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术语

中医术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术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医术语

中医术语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医术语名词 英译 归化异化法

一、中医术语英译的现状调查

中医药走向世界, 西方人不能深刻领悟中医文化内涵,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是巨大障碍。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用语词义深奥难懂,以及中医英译工作者多不具备中医专业知识,或缺乏相关的翻译技巧,因此,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的不统一乱象,使中医文化很难发扬光大。英国中医翻译家Nigel Wiseman指出: “Chinese medicine is difficult to translate, and there are few people able-and even fewer people willing-to do it”,除了中医语言本身深奥难懂, 一些用语自身的规范化程度不高, 存在着一词多义、数词同义、概念交叉等现象外, 更重要是由于中医是一门中国特有的医学体系, 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不仅如此,中医中大多数概念和最常用的词语在英语及其它欧洲各国语言中一般都缺乏现成的对应语,使得中医术语翻译似乎不可为。李照国在《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化研究》中提到某些中医名词的“实质问题中医界本身也存有争议,翻译上的准确性也很难完全落到实处”,因此,中医术语的翻译不仅关乎语言本身,还涉及到中国医学体系和中医深层文化的传播,任重而道远。

二、w异化研究适用于中医术语英译的理论依据

归化和异化这两个概念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中提出来,其中,归化是指在翻译中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接近目的语文化,向目标语靠拢,译者大多采用流畅的风格,尽可能减弱译语读者对外语语篇的生疏感;异化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表达时向原语靠拢,译者故意打破目的语的行文规范,刻意保留原文的异域特色。德国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将归异化概括地更形象,他认为翻译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从历史上看,归异化是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因为它们关注的核心问题不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是突破语言因素,扩大到文化和美学之中来。同时,劳伦斯・韦努蒂认为归化和异化并非一对截然不同的二元对立体, 在本质上来说它们是对外国文本的文化取向, 是对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所产生的文化影响,对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性选择不同的文化取向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影响。在中医科技文本英译中,对文化的共性进行归化, 中医名词术语会被英语读者所共同接受, 具体表现在译文通顺易懂、语言流畅,似乎是用英语写作的一般,没有翻译的痕迹。然而中医词汇立足于中医的整体观念系统,若一味迁就西方医学词汇的译法,则体现不出中医特色。

三、归异化翻译策略在中医术语英译中的应用

归异化翻译策略的选择在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中不能一蹴而就,而要考虑到中医名词术语的特点。比如,在中医基本理论中,有一些概念独特、含义丰富、有着特殊文化内涵的名词术语,如阴阳、五行、脏腑、气、神等,都是含有国情的概念的术语,它们在英语及西方医学体系、术语中均没有对应的说法,用直译或者意译都无法阐述术语本身的内涵,对于这类词汇用归化法翻译往往不能忠实地反映其意思,而用异化法翻译却能保留原术语的原汁原味,不仅忠于原意,还能反映出中医词汇源于生活及取类比象的构建原则。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需保持中医的异域性,采取音译的方式,即采用异化的处理方式,以利于保持其基本内涵和中医特色。如将气译为Qi,阴阳译为 Yin & Yang,并以括号形式将现行译法作为一种文内注解附于有关音译概念之后,以帮助读者理解,而这种方法现如今已广泛地被人们所接受。再如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照其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两大类。五脏的功能特点是“藏精气”,六腑的功能特点是“传化物”。五脏是一个综合性的功能单位,不但包含着西医学同一脏器的部分功能,而且还概括了其它某些器官的一些功能。若将其归化译为“viscus,bowel”,则对应的是西医解剖中的内脏和肠道,与我们中医中注重于各脏的生理功能的脏腑不对等,所以不妨音译加注释为“zang-organ,fu-organ”读来更为妥帖。

然而,当目标语和原语的意思是等同的,归化不失为一种贴合的翻译策略,它既可以准确地表达原语的意思,读者一看也可以迅速而准确的捕获其意,它以一种外国人所熟悉的语言符号转换,因此更易于被外国人所认可。所以,很多中医术语有其特定的含义,用归化法不可以确切的表达它,表达出来有歧义,甚至没有英语单词或词汇与之相对应的,这时用异化法或音译法进行翻译,不仅忠于原意,也可以保留中医的特色。对于初学者,接受这样的词有一定难度,但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慢慢对中医有更深的了解以后,便也能很好地理解这些术语了。目前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很多目的语读者已处于高级阶段,在对中医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能很好地接受这样的译法,而这也有利于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医的有关概念和理论。因此,归化和异化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在中医术语翻译的实践中孰优孰劣,不能一概而论,可以灵活运用两种翻译法翻译中医名词术语,并用其他方法如借用西医现成的术语、比照西医、仿照西医构词进行中医翻译。

中医术语范文第2篇

中医不仅是一种医学技术,还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因素在中医翻译中的处理,最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翻译的重要任务就是忠实地传递源语的文化信息,把一种语言所承载的信息毫无遗漏地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因为英汉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构成了中医翻译中最大的障碍――文化冲突的存在。因此,翻译过程中如何对待和处理文化冲突,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是一个意义十分重大的课题。本文将着重分析中医名词术语翻译中文化因素的翻译。

2.特殊中医术语的翻译

首先,译者要认识到中医不同于西医,它有自己内在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语言特点。因此,强调“信”只能误导或错误理解中医的精神和实质。把中医翻译成英语,就是把中医药的独特的医术通过英语作为桥梁介绍到外国,造福人类,这主要依赖于中医英语翻译中中医术语的翻译和中医文化精神的融会贯通。所以,把握术语中的文化内涵就显得尤为重要。

2.1中医术语的翻译过程,也是中医术语翻译文化的发展过程。

比如,中医中的“气”包含“自然之气;呼吸之气;精微物质”。最初,我们仅仅用汉语拼音“chi”,但因为太抽象了,无法起到科技交流的目的。随后音译为“Qi”,后来又译为“air”,但是仍无法达到汉语“气”的内涵。随着我们的认识提高,2002年版的《简明汉英中医词典》译为“Qi;breath;air”。从拼音―音译―意译―音译的过程,其实也正是中医文化翻译的探索过程。

2.2中医的发展赋予某些中医术语新的含义。

在中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相同的病症往往以不同的术语出现,或者一个术语包含很多的病症,这种复杂的语言变迁在最初的翻译活动中,给译者带来了很多的困扰,甚至错误地以偏概全,造成译文晦涩难懂。翻译这些术语要求译者全面理解中医和中医文化。

“思虑伤脾,热入血室”,这里的“血室”,以及“女子胞”是“子宫”的一种委婉的说法,但最初或被译为“blood”,或被译为“haematic system”,直到1994年才译为“uterus”,但“血室”还有其它含义,因为“血生于肝”,所以还指代“肝”,在医学范畴中,“liver”才是其正确翻译。2002年《简明汉英中医词典》中成功将其译为“liver;uterus;thoroughfare vessel”,既翻译了医学科技中的术语,又指明了西医中的对等器官。一个中医术语需要多个英语词组表达它的文学范畴和科技范畴,在中医翻译中比比皆是。在这样的处理下,中医文化通过不同的语言恰当地表达了出来。

2.3中医术语中多个包含意义在翻译中的处理。

中医术语的概括性和包容性也是中医文化的特点之一,翻译过程中要区别对待,进行细化,力求找到医学治疗中的对应点。例如,“虚”和“实”是一对最常用的固定术语,但这两个术语在不同的情况下,其含义也是不同的,所以很难用一个词统一译之。一些学者将其译作“efficiency”和“excess”,也有人以“fullness”和“emptiness”对译“实”与“虚”。在中医上,“实”指“having substance/force”,而“虚”则表示“not having substance/force”。“虚”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可能有如下一些对应语:deficiency,insufficiency,weakness,debility,hypofunction,asthenia等。象征性地指脏腑“虚”时,可用“asthenia”;若用“deficiency”,则可能被误认为脏器有实质性的缺损;指功能性的“虚”,则可以译作“hypofunction”;阴阳、气血之“虚”,亦可译作“deficiency”;体虚之“虚”则应译作“weakness”或“debility”。这样的翻译要求译者精通中医文化,深刻理解术语的内涵。

简明扼要,富有民族特点也是中医术语的特点之一。这些词含义交叉、应用灵活,常常是固定术语不可缺少的构成成分。中医作为科技翻译,在具体翻译时,一定要将其置于一定的语境中,要根据不同的状况、不同的疗效,翻译为不同的英语,不能简单处理。参照我们的翻译,西方人在实施中医技术时,就会同时理解我们的中医真正文化内涵所在。如果他们知道中医只需要一个词就可以包含如此多的医学知识,就会更深入地理解中医文化知识。

2.4具有修辞色彩的中医术语的翻译。

中医方剂有各种各样的翻译,有的以直译为主,有的以功效为主,其中,具有修辞色彩的术语的翻译也展现了中医的文化魅力。比如,“碧玉散”译作“Jasper Powder”,让人马上感觉到鲜亮的碧绿色,有一种耳目一新之感;“内消沃雪散”译作“Powder of Internal Dissolution like Snow Melting”,立马让人感到冰雪消融,一切都生意盎然,联想到自身病痛正慢慢消失,浑身充满活力;“玉女煎”译作“Jade Maid Decoction”;“回春丹”译作“Resolicitation Pill”;“再造散”译为“Re-creation Powder”。这些成功的翻译不仅简洁明了,满足了“信,达,雅”的要求,而且在翻译过程中,明喻、借喻等修辞格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还满足了信息性原则的要求,对方剂的功效具有直接或间接的说明作用。这样的翻译让人过目难忘,印象深刻,很有实用性和信息性。

3.结语

中医术语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西医文化差异 术语英译障碍 英译障碍

中医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中医以其独特的疗效被越来越多国家的人民接受。但是中西医文化存在的诸多差异对中医英译产生阻碍,如何让中医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人民准确地理解中医文化是中医对外传播研究的重点。

一、中医术语英译障碍分析

中西医在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等很多方面都具有共同点,两者都是研究生命过程及防病治病的科学。但是中医和西医在理论体系、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各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

(一)理论体系不同。

中医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探求病因。中医文化还融合了儒家和宗教文化,以及即佛教和道教文化。西医文化基于哈维血液循环理论的建立,这一理论首次解释了人体结构的循环系统。此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影响了西医文化的发展,以分子学为基础,以盘尼西林为标志,细菌图谱确立了西医两大理论基础――系统论和分子论[1]。相对于西医的直观,西医术语的简洁明了,中医是从整体和宏观把握人体的规律和共性的,中医语言具有抽象性和模糊性的特点。

(二)中西方语言思维方式不同。

1.中国传统语言哲学思维

儒家、墨家和道家关于语言问题的相关思想和研究构成了中国传统的语言哲学观。儒家的语言观是言论,辩说应该合乎礼制、名分。墨子主张“取实予名”的语言精神,即根据实际情况来定名,以做到名副其实。《老子》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具有哲学意义。“名”是指人们描述人与事物之间存在的区别;而当人们描述相关情绪感受时,则用比喻或象形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正所谓“娓娓道来”“名状道物”等。儒家、墨家和道家的语言哲学思想代表和反映了汉语重意合而不重形合的基本特点。这些思想对汉语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文化,包括中医文化的基础理论和语言表达留下了深刻印迹[2]。

2.西方古典语言哲学思维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古典语言哲学的代表人物。柏拉图的“命名理论”建立了西方第一个语言哲学学说:语言是命名,名字的本分是表达本质。柏拉图认为语言是表达知识的工具,也是表达和交流的工具。亚里士多德是形式逻辑的创立者,也是第一个对语言进行系统和全面探讨的哲学家。他总结了主谓结构为句子核心的语法规则,定义了西方语言中重要的词类,并对词语进行了分类[3]。

3.中西方整体与个体的思维方式对语言表达的影响

中医是整体性思维,天、地、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笛卡尔创立的西方近代哲学明确把主题与客体对立起来。英语民族的思维方式明确区分主体与客体,将主体与客体对立起来,分别进行分析和研究。思维方式直接影响着语言的表达,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西医文化语言不同的表达形式。中医文化中整体性思维对汉语的影响就是语言全面、周到,词语的意思必须在整体中得以反映,要结合上下文才能确定词语的意思。中医术语大部分来自古代医学典籍,语言结构较松散,术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较为复杂,表达和阐述具有修饰色彩,有很强的隐喻性。西医文献结构严谨,在英语文化个体分析的影响下,英语的词法、句法形态、形式明确具有显性特征,其专业术语往往意义单一,具有专词专用的特点。

二、中医术语英译障碍的解决对策

(一)中医术语英译的“总体解决方法”――直译为西医的对应词。

直译是中医术语英译的首要原则,主要内容是字面翻译法和西医术语重合法。中医五官和形体的名词术语主要遵循字面翻译法。如将五官(five sense organs),七窍(seven orifices),气门(sweat pore),骨(bone), 脑(brain),髓(marrow),脉(vessel),关节(joint)等术语直译为西医中的“对应词”就行。比照西医术语重合翻译法是最常用的方法,疾病和脏腑的名称与西医切合度较大的术语主要采用这种方法。如将心、肝、脾、肺、肾等术语直接翻译成西医的对应词:heart, liver, spleen, lung, kidney。疾病的名称也往往能在西医术语里找到重合:瘟疫(pestilence), 感冒(common cold)。中医语言很多源自于古代医学典籍,文字多使用古汉语,晦涩抽象,文学性很强,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先要将其转化为浅显易懂且能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的现代汉语,再进行英译,这样才能符合译文忠实于原文的要求。如 “生气”,不是指的发脾气,而是先要将其转化为现代汉语“生命力”,再翻译为 “ vitality”; “ 带下医”,不是指的“躲在裙带下的医生”,先要将其转化为 “妇科医生”, 再翻译为 “gynecologist”; 女子胞,意思不是 “双胞胎的女性”,指的是“子宫”,再翻译为“uterus”。不加转化,直译的结果就会贻笑大方。

(二)音译加注释法。

因为中西医文化上的差异,往往有一部分中医术语是找不到重合的西医术语进行翻译的,这时可以采取拼音翻译加括号内注释的方法进行翻译,这是补偿译文化缺失的有效方法。如精:jing(as the world origin in ancient philosophy); 气:qi (as the world in ancient philosophy)。拼音翻译虽然直接,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特色,提供了文化传播的途径,但是不应在中医术语英译中采用大量的拼音翻译法,不然会“过犹不及”。

(三)用意译方法翻译隐喻,类比方式命名的名词术语。

直译很难翻译出通过类比和隐喻方式命名的名词术语。“白虎历节”和“乌风内障”是通过隐喻的手法分别表示类似游走性关节疼痛和青光眼的眼疾,所以乌风内障应翻译“glaucoma”,“白虎历节”翻译为“acute arthritis”。

(四)规范术语,根据语境选词。

一词多义的现象在中医术语中大量存在。不同的语境里,中医术语的含义是不同的。如“虚”是中医学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个概念,有“体虚,血虚,脾虚”之分。“虚”不能一概而论,而应该根据语境的不同分别翻译。指脏腑的虚时可用asthenia,脾虚时可译为“asthenia of spleen”。“脾虚水泛”一词,其原意是指由脾脏运化水湿的功能障碍而引起的水肿,所以同样是脾虚,这个“虚”应该译作“hypofunction of spleen”。至于阴阳,气血的“虚”,则可译为deficiency。?纯指功能的虚弱,可用hypofunction。表示体虚这一概念时,也可用weakness或debility来表达[4]。

三、结语

中西医在理论体系、思维方式、语言表达等各个文化内涵方面都存在不同。中医术语存在模糊性和一词多义的现象,这些都成为中医术语英译的障碍。中医术语英译应遵循:直译是中医术语翻译的总体原则,因为其体现了术语翻译的自然性和简洁性。对于最具有文化内涵和隐喻特色的中医术语,应该采取拼音翻译加括号内注释的方法来补偿这种文化缺失,以体现中医术语的民族特征。中医术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应该根据语境进行翻译。

为了克服中医术语英译的障碍,准确地表达中医,让中医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播,我们就必须学习中西医文化的差异,研究中医英译的特点,以提高中医英译的质量,为中医文化走向国际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马平中.西医文化差异视角下的中医英语翻译障碍[J].外语研究,2013.

[2]刘炜,林文娟.中西思维差异在汉英意形合医学术语中的映射[J].Negative,2016.

[3]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中医术语范文第4篇

任何科学领域,其丰富的内容都是由大量的名词术语所构成。术语的标准化、规范化必然对科学及学科的发展进步产生重大影响,对学科的交流、提高具有深刻的意义。近几年来,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的制定!对于中医药学术的交流、中医教育水平的提高、中医现代化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1中医外科学术语规范的意义

随着中医术语标准化、规范化工作的进展,中医外科学在这方面也与时俱进,尤其病名的标准化、规范化成绩显著。由于几千年的交通、信息的落后闭塞,产生了同一种疾病有许多病名,同一病名有不同涵盖的尴尬局面,给中医外科的教学、临床、科研带来了诸多不便,造成了较大的干扰。如西医之“带状疱疹”一病,中医则有蛇串疮、缠腰火丹、蛇丹、火带疮、蜘蛛疮多个病名,人们莫衷一是,随意替换。现在术语把“蛇串疮”规定为正名,其他病名为同义词,这就改变了该疾病病名应用混乱的状态。又如过去“无头疽”一病,概念不清,涵盖甚广,包括了流痰、瘰疬、流注、脱疽、乳疽等性质迥然的诸多疾病,人们无所适从。现在已把该病定义为骨与关节的急慢性普通化脓性疾病,这就将原来包括的其他疾病排除在外,使“无头疽”具有了特指性,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

中医外科术语标准化、规范化成绩斐然,但是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少数病名层次混淆,如“术语”先列有“流痰”病,又平行列入附骨痰、龟背痰等流痰的二级病名,很容易使人理解为它们与“流痰”不是同一种疾病。正确的做法是仅列“流痰”病,如发生于髋关节的流痰又称为附骨痰;发生于胸背部的流痰称为龟背痰……使人一目了然,消除误解。术语的一些病名在有的重要出版物中仍未使用,如七版教材中,未使用精浊、精癃的病名,代之以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症。

2 中医外科学术语实施的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中医术语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订中医外科学(也包括中医其他学科)术语标准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建立健全中医外科术语标准化组织,保证该项工作有序、持续发展。应该在全国中医外科各专业委员会设立术语标准化组织,负责起草本专业术语标准化的近期、远期规划#研究探讨术语的标准、规范。并每3~4 年举办一次以术语标准化为中心议题的学术会议。讨论有争议或新产生术语的标准化问题。

(2)公开出版包括外科在内的《中医术语标准化辞典》,使中医药领域甚至其他学科的从业人员有专门辞书可查,有标准可依。全国中医药学会将各专业委员会草拟的术语标准审定后上报国家批准,由有关机构公开出版《中医术语标准化辞典》,根据需要修订再版。这就使包括外科在内的中医术语标准化、规范化工作走上正规化、法制化、公开化的轨道。

(3)编写中医外科学教材或教科书应把术语标准化放在重要地位,实行“一票否决制”。教材、教科书是从业人员、学生的标准读物、标准参考书,对受众的临床、教学、科研影响甚大。所以,编著者一定要注意术语的标准、规范,不得随心所欲,标新立异。主编、编辑严格把关,防止出现术语标准瑕疵。审定者发现草稿中有不标准、不规范术语,实行“一票否诀”,或退回重修,以保证该项工作的严肃性。

(4)术语标准的分类应有利于使用者的查询。“术语”所使用的病名分类为部位脏器分类方法,科学且合理,但与中医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分类有很大不同,从业人员习惯后者的分类方法。以中医临床学科为例,把内、外、妇、儿、眼%、耳鼻喉、口腔、针推等学科视为中医学的二级分类,而疮疡、乳房病、肿瘤、皮肤病及性病、肛肠病、男性前阴病、其他疾病等专业是外科的二级分类,据此正确编辑病码。以颈痈为例,比如将外科码号规定为2,疮疡为1,痈为4,颈痈乃痈的一种,规定为1,那么颈痈的病码应为2·1·4·1,这就层次分明,并能显示出术语的相互关系和依属性,与高等教育教材、高级教科书对应衔接,将给查阅检索带来极大方便。

中医术语范文第5篇

一些外国消费者由于对中药说明书内容难以理解,导致他们对中药产品的疗效和安全性心存疑虑。因此,中药产品要真正打入国际市场,中药说明书的准确翻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中药说明书的语言特点、内容及专有名词

(一)中药说明书的语言特点

准确翻译中药说明书,首先要深入了解其语言特点。中药说明书突出“说明”的表达方式,其功能主要在于宣传中药产品、指导正确用药、传播中药品牌,这决定了其语言特点应力求通俗、准确。中药说明书中的功能和主治源于传统中医药学,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气息,带有浓郁的文学色彩,强调语篇的整体结构,注重对称平衡,频繁使用四字结构来达到语言的抑扬顿挫,这是中药说明书行文的一个典型特征。如逍遥丸,其说明书就有“疏肝健脾,养血调经、促进食欲”等;又如“牛黄清心丸”其说明书就有“清热解毒,镇惊开窍。主治热病”等,都是四字成句,这种四字成句的语言特点带有浓郁的中医文化色彩,但如果翻译不到位,就会导致外国消费者难以了解药品的药理作用,从而影响他们的购买欲望。因此,从中药说明书的语言特点出发,不应按照说明书的字面含义直接翻译,而是要根据外国消费者的思维习惯,尽可能使用他们耳熟能详的语言形式,这样能使外国消费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真正发挥说明书的作用。

(二)中药说明书的内容

中药品说明书最终目的是要让外国消费者所理解和接受。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注重实验,具体数据在中药说明书中的体现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一份规范的中药说明书应该参照西药说明书中的构成要素,包括该药品的“成分、性状、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禁忌、包装、生产日期”等内容。中药说明书中这些关键词的翻译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药品说明书的结构是否清晰明了, 是否能够方便外国消费者。中药产品要开拓国际市场,就必须按照西方人熟悉的方式,在中药说明书中逐条列出成分(Composition)、药理作用(OAction)、适应症(Indication)、用法(Administration )、用量(Dosage)、禁忌(Contraindication)、包装(Packaging ) 、生产日期(Date of Production)、失效日期 (Date of Expiry) 等。

(三)中药说明书专有名词的规范翻译

中医药说明书内容中的专有名词,是说明书里的结构词,对于这些词的翻译关系到药品说明书的结构是否清晰明了。比如作为中药说明书的专用词汇,“药品说明书”就有“Description”、“Inst ructions”、“Directions”等几种翻译形式;“主要成分”也有“Principal Ingredients”、“Ingredients”、“Composition”等几种翻译形式;“功能与主治”也存在“Actions”、“Functions and indications”、“Indication” 等几种翻译形式。这样就势必使外国消费者模糊不清。参照西药说明书及FDA(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相关规定,中药说明书中的“药品说明书”译为“Package Insert”;“主要成分”译为“Composition”;“功能与主治”译为“Indications”是比较准确规范的。

二、中药说明书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一) 中药产品名称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中药产品即中药药名,一个易于识记又能充分反映药品疗效的译名是中药产品走向国际医药市场的前提。目前中药药名的翻译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药名的翻译标准不统一,一种药名存在多种不同的译文。比如“六味地黄丸”就有“Liu Wei Di HuangWan”、“Liu- Wei-Di- Huang- Wan”、“Liuwei Dihuang Wan”等多种译名,药品译名的混乱使外国消费者选购药物时无所适从。二是拘泥于字面意义、生搬硬套。比如“妇颜宝”按中文的字面意思可能会被理解为一种美容养颜产品,因此被译为“Complexion-nourishing Pills for Ladies”。而实际上,“妇颜宝”作为一种保健药品,是用来治疗妇女内分泌紊乱等症状,将其译为“Gyne-cure”(治疗妇科疾病的良药”)就比较准确。三是不懂基本的中药常识,从而产生严重的文化缺失。比如“罗汉果茶”,译者因为不懂该保健药品的配方是、罗汉果和蔗糖,因此把它译成“Luo han Fruit and Chrystanthemum Tea”。事实上,这里的“茶”应该译为“drink”而不是“tea”。

(二) 中药产品功能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中药产品功能的翻译在中药说明书中至关重要,它关系到消费者对其疗效的理解。由于中药功效语的表达介乎古汉语和白话文之间,本身理解难度就较大,再加上译者大多缺乏相关的中医药文化背景,翻译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些常识性的错误。目前中药产品功能翻译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误译。比如“驱邪”(Elimi-nating pathogenic factor)误译为 “Expelling the evil”;“扶正”(Fortifying immune system)误译为“Holding upright”;“精明之府”(Head)误译为“House of bright essence”。二是简译。中药说明书关于功能的描述常喜欢使用四字结构,言简意赅但常常含混不清,如果根据字面意思简单地翻译过来,那么药品功能信息就会表达不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简译,而应该根据功效进行增额翻译。比如“止吐止泻”常被简译为“relieve diarrheaand vomiting”,这种简译并不能全面地说明该药品的功效,到底是治疗偶然还是非持续性的吐泻呢?因此,应该增添该药品的功效信息,译为“relieve occasional or non-persistent diarrhea and vomiting”。三是重译。中药功效语使用四字结构,常出现同义并列的功效语,如“延年益寿”,这里“益寿”的意义与“延年”相重复,翻译时就不应把“益寿”翻译过来,应将其省略译成“promote longevity”即可。

(三)中药产品主治病症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中药产品主治病症的翻译关系到患者能否对症服药,目前中药产品主治病症翻译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不懂基本的中医术语,生搬硬套。比如“五味消毒饮”主治病症是“带下病”,“带下病”常被误译为“diseases under the skirt”。事实上,“带下病”是一种妇科疾病,应翻译成“leukorrhagia”;又如“六味地黄丸”主治病症是“男子不育”,“男子不育”被误译为“infertility in Men”。其实,这里的“in Men”是多余的,因为只有男子才会有“不育症”,应翻译成“infertility”就可以了。二是没有对中药主治病症从病理角度做具体区分,而是笼统地翻译。比如“痰”从病理角度做区分,不仅指呼吸道的分泌物,还可以认为一种病理成因,分为“有形之痰”(sputum)和“无形之痰”(phlegm)。三是将西医病症与中医病症相混淆,没有从中医病症的角度去翻译。比如“天麻虎骨丸”适用于治疗“痹病”,如果从西医病症去理解,“痹病”是指关节炎症状的疾病,被译为“arthralgia”。然而从中医病症来理解,“痹病”是指人体受外邪侵袭,痹阻经络,气血不畅导致肌肉、关节疼痛等病证,这与西医的“痹病”有很大的区别,因此,从中医病症角度去翻译“痹病”,应该译为““bi一syndrome”。

三、中药说明书翻译的技巧及策略

(一)中药产品名称翻译的技巧及策略

中药产品名称的翻译应该简洁易懂、朗朗上口、便于传播。根据这一原则,中药产品名称的翻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直译法。这种翻译技巧适用于包含数字形式的中药药名,采用直译法可以使外国消费者比较清楚地了解该药品的成分及特色。比如“九味羌活丸”(Notopterygii Bolus of Nine Ingredients)是由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黄芩、地黄、甘草九种中药制备而成,翻译时就可采用直译法。又如“二至丸”(erzhi pills),其成份中的冬青子是在冬至日采集,而旱莲草是在夏至日采集。这种中药成分的特性用英文难以表达清楚,因此也可采用直译法。二是音译法。这种翻译技巧适用于成份和功效较多的中药产品,这种中药产品名称采用音译法易于记忆,能激发外国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如全鹿滋肾丸(Chuen Look Pills)、知柏八味丸(Chee Park Pills)、附桂理中丸 (Lee Chung Pills)等。三是意译法。这种翻译技巧适用于一些独有的中医药概念或成份较少、功效较单一的中药产品。比如,虫草鸡精(Essence of Chicken with Cordyceps),这个中药名称只包含主料名,并没有体现其功效,但因为其保健功能早为外国消费者所熟知,因此,采用意译法把原名翻译过来即可。同样的例子还包括灵芝蜂蜜(Ganoderma Lucidum Honey)、阿胶冲剂(Colla Corii Asini Granules)、凉茶(Herbal tea)等。

(二)中药产品功能翻译的技巧及策略

由于中药说明书中关于功能的描述大多采用四字成句的结构,且用语介于古汉语和白话文之间,因此翻译过程中需要从跨文化的角度去思考。根据这一原则,中药产品功能的翻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采用归化策略进行翻译。比如“凉血止血”是指具有清热、凉血、止血作用,在中医术语结构中表达的是一种因果关系,而不是英语中所理解的并列关系,因此译为“cooling blood to stopping bleeding”是比较合理的。同理,比如“清热熄风”是指通过清热、泻火而熄风,这里“清热”与“熄风”也是表达一种因果关系,可以译为“clearing heat to estinguishing wind”。二是采用增译法,即在翻译时增添一些原文中没有提及的信息,用以凸显其药物功能。如“罗汉果茶”(Fructus Momordicae)的功效语是“舒喉止渴”,尽管功效语中并没有提及罗汉果能主治肺热干咳、喉咙酸痛等,但我们翻译时就可以采用增译法,译为“help resolving phlegm to stop cough,clearing heat and moistening lung, moistening intestines to relieve constipation”。增添这些功效语的翻译可以帮助外国消费者进一步了解其药物功效。三是采用省译法,即对原文信息的一种扬弃,省译的部分主要是重复的信息、产生功效的过程和感受等细节。比如“活血清热方”的功效语就有“采用优质天然地道药材、传统方法炮制、入口甘香,易于吸收”。在这里“入口甘香,易于吸收”( Refreshingly tasteful,it can be readily assimilated into the body)其实可以省略,因为这是对服用该药剂过程和感受的描述,没有必要全译出来。同理,“扶助正气、袪病强身”中的“扶”与“袪”在意义上有重复,所以可以省译为“Consolidate constitution and enhance health”。

(三)中药产品主治病症翻译的技巧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