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技术评课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各市、杨凌示范区考试管理中心(招生办),西安市教育考试中心:
为做好2017年陕西高中信息技术科目学业水平考试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报考对象
具有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籍的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毕业生和社会人员。
二、报考办法
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必须在其学籍所在中学报考。往届生以及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毕业生和社会人员,在其户籍所在县(区)考试管理中心(招生办)指定的地点报考。报名时间由各县(区)或中学自行确定。
三、命题及考试
试题由各中学依据省考试管理中心编写的《2009年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信息技术学科说明》自行命制。各校可结合实际自行确定考试时间及考试方式,并做好考试的组织实施和成绩等第评定工作。等第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种,60分以上(含60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评价;评价体系
一、传统信息技术的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研究课程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由于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体系的“缺乏”“缺失”和“缺陷”三个方面的问题,影响了评价的科学性,也影响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
1.教育本质功能的缺乏
(1)学校教育的本质功能在于“教书育人”,所谓“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心灵接受洗涤,既铸才更铸魂。而只“教”不育则是仅完成了一半。教师的神圣职责不仅是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他们做人的道理。(2)传统评价很容易滑向极端,只重视语、数、外等与高考相关科目的教学和评价,而轻视音、体、美、信息技术等小学科的教学和评价。
2.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升学率的指挥棒有两端,一头是狼牙棒,一头是胡萝卜。这根棒抓在老师手上,学生成了学习的奴隶、分数的奴隶。你听话,就给你胡萝卜,你不听话,就用这传统评价的狼牙棒,打得你皮开肉绽。在升学率的指挥棒下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从而也违背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这样的学生到了社会上,不能成为一种积极的因素,而会成为一种消极因素。
3.传统评价尺度的缺陷
传统评价将所有学生放在同一评价尺度上相互比较,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性,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违背了“多元智能”理论。
总之,传统信息技术的课程评价体系,内容单一、形式呆板。只重视总结性结果,忽视过程,方法机械,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身心状况和个性特征,严重挫伤学生要求上进的积极性,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身心状况和个性特征。它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尊重教师的劳动,有劳动歧视之嫌。
二、新课程改革思想指导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新理念
新世纪之初,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在此次课程改革中首先提出了课程理念对原有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的观念超越,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三、现行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式
1.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教师对学生上课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要及时记录,如学生是否积极主动,是否提出了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是否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是否帮助同学共同提高等。形成性评价可采用描述、等级评定或评分等评价记录方式。无论何种方式,都应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
2.实践能力考查
实践能力考查要选用可操作性的题目,不要让学生望而生畏。考查时要明确任务,既要考查动手技巧,又要考查内容的科学性和形式的灵活性,要充分体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无纸化”考试
所谓的“无纸化”考试其实就是利用计算机编制一个大型的试题库,每次考试从中随机抽取试题,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在计算机上答题,然后由计算机自动评分。最初,“无纸化”考试不过是传统考试的简单升级,它考查的仍旧不过是一些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而已。由于信息技术课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所以在现行的很多考试中又增加了上机操作能力考核部分,如Word排版、Excel表格处理、Flas制作等。
4.作品考试
所谓的作品考试就是要求学生使用计算机创作一个多媒体作品的考试方式。这类考试一般开卷进行且往往没有统一的命题,只有范围与评定标准,学生在规定的日期前自己动手收集资料和素材后,要么在一个限定的时间内在学校机房统一完成作品并存盘,要么自己课后完成作品存在移动盘上交给老师。我在教学实践中就进行了多次这样的考试,一次是要求学生使用Word制作一张图文并茂的板报,一次是要学生使用cooledit合成一首配乐诗朗诵,还有一次是要学生使用Flash创作一个小动画,这几次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四、实施评价过程的体会
课程评价作为教学中的激励导向,不仅要服务于教学中的教,更要服务于教学中的学;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全面信息能力评价的结果,更要注重评价过程对学生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激励作用。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本身就是一个发展中的问题,所以我们应以客观、科学、发展的观点去审视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科学地、发展地、全面地、多元地对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1]董玉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 Moodle平台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教育设计
Moodle是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模块化对象动态学习情境)的简称。它是一种开源、免费且功能强大的课程管理系统,以其教学方式生动、课程内容丰富的特点,迅速成为教师建设课程学习平台的理想选择。引入Moodle平台,并结合电子教室管理软件,能改善课堂教学环境,打造信息技术高效课堂,优化教学效果。
一、Moodle平台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优势
首先,Moodle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平台能以各类软件,比如文本文件、PowerPoint、音频文件等为载体,为学生提供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于一体的教学资源。学生感受到来自视听觉的刺激,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Moodle平台模块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自由组合,也可以将教师所需要的有关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资源整合到Moodle相应模块中,有效地实现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还可以保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今后教学所用,作为后来教师教学的参考。再次,Moodle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平台有利于学生与学生、教师间的交流与协作。学生在平台上不仅可以学习课本知识、下载相关资源,而且可以在课程学习平台上与同学协作完成某些任务。Moodle平台搭载了聊天室、讨论区模块,成员之间可以共同讨论,完成学习任务。最后,Moodle平台具有很好的学习评价功能,不仅能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学生也可以查看上传的成果,进行互相评价。此功能可以记录每名学生登录次数、在线时间及阶段性学习报告等,便于教师根据追踪结果,为每名学习者安排个别化的学习资料和活动。
综上所述,Moodle课程管理平台是拥有全新教育理念,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工具,它具有组织、呈现、跟踪、管理和评价整个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的功能,所以选择此平台进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能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学以及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
二、Moodle平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流程
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及实践经验,笔者总结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设计流程方案。1、整体设计。按照Moodle设计要求,安装要简便,且能支持多种类别的课程,更应重视整个系统的安全性。教学应用平台的界面设计应贴近高中生,具有简单、高效等特点。可选一台CPU为3.0GHz、硬盘容量为500G的计算机作为服务器,运用win7系统操作系统。2、网站管理。Moodle平台的管理工作是由初始设置的管理员负责,管理员可以添加多种网站颜色、字体、版面等。用户进入平台后,可选择字体、颜色等,拥有自己风格的界面。3、用户管理。为注册用户建立一套系统的在线档案,记录学习者登录时间及学习次数,如果未登录时间过长,管理员可以通过相关记录取消其注册信息。设定独立的登录密码,并通过安装验证插件,支持验证机制,保障用户隐私。4、课程管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分为两个子课程:信息技术基础算法和程序设计。为使用户有不同体验,课程版式可设置不同呈现版式、课程活动等,同时提供论坛、日志、测验等文件下载。5、任务模块。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每个模块编成任务模式,每个任务都有完成期限和等级。设置作业提交时间,迟交或不交作业,系统会自动进行统计,发送至教师的客户端,使教师可以对学习过程进行实时监控。6、聊天室及论坛模块。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聊天室进行流畅、同步的文本交流,也可以通过论坛发帖的形式向教师和同学求助。 7、检测模块。Moodle平台提供检验模块,对用户操作及管理措施进行检测,如果操作出错,将会发送错误报告,从而提高用户的操作技巧,保障平台的安全使用。
结论:近年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已卓见成效,但是如何将其真正地融入高中教育却一直处于瓶颈。Moodle平台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拟合度高、交互性强,将会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道路。
参 考 文 献
[1]夏清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与分析[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24):9.
【关键词】新课标 信息技术课 课堂教学 教学评价
一、引言
2001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显然,信息技术课被纳入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且《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将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定位为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其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实践中,把握技术文化要素,体验信息文化,提升信息素养。这给我们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传统评价方式外,还要求有一个更加合理、公正、公平的评价体系。
二、新课标下课堂教学评价与传统教学评价的基本差异
课堂教学评价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相应的手段,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诸因素及发展变化所进行的价值判断。笔者通过分析发现,新课标下课堂教学评价与传统教学评价存在以下差异。
传统教学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选拔与评优的功能,忽视评价的帮助与激励的功能;重学科学业成绩评价,轻综合能力评价;强调统一的标准,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对结果的评价,轻视对过程的评价;重测试性评价,轻非测试性评价;过分依赖于纸笔测验,追求客观性和标准化;将评价与常规教育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学生处于被动接受评价的地位。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强调评价的改进和激励的功能,弱化甄别、选拔与评优的功能;其着眼于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特别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发展;强调其既要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又要反映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将测试性评价和非测试性评价有机地结合;强调应针对评价对象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简便易行的评价方式,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将评价和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强调要客观地反映和鉴别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强调要重视评价对象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评价成为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积极的交互过程。
三、新课标下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
1.课堂教学目标是否体现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根本宗旨。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素质培养,自控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和发展潜力培养等,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的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与人交往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2.课堂教学内容的选取是否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学习实际,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3.课堂教学环节安排是否符合学生情况。新课标要求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并能体现出学生的自主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不是事先安排好并固定不变的,教师要注意观察、评价,及时反馈,根据反馈信息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环节。
4.课堂教学气氛是否宽松、民主、平等、和谐。新课标要求学生的人格受到尊重,学生的讨论、回答、质疑能得到鼓励,学习进程张弛有度。课堂气氛活跃但又有序,师生、生生交流平等、积极。师生兴趣浓厚,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学生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5.课堂教学中是否合理使用了评价标准。新课标要求根据每一次的评价对象、评价目的的不同,对评价标准进行适当调整。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只是教师教学的目标。
四、合理选择教学评价方法,完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由于很多文献都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方法进行详细研究,笔者在这里就不再赘述。在新课标下的教学中,由于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丰富性、方式的多样性和成果的新颖性,其评价就必然具有多元化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开展诸如学生现场观察、档案袋、成长记录、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等活动,系统客观地观察和记录学生在学习中的真实表现,也可以设置特定的项目或任务来引发学生某种特定的行为,搜集有价值的评价信息。
此外,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评价时必须既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有进步,也应认为他的学习是有收获的,是成功的。为此,教师要全方位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仔细观察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的程度,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表现出的情感和价值观,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表现。
五、结束语
总之,有效地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和方法都依赖于教学的各个层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学和课堂评价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多方面的角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最终帮助他们展现所学的知识和发展自己的能力,使课堂成为评价的主要场所,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评价过程中,都得到及时的反馈,从而真正实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吕张号.课改形势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探究[J].科技信息,2007,(34).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 兴趣 能力 方法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以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基本的技能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有其特殊性。表现在:①它要求学校要有一定数量的计算机和专门的教室、以便于教学管理;②它是一门重理论更重实际操作的学科;③它包含内容丰富,涉及面广;④课时安排少,间隔周期长。每个学生自己每周实际上机操作时间有限。这就对教师的课堂组织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关于计算机的一般的知识性的讲授比较枯燥。如果采取“满堂灌”然后让学生自己背的话,那么信息技术课就失去了它原先的色彩,从而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失去兴趣。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遵循学生兴趣发展规律,努力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使学生能以饱满的情绪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那么如何才能将课上得生动,使学生增强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果教师把信息技术的抽象的,难理解的内容做成多媒体课件,与学生平时生活中相近的事物作为对照,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进入学习的佳境。但做一个多媒体课件并不容易,一个课件要凝聚教师的教育思想,业务水平和现代教育技术操作的基本功,所以说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是好的,这种影响促使教师去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教育技术,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同样也影响了学生,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求知领域,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既发展形象思维,也发展了抽象思维,学习当然就变得轻松。
2.要寓娱乐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课程的好多内容,除了多做练习没有别的方法。比如在进行鼠标练习的教学中,教师只进行简单的演示,而后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利用“纸牌”、“扫雷”游戏进行练习,让学生在玩中练、练中玩,给他们充分的动手实践时间,教师再进行小结并表扬这些同学,使他们有一种自己成功获得知识的喜悦感和自豪感。这样本来很枯燥的练习也对他们有了很大的吸引力,练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3.运用形象的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适当运用一些形象化的语言,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网络时,关于域名和IP地址,我们可以这样举例:世界上的人很多,我们可以通过名字和身份证号两种途径来区分,但是,身份证号太难记了,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用名字来指定某人。网络中的计算机也一样,为了区分,他们也有“名字”——我们称之为域名,同样他们也有自己的“身份证号”——IP地址,IP地址可以唯一的指定世界上的一台计算机,但是记住它不太容易,所以我们只用域名来指定网络中的计算机。这样,学生们很轻松的就揭去了域名、IP地址的神秘面纱。
4.实行示范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
中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对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特别注意,在有意无意间模仿老师的行为。这种优势在信息技术的一些实践性的内容时如能因势利导,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操作,在操作中体会教师讲的操作知识,得到自己实践论证的喜悦,那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到Word表格时,教师先示范在Word中如何编辑一个表格,然后再对表格进行边框及底纹的一些艺术修饰,学生觉得这样制成的表格很好看,也想自己试试,在这样的气氛中,让学生自己编辑一份他们比较熟悉的课程表,并对课程表进行一些边框和底纹的修饰,也给文字加颜色等,在他们练习时教师在机房巡回,给碰上问题的学生给予指导,在指导时要不怕麻烦、不厌其烦的给学生讲解、示范,以满足各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进而达到个性的发展。对好的学生,提供方便,放手让他们自己钻研下去。在练习结束时,可以把他们中编辑速度最快,版面最美观的作品通过多媒体网络的功能,播放给全班同学观看。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5.反馈学习结果,正确评价学生
利用反馈,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会对学习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热情。如果教师再在此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学习行为的评价,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评价时要注意,表扬、鼓励比批评、指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然表扬与批评时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及学生的个性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如对较优秀的学生,不能是一味的表扬,适当的给予一些批评,指出一些不注意的小节,可能对他的学习更有效果,而对于后进的学生,老师的赞许会更有效。对自信心差的学生则应多鼓励、表扬,而对过于自负的学生,则应提出更多的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中学信息技术知识虽然不复杂,但要上好这一门课并不容易,特别是农村中学,要上好这门课必须要掌握更多的多媒体技术、教学方式,才能使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同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设计好的教学方法使单一的练习成为有趣的活动,更要启发学生在实践中创新思维,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