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未来就业前景

未来就业前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未来就业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未来就业前景

未来就业前景范文第1篇

那么,这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人家老外同志发明了愿景这种工具,并行之有效,到了我们的地界就不好用了呢?

分析中外企业的愿景建构的过程,就会发现其中的区别了。

国外企业的愿景建构:

愿景,来自于企业专业负责战略的企划团队,在对企业未来的竞争格局进行了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未来进行了洞察。所谓愿景,就是企业未来发展的画面。打个比方来说,就好比这些企划人员清晰地看到了企业的未来一样。

企业的决策层确认了这种画面以后,作为一种企业的战略进行实施,统一所有人的心智模式,统一企业的战略目标与计划,这样的愿景,当然是有效的了。

国内企业愿景建构:

首先,国内企业很少有专门为企业战略规划配置的企划人员,战略规划常常就是老板一个人的战斗,好点的,会请一家广告公司或咨询公司帮着“想想”战略问题,这种想想的结果,常常就变成了“想象”,没有对竞争格局专业的研究、也没有清晰、深刻的洞察,这种“想象”就和妄想没有什么两样,规划出的的愿景十有八九是美丽的月亮,是满足老板意淫的玩意。

这样愿景即使能把员工弄得高潮迭起、弄得经销商欢天喜地,但是这东西就像是吃春药一样,是不能持续的,时间长了就疲软了,没有了效果。以至于现在的老板、咨询公司再也不大有人提起愿景,而是非常时髦地说:价值观。

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对未来的洞察,后者是肆意的妄想,后者自然没有前者的效果。

愿景管理的核心在于,企业要具备对未来进行洞察的部门、人员,这些人不一定要解决眼前的问题,而是要专门为决策层提供对企业未来的洞察。当然,作为企业决策者也必须是一个具有洞察力的人,只有这样才能解读解读企划人员的洞察。

“愿景”在很长时间里不适合中国企业使用。

1、培养具有洞察能力的战略企划人员需要一个环境,在我们这个以模仿、抄袭就能获得竞争优势的环境里,缺乏培养洞察力企划人员的环境。

未来就业前景范文第2篇

没有殷实的家庭,没有高人的相助,作为一名80后白手起家的创业者,高景良仅仅用了四年的时间,就在手机配件行业中开拓了属于自己的疆土。1983年出生于江西的高景良现已是东莞市思腾电子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在采访前记者非常好奇,年纪轻轻的他是怎么做到有七八百名员工、年产值达5000万公司的一把手,创业的背后会有着怎样的故事?

少了一个程序员,多了一个企业家

高景良认为,“谁都想当老板,但老板不是那么好当的,不能只有满腔热血,做任何事之前还是先要有准备。”这些准备包括方方面面,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成为一个将军之前一定先要做好一个士兵的工作。

高景良目前在手机配件产品中拥有珂玛(comma)、沃尤尼(vouni)、迪沃(devia)三个自主品牌,有四个厂区,自2008年建厂到现在,这样的增长规模让很多同类产品望尘莫及。他既是这个行业里的先行者,也是佼佼者,目前在同类产品中至少排在前五名。而这些成果都是靠当初一点一滴的努力积累出来的,在远航前,他给自己充足了电,时刻准备着实现梦想。凭借自己前期的资金积累,朋友、家人及风投的资金支持,高景良建立了工厂,最开始是以10万、100万为目标,后来则是以1000万为目标,直到后来达到5000万的年产值,每一步增长都依赖于前期的准备和铺垫。

每个人大概都渴望过飞得很高,却有太多人还没起飞便跌落下来,只有找对方向,才能飞得更高更远。高景良从小就希望能创办一个公司,但在选择专业时却差点中断了他做老板的梦想。入大学前还有些懵懂,因为那时计算机专业比较热,就毅然报读了计算机。但是进去后才发现,那不是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他开始思考,是硬着头皮继续学习,做浩浩荡荡的考研大军中的一员,还是去做自己更感兴趣的事,最终,他决定不做考研舞台上的配角,也并没把自己局限在狭窄的专业里混日子,而是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如果他勉强自己钻研专业知识,也许世界上又多了一个不太开心的程序员,但却少了一名优秀的企业家。

在大学里,高景良就显露出了其个人的才干,将自己的长处发挥到了极致,他是“校十大体育明星”之一,拿过很多中长跑冠军。并且从大二起就进入学生会,担任过学生会主席、党支部主席、文学社社长等多个职位,还在校园里设有自己的办公室,高景良的管理能力、团队协调能力也在那时打下了基础。再加上他还做过暑期工,又积累了经营方面的实战经验。2007年,走出校门的他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贸易行业,踏实努力的态度让他在短期内还是学到了不少东西。

对于成为老板前要做的功课,高景良结合自己的经验有独特的见解,他说:“做任何大事之前要先做一个好员工,日后想创办公司首先要脚踏实地做事,然后培养严谨良好的习惯、优秀的个人品质,这些每个人都很容易具备,但要去坚持或者做好就很难。”而能做好这些的最终才能真正成功。有人接到任务时会认真完成,将其当作锻炼自己的机会,有人却会偷工减料,让无数机遇都溜走了。都说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其实实现梦想也一样需要充足的准备。

比机遇跑得更快,才能抓住它

大多数人迈进大学校门之前,认为大学将打造出一个全新的自己,在迈进社会之前,期待社会将成就一个辉煌的自己。而高景良却认为与其期许未来,不如把握现在,只有比机遇跑得更快,才能抓住机遇,从而走得更远。

在大学里,学校的老师和领导们提了一些建议,高景良将其牢记在心,成为了日后自己发展的方向,至今他仍很感谢母校给他带来的启发和帮助,当然,由于他自己快速出击,机遇才最终到了他的手中。除了抓住机遇的敏锐,高景良认为还要具备学习能力,要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否则,机遇来了也难以生根发芽。

在毕业后的贸易工作中,高景良已经拿到了七八千元的月薪,在那时已算比较高的薪水,但是他并不满足于此。恰巧一个在国外的亲戚跟他谈起苹果产品配件的问题,他就打算给自己三年时间拼一把,他暗暗对自己说,“如果这三年砸了,我再打工去”。这次机遇抓得很冒险,但最后险中求胜。2008年,苹果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热潮,高景良迅速投入到苹果产品配件的生产中,成为全国在手机配件行业里面第一家做品牌的公司。在获得了良好回报后,于2011年又将产品扩及到几乎全部手机品牌的配件生产中。

抓住机遇需要快速出击、迅速反应,但变动太快也会带来相应的问题。随着苹果在中国的热销,高景良公司所生产的产品也在热销,公司在快速扩张,从几十个人扩张到几百个人。他说:“那时,整个公司是膨胀的,各个部门的配合、衔接、流程等都有很大的问题。比如数错货、发错货,下单流程不清晰等等。”然而,困难总是会得到解决的,通过一个部门一个部门的梳理,在咨询管理公司的协助下、全体员工的努力下,公司一步步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如今高景良的公司已发展得比较成熟,员工达到七八百名。而此时,手机配件行业已到了白热化竞争的阶段,许多蜂拥进来的企业迫使行业不得不洗牌调整,再加上手机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手机配件需要更快的反应速度才能跟得上潮流。面对困难和挑战,一方面,高景良调整战略,积极应对;另一方面,他总是从寻求机遇的角度去思考,力争在每一次挑战中都找到新的增长点。对于每5年一个行业就面临洗牌的问题,他说:“我没有把这当作难处,而是当作一种机遇。或者是公司的一种挑战,因为行业一旦到这种时候,表示这个行业在成熟,需要洗牌,也就会有新的发展机会。只要你挺过去了,做大做强之后,你又回到五年前了,就几家在平分市场,其它的必然造成不了多大冲击”。

选择一条孤独的路,坚持走到底

在浮躁喧嚣的创业路上,有多少人能够在一条“孤独”的路上坚持走到最后?高景良觉得坚持打造品牌是件很孤独的事,但执着的他决定要将这条路走到底。有些人看到手机周边产品有利润就一头扎进来捞些快钱,而等到市场竞争恶化后,就无声消失,而高景良从一开始就把这个产业定位为一个长期的产业,手机周边产品是快速消费品,大家会经常给手机“换衣服”。高景良把手机周边行业比作服装行业,将其锁定为时尚行业,把产品定位为“丰富你的生活”,力求通过精品引领精致、个性的生活方式。

面对激烈的竞争,高景良的策略就是打造自己的品牌,并且不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坚持维护品牌形象。比如,在众多同类低价产品涌入市场之际,他坚持不降价,即使有多余库存卖不出去,他也表示:“我们不会以低价的形式销售产品来冲击自己的品牌。”并且他坚持让产品价值与品牌及价格相匹配,他从法国等地聘请设计师,并且还聘请了专业的调色师,力求让产品的质量、时尚感都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层次。

高景良对打造品牌的长久坚持极其看重,他说,“中国为什么没有奢侈品品牌?是因为文化、沉淀,是没有人去坚持的。做品牌就是坚持。很多企业都坚持不下去,看眼前的利润还可以,就把价格放下来,放下来之后是能出量,能走市场,但是这个品牌的价值就没有了。也许你可以维持个一两年,但是后面就会慢慢消亡,产品就变成一个地摊货,变成一个没有身份没有价值的东西。其实做品牌是很孤独的,也需要你去坚持”。

除了坚持,打造品牌说到底还要靠一个优秀的团队,在寻找优秀人才上,高景良从来不遗余力。优秀人才短缺是公司发展的很大问题,他曾经亲自去招聘高新人才,如果朋友介绍了合适的人才,他会亲自去请。在公司出现了大幅增长后,对公司的管理也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打造优秀品牌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直坚持走下去,才能迎接更灿烂的未来。

预见未来,遇到更优秀的自己

对于欲创业者而言创业难,对于创业成功者而言守业更难,如果仅凭幸运抓住机遇获得了一时的成功,对未来缺乏充足的预见性的话,已经获得的创业成果很可能会被新一轮的浪潮冲击得片甲不留。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说自己很随性,对未来没有具体的计划,甚至有的人以“计划没有变化快”来给自己不愿主动规划未来做挡箭牌。而高景良一向具有极强的规划性,他说:“我喜欢预测到3到5年的事,如果看不到3到5年公司的走向,我就会很着急,然后我就会去规划,不管花多少时间和精力,一定要找出公司的发展方向。”

一如他当初在学校里给自己定了一个综合发展的路线,在创业之初选择了一个新兴的手机配件产业,在对待未来的态度上高景良也有清晰、独特的定位。他预测未来手机配件会像4S美容店一样有专卖店,并将变得更加繁荣。他说:“我觉得手机配件以后会成为一个产业,就像服装一样,它是不会被淘汰的。只要主机和主件存在,这些消费者的第三方东西就一定会存在,并且会让消费者的生活更便捷,更多彩。”

未来就业前景范文第3篇

军绿衬衫 J.LINDEBERG

马甲 DEPOT3

酒红休闲裤 Jack & Jones

运动鞋 adidas NEO Label

大器晚成抑或天降奇才

听王景山总裁如行云流水一般侃侃而谈碳纤维自行车生产和高新技术的时候,你很难相信,眼前这个温文尔雅、语气平和的男人所接受的全部正规学校教育,仅仅只有小学四年。

“小时候全家从浙江老家一搬就搬到了福建南平的大山里,父亲自动放弃城市户口的唯一初衷,就是要养活我们兄弟5个人!”每个男人都有故事,不同的是,王景山的童年就这样从作为一个农村孩子开始了。“直到28岁,我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之前,我都没有离开过农村。”只上了小学四年级,因为经常和村里欺负自己兄弟的本地孩子打架,王景山自动放弃了再去学校读书,但他从未停止自我的学习。从小喜欢动手拆装各种他可以拿到的任何一个机械装置物件,比如一块爸爸戴的腕表。可以预见的结果当然是一顿打,但似乎从那时起,王景山的未来就已经与自己的头脑、自己的一双手密不可分。

28岁的那年,从大山里走出来的王景山一头扎进了厦门大学机械机床培训班一年的课程里。每天他第一个出现在车间里,追着老师傅教他机床加工方面的技术,为了能够多一些时间在机床上练手,他把全班清洁保养机床的工作全包了,等其他学员都回家以后,他仍独自一人在机床上练技术,然后开始擦拭保养每台机床,日复一日,从未间歇。这一年他学了与机械制造相关的各个工种,熟悉了材料相关的很多领域。他用一年学了别人四年学不到知识、技术与实操。更重要的是,他在这里遇到了人生第一批次的老师们,从他们那儿,他明确和坚定了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发现了自己的智慧和精华所在。

有一个小故事是这样的:头脑灵活而又善于挖掘机会的他,在课余时间尝试跑遍了厦门大大小小的装饰装修公司,终于给他揽到一个加工木门圆把手的活儿。当他把加工订单送到厦大主管面前的时候,他说他不要一分钱的提成,条件是可以让自己能亲自参与加工这批订单。一个农民小伙子,在他人生可以挖到第一桶金的时刻,却选择了放弃金钱而收获技艺,眼界的高远与境界的宽广,确实在王景山的身上展现了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这似乎暗示着日后的他一定会做一些让世人瞩目的事。但那时的他还不知道自己的未来要与中国碳纤维这种高新材料的未来密不可分。

仅凭着这样的学历和文凭,王景山开始在上海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天地。做一行关注一行,是他对自我的定位。“以前做羽毛球拍制造,我专门请了前国家队队员给我当教练,教我左右手挥拍进攻。但自从开始涉足碳纤维自行车领域后,我再也没有打过一次羽毛球,而是开始了每天近200公里的骑行。我觉得做一行必须要关注这一行。”

对于新材料应用,王景山有着天生的敏感与嗅觉,他花费二十几万元购买有关材料、机械、碳纤方面的书籍并熟读,开始研究碳纤维自行车的技术难点。只要你说得出机器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工艺特点,王景山就能根据你的描述开发出来一套技术实用的机械设备,甚至去工厂参观一条流水线,从起始点到结束点,他只要走过一遍,就能估算出这套设备的各种数据与流程节点。这种超凡的工艺能力,一部分得益于他对机械运作全方面的深刻了解,无疑还应该有相当的天分因素存在。

对话王景山,你不得不承认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句古话再合适不过他了。如果把自行车行业比喻成一个大花园,那他一定是其中一朵奇葩,好比在贫瘠的土地里埋下一粒种子,然后等待漫长的发芽过程,经历风雨但不见彩虹;但当百花开遍,他才绽放。用不可思议来描述我们对王景山的印象最为贴切,从不走寻常路、到独立,这位碳纤维奇才,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叹与传奇!

碳纤自行车 研发、研发,还是研发

2005年是王景山碳纤维事业的元年,这一年他在厦门成立了鸿基伟业复材科技公司。之前的中国大陆自行车行业,对碳纤维这个名词还比较陌生、鲜为人知的时候,他就带领专门研发碳纤维技术和生产的团队,在台资企业里打拼了3年。在组建这个企业之初,他全面了解了国内外碳纤维生产的现状和前景,做了一份500多页的可行性报告。2008年成立自己的公司时候,制定了未来自己企业的发展目标——一定要成为世界一流的具有自我知识产权与技术专利的碳纤维民用企业。

鸿基之所以立足和定位于自行车生产,是因为自行车行业规模可以不用很大,可以在自行车行业创建自己的品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自行车行业又是很多材料和技术最先应用的行业,有这个悠久传统和先例。

在王景山领导下的鸿基伟业,申请了碳纤维方面国家专利60多项,还有30多项专利技术因为没有应用到生产所以没有申请。目前他们已经开始推出第二代研发产品,以后一两年就可以推出一代产品,他们已经规划到第六代产品。

雄心勃勃 涉足碳纤维汽车轮毂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王景山做不到的。在鸿基伟业的产品展示厅里,专门摆放着一个他们生产的汽车轮毂,并且已经在王景山自己开的一辆跑车上安装了这种碳纤维轮毂。如果不是对自己生产的产品有十足的底气和把握,很难想象他的做法是不是在冒险。王景山的解释是,我必须要了解和测试我的碳纤维汽车轮毂,就像我必须骑行我们自己出产的碳纤维自行车一样!

除了汽车轮毂,鸿基还将合作投产碳纤维汽车轮毂、碳纤维公交车厢,主合作伙伴为国内著名大型企业,像一汽、中航工业、中科院、西安航空等。

作为一名民营科技型企业的老板,王景山的鸿基伟业的优势是极其明显的,比如,某些实力雄厚、科研能力又很强的大型国企,历来都是对口生产军事、航空器材,他们研发出来的民用产品及DNA还是立足于高精尖,在研发和生产环节都是大手笔、高投入,常常不计成本,而这些恰恰就是这些“高大上”的国企在生产民用产品时的短板:他们在投入与产出比的关系上,一时半会儿是不会有大的起色,也就是说,他们从研发到投产所花费的各种前期投入,决定了他们所生产的产品不具有市场选择上的优势。

王景山的优势就是具备自主研发的碳纤维生产机械设备的能力,这无疑惑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产力和技术应用功能。随着机械设备流水线生产的普及,工作效率由人工到机械的成倍产能提高,碳纤维必定由现在的奢侈品消费,逐渐转变为质优价廉的日用品。这是不远的将来王景山所描绘的蓝图,而他所做的正是将蓝图变成现实的努力。

鸿基之所以立足和定位于自行车生产,是因为自行车行业规模可以不用很大,可以在自行车行业创建自己的品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自行车行业又是很多材料和技术最先应用的行业,有这个悠久传统和先例。

对话王景山

《骑行风行》:王总你好!首先感谢你接受我们的专访。鸿基作为中国碳纤维领域中的龙头企业,目前生产的碳纤维轮圈应该在世界也是首屈一指,已经不比中国台湾、欧洲的企业落后,某些方面甚至还超出他们。这需要我们去重新认识中国的企业,重新改变我们对“中国制造”的认识。作为企业技术带头人,你觉得鸿基的硬实力在什么地方?

王景山:中国现在的企业并不仅仅停留在代工水准,很多企业在代工的同时一直在走自己的发展之路,不断创新和研发。

碳纤维车圈,最过硬的地方是刹车和轮圈接触的地方,下坡刹车时温度可以达到200°C,如果耐高温技术解决不了,在自行车比赛时就会出现很多意外。目前,鸿基生产的碳纤维车圈耐高温性能非常好,可以达到260°C,这应该是非常优异。现在我们为某品牌生产的轮组,在环法自行车赛上很受选手好评,今年将有更多的轮组在世界自行车大赛中出现。

《骑行风尚》:您能解释一下您所熟悉的碳纤维这种材料吗?

王景山:碳纤维应用已经很多年了,但是主要应用在航天、军事等高科技行业,应用到民用还只是最近十几年。现在很多人都把碳纤维产品当作奢侈品,其实它也就是生产材料而已,很多企业还在用手工来制造,还没有普及生产设备,更多的机械设备被研发,更多技术被解决,碳纤维也就和铝合金、钢材一样没有任何神秘色彩了。现在有些企业就是利用了消费者对于碳纤维认识不够,来诱导消费。

有的企业展出的产品和推广的碳纤维产品工艺说得神秘而深奥,但是禁不起推敲,海峡两岸都有这样不负责的企业,不是自己的专利和研发产品,宣传却称自己的首创,将没有经过安全测试的产品大肆炒作。

这看似一个企业的事情,其实是一个行业的问题。如果消费者对这个行业失去信心,失败的是我们所有人和整个行业,所以,我们有必要宣传和普及一下碳纤维知识。其实碳纤维并不神秘,原因是我们知道的太少。

《骑行风尚》:您能为广大碳纤维自行车发烧友介绍一下碳纤维车架和轮毂的关键技术是什么吗?

王景山:碳纤维车架和轮毂的技术关键点是解决内壁皱褶问题,这是个致命伤,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硬度和强度都没保证,这是自行车车架生产的最为致命节点。我们结合了国内外生产碳纤维车架企业生产的各自优势,通过不断研发、测试、攻关,最终找到了经济有效解决碳纤维内壁皱褶问题的工艺技术方法。而目前碳纤维的质量是否过关,最主要是消费者的不知情,因为皱褶是在内部,如果不把碳架剖开是发现不了其中是否存在的问题,而只能凭借严格的抽测和企业良心来杜绝。

《骑行风尚》:鸿基开发的碳纤维小轮折叠车今年再次荣获中国自行车创新产品优质奖,您能介绍一下你研发产品的思路吗?

王景山:我们这款小折叠车是全碳生产,车把和把立一体,轻便耐用,家庭轿车后备箱里完全可以放4~6辆,将来肯定会有市场。智能自行车正在逐步接近完善,我们把人体感应智能锁、智能刹车、智能变速、身体功能监测,融入自行车制造中,相信有一天任何人都会爱上这样高新的职能自行车。未来的自行车,肯定会出现拼插模块式、简易组装式的。在电动自行车生产方面,中置电机将来也是主流,我们已经开发,正逐步走向市场化阶段。今后鸿基的自行车品牌wiel推广也要加大力度,让他们的优质产品和工艺水准,让更多人共享。

《骑行风尚》:您对鸿基的未来是如何规划的?

未来就业前景范文第4篇

不过,他的努力并未带来实质效果。“目前公司可结转的收入少,资金比较紧张,既无新增开工项目,又无矿业项目。”这是绿景控股一行高层在今年5月9日投资者关系平台上总结的最为清晰的公司现状。而公司董秘王斌也再次对外强调,公司正在逐步转型退出房地产,今年经营着力点是在销售存货的同时寻找新项目。

事实上,从2008年至今,绿景控股的业绩就数度陷入泥淖,其年净利润亏损最大的2010年,达-4920.8万元,同比下降424%。时至2013年,这一情况并未好转,公司一季度净利润依旧亏损约315.3万元。可预见的是,公司未来业绩依旧岌岌可危。公司既没有任何新的土地储备,也无力去购买新的地块,甚至没有任何长短期借款,基本处于“断炊”的状态,后续业绩十分乏力。在矿产等新项目投资仍然悬而未决的情况下,绿景控股不久就将成为一个没有业绩来源的上市公司。

无力购买新土地

2006年从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的手中购得绿景控股时,“天誉系”掌门人余斌恐怕并未料到,这个7889万元买来的并不算昂贵的壳资源,会在随后几年成为一块最烫手的山芋。

最起初,余斌或许也的确想利用这个A股上市平台大展身手。绿景控股在余斌接手后的一两年内,规模和经营状况有所起色。据了解,该公司在原有金碧御水山庄和绿景东山华庭两个项目后,又开发了天誉江南花园和绿景誉晖花园,并进军广东、广西的一级土地开发项目,甚至还有意在天津拿地。即便在房地产低谷时的2008年,绿景控股依然取得了5664万元的净利润。

然而好景不长,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的余斌却在老本行上栽了跟头。2009年,由于无法偿还海外高息债券和贷款,“天誉系”面临着债主逼宫、破产清盘的覆顶之灾。手忙脚乱的余斌不得不将H股上市公司天誉置业(0059.HK)的优质资产割肉转让,并希望将绿景控股这个壳卖给海航置业。

如果能卖壳成功,那或许是绿景控股翻身的最好机会。因为根据重组方案,绿景控股将向海航置业、酒店控股发行股份购买其持有型物业资产,具体包括酒店管理公司100%股权、城建天誉100%股权、燕京饭店45%股权,预估值达18.67亿元。如果重组完成,绿景控股将会成为海航酒店业务的旗舰平台,并“专注于经营高端酒店、写字楼;受托经营管理酒店、品牌输出及服务咨询”。

然而,事与愿违,由于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这次持续一年零3个月之久的重组行动于2011年6月以失败告终。正如绿景控股在终止重组的公告中所言:“公司的现有资产无法置出、现有业务也难以进行新的拓展、新的资产、业务又无法置入,公司发展处于两难的境地。”

事实上,在经历了重大的资本运作偏差和卖壳失败之后,“天誉系”就此一蹶不振,余斌也基本无暇去旁顾绿景控股。失去主心骨的绿景控股数度陷入业绩泥淖,业绩一再下降。2008-2009年,其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分别为5743.8万元、1519.8万元,呈大幅度下降之势。2010年,这一数据暴跌至-4920.8万元,同比下降424%。公司在2011年依靠仅有的两个项目的销售结算勉强盈利2634.8万元,不过到了2012年,公司净利润又进入亏损阶段,为-1142.93万元,比上年下降144.71%。时至2013年一季度,亏损情况并未好转,其净利润依旧亏损约315.3万元。

公司今明两年的地产情况,同样充满了不确定性。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绿景控股旗下运营的绿景誉晖花园、天誉江南花园、金碧御水山庄和东山华庭项目等,目前基本处于尾盘销售状态,而公司手中仅剩2011年7月份与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土地储备中心签订的土地一级开发协议,至今亦未看到任何一级开发利润。

而公司2012年年报显示,截至去年末,公司存货方面仅有1.85亿元,货币资金仅有1263万元。公司既没有任何新的土地储备,也无力去购买新的地块,甚至没有任何长短期借款,基本处于“断炊”的状态,后续业绩十分乏力。

截至目前,尽管绿景控股仍然处于“天誉系”掌门人余斌的实际控制之下,但实际经营层面几乎已经没有了“天誉系”的影子。很多股民在公司投资者关系平台上抱怨,大股东余斌对绿景控股不闻不问,而据公司董秘王斌透露的消息,大股东目前也没有注资的想法。

矿产投资悬而未决

在重组无门的窘境下,逐步退出房地产主业成为绿景控股的艰难选择,而涉足矿业投资成为公司新的不二选择。

就在2011年6月14日公告重组失败当天,绿景控股就声言要转型投资矿业,并在随后的8月3日,公司名称和经营范围变更说明,新增“项目投资、矿产资源投资”两项业务内容,并出资1000万元迅速设立子公司广东绿景矿业资源投资有限公司。

这曾被看作是绿景控股一次“船小好调头”的聪明之举。渤海证券在一份分析诸多房企纷纷涉矿的研报中就指出,从经营角度看,矿产行业盈利能力强,有保值增值作用,同房地产开发有一定相通之处;从融资角度看,涉矿炒作可提高增发价,矿产资源也容易变现和抵押融资。

“更重要的是,余斌的‘天誉系’就直接拥有南宁大坤矿业与宾阳县大坤矿业这两家公司,所勘察区域矿藏丰富,均拥有金、银、铁、铅、锌等近20种矿产资源。”有知情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透露称,公司董事长和大股东实际控制人均为资本运作高手余斌一人,转型中障碍少,成功率相对较高。看多效应下,公司股价在2011年还曾因“涉矿”应声大涨,短短两月内,就飙涨逾40%。

不过,这一转型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直至目前,绿景控股在转型道路上依旧没有收获。而据公司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透露,上述大坤矿业一直未有生产经营,控股股东已转让。

事实上,在业绩多年不温不火的状态下,绿景控股还跻身A股上市公司著名的“铁公鸡”行列。1991年上市的绿景控股,除了在1993年作出唯一一次现金分红外,此后近20年再也没有任何分红之举。

在不少股民看来,绿景控股至今未能转型,恰恰可能是公司在千方百计拖延转型―公司一直把1.8亿元的存量房产作为转型障碍,但公司去库存速度十分缓慢。作为一家专业的房地产公司,去年全年只在房地产业务上回笼了1989万元,而今年一季度只销售了300万元房产。股民们认为,按照目前的A股市场状态,借壳的希望短期内极为渺茫,但不排除公司在等待调控松懈时机,让大股东旗下天誉置业借壳绿景控股在A股市场上市。

未来就业前景范文第5篇

企业架构专家的角色

下列这种情况可能每个季度发生一次或一年发生两次,有时候一年发生一次:CEO和管理团队成员坐在桌旁谈论企业的目标和方向。在这种会议上,CEO通常都有自己的愿景。比如,他会谈到他想开多少家商店,想将自己的产品卖到多少个国家。

然后他会把这个话题交给副总裁和主管们,他们会展示并介绍自己的发展型项目(Pet Project)。通常情况下,幻灯片做得最漂亮、说话音量最大的那个人的项目往往会被选中,不管这个项目是否和CEO的愿景相关。

最后轮到IT部门了,他们坐在桌旁,思索着如何调整IT,好让它和所有这些项目配套,以便使CEO愿景中的未来蓝图成为现实。

CEO所描绘的未来蓝图很少会和项目关联起来,这使得IT部门处于两难的境地,除非他们愿意通过企业架构理念,将工具和方法与业务转型联系在一起。

要实现这个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和其他领导人必须建立一系列路线图,以明确产品的生命周期、新产品的引入等事项。

这就决定了企业架构专家的角色。他们的角色是回到这种现状,然后将它变为现实。事实上,企业架构专家描绘了未来的图景。率先到达这个位置就是最开始遇到的挑战。

三个原则

大部分企业都没有企业架构专员,因为他们的组织架构没有包含那种协作和沟通氛围。重要的是,企业战略完全独立于IT,更不要说基于IT来制定了。

相反,有前瞻性的公司则不同,他们认识到了这种断裂。他们建立企业项目管理办公室或企业架构团队,来负责企业架构和技术架构流程。

即便如此,要彻底改造企业,这些还不够。在传统上,企业架构专家的职责包括确定未来的愿景。他们被任命创建一个模型,或者规定出条例或标准,好让人们依此实现未来的愿景。但企业架构专家几乎很少能像应该做到的那么主动去确保成功。要完全开发他们的潜能,他们应该记住这些基本原则:

■先研究新项目,并且确保其一致性;

■当开始维护任何项目时,都将其视为一次改变的机会;

■积极回过头去改变已有的项目,即使它们目前不在审查之列。

在项目和愿景之间

当企业架构专家们思索查看一个马上启动的项目意味着什么,并且尽力研究它是否上线,或者查看那些已经到位的事情,决定它是否上线时,他们所做的,实际上就是让项目走上正轨。

他们可能会问:“这是我即将上马的项目,这是我未来的愿景。它们两者之间的差距在哪里?”这个差距实际上就是一个标准的管理问题。

换句话说,“这是我希望看到的解决办法。这是企业的一个指令。那是企业的一个指令。”现在,当企业架构专家们拿到一个新项目并且着手进行时,他们可以说:“好吧,我正在忙活这儿呢,可是我又顾不上那儿。”他们需要根据企业架构来给即将开始的项目打分。

如果有确定的企业架构,他们就不必为了做这些事情而去掌握任何已经存在的知识。根本就不需要什么现状分析图,这就是重点。

如果他们想要做的,就是确定不能因为开始新项目而把情况变得更坏,那么他们要做的就是将新项目和想要达到的目标相比较,他们需要通过这种标准的管理对比(standards management comparison)来做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