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记叙文阅读题

记叙文阅读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记叙文阅读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记叙文阅读题

记叙文阅读题范文第1篇

针对这个命题趋势,我们可以进行以下三方面的训练:

一、 学会整体感知选文内容,提取文章的关键信息。

中考记叙文阅读的第一步是整体感知阅读材料,提取文章的相关信息。如果是写人叙事类的记叙文,我们可以从情节、人物、环境这三方面来感知。

(一) 浏览文章,理清故事情节。

情节是指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有互相关系和矛盾冲突所构成的一系列人物活动和生活事件的演变过程,它往往是作家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之一。没有恰当的情节,人物性格就难以得到充分的体现;抓住了情节,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在做题之前,要先浏览文章内容,迅速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故事情节。中考题目设置中也经常会出现此类题目: 2012年哈尔滨卷《母亲的心》第15题:文章以螃蟹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请依据提示,在横线上补全1—9段的主要情节:“我想吃螃蟹—(1) —(2) —母亲捞起螃蟹—(3) 。文章正是以螃蟹为线索,通过“我”想吃螃蟹、母亲翻找螃蟹、母亲发现螃蟹、母亲捞起螃蟹、母亲放下螃蟹这一系列的情节构成文章的内容,刻画了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表达了文章的主题。

(二) 细读文章,感知人物形象。

在叙事性作品中,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目的是要借作品中的人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而这思想、情感往往就是作品的主题。只有把握住主要人物的性格,才可能会触摸到作品的主题,体悟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近年来中考语文卷中除继续保留了探究作品主人公是谁这方面的题目外,更多的题目是对主人公进行分析评价,如2012年河北卷《儿时的恶作剧》中第21题:从选文内容看,儿时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012年河南卷《桥在水上》中的第11题:文中的那个中年妇女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探究她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 精读文章,揣摩环境作用。

环境描写在文学作品题材构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关注作品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内容进行准确答题。所以各地中考题中也有许多关于环境描写的题目。2012年黄冈卷《青花瓷瓶》第32题:小说开头的雪景描写很精彩,请问:这样的描写有何作用?2012年福州卷《点燃一个冬天》第18题:文中【B】处划线句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以上三点是针对中考现代文阅读题中写人叙事类作品的审题答题要求的,如果是非写人叙事类作品,也要首先做到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做到准确概括文章要点。比如2012年南昌卷《槭树下的家》第15题:“我”在夏日的清晨听到了哪几种声音?这些声音各有什么特点?这类题目同样体现了记叙文阅读的整体感知的要求,所以在做记叙文时一定要做到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迅速提取出文章的关键信息,为答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 仔细读懂题目内涵,关注题目自身要求。

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基本思路,准确概括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考生还须读懂每道题的意思。只有弄清了题目内涵,关注到题目自身的要求,才能有的放矢正确答题。

1. 仔细审题,提炼出题目中的考点。

中考记叙文常见考点有:分清文章要素、线索、顺序,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略,归纳中心;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能欣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由此可见,中考记叙文阅读涵盖面大,考点多,考生要善于从题目中提炼考点,并能结合知识储备准确答题。如:2012年沈阳卷《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的第18题:请简要答出选文第15段划线句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这一道题中就涉及到两个考点:(1) 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2) 运用这种方法有什么作用。

2. 认真读题,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

中考试题一般比较严谨,不容易出现语意含糊或超出考点范围的题目。考生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目,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然后再联系文章内容正确答题。请看2012年武汉卷《美丽的邂逅》的第15题:读第6段,说说作者在“掩卷沉思”中表达了哪些情感,并概括情感产生的原因。(4分)做这道题前就该要注意到题目这样几个关键词:(1) 要说出的是作者“掩卷沉思”的情感。(2) “哪些情感”肯定不止一点,至少要答出两点;(3) 不仅要答出哪些情感,还要一一说出情感产生的原因,这个要求一定要注意到,只有把这几点考虑全面了,这道题才能算回答到位。

3. 留心分值,注意题目中的提示语。

记叙文阅读题范文第2篇

新课标指出,中学生要能“欣赏文学作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语言赏析是平时学习训练的一个重难点,也是中考语文必考的一个考点。它的设题方式主要有:①结合语境品味词语的表达效果;②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③分析某段文字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④分析某句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题型例析】

一、从遣词用语的角度赏析

大凡优秀作家,往往会反复锤炼用词,以此突出人物形象,彰@景物特征,表达思想感情。所以,阅读文学作品时要有整体观念,把握上下文的意思,结合语境分析作者的遣词用语。比如,鲁迅在《故乡》中用“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动词,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雪地捕鸟”的全过程,也写出了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

[原题回放]2016年云南曲靖卷(阅读材料:《百合花开》)第21题:“它像童话中迷路的小仙子,突兀地出现在这片山谷里。”这句话中的加点词好在哪里?

[相关语段]父亲说,这是野百合。因为我喜欢,父亲决定把它带回家。我本以为,他只是掐了花就走。没想到,父亲小心翼翼地拨开草丛,先清除了周围的一大片杂草,很快,一株亭亭玉立的野百合出现在我面前。它像童话中迷路的小仙子,突兀地出现在这片山谷里。它纯洁的白,让周围的一切黯然失色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词语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突兀”是一个副词,它的本义,一是突然发生,出乎意料;二是高耸。结合语境可知,“突兀”在此处突出了野百合亭亭玉立的身姿,表达了作者的惊喜和意外。

[参考答案]示例:“突兀”有“突然发生,出乎意料”的意思,也有“高耸”的意思。它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野百合意外地出现在山谷间,突出了野百合亭亭玉立的身姿,表达了作者看到野百合时的惊喜和意外。

[备考建议]赏析遣词用语,一要弄清词性及词义,二要结合语境分析该词的作用,三要规范答题。答题格式:文中××一词(等词),生动形象地(准确地)突出了××的××特点,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作者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可使所表达的意思生动、形象、活泼。我们要掌握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夸张、对偶等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学会运用“修辞+对象+特性”的模式来组织答案。比如,朱自清《春》中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花色彩鲜艳美丽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原题回放]2016年湖南长沙卷(阅读材料:《童真》)第22题: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相关语段]我的心忽然感到无比欣慰。我们常常行进在布满漩涡、处处危险的浊流中,孩子的童真与善良,却让我仿佛在浊流中看到了一股清泉,这股清泉让我感受到了人性中的甘甜,让我看到了人间最美好的那一面!这份童真与善良,我曾经是那样的熟悉,而现在又是如此的陌生。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解题时,先要明确该句使用了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并明确本体(“危险与世俗”“童真与善良”)、喻体(“浊流”“清泉”),以及“浊流与清泉”形成对比。据此,结合语境,具体分析运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参考答案]此句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把危险、世俗比作浊流,把孩子的童真与善良比作清泉,把浊流与清泉相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孩子的童真与善良的赞美之情,突出了童真之难能可贵。

[备考建议]解题时要紧扣目标段,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明确其使用的修辞手法之后,采用恰当的格式来分析其深层含义:①比喻: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的××特点。②拟人:将××拟人化,表达了作者的××情感。③排比。强调了××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④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⑤反问: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增强感染力。⑥反复:强调××,更能突出主题或情感,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⑦夸张:突出××的××特征,给人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⑧对偶: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

三、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

文章的表达方式,主要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比如,《背影》中对父亲爬月台的动作进行直接描写,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困难,抓住其中的动词进行品味,就能从中看出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中考中,考查记叙和描写的试题居多。

[原题回放]2016年湖南娄底卷(阅读材料:《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第23题:请赏析第⑨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相关语段]⑦我的心忽然有一点疼,看来,父亲的病并不像儿子说的那样轻松,或许,生离死别的悲伤已经在彼此心里蔓延。

⑧两个人都没再说话。过了许久,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不由自主地靠在了儿子肩上,双目紧闭,看样子,已经进入了梦乡。

⑨候车室里人来人往,嘈杂不堪,并不是睡觉的地方。儿子一只手扶着父亲的腰,一只手轻轻地覆在父亲的耳朵上,试图为他抵挡一些噪音。

⑩只见儿子像一个放哨的战士,身体保持不动,眼睛却紧张地看向每一个从他们身边经过的人,目光里写满了企求,似乎在说: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画线句子中,从描写的角度看,“扶”“覆”属于对人物动作的直接描写,写出了儿子呵护父亲在肩头入睡的情景。结合语段可知,此句所表达的是一种浓浓的父子亲情。

[参考答案]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儿子呵护父亲在肩头入睡的情景,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尊敬与爱,也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依赖与放心,传达了一种浓浓的父子亲情。

[备考建议]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不同的作用:①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②描写:可突出人物性格或心理,可使景、物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③抒情:可增强文章的感染力。④议论: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收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此类题答题的基本格式是:此句运用××方法,表现了××的××特点,生动地刻画了××的形象,写出了作者的××情感。此外,遇到深刻、含蓄的抒情、议论句,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或见解,抓住句子中能揭示主题的“文眼”,透过字面义来挖掘句子的深层含义。

四、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在作品中,作者往往会使用衬托、对比、铺垫、欲扬先抑等方法,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强表现力。近年来,中考命题者加大了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力度,以期透视和提升考生的阅读品位。

[原题回放]2016年甘肃兰州卷(阅读材料:《守桥》)第17题:第②段画线句描写洪水来时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相关语段]②由于前几天连续的暴雨,山洪暴发,河水开始猛涨。这天早晨,天刚亮,老葛一淼角磐肪捅痪呆了。只见那汹涌的洪水,怒吼着从山上冲下来,挟带着大量的泥沙、石块、树枝,咆哮如雷地奔腾着,冲到桥洞口,顺着桥洞,吼一声,冲出去,往下游狂奔。老葛站在桥头,感到石桥仿佛在颤抖,在。老葛的心,也紧跟着抖动了一下。这时,一颗大桃树,如一只下山的猛虎,从上游冲了下来。冲到桥洞口,横在那里,不走了。洪水轰轰隆隆地响着。大树拦在那里,不一会儿上面就挂满了各种漂浮物。老葛看着大树,心里轰的一声大响,大叫一声:“坏了。”说完,就往石桥下冲。妻子听到喊声,也从屋里冲了出来。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画线句子描写了洪水来势凶猛、情况危急的情景,属于环境描写。根据上下文的故事情节,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显然是渲染紧张的气氛,为下文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作铺垫。

[参考答案]①交代洪水来势凶猛、情况危急,渲染紧张气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出下文,为下文描写大桃树被洪水冲下卡在桥洞口作铺垫;③推动情节发展;④表现出主人公老葛英勇善良、责任心强、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

[备考建议]不同的表现手法有不同的作用:①衬托:或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②对比: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进行对照,突显对象的特点,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③抑扬:或先扬后抑,或先抑后扬,能够突出强调事物/人物的特征,使行文有波澜。④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⑤虚实结合: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表达情感。⑥卒章显志:结尾部分画龙点睛,让读者充分准确地把握主旨。

五、从衔接照应的角度赏析

作者往往在开头、中间或结尾处安排一些耐人寻味的句子,在结构上满足行文的需要,在内容上满足表达情感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根据句子的位置和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句子的作用。例如,鲁迅《故乡》的结尾:“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点明中心,升华主题,表达了作者渴望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原题回放]2016年广东卷(阅读材料:《平衡》)第16题:简析第④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相关语段]③他怎么知道我丢了钥匙?正疑惑间,小王老婆手里拿着一串钥匙从房里走了出来,……

④我和小王一家虽然住对门有些年头了,可平时只是点头之交,彼此并不了解,我甚至连他们具体在哪个单位上班都不清楚。

⑤他们该不会进过我家了吧,一想到这点,我就紧张起来了,急忙把整个屋子查了个遍,啥也没丢,东西摆放的位置也丝毫没动过,但我早已没了做鱼煲的念头。

⑥……他们手里有了钥匙,那我家不就成他的家了吗?那咋办?我问老婆。“咋办?还用说吗?换把新锁呗。”老婆斩钉截铁说道。“锁又没坏,干吗要换啊?再说,就为这事换锁,不好吧,他们会怎么看我们?会伤了两家和气的。”我说。

……

⑨……小王摆了摆手,“不了不了,就几句话,我说完就走。我老婆她要你们换把新锁。”小王憋足了劲儿,终于说出了一句囫囵话。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题干要求分别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简析其作用。联系上下文可知,从内容上看,说明“我”与小王一家虽然住对门,但邻里关系比较冷淡;从结构上看,为下文叙述小王要“我”家换锁、两家都换锁的情节作了铺垫。

[参考答案]①内容上:交代邻里关系比较冷淡;②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写换锁的情节作铺垫。

[备考建议]语句所处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①语句位于文章开头,作用一般是开篇点题、统领下文、设置悬念、蓄势铺垫、奠定基调等;②语句位于文章中间,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衬托对比、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等;③语句位于文章末尾,作用一般是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总结上文、卒章显志等。分析语句在内容方面的作用,即剖析语句的内涵,则先要看看它是总起句、过渡句还是总结句,找准句子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辖”区间层层剖析,提炼出其内涵。有些语句的内涵也可从关键词入手去分析。

【小试牛刀】

破旧的厂房,惨白的灯光,雾化的水汽,油污的地板,锈蚀的机器,悬浮在光柱中的飞花飘絮……这就是我朝思暮想的纺织车间吗?经纱,或细若游丝,或粗如麻绳,成千上万根,从置于机器后方的盘头,像齐发的万箭与纬纱交织在一起,在综框规律的上下运动中,织造出各种各样的坯布。我们挡车工的工作,就是要保证所管辖几个机台的正常运转,在红灯亮起时第一时间赶到,查找原因并排除故障。这样的工作,考验的不仅是眼力,还有一个人的细心与耐心。而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那无休无止的噪音,即使捂上耳朵,那声音依然不屈不挠气势汹汹地撞击着耳膜,几欲让人崩溃。在苦苦煎熬了8个小时之后,走出车间的我竟短暂地失聪了……

(摘自黄雪芬《青春的花朵》)

1.从修辞角度赏析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柳的刚耿、柳的恭谦和柳的坚韧,常常让我联想到世代耕耘在大平原上的家乡人民。千百年来,他们就像这平原上不起眼的柳一样,热爱生活,勤于奉献,不事张扬,默默地用平凡的生命装点和酿造属于自己的生活。面对那一行行、一片片的柳,我总是读出了欣然,读出了亲切,读出了陶醉,也读出了敬畏!

(摘自钱国宏《大美如柳》)

2.文段由柳写到了世代耕耘在大平原上的家乡人民,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识湄洲秋色,源于上世纪90年代听到的一个妈祖故事:传说千年前的湄洲岛金秋,漫山遍野开满了各色野,从祖庙山一直铺展到莲池澳和九宝澜。年轻的妈祖――林默娘爱菊之高洁,经常与渔姑结伴,来到山野海边采撷,让殷红雪白的野簪满两鬓,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芬芳的传说使我感受到飘越千载的山野清香。于是,对那座如美人秀眉般的岛屿,对岛上绚丽的秋色,有了一种特别的情思。

(摘自陈建平《湄洲秋色》)

3.文段中加点的文字意蕴深刻,富有表现力,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这个芬芳的传说使我感受到飘越千载的山野清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曾见过奶奶做馓子的情景。麻油和面,里面放上些许黑芝麻,奶奶说,黑芝麻是馓子的眼睛,没有它,馓子做得再好看,也便没了神。面和好后,用擀面杖把面擀至长长的一段,中间用刀划开,成面条粗细,两端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约莫五厘米左右,为一个馓子,拎起来,两端捏在一起,或是成对角线状捏合,馓子就做好了。

这时候,把馓子放在七成热的油锅里,翻两个身,停顿两分钟,待馓子成金黄色,即可出锅。捞出来的馓子放在竹筐里,控油冷凉,焦酥可口。在旧时的农村,每到过年才有机会吃到馓子,这可是待客的最高礼节。

(摘自李丹崖《油锅里盛开的花朵》)

4.请从文段中找出制作馓子的动词,并体会它们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婚姻是一个人最隆重的人生事件之一,而吴宇森却如此草草了事,像是一场应酬。而与他的婚姻比起来,仿佛摄像机才是新娘,片场才是婚礼现场。

有人说,要想成功,必先发疯,头脑简单,直向前冲。世人皆羡慕吴宇森导演的辉煌,却不知道吴宇森辉煌的背后,有着把事业当爱情来经营的执着与坚韧。

想成功,先当疯子,不当疯子,就没有以后锐利的锋芒。

(摘自李丹崖《先成疯子,再有锋芒》)

5.结尾两段属于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料,我下班回家,一眼就l现它又在北窗上颤颤爬行,重复着西窗的痛楚与艰辛、绝望与希望。三天里,花脸艰难地爬遍了北窗八块大玻璃的角角落落,均未发现出路。第四天早上,花脸失踪了。不知为什么,那几天我很为花脸难过并有些愧疚,我实在早该放归这个追寻自由的不屈生命。

小生依旧满足地住在上层竹笼中,每天吃了唱、唱了吃,只是体态渐渐滞重,鸣声也渐渐喑哑。西窗外黄叶飘飞时,一天早上,我发现小生僵卧笼中,它死了。

我把小生连同竹笼一同扔进垃圾桶。望望西窗外,天空一碧如洗,几片白云嵌在西天,很平静。

从此,再没养过蟋蟀。

(摘自陈凤尤《两只蟋蟀》)

6.分析文中画线句“天空一碧如洗,几片白云嵌在西天,很平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将结尾一段删去是否影响文意?试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说:那到了开奖的时候,你知道自己没中,会不会心中寒冷?

他笑了,牙齿在霓虹灯下像糖衣药片一样变幻着色彩。他说:不会。我马上又买新的一轮彩票,希望就又长出来了。我很穷,属于穷人的希望是很有限的。用这么少的钱,就能买到一个礼拜的快乐,这种机会,在这个世界上,实在是不多。更不用说,这组数字还寄托着我的回忆。如果我选的这组数字中了大奖,她一定会注意到的,因为那是她的生日啊。紧接着她会好奇是谁得了这份奖金,于是就能看到我的名字。她立刻就明白我这一辈子没有忘记她,而且我有了这么多的钱,她也许会来找我……

(摘自毕淑敏《购买一个希望》)

8.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噪音之大,让人崩溃,表达了“我”内心的失望、痛苦。

2.联想和象征。抒发了作者对柳树和像柳树一样世代耕耘在大平原上的家乡人民的默默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

3.“芬芳”既指妈祖喜爱的传说使人觉得这个传说也变得“芬芳”,同时也蕴含着妈祖的高尚品质流芳百世之意。

4.和、放、擀、划、连接、拎、捏、放、翻、停顿、待、捞出、控油。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奶奶制作馓子的整个过程,表现了奶奶动作之娴熟,读来让人如临其境。

5.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主旨:吴宇森的成功取决于他“疯子式”的执着与坚韧。

6.这是环境描写,衬托了作者的心境:“小生”的死对“我”没有丝毫触动。

记叙文阅读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角色体验教学方法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a)-0192-01

角色体验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角色体验这一教学手段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青睐。所谓角色体验,是指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特殊情境的创设,指导学生以主体扮演客体的角色,或是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即移情性理解,以此达到使学生能深刻理解文本、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目的。

那么,如何在记叙文阅读中运用角色体验的教学方法呢?

1 分角色朗读

朗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一个最基本的环节,语文教材为朗读教学提供了导向与素材。只有通过朗读,学生才能初步熟悉文本、了解文本,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探讨。分角色朗读是记叙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朗读方法,分角色朗读不只是简单的分配一下角色,而应是在学生熟悉文本、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所以,在分角色朗读之前,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感情,分析人物语言的语音、语速、声调、语气等,并指导学生反复练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角色朗读中真正进入文本,深入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任务的内心世界。

2 情境体验

(1)引导学生凭借表象进行想象。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书面的语言文字在头脑中还原成作者所描绘的画面,使学生产生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心理状态,调动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拓展文本的内涵。

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教学重点之一是父亲为“我”过铁道买橘子的片断,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应先让学生朗读此段,并勾画出描写父亲动作的词语和句子,如:手的动作—— 两手攀着上面:脚的动作—— 两脚再向上缩;形体的动作—— 慢慢探身下去;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等等。然后由教师充满感情的朗读此段,并要求学生在闭眼倾听的同时,在脑海中积极建构作者所描绘的画面:“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肥胖的身躯、步履蹒跚、艰难的爬过铁道—— 探、攀、缩、倾……”这种形象体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好像亲眼看到了年老的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情景,这样,父亲的形象会更加突出,栩栩如生。

(2)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是放飞想象的钥匙,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形成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达到使学生能深入理解文本的目的。

(3)换位体验。在记叙文教学中,还可以运用角色换位的方法,让学生把自己假想成文本中的角色,与之同呼吸、共命运,从而产生情感共鸣,获得深切的情感体验。

如《背影》一文,教师可以这样加以引导:“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加以想象—— 你就是文中已20岁的朱自清,年老的父亲亲自送你去车站,给你找座位、谈价钱、嘱咐茶房照顾你、爬铁道、买橘子……看着父亲忙碌的身影、蹒跚的脚步,作为儿子的你,心中有什么想法?两分钟后,请把你的感受说出来。”这个问题的角色体验,使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觉得自己仿佛就是文中那感受着浓浓父爱的朱自清。因此,畅谈感受时,学生就会在不自觉中调动已有经验,声情并茂的代角色言说,从而进入文我交融的情境之中。

换位体验这一环节,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 补足省略

在阅读写人记事类的记叙文时,还可以用改换人称的方式来加以赏读。比如冰心的《小橘灯》一文,对小姑娘的刻画是通过他人的眼光来加以描写的,那么,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以小姑娘的口吻来叙述故事,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小姑娘,揣摩其心理,来进行角色体验。这样,文本中所省略的部分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联想和想象的空间。比如:父亲失踪、妈妈生病、家境贫困,面对这些,小姑娘是怎么想的;对父亲给进步学生送信一事,她又是什么态度,对未来有何期盼等等,这些“留白”的填充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与角色之间心灵沟通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文本加以拓展和再创造的过程。

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语言积累,将文本进行一次创造性的加工,这个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4 编写课本剧

阅读教学中,对于写人记事类的记叙文,可以让学生以编写课本剧的形式来加以赏读。设计人物对话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既可借用文本中的语言,也可以在尊重原作风格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和联想,补充文本中省略的人物对话。编写剧本这一环节,可在课下分组进行,人人动笔,然后选出组内代表作品,参加班内评选,最后把选出的优秀“剧本”在班中交流,并张贴在展示栏中。

编写剧本这一过程,其实就是体验角色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体验、感悟、理解,恢复了语言与语境的关系,并能通过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或补充相关知识,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体验了文本中人物的经历和内心世界。这个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写作能力,而且丰富了学生的人生阅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5 表演课本剧

为了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可在编写课本剧的基础上,让学生加以形象的“表演”。“演员”和“导演”提前报名,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然后学生互评,推选出你心目中的理想角色,最后投票选定。排练在课下进行。表演结束后,让学生写出演出心得或观赏心得。

表演这一环节,“演员”通过与文本中人物的亲密接触,不仅熟悉了文本,而且可以深入到人物的感情世界,真正在别人的人生经历中过了把瘾。表演中,当学生真正沉浸在文本中人物的情感之中时,这种亲身体验是最真是、最直接的,是别人所体会不到的。而将文本中的人物搬进课堂,真实地呈现在学生们面前时,不仅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而且可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拉近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受到的情感熏陶更真实可感。这种角色体验将文本情境和文本经历巧妙移接到了学生身上,使学生感同身受,更立体的丰满了文本中的形象。

记叙文阅读题范文第4篇

题目含义理解题能快捷、准确地考查出学生领悟作品内涵、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类试题多以简答题形式出现,考查的角度有:标题的深刻含义;拟写标题;分析多义;理解深义;题眼展现等。文章的题目,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信息,一般来说,它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我们有所启迪,并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阅读技法】

1.理解标题与主题的关系。文章的标题与主题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①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主题,所谓标题即主题。这类文章以议论文为多。近几年的中考,议论文阅读考查题中尚没有出现标题含义理解的题目。②有的文章标题形象地暗示主题。③有的文章标题引导读者对主题进行深思,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后两类文章以散文和小说居多。

2.透过表象,善于联想。散文、小说的标题往往不像议论文、说明文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很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因此,其标题除了有它的表层意思之外,还有更为深层的含义,即它的比喻义和象征义。理解标题的含义也就是要挖掘标题的比喻义和象征义。

3.整体感知,善抓点题句。阅读文章要有整体感知的能力,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前提下,才能提炼文章的内涵。文章的标题不是游离于内容之外的,而文章中的点题句又是理解标题含义的钥匙。用点题句去印证标题含义,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例题讲解】

六个馒头

陈玉婵

高一那年,我们学校组织去千岛湖春游。

新来的李老师一宣布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教室里马上被大家的喧闹声炸响。同学们纷纷问起一些关于春游要注意的事项和所交的费用等问题。最后,李老师问了一句:“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很长时间,没有人举手也没有人站起来。谁也没有注意到角落里来自山区的那个女孩子,(甲)她犹豫着举起手,手指颤抖着却没有张开来,嘴张了几张却没有声音。但她还是站了起来,用极低的声音问:“老师,我可以带馒头吗?”一阵其实并没有恶意的笑声刺激着女孩,她的脸通红通红的,低着头默默地坐下,眼泪沿着脸颊流了下来。李老师走过去,抚摸着她的头说:“你放心,可以带馒头的。”

出发的前一天,女孩子拿着饭票在学校食堂买了六个馒头,然后低着头好像做贼似的跑回宿舍。宿舍里几个女同学正在收拾春游要带的零食,一边唧唧喳喳地议论着什么。女孩子直奔自己的床,迅速地用一个塑料袋把馒头装了进去,女同学的议论声似乎小了一些,女孩子的a眼圈红了。

出发的那天下起了雨,女孩子没有带伞,只好和别的同学挤在一把伞下,为了不因为自己而使同学淋湿,女孩子不住地把伞往同学那边移,等到达目的地千岛湖时,女孩子身上的背包也已湿漉漉的了。大家纷纷冲向饭馆吃饭去了,女孩子一个人呆在招待所里,从背包里取出馒头。可是,由于塑料袋破了一个洞,湿透背包的雨水将馒头泡透了,女孩子就这样一边流泪一边嚼着被雨水浸泡过的馒头。

女孩子还没有吃完一个馒头,同学们就回来了。她没有料到她们会回来得这么快,来不及藏起湿透了的馒头,只好匆忙地往还没有干的背包里塞。班长突然说:“哎呀,我还没有吃饱呢,能给我吃一个馒头吗?”女孩子不好意思摇头也没有点头,班长已经打开她的背包啃起馒头来。其他几个同学也纷纷走过来拿起馒头一边嚼一边说,其实还是学校食堂做的馒头好吃。转眼,女孩带来的馒头都被同学们吃完了,女孩子看着空了的背包只有无声地落泪。

第二天,到了吃早饭的时候,女孩子偷偷一个人走了出去。雨已经停了,女孩子的心却在落泪,本来可以不来的,干吗非要央求父亲借钱交春游费呢?女孩子一边后悔一边默默地落泪。班长找到女孩子,拉起她的手就走,说:我们吃了你带来的馒头,你这几天的饭当然要我们解决呀!女孩子喝着热腾腾的粥,吃着软软的馒头,b眼圈红红的。

后来总有人以吃了女孩子的馒头为理由请她吃饭,使她不再嚼干涩难咽的馒头,使她可以和所有其他同学一样吃着炒菜和米饭。女孩子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她默默接受了同学们不着痕迹的馈赠,默默地享受着这份单纯却丰厚的友谊。

回来之后,女孩子变了。(乙)她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明媚的笑容,更加努力地学习,积极地去帮助别人。后来,这个女孩不仅是班里学习最好的一个,也是人缘最好的一个。

因为女孩子知道,同学们给她的是金钱所不能买到的善良和真诚。她们的友谊就像春天里最明媚的那一缕阳光,照射在她以后的人生道路上。

1.文章为什么要以“六个馒头”为题目?

[解题指导]此题着眼于考查考生对文章题目以及文章行文线索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记叙文的题目一般与文章中心、线索有密切关联,有时也与文章的写作意图有关,而此题恰恰兼具这些方面的特点。一定要在阅读全文、深刻把握主旨的基础上考虑答题。答题时,力求全面,不只要抓住一点。

[解题误区]分析不全面,要点有遗漏。

[参考答案]①以极平常的馒头为题目,引起读者的兴趣;②六个馒头是本文的线索(故事围绕这六个馒头展开);③六个馒头凝聚了同学之间深厚的友谊,使文章主题得以表现。

2.第三段a处和第六段b处黑体词语分别表现了女孩子怎样的心情?请结合上下文分析。

a.眼圈红了:

b.眼圈红红的:

[解题指导]此题考查学生通过词语深入人物内心的语言感受能力。理解这些词语一定要结合全文,不能只看到一处就匆匆做题。同时,要从不同的语言环境去考虑女孩的心理感受。

[解题误区]没有结合上下文去体会人物的心情,不注意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而是想当然地答题。

[参考答案]a处:自卑而敏感的她觉得同学们在背后议论自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心里很难过;b处:领受了同学们善良的帮助,感动、感激。

3.第五段中“其实还是学校食堂做的馒头好吃”一句表明了同学们怎样的用意?

[解题指导]此题考查对重要句子在文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回答此题要透过语言的表面看本质。同学们说这句话的用意与班长故意找借口吃女孩的馒头的动机是紧密关联的。馒头很普通,但班长、同学们抢着吃显然别有用意,因此,要结合下文的内容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解题误区]不善于分析同学们这句话的背景和文章中的相关内容。

[参考答案]要帮助她,还要呵护她的自尊心。

4.从甲、乙两句可以看出女孩子的性格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解题指导]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脉、思路以及人物性格变化的把握。回答此题,既要注意找出女孩前后变化的关键词语,还要深入思考引起变化的原因。要抓住后三段的文字进行体味。

[解题误区]不善于分析女孩前后的变化和体会概括人物的性格,答不到要点。

[参考答案]先是自卑怯懦,后来变得自信开朗。同学们真诚的帮助改变了她的性格。

5.这篇文章哪个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解题指导]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一般来讲,答这种题要选择文中最生动的细节或事件或人物语言等,不仅要说出感动的地方,还要说出感动的理由。实际上,此题是综合考查考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考查考生的情感价值观。注意答题时不要偏离文章的中心。

[解题误区]过于随意,不注意联系文章内容答题;不善于概括自己所感动的地方,理由阐述不深刻。

[参考答案]略(写出感动的地方以及理由,意思对即可)

【拓展训练】

像向日葵一样灿烂

吕 麦

去年冬天,我的工作、婚姻相继出了问题。我带着满心的颓废和落寞,回到乡下老家。像一只冬眠的丑蛤蟆,整日蛰伏在房里,回避邻人关切的询问和眼光,躲避着世俗的热闹和喧嚣,沉湎在惆怅和忧伤里,一天天地委靡、凋敝。

三月的一个清晨,春寒料峭,父亲破天荒地把我从昏睡中叫醒,逼着我吃完热乎乎的早饭。然后,塞给我一把小锄头,让我跟他一块儿下地干活。

父亲领我来到院外的一块麦地边。我望着被薄霜打蔫的麦苗,心头的哀伤挥之不去,眉毛绞成一个难解的结。父亲弯着腰,在田埂上刨出藏在土里的茅草茎,再把地面归置平整,一锄一锄地凿出一个一个的小坑。我皱眉问父亲:“你这是准备种啥?”父亲直起腰,笑着却答非所问地说:“别看庄稼这会儿被霜打蔫了,等会儿太阳一出来,就又精神了。”我和父亲忙了一天,麦地四周的田埂两侧,有了无数个间距齐整的小坑,一眼看上去颇为壮观。

翌日,父亲从镇上种子站买回一小袋葵花子儿。他在前头一个坑一个坑地点肥,我在后头往坑里丢一粒葵花子,然后用脚轻轻拨些土盖上。几天后,麦地四周就冒出了一株一株娇嫩的新绿。

向日葵苗在春风、煦日的抚慰下,一天天地长高、茂盛。五月,已长到半人多高,蒲扇似的叶片婆娑有声,摇曳着一片葱郁和繁茂。父亲却用一把剪刀,把向日葵茎上多余的新枝、杈头,全部剪除掉。看着向日葵身上,一个一个正滴“泪”的创口,我抑郁地问父亲:“它们……会受伤死掉吧?”父亲笑说:“不会!它们会因这‘伤’,一心一意地向上长,变得更加粗壮、结实。”我狐疑地看着父亲。

很快,梅雨季节来临。连续半个月的阴霾,暴风时常夹着骤雨,肆虐着大地。许多庄稼、小树,都被大风吹歪、刮倒,有的受不了雨水的冲刷衰竭死亡。而田埂上的一排排向日葵,虽然被吹淋得摇摇晃晃,却依旧挺立着、茁壮着、生长着,头顶上无声地孕育出一个一个拳头大小的花盘。

七月,向日葵一朵朵地盛开了,金黄金黄,娇艳灿烂,在田野四周燃烧、蔓延、铺展,形成力量强大的花潮,涌动着一派欣欣向荣的生机和朝气。我的眉结逐渐舒展,心头有莫名的喜悦。

清晨,父亲和我坐在向日葵的花海里。父亲掏出一支烟点上,惬意地吸一口,对我说:“丫头,天会出太阳,也会刮风、下雨,但风雨并不是天天有。你看这向日葵……”突然间,我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是的,向日葵的灿烂经历了伤痛、风雨和等待。如果人在困境中,亦能一点点地努力,一步步坚持,坚强隐忍,勇于面对,人生就会像向日葵一样傲立挺拔,绽放美丽,灿烂如锦。

(选自《思维与智慧》)

探究练习

1.文章题目的作用是什么?

2.文章第一段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3.“我望着被薄霜打蔫的麦苗,心头的哀伤挥之不去,眉毛绞成一个难解的结。”为什么这样说?

4.请你谈谈对“别看庄稼这会儿被霜打蔫了,等会儿太阳一出来,就又精神了”的理解。

5.父亲笑说:“不会!它们会因这‘伤’,一心一意地向上长,变得更加粗壮、结实。”这句说明了什么?

6.“我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中“良苦用心”是指什么?简要总结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7.从文章中找出能揭示文章中心的句子。

本期参考答案

《理解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1.文章题目一语双关,既指文章中向日葵遭受不幸后的茁壮成长,又指自己经历了人生变革后心情恢复到原来的样子。文章的题目能概括文章的中心。

2.交代了事情发展的原因,以及我的心情,为下文的展开作了铺垫。

3.这句话是心理描写,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因为“我的工作、婚姻相继出了问题”而悲伤;另一方面写出了作者看到眼前的情景而哀伤。

4.这句话是父亲看到女儿心情悲伤时说的。这句话一语双关,一指庄稼被霜打蔫了,等太阳出来后就恢复了旺盛的长势;二是安慰女儿,是说遇到困难是暂时的,只要去努力一定会战胜眼前的困难。

5.这里的“伤”主要指父亲给向日葵剪枝留下的伤口,给向日葵剪枝向日葵才会变得强壮。而女儿经历了这次失败,总结经验教训也会在人生道路上变得更加成熟。

记叙文阅读题范文第5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产为政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意,而无令名之难。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宣子说,乃轻币。

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四有封洫,庐井有伍。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从政一年,舆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选自《左传》)

1.下列八句话编为四组,分别表现子产治国以德以民为本的一项是( )

①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 ②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 ③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④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⑤人之爱人,求利之也 ⑥德,国家之基也 ⑦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⑧夫令名,德之舆也

A.⑧② B.⑥⑤ C.①③ D.⑦④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要点的能力。解答该题同学们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意,要注意所选语句必须符合“表现子产治国以德以民为本”的内容。然后把选项加以对照,再使用排除法,就可以得出答案了。句①和③都符合要求,故选C。句②写子产能区别对待卿大夫,不属于以民为本,故排除A;句④写乡校的作用,故排除D;句⑤写怎样“爱人”的问题,故排除B;句⑥直接表现治国以德的思想;句⑦写子产从谏如流;句⑧用比喻说明好名声的重要。

答案:C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产高度重视倾听民众意见,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他认为乡校是民众发表意见的重要场所,如果取缔乡校,堵塞言路,一定会对国家造成巨大伤害。

B.子产认为政事是关乎国家民生的大事。他反对子皮任用年轻而又没有从政经验的尹何治理封地,认为如果不经过学习实践就委以重任,一定会造成危害。

C.子产认为治国应该重德轻财,治国以德可以获取美好的名声,从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使国家根基稳固,人民快乐安逸。

D.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贤相,他具有很强的民本思想,勇于改革,赏罚分明,治国有方,文章最后通过郑国流传的民谣,用对比的手法,对子产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解析:本题考查同学们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筛选文中的相关信息,仔细核对原文,认真推敲,因为是文言文,所以要注意按照古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去思考。A项“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错。

答案:A

【技法指津】

古人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应懂得概括,把文章所讲的内容总结、概括出来。只有这样,我们所学的知识才能得以拓展、延伸。

这种方法运用到古代记叙散文的阅读中,表现为抓其要点,探其妙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边读边思,认真读原文,避免浮光掠影

1.借助注释,粗读文章。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意,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文章,从整体上初步把握文章结构。

2.质疑解难,了解大意。通过细读,要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所以应结合语境去揣摩。要注意把握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固定结构、特殊句式和文言虚词等。有的可以联系课内学过的文言文知识,通过比较来确定词的含义。

二、要有意识地训练和培养概括能力

1.深入领会,把握内容。在掌握了字面意思后,要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了解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记叙了什么事件,描写了几个人物,分几层意思等。

2.理清情节,弄清结构。古代记叙散文在情节结构上很注重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甚至有时,作者就像是一位故事讲述者,把事件叙述得颇具戏剧性。可见,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是我们阅读古代记叙散文首先要做的。如《烛之武退秦师》,文章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可是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总体来说,其情节结构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抑三扬的情节美”。

三、掌握技巧,鉴赏形象

阅读古代记叙散文时,要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技巧去分析鉴赏人物的形象。人物形象塑造技巧可分为: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细节等描写;侧面烘托、正面烘托;人物经历、身份、修养等。如《荆轲刺秦王》的人物形象刻画就非常成功。写荆轲,写得沉雄悲壮,塑造了荆轲忠义、刚直、果敢、机智的人物形象。还有太子丹焦虑仁慈,樊於期豪爽慷慨,秦武阳外勇内怯等。另外,人物的性格特征还要放在一定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中去分析。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齐桓公伐楚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隶。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选自《左传》)

1.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子使与师言曰(使者)

B.不虞君之涉吾地也(料想)

C.王祭不共(同“供”,供给)

D.师退,次于召陵(临时驻扎)

2.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夹辅周室/君若以力

B.王祭不共,无以缩酒/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C.师进,次于陉/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D.岂不谷是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3.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

B.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

C.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

D.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为取得霸权,率领诸侯联军先击溃楚的盟国蔡国,又借口伐楚。齐国恃联军势众,对楚国威胁恫吓,气焰嚣张。

B.楚国使者虽然有些胆怯,但凭借楚国的实力,针锋相对,对齐国所指责的罪名,有理有节地进行了反驳。

C.齐国既不能在军事上取胜,又不能在外交上占上风,于是两国达成妥协,齐桓公许和退兵。

D.通篇由外交辞令构成,其中楚使的外交辞令,不亢不卑,软中有硬,尤为出色。

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译文:

(2)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译文:

(3)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译文:

6.本文作为记叙外交斗争的一段记叙散文,在语言的运用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尤其是楚国两位使者的语言,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期刊更多

学生之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教育厅

青苹果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知识窗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文天地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