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关大自然启示的资料

有关大自然启示的资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有关大自然启示的资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有关大自然启示的资料

有关大自然启示的资料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单元导语;导学;导教;效率

“单元导语”是人教版课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编者对一组教材的整体设计意图。对一组教材而言,有着统领全组,目标定位、学习导航等重要功能。因此,解读单元导语,把握编者意图,对于一组教材的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一块重要的课程资源。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它的功能呢?

一、巧用导语“导学”

导语行文生动活泼,以学习伙伴的口吻,引导学生学习本单元的课文,领着学生步入美丽的知识殿堂。每个单元的导语还都配有表现主题内容的情境图,画面生动,充满童趣。在教学中,适时地让学生读导语,是发挥导语“导学”功能的最有效方法。

1.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新一组课文前,让学生读导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二年级上册第二组,简短的导语点出了本组的主题――学校生活。教师在教学课文前先让学生读读单元导语:“同学之间、课堂内外发生过许多难忘的事。”师:“这一组课文,为我们讲了一些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学校生活丰富多彩,是多么有趣。读了这些故事,我们一定会从这些学生身上感受到爱老师、爱学习、爱集体、爱劳动以及珍惜时间的教育。”学生读到这里,着急想知道这一单元的课文内容,教师便可因势利导,带领学生浏览整组课文。

2.提取学习信息

单元导语,实际上是学习该单元的“路标”,几乎覆盖了学习整个单元所需要达到的三维目标的要求,把握了它,也就把握了学习该单元的方向。如,在上五年级上册第四组单元导语课时,我安排学生多次读导语,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力图从整体上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先是自由读,提出阅读要求:字通句顺,正确流利,然后检查朗读,接着又让学生默读,进行批注,指导学生将自己获得的信息用序号标出,经过多次阅读,大部分学生都能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加以引导,从而提炼出本单元的主题“亲近名著”,训练重点“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阅读原著中与课文相关的部分。”这样以单元“导语”为切入点,初步了解本单元所学习的内容,初步感知主题的情感意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明确,使单元学习犹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般明晰。

二、巧用导语“导教”

1.借助导语,把握教学重点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单元导语正如我们的眼睛,它是整组教材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我们能看到丰富的教学信息,能更好地把握单元教学的重点。

我们知道,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在四年级下册第三个主题单元以“大自然的启示”来组织教学内容,旨在通过《自然之道》《蝙蝠和雷达》等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发现中受到有益的启示。这组单元导语中有这样的描述:“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它告诉人们,过度地砍伐树木,会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最终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鱼儿在水中自由沉浮,人们由此受到启发,发明了潜水艇。让我们来阅读本组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并围绕‘大自然的启示’,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做到对大自然有新的发现,在语文学习上有新的收获。”我们稍作留心,知道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师应有意识地在每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练习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揣摩概括的方法,来进一步提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2.借助导语,细化教学目标

大家都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统率着教学的全过程,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优劣。

怎样利用好单元导语来细化教学目标呢?根据课标理念,为真正落实语文素质教育,我们应从整体入手,确立单元教学“三维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深挖教材,并提出多维教学目标)。如,根据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语“风起云涌,潮涨潮落,奇花异木,高山深谷……大自然像一位魔术师,它的杰作,常常令人惊叹与震撼。本组课文再一次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让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还可以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资料,以丰富我们的见闻。”我们可以确立单元教学的以下“三维目标”:在“知识与技能”目标方面,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学习积累并练习运用本组课文中朴实而优美的词句;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通过课文的词句理解,来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所在。由此可见,教学中“三维目标”落实了,学科素质教育就到位了。单元导语似乎不怎么起眼,但它们确确实实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借助导语,找准训练点

学习语言是语文课的重中之重。单元导语也承载了不少语言学习的信息。如,二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的导语是这样写的:“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许多乐趣,发现许多秘密。”我们稍加留意就知道本组课文不仅在于让学生认识岩石和这些天然的指南针,更主要的是让孩子们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他们走进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情趣,从而对大自然产生赞叹之情。如,我在教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时,在学生熟读,基本消化了课文的内容和语言后,设计了师生配合表演的环节。

迷路的小孩(哭):怎么都是树呀,怎么没有路了,我回不了家了。

太阳:孩子别哭别哭,我来帮助你。现在是中午,你看我照着大树,大树的影子指的就是北方。

北极星:别哭别哭,到了晚上,如果天晴,你只要找到我,就知道北方在哪里了。

大树:我也能来帮助你,你看我的树叶,一面阳光充足,枝叶茂盛,一面很少见到阳光,树叶稀少。稠的一面是南方,稀的一面就是北方。

积雪:如果是冬天,你只要看看我就行了,南方太阳光强,我就化得快,而北方光弱,我自然化得慢了。

迷路的小孩(擦干眼泪):哦!我明白了,谢谢你们,再见!

这一活动中,学生兴味盎然,积极的运用学到的辨别方向的方法,感受发现大自然秘密的乐趣。

总之,单元导语是一块重要的教学资源,作用之大显而易见,我们必须充分挖掘单元导语的教学资源,使之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好材料、好向导、好老师、好平台.

参考文献:

[1]盛群力,郑淑贞.合作学习设计.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07.

有关大自然启示的资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小学生作文教学;观察;想象;创造力;互动

【中图分类号】G623.2

基础教育在不断加快信息化的进程中,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已成为所有教育者的共识。多媒体网络具有直观、形象、新颖、感染力强、可控性强的优势,它可以还原并创设出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实物情境、艺术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充分调动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和创造等智力因素,以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参与习作活动。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作文教学为例,本单元习作的训练内容是围绕“大自然的启示”这一专题,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大自然给人启示的资料,自己了解到的有关发明创造的事例或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的启示,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笔者在进行本单元的作文教学时,通过实践充分感受到了多媒体网络环境作为作文辅助工具的有效性。

一、多媒体网络环境有效还原学生观察的原生态。

作为一名城市教育工作者,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城市的孩子,他们生活在一个钢筋水泥的城市里,高楼大厦正逐渐占领城市,大自然、原生态应有的一些常见的动植物正渐渐远离城市,更加远离学生的视野。作为七八十年代的小学生,我们常见到的蚂蚁、蜘蛛、壁虎、狗尾巴草、猪笼草等动植物已渐渐在城市难觅踪影,有的甚至销声匿迹。学生生活的快捷及单调直接导致作文题材的狭窄,如何让孩子笔下能重现丰富多彩的自然之物呢?多媒体网络环境为我们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作文教学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首先我设计制作了一个“素材仓库”,运用超文本的方式把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信息链接在一起,构成一个超媒体系统。在这个素材仓库里,许多动植物都将呈现出在自然界中最原生态的状况,这些生活画面是城市所不可能见到的。学生可按照作文教学内容及要求,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素材欣赏,从而获得所需的信息。比如,有的学生对蚂蚁搬食物感兴趣,有的同学对壁虎趴在墙上捕捉蚊虫感兴趣,而有的同学对老虎、大象的生活习性或是对某种植物的生活方式感兴趣,就可以点击相关的图片、文字和视频资料,亲眼目睹它们的生活习性、生活技能等,对它们的本领有一个更为直观和形象的认识。解决了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常常“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状,让学生近距离、原生态地观察自然界的动植物,为学生的作文引来了“源头活水”。

二、多媒体网络环境有效促进学生观察的细致化。

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门径,一切外部信息要通过观察才能进入大脑。观察是整个作文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大纲指出“作文要做到观察、思维、表达的密切结合”,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观察是说话的前提,思维的基础。没有细致的观察,学生是不能把话说清楚,把文章写具体的。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常常要求学生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去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可生活中的一些精彩画面却常常是一闪而过、稍瞬即逝,作为我们的教育对象,四年级的孩子才九岁,生活中不常出现的画面很难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孩子可能会有针对性地认真观察过,而有的孩子可能只是无意识的一种观察,回忆起来这些动植物的画面大多数只给孩子留下一些记忆碎片。

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满足了学生观察的个性差异需求,多媒体网络形象直观、有声有色的特有优势,缩短了时空距离,把自然的、原生态的动植物呈现在城市学生的眼前,把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把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促进了学生多种感官直接参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教学过程,从而缩短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过程。

在本单元的作文教学中,学生选取的观察对象不同,观察的进度各异,作为教师要求学生在进行观察时,可以运用视频中的慢镜头、截图等功能对感兴趣的动植物进行反复观察,细致了解,对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功能都了然于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这样的观察才是深层次的观察,有质量的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观察才能不断地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积累生活素材,真正让学生定位于作文的发现者、参与者、探究者。也只有观察得细致才能更好地为作文打好基础,为创造积累更多的发现。

三、多媒体网络环境有效激发学生大胆的想象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创造力,人的想象过程,就是创造力的发展过程。想象越发展越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丰富的想象能力是习作中学生应具有的能力。作文教学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小学教师,我们的教育对像是六至十二岁的儿童,他们往往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而多媒体网络就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景象这样的特点,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从形、声、境三个方面入手,能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在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作文教学设计中,学生观察完动、植物后,我在素材库又选取了大量人类仿生学的作品,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汽车、建筑、医学仪器、救援仪器等,让学生在仿生学的世界中自由翱翔,去汲取科学家们的智慧源泉,借以发散自己的思维,让想象插上翅膀,自由飞翔。一人千般想,十人万种思。学生的想象空间一旦真正的开启后,其想象的丰富多彩是成人难以想象的,踏一叶舟能闯荡大海,驾一片云敢翱翔太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想象就会在学生篇篇习作中表现无遗。

而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我们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而要保护学生的创造勇气和创新精神,着力引导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提出大胆的设想和独特的见解,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探寻到具有创新意识的简捷妙法,在不断的探索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四、多媒体网络环境让创造有效植根于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所以,我们的教育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人们把大脑中各种信息,综合运用各种思维要素和思维形式、思维类型等,在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科学的思路,进行想象、推理、概括、拓展、再创造,进而形成新知识的心理过程。作文的最基本属性,就是创造性思维,文章,不是抄袭、模仿来的仿制品,不能套写、套用,而是作者创造出来的创造品,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写作兴趣,培养写作想象思维,激发与捕捉写作灵感,进行创造性思维就必须掌握与储存新的信息,带领学生进入思维状态。

在教师作文教学中,网络为我们提供了相当的便利,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互联网上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知识或图片、声音,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写作素材,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捕捉写作灵感,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

经过学生的吸收――储存――探索――转化――创造,写出具有不同风格,彰显不同个性的文章,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学生打破了思维定势,使之逐渐养成灵活的、具有跳跃性思维习惯,大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关注到,许多学生一听到想象、创新,便漫无边际地开始创造、发明,常常可以看到学生作文中的创造发明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根本无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久而久之学生会认为这种无边无际的瞎想就是想象。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能够让学生的创新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更科学,更实际。

在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作文教学中,我设计的一个环节,让学生在创造发明前,利用网络搜索一下相关的发明与创造,凡是已有的发明创造让学生避开,不要雷同,凡是感兴趣的发明创造,可以利用网络探寻一下相关领域,了解生活中最需要的是解决哪些问题,然后让学生将自己的发明创造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植根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使自己的发明、创造更实际、更生活化。

五、多媒体网络环境让交流互动便捷有效。

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变革传统写作教学“学生写,教师改”的评议方式,提倡学生间的交流与评论,在第二学段与第三学段中分别提出了“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等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等具体要求。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与传统作文相比具有更加多维的评价、修改互动方式。传统作文教学一般有这样几个步骤: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学生誊写。

这种方式的弊端是互动性单向且封闭,学生只能从老师这儿得到单方面的评价信息,教师的评语也常常是寥寥几十字的短评,信息量有限。而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则打破了传统作文封闭式与单项式的互动方式。其操作流程如下:教师将作文命题上传至网页,学生根命题进行写作,完成习作后上传至网页发表,先由班级网友点评,点评后学生进行修改,修改后再次上传,接着,由老师进行点评并修改,最后学生根据老师的点评进行修改,并上传至班级主页。从流程上看,学生作文被修改与评点的可能性由原来的一次或者两次被扩展到无限多次。教师与学生封闭式的交流互动方式被打破,学生对信息的获取也由原来的一维变为多维。

在“大自然的启示”这一网络作文教学中,我采用的流程是:

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任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方面,教师已由作文的讲授者成为作文信息的编辑者、组织者、导航者;另一方面,学生已由生搬硬套地去写到带着任务解决问题去写,师生双方通过一定的反馈系统,搜集与传递数据,各取所需,共同发展。

今天,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入,作为城市的学生,渐渐远离乡村,远离原生态,对自然的认知将要凭借更多的现代信息技术来完成。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让城市儿童的双眼回归自然,让更多的创新植根实际,同时它也强调教师应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有关大自然启示的资料范文第3篇

洋洋和大家不一样,他不满足于听故事,他想亲自到天上去看看。爸爸问他为什么不听故事,洋洋说,爸爸太自私,他们的事业只是少数人的事业,他要造天梯,让大家都能上天,让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故事。

爸爸笑笑,鼓励他说:“努力吧,洋洋,下次爸爸回来的时候,希望你的梦想成功。”

爸爸上天去了,洋洋和小朋友们在行着自己的事业――造天梯。

听爸爸和叔叔们说,世界上有一种叫纳米的东西,是造天梯的好材料。于是,他们就买来纳米,在实验室里行着一次又一次艰苦的试验。

据有关资料显示,天梯是一根比头发丝还细的绳子,但是,它要禁得起上千万倍的压力。还要具备从天上搭到地上的很多条件,不然的话,就是天梯造好了也没有用。

洋洋想到了直升机上的软梯,但是,在宇宙中不可能把人造飞船发射上去以后固定不动。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洋洋的头都想疼了。

那天,妈妈带他到公园里玩,他突然看到一个个头很大的蜘蛛正在结网。开始,只见它从一根细小的树枝上荡了下来,把一根细丝搭到另一根树枝上。为了检验是否牢固,它又沿着那根细丝爬了上去,反复了好几次,一直到它认为满意为止。

起风了,大风六级。织好以后的蜘蛛网在大风中晃晃荡荡,但是,一直到大风停止,那蜘蛛网还完好无损。

洋洋得到了启发,便飞快地跑回家里。天上有好多不动的恒星,他要从天上把天梯搭到地上。他叫来一起制造天梯的小朋友,把想法告诉了大家,乐得大家直鼓掌。

天梯造好以后,他们经过了上百次试验,觉得在抗压耐用方面完全超过了大家的想象。虽然这些细如发丝的天梯看起来又软又小,可是它却禁得起飞机火箭的无数次碰撞,就是天上巨大的流星也奈何不了它。还有,它的耐高温程度,就是太阳上的大火也不能融化它……

爸爸还没有回来,洋洋的天梯却早已造好了。就在叔叔们到月球上去的时候,洋洋带上了他的天梯,准备把月球作为他把天梯搭到地球上的第一站。他要让爸爸惊喜,让爸爸回来以后,和小朋友们一起从天梯爬到天上。像所有旅游者那样,悠闲自在地一路上赏心悦目――看日出、看朝霞、看云彩……

五个小时以后,天梯从月球上搭了下来,小朋友们欢呼着沿着天梯爬到了空中,欣赏着梦中的宇宙。

洋洋从月球又荡到了另外一颗星球,他要把自己制造的天梯搭到世界各地,让所有想上天观光的人都如愿以偿……

有关大自然启示的资料范文第4篇

编号:G40(2015)19-03-02

作者:刘跃华

树干为什么是圆的在观察大自然的过程中我偶然发现,树干的形态都近似圆的――空圆锥状。

树干为什么是圆锥状的?圆锥状树干有哪些好处?为了探索这些问题,我进行了更深入的观察、分析研究。 在辅导老师的帮助下,我查阅了有关资料,了解到植物的茎有支持植物体、运输水分和其他养分的作用。树木的茎主要由维管束构成。茎的支持作用主要由木质部木纤维承担,虽然木本植物的茎会逐年加粗,但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茎的木纤维数量是一定的,也就是树木茎的横截面面积一定。接着,我们围绕树干横截面面积一定,假设树干横截面长成不同形状,设计试验,探索树干呈圆锥状的原因和优点。 经过实验,我们发现:(1)横截面积和长度一定时,三棱柱状物体纵向支持力最大,横向承受力最小;圆柱状物体纵向支持力不如三棱柱状物体,但横向承受力最大;(2)等质量不同形状的树干,矮个圆锥体形树干承受风力最大;(3)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影响着树木横截面的形状和树木生长的高矮。近似圆锥状的树干,重心低,加上庞大根系和大地连在一起,重心降得更低,稳度更大;(4)树干横截面呈圆形,可以减少损伤,具有更强的机械强度,能经受住风的袭击。同时,受风力的影响,树干各处的弯曲程度相似,不管风力来自哪个方向,树干承受的阻力大小相似,树干不易受到破坏。 以上的实验反映了自然规律、自然界给我们启示:(1)横截面呈三角形的柱状物体,具有最大纵向支持力,其形态可用于建筑方面,例如角钢等;(2)横截面是圆形的圆状物体,具有最大的横向承受力,类似形态的建筑材料随处可见,如电视塔、电线杆等。 在我的观察、试验和分析过程中,逐渐解释、揭示了树干呈圆锥状的奥秘,增长了知识,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实际加以应用,既巩固了学到的知识,又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还初步学会了科学观察和分析方法。范文2:醋对花卉有什么影响醋是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花卉则能净化生态环境,并美化我们的生活。 你是否想到过,醋和花卉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怀着好奇心,开展了这个课题的探究。据富有种花经验的人告诉我们,对盆栽花卉施些醋溶液,可改善盆花的生长,增加花朵,而且花艳叶茂。这一点我们在实验中很快就证实了。 浓度不同的醋溶液,对花卉有不同的影响吗?这是我们第二阶段的实验。我们选取长势相同的满天星、报春花、月亮花各四盆,分为四组,每组(三盆)各有三种花卉,分别编号、贴上标签。同时,我们取食用白醋配制成1%(pH值为2~3)、0.01%(pH值≈4)、0.0001%(pH值≈6)三种浓度不同的溶液,每天分别给三组盆花固定喷洒一种醋液,第四组盆花洒不含醋的清水。每五天观察记录花卉的生长情况。 这项实验的结果是:喷洒低浓度醋液(pH值≈6)对这几种花卉没有明显影响;喷洒中等浓度醋液(pH值≈4)的花卉明显长得比其他几组好,花苞多,开花期提前,而且花色较浓艳,花期也延长了;喷洒pH值2-3的高浓度醋液后,反而使花朵过早凋萎。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可以告诉你:种花时适当喷洒一些醋液,可使花卉长得更好。不过要掌握好醋液的浓度,醋酸过浓则会伤害花卉。

(作者单位: 吉安市永新县高溪中学 343400)

有关大自然启示的资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旅游;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1005102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鉴于此,中国国家旅游局把1999年规定为“生态旅游年”。世界旅游专业人士预测,以走向保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将在全球兴起。

1生态旅游的概念和内涵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N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 CeballosLascuruin)于1983年首次提出。他认为生态旅游就是“所有观览自然景物的旅行,而这种行为不应使被观览的景物受到损失”。关于生态旅游的概念,一直是学术界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目前,有关生态旅游的定义有许多,但其中具有广泛代表性还是国际生态旅游学会(Ecotourism Society)在1993年提出的概念,它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这一定义既强调了对旅游对象的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又提出了“维系当地人民生活”的功能。

开展生态旅游可以认为是生态与旅游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实质就是运用生态学思想指导包括旅游目的地、旅游者、旅游业在内的旅游系统的有序发展。生态旅游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旅游是一种满足高品位游客需要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产品较普通的旅游产品而言,更追求那种回归大自然的自然情调、追求原汁原味的文化享受、追求在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体验“人地合一”的。这种高品位的旅游活动适应了具有较高生态意识水平,并且具备较高层次教育背景和文化涵养的生态旅游者的参与。

与此同时,这些旅游者还可以充当传播生态意识和思想的使者,通过一次丰富的旅游经历,可以使他们自发地呼吁和影响周围的人群,来共同珍惜我们的生活环境,共同来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

(2)生态旅游是一种借助与外部旅游资源的旅游活动。要申明一点,这里的外部旅游资源不一定是现在植被茂密,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因为一些植被破坏相当严重,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地区也可以作为生态旅游的目的地,如黄土高原等。与此同时,一些植被环境不是很理想,但是该地如果具有相当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照样可以作为生态旅游的目的地,如殷墟等。

开展生态旅游,旅游者可以在生态旅游资源中探求大自然的奥秘,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也可以在丰富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中提升自己的文化涵养,感受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但是,不管怎么样发展,生态旅游既然是作为了一种旅游活动,其活动的开展和完善必须依赖一定的旅游资源。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

(3)生态旅游是一种带责任感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尊重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文化并促进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生态旅游不仅是一种单纯的生态性、自然性的旅游,更是一种通过旅游来加强自然资源保护责任的旅游活动。所以,生态保护一直作为生态旅游的一大特点,也是生态旅游开展的前提,并且还是生态旅游区别于自然旅游的本质特点。

2现阶段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国民生态意识淡薄。

许多地区的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缺乏对生态旅游的正确认识。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被誉为“童话世界”的九寨沟,如今,由于上游和周边森林大面积砍伐,使这里原湖泊水位每年降低6-30厘米,致使黄龙钙华堤已开始退化、变色。如再不采取保护措施,这里的岩溶湖将会过早衰亡。湖南武陵源风景区中二氧化硫含量高达0.62毫克/立方米,超过国家一级大气标准3.68倍;树林大片枯黄,PH值达4.44并出现酸雨酸雾。

另外,广大旅游者的生态旅游知识贫乏,欣赏水平低,环境保护意识差。在生态旅游区内,游人的踏踩、攀摘野花等不文明行为会造成土壤侵蚀,影响自然保护区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更新。此外,许多导游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缺乏基本生态保护知识,不能把地质地貌的形成、动植物的分布及保护生态系统的意义等讲解给游客,达不到让游客认识自然、增强环保意识的目的;旅游地社区群众没有或很少从生态旅游中获益。

(2)缺乏必备的景区规划和监管机制。

不少地方在开发旅游前未制订详细的旅游规划,或者制订了旅游规划但实施过程中并未很好执行,盲目发展,导致旅游开发失控。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保护区从结构上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一般也不允许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缓冲区内只许进行科学考察研究活动;实验区内可以进行旅游活动。据我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一份调查资料显示:一些自然保护区违反有关管理条例,在缓冲区甚至核心区内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在已开展生态旅游的自然保护区中,有44%的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声污染,3%有空气污染;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受到损害。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

另据调查显示,在已经开展旅游的保护区中,仅有16%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工作,有的保护区连一台必须的测量仪器也没有。根据科学监测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的保护区仅占20%,一些保护区已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甚至有23%的保护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从事旅游活动,使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地域减少,它们的生活空间和养料系统也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这里的动植物死亡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保护区旅游现状调查显示: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

(3)生态法制的有待完善和健全。

开展生态旅游无论是规划开发还是经营管理都离不开法律制度的有力保障。目前,我国虽然也指定了一些与生态旅游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关联的法律和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但是具体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却缺乏相关方面的法律制度的约束,尤其在旅游环境保护法律及规章制度的出台方面表现较为滞后。此外,对旅游景区环境质量的一些具体标准要求的条款大部分分散在别的法律法规和条例中,这大大不便于旅游开发规划工作的开展和环境管理的改善。

3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生态旅游意识。

首先要对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进行宣传教育,使其能够真正认识生态旅游的本质,树立科学的生态旅游开发和经营的观念。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重视旅游开发的环境效应评估,把旅游环境当作旅游业的生命和形象。并通过外部约束规范防止各种掠夺性的旅游开发和经营行为。其次,要把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国家教育计划,同时在全社会经常通过媒体宣传、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一些生态知识的介绍,提高旅游者的生态意识,从而自觉地保护旅游地的生态环境。最后,生态旅游区要充实导游人员的生态知识,在旅游过程中应用环境解说系统,联系景物,对游客进行生动活泼的环境教育,不仅能增加游客的知识和游兴,并使他们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宣传者和传播使者。

(2)科学规划,有序开发。

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以便针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

此外,旅游地规模设计应与资源的环境容量相适应。重点旅游项目必须先论证评估,后开发建设,不能超过其生态稳定性的界限,以保持其有完全的自我更新和自我改善的能力。鉴于此,在规划阶段还要科学分析旅游地的空间容量,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预约制、票价调节制、增设配套景点、拓展新旅游景点和增设多类型旅游项目等,限制游人数量或分流游客,减轻对生态环境压力,维护生态平衡。

(3)不断完善和健全生态旅游相关的专项法规。

要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还必须建立生态旅游的法规体系和标准,使生态旅游开发有法可依,生态旅游活动有章可循。世界上生态旅游发展比较成功的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严格的法规,并有专门的机构来监督这些法规的执行。1916年8月25日,美国就黄石国家公园通过了关于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法案,美国国会制定了一项“要把国家公园的天然风景、自然变迁遗迹,野生动物和历史古迹,按原有环境,世世代代保护下去,不受破坏”的法令,使国家公园的管理纳入了法制化轨道。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无关于生态旅游开发管理的专门法律和法规。现行《自然保护区条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等已不能满足我国生态旅游业发展的要求,我们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和做法,制定有关生态旅游开发管理方面的专项法律法规,使生态旅游开发从长远利益出发,立足生态环境承受力和旅游资源永续利用,在保护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与建设。把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促进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进。

参考文献

[1]龚雪辉.生态旅游岂能破坏生态[N].北京:光明日报,1998-5-23.

[2]彭希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国际市场,1998,(3).

[3]郭来喜.中国旅游要览[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