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英雄的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简介:刘备参与了反曹操的政治流派中,刘备就在家里种菜掩饰身份。一天,刘备正在浇菜,曹操派人请刘备到小亭青梅煮酒。曹操大谈当世英雄,问刘备当世英雄是谁,曹操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两个。
2、刘备一听,吃了一惊,手中筷子不知不觉掉在地下,正巧雷声大作,刘备灵机一动,从容地低下身拾起筷子,说是因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刘备经过这样的掩饰,使曹操认为自己是个胸无大志,胆小如鼠的庸人,曹操从此再也不疑刘备了。
(来源:文章屋网 )
一个真实的新闻事件
日前,由高群书执导的影片《老鱼》在哈尔滨顺利杀青。
《老鱼》取材自齐齐哈尔市一个真实的故事,人物原型名叫于尚清。2003年9月1日,齐齐哈尔市中心的萨拉伯尔酒店发现炸弹,当时情况危急,一旦爆炸整个大楼都要被夷为平地。在场的人中只有公安局危险品管理科的于尚清对炸药略懂一二。完全没有排爆经验的于尚清主动请缨排爆,炸弹顺利地排除了。就在公安局长特意来为于尚清压惊庆祝时,楼里又接连不断地发现了炸弹。于尚清在一天内连续徒手排除了11颗炸弹。在排除最后一颗时,炸弹爆炸,被炸成六级伤残的老于一夜间成了英雄。
这个新闻事件被多家媒体报道过,导演高群书也早有耳闻,但是“有关英雄主义的影片太过模式化”。高群书最初并没有把这件事拍成电影的冲动。2006年的一天,高导演打开电视正好看见于尚清的访谈节目。当主持人问到于尚清排爆的心情时。于尚清说:“我当时就是恐惧,谁不害怕啊,那是炸弹啊。”“于尚清的这句话很实在,我当时就感觉这个英雄有点意思。”第二天高群书踏上了去往齐齐哈尔的路,他一定要看看于尚清究竟是何许人也。事情过去四年了,于尚清的伤势基本稳定,可他只能用仅存视力的右眼睨视着看人,握手的时候伸出的是布满伤疤仅剩四个手指的右手。就是在这种状况下,老于的生活仍然充满了快乐和生气。看到高导演来采访,老于阻止说:“你可别扯了,我怎么变成英雄了;当时就我还懂得点炸药,就得好好表现一下啊。”老于的妻子也是个乐天派,提起自己的丈夫她一脸自豪:“我们家老于不是一般战士,除了修飞机生孩子不会什么都会。”采访中高群书体会到普通老百姓对英雄最朴实的理解,也感受到东北人老于特有的乐观和幽默。“老于本身就是一个好剧本,他的每句话都可以当台词。”高群书决定接拍这部戏,讲一个老百姓变成英雄的故事。
2007年初,影片《老鱼》正式开机,拍摄地点在哈尔滨。高群书想既然是在哈尔滨就一定要拍出东北特色:要拍到雪景。可是'06年的冬天偏偏没有雪。一直等到'07年初,哈尔滨也没有下过一场像样的雪。高群书有点撑不住了,他想,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其它外景了。不料很快大雪竟然不约而至,漂漂亮亮地下了两整天。
为了在拍摄过程中随时征求于尚清的意-见,高群书把老于请到了剧组。于尚清俨然,成了二号导演;对剧组里的大事小情他都特别上心,高群书很少仔细地计算拍摄费用,老于却总是叨咕:“拍一个电影怎么这么贵啊,一秒钟就要十几块钱,可得省着点胶片了。”老于淳朴而实在,每次从家里回来都要带上一大筐咸鸭蛋和几大瓶子牛肉酱,“这可不含苏丹红,是纯绿色食品。”老于很得意地说。
非职业演员挑大梁
高群书导演是写实主义电影的坚决倡导者。1996年高群书执导的《金豌豆》从主角到配角全部启用了山西本地的普通农民。此后,高群书又接连拍摄了大量使用非职业演员的《中国大案录》和《命案十三宗》。直到执导历史题材影片《东京审判》时高群书才暂时放弃了启用非职业演员的习惯,但是影片的基调仍然是注重写实色彩。2007年,高群书有了做平民写实电影的长期计划:以三十年为期限完成一个系列平民电影,记录三十年里中国老百姓最真实的生存状态,总题目就定为《“你”系列:1930―2030》。而《老鱼》正是《“你”系列》的开篇之作。
影片《老鱼》的拍摄,高群书再一次返璞归真,除了一名女警察的饰演者潘星谊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外,整个影片清一色地使用了哈尔滨市当地的警察。“我不想把《老鱼》拍摄成险象环生的惊险大片,而想让老百姓在电影里演自己的故事。”
在选择于尚清的扮演者时,高导演花了很多心思。“老于这人傻奸傻奸的,憨厚的里面有一种睿智”,高群书充满调侃地评价老于。怎么才能找到能和于尚清的特质相契合的演员呢?高群书从北京一路找到哈尔滨仍无结果。离开机还有三天,老于的扮演者还没有定下来,高导演只好先到哈尔滨的道外区看看外景拍摄地,陪同高导演的是道外区靖宇派出所的副所长马国伟。马国伟不爱说话,可一路上他仅有的一两句话也会让人忍俊不禁。高导当时就断定老马是个“闷骚”型的人,和于尚清极其神似。“老马啊,你演于尚清吧。”“啥?开玩笑啊。”马国伟根本没当真。“我看你演老于挺合适的。”高群书又一次说。“这事太大了,导演你可得想清楚,不是闹着玩哪”,马国伟一直摇头,“我当了十九年的民警。别说进专业的影视表演学校,就是连电影院都很少去。”突然得到这个任务的马国伟彻夜难眠。“老马你就放心,只有导不好的导演,没有演不好的演员。你演不好算我的。”高群书一心消除老马的顾虑。
“你永远是我的兄弟”
老马一进入剧组就一点不含糊了。“我把这件事当作一项政治任务,而不是演戏。”拍每一场戏马国伟都一丝不苟。“老马的敬业精神超过了很多职业演员。”高群书被深深地感动了。
可马国伟毕竟不是职业演员,演戏很少用到技巧,每次都要“动真格的”。有一场排爆的戏中,老鱼没有找到引爆装置,还以为是个假炸弹,正要扔掉的时候突然发现炸弹还连着一个BP机,原来这就是炸弹的引爆装置。面对这个即将爆炸的炸弹,捞演老鱼的马国伟要以最紧张的情绪厉声惊呼出“炸弹!”可是老马一时找不着那种紧张的感觉,无论面部表情还是声音的感觉上都达不到戏里的要求。当时的拍摄地点在公安局的一个家属小区里,马国伟在这里喊了整整一个下午“炸弹”。小区家属们见了马国伟都打趣地对他喊:“炸弹”来喽。这让本来就找不准感觉的马国伟更加不好意思。当时的高导演心里也很着急,“可是老马不知比我着急上火多少倍,我哪好意思再逼人家啊。”最后马国伟使出了一个绝招,他对站在身边的同事说:“来,打我一拳。”老马的同事有一米八五的个子,长得膀大腰圆。“还是别了,咱们想想别的法子?”同事特别犹豫。“让你打你就打。”马国伟有点急了。同事这一举把老马重重地打倒在地。老马胜上的感觉找到了,可是声音还是不够。还没等高导演开口,老马自己就发话:“不行,再踢我一脚,使劲点儿。”一脚蹋出去,老马一下子滚到了墙根底下。足足被踢出有两米远。这回马国伟终于成功地喊出感觉来了。事后同事感觉自己出手太重了,一个劲儿地向马国伟道歉,老马却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我可真得谢谢你了,走,请你吃饭去。”
2005年8月的一天,顶着惊涛骇浪在海边的纵身一跃,让30岁的河南农民魏青刚成了“名人”。
1975年,魏青刚出生在河南信阳固始县的钱老楼村。他从小喜欢游泳,练就了一身好水性。15岁时就在村附近的水库里救出过一名落水儿童。1999年,在他老家所在村附近的一个水库里,当时是一名12岁的女孩在他的帮助下获得新生。
2004年女儿的患病让他立志回报社会,去年妻子生下一个女儿,魏青刚专门回家一趟为女儿置办了满月酒席。谁料没过多长时间,女儿被诊断出患有先天性肝病。治病期间,全村的人都为他捐款。最后一共捐出了1万多元钱。女儿的病虽然没有治好,但魏青刚却发誓,一定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家乡的父老乡亲,回报社会。
在“麦莎”肆虐岛城的当天。在青岛市海滨广场防浪堤坝上发生惊险一幕:海上掀起一排排巨浪,海上巨浪高达10多米,壮观景象吸引了众多围观者。突然,一个巨浪打来,岸边一名女青年被卷入滔滔海水中。危机关头,魏青刚奋不顾身,3次跳入大海,历经与巨浪40分钟的生死较量,终将落水女营救上岸。救完人后,魏青刚只是给当地边防派出所留下了“我是河南打工的,名叫魏青刚”这么一句话,就走了。没想到他的这一句话,让所有关注此事的人为寻找他费尽了周折。当地宣传部门及一些热心市民纷纷提供线索,寻找这位英雄。
他救人的录像带,在当地电视台多次播放,随后被央视播放。魏青刚为此被授予了崂山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沙子口街道办事处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同时还收到了2000元的见义勇为奖金。
固始县委、县政府举办“见义勇为民工英雄”魏青刚事迹报告会。会上,固始县当场奖励魏青刚5万元,同时授予其“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在报告会上,受英雄精神的感动,郑州市龙王装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桂发向魏青刚颁发聘书,请他出任该公司项目经理。
河南省总工会作出决定,授予魏青刚同志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2005影响力
在10米高的巨浪面前,魏青刚用他三次下海救人的行为诠释了一个重要的法则:没有相互帮扶的手,人类就会失去立足的支撑。魏青刚的一跳也为河南人在某种程度上正了名。魏青刚身上体现了值得全社会弘扬的社会底色,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魏青刚的英勇事迹经青岛当地多家媒体及《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报道后,引起了河南省内各级领导的重视,除了省委书记徐光春作出批示外,英雄老家的领导也为其家人送去了表彰和慰问。
大仲马(1802—1870),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被法国人称为“文坛火”。他一生创作的各种著作达三百卷之多,主要以小说和剧作为主。他的作品主要有《三个火》《基督山伯爵》《亨利第三及其宫廷》等。
大仲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常牢固。他的作品的社会意义虽不能同巴尔扎克、司汤达相比,但他拥有的读者的数量却很可能大大超过了这两位大师;可能很少有读者读巴尔扎克的作品能到不能入睡的程度,可是只要读大仲马的小说,人们十有八九会放不下,必须连夜读完。
大仲马与巴尔扎克被并称为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家。1870年,大仲马去世。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里,人们依然阅读他的作品,这是因为大仲马的作品是读者的精神财富。对真正热爱大仲马的人来说,他的作品代表了他们孩童时代的梦想。
【作品印象】
《三个火》,旧译作《侠隐记》或《三剑客》,是大仲马创作的路易十三王朝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他的长篇历史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小说中的“三个火”——高贵正直、寡言重诺的阿托斯,魁伟勇猛、粗犷豪爽的波托斯和温柔多情、颇富心机的阿拉米斯,已经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永恒的形象。
《三个火》虽是一部历史小说,但作者在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添加了自己丰富的想象,使它成为一部引人入胜的侠士小说,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三个火》塑造了一系列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主人公达达尼昂的机智勇敢、重情重义,米莱狄的年轻美貌、心狠手辣,红衣主教的深不可测、阴险奸诈,博纳希厄太太的纯真善良以及她丈夫的愚昧可笑都跃然纸上,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向人们展示出当时法国社会的宏伟画卷。
【情节简介】
剑术超群的乡下青年达达尼昂为了成为火,带着父亲写的一封信,前往巴黎寻找他的同乡、国王的火枪卫队队长——德·特雷维尔。
在巴黎,性急而又天不怕地不怕的达达尼昂先后与“冷面”阿托斯、“红斗篷”波托斯、“美男子”阿拉米斯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他们一同去拼命——为了王后奥地利安娜的名誉到英国伦敦给白金汉公爵送信,并取回了一串价值连城的钻石项链;为了和平,又奉国王的命令参加了拉罗舍尔围城战……其间,没有一个人喊苦,也没有一个人叫屈,每一个人都很开心。莎士比亚说:“朋友间必须患难相济,那才能说得上是真正的友谊。”这句话放在他们的身上真的是再恰当不过了,主人公达达尼昂和他的好朋友——阿托斯、波托斯、阿拉米斯就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生死之交。不管是出入于枪林弹雨还是拿着脑袋去冒险,每一个人都毫无怨言,积极主动地投身其中。
【精彩片段】
由于我们向着法国海岸望了一眼,因此有一会儿没有看见米莱狄了,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谈她吧。
我们先前把她留在失望当中,一定仍旧会看到她保持着原样,她陷在一条忧郁的思虑的深沟里,也就是阴惨的地狱里,她几乎在地狱的门口放弃了希望:因为这是她第一次感到了怀疑,她第一次感到了恐惧。
在两个机会里,她的幸运抛却了她;在两个机会里,她看见了自己的秘密被人发现,她又被人出卖;并且在这两个机会里,她正由于敌视达尔大尼央那个魔鬼而遭到失败,他无疑是上天派下来降伏她的,否则他怎么能够战胜她这样一个包藏祸心的不可战胜的力量。
他诈取了她的爱情,使她的自尊心受到屈辱,阻挠了她的大志,而现在他又断送她的幸福,打击她的自由,甚至威胁她的性命。更重要的,他已经揭开了她的面具的一角,那副面具是她用来掩蔽自己而且使她变成非常强有力的盾牌。
对于巴京汉,她是怀恨的,这正像她素来怀恨一切被她爱过的人一样,而黎塞留也想利用涉及王后人品的事造成风波去威胁他,不料达尔大尼央竟替巴京汉扭转了风波。对于瓦尔德,她曾经像世上的雌老虎样的女人一样,突然在心血来潮的冲动之下,无法克制地对他动了爱情,谁知达尔大尼央竟来冒名顶替。她有一个可怕的秘密,她曾经宣誓谁见着这个秘密就叫谁活不成,而它却被达尔大尼央看得清清楚楚。最后,她刚好得到了一张空白文书,靠了它想为自己报仇,这张空白文书又被人从她手里抢走。现在她被拘禁起来,就要给押解到什么肮脏的波达尼海湾去,押解到印度洋的什么不名誉的泰本去,这也是达尔大尼央的关系。
这一切无疑地都是达尔大尼央弄出来的;倘若不是他,那么堆在她头上的这许多耻辱是谁弄出来的呢?只有达尔大尼央能够把这些吓人的秘密转告给吴英德勋爵,因为这些秘密由于无法逃避厄运的支配早被他一件一件发现了。他认识她的小叔子,他一定写信告诉了他。
她这样一点一滴,找出了多少仇恨!她待在那儿一动也没有动;两只冒火的眼睛在这间不见人影的屋子里凝视着,仿佛从她的内心深处随着呼吸不时迸出来一些微弱的吼声;屋子外面呢,海水的浪头奔腾汹涌,一扑到这座黑色的耸立的堡垒下面的悬崖上,就像磨灭不了的无力的失望那样,带着澎湃的喧声散开来。她的微弱的吼声和浪头的喧声伴奏得很协调!她愤怒极了,从这种愤怒在她脑子里闪出的微光里,她对于波那雪太太,对于巴京汉,特别是对于达尔大尼央,怀着好些藏在未来远景里的宏大报仇计划!
对呀,不过要报仇必须获得自由,做了囚犯而要获得自由,必须打穿墙壁,锯断窗口边的铁栅栏子,剜通一块楼板;全部的行动固然可以由一个有耐性的强壮男子完成,不过一个脾气急躁的女人要做这些事情一定是徒劳无功的。此外,要做这一切必须有时间,这就是说必须有若干月或若干年,而她呢……根据她那个和她有叔嫂关系而令人害怕的监狱长官吴英德勋爵对她说的话,她的时间只有十天到十二天。
然而,倘若她是个男子而想试一试这些行动,也许是可以成功的,老天为什么铸成这样的错误,竟把这种雄伟的心灵放在这个脆弱纤巧的肉体里呢!
拘禁中的最初时刻是这样可怕,她无法控制因为愤怒而起的痉挛,这证明了大自然赋予女性的虚怯。不过她慢慢地制止了她的狂怒不让它爆发,于是种种扰乱过她的肉体的神经质的战栗都消失了,现在她像一条疲乏了的蛇在休息当中缩紧身体一般,正集中着自己的散漫的思虑。
“哎呀,哎呀,我先头那样发脾气真是愚蠢。”她一面说一面如同询问自己似的望着那面镜子,使她照见了自己冒火的眼神。“不能暴躁,暴躁是一种虚怯的表现。首先我知道自己从没有从这种办法得到过成功。倘若我用自己的力量对付女人,也许我能够有机会遇到好些比我更虚怯的,所以可以战胜她们;不过我现在是和男人战斗,而我在他们眼里不过是一个女人。我们用女人的手法战斗吧,我的力量正藏在我的虚怯里。”
阅读提示:
选文部分最值得欣赏的是精彩传神的心理描写。大仲马以生花妙笔,成功地描绘了一个野心勃勃的女人在困境中的窘迫与挣扎,人性的复杂在此显露无遗。米莱狄是作者塑造得非常成功的一个角色。她是一位有着天仙般的美貌、魔鬼般的心肠的女子。她唯利是图,心狠手辣,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
选文描写的是米莱狄奉红衣主教之命去伦敦行刺白金汉公爵而被软禁的情景。有句成语叫“困兽犹斗”,最能形容她此时的这种状况。虽然她的行动自由被限制,但她的心头燃烧着复仇的火焰。她恨不能马上逃出去报仇,但要报仇首先要获得自由,要自由首先要想办法出去,而要出去,即使是一个男人也要费很大的力气。她有着男人一样的胆量和气魄,却有着一副女人弱小的躯体。怎么办呢?她终于平静下来,准备发挥自己女性的特长和优势去应对。作者对米莱狄这种急切而复杂心理的描写是非常准确到位的。
【名家点评】
法国学者白里戈:《三个火》中达达尼昂、阿托斯、波托斯和阿拉米斯这四位英雄人物的魅力,在于一种强烈的法兰西情感。强烈的意志,贵族的伤感,有些徒然的强大,加之微妙多情的风雅,这一切都将他们塑造成勇敢又轻佻的法兰西缩影。
It seems an image of human tenderness that Sudan is lovingly guarded by armed men who stand 1)vigilantly and caringly with him. But of course it is an image of brutality. Even at this last desperate stage in the fate of the northern white rhino, Sudan is under threat from 2)poachers who kill rhinos and 3)hack off their horns to sell them on the Asian medicine market―despite the fact that he has had his horn cut off to deter them.
Sudan doesn’t know how precious he is. His eye is a sad black dot in his massive wrinkled face as he wanders the reserve with his guards. His head is a marvellous thing. It is a majestic rectangle of strong bone and leathery flesh, a head that expresses pure strength. How terrible that such a mighty head can in reality be so vulnerable. It is lowered 4)melancholically beneath the sinister sky, as if weighed down by fate. This is the noble head of an old warrior, his armour battered, his appetite for struggle fading.
Under his immense looming shoulder, his legs protrude like 5)squat columns from the tough tank of his body. The way his foreleg emerges from his thick coat of skin reminds us how long human beings have been wondering at the natural spectacle that is the rhino. For Sudan does not look so different from the rhinoceros that Albrecht Dürer portrayed in 1515. They have the same little legs stuck out of a majestic body and they even lower their heads in the same contemplative way. Dürer was a Renaissance artist picturing an exotic beast from the exotic lands that Europe was starting to see more and more of. In 1515 a live Indian rhinoceros was sent by the ruler of 6)Gujarat to the king of Portugal: he in turn sent it to the Pope, but it died along the way in a shipwreck.
Human beings―we always kill the things we love.
We have been doing so since the Ice Age. There are beautiful pictures of European woolly rhinos in caves in France, that were painted up to 30,000 years ago. These ancient relatives of Sudan share his heroic 7)bulk, mighty power and paradoxical air of gentleness. A woolly rhino in Chauvet cave seems 8)agile and young, a creature full of life. But the same people who painted such sensitive portraits of ice age rhinos helped to kill them off. As climate turned against the woolly 9)megafauna with the end of the last ice age, human spears probably delivered the 10)coup de grace.
Today, immense love is invested in rhinos, yet they are being slaughtered in ever greater numbers. The northern white rhino is the rarest species of African rhino. There are far greater numbers of southern white rhinos and black rhinos. But the demand in Asian countries such as Vietnam for rhino horn as a traditional medicine believed to cure everything from the flu to cancer is fuelling a boom in poaching. From 2007, when just 13 rhinos were killed by poachers in South Africa, the killings have grown horrifically. Last year 1,215 rhinos were slaughtered for their horns in South Africa. And this year already looks certain to beat that dreadful record.
This is a photograph from the front line of a crisis. The vulnerable northern white rhino has been hunted virtually to extinction―in spite of every precaution, in spite of these guards and their guns―and other varieties of African rhino are under a sustained attack from poachers that is totally out of control. The Javan rhinoceros is also on the verge of extinction. India has successfully protected the Indian rhinoceros after it was almost wiped out by British hunters in colonial times, but here too poaching is a menace. What a majestic creature this picture records, and what 11)futile human destructiveness. Have we learned nothing since the Ice Age? Can 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 not defeat the impulse to kill?
看着世上最后仅存的某样东西是什么感觉?想到某样独一无二的珍宝很快就会从地球上消失是什么感觉?你正在目睹这样的事情。“苏丹”是世上最后一头雄性北白犀。如果它不能与奥佩杰塔自然保护区的两头雌性北白犀中的任何一头成功的话,那么世上将不会再有任何一头北白犀降生,无论是雄性还是雌性。但是成功的机率似乎很小,因为苏丹已经42岁高龄,而此前的繁殖都失败了。除了这三头北白犀,世界上仅剩下的另外两头都在动物园里,都是雌性。
这似乎是一个展现出人类柔情的画面――手携武器的男子正警惕而充满关怀地站在苏丹旁边守卫着它。然而事实上,这个画面展现出的是人类的残忍无情。尽管北白犀的命运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苏丹依然受到来自偷盗者的威胁,他们会把犀牛杀死,然后把它们的角砍下来卖到亚洲的药品市场――即便为了阻止他们,苏丹的角已经被砍掉了。
苏丹并不知道自己有多珍贵。它与其守卫在保护区里漫步,它的眼睛是它那满布皱纹的脸上一个悲伤的小黑点。它的头看上去奇妙而不可思议,一个神圣的矩形,由坚硬的骨头以及皮革似的皮肉所组成,是一颗表现出绝对力量的头。这样强大的头实际上却如此容易受到伤害,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在无情的天空下,它忧伤地低着头,仿佛被命运压倒了一般。这是年迈的战士那高贵的头颅,他的盔甲破破烂烂的,他的斗志也已消失。
在巨大而下沉的肩膀下,它的四肢像圆短小柱子一样从那如坚缸的身躯下伸出。它的前腿从厚厚的表皮下伸出,这让我们想到人类对犀牛这类自然界奇观物种长久的惊叹。因为苏丹的样子与阿尔布雷特・丢勒在1515年所描绘的犀牛并没有很大的区别。它们雄伟的身躯下长着同样的小短腿,甚至它们低头沉思的方式也一模一样。丢勒是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擅长描绘异国大陆的奇珍异兽,从他的画笔下,欧洲大陆开始看到越来越多的异国珍兽。1515年,古吉拉特的统治者给葡萄牙的国王赠送了一头活印度犀,葡萄牙国王随后把它转送给教皇,但在运送的过程中遇到船难,印度犀死了。
我们人类总是在毁灭自己喜爱的东西。从冰河时期起,我们就已开始这么做。法国的山洞里发现了描绘欧洲毛犀牛的美丽绘画,绘画时间可追溯到3万年以前。苏丹的这些古代亲戚同样有着雄壮的身躯,强大的力量,以及看似矛盾的温和气质。肖维岩洞里的一头毛犀牛看起来年轻敏捷,充满生命力。但同样地,冰河时期的人们描绘出如此精妙的图画是为了捕杀它们。当冰河时期的最后阶段来临,气候变得不利于毛犀牛生存之时,人类的长矛可能给了它们致命的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