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大熊猫的所有资料

关于大熊猫的所有资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大熊猫的所有资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大熊猫的所有资料

关于大熊猫的所有资料范文第1篇

人类已经向别的地球上迁移。这时,我却收到了一个紧急通知,叫我立刻赶往成都,去抢救地球上最后一只熊猫(它已经得了重病)。我匆匆赶往成都,在路上,我想,动物园里不是还有许多大熊猫,怎么会是最后一只呢?

到了成都,我发现这里汇集了世界上著名的医学家,他们解答了我提出了所有问题。原来,动物园里的都是一些由高科技纳米合成技术合成的机器熊猫,这只唯一的真正大熊猫得的是“外条件不适症”。也就是说,它是由于自身生活环境遭破坏,而终究不能适应人类为其创造的人工环境而生病的,。这“外条件不适症”不光发生在动物身上,许多人也有这种症状。对人,医学界已发明了一种被称为“STI”的药物,但医学家不能确定这种药物对熊猫是否有效。因此他们把我找来了。

那只熊猫已经好几个星期不吃不喝了,现在单凭医生给它注射高能营养针来维持生命。医学家们都认为,长此下去决不是办法,叫我马上要拿定主意。

我只好马上打电话给国际卫生组织和世界遗传工程大学。不久之后,另两名遗传学家赶到成都,关于“STI”的所有资料也传真到了我的临时办公室。

我们三人认真地阅读了关于“STI”的全部资料。这时,又传来一个很坏的消息:熊猫病情恶化,这样下去,活不了几天了。我们马上做出决定,立即给熊猫服用“STI”……

三天之后,熊猫的病情大有好转,我们大家都十分高兴,医学家们也纷纷向我们表示祝贺。

几天之后,我正准备收拾东西回家。我又收到了一个通知,说是地球上人类的迁移工作已基本结束,让我和其他科学家共同护送熊猫飞往月球,原因是月球虽然离地球较近,但怕熊猫受不了长途旅行,同时也怕熊猫中途发生意外才需要我们护送。

谁知,就在飞往月球的途中,熊猫病情突然恶化。由于失重,“STI“不能很好地发挥疗效。

关于大熊猫的所有资料范文第2篇

秦岭至今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地保存了一批极珍贵的野生动物,包括一些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如大熊猫、羚牛、金丝猴、朱等。我一直想找个机会,亲自到秦岭去看看。我的兴趣主要在植物以及地质。2002年,我登上了陕西境内的华山,其险峻和典型植物我已有印象。但华山只属于秦岭东段,不能反映秦岭的全貌,欲了解秦岭必须亲自登上太白山。

2005年5月机会终于来了。我跟随一支科学考察队伍一同穿越秦岭,野外考察时间约1周。特别是,我们将攀登太白山主峰拔仙台,其海拔为3767米,与西南部一系列雪山相比,这个高度算不了什么。但是,在中国境内,此经度(约东经107度)以东,拔仙台的3767米绝对是最高峰了。此山相对高差较大,达3100余米。这样的山,绝对有亲自全程欣赏的必要。

我们用了一天半的时间考察陕西佛坪自然保护区,穿越了保护区的核心区,却连大熊猫的一根毛也没有见到。原因可能很多,而大队的背包客不远百里、千里甚至万里拥入自然保护区显然是一大原因——野生动物即使胆子锻炼得大了许多,见这阵势也会躲得远远的。男人女人、老人小孩、本地人外乡人、中国人洋人、科学家及普通百姓,抱着不同的目的,怀着各种心态,都看准了秦岭这类剩余不多的自然环境。我在想,我算哪一类?我是否有权踏上这秦岭之地?

在周至县王家河看野生金丝猴时,我的心情也是矛盾的,像压了一块石头。其实那群美丽的金丝猴算不上纯野生的,因为经常有专人投食,从山上把猴子引到指定地点,一则为了科学研究,二则供游人参观拍照。人们有很多理由这样做,并为此得到嘉奖。但是,长此以往,金丝猴会怎样?有谁站在动物的立场上作长远的考虑?返回的途中,我们在山谷中见到罂粟科漂亮的多裂荷青花,那金黄色的花瓣很提神。

没错,植物的情况要好得多。也许由于这里有更出名的动物吸引了眼球,无形中植物免受祸害了。设想当植物直接吸引人的眼球时,情况会更惨:植物没长腿和翅膀,即使害怕也只好忍着,不能主动规避。

据资料记载,秦岭地区国家I级保护植物数量极为稀少,但II级保护植物有许多,比较出名的有星叶草、水青树、连香树、山白树、翅果油树、香果树、太白红杉、狭叶瓶尔小草等。对于一位业余植物爱好者,这些闪光的名字无疑具有极强的诱惑力,能够实地观赏它们将是一种莫大的荣幸和满足。行前,我收集了所有这些耀眼植物的信息,把相关彩色图片合成到一张大图片中,标上名字,存到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中。此行能够看到几种呢?最好是全部,最糟糕的情况是一种也看不到。

虽然我们用了6天时间穿行于秦岭地区的周至、太白、佛坪、洋县、汉中等地,攀高山穿河谷,但由于季节、路线、时间、运气等因素,野生状态的上述植物此行只见到太白红杉和瓶尔小草。其实太白红杉其貌不扬,与我们常见的落叶松差不多。为了弥补野外见识的有限性,考察队挤出时间来到西安植物园,见到了迁地保护的翅果油树。此前,在周至县的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意外见到山白树。行前最想一睹风采的独叶草却始终没有见到。。

此行我们的考察路线分为5段,重点在傥骆道的南北:(1)西安-周至-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2)汤峪-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下板寺-上板寺-大爷海-拔仙台-玉皇池-药王殿-南天门-铁甲树-厚畛子。(3)大滩-王家河。(4)佛坪-凉风垭-三官庙-大古坪-岳坝。(5)洋县-汉中-留坝-凤县-宝鸡-西安。其中(1)与(5)主要与动物有关,在此看到了“圈养”的珍贵动物,如秦岭大熊猫、羚牛、金丝猴、朱等。在(3)的王家河玉皇庙山,终于看到了半野生状态的金丝猴。而观赏植物,则主要在线路(2)和(4),太白山和佛坪是两个核心。就地质而言,太白山一线及厚畛子顺河东下一线最有观赏价值。

我们冒雨雪、忍寒冷,穿着湿衣服,夜宿大爷海,共用一天半时间,在5月1日上午成功登上拔仙台。海拔3767米那块岩石就在眼前,此时仅有10多厘米高,一脚就可以踏上,我有许多理由踏上去,甚至留影,以示终于征服了这个高峰。但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没有踏上,而是匍匐在地,向拔仙台四周拜了几拜。太白山是神圣的,我与它相比,无限渺小。留下一小步,可以表示对大自然的敬畏。

秦岭植物种数接近北京地区的2倍,好看的自然不少,对于北京人来说稀罕的物种有许多,特别是兰科植物,如扇脉杓兰。在佛坪接近三官庙时,佛坪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护科科长党高弟突然喊起来:“兰花,扇脉杓兰。”只见行进方向的右手距小路仅1米多远的竹子根部,并排长着4株惹人喜爱的扇脉杓兰。它扇形的大叶子令人想起银杏的叶子。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它,东北、华北都没有分布,同属的植物大花杓兰倒是能看到。

看植物,也得讲缘分。我们从汤峪进太白山时,坐在越野车上观察到山坡上数株开着白花的小乔木,远看像樱花。近看,5片花瓣,但叶不对,根本就不是蔷薇科的。好不容易发现一株靠路边,可是,左想右想也不知道是什么植物,问车上的各位学者也没有结果。在索道上端,杜鹃花科陇蜀杜鹃匍匐在地,叶革质,在雪地里仍然保持绿色。

傍晚,考察队一行在顶雪赶往太白山上的一个旧庙的过程中,注意到脚下一种可爱的高山耐寒植物毛茛科鸦跖花。它在冰雪中开放,有些花朵被刚下的雪掩埋。花黄色单生于茎顶,花头紧贴地表。用冻得瑟瑟发抖的手指在寒冷的半冻黑土中挖出一株,细瞧叶和根,须根细长而密集。《秦岭植物志》上说鸦跖花花期6月,果期8月,而我们观察到在4月底5月初就已经开花。在荒凉的早春高山草坡上,我们不时遇到鸦跖花、报春花科紫罗兰报春和毛茛科蜀侧金盏花。

几天后的早晨,我们由佛坪到凉风垭,准备进入大熊猫保护区,在车上我下意识地问了党先生一句:“这里能见到省沽油科的植物吗?在北京此科植物只有一种,我很想知道同科其他植物长什么样。”“能,此时它应当正开着花呢。”熟悉秦岭植物的党先生十分肯定地回答。巧得很,话音刚落,党先生指着左前方一株满树白花的植物说:“这就是省沽油科的植物。”

下了车,细细打量,正是那天认不出来的那种植物。再看叶子,奇数羽状复叶,托叶小并且早落,小叶3,很像3出复叶,这不是典型的省沽油吗,只是相对而言叶狭长一些。回到北京,查到其名字为膀胱果,省沽油科。此番经历,令人美美体验了野外观赏植物的不确定性和趣味性。

“膀胱果”,乡土气息很浓的名字,充分展示了劳动人民命名的智慧。类似的,黄花油点草、裤裆果(苦糖果)、老汉球(即鬼灯檠)、鸡屎藤,也十分准确、形象。植物学家为了文雅一点,把后三者作了适当变换,保留了音但换了字。

俗语说,“太白无闲草”;又曰,“走一遍太白山,如读半部《本草纲目》。”意思是说秦岭太白山的植物,品种丰富,自古就受到采药人的关注,每种皆有用途。相传药王孙思邈就曾隐居太白山采药。赫赫有名的草药,对于我们普通人,从审美的角度看,未见得如何神奇。延龄草、桃儿七,在此地属于上等草药,有幸都见识了。

勾儿茶、紫堇、鬼灯檠和三叶木通等颇有特点,令人耳目一新,且难以忘怀。它们分别属于鼠李科、罂粟科和虎耳草科。勾儿茶是到2005年为止我识别出并见到实物的第14种茎为左手性的植物(后来又增加了几种)。茎右手性的植物颇多,但左手性者较少。而勾儿茶属植物常为左手性,在我个人心目中这类植物是相当特别的。紫堇属的植物非常多,在北京圆明园中就能看到许多种,但是秦岭的紫堇最艳丽,叶壮、花大、形好、紫中透白,在沟谷中成片生长,十分壮观,相隔30米就能吸引人的注意力。七叶鬼灯檠叶形如纸伞,嫩叶紫红,得“鬼灯檠”之名容易猜到,但当地人称之为“老汉球”是什么意思呢?是因为其横走的粗根。

三叶木通与其变种白木通,均是木质藤本,外表看两者仅叶缘有差别,前者叶缘波状,后者全缘。两者在王家河和佛坪都可以见得到。它们的花很特别,花序总状,下垂,长约10厘米,花单性,雄花雄蕊6,雌花花被片紫红色。白木通易成活,人工栽培,既可药用又可观赏(赏叶、赏花、赏藤),果实还可食用。

秦岭太白山上杜鹃花科沿途就见到至少4种。在3400米以上,特别是北坡,厚实而翠绿的陇蜀杜鹃叶子泛着亮光,漂浮在白雪上,花骨朵儿有手指大小,尚未开放,它是5月太白山最显绿意的生命。在南坡1500米以下,杜鹃花科植物不再是趴在地皮上的小灌木,而是3米~7米高的乔木,钟形花朵也已开放,把山坡、山谷装扮得十分温馨。

关于大熊猫的所有资料范文第3篇

四川700亿旅游损失

在本次汶川大地震中。四川旅游元气大伤,一向以风景秀丽与人文古风吸引人眼球的四川,在几个小时之间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扼杀了蒸蒸日上的四川旅游。据旅游局介绍,在本次地震中,造成旅游经济损失达到约700亿,等于去年四川省收入的一半,文物部分被毁,共计758件。四川4000个景区568个被损,其中青城山、都江堰、猿王洞、千佛山、窦山、银厂沟、回龙沟等受到严重的破坏,二王庙严重垮塌部分建筑被损毁、秦堰楼塌陷、桃坪羌寨出现严重裂痕。都江堰鱼嘴破裂。彭州银厂沟、北川小寨子沟、安县千佛山等景区几乎遭到毁灭性破坏。李白故居千疮百孔,文物古迹损毁严重,很多建筑物摇摇欲坠。从唐朝一直保存至今的山门完全垮踏,书房顶上被震出来很多的小洞,象塞子一样。近20个岷山大熊猫保护区受地震严重影响。旅行社、旅游电子商务、旅游规划策划等机构都受到地震牵连。目前的四川旅游已经处于完全瘫痪的状态。

大地震之后,四川导游队伍将何去何从

汶川大地震之后,国家旅游局颁布《关于停9止组团前往和途经四川地震灾区旅游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旅行社停止组团赴灾区或途经灾区旅游。四川是本次大地震的重灾区,受到损失最为严重,所有游客在第一时间送出灾区。导游群体也是受到牵连的一个板块。在成都导游服务公司处了解到,四川省共计持有导游资格证书人员粗略统计为:全省取得导游资格证的有24160人(包括2006年取得导游资格证尚未办理IC卡的人员,1500人)。执业有16829人,其中:初级导游16586人、中级导游164人、高级导游26人、特级导游1人;从导游语种划分:普通话导游15428人、英语导游957人、日语导游233人、德语导游31人、法语导游20人、朝鲜语导游38人、泰语导游36人,其它小语种导游86人。庞大的导游队伍,如今已经没有任何团可带。在无基本工资无社保等无任何补足的情况下,他们即将如何生存?对此很多的导游感到很无奈,很多的导游和在岗的旅游从业人员看不到旅游的曙辉,已经纷纷改行,这种情况如果持续发展下去,旅游行业大量人才将流失。对四川震后旅游业发展将造成不利。怎么来解决阻止这一现象。目前我认为有两个观点:1、旅游局可以对所有的导游进行拉网式搜查。调查出导游的学历等相关资料。对假证进行严格的打击,可以请行内知名人士前来培训,以此来加强从业工作人员的素质。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期正是四川旅游的旺季,我们可以做一个淡季和旺季的换位思考,可以到灾区做志愿者,通过目睹灾区的情景来消磨这种消极的心理。

5月26号,在四川旅游政务网上――四川省旅游协会关于灾区旅游企业申报接受援助的通知。在此通知中说到:全国旅游界情系灾区想办法。经四川省,中国旅游协会积极为援助灾区旅游企业出主意、旅游协会与中国旅游协会共同商量,决定携所属各专业协会,联合全国的酒店、景区、旅游院校为灾区处于停业、待建的旅游企业的员工寻找生活出路,免费送灾区的旅游从业人员到全国各地有条件的酒店、景区、学校培训,此举既能解决灾区旅游企业员工的生存问题,还能一定程度上解决他们的发展后劲问题,是协会在危难时期为业界所做的实事。在此通知中,不少在职导游人员好像看到了新的曙光。5月31号。四川旅游政务网再次发表了关于在旅游景区安排受灾景区员工短期就业的倡议书。在此倡议书中提到。四川汶川地震后,受灾地区旅游业损失惨重,尤其是受灾旅游景区,建筑损毁严重,修复工作任重道远。目前灾区有50余家景区无法正常经营,员工生活也受到严重影响。为了帮助受灾景区开展恢复重建工作,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帮助,经四川省旅游协会了解有关情况,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景区分会向各景区景点发出倡议:希望各景区积极接收受灾景区停业和待岗的员工,结对帮扶,对口支援,在个人自愿、单位协商一致的前提下为这些员工安排3至6个月的工作, 提供合理的薪酬和免费食宿。非常时期暂时转移安置可以解决受灾景区员工的燃眉之急,对于加强景区工作经验交流,提高景区经营管理水平、建立并巩固景区之间的兄弟情谊也大有促进作用。希望全国旅游景区携手并进,共渡难关,期待着灾区早日走出低谷,受灾景区重新焕发出往日生机。

以上的通知解决很多的导游在短时间内工作得到了相应的保障。给予心理上很大的安慰。保证大量的旅游人才免除流失的可能。

安抚游客心理,抹去地震阴影。重树旅游信心

大地震后造成游客心理上的地震恐惧感和阴影是非常大的,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呢?首先拿出比四川很多的翔实科学的资料说明旅游地不在地震带上,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进行大量的开展与推广,让所有准备外出者的心理上没有任何阴影,其二:大力发展特种旅游。参加特种旅游的游客风险承受能力与心理素质都比较强。其三:在产品设计路线上,应具备放松这种因素在内,在某些游乐参观方面更切合实际,更多的体现一种责任在里面。

震后四川旅游应该如何恢复

此次地震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大,很多的桥梁,道路,建筑都受到严重的损害,九环线成为四川旅游的首选。此次地震的震中地区是汶川,绵阳等属于余震重灾区。而这正是九环线的必经之路,九环线现在面临瘫痪状态。据九寨沟的朋友告诉我庆幸的是九寨沟景区设施并没有受到地震的伤害。有人说过:想致富先修路,旅游交通作为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应该先建设好九环线的道路,汶川是重要的旅游交通点,汶川东部和南部与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和大邑县接壤,是前往国家级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干道,也是前往九寨沟和黄龙的必经之道。也有人说可以做双飞,但是川主寺机场能够容纳下多少游客量,九环线客源更多的是依靠道路交通来维持的,中国目前还不能达到这种高消费水准。

关于大熊猫的所有资料范文第4篇

刘波是湖南省常德市环卫处宣教中心的一名普通干部,却怀抱改变中国城市规划、城市水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修复的理想。

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刘波给记者翻看他2012年5月4日向七大流域干流城市市长寄出80封信的邮局存根,脸上显出失望和无奈。“把上面的条形码输入中国邮政的主页就能查到,寄过去的信没有丢,都已经被签收了。”

2011年两会期间,刘波曾通过常德市一位九三学社代表提交了《关于建立完备的城市流域管理水资源法律法规体系》、《关于建设海绵体城市,提升城市生态还原能力》等7个方面内容的提案。水利部回复了近10页纸,但除了列举水利部多年来在这些方面所做的工作,可实质性操作的内容不多。

这条路没走通。2012年,刘波想起给长江、黄河、珠江、海河、淮河、松花江、辽河七大流域干流的80座城市市长写信,千字左右的《中国七大流域干流城市市长宣言》中明确写出了他的改造构想:七大流域干流各城市政府以2012年城市硬化面积为基准,从2013年起,每年减少城市硬化面积3%至5%;从现在起,以建立“海绵体城市”为切入点,有步骤地开展城市生态修复工作。

按照刘波最初的计划,在2012年5月30日前,如有超过60%的城市回复同意,此宣言生效,他会将宣言交给国务院及国家有关水资源管理组织备案,并拟建议第三方机构对宣言中的实践内容进行跟踪评估。

然而,至今无人回复。

全流域管理

刘波关注水资源利用始于2000年他在湖南省环卫协会任职期间。那时他到湖南省各城市开会调研,看到许多地区垃圾场都是露天堆放,直接污染了当地水源,农村就地取的地下水基本不能喝。这些环境问题也引起了当地官员的关注,请来德国专家对湖南省负责垃圾管理的技术人员做培训。水资源管理的理念也是在当时湖南和德国的合作项目中被引入的。

2005年,在一位旅居德国的常德人牵头下,德国汉诺威市、荷兰乌特勒支市和中国常德三座城市联合向欧盟提交了城市水资源环境对话项目的申请。尽管申报材料并不十分完备,但水资源环境话题得到了欧盟的重视,在同时申报的100个项目中,唯独这个通过了。

欧盟提供了50万欧元的经费,项目于2006年3月在常德启动。在频繁往返于欧洲调研的过程中,刘波真正领会了欧洲的水资源管理理念。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欧洲上世纪80年代曾经态势严重的德国鲁尔工业区、巴黎塞纳河的水资源污染问题都得到了有效治理。

“他们最主要的理念是全流域管理。大的流域管理是国家级的,地区性的流域管理要成立管理委员会,一二三级流域,形成树状结构,从根部管到每一片树叶。而我们现在不是树状,是碎片化管理。”刘波指出国内水资源管理理念中不科学的因素。

欧洲国家的水资源管理都是在《欧盟水框架指令》的指导下进行的,水框架指令的核心要点是强调整体流域系统的概念,所有河流改善计划的细节都要公布、让民众自由发表看法,所有国家都要定期向欧盟报告工作进展,配合以严格的惩罚条例,对无法完成指令的国家进行惩罚。

我国虽然有长江水利委员会和黄河水利委员会等组织,但是它们并没有行使流域管理的职能。我国《水法》中强调行政区域管理和流域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实际上就无形中削弱了流域管理的作用,地方政府搞开发的时候,不会向流域管理系统申报开发项目对当地水资源造成的破坏和修复办法。”刘波解释。

打造“海绵体城市”

在严格的水框架监督下,欧洲的水资源管理、污水治理、城市生态修复在最近30年内“脱胎换骨”。

“完备的流域管理法律体系和有效的管理机构;注重流域管理规划和城市建筑开发中的水土保持;按就地处理的原则收集和处理雨水和污水;重视河流的生态保护和尝试亲水型防洪策略。”刘波对欧洲经验做出了总结,这其中,他对法律强制城市建筑小区蓄水的做法尤为印象深刻。

德国上世纪80年代末就把雨水的管理与利用列为90年代水污染控制的三大课题之一。当地在新建工业、商业建筑和住宅区前,均要设计雨水利用设施,若无雨水利用措施,政府将征收雨水设施费和排放费。

上海市水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赵敏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德国法律要求每个建筑开发后限制排出来的水量,强制蓄水。上世纪80年代,全球水价最高的是德国,一吨水4马克,其中1马克是上水,脏水回到干净的水,处理费要3个马克,这就是在水价上做引导。而目前欧洲水价平均是1. 75欧元一吨。”

与德国重视雨水管理的方法类似,美国提出了雨水最优化管理方法BMPS,日本也在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了“雨水流出抑制型下水道”,采用各种渗透设施截留雨水并收集利用,该计划纳入国家下水道推进计划,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

借鉴上述经验,刘波将城市生态修复的理念概括为打造“海绵体城市”:建立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开发、改造城市社区建筑物、道路、绿化带、停车场、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蓄留雨水的生态功能,尽可能恢复城市原有河道、水塘、沟渠,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提高雨水渗透率,重视地下管网的普查、检测和修复工作,防止地质灾害。

“要让城市像海绵一样,有时能吸水,有时又能挤出水。”刘波说,“这里说的吸水和挤水,几乎都是运用自然排放和收集的方法,实现雨水和绿地间的自然交换,不依靠抽水泵等高耗能高排碳的人工方法。实现从人工化城市向自然城市、生态城市的转换。”

从居民楼的屋顶开始改装

北京“7·21”特大暴雨山洪泥石流灾害,让城市蓄水排水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热点。数据显示,在原始森林的天然流域状态下,98%的雨水都可以下渗和蒸发,只有2%从地表流走。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路面硬化率增高,失去了自我消化能力,雨水无法下渗,径流量超过50%,北京甚至达到90%,雨水流走后,地面蒸发马上产生热岛效应。

“怎样有效留住雨水,又在需要的时候挤出水,成为中国城市特别是北方缺水城市要重新考虑的治水观。”刘波说。

“7·21”暴雨过后,北京水务局和设计院专家也和赵敏华讨论过,认为是北京的排水标准太低。赵敏华说:“这种找原因的方式,还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没有对症下药。北京地势高低不平,广渠门的积水是从上游流下来的,客水为洪,才造成了人员伤亡。改变‘只排不蓄’的概念,从蓄水到排水到用水,系统考虑才能治理好。”

雨水在数千年前就被人们利用,进入工业化时代,城市快速发展,雨水反而成为一种负担,被当做需要解决的“废水”。“北京团城的排水系统,是古人遵循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观念修建成的,都江堰这样成功的水利工程也是因势利导的结果,成功治水,要顺应自然。”刘波说。

刘波建议,“海绵体城市”首先从小区居民楼的屋顶开始改装,屋檐做成凹形槽,雨水通过管道流下,在与地面交汇处堆上鹅卵石缓冲水流下泄压力,然后将雨水引到小区中央的生态湿地,湿地下面连接蓄水箱。“或者像德国一样,一些建筑物屋顶直接改装成生态绿地。但渗透速度必须经过科学计算,如果遇到暴雨,能不能满足最大的暴雨径流,这些都跟草皮下面的沙子直径有关。”刘波向本刊记者展示德国某小区内部的人工湿地资料,小型湖泊旁设置了瀑布景观,瀑布的水就是雨季蓄水。

用收集到的雨水补充地下水,是防止地陷、天坑现象的有力措施。在干旱季节,能够维持小区景观,调节小区的微气候,绿地土壤含水量较高,可以自然给小区降温。

“而单体建筑做了雨水收集处理,就是健全了城市的蓄水细胞,如果每个细胞都这样处理,那么城市生态必定大为改观。”刘波说,停车场和道路两旁也做同样的改装,做成下凹式绿地。绿化带路面稍有倾斜,水都流进绿化带设置的缺口里。初期雨水含有汽油等油污,含铅量比较高,土壤和草皮可以对前10分钟的雨水进行自然的净化过滤。

“通过海绵体城市建设保存好地下水,10~20年后收效会非常明显,100年之内,地下水基本恢复正常。”刘波说。

最近刚从杭州出差回来的刘波惊喜地发现,2001年开放的位于杭州市元宝街的胡雪岩故居,古宅建筑的屋檐采用了和欧洲一样的排水蓄水管道,雨水经过这样的系统收集到一个大水缸里,形成了天然的人工湿地。

“古人有‘天水不外泄’的观念,我正在考证这个系统是胡雪岩家里本来就有的,还是故居后期修缮加上去的。如果是早期就有的,那古人在很久以前就理解了‘海绵体’的意思,并把它运用到自家住宅当中,保持自然生态平衡。”刘波说。

“从飞机往下看处处是刀痕”

一些发达国家的停车场本身就具有储水排水的功能,对比中国式的道路绿化,刘波直言很多时候是做表面功夫,“绿化带的植物用托盆高高挂起,完全起不到涵养雨水、调节气候的作用。天安门广场那么大面积,如果结合湿地改造的功能,对调节北京城中的气候能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快速修建高速公路和城市高架桥、立交桥的同时,城市与乡村的天然河道被切割成碎片。“从飞机往下看处处是刀痕。”刘波说,“最典型的就是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被公路割成碎片,大熊猫的活动区域因此进一步减少。”

理想的人工系统和自然系统应该紧密融洽地结合在一起,一些德国的案例显示人工桥梁下面就是步道,河流下面可以交流,河岸的生态廊道也不会被桥梁阻隔。而当地河流沿线布置着较大面积的人工湿地,积水通过公路下的缺口流下,硬化路面下面是沟通的。梯形拦水设施顺着道路坡度修建,一级一级流下来,水流的冲击力也得到缓解。

在中国许多地方,河道经历了由自然坡度向90度垂直大坝演变的过程,刘波的海绵体城市构想要做的,还包括把这个趋势逆转回去。

“修建大坝截断了河道,阻断了鱼类的回游产卵通道,破坏了生物多样性,生物链条阻断后,自然净化能力就变低,即使不向河里排污,水质也会变差。”刘波说,“建防洪堤都是堵的方法,应该改成生态堤岸,建生态水库、湿地,用柔性波岸代替硬性河床,可以减缓水流冲击力,还能恢复生物多样性。”

三峡大坝现在就在修复鱼类洄游的生态廊道。对于年久失修、已经丧失功能的病险水库,刘波建议直接打掉,把加固资金节约下来用于生态投资。

“生态产业在中国还是朝阳产业,将来它创造的GDP含金量非常高,产业分工明细后还能带动就业。目前我国的生态修复研究往往停留在纸面研究上,产业化程度比较低。”刘波说。

“阳光谷”和鸟巢模式不适合推广

幅员辽阔的中国,不同地域城市做雨水收集都有不同的考虑重点,据赵敏华介绍,北京、武汉、广州等容易形成内涝的地区,安全是首要考虑的因素;而昆明雨水利用则要从水资源的角度切入,上海的初期雨水规划,要从提升水质和建造水环境的角度切入。

国内的雨水利用方面,昆明走在了前列,昆明市政府2009年颁布了《昆明市城市雨水收集利用规定》,提出民用建筑、工业建筑的建筑物占地与路面硬化面积之和在1500平方米以上的工程项目,总用地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广场、绿地,城市道路及高架桥等市政工程项目都要建设雨水收集设施。

2011年广州市了《广州市建设用地地表径流控制办法》。而早在十年前,北京就着手建立各类蓄水池、人工湖和下凹式绿地等集雨工程,但收集率却不到1%。

“7·21”大雨过后,北京市出台雨水利用奖励政策,凡小区内建设储水能力达一吨的蓄雨池,政府补贴500元,1000吨补贴50万元。

对收效明显的世博会集雨工程和北京鸟巢雨洪综合利用工程,赵敏华分析说,两者在技术上都套用了国外先进技术,但理念上还是没有脱离人工化的框架。

上海世博会的“一轴四馆”,集水屋面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雨水收集主要用于景观水体补充、绿地浇灌和道路广场清洗。只“阳光谷”收集的雨水,就补给了世博园几十个厕所用水。

但是参与设计规划的赵敏华也承认:“这一套造价太贵,成本非常高,水价超过3元,而目前上海的水价是2元多,这种模式向市场推广,操作非常难。”

北京鸟巢的雨洪综合利用工程最大储水能力高达1. 2万立方米,鸟巢70%的用水都来自回收水,每年可节约400多万元的城市防洪费。

鸟巢附近的龙形水系,虽然是人工湿地,但下面没有与蓄水、回收利用的系统连接,草坪也没有集雨设施,仍然是独立的单元,没有系统化。

“‘阳光谷’和鸟巢这些工程的质量肯定是确保的,后期管理也跟得上,而普通城市小区的集雨工程管理跟不上,效益不大,做好了也只是个摆设,所以政府和公司都不愿意做。集雨工程可能是房子的卖点,但卖出去就没人管了。”赵敏华说。

刘波也不认为“阳光谷”和鸟巢模式具有可复制性:“阳光谷太人工化了,为了收集雨水而收集雨水,是大型的收集工程,不是生态处理方法。用自然的方法做地表的雨水收集才适合推广发展,大工程需要维护费用,本身就是高碳的。”

目前,刘波式“海绵体城市”正在他的家乡常德“试水”。

通过与德国的欧盟合作项目,常德请德国专家做了“水城常德”的重新规划方案。以水为中心,第一步是恢复古护城河;第二步治理穿紫河,穿紫河沿线有六座污水基地,从前的露天污水池改为封闭式,通过污水管道引到污水处理中心,新的河道只承接雨水,与柳叶湖打通,雨污分流;第三步建设城市的生态廊道,把整个城市用水沟通起来,上游农业地区要控制农药污染,水质在未来3~5年内得到彻底改观。

关于大熊猫的所有资料范文第5篇

作者简介:李建勇,男,中学高级教师,天津市静海县教育教学研究室,邮编:301600。

什么是“同课异构”?中小学教师也许并不陌生。它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教研活动方式,各个学科都较为关注此类探索与研究。

我们对“同课异构”的理解基本是从以下两个方面思考的:一是从教学设计的层面看,同课异构就是同一位教师或者不同的教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的自身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同课”是共性,“异构”是变化,而这种变化必须以“学生的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的自身特点”为基础才有可能产生积极的作用。二是从教学实施的层面看,“同课异构”就是指同一节课的内容由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进行备课并上课。由于教师不同,所备、所上的课在结构、教学风格,以及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上,也就各有不同;这样,同一教学内容,却是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以不同的思路和不同的环节进行教学的课,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课堂风貌。当然,作为教师,无论想要如何突出个性、如何进行课的“异构”,最终都要把有利于学生吸收知识、形成能力、实现个人发展放到首位;这也应当是每一位教师的共同追求。从这个层面上看,这种追求电可以称其为这种教研方式的“同”;也就是说,这个“同”就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于以上所述,美术课程更应把育人放到酋‘位,因为《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美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审美教育应是美术课程的中心任务。

下面呈现的这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四年级下册第8课《双胞胎》,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教材.匕给出的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了解对称的原理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2.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创作一组对称的人物或者动物形象;3.体验创作的央乐。对目标“1”的理解,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了解自然和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并将这一现象进行提炼,使之成为自己美术创作时的一种方法。在日常生活和艺术作品中,“对称”现象具有它的审美性,教师对此要善于挖掘,如平衡之美、和谐之美,以及庄重、安静、韵律、趣味等,从而让学生充分感知、体会“对称”的美。对目标“2”的理解,其中“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创作……”这一说法,不仅是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也是对教师提出的建议。也就是说,教师如果在某方面有特长,当讲授这一内容时,根据所面对的学生和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完全可以依据自身的特长去讲授,这样既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也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所学内容。而对于目标“3”中“体验创作的快乐”的理解是,一定要先让学生弄懂、学会所要学的内容,然后在创作时,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才能获得快乐。

针对本课内容,我们选择了不同地区的四位教师,参与同课异构的研究。他们分别来自静海县实验小学、静海县唐官屯镇小学、大邱庄镇津海小学和大邱庄镇津美小学。这四所小学中,静海县实验小学和唐官屯镇小学建校较早,都是百年老校。除了静海县实验小学是一所县办小学,在师资和教学条件方面相对更为优越,特别是计算机等硬件设施配备比较齐全外,其他三所小学都属于镇办小学,相对而言,硬件条件稍逊一筹。不过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文化积淀,这三所学校的美术老师也都是各自学校的中坚力量。

静海县实验小学的郭浩老师擅长电脑绘画,因为所在学校有比较先进的计算机房,所以他在教《双胞胎》一课时,首先想到了以电脑绘画的形式为学生进行讲解演示,而且,通过平时的教学,他发现学生对电脑操作很感兴趣。所以,结合该校学生实际,他对《双胞胎》一课做了如下设计,既显示出电脑辅助教学手段的优越性,也成功地让学生认识了对称之美。

郭老师首先以幽默小品《照镜子》导入,这一环节让每个学生都能近距离地细致观赏,不经意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深了对“对称”现象的认识。在新授环节中,为了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对称之美,教师采用欣赏绘画和摄影图片、回忆生活场景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悟,而不是对他们强行灌输。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判断能力和审美意识等,都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得到了提高。在示范讲解环节,虽然使用了电脑的画图板工具进行创作,但是始终没有脱离审美的宗旨,电脑只是一个媒介,更多的时间是在强调整体构图、颜色搭配,以及对称这种艺术形式所体现出来的方正、端庄、和谐、美观的特点,凸显了美术教学的审美性。

唐官屯镇小学的宋美战老师教学经验丰富,她在学校除了教美术课外还兼任班主任工作,和所教学生之间的关系融洽和谐。在本课教学中,她从让学生欣赏自己的双手开始感受对称及其美感,并进一步体会到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对称形式。通过欣赏不同材料创作的对称形式的作品,让学生充分感受不同材料和方法所表现出的不同视觉效果。在欣赏中注重引导学生对作品的色彩、线条、造型、创意等方面进行分析,使学生充分体会不同艺术形式的美感。教师在示范的过程中,还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度,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热情,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愿望。作业形式是让学生任选一种方法创作一幅有主题、富于美感的画面,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使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体验美术学习的乐趣。作业展评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创设宽松和谐的评价氛围,并将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保护学生审美表现的积极性,尊重审美个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课后拓展环节,拓宽了学生的思维领域,提升了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了学生用自己的双手装饰生活、美化生活的热情。

大邱庄镇津美小学的刘宏强老师有着民间面塑艺术专长。在接触到《双胞胎》这一内容时,他采取了将传统的面塑技法和现代的超轻黏土材料相结合的方法,让《双胞胎》这一内容立体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玩中感知“对称”的美,同时也使以往神秘的面塑技法走进现代美术课堂,使传统美术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导入阶段,教师播放视频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出“对称”知识点;讲授阶段则通过欣赏照片感受对称的美,通过欣赏面塑作品了解创作的规律,通过教师的亲手示范让学生认识到,传统的制作技法适用于超轻黏土这种材料;并且,在此过程中对造型、动态、熊猫身体各个部分的比例大小与整体的关系、颜色的搭配等内容做了特别说明,让学生从中归纳出审美的方法并形成审美意识,也为学生们的亲手实践做了很好的铺垫。

面塑是我国一门传统的民间艺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写实性和写意性等多种表现手法。刘老师巧用超轻黏土,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这也是对学生们进行品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大邱庄镇津海小学,是我县一所剪纸教学特色学校,该校美术教师王霞在剪纸教学方面也比较有特长。在讲受本课时,她从欣赏“对称形式”的天坛祈年殿、京剧脸谱、《木制卫兵雕像》等图片人手,向学生渗透“对称”是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重要法则,引领学生感悟作品所体现的优雅、庄重的美感。在让学生欣赏了不同类型的“对称”作品(如绘画、对印、泥塑、剪纸等)之后,教师凭借自己的特长,重点引导学生利用剪纸方法了解“对称”,体验“对称”之美。从而也激发学生对民族剪纸艺术的热爱。在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及材料创作作品时,教师特别强调了废弃材料的使用和巧用,既让学生懂得了节约、环保,又向他们渗透了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的意识,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热爱生活的健康态度。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所以,美术学科所承载的育人功能是教师所不容忽视的,电许教师平日里的言行、曾组织过的某一场活动,就改变了一个学生的一生。我们认为,美术教学无论如何改变,育人的方向不能偏离。参与本次教学研究的四位老师,在设计《双胞胎》一课时,都能把育人放到首位,让美术学科的审美性贯穿于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不仅学到美术专业知识,更在习得专业知识的同时,懂得做人的道理。

同课异构,是一种很好的美术教学教研活动方式,能拓展教师的思路,寻求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双胞胎》这节课只是我们的一次初步尝试,问题和不足在所难免,恳请大家指正。

《双胞胎》教学方案一

执教:郭浩

天津市静海县实验小学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通过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对称”现象的回忆,体会对称的规律和特点,并运用“对称”这种艺术表现形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表现和创作,从而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受“对称”艺术形式的美感,了解“对称”这种艺术形式的特点,掌握运用电脑画图板工具进行创作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实践等学习方式,利用电脑画图软件创作一组对称的人物、动物或其他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创作成功的乐趣,形成自主探究学习的态度,并培养运用“对称”这种艺术形式美化生活的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对称的原理、特征,创作一幅作品。

难点:发挥想象力,结合以前学过的构图、造型、色彩等方面的知识,创作一幅对称形式的作品。教学准备

教具:计算机教室、多媒体课件、教师范作、学生作品。

学具:与“双胞胎”相关的图片资料。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刘全和、刘全利表演的哑剧小品:《照镜子》。

2.在学生的欢笑声中,教师提问:像刘全和、刘全利这样同一天出生、长得一模一样的兄弟俩或姐妹俩,我们把他(她)们叫什么?(预想学生回答:双胞胎。)

教师小结:除了我们人以外,在自然界中,动物、植物,特别是艺术作品中,也有这种“双胞胎”的现象,这就是“对称”。对称是物体相同部分有规律的重复,其中有单个形体的对称,如蝴蝶、蜻蜓、剪刀等;也有两个以上物体的相互对称,它们就像双胞胎一样。(引出课题:《双胞胎》)

【设计意图】考虑到“对称”概念的抽象性,学生不易理解,以及与课题的呼应,在导入过程中先以幽默的哑剧小品导入,再过渡到对称的话题。这样在上课伊始,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二)自主探究认识“对称”

1.欣赏图片,寻找对称的形象。

教师提前搜集一些对称的美术作品和摄影作品带领学生欣赏。在欣赏前,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寻找每幅作品中对称的形象是什么。

2.回忆交流:生活中的“对称”。

教师提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属于对称的例子? 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联系日常生活,进行这方面的思考讨论,并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虽然“对称”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有着丰富的体现,但是学生并没有留意。通过欣赏和回忆,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找“对称”,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认识艺术来源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捕捉艺术灵感,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树立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三)引导发现探究制作方法

1.请学生欣赏教材中的作品,认真分析一下每幅作品都是用什么方法制作出来的。

2.欣赏之后,分析归纳制作方法:(1)对折剪;(2)对折印;(3)对折画。

3.教师追问(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除了以上表现方法外,你还能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对称? 预想学生交流讨论出以下方法:铅笔拓印、复写纸、电脑绘画中的“复制”功能……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相互交流更加明确:对称的物象可以通过复制等方式进行制作,既省时省力又准确;而不必单个制作,那样既费力又不准确。

(四)教师示范布置作业

1.教师示范讲解利用画图板工具进行创作的方法。(图1至图3)

2.师生共同归纳创作步骤:(1)选定主题与制作方法;(2)设计主体造型(注意构图与色彩);(3)适当添加背景。

3.教师布置作业:利用画图板工具设计一幅以《心心相印》为主题的绘画作品。要求构图饱满,造型生动,色彩鲜艳。

课件播放一段轻柔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对学生创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认识“对称”的基础上,教师通过示范讲解,让学生的认识更加明确、成熟;并在讲解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对称”的两个因素是相对的,而不是简单的“重合”;以及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艺术作品中“对称”所表现出的方正、端庄、和谐、美观等特点。

(五)作品展示多元评价

学生作品完成后,上传到教师电脑的共享文件夹,每位学生可以自由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评价采取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

在学生自评、互评之前,教师给出评价标准,强调应当从作品的创意新颖、构图美观、色彩和谐等方面进行评价,并设立“最佳创意奖…‘最佳视觉奖”“最佳进步奖”等多个奖项。 在教师点评阶段,教师一方面注重鼓励学生的创作热情,以保持其创作的勇气,另一方面,要对学生的作品做出准确的评价。因为教师适当的分析和引领,能给学生成功掌握本课知识和技能要点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设计意图】学生作业展示是美术课的一个重要环节。设立多层次评价标准,既对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进行表扬,又能鼓励有进步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并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六)课后拓展

教师提示学生,课后可以尝试一下运用其他材料和方法创作对称形式的艺术作品;还要多留心观察日常生活和美术作品中还有哪些对称的造型,将“对称”这种艺术形式恰当地运用到以后的美术创作之中。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更加热爱生活,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更加持久。

《双胞胎》教学方案二

执教:宋美战

天津市静海县唐官屯镇小学

教材分析

对称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造时经常遵循的一项重要法则,它的图案常代表着某种平衡、比例和谐之意,而与优美、庄重联系在一起。本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对称在艺术作品中的运用,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创作一幅有主题、富于美感的画面,体验美术创作中的乐趣。

作业呈现形式

通过欣赏观察,让学生利用对印、剪纸、绘画、彩泥制作等多种形式方法来表现对称的形式特点,创作人物或动物等的组合。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美、体验美,在实践中表现美、创造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对称的原理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能运用对印、剪纸、绘画等形式创作对称的人物或动物组合形象。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和观察的过程中学习创作对称形象的简便方法,并运用发散思维拓展出其他实用的形式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对称的形式美,体验美术创作实践的乐趣;形成严谨认真的学习、生活态度,了解对称形式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创作对称的人物或动物形象。

难点:创作新颖生动、富于美感的对称组合形象。教学准备

教具:对印示范材料、实物投影仪、教学课件等。

学具:颜料、卡纸、彩纸、彩泥、剪刀等常用美术工具。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课题

上课伊始,让学生伸出自己的两只小手观察,引导学生发现两只小手长得一模一样,由此引出“对称”。

由于二年级下册《对印的花纹》-课,学生对“对称”的概念已经有所理解,所以本环节重点启发学生回忆对称的形式特点:对称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造的重要法则。对称是物体相同部分有规律的重复,它的图案常代表着某种平衡、比例和谐之意,而与优美、庄重联系在一起。

总结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对称可以是单个物体的本身的对称,也可以是两个一模一样的物体的形式对称,比如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看到长得几乎一模一样的两个人(课件出示两组双胞胎照片),我们叫他们“双胞胎”。

出示课题《双胞胎》。

【设计意图】“对称”这一概念的定义和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较为抽象,从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双手开始本课教学,使学生易于理解,又具有趣味性和生动性。让学生感受对称的形式就在我们身边,引导学生回忆总结对称的形式特点,增强学生的美术知识储备。由欣赏双胞胎照片引入本课课题,使学生了解组合的对称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本课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观察发现精讲点拨

1回忆感知

启发学生回忆:生活中,大家都在哪里见过像“双胞胎”这样的对称现象呢?

预想学生回答。如照镜子的时候、两个人面对面做游戏的时候、双人跳水的时候,物体在水里的倒影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找对称,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艺术来源于生活,因而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捕捉艺术灵感。

2.总结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双胞胎呢?启发学生找到对折绘画、对剪、对印、泥塑、电脑绘画复制翻转、用复写纸拓印等方法。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重要环节。在本环节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从引导学生回忆感知开始,注重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注意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对称的表现方法,并思考拓展其他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这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3.示范引领

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演示用对印的方法表现青蛙形象(图4至图7),并提示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步骤:

(1)选定要表现的主题与方法。

(2)设计主体造型(注意构图与色彩的掌握)。

(3)可适当添加背景,使画面更完整、生动。

4.欣赏构思

共同欣赏一些同龄小朋友创作的“双胞胎”形式的作品,边欣赏,教师边点拨,在学生对“对称”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明确、成熟。让学生知道“对称”的两个因素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简单的“重合”,在欣赏的过程中构思自己要表现的内容和采用的形式方法。 欣赏之后,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创作想法,生生间互相启发,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拓展他们的思维领域。

5.明确要求

(1)以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现一组自己喜欢的对称的图案,可以适当添画背景使作品更完美。

(2)注意正确运用材料、色彩和水分等,要力求作品构图饱满、造型生动、创意新颖、美观漂亮。

(3)可以自己独立创作,也可以和小组同学合作。使用工具的时候注意安全,同时注意保持教室的环境卫生。

【设计意图】教师示范能直接起到激发学生创作热情的作用。欣赏同龄小朋友的作品一方面可以启发学生的构思,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明确作业要求的同时,注意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当堂训练自由表现

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播放轻松优美的背景音乐,同时大屏幕循环展示“双胞胎”形式的图片和典型作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大胆、耐心、细致地进行创作实践。

教师巡视指导,加强对能力稍差学生的辅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及时表扬学生的创意。同时,注重对学生活动过程表现的评价。

【设计意图】为学生营造一个愉快、和谐的创作实践氛围,以宽松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为学生搭建自由发展的平台。

(四)交流展示总结评价

1.自评:可以评价自己作品的优点或是不足之处,说说自己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2.互评:说出自己喜欢哪一幅作品,对作品进行评价。

3.点评:教师点评的过程中注意发现学生作品的闪光点,尤其是那些能力不是很强,自信心还不够的学生的作业中的闪光,从不同角度给学生以肯定,同时使其他学生受到启发。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力求体现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观。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评价他人和自己的作品。创设宽松和谐的评价氛围,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保护学生审美表现的积极性,尊重审美个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美术学习的持续动力。

(五)意韵犹存拓展延伸

课件播放一些连续的人物、动物、植物的对称组合形象。除了左右形式的对称还有上下形式、团花形式对称的作品。鼓励学生在本课学到的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其他形式方法,创作更丰富多彩的三胞胎、四胞胎、五胞胎……的形象,并可以用创作出的作品来装饰自己的房间。

【设计意图】课后利用所学本领延伸创作,能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巩固和发展,为今后相关知识的积累打下基础。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用自己的双手装饰生活、美化生活的热情。

《双胞胎》教学方案三

执教:刘宏强

天津市静海县大邱庄镇津美小学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对称原理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了解面塑常识,学会简单的造型技法和制作程序;以超轻泥为材料,体验对称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演示、讨论交流、小组合作等方式,结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利用超轻黏土创作双胞胎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用超轻黏土塑造形象,体会对称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体验塑造中的乐趣;感受面塑的造型美和色彩美,培养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验超轻黏土的特点并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创作对称的人物或动物。

难点:色彩的巧搭与造型的准确。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人物、动物的卡通图片,超轻黏土、面塑工具等。

教师:超轻黏土、多媒体课件、范作、面塑工具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上课伊始,教师演示电脑课件(一组有关双胞胎的视频),然后提问:同学们看一段视频,说一说,这些人有什么特点?通常这些人被称为什么?

(预想学生回答:他们长得一模一样,可称之为双胞胎。)

2.教师:我们如果看见一对双胞胎,往往会多看两眼,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申:在美术作品中,为了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也经常用“双胞胎”的形式来表现。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8课《双胞胎》。(这时教师板书课题——双胞胎。)

【设计意图】双胞胎这个话题本身就能激发学生们的兴趣。选用关于双胞胎的教学视频来导入新课,目的是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二)精讲点拨

1教师(出示对称图片):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件面塑作品,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两件一样的作品就像一对双胞胎,在美术创作中,这种表现形式称为“对称”。

2.教师请学生打开课本,翻到第8课,自己默读一下教材中阐述“对称”这个知识点的相关文字,进一步了解“什么是对称”。学生读完以后,教师继续讲解对称的两种形式:一种是单形体的对称,例如人就是左右对称的;另一种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间的对称,就像双胞胎一样。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两个物体间的对称。

3.教师带领学生感受和寻找生活中的“双胞胎”形象

教师(播放课件):大自然是高超的设计师,大多数的动物、植物本身就是对称的,“双胞胎”形象在我们生活中也随处可见。

(1)先观察美国出生的熊猫双胞胎宝宝“美轮”和“美奂”;再看一对双胞胎小狗,就连它们身体上斑纹的位置也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还有一对双胞胎企鹅,它们的神态举止几乎一模一样。

(2)除此之外,生活中也有很多“双胞胎”,如水杯、凳子、鞋子等。

(3)请同学们自由发言,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双胞胎”。

【设计意图】从具象到抽象,从实际的双胞胎到生活中的“双胞胎”,最后变成一种美术语言。让学生对“对称”这一现象有更直观的认识。

4.师生探究揭示创作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们说出的双胞胎形象,以及刚才共同欣赏的几组有趣的“双胞胎”形象的作品,以大家都熟悉的大熊猫为例,进行示范讲解。

教师(边讲边示范,强调所创作对象的大小、比例、动态等,以渗透审美规律于讲解中):首先根据大熊猫的大小,选择大小适宜的超轻黏土,然后再根据大熊猫的动态和结构,做大熊猫的身体基本型,是椭圆形的;再做出圆形的头;接下来做的是四肢、五官……根据对称的规律,所有部分都要做两套,形状、颜色、大小等都要一模一样。

【设计意图】教师着重讲解示范,目的是让学生对超轻黏土性能和技法有一个更直观、更正确、更规范的了解,为接下来学生自己的创作打下基础。在这一环节,教师还特别强调了造型和动态、熊猫身体各个部分的比例大小与整体的关系、色彩的搭配等要点,让学生从中体会审美的方法。

5.同桌讨论

学生根据课前自己搜集的各种卡通人物和动物,与同桌互相欣赏讨论,并确定自己制作有趣的双胞胎的形象。

(三)尝试练习

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同桌的两名学生为单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现一组“双胞胎”形象,可以是人物、动物或是生活用品。

教师提示作业要求:要突出生动和情趣;完成后摆放到教师前面的小展台进行评比。

(四)展评作业

教师将学生完成的作品布置到展台上,先让一些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创作意图:表现的是什么?用了什么方法?你觉得哪组作品最能打动你?为什么?最后,教师总体评价作品,侧重创意、造型特点、色彩搭配、生活情趣、生动形象,以及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程度等,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得到肯定,获得乐趣,在比较中了解自己作品的不足。

【设计意图】学生们在评价对方作品时,往往爱说别人的不足,甚至把它说得一无是处。这就会使一些同学自尊心受到影响。遇到此类现象,教师要及时制止,并即刻作出调整,对双方都要从正面予以引导。让学生知道,评价是要真诚地提出建议,而不是一味挑错;要多学习别人的长处,切不可自以为是。从评价中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

(五)总结、拓展

教师总结: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有关对称的一些知识,并用可塑性很强的超轻黏土做媒材,制作出自己喜爱的各种双胞胎形象,巩固了对“对称”的认识和理解。大家的表现都很优秀,收获也很大。

提出拓展建议:运用对称规律创作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常用的方法。本节课我们用的材料是超轻黏土,而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材料可供开发和利用,希望同学们在课下认真观察生活,要善于发现更多的材料,运用美术课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美术作品。

《双胞胎》教学方案四

执教:王霞

天津市静海县大邱庄镇津海小学教材分析

本课把“对称”内容,形象地比喻成“双胞胎”,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使他们很自然地产生探究的欲望。

对称是艺术家创造艺术作品时常常会采用的一种形式法则。对称的图案有一定的含义,常代表平衡、和谐,具有优美、庄重的美感。本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对称形式在艺术作品中的运用,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创作一幅有主题的作品。多年来,我校在学生中始终坚持剪纸教学,学生对剪纸的技法掌握电比较熟练,通过对本教材的研读和分析,笔者想在讲授本课内容时,以剪纸的方法为主,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对称知识。从而,既弘扬了我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让学生学会了对称内容,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对称原理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并知道能选用多种材料体验对称造型。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欣赏、问题引导、教师示范以及实践操作过程,初步感知对称原理及对称所产生的美感;掌握以剪纸的形式创作对称图形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对称的审美价值,培养对民间剪纸艺术的兴趣及继承和发展民间优秀艺术的热情和责任感。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对称规律和剪纸技法表现对称图形。

难点:设计具有新意的对称图形。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教师剪纸范作、剪纸工具、绘画工具。

学具:剪纸工具、铅笔、橡皮、彩纸、废弃包装纸等。教学过程

(一)欣赏照片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教师首先向全班学生提问:“老师今天把大家的好朋友带来了,他们每天与我们每一个人朝夕相处,对我们非常了解,那么,大家想不想看看每一个人的好朋友分别都是谁呢?” 教师把每一个学生的照片拍下来,并通过电脑合成,让每一个学生都呈现“双胞胎”的样子,再用课件展示这些图片,并在大屏幕上循环播放。当每一个孩子看到两个自己时,都是一副既惊喜又兴奋的样子。

与此同时,教师揭示并板书本课课题:《双胞胎》。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展示电脑合成的学生照片,让孩子们看到“双胞胎”的自己。这一下子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顺势揭示本课课题,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问题引导初步感知

1.引导了解对称

问题一:双胞胎这个词一般用在人或动物身上,可是现在美术作品中也出现了双胞胎这个词,这是怎么回事呢?

教师课件出示不同类型的对称图片(人类身体器官,如:双手、双脚、耳朵等,剪纸图案、对称的建筑、对称的交通工具等)。

问题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对称的现象?学生回答。

(教师可以出示课件并补充:两只跳舞的猴子,从它们的色彩、姿态上看是对称的,这两只猴子就成了一对“双胞胎”;一幅美丽的桂林山水图,它的倒影和真实的景物是对称的,倒影和真实的景物也成了一对“双胞胎”;双人跳水图,从她们的动作、高矮、穿着上看是对称的,这两个跳水队员也可以看成是一对“双胞胎”,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创设,使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对称”的概念并不神秘,其实就在自己的身边。以此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体现教师教为主导、学生学为主体的思想。

2.观察分析合作探究

教师分别给每一组的学生展示两种形式的对称图片,让学生在小组内通过交流探究,得出对称的两种形式:一种是单形体对称,一种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物体间的对称,也就是“双胞胎”。

教师小结:对称是物体相同部分的有规律的重复,是艺术家创造艺术作品的重要法则。

教师出示对称的天坛祈年殿照片(图8)、京剧脸谱《张飞》(图9)、威廉斯·多佛的雕刻作品《木制卫兵雕像》(图10)以及插画《少女头像》(图11),让学生从中体会“对称”所带来的美感。

教师小结:“对称”给人带来的美感,其中包括平衡、和谐、优美、庄重等。

教师出示图片(不同类型的对称图形,不同类型的剪纸作品),让学生欣赏并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合作探究是我们当前十分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此环节通过学生自己探究得出结论的方式,注重的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师生共同欣赏名作,为学生下面的创作提供依据。

(三)教师示范揭示创作方法

教师首先出示用不同手法制作的范作,并发给每组学生欣赏。通过学生自己讨论研究,教师简要说明所运用的方法,如对折印、对折画、剪纸法等。

教师以剪纸的方法进行本课的教学:

(1)首先,让学生观看运用对称方法创作的人物、蝴蝶、花卉等剪纸作品: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图12至图14分别为示范步骤),重点是“如何将纸对折”;

(3)对折后可以先画好样子,然后再剪,注意在设计图样时要考虑好大小、各部分之间的比例;

(4)利用课件归纳出几种最常见的剪纸内部装饰方法,如:锯齿纹、月牙纹、鱼鳞纹、橄榄纹。教师在演示过程中主动将剪下的废纸、碎料放到该放的位置,以自己的行动为学生做出表率,培养学生整洁、有序、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

(5)趁着学生们创作情绪高涨之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创作方法及主题。

【设计意图】多年来,我校在剪纸教学方面比较见长,所以,在讲解此内容时,我选择了剪纸这种艺术形式。此环节的设计,着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真正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并且通过教师对设计物象的结构、大小、比例等要点的提示,为学生的创作打开思路,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教师的几件作品展示和现场示范,也向学生展示了教师的基本功;同时,教师对剪纸艺术的介绍,也激发了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营造氛围大胆创作

教师提出创作要求:同学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试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作一组作品,可以是人物、动物等。提醒学生可以选择废旧包装纸、卡纸等材料进行创作,以此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增强他们热爱生活、提高审美情趣的愿望。

学生创作的同时,教师在大屏幕上循环播放同龄孩子及大师的作品,并播放优美的背景音乐。让大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展开创作。

在此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创作中遇到的问题。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创意巧用废弃材料,并随时进行激励性的评价,提高学生创作的信心。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在学生进行讨论,教师点播之后顺利开展的,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信任学生。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验创作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五)展示评价总结延伸

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图15至图22为部分学生作品)拿到台前向大家展示,让同学和老师下评语、提建议。然后全班共同评选出“最佳创意奖”。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注意提示:可以从自己的创作思路、选用方法、材料工具、表现主题、是否体现对称等方面进行评价。

教师适时予以点评,以激励、表扬为主,针对有创意、有个性的作品进行细评,为学生们今后的再尝试、再创作,增强自信心,并明确努力的方向。

拓展延伸:同学们在课后,可以跟爸爸妈妈共同进行创作“双胞胎“的立体造型,一起体验不同媒材带来的创作乐趣。

【设计意图】展示评价是教师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本课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习美术的信心,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欣赏和评述的能力,有助于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此外,课后拓展延伸,有助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使学生感受美术创作的乐趣,形成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