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可持续发展

环境可持续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可持续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境可持续发展

环境可持续发展范文第1篇

英文名称: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主管单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主办单位: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3-288X

国内刊号:11-5337/X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双月刊)创刊于1976年,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主管,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办,是环境科学综合性科技期刊。《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办刊宗旨为宣传党和国家的环境方针、政策、法规,介绍国内外环境科研成果、环保工作经验;介绍各类环境污染物处理、处置技术及污染源治理经验;介绍国内外有关环境科学的信息与动态。宏观与微观、环境社会科学与环境自然科学、提高与普及相结合。全面报道国内外环境科学的发展及研究动态,促进作者及读者之间的交流。

环境可持续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01

一、前言

在各种媒体的报道中,经常会提到,在经济高速增长成绩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愈发严重,特别是近年来雾霾等空气污染现象突出,人们健康也受到很大的影响[1]。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还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的不便。

二、经济、资源、环境的关系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发展必备的前提条件。湿地调节并净化水源,提供生物多样性;热带雨林保护水域,是多物种的栖息地;海洋负担着全球的水体循环系统运转,影响甚至决定了全球的气候变化,并丰富的生物资源;土地是我们赖以种植与生存的保障。良好的环境是资源的保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循环、地理循环和化学循环的重要部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人类不能无视环境的影响力。

过去,为追求经济快速发展,是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对资源环境的需求程度高,能源消耗大,资源使用率低,浪费明显。这种非同步发展的经济-资源-环境模式,形成诸多问题,例如严重的雾霾,土地、河流、湖泊污染加重,居民出现健康问题,生活质量下降等等。实际上,在粗放型经济模式下,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环境恶化明显,反之,治理环境又使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治理速度低于环境恶化的速度,造成空气、水资源、土地持续恶化,而恶化的生态环境又反过来阻碍经济的发展[2]。

总的来说,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相互制约而又相互促进,三者共存。从长期发展来看,经济的发展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支持,而环境保护又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所以客观地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应处理好经济、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三者能够相统一。

三、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7大水系中地面水环境达不到标准一、二类超过60%,饮用水问题更加突出,适宜作饮用水的城市河流不足30%,超过一半的城市地下水已经收到严重污染。众多城市中,雾霾严重,大气质量难以达标。二氧化硫、酸雨更是逐年加重。这些都是工业化的后果。

社会经济系统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考虑经济发展的同时,如果能同时考虑节约资源,环境监护,才能达到共赢的局面。追求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愈发被人们所重视。所以,一方面要保持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注重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

1.倡导低碳经济、绿色经济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推进,是协调发展理念和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提倡低碳经济,可以发展新能源技术,降低资源消耗,通过新能源技术改善环境,推动技术的进步,促进新的绿色产业发展。绿色既是生态,也是产业。

2.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

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推动产业优化布局。对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技术含量低的传统产业,要淘汰一批、改造一批。要将传统产业转变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产业体系,建立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模式[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各种资源应进行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要以清洁生产,增产减污为目标[4]。应着力扶持高新科技发展,利用科技升级企业生产技术,降低能耗。

3.大力治理污染,对影响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集中治理

避免低水平重复项目,对新项目要加强环评,提高准入门槛。对于与民众切身利益,如空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以及重金属污染等,集中治理,确保环境改善有实际成效。

4.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

宝贵的自然资源,包括树木植被等,生产周期很长。要坚持保护有主,开发为辅,不搞无谓的开发,同时注重发挥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功能,强化生物多样性。另外,还要大力建设生态工程,保护天然林和植被,对沙漠化不能漠视,要加强绿化建设。

5.加强科技转化力度,提高环保水平

对资源节约与环境问题,设置重点攻关项目,组织专家进行有计划开发。确保资源反复利用。土地与饮水安全、重金属及污水深度处理等方面要加强科研开发力度,通过新材料及高新生物技术,切实提高我国环境保护的科技水平,保障经济的发展。

6.强化经济手段与环境法治建设和监测

污染环境的行为具有很大的负外部性[5],例如,一个企业,对空气、土地、河流的污染,其成本却由整个社会共同承担,而破坏市场主体者所独享受所有的收益,不用承担污染的责任。实际上,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已有这方面的教训与经验,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是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达到和谐共存的。加强对废气废水的监测,随时监测结果,切实落实废气、废水等的回收处理环节。通过实施“污染者负担原则”来直接解决问题,如采取经济的手段来减少环境污染,如:对排污征收高额税收、提高排污标准等,对于破坏环境的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等。

参考文献:

[1]文建东,花福秀.健康、环境、生产性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6,04:101-112.

[2]许妮娅,朱政凯.武汉城市圈“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特区经济,2016,01:109-111.

[3]陈润羊.美丽乡村建设中环境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21-27.

环境可持续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矿区;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理念;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6-0511-02

一、矿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矿区是指由于矿产资源开采行为引起的、具有共同经济属性和环境属性的经济地理区域,它为国民经济运行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和能量来源。据统计,我国目前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30%以上的工农业用水均来自于矿业。然而,与经济贡献相伴的是,矿区在进行资源开发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造成大量土地沉陷以及大量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这些固体废弃物占用了大量土地。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矿物资源需求的增加,矿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之所以称矿区环境问题为特殊的环境形态,其意旨在于与自然环境本身所产生的环境问题相对照。生态环境学者认为,在无人类作用力干扰下,生态系统本身可以自动调节,保持本系统的平衡状态,也即在无外力作用情况下生态系统能够保持平衡,进而实现本系统的可持续性。矿区生产流程见(图1):

图中的废物包括矿区被污染了的大气资源和水资源、被污染或因开采导致沉陷的土地资源以及因矿产资源开采而产生的大量矸石。从图1可以看出,在矿区这个有人参与的由6种资源组成的系统中,除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源可以得到补充实现闭环流动外,如果废物无进一步处置循环之用,显然这种生态环境系统是不能保持动态平衡和实现可持续的。所以,矿区是一种有别于纯自然生态系统的特殊环境生态系统。

二、矿区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实现结构模式

矿区这个特殊的环境生态系统似乎要求人们在环境可持续与其重要的经济作用间做一个两难的选择。人们也正是在这种痛苦的选择和思索中,做出种种努力,试图减少二者的排斥性,从而使矿区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人们思维和理念经过多次演进,形成了独特的、具有内在逻辑统一关系的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实现结构模式。

1、清洁生产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源头

这是人们为实现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最初和最直接的思想,人们称之为源头控制模式。这种方式一改过去末端治理的传统思维模式,采取以预防为主的方式,从导致矿区环境不可持续的源头做起,改变人们在实现矿区可持续发展的被动局面。实践证明,这种思维模式是有积极作用的。以煤矿区为例,为实现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他们以清洁生产为向导,改进和优化了传统的生产和管理模式。通过改革巷道布置方式、优化采煤方法和工艺、采用减少对土地的破坏的采煤技术、从生产源头控制不可持续行为,通过洗选煤技术、型煤技术、煤的转化技术等深加工技术,提高煤炭本身的经济价值与附加值,减少煤炭产品对环境的破坏力,缓解矿区所面临的两难决策,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

2、从清洁生产到生态工业园区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飞跃

应该说,清洁生产转变了矿区环境保护的理念,变“末端治理”为“源头控制”,对于促进矿区生产与矿区环境之间的协调共处,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清洁生产在矿区的推行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矿区环境恶化的严峻现实。实际上清洁生产只是在整个矿区经济网络的单个个体内部进行。从理论和实践角度看,在矿区实践生态工业思想和形成完整的生态工业园区,应该较其他工业领域更为容易,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矿区本身在经济属性和环境属性的同质性上。这种同质性不论从实践角度还是技术角度看,都比异质生态工业园区好协调得多。下面建立的一个简单的煤矿区生态工业图可以更为清楚的理解这种同质性的优势(图2):

同时,实施循环经济思想,作为中观层面的矿区应该如何协调微观的矿区生产活动才能与这种宏观思想真正的协调起来呢?此两问题就涉及到上面构建的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实现结构模式的稳定性问题。就这两个问题,我们试图通过3个方面来分析。

(1)通过寻求在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矿区由清洁生产转向生态工业园区转变的驱动力来获得答案。

目前有两种较为流行的生态工业园区形成驱动力学说,一是纯市场经济驱动力,另外一种是区域政府引导下的经济驱动力。从目前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趋势来看,后一种驱动力在逐渐减弱,它是一种生态工业园区形成的早期驱动力,而前一种驱动力正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生态工业园区都是在市场主导下进行,辅之以必要的政策和财政支持,我们认为这种驱动力的加强有利于保证这种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实现结构模式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2)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加以分析。

从宏观层面看,我国经济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在追求量的增长的同时,寻求质的增长日益成为继续实现量的增长的重要保证。这就客观上要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资源高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由环境破坏型向环境协调型转化。宏观的思想要得到体现,相应的就需要微观实践活动的支持。实际上,就我国矿区的现实状况来看实践循环经济思想已成为必然和必须的内容,目前我国正面临严峻的“四矿”问题,尽管近两年煤炭、钢材等价格上升,这些问题有所缓解,但是仍然没有摆脱矿区的不可持续问题。所以,矿区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通过实施清洁生产,依据矿区情况建立适合的生态工业园区,实施产业多元化战略,积极延长产业链,增加矿区产品的附加值,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矿区的不可持续问题。

(3)从实现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来看,其具有严重的路径依赖性和自我强化特征。矿区所选择的上述环境可持续发展实现模式本身就是要使矿区环境可持续运行处于高水平、高效率的状态,为实现这种状态,矿区本身不论在发展规划与战略还是在资金、技术等支持上都有一定的倾向性,如果偏离这种路径,矿区要为此付出高昂的成本,所以这会使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方式具有路径依赖性。同时,从另外一方面看,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所产生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优越性日益凸现和为人们所认同,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大力倡导实施这种模式。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实现结构模式与技术选择一样具有自我强化机制。因此,模型中的路径依赖关系和自我强化机制成为保证这种模式稳定的重要基础之一。

三、结束语

矿区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形态,它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巨大,为实现矿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寻求实现手段上,人们的思想经历了从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园区再到循环经济的历史演化过程,此过程构成了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实现结构模式。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这种实现结构模式本身具有稳定性,从许多矿区的实践情况看,其效果也是明显的。对于矿区可持续发展本身以及从目前我国矿区的发展状况看,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将决定着矿区根本状况,所以加强此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丽.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环境审计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3:129.

[2] 成文利.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与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

环境可持续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人类发展到今天,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地球人的共识。虽然科学技术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发展,可各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多多少少都经受了由环境污染问题带来的危害。发达国家如日本的熊本县水俣湾就曾出现过“水俣病”,事后调查是由于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到水里造成的。我所要讲的是日本从1956年发现这种病开始,一直到1968年经过了12年后日本政府才重视这件事,才勒令工厂停止废水排放。可见在发展工业的同时,环境保护工作的艰辛,环境保护所处的辅属地位。人们只注重了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环境保护,当然到最后受害的往往是人类自己。在各国的发展过程中都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因此,环境保护的问题应摆在发展的前面。

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在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最基本的需求被满足后,就开始追求享乐和舒适的生活,可是人们并不考虑限制和约束,没有限制和约束的发展和使用,最终的结果便是不能持续发展。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过度的使用的后果是什么?人们在开始使用时往往并不考虑这些,只是注重发展得来的实效,得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当今人口发展和资源之间产生矛盾时,环境问题已成为日益紧迫的问题,人们才开始考虑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了。在现今的情况下,我们的科技是发展了,但这发展是以付出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温室效应、极端恶劣天气现象的增加、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出现空洞等等现象,都是大自然对于人类的警告,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首先会影响到人类,因此,人类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保护好环境。实际上,可持续发展是将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要做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尽量减少资源的消耗,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使地球生态环境能和谐发展。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很多的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在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地球资源的过度利用开发,大量消耗不可再生的资源,发达国家发展的这100年所消耗的资源要比过去几百年还要多,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来促进经济发展,造成人与自然环境的不协调,已经超出了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了。不过,人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各国也在积极地采取措施,在发展的过程中做到少投入多产出,使地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良好状态,做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使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保障,生态持续发展得到延续,将可持续发展进行下去。

二、环境危机的出现

人类的生存活动是离不开环境的,而正是由于人类的活动才使地球的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自然资源和环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便利和依赖,环境是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能源的源泉,因而自然环境的多寡、优劣决定着经济活动的规模和速度,但是自然环境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当人类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自然供给的能力时,便难以维系和持续发展。这时,就会出现资源枯竭的危机。人类的新陈代谢和各种消费活动的副产品,都会由环境来消纳和吸收,当废物排放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环境质量会下降。就象现在的雾霾天气增多的现象,就是环境自身的调节能力不足的表现,实质上是人类的不合理的活动对环境的造成的危害的结果。环境危机的出现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现象,我们称为环境破坏。在这种情况下是指人类的活动违背了自然规律,例如,涸泽而渔、过度砍伐森林、过度放牧等现象;再有一种情况就是环境污染,如前面我讲过的日本的熊本县的水俣病事件,就是由于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性与功能发生变化,进而对人或这个区域中的生物产生了危害,使这些生物不能正常生存,直接威胁着人类和这些生物的健康。环境危机的影响还不仅仅局限于这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生存也可能构成威胁。因此,一种文明的延续必须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人类在活动中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控制环境污染,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保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可持续性。环境危机带给了人们更多的思考,我们应该怎样生活,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些什么?今天全球都有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建设和谐的地球家园,让我们的地更绿、天更蓝、水更清,不仅把先进的科学技术留给我们的后人,还要给他们留下一个稳定而健康的生态环境。

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环境危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发展的过程中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可是环境危机是在如今的高科技、高发展速度下产生的,现有的科技手段并不能完全遏制这种现象,因此,人们应该重新定位我们的发展,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和作用,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顺应自然规律,不能破坏自然规律恣意行事,人类文明已经发展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阶段,要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这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要考虑协调发展与人口、环境和资源之间的关系,任何以发展为借口的破坏环境的发展思路和模式都是错误的,而且环境问题涉及的是一个整体的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要全面地看问题,辩证地分析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并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1期

环境可持续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环境;可持续发展;现状;恶化原因

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深入研究环境变化的特征,分析环境问题的发生、发展规律,将为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1世界环境现状

世界环境从区域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扩展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环境问题的主要共同特点[1]。环境污染从少数工业城市扩展为全球,环境问题从发达国家扩展到发展

3可持续发展理论

1987年联合国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该书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在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同时,既满足人们当前生活的需要,又不损害下一代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最小的自然消耗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5]。因此,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与发展

4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4.1加强城市规划,合理布局

城市的布局涉及到自然、经济、技术和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必须统筹规划,综合平衡。首先,城市的布局要考虑地形、气象、水文等对环境的影响。城市工业严重污染区,一定要布置在下风向。城市的工业布局还要密切注意河流的走向、流量、泥沙流动规律和河流的自净能力。其次,城市内部布局也应有利于保护环境。多中心格局、放射状布局,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对城市土地实行有偿使用,以地租地价来调节土地需求,就可以使城市既具有凝聚力,又具有排斥力。有偿使用土地,可以杜绝多占地、占地不用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土地需求膨胀与供求短缺的矛盾,使城市经济的运行基本建立在城市土地存量上,减少了盲目向外扩张。

4.2适当控制人口增长

通过经济手段和政策鼓励控制生育,实行计划生育,调整人口年龄结构和地区分布。对于少生优生者给予良好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使其没有后顾之忧。同时通过普及高等教育,大力提高人口质量,提高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生产力布局的可持续发展。

4.3实行以资源保护为核心的环境管理

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能源,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实施制度创新,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由粗放式生产向集约型生产转变,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把资源转化为产品。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防止水土流失,控制环境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发展。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外部性。我们可利用经济政策,通过市场机制,把由于物质利用不一致造成的经济外部性内化到各级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中。通过事后增加治理成本的方法来削减污染,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既能有效地约束污染者的排污行为,确保“污染者负担”,又能为政府进行环境集中治理筹集资金,或将资金用于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等,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是解决污染的根本思路。保护环境的经济手段,主要有环境费、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等。

4.4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依据生态经济学理论,用生态工艺代替传统工艺,具体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设计保持环境系统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的延续,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在全民中开展环保知识的宣传活动,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树立“保护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的思想,使企业树立“清洁生产观”,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