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司马光的简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难点: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3、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4、导入。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5、整体感知。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6、请学生看课件显示图片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7、思考:课文以什么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对话)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8、请三个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9、总结。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名师简介
张庆圭,男,64岁,全国优秀教师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湖北省英语特级教师,首届武汉市“十大名师”。现任教于湖北省实验中学。
名师语录
给孩子灌输知识,不如从小培养孩子爱思考的习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逼出来的,引导自学,孩子才会受益终身。
父母别当自己是“万事通”,孩子为什么喜欢这个,为什么不喜欢那个,在没有了解前不要轻易断言。
名师谈育儿得失
我是这样教育女儿的
大女儿现居美国,是哈佛大学的博士后;小女儿在上海,是一名电脑工程师。说起自己的一对双胞胎女儿,张庆圭老师脸上溢出的是父亲特有的慈爱与幸福。两个女儿虽然不在身边,但个个都是贴心“小棉袄”。
引导思考强过灌输知识
女儿年幼时,我也走过弯路。女儿一岁半时,我就尝试发挥专业优势,在教女儿说汉语的同时还教她们学英语。初期,我颇有成就感,后来发现女儿学得快忘得也快,甚至常将汉语与英语弄混淆。
在读了一些儿童成长规律及特点方面的书后,我了解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具备完整记忆,过早给孩子灌输学科知识很可能是事倍功半。
此后,我更注重培养孩子的思考习惯。我经常给女儿讲故事,但很少讲完整的故事。当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时,我反问女儿:小伙伴掉到大水缸里了,你们会怎么办?两个女儿的答案千奇百怪,还认为司马光的做法“破坏公物”欠妥当。我赞许了女儿爱护公物的想法,后又反问女儿:究竟是人的生命重要还是财产重要?
这样的对话看似平常,但无形中锻炼了孩子学会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孩子营造自学空间
两个女儿读小学时,学习成绩并不拔尖,我也曾紧张过。但我清楚自己是父亲、是老师,但绝不是“万事通”,我能教会孩子很多东西,但更多东西需要孩子自己去学,因此,教孩子养成自学的习惯才是根本。
每个月我都会带女儿逛书店,随她们挑选自己喜爱的读物,有时会推荐一些我认为不错的书籍,培养女儿阅读的兴趣,扩大知识面。
在女儿学习英语方面,我本来是打算多花些心思辅导的,可那时正是自己工作最忙的阶段,就定了个“一周一本一记一聊”的规矩,就是要求女儿每周看一本与她们基础程度相当的英文故事书;每周用30分钟的时间,依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英语写一则短文;我每周抽一点时间,听女儿讲讲英语故事。最初本是无奈之举,没想到效果特好。
名师直陈家教误区
“学习主要看分数”
孩子学习好不好,许多家长的衡量尺度是其考试分数。
名师点穴:单纯用分数来评价、分析孩子的学习情况,使家长和孩子都容易陷入焦虑状态,形成恶性循环——孩子分数不高-家长加大干涉力度-削弱了孩子自学能动性。
“努力就能成事”
许多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努力了,就一定能成事。
名师点穴:孩子是有个体差异的,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强却语言能力弱,有的孩子擅长运动却不善于做学问。很多时候不是说努多少力就有多少收获,当父母也不能强人所难。培养孩子还是要发现孩子的特长,让其潜能得以发挥。
名师建言
父母应做好榜样
教学目标:
1、理解作文顺养气的观点,学习作者少年立志和他的批判精神。
2、体会文章跨越时空的联想,体会作者关于把联想交织于议论、抒怀中的思维和写作方法。
3、积累文言实词“形、致、称、溢、广、冠、志、壮”等,掌握虚词“以,而”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文者气之所形”中“文”、“气”及其两者的关系;学习作者步步推进的议论方法,学习议论和抒怀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作者此文为干谒处处自荐,既要表现出自己对巨公硕卿的景仰,又要不卑不亢、袒露自己的胸襟、豪气,其分寸进退的把握确实是非常不易的,讲解讨论时顺注意于此。
作业布置:完成课课练
教学过程:
简介作者:
苏澈(1039-1112),字由,眉州眉山人。苏洵之子,苏轼之弟,人称“小苏”,“唐宋家”之一。
简介枢密韩太尉:
枢密韩太尉指韩琦。韩琦(1006-1075),字稚圭,相州安阳人。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安抚使与范仲淹共御西夏有功,被任为枢密副使。后自请为扬州、并州等知州。喜祐年间重入政府,擢升为枢密使、宰相,主持全国军政,历任三朝。他反对王安石变法,与司马光等同为保守派道首领。封魏国公,蓍有<<安阳集>>。
教读新课:1、解决重点词句
(1)、辙生好为文。生:生性。辙生十有九年矣。生:出生。
(2)、气可以养而致。致:得到。
(3)、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称:
(4)、以为文者气之所形。形
(5)、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居家:[邻里乡党]古时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五百家为党,一万二“五百家为乡。
一词多义
(6)、虽无所不读。虽虽然虽多而何为?虽,即使。
(7)、故决然舍去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然文不可以学而能。然,连词但是。
(8)、
古今词义党古义:古五百家为党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今义:政党、集团
向古义:从前向之来今义:朝向
尝古义:曾经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今义:
游古义:交往其居家所与游者今义:游泳
虚词
介词凭太尉以才略冠天下连词来闻一言以自壮连词而天下之所恃以无忧
倒装句:
【未之见】动宾倒装句。未见之。没有见到您。
2、课文内容理解
(1)、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如何证明他的观点?
讨论并归纳:作者提出观点是“文不能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认为不培养自己的气质、修养,单去学习写文章,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而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又是靠学习、培养而获得的。之后,先引用孟子的话为道理论据来证明,然后举孟子,司马迁二人的事例为论据来证明。孟子通过内修养,司马迁通过外在阅历,殊途同归,都取得很高成就。文中的气,可以理解为人的胸襟气度,学问阅历,见识情趣等。苏辙认为死守经卷,刻意学习写作技法,绝对写不出好文章,道德道德养气。
(2)、第二段作者为什么“决然舍去”?
讨论并归纳:
所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所见者:不过数百里之间,不足以自广。
所读者:百氏之书,古人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3).作者“决然舍去”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厂大。以养其浩然之气。”
(4).作者“决然舍去”看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
于地:见秦汉故都、京师卞梁。于人:见欧阳修。(未见太尉)
(5).提问:最后一段作者“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作者所乐的是什么‘Z
讨论并归纳:
所乐的是“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6).提问:第二段写“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赞颂太尉,表达自己对大尉的瞻仰敬慕之情,希望得到太尉的接见;另一方面,也使太尉高兴,对自己有好感,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实现。
四、小结
【关键词】活用教材;活教汉语拼音;生字;课文;活用插图;拓展教材空间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形式新颖活泼,图文并茂,具有时代气息。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准确地把握教材,活用教材,并作了一些尝试,下面我就谈谈自己活用教材的一些体会。
一、活教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符号比较抽象,所以我在课堂上采用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的脑、眼、口、手并用,在兴趣盎然中掌握一个个抽象的汉语拼音字母,乐学好学。如在教学“ao、ou、iu”这3个复韵母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看情境图:住在高楼的几个同学,在公园里锻炼身体,这边有五个同学在跳绳,那边有两个同学在跑步,水池边的柳树和池塘里的鱼儿,好像在欢迎他们。这幅美而生动的情境图,接近生活实际,看后容易展开思维,生动表达,对接下来学习复韵母“ao、ou、iu”及音节词高楼、柳树、跑步就轻而易举了。另外,还可通过编儿歌、做游戏、画一画等方法来进行教学,将学字母、拼音节、看图识字、看图说话、读句子、读儿歌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活教生字
1.随文识字
教学时,我先出示课文中要学的生字,但并不急于让学生认读,而是要求学生把生字宝宝送回家,即在课文里找到生字,找到生字后,学生再通过读课文及小组合作等形式自己认读和识记生字,又利用游戏加以熟悉,这样运用多变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
2.游戏识字
在识字教学的不同阶段,可以适时的选用不同的游戏,如在识字的时候,可设计游戏“帮小鸟找家”:一个同学扮演小鸟,一个同学扮演小鸟的家,把“鸟”身上的拼音与“房子”里相对应的字找出来站在一起。还有“风车转转”“ 摘红花”“爱心快车”等游戏,让孩子们在形式多样的游戏中识字,情趣盎然。
3.生活识字
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汉字到处都有,随时可见,学生只要一活动起来,汉字总是以各种形式跳到他们面前,诱惑着他们:吃糖果、买玩具、逛超市、上医院、看电视、读书报,还有那些节日、民风民俗的活动:庆“六一”、过春节、闹元宵等,哪里不见汉字?我们应该换一个思想方式想一想:社会就好像很有心地为孩子们设下一大好的识字课堂,我们何不充分利用它呢?因此,我大力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识字,利用影视网络识字,利用校园环境引导识字,阅读课外书识字、在家里、街上识字等等。
三、活教课文
1.调整顺序
我在使用教材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个人教学经验,大胆稳定地调整教材的顺序。如三年级上册的第3课《吹泡泡》后面有这样一个练习:玩一玩吹泡泡的游戏,把你是怎样玩儿的写一写,再读给大家听。这是一个写游戏活动的习题,讲完第3课后我不急着让学生完成这个练习,因为我想先让学生再多看看、多学习一下别人是怎么把玩儿的过程写清楚具体的,而相关的范文不必找,语文百花园一中的阅读平台里的短文《快乐的回忆》介绍的就是一个贴鸡毛的游戏,语文大课堂里也要求学生把自己是怎么玩儿的用一段话写下来,所以讲完第3课后,我不接着讲第4课,而是跨越到后面的百花园一,先指导学生学习阅读平台中的短文,让学生再次深入地了解一下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玩儿的过程写详细清楚的。在此基础上,然后让学生课后亲自去体验吹泡泡的乐趣,再全班同学都来写一写自己怎么吹泡泡的,写完吹泡泡的游戏后,最后再写另一个学生们自己喜欢的游戏活动,这次写什么游戏活动就由学生自己作主,我不作统一规定。我认为这样调整一下教材内容的顺序,更有助于对写游戏活动这一练习的集中教学。
2.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材”不一定专指学生,也可以指教材。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处理教材时才会有自己的独创性,这样才有利于发挥教材的作用。如教学《墨梅》这一咏物言志的古诗时,要让学生体会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这一主题思想,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我就让学生先复习《梅花》这首古诗,让学生通过复习产生学习迁移,再结合课前查阅有关作者和时代背景的资料,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所以我们可以不必就教材教教材,因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四、活用插图
1.利用插图,直观教学内容
(1)直观人物形象。如《小英雄王二小》一文中插入了王二小放哨、被发现、带路、英勇就义等图画,教学时,可以结合课文中相关的语言描述,看插图中王二小聪明机智的行为和视死如归的神态,体会王二小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2)直观说明对象。如《赵州桥》和《卢沟桥》两课中均有桥的插图,这些图可以让学生对文中所描写的桥的外型和造型特点一目了然,从而有了更清楚、深入的了解。
2.利用插图优化教学过程
(1)优化文中人物简介的过程。如《群众也在淋雨》一文中就插入了总理送外宾的照片,因为学生对总理生前事迹还比较陌生,利用这幅图去介绍总理,学生对总理这一姓名不再只是一个符号,学生看着照片,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印象更为深刻鲜明。
(2)优化体会课文中心思想的过程。如《倾斜的伞》一文中有外公和外孙女两代人之间互相为对方打雨伞的两幅图,学生读文后,再看插图,很快就感受到爷孙间纯真至爱的亲情,懂得倾斜的伞的确是把充满温情的伞,从而很好地体会了伞所蕴含的思想意义。
五、拓展教材空间
关键词:宋词 女性形象 身份 多元化 周邦彦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8-0076-04
作者简介:林丹妮(1986―),女,广东汕头人,广东省广州市东环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中学语文教学。
学界不少人认为,宋词女性形象几乎都是歌伎,“宋人恋情词所抒写的绝大多数是士大夫与间的恋情,或直抒文人缠绵之情,或代言歌妓缱绻之意”[1] (P.89 )。“像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贺铸《半死桐》(重过阊门万事非)这样悼念亡妻的作品,或者其他思恋歌伎以外女性的作品,数量上微乎其微,可以略而不论。” [1] (P.90 ) 学界以往的研究也多关注歌伎词,从而形成了宋词中女性形象身份单一化的观念和宋词女性形象身份研究单一化的现状。然而,歌伎并非宋词中唯一的女性形象,相反,由于受到宋代特定风气的影响,宋词中的女性形象身份更加多元化,词中已然形成一个丰富多彩的女性世界。
本文拟通过对以周邦彦词为中心的宋词中女性形象身份多元化现象的研究,来探讨女性形象在宋词中的地位,并通过研究宋代的经济活动、社会习俗、教育风气和法律制度对宋代女性的社会地位的影响,来探究宋词创作内容与风格的变异。
一、从周词看宋词女性形象身份的多元化现象
在宋代文人中,周邦彦以恋情词著称。周邦彦存词约186首①,其中恋情词120首,占周词的三分之二左右。这些恋情词中涉及的抒情对象很多,而且这些女子身份有别,风姿各异。有写歌儿的,如《少年游・并刀如水》中破橙调笙的伎馆佳人,《望江南・歌席上》中言语“惺忪”“会婆娑”的舞姬;也有写自己的结发妻子的,如描写发妻“轻软舞时腰”“痴一团娇”(《南乡子・轻软舞时腰》)的娇美体态,“争挽桐花两鬓垂。小妆弄影照清池”(《浣溪纱・争挽桐花两鬓垂》)的顾影自怜,因为“愁多胆怯”(《月中行・蜀丝趁日染干红》)听得风吹帘幕和钟声惊悸不已的情景;又如描写续弦王夫人,“砑绫小字夜来封”的优雅细腻(《虞美人・金闺平帖春云暖》),“强整罗衣抬皓腕”的娇羞矜持(《浣溪纱・薄薄纱厨望似空》),“日长无力要人凭”的婀娜风韵(《浣溪纱・宝扇轻圆浅画缯》)。
无论是歌儿还是自家爱妻,都是身份确定,可以无所顾忌地去描写、大胆吐露真情的女性。但是,在周邦彦的恋情词中还涉及一些身份不明的女性,如《丹凤吟・迤逦春光无赖》中温柔美丽的女郎;《满路花・金花落烬灯》中“帐底流清血”的女子;《锁寒窗・暗柳啼鸦》中“小唇笑靥”的妙龄女子;《一落索・眉共春山争秀》中眉“长皱”“倚栏愁”的怀愁女子;《应天长・条风布暖》中曾经在寒食日郊外踏青时偶遇的美貌女子;《还京乐・禁烟近》中寒食前夕“恨墨盈笺,愁妆照水”的闺中女子;《浪淘沙慢・晓阴重》中“掩红泪、玉手亲折”以柳相赠送别情人的青春女子;《齐天乐・绿芜凋尽台城路》中“鸣恐劝织”“时闻裁翦”的深闺女子等。这些女性在词中没有明确的身份,给人造就了猜想的空间。根据她们的清纯情态和作者小心追求的言行,这些身份不明的女性是不应该归入歌伎类的。据宋代特定的环境来看,这些女性并不一定是歌伎,也有可能是一般的贵家妻妾、寡居嫠妇、市井或深闺少女。
笔者通过对周邦彦120首恋情词作分类统计后,得出下表:
表一 周邦彦120首恋情词分类统计表②
由上表可知,周词中确证写歌伎的并非大多数,反而是描写自家爱妻和身份不明的女性的词作占了较大的比例,而这些身份不明的女性形象可能是贵家妻妾、寡居嫠妇、市井或深闺少女。这说明以周词为中心的宋词中女性形象身份具有多元化的现象,而学界关于宋词女性形象身份比较单一的观念和宋词女性形象身份研究单一化的现状应该被改变。
二、宋词女性形象身份多元化现象的可能性
在传统意识中,宋代女性的生活受到理学的禁锢而一片晦暗,其实不然,理学在宋理宗时才被定为官方哲学,此时距离宋朝灭亡仅有50余年,所以理学在宋代并未成为极度束缚女子的桎梏。相反,宋代关于妇女的经济氛围、社会习俗、教育风气及法律制度都渐趋宽松,赋予女性一定的自,甚至促进了女性自身性别意识的觉醒。
(一)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为宋词女性形象身份的多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
在宋代,由于金钱大潮和婚姻论财之风的冲击,不少下层女性投入社会商业经济的经营和管理。
首先,在手工业方面,宋代女性不但使纺织冲出了家庭,还把诸如缝纫、制鞋帽等发展成为她们的就业门路。在宋朝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相国寺,每月开放5次,让百姓自由交易。其中有两条走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 [2] (P.261 ) 等。周邦彦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入汴京,又于元丰七年(1084)献《卞都赋》为宋神宗所赏识,被任为太学正,连续五年在任。至元二年(1087)出任庐州教授之前,周邦彦在汴京居住了7年。在京城商业风气的影响下,集市上的女子身份多样,浪漫多情的周邦彦随时都有可能在街市上碰上一些心仪的女子并作词暗赠,何况此时其续弦王夫人正远在钱塘。
其次,商品经济的发展,给宋代妇女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很多女性都投入了商品经济的大潮中。有开旅店的,如江浙一带“庐多逊南迁朱崖,逾岭憩一小店,店妪举止和淑,颇能谈京华事”[3] (P.229 );有理财有道的,如苏洵之妻程氏善于经营家产,“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不数年遂为富家”[4] (P.945 );经商贩卖妇女更是数不胜
数,如江南地区“摘瓜陂上田,长麻已不识,满把青铜钱”的“水上卖瓜女”[5] (P.367 )。周邦彦出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16岁之时游学荆州(今湖北江陵),又于熙宁六年春自荆州游长安(今陕西西安),直到熙宁八年(1075)才自荆州归钱塘,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入汴京七年,又于元二年(1087)出任庐州(今安徽合肥)教授,周邦彦的行踪始终在京都汴京和江南一带,而这些地方的商品经济氛围又是最为浓厚的,女性就业的例子也是最多的,沿途的所见所闻使其对汴京和江南地区开放的女性就业氛围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也扩大了其与除歌伎外的女往的空间。
(二)宋代社会习俗的渐趋开放为宋词女性形象身份的多元化提供了社会条件
社会习俗有关妇女的规范变得宽松,朝廷允许妇女参加各类大众集会,如上元灯节、上巳斗草节、五月观竞渡、八月观潮、庙会等,这在客观上给妇女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了机会,也为男性认识更多非歌伎的非婚内女性创造了机遇。其中最具宋代特色的应数上巳斗草节和上元灯节。上巳节(农历三月三)沐浴着阳光踏青斗草,在唐时长安、洛阳、杭州的妇人们中间普遍流行,宋代更是风靡全国。周邦彦也常在清明前后与这些出外斗草踏青的女子相遇,反映在他的词作中的有:《锁窗寒・暗柳啼鸦》《应长天・条风布暖》《还京乐・禁烟近》等。由当时斗草风俗盛行的情况看来,这些词中描写的女子并不一定是歌伎,而且从词中含蓄的描写也可看出她们很有可能是非婚配关系的女性。比起斗草节,北宋时期的汴京上元夜更是一个狂欢之夜,“一些互相看中的青年男女,毫不顾忌,众目睽睽之下,手拉手、肩并肩,仅端门一处这样的少男少女少也有五千来对儿”[6] (P.280 )。而且北宋时期的上元节是要求官民同乐的,连皇会摆架出行。时年二十八、九岁的周邦彦作为宋神宗的宠臣,自然要与民同欢,伴圣驾的他也会吸引难得出闺门的女子的青睐,也有可能发展一段浪漫之恋。他的词作《解语花・风销焰蜡》中就描写了一个元宵赏灯“纤腰一把”的游赏女子。
(三)宋代女子受教育风气的盛行为宋词女性形象身份的多元化提供了教育条件
宋代承袭了唐朝自由开放的社会风气,不仅社会舆论支持女子接受教育,士大夫也鼓励女子受教育。司马光认为在受教育问题上男女是没有区别的:“为人皆不可以不学,岂男女有异哉?”[7] (P.407 )此外,宋代是我国文化教育的大发展时期,随着科举制的繁荣、雕版印刷术的使用,文化教育面向全社会,迅速普及各阶层。宋代女子也深为这种风气所熏染,通过家庭教育、私塾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途径求学读书,如此一来,她们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还多了与男子接触交流的机会。
周邦彦(1056―1121)所处的时期正是变化期的前期,此时女子教育风潮正盛。这个时期女子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从经史文章、诗词书画到百工技艺,应有尽有,这为她们吸引男性的注意提供了资本。在宋代,上至宫廷嫔妃、大家闺秀,下至平民百姓、婢妾伎,多数皆能唱词。据周邦彦的《祭王夫人文》“婉静柔嘉,由生而知”及有关词如“玉琴虚下伤心泪,只有文君知曲意”(《玉楼春》)等的记载可知,其续弦王夫人是一位貌美、知诗书、懂音乐的知识女性,而周邦彦与这位王夫人琴瑟相和,并为其写了13首词,可见他们的感情之深厚。由此也可知,在宋代,有才情的女子并非都是歌伎,这些大家闺秀类的才女往往更能吸引男子的倾慕。
此外,由于宋代茶楼酒肆行业发展迅速,市民文艺也常以这些地方为传播平台,常有一些说书人到此说书讲史。宋诗中有这样的描写:“儿女相携看市优,纵谈楚汉割鸿沟。山河不暇为渠惜,听到虞姬只是愁。” [8] (P.1447 )诗中的女子是通过听史话来接受历史和思想教育的,而要听史,就必须走出家门到这些茶楼酒肆去。恰巧,这些地方也是文人雅士聚会的固定场所,周邦彦不管是在汴京担任太学正还是出任庐州教授,都以浪漫随性著称,所以自然也爱和文友相聚于此。那么这些没有钱上私学或请塾师的平民女子在听史的过程中也无可避免地会与文人雅士(包括周邦彦在内)接触,又为她们与男性文人相知相恋带来了机会。
(四)宋代有关女性法律制度的渐趋宽松为宋词女性形象身份的多元化提供了法律条件
宋代关于女性的法律比唐代宽松,主要表现在保护女性的法律趋严,赋予女性一定的财产继承权,尤其在允许妇女改嫁、再婚方面,更是难得的宽松。宋代法律规定,丈夫去世,妻子要为丈夫守丧二十七个月,守丧完毕即可改嫁。家庭贫困者守丧期还可以缩短到一百天,“诸居夫丧百日外,而贫乏不能存者,自陈改嫁。” [9] (P.378 )丈夫长期在外无消息的也允许妻子改嫁,“夫出外三年不归,亦听改嫁。”[9] (P.353 )
在宋词中,我们很难直接找到有关法律的内容,但宋代关于女性的法律却通过影响词人的心理来影响他们的创作。宋代文人要么因为参加科考习得法律,要么受到宋代民间习讼学律风气的影响,懂得法律。所以关于女性的法律的松动也间接影响了词人的创作心理,使得词人在塑造女性形象时更为注重女性的价值,尤其注重精神层面上与女性的情趣交流,对更多不同身份的女性有了遐想,而不会仅限于歌伎。周邦彦虽未参加科考,但他曾入太学习文,又担任太学正达五年之久,对宋代明律这一科理应有所了解。而且他一生多在汴京和江南一带活动,这些地方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好,民间关于经济的诉讼也较多,久居于此的周邦彦对如此盛行的诉讼之风自然不会陌生。所以宋代关于妇女的法律有所宽松,也会对周邦彦的创作心理产生影响。
综合上述四个方面的因素,可以得知,宋代相当一部分女性不仅受到较好的教育,提升了自我价值,思想变得较为开放,还参与了较多的社会活动,甚至外出就业,拥有更多与男性相识相知的空间和条件,也就是说,男性词人作品中出现的女性形象不可能仅限于歌伎或自家妻妾。正是词人接触多样化女性的社会实际,造成宋词中出现了带有暧昧成分的抒情对象的现象。
而且,众多的史料证明,宋代对人的自身价值实现赋予极大的热忱和关怀,这一点在女性自身行为以及男性的妇女观念上均有明显的反映和表现。自我意识觉醒的宋代女性敢于追求自身的价值,尤其是在爱情观上更加大胆,加上比前代多了许多与男性接触的机会,所以宋代非正常婚内关系的男女之间的交往也非难事。对男性文人来说,与除了歌伎和自家妻妾以外的女性存在暧昧关系,毕竟还是不敢大声宣扬,于是,在作品中提及这些女性的时候也不好点明身份。因此,周词中众多身份不明的女性不能全部归入歌伎的行列。如此一来,便有了宋词中女性形象身份的多元化现象。
注释:
①本文所引周邦彦词均出自孙虹校注、薛瑞生订补的《清真集校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后文不再说明。
②此表中的分类、考证部分依据孙虹校注、薛瑞生订补的《清真集校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特此说明并致谢忱。
参考文献:
[1]诸葛忆兵.宋词说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相国寺万姓交易[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
[3]丁傅靖.宋人轶事汇编(卷四)・庐多逊[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司马光.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卷七十八)・程夫人墓志铭
[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5]梅尧臣.朱东润 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中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6]伊永文.宋代市民生活[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7]司马光.温公家范(卷六)・女[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