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资源利用论文

水资源利用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水资源利用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水资源利用论文

水资源利用论文范文第1篇

这个课题是我在生活中发现的,对于我们平时使用的淡水资源,我们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水是我们人类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淡水更为珍贵,所以我想出来关于淡水利用率这个我们身边的话题。

二、课题研究意义

淡水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但是由于诸多因素,淡水财富在以很快的速度减少,为了人类的将来,我们就要放眼于现在,把淡水资源在各个方面中各环节的浪费有所减少,或是提高淡水的利用率,从而减少淡水的流失,达到淡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此来引导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方法

首先在网上查找淡水的利率能达到的百分点,浪费能达到多少,查找一些节水,再利用水率高的城市作为例子,借鉴一些好的方法,由于节水日就要到来,所以可以趁此多宣传一下节水知识。

四、课题研究具体内容及研究过程

淡水利用率

之所以取题名为“关于淡水资源利用率的研究”重点其实并不在于研究“利用率”而在于提高“利用率”,“利用率”这一词只为提醒人们要注意用水的作用效果,不要浪费。

以下是黑龙江省“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实例。

黑龙江省是一个水资源总量偏少的省份,人均占水资源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根据水利部预测,从现在(06年)到2040年,我省份年均用水量将以每年4.27%的速度逐年增加。显然,在水资源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降低水消耗,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是满足社会发展最为有效的方法。21日(06年3月),省水利厅副厅长胥信平在接受采访时说,未来几年,我省将在保障经建设的前提下,大力开展农业、工业和城市节水,尽快转变以大量消耗水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并形成有利于建设水型社会的用水体制和机制,农业:潜力巨大的节水大户。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田灌溉用水占社会用水量的70%”,而且前全省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7,因此开展农业节水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和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由于黑龙江省推广了节水灌溉水稻的模式,因此由水稻年均用水量为160~170亿立米,占全省农业用水量93%,在不需花什么钱的情况下减少30%~40%。

此外,以经济手段来促进农业节水也是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黑龙江省除少数试点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农业用水仍沿袭按亩收费的老办法。由于用多用少都要纳税同样的水费,导致水资源浪费现象十分惊人,按照日前0.47的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全省农业生产中每年被浪费掉的水资源就接近100亿立方米。因此开展农业水价改革,变按亩收费为按方收费,在农村实行计量供水,以经济手段促进节水就十分必要而紧迫。

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用水也逐年增加,据了解,目前我省(黑龙江)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只有55%,而在节水措施发达的国家,已经达到90%,此外,我省城市输水配水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失率高达20%,这一低一高两个指标说明我省工业节水空间十分巨大。

以上是黑龙江对“淡水的利用率”,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方法

1结合实际:就是要因地制宜,黑龙江省因为是农业大省,所以在农业浪费水上做出了合理的方案,才有了如年的成绩,因此在提高“水资源利率”的首要方面就是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

2利用各种手段:从黑龙江省队提高“淡水资源利用率”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常见的收费,用经济来控制淡水浪费,这不仅能控制住水的浪费,而且提高经济效应,同时也带动了人民的节水意识。

3引进器材: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我们可以引进先进的器材或是合理节能器材,这样就可以减少淡水的浪费或是再利用。

4树立正确节水意识:怎样做取决人的主观意识,只有树立正确的节水意识,才能积极与“淡水利用率”提高的活动中来。

以上几点是我自爱黑龙江省“淡水资源利用率”中得出的几点结论,下面,我将提供一些从网络中查找出的方案。

Ⅰ要提高用水率和效益,就要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降低单位产生的用水量,通过优化配量水资源,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来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Ⅱ要建立促进全社会节水的机制,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来规范水资源供需关系变化时的经济利益关系变化,使这种经济利益的变化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通过经济利益的驱动形成节水激励机制,使节水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简单的说,就是要明确水权,培育和发展市场。

A:首先要明晰水权,在市场经济中,水交易实质上是水权的交易,通过市场配置水资源,必须要明晰水权。其次,要加强水权管理,自爱水资源紧缺状态下,取得水权要付出代价,需交纳水资源费并保护水权拥有者的权益,再次,要允许水权交易,培训和发展水市场,必须允许水权拥有者让出水渠并获益。

B:要形成节水机制,就要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推进生产关系的变革。水权管理制度是一种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资源权属管理制度,通过明晰水权确立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水资源决策上平的经济和法律地位,形成政府宏观调控过的决策机制、以价格为主的信息机制、以利益关系为驱动的动力机制和通过市场交易配置资源的机制。

C:除了建立水权制度,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实行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基本管理制度,还须制定一系列经济政策,以经济手段促进节水,通过用水行为产生的利润,引导消费者和生产者调整用水行为,从而引导水资源的重新配制。

通过上述的一些建议,“淡水资源利用率”会有一个新的突破,这不仅能够造福于现在,还可以造福于未来。

水是生命的源头,没有水就是没有生命,珍惜淡水,就是在延长人类的寿命。

水资源利用论文范文第2篇

煤炭开采与环境治理最主要的博弈方就是政府与煤炭企业。煤炭企业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常常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来设计自己的行为,而采煤所导致的负外部性又会导致市场失灵,这就需要一个能监管和约束煤炭企业行为的公共事务的治理机构。而政府能够真正承担起这一角色,它通过对排污者收取税费、罚款等来强制煤炭企业治理污染。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政府也可能存在失职,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政府与企业的合谋关系。假设我们以某地区的煤炭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煤炭的开采必然会产生生态环境的破坏,对待这些企业排放污染问题,主管行政机关的行动集合有两种,即“监管”和“不监管”,而煤炭企业的态度也有“积极”和“消极”两种。下面用函数式分析两种利益主体的博弈。设采煤企业的收益R依赖于产量Q,建立函数关系,即R=R(Q),采煤给煤矿企业带来高额利润的同时,也会造成环境污染,而且污染物的排放量与产量呈正相关关系。再设政府严管时企业的产量为Q1,不严管时企业的产量为Q2,则可知Q1<Q2。政府的税收用T表示,税收与煤炭产量Q的关系用T=T(Q)来表示。政府对煤炭企业进行监督,需要消耗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构成监督成本,用C来表示。本文假设政府严管时发现企业污染对其实施A的罚款。特别是当采煤对水资源等生态环境的污染严重,并造成事故时,政府会产生一定的损失,用F进行量化。假设C<A+F,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才有进行严管的动力。又假设地方政府和煤炭企业彼此非常了解各自的支付函数和战略空间,而且各自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不知道其他参与人的选择,是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政府与煤炭企业的博弈的支付矩阵见表1。可见,当煤炭企业选择积极治理污染时,政府的最优策略是采取不监管,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成本C;而当政府选择不监管时,对企业来说,消极对待是其最优策略。由于煤炭企业的收益R(Q2)>R(Q1),这时必然会遭到公众舆论的谴责,政府便会履行职责实施严管,于是就会有T(Q2)+A-C>T(Q2)-F。而严管时对煤炭企业处罚很重,则有R(Q2)-A<R(Q1),这种情况下,煤炭企业会采取绿色开采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为了使该博弈模型实现纳什均衡,我们假设政府实施监管的概率为p,则不实施监管的概率为1-p;煤炭企业积极治污的概率为q,不积极治污的概率为1-q,解这个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即有:政府和煤炭企业的态度分别为:政府以p=[R(Q2)-R(Q1)]/A的概率实施监管策略,而煤炭企业则以q=1-C/(A+F)的概率积极治理污染,污染的状态时好时坏,具有不确定性。[8]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政府和煤炭企业因利益关系常常存在合作与合谋的关系。研究表明,许多煤炭企业的守法成本较高,相比之下,其违法成本较低,这样就使得一些守法的煤炭企业生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而违法企业就具有相对的“优势”。此外,政府与煤炭企业因利益存在的合谋关系,不排除有些政府官员因职务上的便利会产生“寻租”行为,从而对一些煤矿的监督检查也仅仅是流于形式。一般来说,生态环境属于公共物品,煤炭企业周边的社区居民因过高的索赔成本,致使他们很难举行集体行动来反对污染,再加上政府的“不作为”,因此在本研究中,可将政府对社会公众的污染谴责F忽略不计,当然也可排除煤炭企业对社会造成重大的污染事故时政府才会出面去严格治理。在博弈中,存在T(Q2)+A-C<T(Q2),对于政府来说,不严管是其最优策略,而对于企业来讲,在R(Q2)-A>R(Q1)情况下,企业的最优策略是采取消极的态度,此时纳什均衡的策略组合是(不严管,消极),即企业消极对待,政府不严管,其收益分别为R(Q2)和T(Q2),见表2。当然,在面临严重污染事故时,由于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政府被迫采取经济处罚及行政手段对煤炭企业实行严格管制,这样管制的结果常常是“治标不治本”,环境污染并未得到根本的解决,污染的状态常常呈现极大的不确定性。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政府与煤炭企业等利益主体的信息不对称,常常会出现为推进节能减排、减轻环境污染,政府强化行政推动与经济补贴等方式进行污染治理,但煤炭企业因信息收集成本过高而发生机会主义的行为倾向。在一些地区,也潜藏着类似“无锡水危机”的事件,然而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却熟视无睹。对于煤炭开采引发的生态环境的污染治理,常常缺少社会公众的参与,致使公众缺少参与权,更没有有效的监督权。更有企业通过偷排污水,进行多口排放等方式避免监管,甚至有企业会在下大雨时排污,通过这种方式来稀释污染浓度。[9]为了进一步剖析地方政府与煤炭企业的利益合谋,本文假设地方政府和煤炭企业彼此都了解采取何种措施来治理环境污染,这是一种完全静态的博弈模型,用这种模型来分析地方政府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囚徒困境”。为使博弈模型简化,我们假设所研究区域的环境污染由A、B两个地方的煤炭企业共同造成,且认为单独一方的煤炭企业不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再假设A、B两地政府从博弈中获得的效用为:当一方治污而另一方不治理时,环境污染并不严重,这时双方的得益各为80,当环境污染严重时,净得益仅为60,而单独一方治理污染的成本为40,如果双方共同治理,可以降低成本至30,地方政府治理污染的矩阵博弈模型见表3。在地方政府治污的“囚徒困境”模型中,纳什均衡就是A、B地方政府均不治污。给定A治污的情况下,B的最优策略是不治污;给定B治污的情况下,A的最优策略也是不治污。这种所谓的“理智”行为的后果,使得双方形成了一个最坏的僵局,这一僵局迫使地方政府采取地方保护主义策略,导致煤炭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根本的好转。

2.水利部门与煤炭企业之间的博弈

水煤共生,采煤会给煤矿企业带来高额利润,但采煤也会给生态环境尤其是水资源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一边是煤矿开采的利益,一边是水资源的破坏,两者的博弈既考验着地方决策,又关系到当地的长远发展。水利部门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担负着防汛抗旱、水利建设和水利执法等重要职能。为保护生态环境,水利部门会设置一些指标对水资源的使用及保护行为进行监督和考核,因此,水利部门的策略组合为G=(监督,不监督);煤炭企业常常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为目标,非法开采,破坏水资源,因此其对水资源的使用必然会受到水利部门的监督和约束。然而,煤炭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常常会采取应对措施逃避水利部门的监管,其策略空间为L=({监督,保护水资源}、{监督,不保护水资源}、{不监督,保护水资源}、{不监督,不保护水资源}),因二者在行动上处于信息的非对称性,故它们之间可看做是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在该博弈模型中,由于各自利益主体了解彼此可能的选择策略,然而双方仅仅知道自身所做选择策略的概率分布,却并不了解对方所做选择的概率分布。为使问题研究方便,本文用U1和U2分别表示水利部门与煤炭企业在博弈中各自的收益,博弈树见图1。当水利部门监督煤炭企业保护水资源行为,且煤炭企业在采煤过程中对水资源进行保护时,则水利部门的费用包括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或采取人为措施进行监督检查的费用(Cg),所获得的收益用Rg表示,表现为采煤安全、社会稳定和生态安全所带来的间接收益;而作为独立利益主体的煤炭企业是主要的受益方,其收益主要是采煤带来的收益(R),而其所需支出的成本包括因采煤减少所引起的地方财政收入的减少(Cn);当水利部门为监督煤炭企业水资源保护行为所需支出的成本仍为Cg,此时,水利部门的收益为对煤炭企业破坏性开采的处罚(F)与所损失的收益Rg之差;煤炭企业的成本为水利部门的查处时罚款(F)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风险(M),所获得的收益为采煤所带来的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即Cn;当水利部门不监督煤炭企业对水资源的保护行为,煤炭企业执行保护水资源政策时,水利部门的成本为0,收益为Rg,煤炭企业的成本为Cn,收益为0;当水利部门不监督煤炭企业水资源保护行为,而煤炭企业也不执行保水采煤政策时,则双方的得益和成本分别为:水利部门的成本为0,收益为-Rg;煤炭企业的成本0,收益为Cn。

3.对策建议

水资源利用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相关分析

1、概述

水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有一定的程度。因此,在水资源评价工作中,不仅要评价地表水资源的数量,还要搞清地表水资源的可利用量,为合理形利用地表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对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计算,通常采用的方法:一是扣损法,即选定某一频率的代表年,在已知该年的自产水量(指当地降水产生的径流量)、入境水量基础上,扣除蒸发渗漏等损失,以及出境入海等不可利用的水量,求得该频率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二是根据现状中大中型水利工程设施,对各河的径流过程以时历法或代表年法进行调节计算,以求得某一频率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上述两种方法中,选择代表年具有一定的任意性,而时历法的调节计算不仅需要大量的相关资料,而且工作量繁杂。笔者结合我省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提出适合我省情况,并具有一定精度较为简便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方法。

2、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有关因素与河道内用水量的估算

2.1频率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具有频率的概念。区域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在区域自产水量和区外流入水量的基础上分析计算的,而不同频率的区域自产水量和区外流入水量是不相同的。因此,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也必与频率有关。

2.2水平年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具有水平年的概念。不同水平年地表水的蓄、引、提等工程措施有所不同,其管理水平、调度运行方案也会有差异,因而在相同的区域自产水量和区外流入水量的条件下,地表水资源的可利用量也是不同的。

此外,河道内用水、下游地区用水以及地表水水质污染程度等因素,也将影响地表水资源的可利用量。

2.3河道内用水

河道内用水包括生产(如航运、水力发电等)和生态用水。我省水资源十分匮乏,水资源的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因此,对于河道内的生产用水暂不考虑,本文仅估算了河道内的生态用水。

河北省河流枯季断流主要发生在平原地区,平原区分布的河流大多属于大清河水系及子牙河水系,现阶段改善河道内生态环境的具体目标是:大清河水系保证白洋淀不干淀,平水年白洋淀的蓄水量保持20世纪70年代平水年的水平。子牙河水系下游主要控制站——献县水文站平水年枯季平均流量,不小于20世纪70年代平水年的枯季平均流量。由于滦河、潮白蓟运河及永定河山区的大型水库及主要控制工程分属水利部、北京市和天津市管理,南运河水系的两大支流中,漳河出山口大型水库——岳城水库由水利部管理,卫河山区均位于河南省境内。上述河流我省均没有调度运用权和控制能力,因此,这些河流的河道内生态用水问题难以确定。至于大清河、子牙河水系的水质污染问题,应当依靠排污企业及城市通过污水处理达标排放来解决,在目前水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不宜采用增加清水流量进行稀释的途径来改善水质。

通过资料分析,白洋淀20世纪70年代平水年年平均蓄水量0.69亿m3,全年水面蒸发量0.94亿m3,周边的侧向渗漏量0.22亿m3.由此可知,要保持70年代平水年的平均蓄水量,需要入淀水量1.85亿m3.因此,在最不利的情况下(如1984~1986年入淀水量为零)要使白洋淀年平均蓄水量保持0.69亿m3,则需要山区水库补水3.19亿m3(沿途输水损失按0.42考虑)。

子牙河系献县水文站,20世纪70年代平水年枯季平均流量为5.56m3/s,90年代为零,要维持70年代枯季平均流量需补水5.56m3/s,枯季按270d计,需要山区水库补水2.36亿m3(沿途输水损失按0.45计)。

为了实现现阶段大清河系及子牙河系河道内生态环境目标,河道内生态用水量共需5.55亿m3.

3、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方法

我省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高,现状平水年地表水的供水量达到自产水量的55%左右;偏枯年可以达到70%左右。因而目前供水水平扣除回归水的重复量,基本上反映了现状地表水工程措施可能控制利用的河道外一次性最大水量。

为了能代表现状条件下的自产水量、入境水量、出境水量及地表水的供水量,本次采用1990~2000年资料进行分析,为了顾及北京和天津两市的用水量,我们的入境水量中扣除了引滦入津及潮白河、蓟运河、永定河山区的出境水量,具体步骤如下:

(1)搜集1990~2000年自产水量、入境水量,滦河(引滦入津)、潮白、蓟运和永定河山区的出境水量,以及本省地表水供水量。并分析自产水量的相应频率,计算自产水量+(入境水量——四河山区的出境水量)和地表供水量占该水量的比率(β,即地表水利用系数),见表1.其中1990~1997年自产水量、入境和出境水量采用《河北省水资源状况分析报告》中的数据,该数据基本上代表了现状水利工程状况下地表水的最大供水量,扣除重复利用水量,即为地表水的可利用量。1998~2000年采用《河北省水资源公报》中数据,1990~2000年地表水供水量采用《河北省水资源公报》中的数据。1990~2000年自产水量的相应频率是根据修正为现状下垫面条件下的产流量(1956~1997年系列)计算的统计参数求得。

(2)通过资料分析,建立自产水量~“入境水量”相关图。

(3)建立自产水量相应频率与β相关图。

4、平水年和偏枯水年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水资源利用论文范文第4篇

这是两个非常重要,又非常大的问题,国内的许多专家和学者倾注了多年的心血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我认识的专家中许多人把一生的精力潜心于南水北调工程研究,终于看到了南水北调工程的开工,与他们相比我没有更多的发言权,因此只是作为一个研究者、观察者来谈一些看法。由于问题太大,无法细谈,只能就一些重要观念略抒己见。

谈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首先要理清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被普遍接受的新观念,它是在充分总结了20世纪后五十年人口膨胀、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对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的现实经验,对人类社会发展提出的一项重要基本原则。但是,作为一种理论它还是很不成熟的,尽管已经发表了相当多的论文,可供操作的成果很少。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我们水行业为了支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的,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没有进入成熟阶段之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只能停留在观念阶段。但是,由于水资源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提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非常有远见的。

可持续发展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实现社会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前一阶段是非常热门的话题,很多省、市都制定了各自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但是都是很难操作的。目前流行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最大的问题是普遍忽略了“流域”的概念,我认为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流域为“单位”,离开流域的大背景谈行政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缺少必要的边界条件和制约条件。我认为目前要解决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首先要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大力强调流域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因为:①流域是天——地——生大系统的基本单元,具有明显的独特天象(天文、气象等)、地象(地形、地质、土壤等)特征,以及由此决定的生态特征;②流域除了具有上述的自然特征之外,经过长期的流域内生活人群与流域自然条件(特别是水、土等资源条件)的相互作用,还形成了流域独特的人文特征和经济特征,即社会特征。③对大多数流域来说,水资源往往成为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条件,面临水资源不足、水域污染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流域的水文特征、自然特征、社会特征都会直接影响到流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流域是客观的存在,是不容忽视的。所以需要我们重新考虑流域在现代社会的重要地位,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流域管理工作,发挥流域水资源科学管理对流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服务功能。

第二个问题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缺少定量的分析模型。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生态等五项考核指标之间,在定量上如何评价和把握是否在协调发展的范围之内。其中社会人口、经济的发展是主动因素;资源、环境、生态等三项是被动因素。对被动因素要研究它们的承受能力,人口和经济的发展不能超过它们的承受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生态承载力。需要强调的是三项承载力的计算也必须以流域为单位,首先评估流域的三项承载力,再以此为背景分析流域内某一地区的承载力。由于现代流域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在考虑流域的资源承载力时,还要考虑与流域外的资源交换条件。关于流域三项承载力的研究还刚刚开始,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化,其中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正确把握“人与自然的协调”和“经济与环境的协调”等重要概念。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究竟要保护到什么程度?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同,三项承载力的评价结果也不相同。在这方面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还比较大。一般来说还存在着重视人类自身的需求,轻视其他生物的需求;重视社会经济的发展,轻视对环境的改善。这恰恰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第三,发挥水利行业的主动性,抓紧研究以流域为单位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主动参与,制定以提高流域安全度、舒适度、富裕度为目标,以流域国土综合整治为基础的流域可持续发展规划。同时制定相应的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协助各省、市制定与流域可持续发展规划,协调地方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提高流域管理机构在流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参与、协作、服务、指导作用。最近我提出了“以流域为单位,流域——区域——地域相协调的三层次可持续发展理论”,就是为了突出强调流域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加大社会经济的调整力度,形成节水社会、控制水域污染、加紧流域生态修复。在水资源十分紧缺的地区,如何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需的环境用水和生态用水是非常困难而又十分迫切的问题。作为我们水利行业应当抓紧研究,尽快制定相应的法规和保障措施。同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的实现需要有全社会广大民众的参与,加强宣传,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者活动,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各个环节将公众参与制度化,满足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居民的多方面要求,接受公众的监督,都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关于南水北调,经过多年的激烈争论,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经过充分的协商,国家已经做出了实施南水北调的决策。对于过去有过争论,现在已经决策了的问题,就不去谈了。还有些问题,目前还在进行研究或讨论的过程中,如南水北调工程的水价和调度管理问题,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自然会有合理地解决,不是什么大问题。我在这里还是想谈一下与流域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有关的问题。

第一、我们应当用什么样的心态来看待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的北方广大受水区域,目前实际上已经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特别是广大的华北平原,长期靠超采地下水来维持区域的经济发展。包括深层地下水大幅度下降,地区的生态环境持续地恶化。这固然是由于区域水资源不足使然,然而在过去的发展中、经济结构不合理、水资源的浪费,超出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也是重要的原因。在今后如果不解决受水区域自身存在的问题,过分地依赖跨流域调水,即使可利用的水资源量增加,也难以实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以为调水成功就解决了大问题,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必须首先解决本地区的节水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减少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使受水地区的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第二、南水北调工程调来的是救命水,要充分作好用水计划。

南水北调工程完成后,受水区域的缺水问题将得到缓解,必然会推动区域的经济发展,并有可能刺激耗水产业增长。这样就有可能在短期内出现新一轮的水资源危机,耗巨资兴建的南水北调工程也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只不过是刺激了一下受水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依然是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从根本上说,受水地区出现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是社会自己本身的问题,调水解决不了社会机制本身的问题。在受水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很多地区水源严重污染,饮用水质威胁居民身体健康的情况下,首先把调来的水作为救命水,优先满足生活用水和城市用水。特别是中线的优质水,要用到最恰当的地方。如果作一个比喻,目前的受水地区可以比作是一个不健康的人,自身功能失调,而南水北调工程可以比作是输液管,在需要的时候适当输液可以帮助恢复健康,但是如果将输液当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则永远不能属于健康状态。

把南水北调的水比作救命水,一方面说明它的重要性,在受水区域出现水危机时,调水可以缓解危机,保持社会的正常运行和稳定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调水的成本较高,而且水体的物理、化学、生物特征与受水地区的原有水体有所差别,还很难普遍地用于改善受水地区的生态环境,但是调来的优质水可以替换等量的城市用水,这部分水可以考虑优先用于改善生态环境。由于调水的重要性和高成本,在调水和用水过程中必须注意水的保护,防止浪费和污染,首先要作好用水和水资源保护计划。

第三、用调水的契机作好受水区域的生态修复规划。

南水北调的受水区域主要在黄淮海大平原,在近半个世纪的开发中,成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心,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由于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美丽、富饶的华北大平原的生态环境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程度,而且生态环境的修复不仅需要一定的水资源,还需要有较长的时间。南水北调无疑给华北大平原的生态修复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增加受水地区的水域和绿地面积,减少沙尘、增加湿润性,提高人居环境的舒适度,逐步地增加生物多样性。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实现这样的基本生态环境目标应是起码的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所以在今后的用水计划中如何通过节约用水保障生态环境用水量,仍然是最重要的课题。但是在华北大平原地下水严重超采的现状条件下,实现这一目标的困难也是相当大的。而且,很多人认为在水资源如此紧缺的条件下,谈论保障生态环境用水是不现实的,从眼前的利益出发这种看法无可厚非,但是从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来看,这种观点又是非常有害的。所以即使在实现了南水北调的情况下,也还是要以调整为主调,适当地抑制社会的用水需求,优先改善地区的生态环境,逐步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我再概要地总结一下我的主要观点: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对受水地区应对水资源危机,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但是调水不能解决受水地区社会发展机制本身存在的问题,受水地区不能过分地依赖调水,而是应当充分利用南水北调所创造的有利条件,抓紧对社会发展机制的调整,实施以增加流域水绿面积为主的生态修复,提高流域的安全度、舒适度和富裕度。如果借调水之机,盲目发展经济,则可能失去流域生态修复的难得机会,而且不久就可能出现新一轮的水资源危机,后果可能比现在还要严重。

水资源利用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水利经济学;公共产品性和外部性;水利经济评价

中图分类号:TV2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4-0234-1

水利经济学可概括为是一门应用工程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水利工程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研究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寻求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以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

1 关于水利经济研究内容问题广义的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如何配置稀缺资源并分配产品的科学

目前水资源的稀缺性已逐渐显现,人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已经成为保证人类未来福利的重要因素,可持续的开发和管理水资源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水利经济属于资源经济和行业经济的范畴,其任务是要研究水资源开发、管理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我们从事的水资源开发和管理活动的效益产出表现形式各不相同。防洪、除涝,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工程的产出主要表现为社会效益,是为了防洪减灾、改善生态条件、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水力发电、城市工业和生活供水、农业灌溉供水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可以进行企业化管理,但也不属于竞争性产业的范畴;有的水利工程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而有之。

2 水利经济研究的对象及重点

水利产品应理解为广义的相互关联依存,逐次交换消费的系列产品。如对水利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的科学准确的定位与理论研究;围绕现代水利面临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生态恶化三大问题所作的可行性研究,科学的规划,并按规划所采取的对策和措施都应是产品;同样,相关部门制订的防洪调度方案、水环境保护法规、用水、节水计划都是产品。因为这些都是劳动产出物,这一系列的工作成果,立起了水资源的开发、建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消费的秩序,保证了社会经济正常而有效的运行。再进一步地分析水利的主要劳动产出物,其水文工作者观测、记录水文数据,整编的系列资料是科研产品;水利勘测设计人员根据水文、测绘、地质资料所规划的工程方案、设计报告及图纸是设计产品;水利施工队伍按照设计图纸施工完成的各种水工建筑物是工程产品;水工建筑物由工程管理部门用作对天然水进行加工,使天然水按人们的意愿进行蓄、滞、泄、供,并被加工成为商品水、电等更是水利产品。根据产品消费的竞争性和排他性,水利产品主要具有两个特性,即:公共产品性和外部性。水利产品的公共产品性,如:堤防、水库、大型排灌站、各种水资源治理规划、设计报告等,都具有公共性,公共产品能使市场有效运转,却不能完全由市场来提供,这是市场经济对水利及其他一些具有社会公益事业单位劳动产出物所表现出的“市场失灵”现象。公共产品不能由市场来提供,但公共产品的生产却能创造市场并促进市场的发展。纯粹的水利公共产品也是有限的,这也正是水利事业单位改企与转制的必然和难点所在。水利产品的外部性,即水利产品生产者的经济活动给其他经济主体带来无须偿付的利益或损失。如水库、堤防工程和城市防洪工程使被保护区免受洪灾侵害,使被保护区地产增值,工程建设给企业商家带来发展机遇等。显然,受益的各方并没有直接向水利行业支付费用。水利产品的公共产品特性和外部性是“市场失灵”在水利行业的主要表现。因此,应当理性地认识到产生这种现象的非市场因素,找出制度失衡的原因。在市场机制不能或不能完全发挥作用的场合,发挥政府应有的干预经济的作用,以实现并维持正常的经济秩序。水利经济专业技术研究的重点问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本部门的水利经济研究现状及水利产品在水利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水利经济分析计算方法在本部门、本专业的应用与研究状况及存在问题;南水北调工程中有关的重点水利经济问题攻关;加入WTO对本部门水利经济研究产生的影响;水利经济对社会、环境效益计算方法的研究等。

3 水利经济评价内容、方法及特点水利经济评价内容

水利经济评价的内容,包括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能够量化的指标一定要量化并进行定量分析;对不能量化的指标必须进行定性分析。由于水利经济评价中所采用的数据绝大多数来源于测算和估算,加上水利工程建设涉及的因素多,牵涉面广,许多因素难以定量,所采用的预测方法手段又有一定局限,因而,项目实施后实际情况难免与预测情况完全相符。为了分析这些不确定因素对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考察经济评价结果的可靠程度,还必须在经济评价中进行相应的不确定性分析。不确定性分析包括敏感性分析、盈亏平衡分析和风险分析。

3.1 水利经济评价方法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多目标协调与主目标优化相结合的方法;总体评价与分项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多维经济评价方法;逆向反证法。

3.2 水利经济评价方法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