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红楼梦》人物绰号的点睛之美
从多侧面入手描写人物是《红楼梦》的突出特点,其中的人物并非单纯的忠厚贤良,抑或者虚伪狡诈,好人与坏人之间的界限也并非总是那么泾渭分明,而是表现出立体感以及可触感,这在书中的人物绰号上得到了深刻的反映。绰号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性格的凸显以及人物个性的刻画有着极为独特的意义与美学价值。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寥寥数个绰号,凸显出主要人物的魅力,使之犹如棱角分明的古代雕塑般具体可感,一个绰号反映出人物性格的其中一面,多个绰号糅合起来便塑造出活跃、光彩、鲜活的人物形象。以王熙凤为例,她是《红楼梦》中绰号最多的角色之一,例如贾母称她“猴儿”“凤辣子”以及“泼皮破落户”等等,充分反映了王熙凤巧于奉承、泼辣逞强以及卖弄聪明的性格;而不少奴仆下人私底下却称之为阎王老婆、夜叉星、巡海夜叉以及醋缸等等,此类绰号更多的刻画了王熙凤尖酸刻薄、疯狂泼辣以及残忍阴险的性格特征。又如贾宝玉,其绰号有“银样蜡枪头”“混世魔王”“富贵闲人”“无事忙”等等,都是对其性格某一面的精确刻画,既有顽劣反叛,又有善良痴情。认真分析贾宝玉的诸多绰号,是对其不同阶段性格特征表现的管窥,亦是对其生存史以及性格形成背景的解读,其人物形象由此显得更为具体和突出,给人一种浮雕般的美感。
当然,《红楼梦》中更多人物的绰号只有一个,例如探春的“玫瑰花”、二小姐的“二木头”、晴雯的“暴碳”、孙绍祖的“中山狼”以及夏金桂的“河东狮”等等,这些绰号均形象地概括了目标人物的性格表现,以人物典型特征为中心,勾勒出立体感的形象,在塑造典型人物时可谓是点睛之笔。
二、《红楼梦》人物绰号的绘画之美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名著中极为出色的一部语言艺术之作,其叙述语言以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均已无以伦比,其中语言绘画美亦是绝唱。例如黛玉葬花,又如宝钗扑碟,运用语言描绘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场景,充分凸显出语言的色彩视觉美感。绰号可视为特殊的一种语言艺术,所用字词组合大多优美含蓄,或者带有明显的色彩意味,或表现出明朗的绘画美感。例如刘姥姥的绰号“母蝗虫”,这是黛玉戏谑而得,其生动形象,且色彩美学意义较为浓厚;宝玉则称黛玉为“颦颦”,原句为“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并道:“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又如探春的绰号“蕉下客”,湘云的“枕霞旧友”,宝玉的“绛洞花王”,宝钗的“蘅芜君”,此外还有马贩子王短腿,看病的王一贴,测字的刘铁嘴以及算卦的毛半仙等等,此类绰号或将人物外貌与自然界物质相联系,或以人物周围环境、居所来命名,读者联觉思维得以激活,进而产生审美愉悦之感。
三、《红楼梦》人物绰号的隐语之美
《红楼梦》中关于象征性意蕴的描写较多,例如亭台楼阁,居所摆设,又如诗词、对话,其中皆有深刻的寓意。戚蓼生在《石头记》序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所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于《石头记》一书。”在《红楼梦》一书中,绰号作为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也让读者深刻体会到“一声两歌,一手二牍”这种美妙的艺术境界,并成为《红楼梦》隐语文学园圃中的一朵奇葩,其作为一种审美意象更具象征性。读者在品味此类或风雅成趣、或诙谐幽默的绰号,隐约可探及人物命运发展以及故事结局。例如探春于海棠结社时在与黛玉打趣时起了“潇湘妃子”这一称号,“你别忙中使巧话来骂人……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潇湘妃子这一绰号中有湘妃哭舜的典故,这是对黛玉泪尽而逝、夙愿不得的悲惨结局的暗暗预示。又如“美人灯”“多病西施”等等,都是对黛玉柔婉娇弱的进一步刻画,既包含了对其身体状况的隐忧,又有对其红颜薄命、难逃厄运的暗示。而宝玉诸多绰号之一“怡红公子”也颇有深意,其中的红即可视为女性象征色,又可解为红尘之意,社会文化内涵较为丰富。“怡红”二字可以看出大观园女性以宝玉为中心,又是对宝玉同情女性、勇于为女性悲惨命运鸣不平的高贵品质以及叛逆精神的暗示。
四、《红楼梦》人物绰号的工具之美
关键词:史湘云;人物刻画;《红楼梦》电视剧翻拍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126-01
文学巨制《红楼梦》堪称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其以宝、黛爱情为主线,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封建王朝“由盛而衰”的巨幅画卷。小说中塑造了以“金陵十二钗”为代表的、诸多鲜明的女性形象,其中以“枕霞旧友”自居的史湘云,其天真、娇憨、豪爽、大气的个性特点,一直广为读者所喜爱。但是由于《红楼梦》原作的缺失以及高鹗续书脉络中与原著的明显差异,87版《红楼梦》在拍摄时并没有沿用高鹗的续本,而是邀请周汝昌、王蒙、周岭、、沈从文等多位红学家重新创作,因此在结局设置上呈现出与高鹗续本南辕北辙的差异。
一、史湘云人物形象概述
史湘云是曹公落笔最多的几个角色之一,《红楼梦曲》中道其“英豪阔大宽宏量”、“霁月风光耀玉堂”,预示了她文中生性豁达的性格特点。“烤鹿肉割腥啖膻”(四十九回)、“醉眠芍药P”(六十二回)等情节都表明她是一个不拘小节、风流倜傥的豪爽女子;芦雪亭(五十回)、凹晶馆(七十六回)、海棠社(三十七回)三度联诗证明其才思敏捷、才华横溢。她虽自幼父母双亡,为叔婶抚养长大,不曾浸于娇惯的生活之中,但终归是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小姐,贾府史老太君娘家的孙女,故而也是一个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充满豪情的女性形象。
二、史湘云人物结局探佚
由于曹雪芹《红楼梦》80回以后的情节早已遗失,所以目前市面通行的高鹗、程伟元续书版本,行文中关于史湘云结局的设置,是不能作为曹雪芹行文立意依据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提到曹雪芹的行文手法乃“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因此有关史湘云的结局遭遇可以通过前80回的文字脉络中找到蛛丝马迹。其中较为重要、也较为清晰的就是来自第五回的金陵十二钗判词、红楼梦《乐中悲》曲以及第七十六回与林黛玉中秋联诗。(红学界部分认为第三十一回“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一节预示了史湘云最终的情感归宿,但对此并未形成较为统一的观点,故本文暂不对这一情节展开分析)。第五回的判词和《乐中悲》曲非常明确地指出了其自幼父母双亡的人生遭遇,并通过“湘江水逝”、“云散高堂”等字样,揭示了其日后夫妻生活短暂、情境悲苦的局面;第七十六回史湘云与林黛玉凹晶馆联诗,“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一句被红学界公认为预示二人日后宿命的谶语,“寒塘孤影,落寞凄凉”,只言可见其悲剧氛围。
三、87版《红楼梦》电视剧对于史湘云结局处理表现方式的优劣
(一)悲剧结局的肯定性延续
87版《红楼梦》对于原著最大的尊崇就是没有照搬高鹗续本“兰桂齐芳、家道复兴”的结局,而是根据前文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曹雪芹惯用的“伏线”之法,延续了春夏秋冬太极章法最后的大悲结局。比如四大家族的彻底没落(非续本中的“家道复兴”),等。而对史湘云“安排”,电视剧的最后是这样刻画的:从狱神庙逃过一劫的贾宝玉孤身一人带着林黛玉唯一留给他的遗物――玻璃绣球灯,遇到了被迫沦落风尘,在花船之上被迫陪酒的史湘云。只是此时的宝二爷已经无力救助自己的云妹妹,只能在史湘云无助的呼喊中,望着那艘划船渐行渐远。史湘云与林黛玉的悲剧宿命,也恰恰印证了当初联诗时的那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二)对人物性格的背弃
虽然87版电视剧对史湘云进行了悲剧结局的设置,但是沦落风尘、卖笑陪酒确实不符合其性格特征的。前文中已经提到,史湘云虽没有娇生惯养的生活状态,但骨子里却有与生俱来的豪情,她不是那些只会在深闺之中对月感伤的怨女,亦不可能为了维系生存而废弃自尊、沦为封建社会掌权者(男性)手中的。《红楼梦》“寿怡红夜开群芳宴”一回中,史湘云占“海棠”花签,外加前文中其咏白海棠以及其在诗作白海棠中的情感表达,都预示了其性格之中与海棠的相似性,即清高孤傲、自尊。
综上所述,87版《红楼梦》电视剧拍摄相对而言是成功的,它延续了曹雪芹埋伏于前80回的悲剧脉络,在史湘云的结局设置上延续了小说行文败落的主题。然而针对小说中的史湘云“英豪阔大宽宏量”,寒灯孤影、风尘为妓显然是不符合其性格特点的。曹雪芹《红楼梦》原作的缺失,让史湘云真正的结局变成了一个永远解不开的文学谜题。因此,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文本或观看相关的影视剧作品时,唯有把握行文主旨,思想脉络,才能对其中的人物形象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薛宝钗;比较
在薛宝钗出现的第五回中,书中就对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形象进行了比较:“(薛宝钗)年纪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不及。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
一、玉带林中挂――林黛玉形象探究
贾宝玉与林黛玉第一次见面时对林黛玉的感觉是“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对林黛玉在整书的形象――多心、灵慧是一个高度概括。曹雪芹对林黛玉的才气在文中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刻画,尤其到了海棠诗社成立后,对林黛玉的聪慧描写达到。别人作诗往往搜肠刮肚、冥思苦想,林黛玉总是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或抚梧桐,或看秋色,或和丫鬟们调笑”,似乎心全不在此,却在香尽之时“提笔一挥而就”,她过人的聪慧灵气可见一斑。
相比于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林黛玉丧母来到贾府,依傍外祖母和舅氏姐妹生活,寄人篱下的遭遇使本来就多心、敏感的她更加步步留心、处处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在贾母房中吃饭时,贾母在正面榻上独坐,两边余有四张空椅,王熙凤拉林黛玉上座,林黛玉不肯就坐,十分推让了一番,后来在贾母的肯定下才告了座。在贾府的生活中,她是孤独的,除了对贾宝玉的真情,她处处收敛自己的感情,如履薄冰。[1]
在林黛玉在贾府生活的后期,她逐渐改变了初来时的敏感、少言谨行,慢慢展露出她的另一方面――恣意孤傲,追求自由,这也是她鲜明的性格特征。在当时的年代,在贾府这样一个腐朽没落的封建大家族中,林黛玉是其中最为渴望挣脱束缚,追求自主人格的特殊形象。但林黛玉并不是深刻的思想家,她对封建社会并没有清晰的认识,[2]也并不是在反对奴隶社会的层次上进行反击,而是对自然人性的一种渴望,对封建势力、虚伪的人际关系的厌恶使她表现出赤子之心。在《红楼梦》中,是唯一一位与贾宝玉在灵魂上相契合的知音。也正因为她的真实性情、不屈从于封建势力,才使敏感、多疑的她赢得了无数人的喜爱。
二、金簪雪里埋――薛宝钗形象分析
薛宝钗是《红楼梦》最重要的女性角色之一,在第三十七回,薛宝钗替史湘云安排螃蟹宴,向史湘云道出自己的处世之道:“又要自己得便宜,又要不得罪人,然后方大家有趣”。这种处事方法伴随薛宝钗的一生,是她善解人意、大方宽容的精神源泉。薛宝钗的形象所传达的是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是以“仁”为中心思想,以“礼”为行为规范的典型代表。薛宝钗的感人之处就在于她将做人的道理发挥到极致,安守本分,识大体,顾大局,在人际关系的协调以善良为基本,又有难为可贵的理性。[3]
第二十二回薛宝钗过生日,唱戏摆酒,众人都来祝贺。贾母问她喜爱听什么戏,喜欢吃什么食物,她“深知贾母年老之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便总依贾母素喜者说了一遍”,使得“贾母更加喜欢”。从这些待人接物的细节上,便可见出薛宝钗的为人处世之道,她的善良、体贴都使她的形象更加完美,典型。[4]
三、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形象比较
在对贾宝玉的感情上,两个人都心怀爱意。但是在表现上却各有不同。林黛玉对贾宝玉的纯真爱情是真挚而勇敢的,在封建礼教森严的贾府中,依然能做到表里如一,充分表现出林黛玉的赤子之心。如此敏感的她在爱情中并不顾别人的言语,全心全意对待贾宝玉。[5]但是由于林黛玉的敏感、多疑,使她本意接近的行为反而疏远了与贾宝玉的关系。最终在得知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后,不惜以命殉情。而由于薛宝钗所受的封建传统教育,使薛宝钗形成了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由自己做主的观念,认为与贾宝玉谈情说爱是一种不道德、违背伦理的行为。所以,薛宝钗选择了隐藏自己对贾宝玉的爱意,不仅与贾宝玉保持距离,还刻意远离。虽然最终薛宝钗成为了贾宝玉名义上的“宝二奶奶”,却终是“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她根深蒂固的伦理思想最终成了她的婚姻,却也败了她的爱情。[6]
《红楼梦》通篇都用了大量的隐喻,在林黛玉和薛宝钗身上更是如此。对林黛玉的判词是两株枯木上挂着一围玉带,而薛宝钗的判词是雪中的一股金簪。此处便揭示了两位女性的悲剧命运,都是不得其位,遗憾终生。林黛玉的性格是冷漠、多疑,却真实、赤城,而薛宝钗隐忍、大方,端庄贤淑。林黛玉的一生更重情重义,为爱情甘愿失去性命,薛宝钗更顾全大局,她不会为了个人感情牺牲生命,而是一个传统儒家思想的坚定守卫者。在日常生活中,在面对个人感情与伦理规则相冲突时,她总是不自觉地选择压抑个人感情遵守伦理原则。这是一种对传统儒家思想的高度认同,并且是一种积极主动地信仰。在四十二回中,林黛玉因行酒令而提到《西厢记》《牡丹亭》中的诗词,薛宝钗立即进行训斥,并用自己年幼热衷于《西厢记》《元人百种》等“闲书”,后在成人之后,在封建家长的教育下“改邪归正”的体会进行教育。可见长期的封建传统教育环境已经使儒家思想在薛宝钗的心中根深蒂固,宁可不识字,也不要因“杂书”移了性情。[7]
相较于林黛玉的真性情,薛宝钗是一个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她的性格中充满了丰富而复杂的矛盾纠葛,与林黛玉相比,她温柔大方,沉静淡泊,是典型的大家闺秀的形象。但是她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深重,无形中将封建礼教的思想融入到做人的准则中,将封建社会的功利主义与儒家的伦理道德融为一体,是一个性格丰满、真实的人物形象。
结束语
林黛玉与薛宝钗两位是《红楼梦》中大放异彩的重要人物,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比较对于《红楼梦》的主旨理解具有重要意义。以为支持一方贬低另一方对于深入原著是无益的,读者应对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性格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客观地看待这金玉之缘。
【参考文献】
[1]赵云瑾.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薛宝钗、林黛玉人物形象比较分析[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19(05):42-43.
[2]方铁桥.浅析《红楼梦》如何用诗词塑造人物形象――以林黛玉和薛宝钗为例[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11,23(06):17-18.
[3]胡文炜.评《红楼梦》后四十回的宝黛形象[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2(06):22-23.
[4]丛培欣,丛培梅.浅析林黛玉、薛宝钗形象[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01):17-19.
一、中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困境及其原因
古人“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今人对《红楼梦》却敬而远之。2013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起的一项“死活读不下去前10名图书”调查显示,近3000名网友投票选出来的“最难读”的书中,《红楼梦》高居榜首。而在学生眼中,读《红楼梦》也是十分令人头疼,大多数学生往往止步于前十页,很多学生在有充分阅读时间的情况下,终其整个中学时代,也无法读完整部。《红楼梦》为何“最难读”,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探析:
一是《红楼梦》本身“难读”。首先,《红楼梦》虽是白话小说,但与我们今天的纯白话文相去甚远。作者曹雪芹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融合了古典书面语言的精粹,形成了既精练又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白话中融入文言本就不易理解,再加上当时口语中的一些俗语、歇后语在今天已经消逝,如不结合注释,学生更是难以理解,故而,难懂的语言为《红楼梦》笼罩了一层迷雾,让学生难以亲近。其次,《红楼梦》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在内容上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是整部小说的线索,四个封建家族甚至整个封建社会的兴衰都围绕这一线索展开,叙事宏大,“展示了一个多重层次又互相融合的悲剧世界”。在阅读中,最令学生头疼的是书中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人物关系,书中出场的有姓名的人物多达480多人,而且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姑侄舅甥、上下主仆等多种关系互相夹杂,层层萦绕,文中情节也多以人物关系为基础展开,令学生无从读起。
二是《红楼梦》难以满足学生当前的阅读期待。纵观大多数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情节曲折、节奏紧张的小说(如武侠、言情、玄幻小说)是他们的最爱。《红楼梦》主要呈现的是古代封建大家族(贾府)的生活状态,过于寻常、琐碎,难以提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厌读《红楼梦》的学生中,男生尤甚,不少男生热爱《三国演义》《水浒传》的热血豪情,觉得《红楼梦》太过“婆婆妈妈”,难以读下去。
同时,不少学生的阅读都是浅尝辄止,无法留下深刻的印象,更遑论品读欣赏,有所感悟。而纵观高考语文附加题,则是要求学生要进行深入的阅读,如2008年江苏省高考语文附加题,以简答题的形式考查“木石姻缘”和“金玉良缘”的内涵,学生如果对《红楼梦》只是大致翻过,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根本无处得知,无从下手。
二、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红楼梦》
故而,在学生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教师需进行指导,拨开笼罩在《红楼梦》上的层层云雾,让学生亲近书本,并在阅读中有所收获。
(一)由兴趣入手,以谜题导入
缺乏阅读兴趣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当然,以考试作为动力和目的,只能够让学生加强对阅读《红楼梦》的重视,从而被动地去读,无法真正走入红楼世界。要让学生真正亲近《红楼梦》,需要让《红楼梦》走下神坛,走进他们的生活。其中最简单易行的途径便是观看电视剧《红楼梦》(83版),影视的形式更易被学生接受,也能使学生对情节有大致的了解。书中的人物形象“活”在眼前,可以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然后再来看书,通过二者之间的对比,拉近了学生与书本的距离,阅读兴趣自然也会增强。当然,此举有利有弊,不少学生对《红楼梦》的了解止步于“看”,所以,这只能作为提高学生兴趣的一种手段。
真正能够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还应是《红楼梦》本身的巨大魅力。《红楼梦》问世百年以来,各方面的研究渐成体系,称为“红学”。而在“红学”中,对《红楼梦》其书本身的疑惑越来越多,比如《红楼梦》是否以作者曹雪芹的家事为原型,书中主题究竟为何,后四十回是否为曹雪芹原作等。总之,《红楼梦》本身就萦绕着诸多谜题,学术上的索隐也可延伸到对《红楼梦》的阅读中,可以让学生对《红楼梦》的“谜”有所了解,让他们把阅读的过程也当作简单的索隐和解谜的过程。例如,《红楼梦》的第五回“游幻境指谜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贾宝玉游幻境,看到“金陵十二钗”的册子,配有图画和人物判词,听了“红楼梦”十二支曲,在这些判词和曲词中都隐含着曹雪芹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暗示,学生以此为谜面,在阅读中寻找谜底。
(二)从人物着眼,搭建阅读框架
在学生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最大的阻碍是小说本身的复杂性,如场景变换、线索交叠、人物来往等,让人望而却步,因此,要从小说的环境、情节、人物三个基本要素入手,明确小说的主体结构,让学生有路可循,为学生在阅读中指点迷津。《红楼梦》中故事发生的环境十分明确,以贾府和大观园为主,这里无须多言。在情节上,要明确是以宝黛钗爱情为主线,来展示封建社会的全景生活,要多加关注书中的经典情节,如“宝玉挨打”“黛玉葬花”等。情节的延伸是以人物关系为基础展开的,这也是学生在阅读《红楼梦》时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故而,理清人物关系在阅读中至关重要。在阅读中,要明确人物身份,对人物有基本的了解和归类,如王夫人、邢夫人、薛姨妈都是夫人,“金陵十二钗”都是小姐或少奶奶,袭人、晴雯、紫鹃、鸳鸯都是丫鬟,等等。而要理清书中人物关系,可参照前人已绘制的《红楼梦》人物关系图谱,展示以“四大家族”为主体的血缘、姻亲、主仆关系。同时,也要明确人物之间的爱恨情仇关系,让情节内容沿着人物关系的框架渐渐生发出来,从而对全书内容有所了解,实现最大程度的有效阅读。例如,探春和贾环虽是贾政子女,但却是贾政小妾赵姨娘所生,Z环不受贾母重视,赵姨娘愤恨,才会与马道婆一起使用巫术伤害宝玉和王熙凤,探春虽是庶出,却十分能干,可以代替王熙凤理家,但正因为她是庶出,在她理家时,管家媳妇才敢“欺幼主刁奴蓄险心”,抄检大观园时王保善家的也敢去挑衅,等等。
(三)由探究深入,品读作品内涵
红学界对《红楼梦》的主题以及书中人物内涵历来众说纷纭,读者阅读《红楼梦》云山雾绕,不得其径的同时,也可以在迷茫中用自己的角度解读红楼,探析红楼。《红楼梦》中有众多别有深意、值得推敲的细节,人物的命名甚至房间的布置都有独特用意。某知名社交平台上曾发起话题讨论“《红楼梦》中那些细思恐极的细节”,引发网友的广泛探讨,并提出了许多值得推敲的小细节。比如,在前八十回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王夫人和儿媳李纨的对话,那么在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原因,这对后四十回情节发展又会有怎样的作用,都值得探究。而另一个话题“《红楼梦》中哪些不被发现却很动人的小细节”中,有网友指出在第六十七回“见土仪颦卿思故里 闻秘事凤姐讯家童”中,“呆霸王”薛蟠行商归来,特意买了许多小玩意带给宝钗,而宝钗拿起泥捏的薛蟠小像比照哥哥,“不仅笑起来了”,可见凶横暴虐的薛蟠也发自真心地关爱妹妹,而持重端庄的宝钗也有天真烂漫的时候,《红楼梦》中人物的鲜活饱满可见一斑。由此也可以看出,普通读者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是可以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生在有人指导、有充分阅读时间的情况下,也可以对《红楼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解决问题,而这个过程,就是学生透过重重“云雾”解读红楼的过程。
前文已经提到,阅读《红楼梦》由“解谜”入手,在“解谜”的过程中,学生合作探究研读《红楼梦》,对《红楼梦》进行简单、基础性的探究,这种探究可以是对文中别有深意的命名或“细思恐极”、打动人的细节等方面的收集和归纳,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问题来进行探究:
1.探究人物命运
现行本《红楼梦》共一百二十回,而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并非曹雪芹原作。所以,书中对于人物命运的安排与曹雪芹本意有所差别。学生可以仔细研读第五回中的判词、曲词,分析人物在前八十回中所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对于后四十回中人物的命运提出可行性的设想。如探春的判词是“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再依据前八十回中探春组织诗社、理家等情节,试分析探春在后来的命运轨迹,得出与现行本中后四十回迥然不同的答案,由此,对人物的内涵也有了新的认识。
2.揣摩语言内涵
《红楼梦》中人物语言中常常含有深刻的意义,透过语言,人物性格、情节矛盾也跃然纸上。如“元春省亲”这一情节,元春已有皇妃的尊荣,贾府为迎接她回家省亲竟不惜财力造了一座大观园,而元春在见到贾母等人后却说:“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元春为何说皇宫是“不得见人”的去处,这背后可以看出她虽然是皇妃,但在皇宫却不见得幸福。在语言的背后,折射的是人物的性格、人物间的关系,由此也可以对作品的内涵有深入的探析。
3.推想情节意义
摘要:本文依托《红楼梦》原著的基础,从影视风格及演员表演层面上对比了1987年拍摄的电视剧《红楼梦》与2010年电视剧《红楼梦》。找出新版较旧版所取得的成功和不足,试分析其形成原因。
关键词:红楼梦;电视剧;改编
旧版红楼梦开始于对古典名著的推广传播。而新版红楼梦的拍摄源于对市场的追求。两者出发点的不同,直接导致其在具体操作和结果上的差异。旧版注重《红楼梦》的故事性,力图让观众了解其故事,理解其人物。用写实的方法还原了红楼梦的世界。新版则将重心放在了追求了视觉效果上,从服装化妆、布景、摄影都极尽精美,创造了国内电视剧画面的新标准。下面试以从影视风格和演员表演两个方面来对比一下两版的异同。
一、影视风格
两版红楼梦在风格上反差很大,旧版活泼写实,新版鬼魅虚幻。它们所营造的影片氛围刚好相反。
1.布景与道具比较。新版和旧版在布景上最大的不同是“虚”与“实”的关系。新版很“虚”,它着力与营造曹公笔下亦真亦幻的世界,以旁观者的语气告诉我们石头上所刻故事,保持着一种抽离感。而老版重“实”,它营造的,是一个真真切切的贾府,里面上演着鲜活的人生百态,它要带着观众进去同悲同喜。
87版在制作时,建造了大观园和宁荣二府。其场景摆设遵照原著,几乎还原了人物的生活环境。 新红为了追求更为虚幻的艺术效果,选择了大量搭建摄影棚。长达50集的电视剧,摄影与灯光配合天衣无缝。
旧版的精致程度虽在电视行业史无前有,但受经济、能力的限制,很多场景道具略显粗糙。新版则弥补了这一不足,大量调用历史真品,珍贵文物来作为布置,剧中重要道具则用珍贵材料量身定做,每一样道具都极尽细致、华丽。
2.服装与化妆比较。新红的人物造型中,戏曲感过重的额妆、宝玉的辫子头、秦可卿的鬼魅造型等大胆挑战了观众对红楼人物的欣赏习惯,打破了传统的设计方式。
旧版红楼梦的造型获得一致好评,是因为在那个年代,它的造型已远精致于其它电视剧。今天重拍《红楼梦》,在尊重历史和原著的路上,已难有建树,所以新红总设计师叶锦添的另辟蹊径也可以说是非常可贵的突破。
再者,《红楼梦》本身,是提供了造型创新可能性的。曹雪芹在创作时,有意模糊了故事朝代,人物穿着打扮非清非明,但极尽奢华富丽,每一次对人物外形的描写都是对其性格的诠释。从这一点上看,服装造型只要符合人物设定,有助于表现人物,都是正确的。
二、演员比较
1.简析《红楼梦》两版电视剧在人物形象上的差异。在87版当中,最大的亮点应属王熙凤,泼辣精明,八面玲珑。宝玉还原了曹雪芹笔下潇洒公子的形象,更将宝玉之多情演绎得感人至深。宝钗面庞圆润,颇有“艳冠群芳”的大家闺秀风范。林黛玉娇柔多病、多愁善感。但对黛玉反抗封建社会的叛逆精神表现并不够。
新版的《红楼梦》里面,小宝玉纯真可爱,大宝玉痴情风流;宝钗神似而形不似,小宝钗李沁气质、演技都较好,但体型羸弱与原著中“肌肤丰泽”“体丰怯热”的形容相去甚远;大宝钗演员白冰体型更似宝钗,但与李沁相去较远,年龄相差太大,气质也不如前者,两位宝钗不像。新版黛玉的饰演者蒋梦婕体型圆润健康,与黛玉全不形似。贾母气质大气但不似中国老太太,王夫人年龄太大似宝玉奶奶,秦可卿造型过于鬼魅,秦钟贾琏等外形实难担当原著的设定。
2.演员表演比较。旧红里,人物表演较为戏剧化,细腻考究。而在新红里,演员扮相戏剧味十足,但表演相对平淡,大量的旁白和配乐的运用,分散了人们对表演的关注度。
例如王熙凤一角,旧版的饰演者邓婕表演松弛自然,外形“粉面含春威不露”,一眼就给观众聪明伶俐机关算尽的感觉。她所饰演的王熙凤不怒自威,表演自然、气势凌人,如第三回中,王熙凤的第一次出场,声音凌厉,举止洒脱,气质干练大方。将王熙凤的机灵、巧舌表现得自然到位。
新版饰演者姚笛外形漂亮乖巧,气质温顺平和,饰演钗黛二角都颇为合适。她所饰演的王熙凤表演痕迹较重,感觉吃力。为了表现王熙凤的“威”而动辄圆瞪双眼,台词也说得没有底气。同样如第三回中,王熙凤第一次出场,说话吃力,没有气势。再如第十一二回,邓婕的表演平稳自然,将对贾瑞的勾引隐藏与不经意动作之间。姚笛的表演起伏较大,当猛见贾瑞时吓得花容失色,说话柔弱自然,随后马上挂着笑容提着气说话。
陈晓旭所饰演的旧版林黛玉深入人心,但对比原著,她所饰演的林黛玉,体形娇弱、多愁善感,外形神态相似。但缺乏对林黛玉内心的表达,影响了人们对黛玉的全面认识。新版的饰演者蒋梦婕,表演较为清淡,表情言谈起伏都不大。虽没有太多的表现,但好在自然平稳。如第七回“送宫花”之中,原著说道黛玉“就只在宝玉手中看了一眼,便问道····”;旧版的表演显得黛玉刻薄、挑剔;新版黛玉则略微温和,表现出了黛玉的生气是有缘由的“怕人嫌弃”,加深了人们对黛玉内心世界的了解。
参考文献:
[1]宋俊华.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研究[M].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俞平伯等.细说红楼梦:红学专家解读红楼梦[M].蓝天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