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计学课程

审计学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审计学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审计学课程

审计学课程范文第1篇

一、审计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于高等教育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相应目标:着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对于这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既是高等教育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向,恰恰也是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需求的方向。对于当前快速发展的经济,会计人才也需要同时兼备多样的职业能力以及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这就要求他们必须掌握多层次知识结构。在高等教育学校培养人才时,就应当更加重视多层次知识结构以及能力的培养。但从目前的审计学课程教学来看,还是比较注重理论,缺少实践环节。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对于会计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的评价是,理论知识功底很强硬,但是把理论融入到实践中却发觉很困难,需要很长的适应时间。这就说明高等教育学校对于审计学人才的培养质量、方向和方法上与实际的人才岗位要求之间还是有距离的。

二、目前审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学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操作之间存在脱节

目前的审计学课程的教学计划仍然是比较注重理论教育的。学习过审计的学生一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审计课程很枯燥,很难学,名词意思很难理解。同时,审计学的教师也觉得这门课程讲授很困难,因为光靠理论讲授是很难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含义的。虽然,近些年来,许多高等教育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已经开始改变其单一乏味的教学方式,开始运用多媒体,案例教学等。但教学效果上还是没有质的提高。大多数的教师也存在缺乏相关实务经验,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就存在理论与实践操作相脱节。

(二)高校专业教师缺乏相关的实务经验以及在职培训

为了培养审计应用型人才,专业教师的职责和素质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目前高校中进行审计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很多都是没有从事过相关实务工作的,虽然他们具备很高的学历,对于理论的研究很深入,但对于本科教育来讲,审计学的教师应更加具有实践性,更加注重“双师型”。高校在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方向时,对于“双师型”问题没有得到具体解决。另外,审计实务工作是不断更新的,其相关的制度、准则以及处理方式都在不断修正和调整。对于不同的实务情况其处理方式也是不同的。而高校的专业教师在培训这方面是非常缺乏的,这会导致学校课堂上教授的内容过时,脱离当前发展的方向。

(三)实践基地的建设较滞后

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就审计来讲,其对于实践能力的要求非常高。正是由于理论与实践毕竟会有差距,所以培养学生时,应更加注重实践。这就需要高校根据现实的情况,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由于当前高校在审计学的培养计划中,对于实践的基地多是体现在学校内部的模拟实验室,这种模式更加的节省财力和人力,但并不利于学生了解审计的相关实务操作情况。另外,由于现在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都会使用相关的审计软件,审计软件的运用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也并不是非常的了解。

三、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建议

(一)着重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方向的实践教学

审计的实践性和技术含量都是非常高的,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前提下,应更加注重以实践来加深对理论的了解,做到学以致用。教授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实践和创新的能力。专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入案例教学。虽然,这种方式在高校教育中已存在,但就审计学课程来说,大多数高校的案例教学,由于其师资和教材等情况的影响导致案例往往非常的过时,不能与时俱进。教师讲授的案例可能在现在的实务处理中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这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与实际形成了脱节。

高校可以建设一个案例库,使案例库内的案例内容进行实时更新。案例应生动有趣,往往越现实的越真实;案例也应具有代表性,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更能明白在当下的经济发展情况下,对于审?业务的处理是什么方向;另外,案例可以有一定的特点性,比如:理论知识要求一种处理方式,但由于实务的特殊性导致处理方式的改变,使学生们了解,处理方式不是绝对的,而是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处理,但基本的指导思想是不变的。

(二)加强专业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师走出去,带回来

为了培养应用型的审计人才,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就是审计专业教师。在当下经济时代突飞猛进的今天,专业教师已经不能局限于自己的理论知识了。由于,现在高校中普遍存在教师学历很高,理论知识功底也非常的雄厚,但对于实务方面却很薄弱,读到博士毕业之后就进入学校进行教学。这种情况下导致教师的知识广度和宽度足够,但欠缺的恰恰是对于实务的理解。所以,高校应多鼓励审计教师走出去,去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相关的锻炼,了解更重审计业务,以及实务中不同的处理方式和方法。然后,把这些宝贵的实务经验带回来讲授给同学们。除此之外,也要加强教师们的培训,给专业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比如:规模比较大的事务所每年都会举行相关的业务交流和培训,高校可以与他们进行相关交流和咨询。

审计学课程范文第2篇

    与审计相关的职业标准有:助理审计师、审计师、高级审计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等。根据就业定位,在进行教学开发时,主要锁定助理审计师和审计师两个国家职业标准。

    2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与原则

    2.1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在对审计就业岗位进行定位和对职业标准进行选择之后,构建以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应用”为导向形成“公共素质课、公共技能课、职业知识课、职业技能课、职业拓展课”五大模块的课程体系,积极推进课程模块化改革。

    2.2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1)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基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备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应用型高等教育也应主动出击,积极寻求社会的需求点,在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上要面向市场和学生的实际与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就业做好准备。2)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课程的开发、内容和评价标准等方面要能体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把教育的目标从强调理论转向强调实践,更关注培养学生的一般技能和创新能力,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实际动手、交流沟通和表达能力等。3)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的终身发展的内在需要,现代教育要能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去不断探究与发展新知,具备自主学习、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3基于职业标准的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3.1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人才需求分析,审计学专业是面向会计与审计领域的一线岗位,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具有终身学习理念和本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具有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掌握会计与审计行业会计、审计理论知识与基本应用和基本技能,熟练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日常业务运作,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迅速投入到会计、审计一线岗位的工作,从事出纳、应收/应付会计、费用会计、成本会计、内部审计、外部审计等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学习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面向中小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行业、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从事内部审计、外部审计、会计核算、税收筹划等工作,并且具备一定的职业升迁与终身发展能力。

审计学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审计学; 理论; 实践; 整体优化

审计学是会计专业的一门骨干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笔者已从事审计教学多年,对此有以下理解。

一、进行审计学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整体优化的必要性

(一)审计学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关系

对实践性较强的审计学课程来说,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就好比“一辆车的两个轮子”。理论教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加强基础知识,提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就审计学课程进行理论教学,可使学生对审计原理和方法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从而具有设计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实践环节是对理论教学进行全面掌握和实施的过程,是一次再创造和深化的过程。通过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认识能力,对彻底掌握审计学这门课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审计学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现状

近期,笔者对西安地区部分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就审计学课程的相关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近年来许多院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在审计教学的实践环节作了一定程度的努力,但教学效果没有得到质的提高,所以对审计学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进行整体优化显得尤为必要。

二、对审计学课程理论与实践环节进行整体优化的途径及方法

(一)多媒体教学

由于审计学课程具有法规条文多、内容难理解、逻辑关系较强,信息量较大等特点,所以提倡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增强直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果。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关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把教学内容用文本、图形、声音、影像、动画等多媒体形式有机组合并呈现出来,通过借助多媒体使教学做到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只是辅助代替教师完成难以完成的教学任务,所以必须与教师的讲授和板书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佳效果。

(二)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审计课程的积极性;同时,运用案例教学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在具体案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案例选编应结合审计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应具有基础性、示范性和代表性,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对于编好的案例,教师应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讨论之前进行预习并做出初步分析;三是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要维持讨论秩序、控制讨论局面;四是分组讨论完后,由各组代表对讨论的结果进行系统的阐述,教师进行总结评价,总结案例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分析问题的路经和方法,评价不同的思维方法;五是案例讨论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应当具备准备和组织案例讨论教学的能力外,更应当具备将理论和实践进行贯通和融合的能力。

(三)实验教学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及竞争能力等,审计学这门课程有必要向学生提供动手实际操作的机会,也就是有必要安排审计实验。审计实验能够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审计的具体操作,使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审计理论的基础上,在实验室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审计实验室的建设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硬件建设应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现代化、开放式,这需要学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软件建设是指审计实验教学需要借助一套审计实验软件来进行,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抽查凭证、账簿、报表及其他资料,并编写审计工作底稿,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实际的审计工作是如何开展的。

(四)课程实习

1.短期调查。为了加深对审计学中某一个概念的理解,可以让学生进行短期调查。比如,审计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内部控制制度,为了让学生对它更深入地理解,可以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到采用集中收款方式的大型百货商场购物观察,描写购物过程并对商场柜台销售与收银环节的内控制度进行评述。类似这种实践方式可以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搭建一个很好的平台,是一个较受学生欢迎的方法。

2.课程实习。为了让学生真正学好审计学这门课程,有必要利用寒暑假安排为期一个月左右的课程实习,在实习单位,应以学生顶岗操作为主,这样学生就可以直接充当所在单位的某一角色进行实际业务处理,可以检验其操作技能与动手能力所达到的水平与程度。由此,必须提高对校外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的认识,适当增加资金投入。

(五)审计学课程考试方式和内容的改革

由于审计学课程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依靠“理论+实践”形成的,所以审计学课程的考核目标与考试重点为:学生对审计基本理论、现行法规的理解和案例分析能力的综合运用。为了适应会计专业本科学生学习的特点,真正考出他们的能力与水平,可以把审计学课程的考试设计为两大块:第一块为客观题,主要考核学生对审计学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考试方式为闭卷;第二块为案例分析,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会计知识和本课程知识进行案例分析,主要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方式为开卷。

【参考文献】

审计学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审计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7-0140-03

A Study on the Reform of the Auditing Course for the Computerized Accounting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ZHOU Bingwei

Abstract:With the promulg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new audit criterion in China, it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professional judgment of the auditors. Concentrating on talents cultivation orientation, computerized accounting orientation, the disciplinary attributes of auditing and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the research analyzes the limitation of current auditing course teaching, proposes the reform of the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approaches and enhances training teaching method in this field.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uditing course, reform

审计学是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高职院校的一门核心课程。然而,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审计学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等诸多的问题,难以适应培养高素质审计人才的需要。

一、审计学的学科属性

审计学是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和发展性等特点。

(一)综合性

审计学课程的综合性表现在审计学课程是将多学科的知识运用于其中,而形成的学科。审计学课程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数学、统计学等社会和自然学科,审计学的发展离不开上述学科的成熟与发展,同时取决于人类社会的国家管理、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等发展水平。如:审计学理论的抽样审计是统计学和审计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审计学理论的一个分支;审计学实务中的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的审计离不开一定的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审计测试流程中的分析程序离不开会计报表分析的内容;计算机辅助审计就是运用计算机科学来研究审计学的对象而产生的结果。审计学课程综合性的特征要求高职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在获取会计专业知识技能之外,还应具备政治、经济、管理、法律、计算机信息等知识,同时强调知识之间的相关性和应用性。

(二)应用性

应用性学科的特点是以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为直接目的,学科知识的运用要与社会直接接触,其应用的结果要受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同时应用性学科还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学科的知识,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审计学科是典型的应用性学科。它要解决的是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所形成的受托经济责任的关系问题;审计本质上是指为确定关于经济活动及经济事项的认定和既定标准之间的一致程度,而客观地收集和评价与这种认定有关的证据,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系统过程。因此,审计学的研究必须紧密结合现实的政治、经济和各项管理活动。审计学的应用性学科特征要求高职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不仅要解决好“做什么”的问题,更需要解决“怎样做”的问题。审计学的应用性学科特征还要求高职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能较多地参与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三)发展性

审计学课程由于与政治、经济、管理等学科密切相关。因此,审计学课程的内容和环境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如:随着审计领域的不断扩大,审计对象的日益复杂,审计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进、发展和完善。审计方法发展先后经历了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三个阶段。随着21世纪国内外一系列审计失败事件的爆发,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被改进,新的经营风险导向审计取代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审计学的发展性特征要求高职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不仅要学会如何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作为审计专业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就业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其创造力和创业力。

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审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审计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准确

审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适合我国市场经济要求的,具有一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职业判断能力的政府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或企业内部的审计助理人员。审计学课程专业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应用性、外向型、复合型审计人才。高职教育应培养“实用性人才”,非学术性人才;要求学生必需掌握够用的基础知识,必需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而不是知识广博,实践能力相对较弱。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开设审计课程一方面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提供必要审计基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适应企业内部审计助理岗位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助理岗位提供基本的审计技能。但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开设审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仅仅为会计专业人才提供必要的审计基础知识,而非必要的审计专业技能。由于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这就必然导致审计实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等诸多的问题。审计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准确究其原因主要是审计课程综合性强,教学难度大等特点。同时许多高职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审计教师缺乏审计实践工作经验,对审计的理论尤其是审计实践不熟悉等原因所致。因此,明确审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是审计学课程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二)现有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审计职业是一门理论性和技术性都非常强的职业,审计人员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会计、审计专业知识,还要有经济法、税法、金融、证券等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政策思想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以及能够将这些知识创造性运用来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数在“大会计”框架下进行的,审计相关课程的内容都是会计或者与会计相关课程,甚至连企业管理等审计关联性性较强的课程都没有开设,这种“就会计学讲授审计学”的状况必然造成学生审计基础知识的局限性,使得财会专业毕业生很难适应审计助理岗位,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未来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现有课程设置的不合理究其原因是许多高职院校片面强调学生的运用性,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同时许多高职学院过分缩短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节省办学成本等原因所致。

(三)教学内容片面性

审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完善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审计的理论教学必须把握其系统性,力求深入严峻,重视开阔学生的视野,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及创新思维上下功夫,同时理论教学必须联系实际。审计实践性强,其具有突出的灵活性和技术性。因此,审计课程的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及操作能力。传统的审计课程教育在教学计划中一贯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性教学,甚至没有安排实践性教学课时。但是,审计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特点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目前市场要求的会计、审计人才也是应用性人才。如果按现在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只接受有限的审计理论教育,而忽视实务技能的掌握,必然会导致学生毕业后根本无法适应企业内部审计助理岗位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助理岗位的工作。既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前景,也必然造成培养与需求的脱节。审计专任教师教学内容的片面性究其原因审计实务的讲解和审计技能的培养需要深厚的审计理论为基础,同时需要大量的实际操作资料和审计实务工作经验来支撑。要做好这一环节,对许多高职学院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老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四)教学方式方法不灵活、教学手段单一

当前高职院校的审计课程的教学基本沿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等公式化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由于受各种条件所限,还处于初级阶段,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的传授,但学生对教师传授的内容只能被动地记忆而缺乏理解,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也很难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审计实务课程课时少,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审计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管理活动。我国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开设的审计课程主要为满足社会需要、培养和输送一批能适应企业内部审计助理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助理岗位的专业人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审计课程教育、教学中必须更加注重学生审计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坚持“理论够用,重视实践”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审计实务内容的学习。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有足够的学时讲授审计典型案例和参加审计社会实践。但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是,把审计实务课程看成是会计学的一门分支,仅在一个学期内安排64节课时(每周四节)的教学,甚至许多高职院校每周仅安排3节课时的教学。在有限的学时内,审计理论和实务难以兼顾,其结果是大多高职院校审计实务课程的教学仅仅讲授的是审计理论部分,审计实践和实务教学根本没有时间开展,难以实现审计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

(六)教材滞后和教学考评制度随意性大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师施教、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选用合适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目前,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审计教材往往出现教材内容滞后,教材内容理论性强、案例和实务内容很少等诸多问题,难以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高职院校审计课程的教学考评制度存在随意性大的特点,审计课程的教学考评制度普遍存在根据专业教师的意愿随意考评等现象。在审计课程的教学考评中,往往考评单一。如许多高职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审计课程以期末考试成绩的70%和平时成绩的30%来得出期末的总评成绩,根本就没有考虑实践教学环节的考评,教学考评的不灵活性影响到审计课程的教学改革难以开展。

三、我国高职院校审计课程改革目标与举措分析

(一)审计学课程改革目标

审计学课程的改革目标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导向,结合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方向为基础,以培养实用性、应用性的人才为目标,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来组织教学内容,改革传统的审计学教学方法,改革考评方式,加强审计学教材建设,同时把工学结合作为审计学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引导审计学课程的设置,构建审计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的教学体系。以加强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建立一批以会计师事务所和财务咨询公司为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企业,将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有机衔接和融合,使得学生的审计专业技能得到有效的训练。

(二)审计学课程改革主要举措

1.改革审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

按照高职院校电算化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设置审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培养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内部审计审计员岗位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助理岗位应具备的专业基础理论和综合素质为审计学课程改革的内容方向。在坚持“理论够用”,加强“审计实践能力”为课程改革的方向的基础上,平衡审计学课程的理论和实务的内容,适当减少审计课程理论的教学内容,增加审计实务的讲解。以专业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一体的人才观为基础,以新会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为依据,紧密结合会计、审计改革,融知识传授与能力为一体,力争做到基础与前沿、理论与实务的有机结合,建立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轮驱动”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内容选择上突出“课岗融合、课证融通”的特色,即课程的内容选自审计工作过程,课程内容与审计岗位相互融合,课程内容与考取审计相关证书相结合。同时注重学生审计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得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的毕业生能胜任内部审计审计员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助理岗位。

2.改革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按照高职院校电算化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改革传统的“填鸭式”以教师为中心的审计学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为主的审计学课程教学方法。积极探索适合高职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特点的有效的教学方法。(1)问题式教学法。课堂讲授是向学生传授审计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方法,是案例教学、课程实验等环节的基础。在课堂讲授中审计专任教师必须注重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讲深讲透,注重拓宽学生知识面,注重结合本课程前沿动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用问题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通过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师生、生生、师师间在日常教学中的多边交流,使教学兼具单向、双向和多向交流的色彩,形成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极大地调动师生的积极性。(2)案例教学法。21世纪的财会会计教育,必须结合企业实践,加强案例教学。审计学教学内容中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等内容理论性、实践性均较强,要求高,对学生来说不易理解。审计专任教师应在立足于本课程教学的基础上,采集、编制现实经济生活中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紧密相连的、生动直观的教学案例,并将其穿插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4-5人组成一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就某一企业的审计各抒己见、相互启发、辩论、磋商,并讨论结果制作成PPT上台发言。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了解会计实践工作中可能碰到的实际问题及解决方法,引导学生用各种分析方法、手段去解决实际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其交流和表达能力,避免了“一言堂”式的讲授方式。(3)模拟实验法。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合作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审计专任教师在利用课程设计,模拟实际企业的全套业务和相关会计岗位,学生以模拟进入企业任职的形式,承担审计工作,同时划分的明确的岗位职责,以培养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结合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地完成从校园到企业的角色转换。

3.加强审计学课程的教材建设

按照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目标,在坚持“理论够用”加强“审计实践能力”为课程改革的方向的基础上,加强审计学课程的教材建设。在参考国内外优秀审计学本科教材和高职高专优秀审计学教材的基础上,在参考现代审计理论和实务的基础上,组织一批学术水平较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与本地区多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局等行业单位的专家共同开发编写《审计理论与实务》教材,该教材应通过演示审计各阶段所使用的审计方法和审计工作底稿,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所学知识和技能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基于审计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上充分体现教、学、做的统一。通过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努力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4.改革审计学课程的考评方式

按照高职院校电算化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加强“审计实践能力”为课程改革方向的基础上,改革审计学课程的考评方式。改革传统的以平时考核占30%,期末考试占70%的审计学课程考评方式,建立以学生审计实践工作能力考评为核心的审计学课程考评制度。逐步将审计学课程以理论为主体考核方式转变为以实践考核为主体的,理论考核为辅的考核方式,加大平时成绩的考核力度和成绩的比重。平时成绩以作业、课堂提问、训练活动和阶段性测试为主。教学过程评价体现理论与实践、操作的统一,满足以加强“审计实践能力”为课程改革的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计实践能力。

5.加强校企合作,逐步建立以“工学结合”为主的审计学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加强“审计实践能力”为课程改革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逐步建立一批以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和国有企业为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企业,将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有机衔接和融合,定期选派一批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和财务咨询公司进行定期的实习和培训。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和交流,以学校或以院系为名义定期邀请会计师事务所或财务咨询公司的注册会计师、高级管理人员或业务骨干到学校以举办专题讲座的方式为学生授课,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审计学课程的感性认识和审计实践能力的提高。

通过对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审计学课程的改革,逐步建立以“工学结合”为主的审计学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围绕审计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和创新,积极推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订单培养,探索审计学课程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石爱中.审计的学科属性及其教学要求[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4):3~5.

[2] 徐绍祥,王丽.基于会计教育目标的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84~86.

[3] 周 莉.审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8):4~6.

审计学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审计教学、教学方法、教学组织

审计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密切结合的课程,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既不同于纯理论性课程(如数学、西方经济学等)的教学,也不同于纯技术性课程(如外文翻译、会计电算化等)的教学。从高校审计课程的性质出发,结合审计学教学对象本身的特点,探究审计教学的组织和方法,有利于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高校审计学课程的教学定位

高等学校的审计教学面向的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前期基本已接受相同专业基础教学,这些课程包括:会计学基础、会计实务、成本会计、会计准则、经济法、税法、计算机基础、统计学、经济应用数学、外语、会计信息系统、财务成本管理和西方经济学等。但是他们基本上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尤其没有从事过会计工作或审计工作。因此,不同于面向社会的成人辅导或培训教学:此类教学的对象往往已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但年龄参差不齐,所受的学校教育背景也不甚相同,各个体之间的知识差异明显,他们之所以坐在一起接受教学,是为了在随后的测试中能获得合格通过,他们是一群差异的个体来接受时间统一、目标明确的一致教育。而且也有别于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此类对象已具有较系统的审计理论知识及相关专业理论基础,或许也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他们希望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进一步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因此我把高校的审计学教学作如下定位:这是针对具有几乎相同的专业知识和经历的在校大学生所进行的一种系统性审计理论和实务教学,教师应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在规定的教学课时里尽可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审计学知识和实务操作水平,并针对特别个体进行差异性辅导,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审计工作或相关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二、审计学的课程特点

审计学的课程内容都可以依次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审计基础知识,第二个层次是审计基本理论,第三个层次是审计实务。这三个层次各有特点:

第一,三个层次是前后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要求高校教师在安排教学时,必须对这三个层次的内容按先后顺序进行布置,先后布置教学任务并先后完成教学任务,否则,前一层面的教学任务没有得到较好完成则直接影响后一层教学任务的完成。第一层面及第三层面的内部是一种不严格并列关系,这就使得高校教师在安排教学时,对这两个层面的内容可以当作一个整体来加以看待,对于以上两个层面内部各章可以同时布置,各章内容可以穿插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而对于第二层面的各章之间又是一种严格的前后连贯关系,也必须依次完成教学任务。

第二,从各层次与前期相关知识(如会计学、经济法等)的关系上,我们可以发现,第一层次基本上不相关,第二层次有些相关但不明显,而第三层次却相当密切,这就使得教师在安排教学过程中,也有足够的时间来对那些前期知识掌握不完备的学生进行个体教学引导,以期得到相应的弥补。因为,虽然同班大学生很可能已接受相同层次或结构的前期相关知识熏陶,但个体之间在掌握程度上仍存在一定差异,教师若忽视这一点,将使学生在完成第三层次教学任务过程中继续表现出明显的累积差异,教师十分必要通过双方沟通或其它途径来了解哪些个体存在哪些前期知识缺陷,从而在进行第一和第二层次的教学安排中对存在前期知识缺陷的学生进行相应的教学任务布置,并督导其完成,这必然会在进行第三层次教学时得到的有效的补救。

第三,从各层次的知识要求与学生所受到的会计或审计的实际工作体验之间的关系方面,可以发现第一层次不相关,第二层次相关不明显,而第三层次却是相当有关联,这样我们在教学安排上,可以作如下考虑:一方面大学生几乎没有实际从事审计或会计工作的经历,缺乏对审计及会计工作的感性认识,这给第三层次的教学完成带来某种困难,另一方面,大学生又具有某些有利的条件,比如有较长的寒暑假期,或毕业前的实习和社会调查机会,可以有意识地与学校、社会有关方面协调,给予相应的实习或社会调查安排,也可以得到某种程度的弥补,另外,大学里有着优越的多媒体教学条件,对第三层次的内容若辅之以多媒体方式教学,也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教学效果的改善。

第四,从各层次的难、易、繁程度上,可以发现又各不相同,第一层次是审计的基本知识,难度不高,涉及的内容又比较广泛分散,要求教师在教学上应围绕增加学生知识点进行安排,同时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要求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应用,在用讲授法时可以旁征博引,又不易耗时过多,一些次要问题只能作概括性畅述。第二层次的各章内容环环相扣,前后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整个层次是审计学的精髓,必须以讲授为重点,并且注意审计理论的主线,条理分明,一气呵成,其教学成败直接影响第三层次的教学成败。第三层次是第二层次的升华与运用,没有第二层次的审计理论作基石,那么对第三层次的教学安排将无法展开。第三层次教学既繁又难,表现在:审计理论与方法的运用离不开与审计案例的结合,而审计案例千差万别,每个审计案例又只能反映审计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的理论与方法。审计教材本身只提供高度抽象化的理论注解和应用说明,以及有限的甚至相当零碎的案例介绍,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完整了解掌握所有审计理论方法之所需,而且每一个完整的案例本身是一项知识能力的综合应用,实际的审计工作甚至还离不开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安排典型的案例进行教学,教学方法应以发展性教学为主,并且离不开多媒体的应用。认识审计学课程的以上特点有助于我们在组织审计学课程的教学中进行合理的教学组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三、各层次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

审计学课程各层次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可以概括如下表1所示:

表1:各层次审计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

层次 教学时间安排 教学指导思想 教学方法选择

审计基础知识 15-20% 教育性教学为主 系统讲授法和自学指导法为主

审计基本理论 35-45% 启发性教学为主 系统讲授法和讨论法为主

审计实务 35-45% 发展性教学为主 实验演示法和实习指导法为主

(一) 审计基础知识的教学

在审计基础教学的前期,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应调查了解整个班级学生已接受的前期相关专业知识,审计学科在其专业中的位置以及对他们今后就业的影响,而且还应掌握学生个体的前期知识个体差异,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提供指导意见,并据以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修正依据。个别学生如果对审计相关学科的掌握存在严重缺陷,就要趁机加以督促,尽快利用有限的时间里加以弥补,在这里教师的职责是使学生明确其所应掌握的知识与学好审计学科的关系,并开出补救的良方妙药。在整个第一层次的教学安排上,不易安排过多的时间,教师在应用系统讲授法时不能局限于教材内容,因为这将使学生听课索然寡味,但又不是为了引起学生兴趣而离题千里、不着边际地随意发挥。可取的方式是不用面面俱到地讲演,而是有选择有重点地围绕几个问题作发挥性讲演。注意触类旁通、广证博引。对于次要的问题可以安排学生自学。比如选定一些自学思考题,也可以指导学生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整个层次的教学指导思想应该以教育性教学为主,辅之以一定的启发性教学。

(二) 审计基本理论的教学

审计的基本理论有一条清晰的脉络主线,把审计目标、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计划、重要性、审计风险、内部控制以及抽样技术贯穿于一体。这一层次的教学应不折不扣地围绕这一条主线作精辟地讲授,须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才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若用自学指导法则肯定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并且应在这一层次的教学完成之前,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讨论,一方面通过讨论加深巩固已有的教学成果,另一方面,以此检查教学活动的成效,须知,这一层次是审计学科的精华,是必须掌握的重中之重,若无法完成,则第三层次的教学活动也将无法有效的开展。在第二层次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造成学生自觉积极地要求学习的心理状态,要让他们积极地思考,注意教学双方互动的辩证关系,重视烘托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若35%-40%的教学时间安排不足以满意地完成教学任务,那么还必须追加教学时间,直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于个别兴趣浓厚的学生,也可以辅之以研究指导法,比如可以选择恰当的课题,进行思考与探索,也可形成有相应质量的专题文章。

(三) 审计实务的教学

审计实务是审计基本理论的升华与运用,在较好地完成第二层次教学基础上,在第三层次的教学活动中,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抽象的理论解释,而应该与活生生的案例有机地结合,案例的剖析可借助于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制作或购买审计案例多媒体电脑软件,因此教学方法也从讲授法为主转到了以实验演示法为主。若有理想的实习基地可资利用,则安排适当的时间到实习基地进行实习,教师进行实习指导,也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于一个毕业以后想从事审计工作的学生来说,无论花多大的时间来学习审计实务都不算过分,而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是不可能使其马上成为一流的审计高手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所能做的只能是更好而不是最好,教师应该在余下的教学时间里组织典型的案例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案例应贴近生活,不能凭空想象,也不宜照搬陈旧过时的案例,这样的案例才有说服力。教师在这一层次的教学活动中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和指导教学。注重技能和创造力的培养,以便使学生今后在变幻莫测的审计实例中不致于一筹莫展,逐渐摸索找到破解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花果.案例分析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J].管理工程师,2012,(5):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