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术教学实践

美术教学实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术教学实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美术教学实践

美术教学实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美术;欣赏教学;实践探究

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多个视角认识美术,从美术学习中感悟生活,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理解美术正常意蕴和内涵。老师在教学中要发挥引导作用,带领学生对优秀美术作品展开评价,在欣赏中体会到创作者的情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生活经历,进而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

一、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学校增设了美术欣赏教学这一内容,实践教学中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了,但是在实践中也存在不如意的地方,以下将对欣赏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欣赏内容和学生年龄不符

很多美术老师认为欣赏教学理应让学生欣赏高雅的作品,难度越大的作品越具有欣赏价值。这种教学标准对学生来说很难,如果选用的作品和学生的当前学习能力和年龄与较大的差距,学生在欣赏中达不到教师的要求,无法自主理解欣赏内容,在学习中找不到如破口,长此以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下降,严重影响教学进度。

2.教学目标不明确

欣赏教学本事锻炼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在教学中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不能盲目教学。但是当前欣赏教学中目标不明确的情况时有发生,学生在学习中找不到重点,即使欣赏的再多也没有效果。在欣赏课中学到《中国玉器》,欣赏玉器是个难度较高的学习任务,很多学生欣赏后并没有理解本课的内容,当老师提出知识点后,学生回答不上来,因此要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事先上网对有名气的玉器进行了解,比较分析,学生会受益匪浅。

3.欣赏重点不突出

教学重点不突出是当前欣赏教学主要表现之一。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会涉及到创作背景,作者的经历以及年代等,在教学中老师将所有的内容都系统的介绍一遍,教学重点不明确,学生对每块知识都有大致的了解,每方面都略懂一些,但是仅了解大概内容,导致学生对整体知识的认识不明确,自身学习能力止步不前。

二、欣赏教学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针对当前美术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求美术老师从整体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多种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下将对初中美术欣赏教学实践进行分析。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何教学活动离不开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了达到理想的欣赏教学的效果,老师要发挥自身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欣赏教材,与学生产生共鸣。在欣赏课中学到《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学生容易看出作品中人物的职业、生活状况,感受到沉重、压抑的气氛,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收集伏尔加河的相关图片,收集当时人们生活状况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在图片和影像资料的帮助下对本课内容有更充分的了解。此类教学方法比单一书本教学效果好的多,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随之提升自身学习能力。

2.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当前欣赏教学的重要教学模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老师预设的情境,增加自身理解能力。分组教学是常见的情境教学方法之一,在欣赏教学中学到《清明上河图》,在教学中,老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个人,针对《清明上河图》的背景和人物特征进行探究,各个小组总结后在班级进行评比,在情境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同龄人间的沟通交流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3.扩展学生的欣赏空间

如果想让学生彻底理解欣赏教学的内容,必须让学生将自身想象力和作品本身要表达的内容结合起来,根据作品的内涵,发挥自身想象力,体会作品带来的广阔的空间。在欣赏教学中学到《格尔尼卡》,很多学生看到该作品第一感觉就是作品过于凌乱,很恐怖,老师要让学生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展开联想,让学生由小见大,将自身的体验迁移到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上,引导学生从作品的相关背景去欣赏,了解毕加索的创作背景、人生经历、爱好等增加对作品的理解。

结束语

初中欣赏教学实践是当前美术教学的重点,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需要老师以学生为主体,发挥自身引导作用,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目的,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准备符合学生欣赏力的作品,控制内容的难度,突出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丽娜,张志宇.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11,[J].100-102

美术教学实践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美术设计教学实践市场

在市场经济中,中职学校的美术教育既要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又要适应市场需求。职业学校美术教育应该定位于艺术设计教育,这更符合学校的实际,更有利于学生的就业与发展,同时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职学校应当怎样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美术设计人才。

一、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应当突出实践、技术和专业,开设的课程要适应一般企事业单位生产与服务的需要,也要适应市场对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中职美术专业学生应该具备使用美术设计技巧的综合能力、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处理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自我教育能力。随着政府对就业准入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推广,我国将由“学历社会”向“资格社会”转型。学历证书和资格证书并重,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又有利于其掌握操作技能。中职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考取美术设计师、室内设计师、软件操作员等证书,并为学生加入美术家协会、社会艺术团体等组织创造条件。因而,中职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市场广大中小企业和一般服务行业的一线设计岗位,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既有一定设计理论和设计技能,又有一定创新技术的实用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美术专业学生的市场意识

培养市场意识就是让学生根据当下市场的特点与需求,有目的地制定自己的发展目标。中职美术专业的学生要学会在生活中不断地发现美、创造美、设计美,找到自身专业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社会要求毕业生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这给学生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因此,大量学习社会实践本领成为中职学生的必然选择。培养市场意识能使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有清醒的认识,在压力下产生动力,灵活主动地运用自己和社会共同需要的美术设计知识。中职美术专业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美术基本功,还要有初步预判市场发展方向的能力,根据市场变化及时拓展和转换自身的发展方向。中职学校也要在紧跟市场的同时改进美术教学方法,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修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完整的知识结构、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广博的见识。

三、安排适应市场需求的美术教学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人才培养对教育环境的要求是不同的,学生应学会在市场条件下给自己定位。尽管美术设计从来就不是低技能的工作,但如今的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消费者对个性化设计的追求日益增加,对流水线批量生产的产品需求不断下降,行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说,中职美术毕业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具有沟通、营销、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市场固然需要设计方面的精英,但更需要实践能力强的各种美术设计人才,如动漫设计、游戏制作、会展设计、广告设计、服装设计制作、色彩搭配、工艺品设计与制作、包装设计、首饰设计、旅游纪念品设计、CI设计、多媒体及网页制作人才等。培养满足中小企业一般需求的艺术设计人员,正是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育的任务。因此,中职美术专业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增加透视、建筑设计、人体工程学、装饰材料学与构造学等课程的学习。同时,让学生参与更多的校内实践活动,如参与建设实验室、局部工程改造设计、墙体装饰与美化、亮化工程、园艺建设、布置会场与舞台设计等,并参与其他的专业设计活动(如焊接雕塑、工业产品造型、模具设计等),加强学生的美术设计实践能力。

四、搞好适应市场需求的实践环节

美术教学实践范文第3篇

一、农村高中美术教学问题分析

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都十分落后,严重影响了美术教学的有效性,素质教育成为一句空话,教师缺乏培训技能和技巧,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开展美术教学,自身并不重视艺术教育,更忽视素质教育和学生的情感教育。所以,农村高中美术教学出现的问题是:只重视美术公开课和比赛的质量,轻视一般教学的质量;只注重尖子生的艺术修养,对大部分学生的美术教学不重视;注重专业知识的培训,不重视普遍的审美能力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二、农村高中美术教学实践策略研究

(一)更新和改进美术课堂

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一起组成的信息传播活动。学生获取经验才是高质量的教学,是学生在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完成的。同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自己有想学习的心理,并且有持续下去的勇气,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意识地积极参与。我们要更新美术教学观念,激活美术课堂。

(二)深挖课程资源,丰富实践途径

对新生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没有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甚至说不出水彩画和油画的区别。大多数学生更是没有掌握美术的基本知识,连著名的中国和外国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品都一无所知。高中美术教学内容的要求更高,很少有初中课本一些存在连续性的内容。要是按照课本一步步地来教学,学生就会很难接受,教学任务也就很难完成。因此,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进行改革,美术教学要探索性地进行实践教学。

美术教学实践范文第4篇

关键词:美术 素描教学 教学方法

素描教学是美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素描历来是被作为“造型的精髓”、“绘画的根基”。在中专的素描教学实践中,笔者以为,搞好素描教学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找到每个学生学习素描的切入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素描训练过程中,构图、形体、结构、明暗、质感、空间感等是这门课的主要训练内容。素描这门课课时较长,易枯燥,需要长期的反复训练。但素描需要人真情实感的投入,只有真诚的热爱,才能触摸到艺术的灵魂进而迸发智慧的光芒。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呢?首先,开展作品欣赏教学。我们组织了优秀作品欣赏,特别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各种优秀素描作品的赏析。在欣赏的过程中,有同学问:“为什么这些素描作品有些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却作为艺术品流传呢?”我抓住这个契机,对同学讲述自己对素描的认识:

1.艺术家的素描往往是为创作服务的。在生活中有了认识,随之即兴一勾,看起来虽简单,实质是灵感火花的捕捉。比如拉裴尔见到一个认为很能代表圣母形象的青年妇女,恰巧手边又没有纸,就将其画在了一块薄煎饼上。他的圣母作品之所以传神,正是对生活的真正热爱与细心观察、勤奋实践的结果。

2.素描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画科,体现了画家不同的修养、气质。欣赏不同时期、不同画家的作品,没有千人一面的现象,好的素描作品都有独特的个性风格。比如,达芬奇的缜密细致,拉裴尔的优雅抒情,米开朗基罗的强悍以及强烈的生命张力,鲁本斯的性感,安格尔的含蓄、简洁及质感的表现,凡高澎湃的激情,毕加索旺盛的创造性等等。这些个性鲜明画家的素描作品,一方面体现了他们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也展现了素描艺术所特有的魅力。通过欣赏教学,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跃跃欲试。其次,进行教师即兴作品展示和示范。要使得学生产生兴趣,作为教师也要进入“状态”。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是要对艺术具有忘我的热情和不断探索的精神,这一点特别重要。二是心中要有一个至高的标准,这标准不是限制素描纸的大小、笔的种类,而是修养出的纯正品味。教师较好的水平和能力,能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出来,也会激起学生学习素描的浓厚兴趣。

二、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素描认识水平

一张画是反映作者作画时思维活动的过程、心理活动的过程、道德认识的提高过程。紧扣这些过程的每个环节,是指导绘画的关键。在学生作画的训练中,常常不自觉地用自己固有的思维方法学习,错误、混乱地表现对象,并麻木地进行下去,这一恶性循环的症状在哪里呢?其根本原因,就是对对象没有整体深入的认识、理解及全面的分析与把握。 没有对感受到的第一印象进行追踪和提炼。而只凭臆造,概念、机械地表现对象。对此问题,教师不能采用单纯地纠正、修改画面的方法,而应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去正确把握自己的思维方法,达到教学目的。比如:当发现学生的形不准时,不是直接指出,而是由学生谈谈作画时怎么想、怎么看和怎么画,启发学生回顾作画过程中的每一个思维环节,针对问题出现的原因,建立起学生正确的认识方法,给予学生相应的画面方法上的微观指导,使学生学会运用思维的方式去学习并指导自己的艺术实践。这样,学生就会少犯或不犯类似的错误。

三、采用多种训练手段,使他们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

1.素描因素分析法。首先,对学生在素描训练中遇到的各种因素如:形体、结构、透视、空间、色调,明暗等基本概念逐一进行理论的讲解,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各种因素间相互联系和所处的主次地位。如形体、结构等是物体内部最重要的方面,内在的结构形成了外在的形,形体与结构是不可分割的,是我们学习造型的关键,而色调、明暗等因素在我们观察物体时是生动的、丰富的,都是人凭直观感觉它们在光的作用下,起到增强形体感、质感和空间感的作用。让学生在思维上明确建立诸因素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具备思维上的概括能力。

2.移位、组合教学法。如改变光源的方向、物体的转向与移位、平面切割、触摸物体等,使学生对物象作全方位的观察、剖析,从中获取直观感受,以开拓原有的思维空间,达到对物象由表及里的全方位的观察和理解。物体移位、组合教学法是打破传统素描教学方法新的教学尝试。传统的方法是摆好实物的写生,有着或多或少的被动因素。教学中,我们采用随意布置的一组石膏几何模型静物,要求学生在想象中对它们进行重新移位组合,运用构图的形式规律,表达出一定的艺术情趣。在具体作画中,学生只能凭借眼前的实物获取一定的艺术信息,在沉思默想中形成有结构的意向,即创作构成有意识的主体空间。学生根据思维中形成的有结构的意象,运用具体的方法进行表现,在线条的使用和明暗色调的设计上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情感。学生在这种具有艺术情趣的体验中,能更好地保持学习素描的兴趣。

四、开展多种评价方法,巩固学生学习成果

1.教师激励性评价。“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正是教师的真正价值,也体现出教师在素描教学中评价所起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作为学生也迫切需要教师艺术观点明晰、修养深厚,既有独到见解、技法高超,又含兼容气度的好教师的及时的激励性评价。

2.学生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过程是认识思维提高的过程。这一个过程的客观与否,直接涉及到学生是否能够有长足的进步。同时,这也是一个学生自我“领悟”?到“艺术真谛”的过程。这种领悟多次地、不规律的到来,就会使学生对艺术本质的了解不断深化,学习效果事半功倍。“领悟”不是教师所能给予或替代的,而是学生自我努力、不断进行自我评价,艺术修养不断提高、人生境界不断升华的结果。

美术教学实践范文第5篇

关键词:4R教学;教学实践;认识

作为美术教育的实施者,我们应该明白:顺应当代中小学生美术心理及能力发展的规律,进一步凸显美术教育的独特价值,改进美术教学方法,改革美术教学评价方式,加强对美术课堂教学的支持力度,就能积极应对新的挑战。这其实和本人所理解的“4R”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如今,美术教育已渗透在包括创作、交流和认知在内的生活各领域之中。作为基层美术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学生学会在历史与未来之间从容穿行,通过学校美术课程,将传统的继承和新时代的创造结合起来,促使文化再生和民族复兴,并开创出一条通往世界的崭新道路。

一、基础与依据

我们知道,课标实验稿在美术课堂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七点内容,包括: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探索各种生动有趣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教学手段及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这其实就是对“4R”教学的另外一种解读,为在美术课堂中开展“4R”教学实践,提升学校美术课堂新教学的理念提供了厚实的基础和依据。

二、“4R”解读和教学实践

“4R”之一:丰富性(Rich)。这种丰富性不仅体现在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上,还体现在教学过程无法预知的内容上。为了促使学生和教师产生转变和被转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对“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干扰性、不平衡性有所认识。因为它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情境的氛围,还丰富了教师处理这些不确定因素的经验。

工作在一线的教师都知道,预设的教学,在互动、对话的教学情境中,必然遭遇“不确定性”的伏击,教师必须认识到原定的教学设计受到“干扰”是正常的。正是这种必然的不确定性,补充、修正、完善了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教师如能很好地把教学中的意外事件转化为可利用因素,就会收到出乎原定任务之外的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具有积极意义。

其实不确定性、异常性、干扰性、不平衡性,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概念。由于学习时每个学生从知识到动机再到经验的差异性,在实施确定的目标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不同的生成性资源,这也就是课堂中的“不确定性”产生的根源。而异常性、干扰性、不平衡性则是不确定性产生的条件。

案例:《变迁中的家园》一课实录:一位美术教师在授课十多分钟的时候,一件糟糕的事情来了:突然停电!正在播放着的教学精彩片段视频卡壳,后面的课件自然是无法使用,教学计划和内容全部被打乱,眼看教学成果也将全部丧失!但突发事件展现了该教师的丰富经验。在听课教师及学生期盼担忧的眼神中,他在极短时间内重新构思了一个教案,课的衔接是那样的自然。他说:“大家所看到的视频是通过我的眼睛观察到的家园,现在就不看了,同学们觉得换成你的话,会选择什么样的角度或手法去拍?”学生纷纷举手。之后,他又尝试让“最后进”的学生站起来谈谈他眼中家园的变化,而不是仅仅让优秀生翘楚闪亮登场来为突发事件掩盖尴尬;尝试让学生谈论家园的美,而不是仅仅大张旗鼓地宣讲楼房如何如何的高耸,设施如何如何的先进。他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体会与感受说出来,大胆地去跟听课的老师交流,扩大了师生互动的范围。他真正是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分析:这种随机应变、灵活处理、化险为夷,比预先设计的教学效果还要好,更能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R”之二:回归性(Recursive)。这种“回归性反思”是人类通过与环境、他人、文化的反思性相互作用而形成自我感受的方式。它旨在发展组织、组合、探究、启发性地运用某物的能力。我们知道,美术教学中,一方面是美术知识、技能的传授,另一方面应该是让美术教学过程成为“一种能在广泛的情境中认识真善美的最直观、最有效、最轻松的直指内心的对话方式,能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以相关知识的广博深厚的文化浸染,能够真切地观照学生与美相关的生活世界”。

案例:以《对印的花纹》一课作关于使用回归性的思考。我们知道,人的思维主要有两种路径:一种是演绎,一种是归纳。对待这样的学习内容,以往的教学是习惯于利用大量范图展示来预防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总是“直接”解答,教师显得拘谨,学生没有思维。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以及教师提供的各种直观范图和演示活动的作用下,学生可能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从教育的意义看,学生在完成这种行为的过程中,却很少能够获得情趣和思维的激活,只是被动地、机械地完成一项工作而已。但是有一节公开课却打破了这个框架,教师上得生动自然而精彩。记录如下:授课教师采用了启发诱导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教学是由完成的对称性作品开始的,由此引入学生思考完成这件作品的方法是什么。其中一个女学生主动向全班同学介绍了方法,但是学生又提出了一些更为具体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教师没有急于回答,而是让学生尝试、制作,因为他知道学生的这些问题只是一些担忧,到底会不会出现,尚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又实时提出了这一课应该理解的一个知识点――对称。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将对称的知识向其他事物演绎,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掌握。这种形式就是对回归性的一种理解。

分析:这堂课的教学,教师始终扮演了一个组织者和启发者的角色,能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解答。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了思维,学会了学习。

“4R”之三:关联性(Relation)。关联性主要体现在教育方面的关联和文化方面的关联。有人做了形象的比喻,说万花筒就代表目前美术课程发展的样式。万花筒利用镜子产生一连串放射状的艺术作品,图案形象瞬息万变、纷然陈杂、持续变化、色彩斑斓。它们相互关联,不像望远镜试图压缩和显微镜试图扩大。要提升教学理念,教师必须是终身学习者,学生必须是教学的领导者。这样教学才可以像万花筒常常变换视角然后立刻反映出崭新的和自由的学习与生活远景。在这样的课堂中,话语是共享的、赋权的、新兴的和尝试性的。这是对现代课程模式的一个重大突破。

所以要提升美术课堂教学理念,我们必须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与互动的过程。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关联的。在知识应用的实际情境下学习,学习者的经验才能赋予新的学习意义。

“4R”之四:严密性(Rigor)。严密性是不确定性和解释性的组合。促使对话成为有意义的和转变性的过程。并有目的地寻找不同的选择方案、关系和联系。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曾提出过“为学习设计教学”这一经典性的命题。根据学习的不同性质来设计教学,不仅体现了以学为本的教学思想,而且也体现了围绕教学理念下严密性的处理方式。

加涅指出:“除了学习的结果,还应该从学生学习能力的角度分类学习。”新课程的有些学习活动并不专注于学习内容。比如研究性学习,主要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研究与解决问题的策略。再比如美术教师在教授欣赏课之前要求学生课前利用各种途径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应用等。“有的学习既要学习内容的结果,又要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注重学习过程的目的,两方面都要兼顾。”

案例:《水资源》教学内容,除了引导学生收集水的各方面资料、交流学习、萌发关心社会的问题意识之外,重要的是把重点放在认识招贴画中的含义,设计语言是什么,如何设计,一个简洁的画面传递什么主题思想和深远意义等方面。“有的学习内容的结果,只要达到记忆或应用就可以了”,如一些知识概念的理解、素描、色彩的静物写生等,一定程度上也需要机械记忆和训练。

所以通过简单分解,按照“4R”的形式与标准,我们就可以得到这样一个框架:完整的教学设计应该是由“教学前的预案―教学二次设计(教学互动)―教学后的反思”组成。预案设计由活动板块、主次问题等组成,只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教学设计的精华在于教学中的二次设计,教学中,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教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教师要及时巡视,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完成教学互动。

三、借鉴“4R”进行立体式课改教学

教育的核心概念是“心灵”。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原因性的,而是转变性的。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是成为跑的过程自身。学习则成为意义创造过程之中的探险。“4R”主张教师与学生间平等地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探索学习的意义,追寻美的、规范的陶养。就像新教程标准艺术教材前言所说:“让我们和艺术家‘对话’,接近他们的心灵,了解他们是如何思考和工作的,感受艺术家们可贵的创造精神和对艺术的执著追求……艺术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心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想把自己最美好的色彩,最美好的追求,最超强的能力通过交流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教师不再是权威性地灌溉知识,而是协助学生去整合、应用、建构自己的知识,教育就是在师生的互动中,教师通过智慧结合经验与知识来引导学生,开启学生的潜能。

“4R”教学是笔者在新课程改革中设计美术教育课程时,广泛吸取“4R”特征,提出参与全球化进程、阅读世界、艺术大众化、多元文化等观点的自创。它使美术走出了狭隘的纯粹艺术的圈子,与日常生活、人文活动紧密结合,关注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并充分吸取本国文化传统以及其他民族文化的营养,从而形成一种能在美术学科与各学科以及社会之间架起的桥梁,又不排除美术学科开放的、符合社会的发展以及有利于终身发展的课程。为我们提升美术课堂教学理念提供了极大的契机。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光明行――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十年回顾与思考[J].2012中国美术教育,2012(6).

[2]郭祯祥. 21世纪教育展望――论生态观艺术教育与整体性教育构建[A].第五届海峡两岸美术教育交流会论文集[C].2005.

[3]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