语言学是通过自然发生的语言样本对语言进行研究,通常用计算机上专门的软件程序进行分析。它处理语言研究中语料库使用的原则和实践,验证语言假说,例如,通过对语料库数据的处理来确定某一特定的声音、词、句法结构的用法差异程度,是改善结构描述和语言使用及各种应用的一种证据来源。语料库是一个大型的机器可读的语言数据的集合,有各种各样的语料库类型,相当多的语料可用于研究。根据肯尼迪,基于语料库的研究通常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步骤:1)自动从语料库提取语言数据;2)主要通过统计程序进行输出处理;3)验证并解释这种处理的数据。
因此,语料库语言学是一种获取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而不是一种语言理论,更不是如与社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同等的语言学的一个独立分支。目前,计算机语料库可以存储数百万的有声话语,可以通过标记和检索程序的使用来分析其特性。
三、结论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对比,不难看出,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从唯心和唯理主义角度出发,以理想的语言使用者为研究对象,注重言语能力(理想的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规则方面的知识)。他认为,语言是先天智力能力,他恢复了天赋观念,证明了我们很大一部分知识是由基因决定的。然而,语料库语言学从实证角度出发,以语言的复杂性或变异性作为其研究特点,强调言语行为(语言知识在语言交际中的实现),把语言看作是一种社会现象,证明语言因对同一对象有着不同的表达而使语言有差异。总之,转换生成语言学和语料库语言学对现代语言学的研究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乔姆斯基.语言与心智[M].北京:中国人名大学出版社,2009(3):109
[2]肯尼迪.语料库语言学入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65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18
汉语语言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英语也一样。在教学某一话题的英语文本时,常常会遇到多种表达形式,其实所涉及的也就是英语语言信息的相互转换问题。事实上,英语中有许多相似的知识点,有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有的可以互换,有的却只适合于特定的场合。[1] 学生如果能够理解、驾驭意思相同的英语语言的多种表达方式,即英语语言信息的自由转换,那么英语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多数就能迎刃而解了。在英语测试中,无论是完形填空、阅读理解,还是任务型阅读等,其测试目标之一就是检查学生对英语语言信息转换的掌握水平及驾驭能力。
语法大家张道真指出:“如果我们知道一个结构还能转换成其他什么结构,我们就能更好地掌握最地道的表达方法,慢慢摆脱汉语的影响。”“当然两个句子的意思绝对相同的时候是很少的,但是如果我们知道哪些结构可以互相转换,意思上不发生过大的差异,我们使用语言就会更灵活一些;同样由于一个意思我们能有几种表达方法,因而选择最合适的结构,我们使用语言也就会更精确一些。”[2]
二、高中英语信息转换的类别
进入高中以后,学生需要掌握的英语词汇量越来越大,所学语言句式也越来越丰富,因而可供信息转换的语言材料也就越来越多。那么英语中的语言信息转换形式有哪些呢?经过教学实践分析,笔者将之分为六类,即句式之间的信息转换、短语之间的信息转换、单词之间的信息转换、单词与短语之间的信息转换、单词与句子之间的信息转换、短语与句子之间的信息转换。
(一)句式之间的信息转换
有些句式之间之所以能够相互转换,是因为它们虽然表达形式不同,但所表达的意思相同或相近。例如:
There is no point in doing sth.可转换为It is useless doing sth.
It is said that sb.has done...可转换为Sb.is said to have done...或People said that sb.has done...
It took me two hours to write this article.可转换为I spent two hours writing this article.或Writing this article cost me two hours.
(二)短语之间的信息转换
英语不仅单词海量,而且短语也富足,这就为多种表达提供了先天的便利。下面从教材中摘取若干例子。
Tomorrow we are off to another museum in Amsterdam.画线部分可替换为will leave for、are leaving for、are going to.
Unfortunately,although van Gogh committed his whole being to painting,he received little reward for his effort.画线部分可替换为devoted himself to.
(三)单词之间的信息转换
许多英语单词具有多种词性,意域也甚为广泛。英语单词不仅同词性之间可以相互转换,不同词性的单词之间也可以相互转换。词汇越丰富,语言表达起来也就越有层次、越有风采。
1.相同词性的单词之间的转换
英语中,词性、词义都相同或相近的单词非常多。例如:
Near the house where Picasso was born is a museum full of his art.画线部分可替换为lies.
2.不同词性的单词之间的转换
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和句子结构,通过改变相关单词的词性与词形,也可以表达出相同或相近的语言意义。例如:
Even though the 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has only existed a short time,it has a good reputation worldwide.可转换为Even though the 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has not been in existence for long,it has a good reputation worldwide.
3.非谓语动词之间的转换
begin、start、like、continue等单词,其后跟不定式或动名词时,在某些情况下意思是一样的。例如:
They are both good artists,and I’m thinking about starting painting myself after I get back.画线部分可替换为to paint.
(四)单词与短语之间的信息转换
英语语言信息转换不只限于以上三种。单词与短语或词组之间也可以进行信息转换,大大增加了语言表达的丰富性。例如:
Today,van Gogh’s paintings are worth upwards of millions of dollars each.可转换为Today, van Gogh’s paintings cost over millions of dollars each.
Besides the works of da Vinci, the Louvre Museum has more than 6,000 other European paintings, ranging from the 13th century to the 19th century.画线部分可替换为In addition to.
(五)单词与句子之间的信息转换
单词与句子之间也可以实现转换,且句意基本不变。例如:
My aunt really wants to see a painting of his called The Night Watch,which was painted in 1642.画线部分可替换为painted in 1642.
(六)短语与句子之间的信息转换
下面的例子中,画线部分都是定语,只是full of his art 是形容词短语作定语,而which/that is full of his art 是从句作定语,即定语从句。
Near the house where Picasso was born is a museum full of his art.画线部分可替换为which/that is full of his art.
由此可见,英语信息转换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英语语言的多种表达与灵活运用,经常进行英语语言信息转换的实例教学,进而强化学生的英语表达力度,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层次。
三、信息转换的题型与呈现方式
高中英语语言信息转换的常见题型为填空题型和给出首字母题型。常见的呈现方式,一是口头形式,二是书面形式。
口头形式最为“节俭”,在原生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口述英语导语,如“Which word can replace the word / the phrase...?”“Can you think of another word / phrase to replace the word / expression...?”等,要求学生即时思考、作答。这种口头形式的信息转换只适用于单词之间的信息转换或单词与词组之间的信息转换等,总之,是属于结构简单的信息转换。
如果是句式之间的信息转换,就得使用书面形式了。书面形式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即时板书,即教师当堂在黑板上板书句子,空出相关信息转换项,学生的思维要紧跟教师精心设计的信息转换题,即时思考、快速口答。在这种板书情况下,为了直观与节省时间,在不影响信息转换的前提下,教师可只板书可以相互转换的部分。例如,“Our festival is part of a large festival which applauds contemporary art”,教师可这样板书:applauds= 。同时教师用英语提问:“Four words.Can you solve it / work it out?”(答案:is in praise of。需要注意的是,原句中applauds在限制性定语从句中作谓语,因此在被转换为in praise of前,须加上系动词is,这样句子才算正确)然后,教师可根据学情进行必要的点拨与辨异。另一种书面形式是利用PPT课件。预先制作好PPT课件,在讲解Reading的过程中适时呈现、点拨与解读。在进行句子翻译教学时,利用PPT课件展示多样的信息转换更佳。例如,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出版的《 牛津高中英语 》模块3第93页D2中的第7小题是“到18岁时,他已经游历了欧洲大多数的国家(by the time)”。显然,题目的用意是要考查学生能否正确运用短语by the time,以及能否正确运用一般过去时及过去完成时。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译文是“By the time he was eighteen years old,he had travelled to most of the countries in Europe.”。实际上,表示游历、旅游的说法有很多种。除了教参所给的参考译文,就高中生来讲,还有许多可能的译法或表达法,下面仅列出几例。
By the time he was eighteen,he had travelled to most European countries.
By the time he was eighteen,he had made travels to most European countries.
By the time he was 18 years old,he had visited most of the countries in Europe.
By the time he was 18 years old,he had toured most European countries.
By the time he was eighteen years old,he had been to most of the countries in Europe.
教师可将不同译法及相关语块制作成PPT课件,教学时可逐句向学生展示,最好是每次呈现相近的两个句子,让学生发现其细微的变换关系。虽然句子很多,但通过PPT课件展示,用时很短,且通过改变关键词的颜色来强化语言输入,网化已有知识,教学效果必定很好。
对书面表达中的信息进行转换做起来则更加容易,因为只要表达出相近的意思就行了。英语语言信息转换的异曲同工之妙,在教学书面表达时表现得更为明显些。根据所给话题,我们可将书面表达分为三节,每节写三四句。每句都有多种可能的信息转换形式,从多种形式中任意选出一种,最终组成书面表达,就能大大降低与他人雷同的可能性。因篇幅原因,此处不再赘述书面表达中信息转换的应用实例。
四、结束语
课堂上经常采取英语语言信息转换教学,不仅充分体现了教师渊博的学识与精湛的教学技艺,还能使课堂生机盎然,使学生在巩固所学词汇及语法知识、享受信息转换的同时,也陶醉于语言的多变与润泽,这是因为教师活化了教材,活化了语言,创新了课堂。英语信息转换,其效妙不可言!
(作者单位:丰县民族中学,江苏 丰县,221700)
参考文献:
【关键词】习语转换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8-0010-02
一 引言
我们知道汉语语言博大精深,同样,英语语言也丰富多彩。两种都是高度发达的语言,因而都拥有大量的习语。习语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大多具有鲜明的形象,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习语的使用使语言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但由于中英两国人民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不同,加上英汉两种语言在语义、语法结构、修辞特点及表达方式上有很大差异,有些习语的运用给人的联想和感受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因此,习语翻译的好坏对整个译文的含义和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如何处理习语是翻译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 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指在英汉转换中保留原来的形象和喻体。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意义和色彩完全对等的习语是不多见的,很多带有强烈的政治意义,明显的西方民主、地方、历史色彩的习语也采用了直译法。用这种方法处理习语,把西方习语移植到汉语中来,可以充分传播原语的文化,扩大读者的知识,而且可以更好地促进和丰富文化交流。例如,英语中的black horse(黑马)的典故出自英国作家本杰明·狄斯雷利的小说《年轻的公爵》。小说描写了一场赛马。比赛时,训练有素的良种马一直遥遥领先,不料快到终点时,一匹从未引人注意过的黑马却如离弦之箭冲过看台夺得冠军。从此“黑马”一词不胫而走,用来形容异军突起,爆出冷门的实力难测的竞争者。类似的习语还有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be in the same boat(同舟共济),armed to the teeth(武装到牙齿)等。
三 替换喻体
替换喻体的处理方法类似于直译但不同于直译。替换喻体是指在译语中找到一个与原语中大体作用相同的形象比喻来替换习语。一般来说,当原语中喻体不为外国读者所熟悉或难以理解时,可以考虑用此种方法。例如,英语中有一个习语“drink like a fish”。英国是一个岛国,当地居民最早以航海打渔为生,所以对鱼非常熟悉,认为鱼的数量是无可比拟的,如果一个人善饮的话,英国人会形容他“drink like a fish”。对之相应的汉语恐怕只能是“牛饮”。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传统中国人在耕作时多使用牛,理解牛善饮的中国人有了与英语习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却寓意相同的“牛饮”。与之相反,中国人喜欢用雨后春笋来形容事物的迅速发展和大量产生。如果对一个英国人说“Big cities are increasing like bamboos in China”,他一定会大惑不解,因为英国没有竹子,甚至连“bamboo”都是外来词,自然不能理解雨后春笋是什么样子了。相应地,英语中的“mushroom”表达了相同的含义,因此,此句应改为:Big cities are mushrooming in China。类似对应的习语还很多。例如:teach a fish to swim(班门弄斧);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a black sheep 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are half a boy;three boys are no boy at all(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四 意译
有一些原语中的习语无法直译,否则会使得读者一头雾水,无法理解。在原语中找不到与其对应的形象时,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例如,习语“born with silver spoon in one’s mouth”若译成“口含银匙出生”就不好理解,因为中国人不太懂西方风俗,而译成“出身豪门”就一目了然了。又如,习语“take French leave”,若译成“像法国人那样离开”会让读者感到莫名其妙。原来这则习语源于法国人的习俗,16、17世纪时,法国人出席宴会不向主人辞别就擅自离开,显得不懂礼貌。从此,“take French leave”流传开来,意指不辞而别,类似需要意译的一些习语还有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You can not eat your cake and have it.(世事两难全),bury one’s head in the sand(无视事实)等。
五 直译加注释
英汉比喻中有些民族文化特色很浓,用直译、替换或意译都不是很恰当,但又有必要保留原喻体的民族文化特色,特别是那些涉及地名、人名、历史故事、典故的翻译,往往需要说明它的历史背景和出处以后,才能充分表达它的意义。遇到这种情况时,最好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例如,中国人对“东施效颦”这一典故非常熟悉,若把此成语译成“Tung shih imitating His shih”,会让外国人摸不着头脑,意译成“imitating others”也不妥当,这样原文中的民族形象和文化色彩荡然无存,无益于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传播与交流,因此,比较妥当的方法是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Tung shih imitating His shih (His 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 Tung shih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little frown that made His shih captivating but produced the opposite result.)”
这样就使读者一目了然。直译加注释可以充当文化传播的桥梁。而且,随着被译成外文的文学作品逐渐增多,读者对于异域文化的认识日益加深,他们愈加渴望了解异域文化,经典文学作品和各类作品中的习语翻译就是文化交流的途径之一。因此,译者可以在习语翻译中尽量反映文化背景,经过若干年的文化交流,读者通过阅读熟悉了习语典故,便可不加注释。如Aladdin’s lamp(阿拉丁的神灯),表示能满足人的一切愿望的东西;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表示后患无穷。这些习语已经成为丰富汉语语言的多彩部分,不用注释,人们也知其来历并且用之恰当。
六 结束语
在具体的翻译中能否处理好文化差异和保留原文的形象特点是翻译成功的关键。当然,翻译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读者接受异域文化的过程是动态的,译者的翻译过程也应该是变化发展的。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习语的直译或直译加注释可能会成为主要手段,因为这样有助于传播原文化,有助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扩大读者的视野。
参考文献
[1]王俊梅.浅析英语翻译中的误区——习语[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3)
[2]郑春华.从文化差异看英汉习语的翻译[J].考试周刊,2010(38)
[关键词]数学语言;转换;概念;分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8-0039-02
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他们把数学语言进行转换、内化和运用的过程。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概念形成的不同阶段灵活转换数学语言,促进学生提高语言转换的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一、在文字语言转换为符号语言中引入概念
概念引入是学生感知概念的初始阶段。引入新概念时,教师要用它的前概念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分数是小学数学的核心概念,它的前概念是除法的意义,根据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化手段,借助直观模型(如面积模型、数线模型等),让学生感知如何表示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的结果,体会分数表示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平均分”是分数产生的根源,表示“一半”的大小是分数产生的内需。引入概念时,教师用文字语言“一半”引导学生操作,让学生充分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课始,教师先抓住文字语言“一半”在操作中的含义,创设小明想把所带物品(有8个奶片、4瓶牛奶、1块比萨饼、1张正方形彩纸)分“一半”给小红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分出它们的“一半”。
学生用动作诠释了“一半”的含义――把物品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们的“一半”。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初步感知分数既可以表示多个物品的一半( 8个奶片的一半是4个,反过来4个奶片是8个奶片的一半),也可以是一个物品的一半。紧接着,一个物体的“一半”的大小如何用一个新的数表示呢?有的学生用[2][1][1] (2分成1和1)表示;有的学生用2|1表示;有的学生用表示;有的学生用表示……学生思维角度不同,反映了分数既可以作为过程性操作的分数(把“1”看作 “2”,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1),也可以作为一个结果的分数2|1、、。分数作为结果,表征形式上不同,但意义一致――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把“关系”意义作为认识分数的逻辑起点,避免学生形成个(量)等同于(比率)的“糊涂”认识。把文字语言表达的“一半”借助动作表征转换为符号语言“”,能有效帮助学生实现概念感知阶段的初步抽象。
二、在符号语言转换为图表语言中形成概念
概念形成阶段是学生的学习重点,也是学生思维过程中最复杂的部分。概念形成不但要学生从许多事物和情境中抽象并概括出它们的共同特征,而且需要学生能辨e与概念不相关的非本质特征。学生在抽象概括的过程中,需要把符号语言转换成图表语言,借助于图形语言的直观性凸显概念的本质特征。
认识的意义时,教师先提出问题:“谁还能想到什么物体的‘一半’?”引导学生先在头脑中建立具象,再提供各种材料(图形、实物)让学生选择,然后带领学生建构“”的现实意义:有的学生选择“切”出实物的“一半”;有的学生选择用图形“对折”出“一半”;有的学生选择在纸上“画”出“一半”……尽管方法不同,但学生在语言转换过程中都反映了“一半”的本质――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接下来,让学生尝试“用图形说话”,结合图形与操作过程解释“”的实际意义,说出其中的“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为什么折法不同,每一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但结果都可以用‘’表示?”“为什么所选材料不同,创造的方式也不同,但都可以创造出?”最后,教师拿出一个胡萝卜,并将其从中间一分为二,问学生“是否每份都可以用表示”,突出平均分物体的大小所指向的模型意义,有助于学生在反思中识别分数意义的本质特征。
学生在实物操作中的“切”“折”“画”等过程就是把符号语言“”转换成图形语言的过程。这种转换,不但符合学生思维直观性的特征,而且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通过动作表征,学生能真正找出分数的图示意义;及时追问和引导,有利于学生在反思中把握知识本质;适时应用图形语言进行反例矫正,有助于学生澄清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混淆;非概念图形语言与概念图形语言的比较,有助于凸现概念的本质属性――分数与所分材料和形式无关,但和平均分的份数有关。
三、在图表语言转换为符号语言中深化概念
概念深化是指从已获得的概念中能够联想出与之有联系的新概念,可以是表征形式上的联系,也可以是操作方法上的联系,还可以是本质意义上的联系。分数对小学生而言是学习中的难点:一方面因为分数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少,学生缺少相关生活经验;另一方面是因为整数运算是数“1”的累加(减),数的组成规则是“满十进一”,而分数由于“平均分”的份数不同,计数单位也不同,学生无法把整数计数规则顺利迁移到分数认识中,造成认知困难。因此,教师要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把图表语言转换为符号语言,使学生体会分数概念的另一层意义――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n份,其中的每一份用分数表示就是。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创造分数。有的学生对折一条毛线创造出,有的学生将长方形纸对折两次,创造了它的,也有的学生选择圆形纸片创造出它的……不同分数的产生,帮助学生初步内化了分数与平均分成的份数之间的关系。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把1个物体平均分以后,表示其中每一份的数都比1小、比0大。在此基础上,当学生说出一个分数后,教师随即从图上找出对应的分母和分子,帮助学生认识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其中的一份,分数整体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与其中一份之间的关系。最后,教师出示一组图形(如下图),要求学生用分数表示涂色的部分。
学生通过创造分数,从认识“”的过程获得操作的方法和表征形式的经验,从而培养了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把直条图变成一条线段,并在线段上标出对应位置的分数的过程就是把图表语言转换为符号语言的过程。学生从认识直条图中的“1”开始,依次认识更多的分数,直观感知每个分数与整体的关系――把直条图“1”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把平均分成2份相当于把整体平均分成4份……以此类推,学生能逐渐掌握分数之间的大小关系:直条图变成一条线段,线段上每个点都可以对应一个分数,一直平分下去,直至趋近0……用图形语言解释符号语言,能使抽象符号语言变得直观、具体,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分数的“量”感,促进学生对分数的整体认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分数概念的本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