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共基础知识复习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二次函数;习题;比较研究
1引言
数学教科书是展现数学思维过程的重要场所,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增长数学智慧的重要途径.而习题是数学教科书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学习者掌握、运用所学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评价、诊断、完善学生数学认知水平的基本工具,是深化理解数学原理,提高思维水平的主要方式,习题一个极为重要的功能是学习者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形成
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形式.学生的数学经验和数学智慧、数学思维品质的形成都与习题系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习题一般包括问题系统和解决系统两个方面,所以习题质量直接影响数学教育的质量,需要做深入细致的解析.
二次函数是义务教育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难点.我国教材与新加坡教材都是以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二次函数的应用为主线来编写的,各部分内容都设置了相应的例题和习题,本文基于思维品质主要研究二次函数习题方面的差异性.选取人教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以下简称《课标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1],新加坡Prof Lee Peng Yee等主编的《New Syliabus Mathematics 》(以下简称《新数学》)《新数学2》中的第十章“二次函数图像”[2]中的习题(本文中习题含练习、课后习题和复习题)作为研究对象.
2二次函数习题题量与题型的比较
在中学数学教育期刊中,大多探讨的是关于习题、试题解决中的思维过程、解题策略、延伸拓展等,本文从思维品质的视角对“二次函数”习题的量与质进行反思、归纳和分析.
首先从数量上进行比较,由表1可知,大题数《课标数学》比《新数学》多16道,通常情况下《课标数学》中的习题是由练习、课后习题和复习题组成,而《新数学》在二次函数习题的设置中没有练习.对比两国教材中的习题,发现两国二次函数习题中都有大题内嵌套小题的特点,且每道大题下的小题个数为2、3、4不等,其中《新数学》中小题个数为2道、3道和4道的大题分别占到了所有习题数量的4333%,2667%和667%,《课标数学》中则分别是1739%,652%和1304%.由此可以看出,《新数学》虽然在大题数量上比《课标数学》少,但是其小题个数要比我国的多,且《新数学》中同一节内容大题大多数是应用同一个性质或方法的习题,属于同质问题.
3二次函数习题难度的比较
通过评价习题的难度,可以透视不同版本习题对思维程度的要求程度.曹一鸣和吴立宝建构的例习题难度的模型[4]是从要求水平(YQ)、知识点含量(ZS)、背景水平(BJ)三个维度来刻画,具体难度水平见表2.计算难度的公式是如下的(1)、(2)、(3)、(4).
习题平均要求水平(YQ)的计算方法如下:
YQ=1・A+2・B+3・C+4・DA+B+C+D,(1)
其中A(或B、或C、或D)为“模仿(或理解、或运用、或探究)”的习题数目;
习题知识点含量(ZS)的计算方法如下:
ZS=1・A+2・B+3・C+4・DA+B+C+D,(2)
其中A(或B、或C、或D)为含1个(或2个、或3个、或3个以上)的习题数目;
习题背景水平(BJ)的算方法如下:
BJ=1・A+2・B+3・C+4・DA+B+C+D,(3)
其中A(或B、或C、或D)为“无背景(或个人生活背景、或公共常识背景、或科学背景)”的习题数目;
对于整部分习题的难度(N)计算,用如下公式:
N=α・YQ+β・ZS+γ・BJ,(4)
其中α、β、γ分别是要求水平、知识点含量和背景水平的权重,其值为038、036、026(α、β、γ分别是由层次分析法得出的).
表2习题难度水平划分
难度(N)要求水平(YQ)模仿理解运用探究知识点含量(ZS)一个两个三个三个以上背景水平(BJ)无背景个人生活公共常识科学背景
通过表2及习题难度计算公式,对《新数学》教材和《课标数学》教材中二次函数的习题进行统计和计算,结果
4研究的结论及对思维品质培养的启示
4.1两国“二次函数”习题重视基础训练,着力于数学思维的基础性与严谨性培养
两国习题在题型和要求水平的分布情况大致相同,在题型的分配上呈现出相同的分配规律:训练性题>探索性题>问题性题>标准性题;在要求水平上,也呈现出相似的规律:模仿>理解>运用>探究.从中发现两本教材在二次函数在习题的编制上有重基础、促提高的特点,从题型上来看,两国训练性的题都占到了60%以上,旨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基础性,通过习题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形成数学基本技能,而在要求水平上,两国模仿的习题题量最多,旨在通过模拟例题等帮助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思维品质,进一步巩固基本概念、性质以及熟练作图等数学素养.
4.2两国“二次函数”习题体现分层设计,着力于数学思维的灵活性与广阔性的培养
在二次函数习题设计上,两国均体现了分层设计的理念,但我国课后习题编排更具层次性.例如,《新数学》的总复习最后加入了“问题解决”模块,且该模块的习题难度要比其他习题难度大;《课标数学》的课后习题和复习题中分为“复习巩固”、“综合运用”和“拓广探索”三个模块,且从习题难度上看,其呈现规律为: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广探索.“复习巩固”与新加坡的课后习题可以参照例题来解答,而新加坡的“问题解决”和我国的“综合运用”与“拓广探索”是在例题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不再是模仿,需要更广阔的思维视野.分层设计的理念充分关注数学思维的灵活性与广阔性特质,有利于不同水平学生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
4.3两国“二次函数”习题在抽象性与直观性知识上有差异,着力于数学思维直观性与逻辑性的培养
《新数学》中二次函数问题解决方面的习题是通过函数图像来直观解决的,以考查通过图像找对称轴以及给出一个点的横(纵)坐标来找它的纵(横)坐标为主.而《课标数学》综合应用与拓展探索习题注重学生运用性质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二次函数顶点式、一般式的性质、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等是其在习题设计方面的亮点,充分体现了课标中对二次函数图像的要求[5];由此可知,新加坡在二次函数习题的设置上直观性较强,我国抽象性要求更高,这种不同要求反映了不同的习题建构思路,但着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直观性与逻辑性是习题建构的核心,通过直观可能训练学生敏锐的洞察力、联想力,通过抽象不断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思维能力.
4.4两国“二次函数”习题背景各有特点,着力于数学思维批判性与创新性的培养
习题背景一般分为无背景、个人生活、公共常识和科学背景四个方面,后三个背景是数学文化的部分体现.从中新两国二次函数习题的背景来看,两国70%以上的习题都属于无背景题目,即纯粹的数学题.除此之外,新加坡科学背景的题目占到了剩余习题的60%,这60%的科学背景都以物理科学为主,而我国以个人生活为背景的习题则占到了剩余习题的85%左右.这种不同背景的习题在训练学生基本素养的基础上,还强化学生数学思维的批判性与创新性,让学生在不同习题背景下深化对习题意境的理解,经历分析思维方式、评估思维方式和提高思维方式的阶段,立足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去创新.
5结语
习题在数学教材的地位不容质疑,如果有效的挖掘习}的内涵,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就是数学教育研究的主题之一.不同国别在二次函数习题的编排上各有特色,需要深入其内,从不同维度探析,才能有效、高效地利用于习题于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提升.我国在二次函数习题方面层次鲜明、指向明确,新加坡教材难度偏低、背景多元,需要相互借鉴,充分发挥习题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的功能.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Prof Lee Peng Yee.New Syliabus Mathematics 2[M].Singapore:Utopia Press Pte Ltd,2011.
[3]戴再平.数学习题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眼中有高考;三轮复习;团队协作;调整心态;不足之处
高三这一年的紧张与快乐、疲惫与幸福,成功与失败一直相伴而行却一直充满希望的生活让我回味;这一年历史复习教学的得与失、成与败、经验与教训也值得深思。经验教训的传承,如接力棒,传到下一个队员手上,才能保证高考的接力赛取胜;学校的发展需要教学资料的积累,没有良性积累便无以形成学校文化,也就妄谈学校的发展。
就2011届高三历史复习看,得与失并存。经验方面,基本形成高三备考教学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1 眼中有高考
高考是学生考,但离不了老师的引导、指导,所以要让学生考得好,首先老师要引得好,“引”的 关键是老师时时眼中有高考,事事围绕高考转。我们的做法是:
1.1 合理安排高考复习时间。为了保证高三有充足的复习时间,三轮复习做到一轮夯实基础,二轮狠抓提高,对于二轮复习,坚持“调整(心态)、巩固(基础)、充实(补漏)、提高(能力)”的,对学生心态与成绩提高效果不错。三轮复习尤其不能放松,学生必须“回归基础,回归教材”。
1.2 整理研究高考试题,注意收集各地高考试题,并把它们与前两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分类分章整理,仔细研究试题特点,做到心中有高考、心中有试题。在教学过程中,随进度和教学内容适时调出使用,这样学生既熟悉了近年的高考难易程度新颖程度,对高考不再那么恐惧;同时还可排除一些刚考过的考点,减轻复习的负担。
2 三轮复习各有特点,目标任务明确
2.1 一轮复习任务:以本为本,夯实基础。时间:从2010.9---2011.3月底,历经6---8个月时间。全面、系统、牢固、准确掌握历史科基础知识,任何时候都是历史复习的第一要务。《考试说明》要求考查考生对基本的知识和历史发展脉络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换言之,就是考查是否记全、记牢、记准了《考试说明》规定的知识。虽然《考试说明》一再强调考查能力,而准确记忆、灵活运用的基础知识的分数比重仍是相当可观,尤其是第Ⅰ卷。我们知道,高考中选择题、材料分析题都是运用已知的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的综合性较强的题型,不掌握相关的历史基础知识,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望题兴叹。因此从高三一轮复习开始,我们历史备课组以2010年考试说明主干知识为主线,始终以课本为依托,坚持抓落实,以新的视角和理念构建新的知识模块,以文明史为主线,构建单元知识结构,重视单元重点知识讲解,不赶进度,不求速度,力求一轮讲全讲细讲透,反复强调记忆和理解主干知识,建立、完善知识结构,在奠基工程上下足功夫,力争做到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历史学科一轮复习包括三本必修共25个专题,三本选修共20个专题。每个专题复习分三步进行:第一步:以2010年《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准,说明本专题的考纲、考点及命题趋向;第二步:全面复习所有知识点,力求讲全讲细讲透;第三步讲练结合,巩固所复习的知识。针对高考中单选题易错,侧重讲单选题,讲知识、讲方法。复习资料中的单选题、课时题能演练题讲完,每个专题印两套复习题全部讲完,每周五的练考题认真讲评完。
对学生有5个要求:第一要预习;第二要做笔记;第三要准备纠错本,认真纠正错题;第四要抓课本,以课本为中心,构建知识体系;第五要讲练结合,巩固知识。总之,一轮复习抓课堂、抓练考、抓试题讲评、抓作业,圆满完成任务,效果显著。
2.2 二轮复习任务:以2011年《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准,专题讲座,研究试题,综合练考,查漏补缺,构建知识体系。时间:从2011.4月初---2011.5月中旬,大约一个半月时间。二轮复习时间短,任务重,我们历史备课组能认清形势,明确目标,团结协作、真抓实干,为能在2011年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而努力。对策分两步走:第一步:二轮复习以2011年《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纲,按通史线索,分为古代中国―古代世界―近代世界―近代中国―现当代中国―现当代世界共6个模块,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强调重点知识,查漏补缺,并辅以专题练习题及时讲评以巩固强化所学的知识,做试题15套。第二步:抓紧每周二下午的文综练考。知识是学来的,能力是练出来的, 知识的巩固,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适当而有效的练习才能实现。因此,及时收集各地的模拟试卷,根据考生的具体情况和高考的命题趋势,精心选题、组合练习试卷,并对练习进行及时精心讲评,规范专业术语,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既能使学生及时发现知识缺漏,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重在训练学生的时间安排、解题速度、方法技巧、卷面安排以及书写规范等内容。方法技巧:让学生在答案内容方面做到“点全、面广、话简”。“全面的肤浅比片面深刻好得多”,不宜对某一个点“深挖洞”,而要“广积粮”。形式上要“要点化、序号化、规范化、条理化,”书写字体要大小适中,防止过小或过大。每一堂讲评课都做好错题统计和正答率统计,依据错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揭示命题意图、展现思维过程。进行跟踪变式训练。针对出错多的试题,再设计类似的试题组成试卷,进行跟踪训练。通过训练、讲评真正解决学生存在的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准的问题。一年来大型考试12次,文综练考18套试题。历史学科①做选择题时,既要保证正确性,又要节省时间。因此就应找准中心词,再谨慎对待待选答案,对不确定的可以第一感觉为主。答题卡的涂写最好在做非选择题前进行。 ②对非选择题也就是主观题部分,这在高考复习中是需要下大力气训练的。纵观近几年高考,由于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出现了各地教材版本不一的现象问题,为体现高考的公平、公正,高考命题者在主观题命题时,往往会先给出一段材料,依据材料设置问题。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尽可能多的利用材料对历史事件加以说明、解析,同时,在练习或者是考试中也相应加强练习。③在训练基础上还应该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历史材料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有纯文字材料题、有图形的、有图表等。因此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解析材料题的方法。如:文字题材,首先看问题带着问题读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其次看材料出处,再判断对解题是否有效。第三看时间,后将之转化为事件。最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联系课本,将问题、材料与课本相关知识挂钩作答,许多材料题的答案都可以在材料中找到。答题要规范,问什么答什么,做到“论从史出”。必要时还应注意材料中出现的省略号,一个省略号前后叙述的是一个事件的不同方面。材料中也常出现表格式的材料题,要注意横向纵向,将二者联系比较,找出其反映的现象、趋势等。
2.3 三轮复习任务:关注时政热点,时间:从2011.5月中旬---2011.5月底,大约半个月时间。关注社会时政热点、研究热点、课程改革热点、教学改革热点;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公共事业;关注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国家现代化;关注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等,实现对考生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的有效统一。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则体现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和社会史观。“走出教材,加强实践;走出校门,认识社会”是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而“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则是新高考的命题方向。
3 冲刺阶段最后一个月左右是高考的冲刺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学生自主复习为主,内化教材知识,通过自主训练将知识能力化,最终构建个性化的备考系统。一定要跳出题海,回归课本。回归课本首先利用课本标题,形成对课本的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有选择地突破。由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必然形成与其他知识点的“互动”。此时,教师的任务更加艰巨而重要,教师要课堂点拨时有画龙点睛的功效,个辅点拨上要点到学生穴位,使学生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
4 团队协作备战高考这里的团队包括教师团队,更包括教师与学生的班级团队。历史备课组的5位老师共同研究、分工协作备战高考;并且与学生多沟通,对学生多帮助,多留时间给学生,大家齐心协力奔高考。
5 注意调整好学生的心态,保持平常心高考前夕,气温升高,学生容易心浮气躁,出现知识回生现象,甚至会陷入混沌状态。我们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帮扶工作,稳定情绪,激发斗志,让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潜心研究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
回想过去一学年的复习备考感觉有很多东西值得注意和改进,也认识到诸多不足之处:
5.1 对基础知识的落实还不够,使学生在考试中出现了基本常识的错误。
5.2 个性辅导力不从心。虽然已个性辅导到学生的心理层次,但我们依然感觉力不从心。原因何在?个人的力量单薄是其中之一,学生的问题往往是复杂多方面的,需要群策群力才能更好地施加帮助。
教书这条道路,育人这种职业,需要更多的思想和行动,我们任重而道远!
教学资源库的构建
素材类教学资源的建设包括素材库、教案库、课件库、病例库、试题库、文献库。其中素材库分为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教案库首先根据教学需要分为理论和实验教案,然后根据各专业再细分为:临床专业教案、预防专业教案、法医专业教案、口腔专业教案、药学专业教案、护理专业教案、麻醉专业教案、其他专业教案。课件库首先分成网络版课件和单机版课件,然后再细分成理论课件和实验课件,并进一步根据各专业需求分成各专业的课件,在建设前期以单机版课件为主,后期以网络版课件为主。病例库从临床实习基地精选临床病例进行修改、讨论,然后根据教学章节入库。试题库在现有病理学习题集的基础上建成复习题库,然后精选例题并结合病例库,组合成多种类型测试的典型成套试题。文献库分为历史文献库和最近进展库,不仅包括归档病例、科研数据,还包括与病理教学相关的理论与文献资料,以方便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网络课程建设为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提供资源,并逐渐实现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所有资源全部上网,方便全校师生使用。数字化实验教学软件建设在现有公共实验平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互动多媒体实验室的优良配置,进行实验教学软件的编写,促进教学手段的改进。教学资源库评估体系建设为保证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质量,必须建立一套实用、操作性强的教学资源评估体系,应从用户的角度出发,采用专家、青年教师、学生调查法来对建成的教学资源库的使用及管理进行调查,根据反馈意见进行相应的评估。教学资源库的后续开发教学资源库建成后,还将进行后续开发,比如教学资源库使用预约系统、教学资源库上传系统等。
建设教学资源库的预期目标
以学生及教师的需求为指引,充分利用电脑和附属硬件及网络提供的海量空间,分别存取不同阶段、不同对象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备课环境,减轻教师备课负担,提高教学效率。以应用促发展,科学规划资源库建设,提高教师的数字资源实际利用率,通过应用与发展的良性循环不断丰富病理教学资源库,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数据资源共享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并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保障。建成教学资源评估体系和培养一支专业的资源库管理队伍,根据工作实际分别为使用对象授予不同的权限,在保障资源库数据安全的基础上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改变以往静态的档案袋式资源存储方式,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基点,在现有的公共实验平台基础上,构建一个覆盖病理教学各方面动态的可更新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病理学教学资源库主要有以下步骤:①调查教师和学生对病理学教学资源的需求,把握病理学教学的特点来定制病理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框架。②由建设资源库的全体人员充分讨论,确定统一的资源分类标准,组织实施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③针对不同使用对象进行分组授权。④指定专人完成审核后数据资源的分类与修改维护工作。⑤建立教学资源库评测体系,并对建成的资源进行评估。建设符合医学院校当前病理学形态教学需要的数字化资源库,将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符合医学院校当前教学环境建设的需要,在现有的公共共享实验平台基础上加强软件建设;根据学生、教师的需求建立的资源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将资源库的建设紧密地和精品课程建设联系在一起,有利于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
建设病理教学资源库的意义
1.1旧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念指导下形成的、具有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也可以是某种结构框架的教学形式范畴,经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一种动态的思维模式形式,它能够从宏观上凸现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关系的功能,从而彰显教学活动的规律和有序性、可行性。就现有的计算机安全专业课程来看,教学结构设置不够合理,突出表现为: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专业特色不明显,人才与市场脱节;教学工作目标偏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不到充分的发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下降,相当多的学生缺乏学科要求的基本人文素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也不高,突出表现在缺乏创新教育能力,具体表现在知与能的结构不合理,教学目标不明确,没有充分考虑校企“零对接”原则,师生间缺乏情感交流,更没有“双边互动”内容,无法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2]。没有正确处理好、摆正教师、学生、教材三大信息源的位置关系。上述诸多问题影响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知识信息和情感信息的交流,阻碍了职业教育总体目标的实现和发展。
1.2课程设计基础
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必须创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这就要求教学团队成员必须定期深入企业现场,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与企业专家共同讨论,共同开发制定专业课程教学标准和职业能力培养标准。通过分析学生顶岗实习进行真实工作体验后对课程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依据“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以“计算机安全综合系统”原理为龙头,以“计算机监控技术”课程应用为主线,构建“以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3]并充分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技能(应知、应会)的标准要求,研究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和开发模式,将“工作”与“学习”融为一体,重新对课程的内容结构进行设计与开发,实现教学和企业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4]
1.3新课程设计的步骤
首先是从宏观上,通过企业优秀实践专家、专业课教师、资深教育课程专家等召开座谈会,对现代企业相应岗位群职业进行深入的剖析,对所描述的学习工作任务作进一步的分析、设计,建立课程质量评价标准,解决课程的设置、课程科学合理衔接问题。主要表现为培养目标、课程门类以及课程结构的设计,要以“就业为导向”。
2新课程开发设计理念与方案
2.1新课程开发设计理念
“计算机安全监控技术”是安全工程及技术等专业的优质核心课程之一,它对安全工程及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课程面向的是生产一线的工种或公共大安全岗位的各项职能。要为企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应用型高素质技能人才。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创新建设就是将设计理念、模式两大要素凝炼、重构和发展的过程,根据市场需求和就业导向,运行架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与学习任务相关的要素”和“与工作项目相关的要素”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采用“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在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将相同、相近的能力进行归纳和整合,按照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思路,将课程内容进行序化,组构课程主体框架,达到课程知识模块化,模块内容任务化,任务和工作结合实用化的要求。结合基本因素和设计与工作过程,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把技术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联系起来,使课程各模块之间相互连接,互为整体,形成工学结合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在实施过程中,依据设定的现场生产基本条件,让学生结合生产、具体条件完成矿井计算机监控系统安装、生产维护、作业规程编制等项任务。整个过程,学生全程参与,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计算安全机监测监控技术》课程设计方案
(1)校企合作,专兼结合,“以实践为导向”共同设计课程内容建立由企业技术专家参与的专兼结合的教学模式,认真分析研究职业岗位能力,并以此为依据,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探索新的课程开发与设计,把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2)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上倡导以实践导向、行动参与型的“做中学,学中做”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以通过按岗教学、跟岗学习、顶岗实习等教学形式,实现学生就业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3)课程内容体现职业性、发展性和实践性课程内容既要体现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行业区域工作过程特点和职业教育任职规律;又要体现当前新技术发展的情况,以适应新的职业岗位要求的需要;校内教学主要依托校内实训完成,校外教学主要依托校外实训基地完成,使学习过程具体化,任务明确化。整个课程教学设计可将其中的技能训练分解成多个实际项目,通过对各项目的分析和实施,体现“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教学内容的组织选取按照“实践主线,多个模块与项目”的思路,即由“课程核心内容+专项技术实训+生产性实习”的“实践主线”,通过系统认知、4个单一项目、2个组合项目和综合实训项目的“多个项目模块”构成实践教学内容;“课程”力求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采用校企结合、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设计课程,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课程建设体系,课程开发设计理
(4)课程评价体现“综合性、多元化”建立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学院评价的综合性、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机制,反馈教学信息,修订课程内容和结构。
2.3工学结合模式设计
2.3.1“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开发
以实际工作的实践过程为中心,以岗位职业能力所需要的技能模块来确定实验课程和相关的理论课程。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采用“项目教学”,根据技术岗位的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内容,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凸显学生的能力本位特点。
2.3.2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基于煤炭企业办学的特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结合,进一步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实施“双证书”教育;重构课程体系。以能力为本位,兼顾综合素质的培养,满足煤矿生产对采矿、通风、瓦斯治理等方面的人才需求。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充分体现职业标准要求,建立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构筑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
(1)内容选取
根据工作岗位实际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课程计划以10个工作任务展开,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标准,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选取教学内容,实行模块化项目教学。内容应包括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有关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的标准、计算机监控系统以及网络基本知识、矿用传感器基础知识、环境气体传感器原理、操作、维修、井下监控分站、远程断电器、安全监控系统软件等内容。配合必要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2)内容组织
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步骤,逐步实施每个课程项目,教学组织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实际生产任务的形式进行,要特别突出“学中做、做中学”,既要突出为生产实践服务,同时要高于一般性的生产,使学生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能力,充分体现“高职”的特色。
(3)表现形式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方面,主要采取针对不同专业岗位的要求,根据煤矿企业发展的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与企业用人单位的技术人员共同设计教学项目,确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适应煤矿生产建设不同岗位对不同人才的需求。由于教学内容的重新组织和安排,相应的教材、实训指导书、教学课件、习题、网络资源等相关内容都要进行相应的变化,要围绕每个实际课程项目展开。在确定各教学项目相应的核心技能后,根据学生后续专业发展方向的不同和侧重点,为不同专业设计选取2-4个核心技能进行重点教学,为学生的后续专业课学习奠定良好的技能基础,着重突出针对性和适用性。课程模式创新设计结构以计算机安全综合监测监控系统为载体,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选取教学内容,开发出典型的学习任务。
2.4“工学交替三段式”教学模式
“工学交替三段式”教学模式的前提是以煤矿安全综合监控系统为教学载体,开发出学习任务;构建“两个团队+两个基地”的教学条件,即组建由专职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教师团队和由3-5名学生组成的学生团队;建设具有模拟真实工作场所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具备实践补充功能的校外实习基地。针对每个学习任务,将课堂延伸到安全监测生产岗位,分为三个阶段实施教学,即: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排序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方法,由简单到复杂排序初学型、能学型、专家型三个阶段学习工作任务,针对不同阶段的学习工作任务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5-7]第一阶段实施“任务获取、夯实基础”,完成计算机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设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的准备,明确学习任务;第二阶段实施生产岗位训练,进行“实践充实、理实转化”,完成计算机监控设备运行、维护与管理的实践知识的补充,将第一阶段准备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知识向能力转化;第三阶段完成“综合知识升华”,将生产岗位的理论、实践综合应用。在三个阶段的教学中,运用由学生直接参与的团队讨论,自我评价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及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采用了“双结合”、“三考评”考核办法。“双结合”即学校考核与企业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集合;“三评”即学生(团队)自互评、教师(师傅)对学生(团队)评价、教师(师傅)接受学生团队评价,建立闭环考核系统,实施双向提高。
2.5教学方法设计与手段
(1)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建设实际,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发展的时代要求,结合课程改革内容,进一步完善多媒体课件,引入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模块)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方位、立体化的教学手段;利用信息化手段创设现场与课堂之间的的有效链接,加入大量装置及设备图片、现场生产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增加和充实课堂信息量,充分展示教学案例的现场情景,使授课内容与现场生产紧密结合,来全方位地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从教学手段上打破过去课堂注重系统理论性推导与陈述,现场注重操作演示的传统教学界限,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的融合。总之,课程大纲来自于企业的专家,而且随时随企业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断完善,解决了教学内容更新的难题。这一做法的优势是企业技术人员可以把目前企业所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融合进来,淘汰过时、陈旧的教学内容,删除多余的教学内容,保留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试用以考代教法。将每个模块的重点内容,转变为复习题,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结合复习思考题进行讨论和重点学习。每个模块最后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教师再对考核内容和考核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评。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2)教学手段
煤矿生产大多在地下进行,学生对井下情况不熟悉,很难建立矿井巷道系统的空间概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虚拟、仿真环境;加快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CAI)的推广与应用,使专业教学上一个新台阶。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等特点。课程组教师可开发FLASH电子课件,使井下生产系统形象逼真,图文并茂,立体感强,寓教于乐,增大了信息量,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由于多媒体计算机集声、像、图、文于一体,它可使教材中复杂的设备插图呈现多维彩色图像,增强视觉效果,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3)实践条件
校内实训条件。要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校内必须首先建立相应的实训条件。如单片机、PLC、电工、电子、拖动、计算机网络等实验室,通风实训室;瓦斯防治综合实验室,计算机安全监控实训室以及地下井巷仿真工作面等,满足学生在校内的学习需求。各实验室结合学院教学科研、师资培训、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利用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仪器设备,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充分挖掘实验室潜在功能,组织科学研究、职业能力培训、职业资格认证等,为教师、学生、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加强实验室建设,不断改善计算机安全监控实训实践教学条件的同时,注重实验室的模拟仿真环境建设,比如计算机安全监控实训室按照岗位要求设置职业现场,营造职业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实感受工作流程;抓住近年来企业大发展的机遇,发展实验设备和实验能力,实验室对学生无条件开放,无论是实验课还是在课余时间,学生都可以在实验室观察各种设备、系统的组成以及原理,并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安装。逐步形成一个开放性的实验环境。校外实习环境。校外实习基地是对校内实训条件的必要补充,主要是让学生对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掌握工艺检测的全过程,从实际生产的角度认识监测监控的重要性。如与相关产业横向联合,建立实训实习基地,并形成协议化的长期合作关系,使学生生产实训、教师下矿实习有了保障。
(4)加强网络教学建设
课程应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用网络进行教学,根据课程特点,合理利用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体现教、学互动,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课件、习题、实验实训指导、参考文献目录、部分授课录像等内容实现上网。并进一步完善课程网站,不断更新课程资源并增设网上讨论、意见反馈等内容,满足学生进一步自学的需求,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方便学生网上学习。
(5)教材创新建设
依托国家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工学结合创新教材,建设体现教、学互动、“教、学、做”一体化的《计算机安全监测监控技术》创新教材,保证教材内容与相关专业领域的科技发展水平同步。同时研究工学结合,完成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工作过程的特色实训教材的编写工作,使实训课程不仅要与理论教学内容相匹配,还要达到实践与理论的最佳搭配,使实验实训与理论教学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