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画龙点睛的故事

画龙点睛的故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画龙点睛的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画龙点睛的故事

画龙点睛的故事范文第1篇

1、画龙点睛的道理

画龙点睛告诉我们只要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就能解决问题。我们做事、说话一定要能抓住主旨,在关键部位一定要体现出精髓,只有这样,才能让事情有一个质的飞跃。

2、画龙点睛的故事

在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叫张僧繇。一天,梁武帝要张僧繇在寺庙的墙上画四条金龙。张僧繇用三天的时间就画好了,并且画得非常像真龙。大家听说后,都去观看,发出阵阵赞叹声。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看,却发现每条龙都没有眼睛。张僧繇解释说:“如果我给龙加上眼睛,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都不信,坚持要他加上眼睛。张僧繇没有办法,只好给两条龙加上了眼睛。奇怪的现象出现了:两条龙腾地一声飞上了天!

(来源:文章屋网 )

画龙点睛的故事范文第2篇

黄杨树根雕艺术是工艺美术的一丛奇葩,以“天人同构”而呈现出的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完美融合,以不可重复而独具的唯一性和特异性,令观赏者拍案,收藏者倾心,也让创作者沉醉其间。

说到底,黄杨树根雕创作,就是使原先看似“朽木不可雕”而常被付之一炬的材料,通过创作者的慧眼和匠心,成为艺术品。在这一过程中,从毁弃物到艺术品的转变,从天然美到艺术美的提升,从外在美到内涵美的发掘,得益于广大黄杨树根雕创作者们的不懈努力。

从毁弃物到艺术品的转变

过去,从事黄杨木雕创作的工艺师,常会碰到这样的难题:一方面,黄杨木资源日趋紧缺,另一方面,一些到手的黄杨木材料,或是外相怪异,或因内结节疤,不能按常规的传统手段予以利用,进行创作;尤其是黄杨树根,枝杈横生,疤节累累,无法下刀,只得毁弃,既感到十分惋惜,又很无奈。

雕塑大师罗丹说过:“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美。”这符合辩证法。看似丑的毁弃料,是能在艺术中变成非常美的,当然,这取决于两个必备的基本条件。

一是黄杨树根具有转变的固有因素。黄杨树根形态多样、结构各异,所对应的艺术美也不同。板结凝团的,可以从坚厚敦实的角度去考虑;洞穴孔隙多的,何不看作是琳珑剔透?缠绕弯曲的,以柔韧的视角来观察;即使是最普遍的疖疤瘤等,也可以与硕果繁花、奇崛异趣产生联想。

二是工艺师们应有的审美能力。歌德说:“大自然不断地和我们谈话,但从不吐露它的秘密。”它的秘密,靠我们去观察,去发现,进而去创造。同一件黄杨树根,在不同的工艺师手中,会有不同的遭遇,命运也不相同。其原因,在于工艺师个体的艺术素养不同。优秀的工艺师,会对黄杨树根进行反复观察、全面端详,整体权衡。之后,发现特点,触发灵感,展开联想,进入构思。这样,循形,觅神,撷意,取巧,再经过精雕细刻,方能成为佳作。

这两个基本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客观的,后一个条件则是主观的,两者缺一不可。相比之下,后一个更为重要。

从天然美到艺术美的提升

雕塑艺术大师罗丹有一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面对各种形态的黄杨树根,如何发现它们的天然美,继而提升到艺术美,对于创作者来说,取决于一双艺术的慧眼。

黄杨树根雕《大江东去》,是在“中国第六届根艺美术作品展览”中荣获“刘开渠根艺奖”银牌奖的作品。它的用材黄杨树根,通体粗细不匀,凹凸不平,疙里疙瘩,上部又有裂杈。购买到手有一段时日,虽经数次端详,却仍未找到感觉,无法动刀,可又舍不得丢弃,只得暂时搁置。

过了好长时间,再把这段材料拿上手,经反复揣摩,发现树根较粗突的部分,活像是飘动的衣袖,衣袖以下一长溜细削处,犹如古人的衣袍。如果把衣袖的飘动想象成是人站立在江边,被江风吹拂而起,那么就有“戏”好唱了。继而深思,这江边古人选谁?垂钓的渔翁?渡江的船夫?吟诗的文人?如果选诗人,是含恨投江的三闾大夫屈原,还是赤壁放歌的一代词宗苏轼?作为创作者,十分崇敬坡,喜欢吟诵他的《水调歌头·赤壁怀古》,那豪放的气概与随风拂动的衣袖似乎有内在的联系。

思考至此,豁然开朗,创作思路理清了,构图跃然而出,下刀也容易了。把黄杨树根的中下部完好地予以保留,不加任何人工雕琢,只在树根顶上细雕出了苏翁的脸部;树根的分杈处,稍加刀凿,成了手握的藜杖;又用大刀阔斧式的手法,雕出了一大绺胡须,既作为头部与身体的过渡,使之上下联动,浑然成一体,又表现了苏翁政治命运坎坷历经的沧桑。

这样一来,一件《大江东去》作品便完成了:江风劲吹,浪涛翻滚。坡站立江边,凝望赤壁,怀古抚今,吟唱出了传颂千古的诗篇。作品中,坡的神情刚毅凝重,双眼炯炯有神,这是精雕细刻的;随风而起的衣袍,则是天然生成的。两者的完美结合,使人物显得豪迈而沧然、坦荡而激昂,表述了“一袭衣袍,万千情怀;一曲吟诵,千古留芳”的主题。

《大江东去》从构思到创作的全过程说明了:面对各种形态的黄杨树根,发现它们的天然美,继而提升到艺术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窥见创作者的综合素质。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艺术的再现力,都取决于创作者的思想境界和艺术素养。

从外在美到内涵美的发掘

刘开渠先生说过:“根艺是美术领域中一个独特的门类,重发现,轻雕刻,删削讲究巧妙。”只有不断观察、发现,才能把黄杨树根的天然美提升到艺术美,这对于创作者来说,是一种考验;而面对外在美较为明显的黄杨树根,如何轻雕刻、巧删削,发掘出它的内涵美呢?这对于创作者,无疑又是一道难关。

黄杨树根雕《画龙点睛》的用材,是一块形状奇异的黄杨树根,树根的一部份表面龟裂,颜色也与其余部分不同,呈深褐色,色带延伸到树根的上方后,形成酷似龙头的树瘤。相对于别的黄杨树根,它的外在美较为明显。不过,这么一个似龙非龙的树根,如何发掘它内涵的主旨,使她的美得以呈现?

主攻黄杨木人物雕刻的创作者,一般会从历史或故事人物的范围去考虑。什么人与龙的关系可以表现?有喜好龙又害怕龙的叶公,有除三害斩蛟龙的周处,还有向龙王借镇海宝针的孙大圣等等。最终,思考的着力点瞄准了南朝梁的名画家张僧繇。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画龙,点睛后的龙破壁而飞的故事,留给人极为深刻的印记,不少人把他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榜样。于是,灵感闪过,形象浮现。有龙状瘤结的黄杨树根,与创作者原先的知识积累叠合,这一历史典故有了可以用形象表现的载体了。

在构思布局时,作者仅粗略雕刻了张僧繇的头部,设计成胡须下垂、头颅微微昂起的形象,与龙的头部十分接近,如有和龙窃窃私语的感觉,传递了画家与作品表现对象的心灵感应。然后,又极为精细地雕刻了他紧握画笔的右手,手指筋骨依稀可见,显得苍劲有力,那艺术造诸之深,胸怀豪放之情,都在一握之中。这样,做到了轻雕刻,巧删削,使作品呈现出“笔在欲点未点之际,龙在蛰伏腾飞之间”的艺术效果。再以《画龙点睛》作为标题,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画龙点睛的故事范文第3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

1、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教学难点:

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媒体设计:

投影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二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6、成语故事三则)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这里的“则”是什么意思?(量词,当“篇”讲)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l)出示生字词。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说大话。

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

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指导书写

“楚”上下结构,上面是“林”,下面是“”。

“戳”书写时注意左宽右窄。第一、四笔都是“横折”,不是“横折钩”。

“滥”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奏”上下结构,下面是“”,最后一笔是“点”。

“俸”左窄右宽。右边注意与“奏”进行比较。

“禄”左边是“示字旁”,右下部不能写成“水”。

四、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词语(习字册)。

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

精读课文,完成作业。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精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1.抽读词语卡片。

2.填字成词。

自相()盾画龙点()()()充数张口()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

3.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滥竿充数》

1.请同学们查,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l)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人们觉得奇怪、可惜)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3)“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惊叹不已)

(4)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画龙点睛的故事范文第4篇

一、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魏书生老师说过:“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教师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是教学成功的重要环节。

(1)导入要有启发性。当学生的求知欲望被调动起来后,他们就会反应敏捷、不易疲劳。比如一年级语文有一课《四季》,在讲课前,我问孩子们:一年有几个季节?你最喜欢哪个?为什么?这样学生就很愿意读课文。

(2)导入要有趣味性。具有趣味性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笑过之后,引起进一步的深思,而不仅仅是一笑了之。

(3)导入要有新颖性。比如《借生日》这课,我首先问同学之间我们互相借过什么东西,听说过把自己的生日借出去吗?同学一听特新奇,注意力马上集中。

教师应当灵活运用一些导课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①温故导入。复习旧知识,引出新内容。②激情导入。用富有感彩的语言,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自觉进入学习的轨道。③设疑导入。老师精心设计教学悬念,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④故事导入。采用有意义、轻松幽默的故事把新课引出来。⑤演练导入。在讲新课前教师通过挂图、实物、模型等使知识直观形象地进入学生的头脑。

二、优美的教学板书,可以增强教学效果

优美的板书艺术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教学板书是一种课堂艺术,是一种可视语言,是教师口语的书面表达形式,是传递教学信息的手段,是课堂上教师常用的教学辅助手段。而对于学生来说,好的板书,既是智慧的凝聚,也是艺术的结晶,它能给学生美的享受,更能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它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1)板书要布局合理,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好的板书,提纲挈领,能揭示课堂学习的思路,突出教学重点,剖析教学难点,对教师的讲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板书轻松地掌握教学的重点,把握教学的难点。

(2)板书要提纲挈领,简明扼要。板书过多过杂,就会妨碍学生对教学主要内容的理解。例如在给学生讲《守株待兔》时,抓住一个“懒”字,画龙点睛,使板书的“懒”字逐渐增大,恰如其分的表现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画龙点睛”的结课,使知识得以巩固

结课要精心设计,讲究艺术,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教学的结尾对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归纳、小结的作用,对他们的思维起着整理的作用,对整堂课的教学起着“回炉”提炼的作用。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画龙点睛的结束则使成功得以巩固。艺术的结课有多种形式:

(1)悬念结课。有的课文在结课时,给学生留一个悬念,就好像看电视连续剧一样,让他们急切地等着下一节课,这样就为下一节课做好了铺垫。

(2)回味结课。在讲课的结尾时,用耐人寻味的语言引发学生对所学东西展开想象,回味再三。例如《平平搭积木》课文结尾时说平平还要搭很多很多的房子,那么就要让学生思考这些房子给谁住,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3)激励结课。教师要以充满激情、耐人寻味的话语寄希望于学生,打开他们的心扉,给他们深刻的印象。

(4)延伸结课。将课上内容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5)游戏结课。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天真好玩,做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的游戏,可以巩固教学效果。

四、高效的组织管理,是艺术教学成功的保证

教师在课堂上既教学又管理。一堂好课,不光表现在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内容方面,而且还表现在高效的组织管理才能上面。

(1)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形成积极课堂的重要条件。而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必须讲究艺术和技巧。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热爱、信任学生,不偏爱优生,不冷落差生,做到公正处理问题,不嘲讽、挖苦学生。教师只有信任、尊重学生,学生才能表现出兴致勃勃的情绪,大胆思维的神态,师生才能配合默契。

画龙点睛的故事范文第5篇

一、审题准确,防止跑题

要使文章符合题意,避免跑题,关键在于行文前的审题立意。审题,就是分析研究命题的意义和要求;立意,就是确立中心思想。审题是立意的前提,立意是审题的结果,立意好不好,关键在于审题。“命题作文”有时没有材料,“材料作文”需要自拟标题,“话题作文”虽然给出了话题,但也要学生自拟标题。作文要符合题意,就要对文题的各个内容作准确、全面的审读和理解,然后不偏不倚、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

写命题作文,首先要审清文题的内涵和外延,审清文题规定的文体,审清写作要点;抓题眼,抓关键词,抓谓语,抓修饰语,还要抓象征义、比喻义等。一些命题作文,尤其是要求写记叙文时,最好的方法是把大题目变小,把虚题变实,把空泛抽象的题目具体化。抓住一点,写深写透,文章才会有针对性和现实感,才不会跑题。

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要吃透比喻义,二要抓住引申义,三要突出关键义。如果是记叙性材料,就要看它写的对象是什么,反映了怎样的主题;如果是议论性材料,就要想一想它的论点是什么;如果是寓言、诗歌、新闻性材料,就要通过分析文中的对话、抒情或点睛之处来把握其含意。

话题作文有单一话题和材料加话题两种。对单一话题的审题,要理解清楚话题的含义。对材料加话题的审题,要读懂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确定写作的主题和角度,还要弄清楚写作的要求。在审题时,我们还要注意,话题是写作的范围,不是写作的题目。

二、扣题严谨,中心明确

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纲,是一根红线,贯串全篇。它不仅要准确集中,而且还应该在行文时将其显豁地展现出来。只有扣题严谨,文章的中心才能明确,写作时才能避免跑题。具体的做法是:

1.巧用点睛之笔巧妙的点睛之笔,着墨不多,但常常会收到画龙点睛的表达效果。所以,我们在写文章时,必须在关键的地方用上几句警语点明要旨,使文章的内容更加精练。“赘字冗词不能有,点题之笔不可无。”有时着墨不多的几个语句,就能使读者豁然开朗,使文章思想内涵得到进一步升华,如题记、后记等。

2.妙置点旨位置首先,设计标题点题。文题要求自拟标题时,我们就用标题来点明中心,让读者读后一目了然。《让特长为你添光彩》《全面诚可贵,适合价更高》《生命因责任而辉煌》等文章,都是运用标题来点明中心的。其次,开头、结尾点题。落笔入题,紧扣标题,为全文定下基调,使读者一下子就能抓住文脉。结尾时在充分叙述、说明或议论的基础上,一语中的,既能让读者充分地、准确地把握中心思想,又能在结构上收束全文。最后,行文段中点题。在关键处、醒目处适当地来上几个点题的语句,常常可以起到纲举目张、突出主旨的作用。把用于点题的几个语句以独立成段的形式表达,或者用小标题的方式呈现,是最醒目的点题方式。议论文中,叙述完事例论据后,如果能紧扣文题进行适当的分析议论,既能避免罗列事例、文体不清,又能起到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

3.用例恰当,论证有力我们只有对事例选取恰当,分析有力,才能避免写作时的跑题现象。有的学生在选取事例时存在两类问题:一是泛泛而谈。有些文章,总体构思尚可,角度也比较新颖,但在论述时只是蜻蜓点水,隔靴搔痒,论述不深入,不到位,说理仅停留在表面,文章缺乏说服力。二是缺少细节。这类文章,记叙六要素明确,但缺少一些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人物形象不鲜明,语言表达不生动,故事情节一般化,距离一类文的要求甚远。若能在细节上稍加展开,就有望成为一类文。

相关期刊更多

陶瓷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课外语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辽宁出版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