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言文倒装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考试大纲》规定要“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其实,对常见文言句式的考查,单独命题的不多,主要结合把握文意来进行,常常与实词、虚词、句子翻译等一起考查。如此算来,文言句式所占的分值应该是很大了,可以说是高中知识版块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但许多学生上了高三,还是一提到文言文就头疼,一些基本的文言句式不能区分,特别是倒装句,简直是一塌糊涂。笔者从教这几年一直希冀探求一种较简单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几经努力,稍有所得,下文将对此作以阐述,期待与各位同行探讨,更期待得到大方之家的指导。
关于文言文倒装句的教学,我们日常采用的是一种记忆性教学,即将倒装句四种形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的公式(如定语后置就有四个公式即1.中心语+定语+者;2.中心语+之+定语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4.数量词作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熟读,再做相应的练习以巩固提高,即完成了所谓的教学任务。
我们知道,现代汉语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还可以细化为“(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它可以概括成一句顺口溜:谓前状,谓后补,定语必居主宾前。在熟读的基础上,我们只要明了各个成分的组成要素,便可以巧妙辨别各种倒装句了。
一、明确倒装句的四种形式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2.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3.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
4.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根据以上四种形式,我们可以知道所谓的倒装实则只有两种情况,即“前置”和“后置”。“前置”的有:谓语前置与宾语前置;“后置”则有:主语后置,定语后置以及状语后置。
二、结合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序进行分析
按“前置”与“后置”划分,倒装的现象有如下几种情况:
三、结合上述图示进行分析
(一)找出主谓宾,若句序正常,则此句一般没有倒装
(其中谓语的识别尤为重要,可以说谓语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点,其他的分析都是以谓语为依据的。)
(二)若句序为紧缩主+谓(即没有宾语)
这个则又可分为两种情况。(着重点在于“谓语”)
1.谓语后面没有“尾巴”,即谓语后面没有句子成分
则若出现倒装,对照上面图示,则既有“前置”的情况,又有“后置”的情况。
(1)依图可知,“前置”只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谓语动词或介词之前了)。
例:古之人不余欺也。(“欺”是动词,后无尾巴。则代词“余”作宾语提到动词前。 正常句序是:古之人不欺余也。)
?大王来何操?(“操”是动词,后无尾巴。则疑问代词“何”作宾语提到动词前。正常句序是:大王来操何?)
?唯利是图。(“图”是动词,后无尾巴。则名词“利”作宾语提到动词前。正常句序是:唯图利。)
(2)依图示可知“后置”也只有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即主语之后)。
2.谓语后面有“尾巴”,即谓语后面有句子成分(不是宾语)
“尾巴”不是宾语,出现倒装的话,对照图示,则唯有“后置”。依图可知,有三种情况:A主语后置;B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C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依据前提条件,主+谓句序是正常的,则可以排除A;再看B,其放的位置是在中心语之后,即应该是主语之后,而非谓语之后,所以B也排除了。据此可知唯有C状语后置才是对的。
(三)若句子只有主+谓,且主谓句序不正常,那么出现倒装的话,则唯有两种情况,即主语后置和谓语后置。
1.主语后置(句子通常由逗号分成两半)
例:子耶,言伐莒者?(“言伐莒者”是主语,“子”是谓语。正常句序是:言伐莒者,子耶。)
?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是主语,“甚”是谓语。正常句序是:汝之不惠!甚矣!)
2.谓语前置(句子通常没有出现逗号)
语境干涉包含两个方面;非语言语境对语言符号的干涉和语言语境对语言符号的干涉,前者涉及社会文化、风俗习惯、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历史事件等对人使用语言符号上的干涉,后者指上下文、上下语对语言符号使用(说与写)上的限制与制约,理解(听与读)上的帮助与推动。现代汉语倒装句属于语言符号,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对句式的选择具有限制与制约作用。请看下面的对话:
“就是一”她(指祥林嫂)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地切切地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也许有吧,一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地说。
(鲁迅《祝福》)
上例对话以疑问句发出疑问,祥林嫂的心理焦点显然在想确认人死后魂灵的存在与否上,状语“究竟”进一步强调了这一问题在祥林嫂心中的重要位,同时也突出了祥林嫂对这一问题回答的迫切性。对方也注意到了祥林嫂的心理焦点是在“有没有魂灵”上,也能体会到祥林嫂急于想知道这一问题答案的迫切心理,所以对方的答句必须紧扣问句,即首先以“有无”做话题,放在了句首,然后再加以陈述,从而以宾语前置的形式突出了双方交际的重要信息,这样安排句式,有利于重要信息的传达,问者祥林嫂的语言语境干涉到了听者对方对言语交际句式的选择,从而使话轮语义重心衔接紧凑,使重要信息突出,这就是语言语境句式运用的影响,从而对句式的选择起到了限制和制约作用,
非语言语境对句式也有限制和制约作用。如上文所举《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段经典的爱情对白,虽然它是外国文学作品,但从汉语翻译的角度来看,其作品翻译后的语言也应符合东方人的审美文化心理特征,这种东方人的审美心理文化特征和浪漫的夜晚等各种自然环境便形成了一种特定的非语言语境,有助于让东方的读者深切体会到罗密欧向朱丽叶所表达的爱情,在东方人独特的审美心理文化特征和浪漫的自然环境这两种非语言语境的干涉下,翻译后的文学语言首先把状语“凭着这一轮皎洁的月亮”放置句首,把象征纯洁爱情的月亮放在了话语的最前端,借助皎洁的月光把对朱丽叶的爱热情地表达了出来,从而突出了朱丽叶在罗密欧心中的重要地位,更有助于让东方凑者深切体会到罗密欧向朱丽叶所表达的爱情的真挚程度!
2倒装句的附着符号束
“附着符号束是指语言符号以外,一切伴随着人,附着于人的符号,如声气息、面部符号、身势符号、伴随的物理符号(物体)。多方面的附着符号,形成了一个与话语同步的符号集合,于是成为符号束”,伴随物的条件是:物体必须是说话人蓄意准备的、随身或就近的,否则就不是伴随物,而是大自然里的自在物体,属于语境干涉所要研究的问题。研究倒装句的附着符号束,即研究各倒装句型中声气息符号的参与、面相符号的参与及伴随物符号的参与。
倒装句中前置或后置的语法成分作为具体语境中语言的特殊表达手段,往往伴随着声气息的参与,面相身势符号的参与及物理(或伴随物)符号的参与,如主谓倒装如果出现在疑问句中,则往往伴随着疑问的面部表情,并且带有疑问语气。这些面部表情和疑问语气便形成了面部符号和气息符号,如前文所举孙犁《荷花淀》水生嫂所说:“怎么了,你?”当水生嫂说出这句话的时候,面部表情一定是表现出疑问的神情和疑问的语气,如果拍摄成影视作品,我们便可清楚地看到水生嫂说这句话时候丰富的面部表情,这就是声气息和面相符号的参与。
再以定语后置句为例,汉民族文化中有折杨柳送别的传统,如果在为友人送别时,一方说:“作诗一首,送君起程;杨柳一枝,伴君同行。”“一首”作“诗”的后置定语,“一枝”作“杨柳”的后置定语,在运用这一定语后置句的时候,以现实物体一首诗和一枝杨柳作为物理符号束,来伴随话语的传达,从而有助于东方人更深层次地表达含蓄的告别之情和祝福之意,这便是物理(或伴随物)符号的参与。
又如主谓倒装句“万丈光芒地,将出现啊一新生的太阳”和状语后置句“我们坚决保卫和平,为我们自己,更为我们的下一代”,说者势必会表现出坚定的语气,声音上会显得抑扬顿挫、铿锵有力,面部表情会表现出沉稳严肃的表情特征,从而抒发出了一种奋发向上的豪迈气概,这也是声气息和面相符号的参与,如果它们分别通过诗歌朗诵的形式与课堂教学或演讲的方式表达出来,那么还会伴随着诗人、教师或演讲者丰富的身势语,身势语主要为双手张开。举在胸前,或单手伴随阴阳顿挫的语音而忽高忽低、一张一收,从而使朗诵或教态或演讲更加张扬,有助于思想感情的宣泄。同时,这一身势语能极强有力地增强话语浓厚的感彩,从而吸引听者的注意,极大地调动听者的情绪,使说者与听者之间产生极强的共鸣,倒装语言的表达也因此得到了完美的收效,这就是身势符号的参与。
3倒装句的智力干涉
智力干涉就是听话人运用最基本的事理逻辑,对世界的知识与记忆及人际关系,推测出说话人词语里的隐含之义的推理过程。智力干涉主要运用于听话人的语用推理模式中,听话人在接收到说话人的话语信息后,会进行解码,在解码的时候会产生智力干涉,影响话语反馈质量,从而产生复杂的会话含义。在对话中,说话人也是作为听话人而相对存在的,如《雷雨》中的一段:
(语境:侍萍与周朴园在屋内交谈,气氛十分压抑,周朴团内心充满虚伪地向侍萍询问打听往事。)
鲁侍萍:如若老爷想打听的话,无论什么事,无锡那边我还有认识的人,虽然许久不通音信,托他们打听点事情总还可以的。
周朴园:我派人到无锡打听过。——不过也许凑巧你会知道,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家姓梅的。(话轮一)
鲁侍萍:姓梅的?
周朴园: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
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鲁侍萍:不敢说。
周朴园:哦。
鲁侍萍: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话轮二)
话轮一与话轮二均体现了智力干涉进入语用推理模式后所起的积极作用,话轮一具体体现的是智力干涉排除语言的冗余性,语言的冗余性,使话语产生累赘,这便需要人的智力去删除冗余,留下有价值的信息,周朴园向侍萍打听姓梅的一家人,为了突出询问的对象,特意把重要信息“姓梅的”放在句末,以引起侍萍的注意,从而成为询问的重点,侍萍本来可以回复给周朴园无锡那边许多的事情,回复许多信息,而周朴园却只是想打听某一家人,并且是打听姓梅的一户人家,听话人周朴园的智力因素排除了话语的累赘,删除了语言冗余的信息,留下了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得出周朴园的会话含义为:我只是想具体打听到无锡那姓梅的一家现在是否还在世。话轮二体现的是智力干涉排除语言的离散性,语言的离散性使语言勾画一个事物时,只能得到一个疏略的,不全面的框架,它留下的空白太多,疏漏区域太大,据此不能了解一个事物的细微部分。于是要听话人的智力去补充、想象与弥补这样的空白与缺漏,话轮二中说话人周朴园的一声“哦”里隐含了多少隐性信息和疏漏信息!这些隐性信息和疏略信息给听话人的心理上造成了很多的信息空白和信息丢失,让听话人感到谈话即将中断,为了弥补信息的空白和丢失,听话人侍萍运用智力提醒周朴园,她认识一位姓梅的姑娘,从而用智力去补充、想象与弥补这种信息缺漏,进而得出的深层会话含义为:我要让你周朴园知道这位姓梅的姑娘还坚强地活着!
一、倒装句
倒装句是文言文常见句式之一,说它“倒装”是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看的。文言倒装句主要有宾语前置、介宾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四种。2011年考查了前三种。
1、宾语前置句
(1)皆汲汲于名,而唯恐人之不知吾也。(天津卷第13题)
“不吾知”即“不知吾”,是否定句中代词“吾”作宾语,宾语前置的现象,应翻译为:不知道我。
(2)一日,携褚币谐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四川卷第11题)
“人弗之顾”即“人弗顾之”,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宾语前置。应翻译为:那家人不理睬他。
2、介宾后置句
(1)勿惧以罪,勿止以力。(山东卷第13题)
这个句子中的“以罪”、“以力”是介宾结构后置,还原成正常语序应是“勿以罪惧,勿以力止。”应翻译成: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阻止百姓。
(2)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湖北卷第13题)
“易之以棺椁”是“以棺椁易之”的倒装,“以棺椁”介宾后置,应翻译为:用棺椁来替代这种情况。
(3)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上海卷第19题)
“进之于楚庄王”是“于楚庄王进之”的倒装,“于楚庄王”是介宾后置,应翻译为:向楚庄王推荐孙叔敖。
3、定语后置句
毁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江苏卷第8题)
“毁祠数百区”中“祠”的定语“数百区”后置,应翻译成:拆毁几百处惑乱人心的祠堂。
二、判断句
常见的文言判断句有这样几种形式:“者”或“也”表判断;用动词“为”“是”表判断;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断;无标志的判断句,即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2011年有两个省份考查了判断句的翻译,且都是有标志的判断句。
(1)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广东卷第9题)
“洵奇男子也”句中“也”表判断,应翻译为:确实是个非凡的男子汉啊。
(2)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辽宁卷第7题)
这个句子中“为国劳臣”中的“为”表示判断,应翻译为:是国家的功臣。
三、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含有被动意义的句子,主语不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而是接受者。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形式多样,有“于”、“受……于……”表被动,“为”、“为……所……”表被动,“见”、“见……于……”表被动,“被”表被动,还有动词本身表被动。2011年考查了动词表被动的形式,稍有难度。
(1)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而。(重庆卷第11题)
“此辈迫饥寒为盗”中“迫”表被动,理解为“为……所迫”,该句翻译为: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
(2)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江西卷第13题)
“迁为东海太守”中“迁”表被动,理解为“被贬”。该句翻译为:被贬为东海太守。
四、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有些结构相对稳固的句式,掌握这些句式,翻译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译为“恐怕这要责备你吧?”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列传》)译为“这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这样的人吧?”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我和城北的徐公比,谁更美?”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译为“军营中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译为“本来就不如人家,又能拿他怎么办?”今年高考虽然只有四川卷涉及到了固定句式的考查,但它仍是复习文言文时的一个重点,大意不得。
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日:“得非吕徽之乎?”(四川卷第11题)
这个句子中的“得无……乎”是固定结构,译为“恐怕……吧”,“莫不是……吧?”因而“得非吕徽之乎?”就翻译成:莫不是吕先生吧?
五、省略句
纵观2011年高考试卷,其中有10套都对省略句进行了考查,其中江苏卷出现3处,山东卷出现2处,由此可见,省略句的重要性不容轻视。省略句省略的成分有主语、渭语、宾语、介词等。
1、省主语
(1)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重庆卷第11题)
“斥止验问得实”前的主语“江皋”省略。参考译文:(江皋)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从此驻军纪律严明,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
(2)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广东卷第9题)
“并请文人历叙其事”前省略了主语“罗提督”。参考译文:(罗提督)还邀请文人详细地记载他(做贼)的事情,(这种胸襟),确实是个非凡的男子汉啊。
(3)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江苏卷第8题)
句子承上文省略了主语“陈公弼”。参考泽文:(陈公弼)亲自处在队伍的前列,命令士兵把弓箭拉满但不要射出。
(4)一日,携褚币谐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四川卷第11题)
句中“携褚币谐富家易谷种”省略了主语“吕徽之”。参考译文:一天,(吕徽之)带上纸币到富人家买谷种,正遇大雪,站在门口,那家人不理睬他。
2、省宾语
(1)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江苏卷第8题)
“且以守仓库”中介词“以”后省略了宾语“之”。参考译文:(陈公弼)饶恕了他并流放了他,把其余的士兵全部交给公府左右使令,并且用他们来把守仓库。
(2)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浙江卷第20题)
“无使劳而生怨”中“使”后省略了宾语“之”。参考译文: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
(3)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江西卷第13题)
“独汲黯与亢礼”中“与”后省略了“之”。参考译文:三公、九卿及以下官员都对卫青卑身奉承,唯独汲黯用平等的礼节对待卫青。
3、省介词
(1)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广东卷第9题)
“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中“匿”后省略介词“于”,翻译为:拿着锋利的锯子隐藏(在)上游的江水中。
(2)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湖北卷第13题)
“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中“葬之”后省略了“于”,翻译为:用柴草厚厚地把他包裹起来,将其葬(在)山野之中。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的特点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针对文言文翻译的特点,同学们在学习中应落实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的含义,重视每次翻译练习目标的达成。对疑难语句,可使用意译的方法进行翻译,但要忠于原文意思,不可妄加猜测。
二、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对于文言文的翻译,前人总结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这三个原则,对我们进行文言文翻译很有用处。如何准确理解这三个原则呢?
1.信――忠实于原文意思,不歪曲,不误读。翻译时要做到字字落实,句句清楚。
2.达――译文意思明确,语言通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3.雅――译文语言简洁,优美典雅。
三、文言文翻译的态度
文言文的翻译,本来就很枯燥,没有一个好的翻译态度很难取得好的效果。除了要认真仔细外,翻译时必须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文。除此之外,还要统观全文,了解语境。翻译之后,还须把句子放到原文中验证,看是否合理合情。总之,翻译时要做到:大胆翻译,细心检查。
四、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笔者将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概括为五个字:留、换、调、补、查。
1.留 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惯用语、至今仍在使用且意义没发生变化的熟语等,保留不变,不翻译。
2.换 把古汉语中的词语直接替换成意思相对的现代汉语词语。比如,“孰”换成“谁”,“日”换成“说”等。通假字先换成相应的字,再根据情况翻译意思。
3.调 调整文言句的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习惯。比如,倒装句。倒装句有几种类型,应区别对待。
①宾语前置句。如:“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
②定语后置句。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太子及知其事者宾客)
③状语后置句。如:“佚之狐言于郑伯日”(佚之狐于郑伯言日)
4.补 经过留、换和调之后,查看译句的成分是否完整,如有缺失,应及时增补,以使句子结构完整。补,主要是针对省略句而采取的方法。省略句有不同的类型,有主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省略、兼语省略等。
①主语省略。如:(烛之武)许之。
②宾语省略。如: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⑧介词省略。如: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④兼语省略。如:使(之)毕使于前。
5.查 主要是对已经翻译出来的句子进行仔细检查,看其成分是否完整,结构是否合理,意思是否合理合情。如有问题,再做进一步修改完善。
具体查什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查:判断句、被动句和固定结构三个方面。
①判断句一般分为三类。一是用“……者……也”表示判断;二是用“……也”表示判断:三是直接进行判断。如: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也)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直接判断)
②被动句的形式也有多种。主要是用“为”“为所”等来表示被动。如: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用“为”表被动)
若属皆且为所虏(用“为所”表被动)
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这是个主谓句。“假舟楫者”主语,“能水”谓语,“非”否定副词。“能”是助动词,助动词放在动词前面,动词位置上却是“水”,而现代汉语中“水”是名词,那么就要想到词类活用,怎么活用呢?这个句子缺少谓语,“水”就充当谓语,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泳”。
再如“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翼”作为名词“翅膀”处于谓语动词“蔽(遮蔽、掩护)”之前。处在动词前的名词有两种语法现象:或主语、或状语,如何判别呢?除了“翼”,如果还能找到其他主语,那么这个名词就是状语。此句的主语是“项伯”,“翼”就是状语,翻译成“像鸟张开翅膀那样”。类似的例子很多:星罗棋布、鬼哭狼嚎、狼吞虎咽、雪白、血红、蜗居、其一犬坐于前。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一的倒装句,有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四种类型。由于弱化语法知识的学习,有些学生连起码的术语都搞不清,犯了“定语前置”、“宾语后置”、“状语前置”的低级错误,翻译时更是瞎说一气。
“甚矣,汝之不惠。”“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何厌之有?”“何以知之?”“时人不之信也”(宾语前置)“爪牙之利。”(定语后置)“月出于东上之,徘徊于斗牛之间。”“追以相印。”“固当饰以荣号。”(柳宗元《宜城县开国伯柳公行状》)(状语后置)学生如果知晓语法知识,就可以精准地翻译句子。
古今的语法变化不大。但这不等于说,古今语法没有变化,也不等于我们可以不必学习汉语语法。
根据有无实在意思,分成实词与虚词。实词含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量词。让学生自己查阅《现代汉语大词典》(第6版本),从概念入手,佐以实例。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例如“人、牛”。
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在、变化。例如“走、有、在、开始”。
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或状态。例如“高、低、寒冷”。
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
此处,我特别强调。有一类容易被忽视掉的动词的附类――助动词,通常放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可能、应该、必须、愿望。例如“能、会、可以、应该、愿意”。
数词是指表示数目。古汉语中,数词的使用有两种情况。其一,修饰动词或动词性短语时,可以充当状语,如“后秦击赵者再(《六国论》)”中,“再”理解成“两次”(而古汉语中没有量词,“次”是添加的),充当状语来修饰谓语动词“击”,所以翻译时要前置,翻译为“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这是状语后置句。其二,修饰名词或名词短语时,可以充当定语,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中,“一”可以理解为“一只”,显然充当定语修饰“核舟”,翻译时也要前置,翻译成“(朋友)曾经赠送我一只核舟”,这是定语后置句。
虚词是指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它包含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副词:修饰或限制动词和形容词,表示范围、程度等的词。(如“数、益、咸、率、弥”)
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之前,合起来表示方位、对象的等词。(如“于、乎、以、为、及、因、与、被”等)
连词:连接词、词组、句子或段落的词。(如“与、及、若、如、倘”)
叹词:表示强烈的感情以及用于招呼、答的词。(如“嗟、噫吁健保
助词:独立性最差、意义最不实在的一种特殊的虚词。助词分类如下:
结构助词:如“之、乎、也”
语气助词:如“焉、也、乎、哉、与(欤)、邪、耶”
语言学大师王力先生认为句子成分有六种: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这样就把词性和句子成分勾连起来。名词、代词、数词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动词、形容词充当谓语。名词、代词、形容词、数词可以充当定语,修饰主语和宾语。形容词、副词、介宾短语,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充当状语修饰谓语。文言文中没有补语的说法,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