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本科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设置艺术学(艺术教育)本科专业的必然性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为了加强艺术类课程的综合性,一方面强调音乐课程、美术课程教学的综合化,另一方面设置了与美术课程、音乐课程平行的综合艺术课程。学校可选择同时开设美术课程、音乐课程,也可选择只开设综合艺术课程。2002年4月28日,陈至立同志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各级师范院校在积极参与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同时,还要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师职前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力求为中小学输送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师资。”①
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从2004年开始,在一至九年级,凡是有条件的学校都要实施综合艺术课程教学。实施综合艺术课程的治本之策在于设置本科专业,解决教师的职前教育。当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都是按照学科的门类设置专业,培养的师资完全吻合分科课程的需要。如美术教育、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胜任美术、音乐课程教学,但往往由于知识面狭窄以及缺乏综合能力等因素,不适应综合艺术课程教学。因此,设置相应的四年制本科专业——艺术学(艺术教育),培养合格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综合艺术课教师,势在必行。艺术学(艺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明确为:让学生既具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和艺术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又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善于发现不同艺术学科以及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善于寻求各科连接与沟通的方法,而且还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课程设计、开发能力,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能积极独立地实施基础教育阶段的综合艺术课程。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构建艺术学(艺术教育)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要主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艺术课程的实施和教师专业化对艺术教师素质的要求,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强调综合化、宽口径、厚基础,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与自身潜能的发展。以此为指导,我们认为艺术学(艺术教育)教师教育课程在结构上可分为三大模块: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专业课程。每一个模块内的课程又形成各自的体系。
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培养具有高等教育层次的基本素养及艺术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课程。可由三类课程组成:一是工具类课程:以英语、大学语文、应用写作、计算机等课程为主。二是德育类课程:以“两课”为主,主要是政治、经济、思想品德、法律等课程。三是素养类课程(含身体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教育课程):以体育、美学、艺术概论、艺术心理学、科学概论等课程为主。
学科专业课程
与基础教育阶段的综合艺术课程相对应,艺术课教师教育学科专业课程体系也必然体现出“综合性”,其必定涉及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艺术门类,在学科内容上又涉及美学、艺术批评、艺术史、艺术创作等。可见,增加课程门类是必然的,这就与有限的学习时间和不能过多增加课时相矛盾。要处理好这一对矛盾,同时使学科专业课程体系杂而不乱,博而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优化整合课程。对内容相近、有关联的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开设综合课程,这样既可以精简课程,丰富课程的知识容量,减少教学中不必要的内容重复,同时又可使各门知识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协同合作,提高教学效率。比如,美术欣赏、音乐欣赏、舞蹈欣赏、戏剧欣赏四门课程,就是将原来的中、外艺术史论和欣赏三门课程合并而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从史论角度和审美角度来赏析作品的文化性、艺术性。又如自弹自唱课程,将声乐、演奏两个学科交叉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
第二,确定核心课程,突出主干课程。根据专业特点,我们可以把素描、色彩、声乐、钢琴、音乐欣赏、美术欣赏、舞蹈欣赏、戏剧欣赏等确定为核心课程。其中素描、色彩、声乐、钢琴课程必须达到美术教育、音乐教育专业的学术水平,而四门欣赏课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与优势,从而确保学科专业课程的整体水平。
第三,更新课程内容,压缩授课课时。有研究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内,教师所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质量是呈正相关的,但超出一定水平后,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质量之间就不再具有统计学上的相关性了。”②因此,我们要把握好课程体系及内容的深度,压缩一些专业课的授课课时,同时根据专业特点,更新教学内容,扩大内容的广度。教师专业课程
教师专业课程主要是培养艺术教师职业素养和技能的课程。这一模块内可设置递进式的四个层面课程。
第一个层面是基础理论课程,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坚定的教育信仰。可开设:心理学(含普通心理、教育心理学、中小学生心理学内容)、普通教育学、新课程理念与创新、教育科学研究四门课程。
第二个层面是学科教育课程,以让学生认识艺术教育的目标、内容、规律、特点,培养学生独立从事艺术教育的能力,掌握艺术课的教学技能。可开设:艺术教育学、综合艺术课程与教学论、艺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课程。
第三个层面是教育技术学课程。主要包括: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与多媒体课件制作等课程。
第四个层面是教育实践课程。教育实践课程是对学生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师专业知识整合运用的检验与训练,对培养学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层次递进上可分为:教育调查教育见习试教与模拟实习教育实习。为了提高教育实践的实效性,一方面要增加总学时,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各个环节的指导作用,并注意与教师专业课程模块内其他层面课程加强联系,充分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作用和专业课程任课教师的集体力量。
三、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
要开办新专业,改革是必然的,我们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要避免只是形式上改变,但实际实施起来毫无变化的情况发生。艺术学(艺术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是多维度、多层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办学理念要转变。认真领会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的价值及其带来的新教育观念,例如,艺术课是怎样的课程?艺术课如何实施?我们培养怎样的教师怎样才能更好地实施艺术课程?这些问题是我们办学者(包括领导者及每一位从事艺术课教师教育的大学教师)都要思考和明确的。二是课程内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方法需要改革。比如,在欣赏课程教学中,注意加强与姊妹艺术之间的联系,以及与文化、历史、政治、地理、风土人情等联系;美术欣赏课中,注意与音乐、与舞蹈的联系等。让我们的师范生在大学课堂中也受到综合艺术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艺术通感与联觉能力。在教学方式上,改变传统的单一讲授法,结合使用对话、体验、探究、合作参与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中积极主动学习,获得知识与能力的丰富与提高。
注释:
①陈至立.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扎实做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行工作[N].中国教育报.2002年5月14日.
②陈其龙,陈永明等.科学研究课程与毕业论文写作相结合.教师教育课程的目标比较[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艺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2]胡知凡主编.艺术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关键词】软件工程;专业建设;课程设置
目前,我国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的成果有目共睹,但同时也存在人才适应性、实用性差等问题,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成为顽疾,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的时代,人才作为企业竞争的核心,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然而,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水平,限制了软件产业发展,其创新与优化工作至关重要。
一、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发展,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大肆扩张,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障体系缺失。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是一项体系化工程,需要大量的保障基础作铺垫。现阶段而言,大部分本科院校应时展需求,逐步开设了软件工程专业课堂,并按照新课程改革要求,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改革举措,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实践机制。然而,我国软件工程本科专业保障体系建设依然不尽如人意,在教学内容设计上缺乏与软件产业及相关技术发展变化的有效弹性配合,体现了多阶段逐级过渡的特性,很难实现理论、实践与工程的循环。在这样的教学模式影响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拘泥于书本知识灌输,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差异与全面发展的考查,不利于其实践能力的提升。究其根本,造成此类现象主要是因为素质教育建设与渗透不足。在软件工程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固守传统思想,本身专业化水平不高,缺乏应有的创新素质与优化意识,在方法选择上显得过于拘谨,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最终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保障体系缺失是影响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步伐的重要因素。
(二)产学联盟滞后。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并非高校一方的责任,其社会价值决定了需要政府支持和企业配合。事实上,软件工程人才培育与相关企业人才需求缺乏反复性地对接与持续性地跟踪,使得本科院校教育逐步脱离了经济市场的导向,所培养的毕业生人才必然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其基本价值沦丧。新时期,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决定了,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必须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道路。目前,很多本科院校与企业建立的产学联盟还停留于表面,并未深度挖掘软件工程专业建设需求,在人才培养方面尚未真知灼见、长治久远。有些企业过度“计较”对合作育人的成本投入,专业选择具有强烈的“功力”色彩,参与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在此过程中,政府如何发挥引导职能,合理介入校企合作,为其提供良好的法律政策及资金支持是当前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没有健全的管理措施,校企双方的权责就不能得到有效拷问与执行,一旦发生纠纷,势必会影响两者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产学研一体化也因此走向尽头,不利于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完善与深入。
二、促进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的实践策略
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实践成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结合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实践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优化课程设置。学科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石,同时还是专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一个健全的专业往往需要多个学科的支撑,否则势必沦亡。因此,本科院校在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之初,就需要综合考查自身现有的学科实力,有针对性地做好铺垫工作。具体而言,本科院校要树立良好的市场意识,并以此为导向,明确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合理配置相关学科,设计完善教学内容,逐步形成科学体系,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社会价值。为适应软件产业发展对多元人才的需求,本科阶段应放宽口径,不细分专业培养方向,但需要考虑专业课程模块设置,夯实毕业生理论基础的同时,拓展其知识面,使之深入了解某类系统软件及其应用领域。一般而言,软件工程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包括软件数学类课程、软件基础类课程、软件系统类课程、软件工程类课程等内容,着重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此,对于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学生的考评也应关注其软件数学知识、基础知识以及工程知识水平,全面考查其综合素养及能力,并据此决定下一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方向。
(二)加强师资建设。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作为主导,既是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的对象,又是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的参与者,其表现出的综合素养和能力直接决定了最终工作成效。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本科院校面临着巨大的人才引进压力,需尽量在短时间内优化整个师资团队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以及职称结构等。在此过程中,本科院校要致力于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及时更新其理论知识素养及专业技能构成,提高他们的综合业务能力,使之提供良好的教学服务。简单来讲,本科院校应制定完善的教师培训计划,以职业培训为主、脱岗培训为辅,根据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需求,分清轻重缓急,优先发展特色学科,为广大教师搭建互动交流平台,分享有效经验,从而为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提供强力支撑。同时,本科院校还需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保证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资源充沛,给予表现优异的教师适度职位晋升、薪酬增长等奖励,鼓舞他们自主创新,树立其良好的职业发展愿景,从而使之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本职工作上。
(三)推进校企合作。本科院校的核心价值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根本目标是打造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只有其自身才清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是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方向的决定者。政府方面应充分发挥引导职能,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政策体系支持校企合作,明确双方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帮助两者构建长期战略合作关系。而企业方面也需要深刻认识到校企合作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可就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提出可行性建议,也可与校方专家共同协商专业课程设置,将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引入到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当中。在企业的积极参与下,本科院校需树立良好的市场意识,将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紧密联系市场,结合自身实践,走特色发展道路,以服务于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同时,校企双方还应整合可以利用资源,合理配置,积极打造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引入先进技术及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优势,为软件工程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总而言之,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实践十分重要和必要。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文对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作出的探索可能存在不足,未来其实践工作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因此,希望业界更多专家和学者持续关注我国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实况,全面总结其现状及问题,并深度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多促进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对策,从而推动软件工程专业创新优化发展,为我国软件产业持续发展提供强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唐剑梅,钟世芬.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2,8:15~17
为了让考生和家长能更好地了解当前专业的就业率情况,教育部每年会公开本、专科各专业的就业区间给考生和家长提供参考。本次专业介绍,我们使用了2008—2010年教育部公布的本、专科就业率统计数据(注:截稿前因教育部阳光高考网站还未公布2011年的本、专科专业就业率情况,故在此对2011年不做分析)并加以了整理,以为我们专业选择时所用。这里,我们将本、专科专业就业率分为近三年就业率增大、近三年就业率稳定、近三年就业率波动较小和波动较大的四个层次。在每个层次中,一方面,我们邀请了专家周文芳(杭州21世纪人才评价中心主任、全球职业规划师)对每个层次的统计情况进行专业的分析和点评;另一方面,我们选择了部分专业对培养目标、主要课程、就业方向等进行深入介绍,并深入剖析相同专业在不同院校的特色,以期让考生和家长朋友能够更直观、全面地了解本、专科专业的情况。
当然,专业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特长、兴趣、爱好、性格、社会需求、就业等,而就业仅是参考因素之一。这里,想提醒考生和家长朋友的是,此选题只是从就业率区间的角度来介绍专业,而并非是让我们以专业就业率来选择专业。如果考生和家长朋友在仔细了解专业的内涵和特色后,既能从兴趣、爱好等因素出发,又能结合就业情况,做出理性的选择,则是我们最大的心愿。(注:本文除专家点评内容和标明作者的专业介绍外,其余均由本刊编辑整理。)
一、2008~2010年本科专业就业率统计及部分专业介绍
就业率区间:
教育部公布的就业状况依据为每年9月初应届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统计数据。各专业按照专业代码进行排序,就业状况以字母代表就业率区间:如A+代表就业率为大于或等于95%,每个区间梯度为5个百分点,依次递减。(注:专科统计规则与本科相同)
1 2008~20lO年本科专业就业分析状况
(1)近三年就业率增大的专业
【专家点评】
点评专家:周文芳,杭州21世纪人才评价中心主任,全球职业规划师。(后文本、专科点评部分都由周文芳所写。)
点评内容:具体来分析下上表的这些专业,虽都显示就业率增大,原因却不尽相同。有的是因为以前报考是冷门,读的人不多,而毕业时却成了抢手的“山芋”,如轻化工程专业。这个专业并非热门专业,很多学生和家长对这个专业了解的并不多。这个专业涉及制浆造纸、精细化工、纺织染整、皮革等国民经济中地位重要的基础工业和原材料工业领域。而轻化工产品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材料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轻化工程所扮演的作用已经越来越重要。社会对这个专业人才的需求还是很大的,所以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不大,就业率大幅度攀升也在情理之中。
有的是因为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得越来越重要,学科发展成了热门专业,从业者的需求也自然越来越大。具体来看心理学专业,这个专业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这个学科这几年越来越热门,也有越来越多的大学开设了这个专业。虽然从公布的就业率来看,心理学专业似乎并不是就业率增长最快的,但据我所知,有的大学这个专业就业率很高,以浙江大学为例,有几年就业率差不多达到了100%(当然读研和留学也在就业率的统计口径里)!很多考生、家长在认识上有些误区,认为心理学专业培养的只是心理咨询师、心理专家,学了心理学一眼就能看出人家在想什么。实际上,心理学的基础课程是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方法、心理测量等。普通心理学课程需要大量学习人脑结构以及人的感觉知觉这些认知系统的工作原理:要学习数学统计,处理心理实验及心理测量的数据。毕业生大部分未必去做心理咨询师,更多的会从事管理、营销等跟人打交道多的职业。
在很多领域,如教育工作、医务工作、管理工作、营销工作等等,心理学是基础学科。所以,心理学的应用领域还是比较宽的,可以拓展和发展的领域也不少,未来几年就业率可能不会有明显回落。
有的是因为这个学科在我国相对较新,发展时间不长,所以就业率也会连续增长。像审计学专业,依托了行业背景和国家审计事业的需求,南京审计学院于1983年第一个开办了审计学专业,在全国高校中开了先河。发展到现在,几乎所有的财经类院校都开设了这个专业。虽然这个专业就业率在增长,但是因为数据是统计到2010年的,而且受专业职位的限制,慢慢也会趋于饱和,未来几年就业率可能会回落。
(2)近三年就业率稳定的专业
【专家点评】
点评内容:上表的这些专业的就业率在三年内基本保持不变,而且有些专业就业率很好,几乎是100%,但仔细分析这些专业,不变的理由又不尽相同。
有些专业虽然大家都清楚是干什么的,但是因为工作环境艰苦、工作地点远离家人,学生不太愿意报考。以地矿类专业和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为例,工作一般要远离城市或与家人分离较长时间。地质工程、采矿工程分别面对的是煤矿、金属矿山,是艰苦行业。本科毕业生要到矿上工作,比较辛苦;船舶与海洋工程的本科毕业生大部分从事海员工作,远离家人不说,而且有一定风险。正因如此,报考人数不太多(尤其是城市的、家境好的学生),所以就业形势很好且稳定。
有的虽然就业率不太高,但人才需求比较稳定,所以就业率相对稳定。如财政学专业,该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科,它主要研究政府部门在资金筹集和使用方面的理论、制度和管理方法,同时也研究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税收问题。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后,各企业为了加强自身的竞争力,财务管理越来越规范,也越来越重视资本运作,这都需要专业的财经人才参与公司发展。而且合法避税也成为了很多公司的关注热点。所以,从综合的角度来评价,无论是企业的重视程度、薪资待遇还是职业前途,财政学都有相当的诱惑力。
(3)近三年就业率波动较小的专业
涉电学科主要本科专业均设在《目录》中工学门类下,涉及能源动力类、电气类、土木类、水利类、核工程类和农业工程类六个专业类。能源动力类下设“能源与动力工程”一种基本专业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一种特设专业;电气类下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一种基本专业和“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及“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两种特设专业;土木类、水利类、核工程类、农业工程类下设的涉电基本专业分别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水利水电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农业电气化”(见下表)。
下面,就将国内高校涉电学科主要本科专业概况依据收集到的有关资料,逐一进行介绍。涉及到相关高校的名单部分一般以学校的自然地理布局依次罗列,排名不分先后。
能源与动力工程
专业解读
在1998年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能源动力类下设专业为“热能与动力工程”。《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颁布后,各高校在招生专业名称上进行了调整,即将原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改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本专业是国家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发展前景广阔。本专业的目标是培养既掌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计算技能,又具备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所需要的经济管理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电力行业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应用、研究、开发和管理的高级人才。目前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已经从面向传统火力发电,拓展出一些新的专业方向。现本专业的专业方向包括:热能动力、集控运行、燃气轮机及其联合循环、核能发电、风力发电等。
主要课程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力学、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汽轮机原理、锅炉原理、热力发电厂、泵与风机、自动控制理论、工程图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以及各专业方向的专业课。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面广,适应能力强。就业方向:⑴大型现代化电力企业从事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⑵各级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从事能源、动力方面的节能、规划、建设、运营、咨询和监管等工作;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从事能源与动力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教学、管理等工作。主要就业单位有:电力公司、电力设计院、电力规划院、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力建设部门、电力工程公司、大中专院校和研究院(所)、咨询与技术服务类公司、火力发电厂、大型核电站、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厂、风力发电厂等。
开设院校
目前开设“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高校共有188所,其中“985工程”高校23所,“211工程”高校29所。
“985工程”高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11工程”高校: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太原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苏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武汉理工大学、贵州大学、长安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昌大学、郑州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大学、青海大学、新疆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专业解读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为2011年教育部批准设置的本科专业,2012年将原有的风能与动力工程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合并统一改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为能源动力类下的特设专业。本培养在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领域从事相关工程技术领域的开发研究、工程设计、优化运行及生产管理工作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具有较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以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新能源领域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
主要课程
本专业课程组除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工程技术基础课群外,还有风能与动力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能源系统工程、可再生能源及其利用、风力发电原理等专业平台课群;光伏材料与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场等专业选修课群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根据能源类型的不同为划分为不同的方向,主要有生物质能方向(生物质发电与生物燃料等新能源设备及系统的设计、开发、集成、制造以及新工艺的应用技术等),风力发电方向(风力发电机组与风电场的设计、制造、建设、运行、试验研究、项目投资与管理)、太阳能光伏发电方向(面向太阳能电池设计、制造,光伏电站设计、运行与控制)等等。在就业方向上,生物质能方向主要在大型现代化电力及能源企业、新能源发电设备制造企业、能源与环保企业从事设计、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在各级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从事新能源电力、节能等方面的规划、建设、运营、咨询和监管等工作以及在与新能源相关的科研、教学等企事业单位工作;风力发电方向可在电网公司、五大发电公司、能源企业、研究所、设计院、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企业、风电场等单位从事风电场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与维护,风电机组设计、制造与研究,风力发电技术项目开发等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技术咨询与管理工作以及在其他相关领域从事专门技术工作。太阳能光伏发电方向可在研究所、设计院、大型电力企业、太阳能发电设备制造企业及太阳能电站等单位从事太阳能发电系统设计、规划、制造、施工及运行管理,太阳能发电系统集成产业的技术与管理,太阳能发电技术项目开发等相关的技术与管理工作。
开设院校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开设本专业的高校约有30所,其中“985工程”高校3所,“211工程”高校8所。
“985工程”高校:东北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211工程”高校:河海大学、华北电力大学、贵州大学、新疆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专业解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包括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继电保护与自动远动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城市供用电技术、高电压及信息技术、电力市场6个专业方向。主要培养具备电气工程理论基础,掌握电力系统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熟悉电力工业的科学技术与发展,能够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相关的生产制造、工程设计、系统运行、系统分析、技术开发、教育科研、经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特色鲜明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计算机语言及应用、信号与系统、电子技术基础、自动控制理论、电路、电机学、电磁场、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电子技术、发电厂电气部分、高电压技术、继电保护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电力公司、电力设计院、电力规划院、电力建设部门、电力科研开发部门、发电厂以及与电力生产密切相关的设备制造企业从事相关的工作。
开设院校
目前开设本专业的高校约有480所,其中“985工程”高校24所,“211工程”高校39所。
“985工程”高校: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东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工业大学。
“211工程”高校:北京林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辽宁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大连海事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华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安徽大学、福州大学、南昌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郑州大学、暨南大学、广西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贵州大学、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海南大学、长安大学、青海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专业解读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是国家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进行国家智能电网建设的急需专业,为电气类下的特设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一定的创新精神,掌握信息采集和处理的基本理论和电力系统通信技术,掌握电力系统生产、运行的规律和特点,并对智能电网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有一定认识,可以在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的电力系统领域从事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运行维护与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语言及应用、信号与系统、电子技术基础、自动控制理论、电路、电机学、电磁场、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电子技术、智能电网技术、通信原理、物联网、无线传感网络、传感器与检测、单片机原理、嵌入式系统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电网公司、发电公司、科研设计、高等院校、相关行业或部门从事设计、开发、生产运行与管理、科学研究、技术支持等工作。
开设院校
目前开设本专业的高校主要有:
华北电力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南京邮电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长春工程学院等。
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
专业解读
“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专业主要培养能够在工业企业运动控制、过程控制、供电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信息处理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维护、科技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电路与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微机原理及接口、电机与拖动基础、自动控制理论、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设备信息管理系统、智能化控制系统、液压与气动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现代企业特别是外企的生产和管理的自动控制、电气设备的系统控制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从事科研工作。
开设院校
目前开设本专业的高校主要有:
上海海事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中北大学等。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专业解读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属于工学大类,土建类。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国民经济对数字化城市、绿色与智能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各行各业用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是大势所趋,而建筑智能化是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朝阳产业,社会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
本专业主要学习电工技术、控制理论等基础理论,学习计算机网络与综合布线、楼宇自动化及建筑电气的理论和技术,学生受到现代电气自动化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楼宇自动化系统和建筑电气系统的设计、运行、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
主要课程有:电气控制与可编程、建筑制图与识图、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应用电机技术、电气CAD、制冷与空调技术、楼宇给排水、楼宇综合自动化、电梯技术等。实践课程内容包括:认识实习、电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各类企事业单位、科研、设计、施工等部门从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领域的研究、设计、生产和开发、运行、管理、维修等工作。如:⑴建筑电气专业强弱电设计、施工、监理;⑵智能建筑系统的开发、安装、调试和维护;⑶建筑设备的研发、安装、调试、维护;⑷电子设备的研究、开发与维护;⑸计算机控制系统与工业控制系统的软硬件研发。
开设院校
目前开设本专业的高校有28所: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沈阳建筑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盐城工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湖南文理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浙江科技学院、扬州大学、南京工程学院、长春工程学院、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城建学院、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南通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华东交通大学、山东建筑大学、湘潭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津城市建设学院、金陵科技学院、华北科技学院、三江学院、北京联合大学、河南城建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城市建设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水利水电工程
专业解读
水电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之一,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水利水电事业也在突飞猛进,具有广阔的前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主要培养既掌握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又具备水利水电工程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能够从事水利水电领域的规划、设计、施工、科研、管理、教育等工作的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工程力学、结构力学、水力学、土力学、计算机应用、工程地质、工程测量学、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水利工程经济学、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水工建筑物、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水电站建筑物、建设项目评估和管理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在水利、水电领域的规划院、勘测设计院、工程局、水电开发公司、工程单位及相关企业从事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在有关部委、省、市的水利水电管理部门、电力集团公司、流域机构、水电站、水库等从事水利水电管理工作;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从事水利水电方面的科研、教学等工作;也可在土木建筑及其他行业从事相关工作。
开设院校
目前开设本专业的高校共78所,其中“985工程”高校8所,“211工程”高校17所。
“985工程”高校: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11工程”高校:华北电力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福州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河海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南昌大学、郑州大学、广西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贵州大学、大学、宁夏大学、石河子大学、青海大学。
核工程与核技术
专业解读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是根据我国核电事业广阔发展前景和对人才的巨大需求而设置的新专业。其目标是培养核电设计、制造、运行、维护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本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有:热工基础、计算机应用、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学、检测技术、热工过程自动化、计算机控制、可靠性工程、汽轮机原理及运行、核反应堆物理分析、核反应堆热工分析、核反应堆控制和仪表、核电厂辐射测量与防护、核反应堆安全分析、核电厂系统与运行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能胜任核电厂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也能胜任核电工程项目的设计、科研和管理工作及其它能源动力领域的专门技术工作。主要有:⑴核电厂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及技术支持工作;⑵核电设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开发工作;⑶核工程设计院和研究院的设计和科研工作;⑷核电工程公司的技术咨询与管理工作。主要就业单位有:五大电力集团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核电工程建设公司、核电设备制造企业、核工程设计院、核工程与核技术研究院所等。
开设院校
目前开设本专业的高校共28所,其中“985工程”高校11所,“211”院校2所。
“985工程”高校: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211工程”高校:华北电力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
农业电气化
专业解读
“农业电气化”专业学生主要具备电力、电子与控制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农村(地方)电力系统及农用电气工程和自动化技术有关的工程设计、科研开发及实验调试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电路学、电机学、自动控制理论、电子学、计算机技术、电力工程、供电技术、用电技术、电网规划、配电网自动化、高电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气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与控制技术、电力经营管理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地方电力系统和大型企业供电系统从事有关的科研、设计、建设、运行、供电及用电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工作。
开设院校
关键词:会计本科;专业实习;困惑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303-02
培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会计人才是财经类高等教育的主要特色和目标,而专业实习、实践教学的建立和完善是其重要的手段之一。专业实习,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它一方面有助于将理性的知识转化为感性的认识和体验,丰富和完善课堂学习,提高学习乐趣。另一方面对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及毕业实习,甚至为今后的就业和创业提供坚实的背景及基础。
一、会计本科专业实习中的主要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和对会计类人才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大众化教育带来的学生规模的急剧扩大,专业实习的实践资源相对紧缺,目前本科院校在专业实习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专业实习中存在随意性问题。首先表现在专业实习实验内容安排的随意性。一般来讲,教学工作计划的实验环节都应紧紧围绕着理论教学开展,以求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王长青,2005)[1]。但一些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内容时间安排有悖科学原则:大部分实践课程都集中在期末几周进行,而周末学生都将主要精力和时间都放在理论课的期末考试上,对实践课程的关注程度就可想而知。其次是学生在专业实习过程中的随意性。主要表现为:学生纪律涣散、迟到、早退、旷课,实习准备不足,不是忘记带实习指导书,就是不带笔记本和笔;只注重模仿照搬,操作不认真,应付了事(刘纳新、刘茂盛,2007)[2]。
2.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等其他实践教学之间缺乏连续性和整体性。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堂训练、课程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但一些院校在实践教学各环节之间的割裂比较明显,没有将专业实习和课程实习、毕业实习联系起来,缺乏一贯性,这些实习之间缺乏良好的衔接性,专业实习内容与毕业实习也可能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得各环节脱节现象比较明显,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3.学生缺乏对专业学习的清晰认识。学生专业实习的目的性不强。在短时间内不明确要干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以至学生专业实习效果差。学生去单位实习,由于财会部门是单位核心机密部门,一般不会让学生接触财务数据,实习学生只能看看单位财会人员的操作,只有进行提问,单位财会人员才会告诉你情况;如果学生缺乏对专业实习的清晰认识,可能连问题都提不出来,导致专业实习往往流于形式(冯英,2006)[3]。
二、会计本科专业实习困难的主要原因
随着大众化教育带来的学生规模急剧扩大,各本科院校的经管实验室或财会基地的建设严重滞后于学生规模的增长,硬件条件的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各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1.学校对经管实验室或财会实训基地的硬件投入不足。会计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而经管实验室或财会实训基地的建设就显得非常迫切,但这些硬件建设均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但目前由于大多数本科院校办学经费比较紧张,专业实训设施相对不足,而且较为落后,更新速度慢,传统的“计算机+软件”的实验室模式仍大行其道,或直接采用软硬件供应商提供的实验室解决方案,不能满足会计学生的专业实习需求,未能发挥校内实训的应有功能(周家伦,2006)[4]。
2.专业实训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财会类各专业的专业实习内容,相当一部分存在共同性和共融性,都可以在一个单位的财务、审计、会计等岗位实习;但是如果财务管理系在联系某一个单位时,而会计系或审计系也在联系同一家单位,导致专业实训资源浪费,因为同一家单位的专业实训设施、场所的科学安排与统筹就能发挥更大整合效果。但现有的专业实习教学安排,实训资源的利用与建设各自为政,就缺乏这种宏观的科学规划与设计。
3.相关企业动力不足。企业单位作为学生的校外实习的必要场所,在学生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有着重中之重的地位。但相关企业对院校的合作方式、积极性、实习学生的态度也不尽相同,特别是财务数据属于企业的核心机密,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对于会计专业的实习、实践教学活动显得动力不足,积极性不强。这些企业不愿意与学校紧密合作,但他们只是直接从人才市场中招聘具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不愿自己承担部分实践培训费用,反而还收取学生的专业实习经费。
三、会计本科专业实习的主要出路
1.树立全过程的专业实践教学观。树立全过程的专业实践教学观包括一般课堂的实践教学、阶段实训、综合实训、专业实习,社会实践与技能竞赛等。转变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观念,把参与社会实践和参加省部级以上的技能竞赛(如“创意、创业、创新”的三创大赛)视同专业实习,让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和技能竞赛作为专业实习的替代形式。
2.建设本科院校自己的专业实训基地。本科院校应加大对经管实验室或财会实训基地的建设投入,包括基地场所等硬件设施,也包括ERP系统或沙盘系统等软件部分,作为一个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全真模拟系统,解决没有落实专业实习单位的会计学生的实习问题。
3.设立校内经营性实训场所。在校内设立超市、酒店、创业街等场所,让会计专业的学生为其直接进行财会工作,甚至鼓励院校老师自己开设代账公司、咨询评估公司,可以让会计专业的学生参与部分基础工作,这些校内经营性实训场所既能够开展业务工作,又解决了会计本科学生的专业实习,还可以为学生带来一定的实习收入。
4.积极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本科院校应该积极利用校友或校董事会单位等关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并建立长效保障机制,由一名分管副校长领导,负责建立和维护这些校外实训基地,整合校内、校外资源,避免领导更换后无人管理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王长青.融创新精神于实践教学注重医学生应用能力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5,(3):24-25.
[2] 刘纳新,刘茂盛.财经类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4):110-113.
[3] 冯英.基于商务化运作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构想[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9):5-9.
[4] 周家伦.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6,(5):25-27.
Practice Puzzles and Way Out of Accounting Undergraduate
SHI Heng-gui
(School of Accounting,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54,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