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职教育

高职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职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职教育

高职教育范文第1篇

有效、衔接的概述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有效教学就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②

“衔接”的概念,解释为“事物之间的连接”。本文所指的衔接是指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教师师资水平、教育教学方法、学制安排等方面密切配合、相互连接、相互促进的过程。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现状分析

中职教育的现状分析:

中职教育存在许多与高职教育不相适应的因素,影响和阻碍着中职和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中职人才培养目标与高职衔接不适应。中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实用型初级技术人才。学校注重对学生医学临床实践操作技术的传授、训练,以及未来就业能力的培养,出现了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③只要求学生应该怎样做,学生却不知道为什么应该这样做,培养出的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很难适应高职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和更高层次技术传授的基本要求。

2、中职课程设置不利于与高职衔接。中职在课程设置上以专业课、实践课为主,文化课进行了适当的删减,特别减少了是与专业联系不密切的课程。文化课和基础理论课的开设完全围绕专业而进行,没有注重学生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3、中职生文化知识不适应高职的要求。我省中职护理专业虽只招参加中考的应届学生,但由于招生录取分数低,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即使想上高职,也无应考的知识和能力,造成中高职难以衔接。

4、中职教育的发展落后于高职教育。由于中职学生入学门槛低,导致中职学生生源质量差,对学习感到失望而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流失。中职学生中出现的厌学与流失现象,使得中职学校正常的教学内容难以完成,教学计划难以实现,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降低了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和制约了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使中职教育的发展明显滞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

高职教育的现状分析:

1、教学形式衔接,实际效果脱节④。

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都是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因此出现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专业设置相同或相似、培养目标所针对的岗位或岗位群相似的情况。如何体现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的高移,如何使已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中职毕业生提升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呢?遗憾的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于生源主要以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加之受到传统高等专科学校教学模式的影响,或是受教师资源、教学设施等因素的限制,对普高生源和中职生源不加区别,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方案,造成高职和中职教育的实际脱节。

2、教学计划重复,实践能力没有明显提升。教学计划衔接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落实程度,但现有中高职分离的教学计划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重复,据统计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相类似专业的教学计划重复率在30%左右。这种重复主要存在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致使中职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时,很多课程又从头学起。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

1、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中职与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是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实际够用为原则,“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技能型人才。通过护理专业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衔接,完成中职教育本身的就业目标外,还增加中职的升学任务。努力推行“双证制”,采取阶梯递进的形式,即中职教育要求的护理学资格证书定位于初级,高职教育(尤其是中职升高职的学生)应定位于中级以上。⑤使高职教学在理论、知识与技能三条主线方面都比中职上一个台阶,使毕业生具有更高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课程的衔接

中高职衔接核心问题是课程的衔接,职业教育作为定向教育,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的衔接更为重要。为适应中职生就业和升学两种目标,在中职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可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既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又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如中职护理专业删减了化学、物理、政治课程,增加了语文、英语的深度,提升学生素质同时利于备考高职。在高职课程设置上用“因材施教、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⑥如把高职护理专业的《护理伦理与法规》《护士人文修养》《护理管理学》《护理心理学》整合到一起,即:《特殊职业素质教育》,使高职教育既有针对性,又减少与中职教育低层次的重复,节约教学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师资队伍的衔接

引进人才,加强培训,提升素质,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比例,教师既是“老师”又是医院的“护士、护师”,使中高职学校拥有一支合格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4、教育模式的衔接

开展多种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向上流动的渠道和能力,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怎样学,提高他们学习兴趣,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会学习(甚至终身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⑦⑧

5、其他方面的衔接

高职教育范文第2篇

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毕业就能上岗是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期待。因此,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薪资状况就成为检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最直观的“标尺”。在每年都有数十万应届大学毕业生处在失业状态的今天,媒体和民众对这把“标尺”的关注度日益凸显。

据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应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与平均薪资这两项指标,在过去3年中连续上升。以2011届高职毕业生为例,半年后就业率为89.6%,与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基本接近;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为2482元,实现连续两届较快增长,比2009届增长了近13%;同时,超过半数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就学期间在乐观态度、追求上进、关注社会、包容精神等现代文明道德养成方面有所提升。

用同一把“标尺”连续每年给孩子测量身高,方可勾勒出每个孩子的生长曲线。而这份报告所讨论的学生价值观(或称职业道德)则是人才培养质量指标的一个“增项”,这条将为今后做相关规划提供的新的“基准线”,不仅关系到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满意程度,更关系到中国未来整个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

本科院校扩招后日趋严重的“就业难”,为什么没有出现在同期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中?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外部环境,高职教育面临比本科更严峻的挑战;公共财政投入,高职院校生均预算内财政支出水平2009年仅占本科的65%;生源状况,应届高职毕业生是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的连续3年约占88%,以此推算,近3年高职教育为全国近850个家庭实现了高等教育学历“零”的突破。这种较大范围的教育代际向上流动,对于中华民族的进步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强化;优势;措施;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高职教育自1999年以来,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地发展起来。据权威人士统计,2008年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168所,在校生近880万人,占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的47%。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已不是数量增加问题,而是质量提高问题。怎样促进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是高职教育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笔者认为,强化高职教育的优势是促进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高职教育的优势

1.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所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

这一定位非常准确,既适应了社会发展对高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也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多样性探索出一条发展的路子,顺应了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又满足了学生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高职教育抓住这个发展方向,就有了立足和发展的基础。普通高等教育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教育,遵循知识和理论自身的逻辑,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关注学生形成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而高职教育是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它以用人单位对员工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致力于如何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其偏重学科知识的实用性,在教学中更强调让学生学到实用的知识,学会运用知识,培养动手能力。而社会在任何时候,需要量最大的都是具有良好职业技能的操作型人才。因此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学生毕业后有一技之长,能够比较快地适应用人单位的岗位需要,成为高职教育最主要的特色和优势。

2.高职院校与当地企业、行业联系密切

高职教育改变了传统的封闭教学的办学模式,各地高职院校普遍是根据所在地经济发展的特色和需要创建的,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教学内容等也是按职业岗位的需求和市场变化而调整,实用性体现得非常明显。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基础课以必需、够用为度,让学生真正学到实用的知识,有些院校还为企业量体裁衣,定制特殊岗位的人才,这种做法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因此,高职院校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新模式,开拓与创新空间广阔,深受一线和基层的欢迎,大大增强了高职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自身的生命力。

3.高职毕业生容易就业

一些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困难,往往是因为他们好高骛远,对自己就业的期望值估计过高,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基层或生产一线工作。而高职毕业生知道自己的就业方向,到用工缺口比较大的基层或生产一线去工作,容易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他们不太挑剔,踏踏实实地工作,对薪水的期望值也更贴近实际,他们大多有一技之长,只要稍加培训就能立刻上岗,再加上他们的专业知识、学习能力高过技校生,而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又胜过普通高校毕业生,这正是企业急需的人才。

二、强化高职教育优势的措施

1.强化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既然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压缩版,它必须坚持自己的特色,就要做到把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作为主线,理论课教学的内容要根据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的需要进行取舍,不必拘泥原有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准确、实用,目的是使学生学懂会用。实践课教学既要保证课时量,又要保证质量,让学生在这一环节中训练出专业技能。对学生的考评要全面,要突出高职特色,重点考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水平和所学专业的操作技能,考试方式要灵活多样,日常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理论知识与现场操作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技能考试,取得相应的专业技能证书,大专学历证加专业技能证两证结合,才能体现出高技能型人才的特色和优势。

2.强化高职院校与当地企业、行业的密切联系

高职院校要与当地的特色企业、优势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了解企业对人才、技术的需要,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计划、课程内容的确定等应该建立在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与当地就业结构相适应。高职院校要提高服务意识,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关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只有能为企业排忧解难,企业才有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高职院校才能获得当地政府和企业更多的资金、建设实训基地、吸纳高职毕业生等方面的支持。高职院校改变封闭办学的传统模式,向社会开放,深入社会,适应社会,为社会提供适应岗位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学校的发展才有出路,才有后劲,才能可持续发展。

3.强化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第一,要做到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所具有的能力发挥出来,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就是一个成功的人。

第二,与企业签订协议,通过为企业定向培养的“订单试教学”的方式,使这部分学生解决了毕业去向的问题。

第三,学校要为学生搭起与未来工作联系的平台,尽量安排学生到校外的工作单位实训、实习,使企业与学生沟通和联系的渠道畅通,方便学生找到工作。

第四,专业设置要以就业为导向,哪个行业、企业需要高职培养的毕业生,学校就应该开设与此相关的专业,使专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适应。

高职教育只有扬长避短,强化高职教育的优势,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独树一帜,为社会培养出适应岗位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才能赢得学生、家长、企业、社会的承认、欢迎和支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健康、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职业技术教育,2008,(9).

高职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本科教育;高职教育;本质区别

高职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市场经济的推动,高职教育的目标是直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技术型人才。对于本科教育来说,二者不仅仅是学制上的差异、教育认证的差异等。因此研究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本质区别要走出这些表面的差异,从深层次去分析二者之间的异同和各自的优势。

1 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区别

1.1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区别

本科教育教育对人才的定位为:学术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而高职教育的人才定位于:技术型人才和职业型人才。

学术型人才是指主要研究和探讨各种理论知识,从而又产生新的理论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在学习上不需要获得资格认证,只要拿到学位证就可以。工程型人才是指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回归到理论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中以会的学位认证的理论学习占据的比重仍然要高于以获得资格认证实践学习的比重。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是为了产生和验证理论,最终的目标还是以理论为主。

技术型人才是指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归到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技术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都有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但是二者最终的目标却是截然不同的,技术型人才培养中的理论主要是为实践而服务的,因此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中以获得资格认证的实践学习占据的比重要远远高于以获得学位证的理论研究学习。职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从实践再到实践的模式,主要的学习就是实践,代表性的人才就有我们通常看到的高级技师。

1.2人才培养目标的区别

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熟练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能够从事科研工作和基础技术工作的高级人才。这一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要掌握最基础的知识体系和基本的工作方法,对于实际出现的问题能够快速的做出判断和解决措施,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最终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职业岗位。还有个别的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则主要是以培养技术和理论专业性非常强的高新技术人才,在企业单位内主要是管理型人才和教育培训内人才。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市场为基础培养一批能够直接从事第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型人才,主要是培养高层次的技术人才,面向的岗位为企业单位的高级技工或技师。能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最主要的还是专业技术。

2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在课程设置上的区别

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本质区别还体现在课程设置上。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是按照学科的体系和架构进行设置的,而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是以即将从事岗位所需要的技术和能力来设置的。

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的基础是该学科的基本知识体系架构,按照“宽口径, 厚基础”的标准,在课程安排上更加注重学知识的完整化和系统化。基本的课程设置有三大块组成: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以及专业课。对于技术型比较强的专业,除了基本的课程设置以外,也注重对提高学生的经营管理技术水平和技术操作水平的培养。课程设置也是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

而高职教育在课程的设置上首先是以市场所需的岗位为基础的,因此一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也是以市场岗位需求来设定的。从而,高职教育的课程安排上的职业性特征非常明显。在课程设置上虽然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但是对于理论知识的安排主要是以够用为原则来设置的,对于专业技术型课程安排的比较多。因此,总体来说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除了基本的专业课之外,对理论知识课程的安排更加强调实用性和针对性。

3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在教学要求的区别

本科教育对教师的要求着重强调学科教师学术水平的高低以及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主要看中教师的学历、科研的能力以及理论基础水平。对于教学要求上除了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要更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去开展更深次的讨论和研究,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对于技术要求比较高的学科,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全面指导,多开展技术实训课,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的传输给学生先进的设备和技术。

高职教育要求教师队伍的建设要以职业导向为基础,对于专业课教师除了要求掌握基本的理论和技术知识以外,更加看重教师的工作经验。拥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才能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工作中讲解和应用技术,才能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对于高职教育开展的实训课程的要求也更加的严格,高职教育的实训基地要尽可能的与实际工作现场相似,更加看重学生是否能够真实的去实践和操作各种技术,为学生日后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结束语

综上,通过分析和探讨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本质区别可以看出,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区别不是表面上所说的层次不同,而是为了满足社会不同人才需求而开展的两种不同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高职教育范文第5篇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深刻理解教育部16号文件的基础之上,学院通过深入分析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和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深刻把握职业能力的内涵,并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确立新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确定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定位和发展方向,提出了“1+2N”人才培养模式,并已初见成效。“1+2N”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毕业时,在获得一个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多个职业资格证书和多个基本素质合格证书,使毕业生成为具有多个岗位就业择业能力及创业能力,具有良好社会道德品质,富有团队意识和创业创新精神的社会有用之才。遵循教育部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应当坚持紧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就业为导向、突出实用实践、校企结合、工学产学结合等原则,“1+2N”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创造性地引导。尤其是职业技能板块课程设计从努力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竞争能力出发,利用三年学制的有限时间,围绕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核心能力设计课程和内容,把培养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所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对于高职院校在校学生而言,他们未来所在的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能力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把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需要获取的职业能力分为通用职业能力和专业职业能力两个方面。通用职业能力指的是一个现代职业人的基本素质,主要指人际沟通、服务意识、职业道德、组织协调、团队协作、灵活应变、学习能力、工作责任感、生活适应能力、语言及文字运用能力、遇到挫折时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在职业活动中都是不可缺少的,体现出一个人在其工作岗位上的基础能力水平。专业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一职业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旅游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旅行社、酒店以及与专业相关的公司或者管理机构。因此,对旅行社、风景区等机构而言,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主要为业务基础知识、旅游营销组织能力、导游能力、旅游线路开发与策划能力、创意思维能力、相关信息获取能力、专业软件应用能力等。对于旅游酒店行业而言,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则主要为业务基础知识、营销组织能力、前厅服务与管理能力、客房服务与管理能力、餐饮服务与管理能力、康体娱乐部门工作能力、专业软件应用能力等。

通过对旅游企业和高职旅游类学生的调查,我们发现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存在矛盾,主要有以下情况:学生专业技能不高,缺乏实践经验,与企业需要严重脱节旅游行业重视学生实践能力水平和工作经验,而刚毕业的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较多,缺乏实践经验,遇到真实的企业环境和实际业务工作就束手无策,致使学生在企业工作,不能马上上手,企业也不敢放手让学生工作,需要较长时间的磨合才能适应企业实际需要。学生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不足,与企业实际需要相差甚远旅游业综合性强,与吃、住、行、游、购、娱各大旅游企业业务往来多,而且旅游服务过程中突发状况多,致使旅游工作复杂化、专业化,对旅游专业人才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缺乏敬业精神,与企业用人计划产生较大分歧部分毕业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对即将从事的职业认知度不够,出现频繁跳槽的现象,这给企业用人计划造成了很大麻烦,使企业认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诚信和敬业精神,在使用刚毕业大学生方面更加谨慎。

从以上现状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职业能力没有能够很好地适应企业需要,学生无法受到企业重用,灰心丧气,甚至频繁跳槽或最终离开旅游行业。学生职业能力没有完全达到企业需要,旅游企业在用人方面是想用又不敢用。通过仔细分析,我们发现主要有以下原因:对职业能力的认识不够许多学校对职业能力内涵的理解还具有片面性,学生职业能力不应该是单一方面的能力。并且,新时期社会发展状况和旅游行业的特点决定了旅游行业不仅需要劳动者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更要具备与之相应的能力结构,如创新能力、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等等其他能力。因此学生职业能力应包括专业职业能力和通用职业能力,不是片面的某方面能力。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不相匹配高职教育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而部分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片面追求就业率,忽视学生的培养应与市场接轨,应针对岗位和市场需要培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